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唐文·送石处士序)阅读答案附译文
2021年河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2021年河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乙】晏子为齐相,出。
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②,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
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③深矣,常有以自下④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卿,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⑤.②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晏子荐以为大夫⑥。
(《晏子春秋》)【注】①御:马夫。
②大盖:大伞篷。
③志念:志向和思考。
④自下:谦虚。
⑤损抑:克制。
⑥大夫:官名。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便要.还家②来此绝.境.③从门间而窥.其夫④身相..齐国(2)翻译两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3)乙文中“其妻”为什么要“请去”?(4)选出对【甲】【乙】两文的解读与分析错误的一项A.甲文中“不复得路”与乙文中“甚自得也”的两个“得”意思是不一样的。
B.甲文的“咸来问讯”“皆出酒食”写出了桃源村人纯朴热情中的一丝恐惧。
C.乙文中的晏子是一位志向深远、温良谦逊、礼贤下士以及很看重人才的相国。
D.甲文侧重记述渔人来往桃源村的经过以及桃源村人的来历,乙文侧重表现人物形象。
2.文言文阅读。
愚溪诗序[唐]柳宗元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①.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送方希则序阅读答案与翻译

送方希则序阅读答案与翻译送方希则序阅读答案与翻译①庄子以绅笏为柴栅,班固以名声为缰锁。
夫官位爵禄,人之所甚欲,彼岂恶之邪?盖将有感云尔。
是以君子轻去就,随卷舒,富贵不可诱。
故其气浩然,勇过乎贲、育①,毁誉不以屑,其量恬然不见于喜愠。
能及是者,达人之节而大方之家!②希则茂才入官,三举进士不利,命乎数奇②。
时不见用,宜其夷然拂衣,师心自往,推否泰以消息,轻寄物之去来,渊乎其大雅之君子,而几类于昔贤者乎!③余自来上都,寓谒舍,穿履金门者,再见春矣。
会天子方向儒学,招徕俊良,开贤科,命乡举,而四方之杰赍贡函诣公车者,十百千数。
余虽后进晚出,而掎裳摩趺攘臂以游其间,交者固已多矣。
晚方得君,倾盖道涂,一笑相乐,形忘乎外,心照乎内,虽濠梁之游不若是也。
未几,君召试中台,以枉于有司,夺席见罢。
缙绅议者咸伤冤之,君方澹乎冲襟,竟于使人不能窥也。
后数日,赍装具舟,泛然东下。
以余辱交者,索言以为赠。
④夫恢识宇以见乎远,穷倚伏以至于命,此非可为浅见寡闻者道也。
希则,达人尔,可一言之。
昔公孙③尝退归,乡人再推,射策遂第一;更生④书数十上,每闻报罢,而终为汉名臣。
以希则之资材而沉冥郁堙⑤,岂非天将张之而固翕之邪?不然,何徘徊而若此也?夫良工晚成者器之大,后发先至者骥之良。
异日垂光虹,濯发云汉,使诸儒后生企仰而不暇,此固希则褚⑥囊中所畜尔,岂假予说言之哉?觞行酒半,坐者皆欲去,操觚率然,辞不逮意。
同年景山、钦之、识之亦赋诗以为别,则祖离⑦道旧之情备之矣,此不复云。
(选自《欧阳修集》,有删改)[注]①贲、育:传说中两位战国的勇士。
②数奇(jī):命运不好。
③公孙:指西汉的公孙弘。
④更生:指西汉的刘向。
⑤沉冥郁堙:埋没湮没。
⑥褚(zhǔ):口袋。
⑦祖离:饯别出行之人。
21.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最恰当的是()。
(1分)A.也B.尔C.矣D.乎22.下列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作者认为庄子和班固对官位和名声都淡然。
古文观止全文

古文观止全文38 【单子知陈必亡】(周语中《国语》)周文90439 【展禽论祀爰居】(鲁语上《国语》)周文67740 【里革断罟匡君】(鲁语上《国语》)周文25841 【敬姜论劳逸】(鲁语下《国语》)周文56042 【叔向贺贫】(晋语八《国语》)周文35143 【王孙圉论楚宝】(楚语下《国语》)周文40544 【诸稽郢行成于吴】(吴语《国语》)周文54745 【申胥谏许越成】(吴语《国语》)周文33846 【春王正月】(隐公元年《公羊传》)周文23647 【宋人及楚人平】(宣公十五年《公羊传》)周文51848 【吴子使札来聘】(襄公二十九年《公羊传》)周文48549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穀梁传》)周文17050 【虞师晋师灭夏阳】(僖公二年《谷梁传》)周文44051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檀弓上《礼记》)周文18952 【曾子易箦】(檀弓上《礼记》)周文20253 【有子之言似夫子】(檀弓上《礼记》)周文35754 【公子重耳对秦客】(檀弓下《礼记》)周文25555 【杜蕢扬觯】(檀弓下《礼记》)周文30856 【晋献文子成室】(檀弓下《礼记》)周文100第四卷周文57 【苏秦以连横说秦】(《国策》)周文126858 【司马错论伐蜀】(《国策》)周文60459 【范雎说秦王】(《国策》)周文83960 【邹忌讽齐王纳谏】(《国策》)周文43861 【颜斶说齐王】(《国策》)周文39062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周文114163 【赵威后问齐使】(《国策》)周文34764 【庄辛论幸臣】(《国策》)周文55265 【触詟说赵太后】(《国策》)周文74466 【鲁仲连义不帝秦】(《国策》)周文167667 【鲁共公择言】(《国策》)周文30668 【唐雎说信陵君】(《国策》)周文18969 【唐雎不辱使命】(《国策》)周文48570 【乐毅报燕王书】(《国策》)周文123871 【李斯谏逐客书】(秦文)周文91372 【卜居】(《楚辞》)周文38873 【宋玉对楚王问】(《楚辞》)周文311第五卷汉文74 【五帝本纪赞】(《史记》)汉文23175 【项羽本纪赞】(《史记》)汉文23176 【秦楚之际月表】(《史记》)汉文34577 