八年级生物上册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生物上册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软体动物【一等奖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软体动物【一等奖教案】 新人教版

《软体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有哪些常见的软体动物。

2.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3.明确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手段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珍珠的形成过程,得到学习的启示。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探究软体动物的内部结构,并推测它的运动、呼吸、摄食等生理功能是如何完成的。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活动扇贝、缢蛏等,它们的外面有两片大小 1.蛤等)的结构。

对其他软体动出示图片:明确软体动通过再次思考或合作交流、讨论,巩五、板书设计:软体动物《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一般方法。

(二)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用观察法研究一种常见小动物的行为。

2.进行“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的活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2.认同“尝试与错误”是常见的学习行为,并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一般方法。

难点:进行“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的活动。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视频材料等。

学生准备:观察了解一种小动物的行为,制作简单的“迷宫”等。

四、教学过程:双壳类软体动物定义代表动物——缢蛏其他软体动物软体动物的特征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结构和功能运动和摄食究小鼠通过“尝试与错误”)了解鼠的生活的实验探究思考下列问题。

)好地适应复杂定会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五、板书设计:。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设计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缢蛏的解剖观察实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归纳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提高分析思维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析缢蛏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逐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我国是世界水产养殖业大国,水产养殖业总量名列世界第一内容的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

3.通过学习,更加关注我们周围丰富多彩的软体动物,趋利避害,更好地生活。

二、教学重点1.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软体动物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问题推进式教学、讨论式五、课型与课时:新授课第1学时六、教学准备准备相关图片制作PPT,视频资源,常见的软体动物(缢蛏、鱿鱼等),解剖的实验器材,实验报告。

八、板书设计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1课时)一、代表动物:缢蛏(双壳类)二、其他软体动物:蜗牛、鱿鱼三、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四、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有害。

附表:观察缢蛏的实验报告班级组别实验日期一、实验目的:通过学生的亲身观察,使其对缢蛏(双壳类)的内部结构有所了解,并对缢蛏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进行讨论。

在观察时,学生遵循已经养成的观察顺序和观察习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材料与用具:缢蛏、解剖剪、解剖盘、镊子、放大镜、培养皿等;三、方法与步棸:1. 缢蛏的解剖方法:在缢蛏腹面靠前端(足)一侧,用剪刀将两壳间的外套膜轻轻剪开,对照教材12页图和实验报告由外到内,由前到后观察辨认各结构名称:2. 小组思考讨论:(1)缢蛏的贝壳和外套膜的作用是什么?(2)缢蛏靠什么结构运动?(3)缢蛏靠什么结构呼吸?(4)缢蛏如何获取食物?(5)缢蛏的出、入水管是如何形成的?。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1.3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1.3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教案

教学过程导入在前面我们学习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知道了它们的主要特征。

生物圈中除了这些类群的动物以外还有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等。

目前生物圈中已命名的动物大约150万种,其中节肢动物占120万种以上,软体动物占10万多种,分别成为动物界的第一、第二大类群。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两类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了解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知,水到渠成。

明确目标,引起重视授新展示各种各样的软体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

提问:它们虽然形态各异,但它们都是软体动物,它们具有哪些共同特征?你还知道哪些软体动物?进一步提问:坚硬的贝壳会影响它们运动吗?乌贼、章鱼等体外不具有坚硬的贝壳,为什么它们还属于软体动物呢?指导阅读P12“观察与思考”,出示河蚌的挂图,讨论: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2、你所观察的动物是靠什么结果运动的?又是靠什么结构呼吸的呢?3、河蚌又是如何获取食物的?进一步提问:河蚌的结构与其生活环境有怎样关系?引导学生填写下表:观察、归纳:软体动物的身体表面具有坚硬的贝壳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列举曾接触过的软体动物贝壳会使它们运动变缓慢,它们身体都教柔软。

阅读,观察,讨论,回答:1、保护柔软的身体。

2、河蚌靠斧足缓慢运动。

用鳃呼吸。

3、在吸水和排水过程中摄取食物。

略联系学生生活实践,激发学生学习亢奋点,满足学习需求。

促使学生质疑,产生求知欲。

改为学生更熟悉河蚌进行学习,更贴近学生实际、更生活化。

通过观察思考,使学生自主构建生物学概念,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促使学生认同生学过程么作用?2、蝗虫的触角、足、翅分别着生在什么位置,各有何特点?这对蝗虫的生活有何意义?3、结合下图实验结果,推测蝗虫气门的作用及其呼吸方式?一段时间后,甲蝗虫活着,乙死亡。

