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翻译教育理论论文
论“陌生化”与文学翻译

人, 可也。然而句中有 眼 , 非一 ‘ ’ , 烧 字 不能形容其红之 多 ,
犹之非 一‘ ’ , 能形容 其杏 之红耳 。 我 们今 天从 “ 闹 字 不 ” 陌
生化 ” 的角度看 , 闹” 同“ 字一样 , “ 字 烧” 以俗为雅 , 平淡 中 陡然显 出奇姿异彩 , 令人惊讶它 的美妙 。托尔斯泰的< 量布 人》 以马作为叙述者 , 以马的眼光看 私有制 的人类社 会 ; 在 《 战争 与和平》 利用一个非 军人 的眼光看 战场 , 这些都在 陌 生化 的描写 中使私 有制 和 战争显 得更 加刺 眼地 荒 唐不 合
理 。由此可见 , 陌生化 手段 的运用 的确是 古今 中外文人 或
件或人物那些不言 自明的、 为人 所熟 悉的和 一 目了然 的东
西剥去 , 使人 对之 产生 惊讶 和好奇 心。 “ ” 间离化 效果 的 目 的, 在于把事件里 的一切社会动作陌生化。 ”
一
作家们 良苦用心的体现 , 体会他们 的用意 , 在译文里如实传 达 , 原作里 的“ 使 陌生化 ” 手法在 译文 里得 以体 现 , 而使 从
译文在更高层次上达到对原文的忠实。 二 、 陌生化” “ 手段的运用与译文的创 造性 叛逆
、
文学作 品的“ 陌生化 ” 与译 文的陌生化
“ 陌生化” 实际上是作 家 、 人运用语 言进行创 作 的惯 诗
例谈文学作品的陌生化翻译

2016.10一、引言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学作品的翻译对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传递起到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国门,开启了异域之旅。
小说《青衣》的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其英译本曾入围2008年英国独立报外国小说奖复评名单。
作为毕飞宇创作道路上最具转折意义的作品,《青衣》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葛浩文本着忠实和准确的原则,采用陌生化的翻译手段,最大化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和文化风格,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审美快感。
二、陌生化翻译“陌生化”最初由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意指文艺创作中作者刻意采用陌生新奇的表达方式来描写事物,“使审美主体即使面临熟视无睹的事物时也能不断有新的发现,从而延长其关注的时间和感受的难度,增加审美快感”。
(杨向荣,2005)该理论不断成熟发展,逐渐渗透到文学翻译领域。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希尼曾提出:“翻译过程中译者适当抛弃语言的一般表达方式,将目的语的表达世界变得‘陌生’,以更新译者和读者已丧失了的对语言新鲜感的接受能力,使译者确实能够将原作中的差异性传达出来,以促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Heaney,1988)在文学翻译中,目标语读者对于译文持有新奇的审美期待,而陌生化翻译手段恰恰保留了作品的异域风情,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领略到异域文化的魅力,最终达到文化碰撞和交流的效果。
三、《青衣》中的陌生化翻译技巧小说《青衣》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语言幽默诙谐,机智巧妙,比喻、排比、反讽等修辞手法俯拾皆是,让读者徜徉在艺术和智慧的世界无法自拔。
为了给目标读者带来艺术性的阅读感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陌生化的翻译手段,最大化再现了原作的文学性和艺术风格。
3.1音译加注释(1)“千生万旦,难求一净”。
(毕飞宇,2011:151)“A thousand Sheng,tenthousand Dan,but a goodJing is hard to find.”(Goldblatt,2009:53)对于“生”、“旦”、“净”等京剧人物,译者直接音译,并在文后所附的词汇表中一一解释。
论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手法