【高祖功臣侯年表】(《史记》)汉文46578 【孔子世家赞】(《史记》)汉文14379 【外戚世家序】(《史记》)汉文26680 【伯夷列传】(《史记》)汉文99681 【管晏列传】(《史记》)汉文125882 【屈原列传】(《史记》)汉文175483 【酷吏列传序】(《史记》)汉文25384 【游侠列传序】(《史记》)汉文80285 【滑稽列传】(《史记》)汉文87186 【货殖列传序】(《史记》)汉文82387 【太史公自序】(《史记》)汉文141288 【报任少卿书】(司马迁)汉文2866第六卷汉文89 【高帝求贤诏】(《西汉文》)汉文21490 【文帝议佐百姓诏】(《西汉文》)汉文22791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西汉文》)汉文22792 【武帝求茂材异等诏】(《西汉文》)汉文7693 【贾谊过秦论上】(《西汉文》)汉文108394 【贾谊治安策】(一)】(《西汉文》)汉文173695 【晁错论贵粟疏】(《西汉文》)汉文121196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西汉文》)汉文165697 【司马相如上书谏猎】(《西汉文》)汉文34998 【李陵答苏武书】(《西汉文》)汉文156799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西汉文》)汉文1046 100 【杨惲报孙会宗书】(《西汉文》)汉文892 101 【光武帝临淄劳耿弇】(《东汉文》)汉文157 102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东汉文》)汉文303 103 【诸葛亮前出师表】(《后汉文》)汉文752 104 【诸葛亮后出师表】(《后汉文》)汉文762第七卷六朝、唐文105 【陈情表】(李密)六朝、唐文575 106 【兰亭集序】(王羲之)六朝、唐文391 107 【归去来辞】(陶渊明)六朝、唐文399 108 【桃花源记】(陶渊明)六朝、唐文396 109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六朝、唐文210 110 【北山移文】(孔稚珪)六朝、唐文784 111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六朝、唐文445 112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骆宾王)六朝、唐文526 113 【滕王阁序】(王勃)六朝、唐文916 114 【与韩荆州书】(李白)六朝、唐文598 115 【春夜宴桃李园序】(李白)六朝、唐文141 116 【吊古战场文】(李华)六朝、唐文768 117 【陋室铭】(刘禹锡)六朝、唐文101118 【阿房宫赋】(杜牧)六朝、唐文630 119 【原道】(韩愈)六朝、唐文1735 120 【原毁】(韩愈)六朝、唐文828 121 【获麟解】(韩愈)六朝、唐文247 122 【杂说一】(韩愈)六朝、唐文144 123 【杂说四】(韩愈)六朝、唐文180第八卷唐文124 【师说】(韩愈)唐文558 125 【进学解】(韩愈)唐文920 126 【圬者王承福传】(韩愈)唐文809 127 【讳辩】(韩愈)唐文629 128 【争臣论】(韩愈)唐文1391 129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韩愈)唐文577 130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韩愈)唐文906 131 【与于襄阳书】(韩愈)唐文541 132 【与陈给事书】(韩愈)唐文424 133 【应科目时与人书】(韩愈)唐文322 134 【送孟东野序】(韩愈)唐文775 135 【送李愿归盘谷序】(韩愈)唐文619 136 【送董邵南序】(韩愈)唐文176 137 【送杨少尹序】(韩愈)唐文440 138 【送石处士序】(韩愈)唐文604 139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韩愈)唐文498 140 【祭十二郎文】(韩愈)唐文1275 141 【祭鳄鱼文】(韩愈)唐文552 142 【柳子厚墓志铭】(韩愈)唐文1152第九卷唐、宋文143 【驳《复仇议》】(柳宗元)唐、宋文797 144 【桐叶封弟辨】(柳宗元)唐、宋文338 145 【箕子碑】(柳宗元)唐、宋文410 146 【捕蛇者说】(柳宗元)唐、宋文570 147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唐、宋文583 148 【梓人传】(柳宗元)唐、宋文1252 149 【愚溪诗序】(柳宗元)唐、宋文542 150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柳宗元)唐、宋文494 151 【钴鉧潭西小丘记】(柳宗元)唐、宋文411 152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唐、宋文269 153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柳宗元)唐、宋文685 154 【待漏院记】(王禹偁)唐、宋文633 155 【黄冈竹楼记】(王禹偁)唐、宋文405 156 【书《洛阳名园记》后】(李格非)唐、宋文277 157 【严先生祠堂记】(范仲淹)唐、宋文271158 【岳阳楼记】(范仲淹)唐、宋文440 159 【谏院题名记】(司马光)唐、宋文205 160 【义田记】(钱公辅)唐、宋文715 161 【袁州州学记】(李覯)唐、宋文490 162 【朋党论】(欧阳修)唐、宋文732 163 【纵囚论】(欧阳修)唐、宋文508 164 【释秘演诗集序】(欧阳修)唐、宋文505第十卷宋文165 【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宋文618 166 【送杨寘序】(欧阳修)宋文396 167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宋文394 168 【五代史宦者传论】(欧阳修)宋文456 169 【相州昼锦堂记】(欧阳修)宋文568 170 【丰乐亭记】(欧阳修)宋文505 171 【醉翁亭记】(欧阳修)宋文480 172 【秋声赋】(欧阳修)宋文503 173 【祭石曼卿文】(欧阳修)宋文357 174 【泷冈阡表】(欧阳修)宋文1365 175 【管仲论】(苏洵)宋文829 176 【辨奸论】(苏洵)宋文588 177 【心术】(苏洵)宋文747 178 【张益州画像记】(苏洵)宋文1046 179 【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宋文674 