4、体表坚硬的外骨骼对蝗虫有什么功能?这与其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进一步提问:蝗虫的外骨骼不能随其身体的长大而生长,那它会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指导阅读P14“观察与思考”,讨论:1、比较所观察的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完成下列表格:阅读,观察,讨论,回答:1.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

八年级生物上册5.1.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5.1.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上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吗,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进化程度最高的两大类群,且都是动物界中比较大的两个类群,并且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外骨骼都具有保护身体的作用。

【教学目标】1.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分组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

4.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5.通过学习,更加关注我们周围丰富多彩的软体动物,趋利避害,更好地生活。

【教学重点】1.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软体动物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图片制作PPT,常见的双壳类动物(河蚌、扇贝、文蛤、缢蛏等),解剖的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一课时)一、实验: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二、常见的软体动物三、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四、与人类的关系有益:养殖业――食用、药用、工艺品有害:疾病传播【教学反思】本节课以一则谜语,导入新课,使学生初步了解软体动物,并结合实物观察和图片、录像结合,利于学生了解软体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探究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这一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资料、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

如果组织好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会有很大帮助。

但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定首先在教师的头脑中以新课标的思想,在教学中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我学习、小组学习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5.1.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5.1.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教材分析《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节内容主要包括“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两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等一系列知识做好铺垫;通过分组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什么是软体动物,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3)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我们周围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知道动物是丰富多彩的,培养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时间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动画视频,并提出问题: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么故事中的蚌是什么动物?它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关系怎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下面我们先一起学习软体动物。

推进新课学习目标一:软体动物1、常见软体动物的观察按照学生的分组给学生分发河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观察河蚌贝壳的形状、花纹和年轮,柔软的身体,运动器官——足,内脏团和呼吸器官——鳃,还有外套一般的肉质膜。

学生观察后思考以下问题:(1)贝壳在身体外面起什么作用?贝壳是怎样形成的?(2)你所观察的动物是靠什么结构运动的?又是靠什么呼吸的?(3)它们是如何获取食物的?2、其他软体动物进一步利用多媒体提供石鳖、蜗牛、乌贼等三种动物的图片,并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思考以下问题:(1)石鳖贝壳是什么形状?它靠什么运动?(2)蜗牛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是什么形状的?它靠什么运动?(3)乌贼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有什么特点?它是如何捕食和运动的?3、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小组共同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八年级生物上册5.1.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5.1.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拓展与延伸
1.拓展阅读材料:
(1)《常见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图鉴》:本书详细介绍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各类群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分布情况,并配有丰富的插图,便于学生识别和了解。
(2)《生物多样性保护》:本书讨论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当前面临的威胁以及保护措施,其中包括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多样性的保护。
(3)《昆虫世界》:本书专题介绍昆虫这一节肢动物类群的特点、生活习性、生长发育等内容,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昆虫世界。
2.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更多信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展示蜗牛、河蚌、昆虫等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动物分类知识。
2.提问:“这些生物有什么共同点?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动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
1.使用讲授法,讲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分类及生活习性。
1.3实验法:设计观察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
2.1多媒体设备:利用投影仪、计算机等设备,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
2.2教学软件:运用生物学科相关教学软件,如生物分类软件、互动式学习平台等,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和巩固知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异同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总结归纳:
在新课呈现结束后,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5.1.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新版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5.1.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新版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授课设计一、授课目标【知识与技术】概括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点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经过察看学习,提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神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成立构造与功能相适应的见解,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授课重难点【重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点。

【难点】节肢动物的特点。

三、授课过程( 一) 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现用贝壳组成的装修品。

设疑:这些贝壳的动物是什么样子的?它们属于什么动物 ?( 二) 新课讲解1.软体动物指导学生察看教材“想一想,议一议”中的动物,教师表达:由于贝壳内的身体非常娇嫩,所以称为软体动物。

像河蚌、扇贝、文蛤这些软体动物,它们的外面有两片大小周边的石灰质贝壳,所以称为双壳类。

设疑:(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 ?(2)你所察看到的动物靠什么构造运动的?又是靠什么构造呼吸的 ?(3)试着想一想,它是怎样获取食品的?学生仔细思虑后回答,此后,指导学生在教材中找出软体动物的主要特点。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有哪些关系。

2.节肢动物引导学生说出教材14 页的动物名称,教师表达:它们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