180 【范增论】(苏轼)宋文643 181 【留侯论】(苏轼)宋文735 182 【贾谊论】(苏轼)宋文765 183 【晁错论】(苏轼)宋文656第十一卷宋文184 【上梅直讲书】(苏轼)宋文642 185 【喜雨亭记】(苏轼)宋文462 186 【凌虚台记】(苏轼)宋文507 187 【超然台记】(苏轼)宋文647 188 【放鹤亭记】(苏轼)宋文601 189 【石钟山记】(苏轼)宋文599 190 【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宋文1015 191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苏轼)宋文553 192 【前赤壁赋】(苏轼)宋文650 193 【后赤壁赋】(苏轼)宋文446 194 【三槐堂铭】(苏轼)宋文681 195 【方山子传】(苏轼)宋文453 196 【六国论】(苏辙)宋文632 197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宋文614198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宋文553 199 【寄欧阳舍人书】(曾巩)宋文904 200 【赠黎安二生序】(曾巩)宋文432 201 【读孟尝君传】(王安石)宋文103 202 【同学一首别子固】(王安石)宋文333 203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宋文619 204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王安石)宋文446第十二卷明文205 【送天台陈庭学序】(宋濂)明文510 206 【阅江楼记】(宋濂)明文678 207 【司马季主论卜】(刘基)明文402 208 【卖柑者言】(刘基)明文347 209 【深虑论】(方孝孺)明文618 210 【豫让论】(方孝孺)明文774 211 【亲政篇】(王鏊)明文1122 212 【尊经阁记】(王守仁)明文1226 213 【象祠记】(王守仁)明文642 214 【瘗旅文】(王守仁)明文904 215 【信陵君救赵论】(唐顺之)明文1110 216 【报刘一丈书】(宗臣)明文678 217 【《吴山图》记】(归有光)明文427 218 【沧浪亭记】(归有光)明文358 219 【《青霞先生文集》序】(茅坤)明文717 220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明文441 221 【徐文长传】(袁宏道)明文860 222 【五人墓碑记】(张溥)明文795卷一周文【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左传》)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安徽省三年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 专题七 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专题七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2022年安徽中考】【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乙】陕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涧中,水遂横流为害。
石之大有如屋者,人力不能去.,州县患之。
雷简夫为县令,乃使人各于石下穿一穴,度如石大,挽石入穴窖之,水患遂息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转转不已.已_____(2)求之下流,固.颠固_____(3)陕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涧中塞_____(4)人力不能去.去_____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水遂横流为害。
3.【甲】【乙】两个语段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请结合语段相关内容分析其具体表现。
【答案】1.停止固然阻塞移开、搬开、搬离2.(1)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那石兽。
(2)涧水于是四处流溢造成祸患。
3.【甲】文老河兵的智慧表现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多角度思考问题,从“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等文字中看出老河兵了解到石性的坚重,沙性的松浮和水的反冲击力,精准地掌握了三者的相互关系。
【乙】文雷简夫的智慧表现在善于动脑筋,懂得迂回行事,从“乃使人各于石下穿一穴,度如石大,挽石入穴窖之”中看出雷简夫没有直接与巨石硬碰硬,而是另辟蹊径解决了问题。
【考点】文言文阅读【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古文观止——目录、篇头2018.6.5

车驾至临溜自劳军,子严敦书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
15
后汉书1诸葛亮前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
16
2、诸葛亮后出师表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第七卷六朝唐文
序
篇名
篇头
1
李密陈情表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
8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
9
王勃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10
李白1,与韩荆州书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
11
2,春夜宴桃李园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
12
李华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
13
3
3、秦楚之际月表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
4
4、高祖功臣侯年表
正义高祖初定天下,表明有功之臣而侯之,
5
5、孔子世家赞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6
6、外戚世家序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
7
7、伯夷列传
夫学者载籍极博。尤考信于六艺。《诗》、《书》
8
8、管晏列传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
16
16、吴许越成
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槜李也。
第三卷周文(《国语》)
序
篇名
篇头
1
1、祭公谏征犬戎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
2
2、召公谏厉王止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
高考语文《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

学习资料《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注:①题目没设答案,可从译文中找出。
②近几年各省自主命题,有些省份开始从《古文观止》中找材料来命制试题,要特别注意。
(一)小石城山记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①之形其旁出堡坞②,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
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
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③,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①睥睨(bìnì):城上的矮墙。
梁(lì):屋梁。
②堡坞:堡垒。
③中州:中原。
1.解释加点实词的意义。
(1)有积石横当.其垠(2)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3)而列是.夷狄(4)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2.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投以.小石(2)益奇而.坚(3)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2)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参考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往北,爬过黄茅岭而下。
有两条路:一条向西延伸出去,沿路寻找,没有什么收获;其中另一条稍偏北又转向东,朝前行走不超过四十丈,山路中断,被河流分开,有一座石山横亘在路边。
小山上面,有些石头像城墙上的矮墙形状,有的石头像屋梁;小山的侧面突出的一座堡垒,好像有门。
朝里看很黑,投进一颗小石子,洞中好像有水声。
发出的声音清脆响亮,很久才停止。
绕着它,可以走上去,可以望得很远,山上没有土,在石缝中长着嘉树美竹,看上去格外奇特且结实。
它们长得疏密相间,高低相衬,好像是能工巧匠设置的一样。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序跋类(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序跋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愿归盘谷序韩愈太行之阳有盘谷。
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
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
”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
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
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失武夫前呵丛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喜有赏,怒有刑。
才唆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
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
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
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隐者之所盘旋不知东方之既白B.秀外而惠中扣舷而歌之C.坐茂树以终日火足以明也D.乐且无央不出,火且尽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B.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C.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D.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阿从者塞途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愿宣称自己回归盘谷,不是因为厌恶掌握了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而想逃避,而是这些都是命中注定,不能侥幸得到。
2022年安徽语文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

【2022年安徽】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乙】陕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涧中,水遂横流为害。
石之大有如屋者,人力不能去,州县惠之。