请同学们仔细察看,讨论15 页的讨论题。

指导学生察看教材第15 页图,并试一试回答以下问题:(1)说出蝗虫的形态构造和动能。

(2)昆虫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节肢动物主要特点是什么 ?(4) 节肢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有哪些关系呢?( 三) 小结作业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开放性作业:上网收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认识更多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四、板书设计。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分类、特点及生活习性;2.能够初步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3.掌握学科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懂得如何观察、实验和描述。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分类、特点及生活习性;•教学难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内部结构、生理功能与环境适应。

三、教学内容及学习方式(一)教学内容1.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表现特征、生活习性和种类;2.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分类;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结构和功能。

(二)学习方式1.介绍法: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形态、特点和习性;2.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外部结构的观察和实验,体验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命特征,加深认识;3.思考法:通过提问、讨论、解决问题等方式,促进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

四、教学流程(一)导入环节1.通过现实图片和视频,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与重要性;2.引导学生回想六年级时学过的“节肢动物与环境适应”,引出本次学习的主题。

(二)知识讲解环节1.知识点1: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表现特征、种类介绍;2.知识点2: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分类;3.知识点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结构和功能。

(三)实践体验环节1.观察并绘制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外部解剖结构;2.自行设计实验,观察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命特征;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态角色和演化关系。

(四)归纳总结环节1.指导学生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适应不同环境的方式进行总结;2.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分类和功能。

五、教学评价•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和小组合作活动进行评价;•学生需自评,对本次学习的收获、疑问、问题和教学意见进行反馈。

六、教学参考资料•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维基百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7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教学内容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理解蝗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和
世代的概念)。
(4)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5)掌握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
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2)通过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
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蝗虫的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生物
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通过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通过了
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 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昆虫的主要特征是本课重点
教学难点 ) (1)确定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难点
) (2)蝗虫的发育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具准备 (1)搜集具有动物运动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2)制作PPT
集体定教 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请同学猜一下这是什么动物? 利用多媒体展示几种常见软体动物的图片,并让学生进行识别,让学生想一想,这几种动物的形态,结构是否一样?教师进一步指出:个性补

2 / 7

这些动物尽管在形态、结构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它们却都属于
软体动物。为什么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物?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之
处?它们的存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
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
教师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让学生思考:
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
2.靠什么结构运动?
3.靠什么结构呼吸?
4.缢蛏如何获取食物?
学生总结:
1.缢蛏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
壳内柔软身体表面包裹着外套膜,贝壳是外套膜的分泌物形成的。
2.靠足缓慢运动。
3.用鳃呼吸。
4.在吸水和排水过程中摄取食物
(二)常见的其他软体动物。
石鳖、蜗牛、乌贼
教师在观察河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蜗牛和乌贼,
并将观察结果填在表格中

石鳖 蜗牛 乌贼
贝壳数量,作用 8个覆瓦状排列的贝壳/保护 一片/保护 有退化的贝壳海
螵蛸/支持
有无外套膜,作用 有/保护 有/保护 有/保护

身体是否柔软 身体柔软 身体柔软 身体柔软
3 / 7

足的种类 斧足 腹足 腕足
教师指导学生比较表格中三种动物的相同点。通过比较可以得
出这样的结论:它们的身体都很柔软,都有外套膜,都有外壳或被
外套膜包被的内壳。这就是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正因为它们具备
了这样的特征,它们才都属于软体动物。
(三)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学生讨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归纳
性总结。
软体动物有的对人类有益,应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对人体有
害,应加以控制,以免造成危害。
(四)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水产养殖:贝类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低脂肪。
2.药用:鲍的壳(石决明)、乌贼的壳(海螵鞘)、珍珠粉。
3.螺壳和珍珠是很好的装饰品。
4.有些软体动物也对人类有一定危害:钉螺。
第2课时
一、引入新课
实物引入:教师课前将罩在玻璃瓶里的活蝗虫或蝗虫标本放在
学生实验台上的解剖盘里,上课后直接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解剖
盘里的是什么动物吗,它是害虫还是益虫?学生积极观察并发言。
二、讲授新课
教具准备:活蝗虫、雌雄蝗虫标本、蝗虫模型、活蚂蚁(或蟑
螂)数只、白糖5g和沙粒(或木屑)5g、解剖盘、镊子、解剖针、
放大镜、胶水、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或挂图和投影片)、蝗虫
发育过程标本。
(一)观察与思考
观察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虾。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节肢动物的图片,学生观察。
教师让学生比较观察到的动物形态结构特征。
4 / 7

学生完成课本第15页表格。
动物名称 七星瓢虫 蝗虫 蜘蛛 蜈蚣 虾

体表是否较硬 是 是 是 是 是
身体是否分节,不同体节是否有差别 是/是 是/是 是/是 是/是 是/是

有无触角,触角是否分节 有/是 有/是 无 有/是 有/是
有无翅 有 有 无 无 无
有几对足,足是否分节 3对/是 3对/是 4对/是 多对/是 5对/

试找出以上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师:上表中,蝗虫、七星瓢虫等动物的形态结构相似,它们
都属于昆虫。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以蝗虫为例,试着描述昆虫的基本特征?
(二)昆虫
教师: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先用一定的时间学生自己观察和解
剖蝗虫,搞清楚蝗虫的各部分结构,然后再通过两个生理小实验和
两个观察实验,解决蝗虫各主要部分的生理功能。
教师:在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时,教师在大屏幕或(投影仪)
上出示观察提纲:看一看,蝗虫的身体表面有什么结构特点?身体
分哪三个部分?
学生观察,教师用模型(或多媒体大屏幕)进行整合。接着观
察蝗虫的头、胸、腹三部分。
教师出示观察提纲:蝗虫的头部有哪些结构?胸部有几对翅?
蝗虫有几对足,各有什么特点?蝗虫的腹部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结
构?
学生总结:
(1)蝗虫的形态结构
5 / 7

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①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感觉器
官有一对触角,触角分节,有触觉和嗅觉的作用;三个单眼(仅能
感光)和一对复眼。有咀嚼式的口器,用于摄食。②胸部是运动中
心,有三对分节的足,尤其是后足发达,善于跳跃;有两对翅膀,
适于飞行。③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另外,在蝗虫的腹部第一节
的两侧,有一对半月形的薄膜,是蝗虫的听觉器官;腹部的末端有
生殖器官。
学生观察,由前到后、由表及里,边观察边填写观察记录表,
最后归纳出昆虫的主要特征。
教师:蝗虫是如何呼吸的?呼吸器官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2)蝗虫的呼吸
体表有气门,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气门是气体出入蝗
虫身体的门户,气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胸部有两对气门,腹
部有8对气门,前4对吸气,后6对呼气,气体由前向后流动。
教师:触摸蝗虫身体,身体是柔软的还是坚硬的?
学生:坚硬的。
(3)蝗虫的外骨骼
蝗虫身体外表面包围着坚韧的外骨骼。外骨骼对昆虫起到很好
的保护作用,还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但外骨骼不随身体的
增长而增长,当外骨骼限制昆虫的生长发育时,昆虫就会蜕去原来
的外骨骼,这种现象叫做蜕皮。昆虫需要定期的蜕皮,而且昆虫一
生中蜕皮的次数是固定的,通常发育成成虫后就不再蜕皮了。
教师让学生观察的表格,总结昆虫的基本特征。
学生讨论,总结昆虫的特征。
昆虫的基本特征: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两对翅膀等。
(三)其他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除了昆虫外,还包括其他类群。例如蜘蛛、虾、蜈蚣
等,但这些动物都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
和附肢都分节,因此都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就因为附肢分节而
6 / 7

得名。
(四)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五)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虾、蟹提供了动物蛋白。
2.蜜蜂等昆虫为地球上几十万种开花植物传播花粉。
3.蝎、蜈蚣、蝉蜕等可以入药,治疗疾病。
4.果蝇是非常经典的遗传学实验材料。
5.困扰:蚊、蜱虫、螨叮咬人并传播疾病。
三、课堂练习
本节课后习题
四、布置作业
金牌作业本
五、板书设计
第1课时:软体动物
第二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常见的软体动物。
河蚌: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两片贝壳。
蜗牛: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外壳。
乌贼: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内壳。
(二)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
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三)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2课时:节肢动物
(一)昆虫——蝗虫
1.形态结构
头部:一对触角,三个单眼,一对复眼,口器。
胸部:一对前足、一对中足和一对后足、两对翅膀。
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听觉器官,生殖器官。
2.体表:外骨骼:包裹在体表外,保护和防止水分蒸发,具
7 / 7

有蜕皮现象。
3.呼吸过程: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
(二)其他节肢动物:蜘蛛、蜈蚣、虾。
(三)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
肢都分节。
(四)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五、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