雷简夫为县令,乃使人各于石下穿一穴,度如石大,挽石入穴窖之,水患遂息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1)请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转转不已已:___________②求之下流,固颠固:___________③陕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涧中塞:___________④人力不能去去:___________(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②水遂横流为害。
(3)【甲】【乙】两个语段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请结合语段相关内容分析其具体表现。
2.答案:(1)①停止;②本来;③堵塞;④除去、去掉(2)①按照他的话去找,果然在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②水就到处乱流造成灾害。
(3)老河兵基于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石性、沙性、流水的反激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出合理推断,帮助找到石兽。
雷简夫打破思维定式,让人在巨石下方挖出像巨石那么大的坑穴,拉动巨石埋入坑穴,巧妙解决水患问题。
(意思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意思的把握。
第①②题考查课内文言词语的意思,考生结合对课内文言文篇目的掌握,不难作答。
第③④题考查课外文言词语的意思。
作答时,要灵活迁移课内所学知识或结合句意进行分析。
如第③题,“塞”与《出师表》“以塞忠谏之路也”中的“塞”意思一致,均为“堵塞”;第④题,“人力不能去”的意思是“靠人力不能除去”,故“去”在这里应解释为“除去、去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
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泸谷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
人马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
坐一室,左右图书。
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①,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
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
方今寇聚于恒,师环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
吾所处地,归输之途。
治法征谋,宜有所出。
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
宵则沭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晨则毕至,张上东门外。
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
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
遂以为先生寿。
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诌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
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图。
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
于是东都之人士,成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
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注:王良、造父,相传都是古代善于驾车的人。
(选自《古文观止》唐文送石处士序)
4.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河决下流而东注决:决堤 B.宵则沐浴,戒行李戒:整理
C.遂以为先生寿寿:长寿 D.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币:礼物
5.下列各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求先生至庐而请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C.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人,其皆出于此乎?
D.告行于常所来往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6.下列叙述不符合本文内容或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乌公,担任节度使的第三个月,向贤能的幕僚访求人才,有人便向他推荐石先生。
B.石先生生活简朴,不图钱财,不慕权贵,但为了国家,为了大义,便接受了乌大夫的聘任。
C.从事称赞乌大夫文武双全,忠孝具备,仁义而且勇敢,访求士人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自己,如果以大义请石先生并委以重任,他有什么理由推辞呢?
D.本文以记叙的形式为主,通过人物的行为、对话来表达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期待,又带常以议论代叙事,这是对序的传统写法的一个突破。
7.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方今寇聚于恒,师环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
(3分)
答:
(2)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3分)
答:
(3)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诌言,惟先生是听。
(4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