诗歌具有“ 诗性” 传统的批评家认为,艺术是运用形象的思 ? “ 维”“ ,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 更谈不上诗歌” 然而, 。 什克洛夫
斯基却指出,形象不过是制造最大可能表达效果的一种手 段, 它并不比诗歌的其他技术手段如对比、 重复、 平行等更有 效。只有把 日 常语言与诗歌语言作比较 , 才能找出文学作品 的“ 诗性” 。 由于经常使用日常语言,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 我们就不知 不觉地进人一种 自动化或习惯化的状态 , 再也感觉不到事物, 处于一种麻木状态。 而艺术的过程, 正是使事物“ 陌生化” 的过 程。通过增加感受的难度, 延长感受的时间, 从而使事物复杂 化, 艺术创作的过程也就成为类似“ 加密” 解密” 和“ 的过程。 因 此文学作品的出炉并不是对事物的客观、准确而又真实的再 现, 也不是对事物的简单模仿 , 而是一种有意识的偏离 、 变形 或是异化。“ 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 而被创造物 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 。 什克洛夫斯基以“ 散步” 舞蹈” 和“ 为例 , 进一步阐述了他
殊途 同归。 参考文献 :
其次, 缺乏时代精神。 今天就是明天的历史。 小说家需要 历史, 只是内容不同而已。 先锋派作家迷恋 自我封闭的内在世 界, 其实放眼广阔而火热的现实生活, 投人其中, 更有利于创 作空间的拓展和深人。当代中国还是一个经历了五千年农业 社会的发展中国家, 还远未摆脱古老文明的愚昧落后 , 社会矛 盾也主要体现为大众的物质文化等方面的消一 费需要与供给的 突出矛盾上, 需要用民主和科学来改变落后的社会面貌, 清除 封建主义沉渣, 从而走向现代文明。 时代对作品也提出了相应 的要求 , 这是每一个作家肩负的历史责任。 而先锋派作家似乎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2篇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一:接受美学视阀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一、审美特征首先,儿童文学相较成人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独有的稚拙性。
为适应儿童的口味,儿童文学作品往往稚嫩、淳朴、清新自然,具有成人文学所没有的原初本真的“傻里傻气”。
这种稚拙之美通过的作家的笔深入作品中,折射出儿童内心真实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提及儿童文学,人们就会联想到浪漫与想象、梦幻与诗意、神秘与瑰丽的意境。
儿童文学的审美创造往往与幻想联系起来。
没有幻想就没有儿童文学。
儿童的理性思维偏弱、现实感不强,分不清现实与想象,也不懂得事物的内在联系。
为接近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文学主张要张扬幻想。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能为儿童打开通往幻想世界的大门。
再次,寓言这种文学形式被儿童常态化适用。
在童趣审美意象组成的单纯简约的外层结构下,儿童文学浓缩着创作主体的复杂深厚的社会文化积淀。
单纯想象的审美符号体系下,寓言形态的儿童文学容易被儿童接受,引发共鸣。
蕴含于作品中关于社会、人类、自然等复杂的深层内涵可以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释放能量,帮助儿童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健康人格的建立。
二、语言特征首先,儿童文学的语言浅显易懂。
儿童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思维能力弱,语言能力在逐步完善,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浅显、简洁、准确、流畅,能够被儿童读者理解接受,并未儿童的语言习得提供范本。
其次,儿童文学的语言具象化。
由于儿童抽象思维差,以形象思维为主,儿童文学的语言是形象、生动、具体、动态的。
运用儿童熟悉、常见的具体形象进行描述,把人物和事物的声音、色彩、形状、神态等具体、直接的表现出来,与儿童闹钟的形象相吻合。
再次,儿童喜游戏玩乐的特点决定了儿童文学语言的幽默性。
幽默有趣的东西符合儿童的心理要求,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启发他们快乐的情趣。
有经验的儿童文学作者往往把“引起兴趣和引人发笑”作为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美学(receptionaesthetics)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也是文学研究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
英美文化论文: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陌生化

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陌生化20世纪的西方社会正处于巨大的变革时期,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微妙,各种问题激增,社会秩序混乱。
爵士乐时代的“桂冠诗人”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评价这一时代的特征时曾说:“一切神明统统死光,一切仗都已打完,以往关于人的一切信念完全动摇。
”在这个非理性的时代,有着对于理性时代的反叛“理性主义时代是审美的时代,而非理性主义时代则是审丑的时代”。
作为对这一时期诸多问题的披露者,一些现代派作家借现代派文学作品的来表达心中的忧虑。
现代派文学通过陌生化的表现方式异化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展现人们内心阴暗、焦躁甚至是放荡的隐晦状态。
所谓“陌生化”就是使用艺术技巧,使文学形式变得困难,使文学对象变得陌生。
本文即试拟从“意识流”小说中的陌生化、“荒诞剧”中的陌生化和“黑色幽默”作品中陌生化三个方面入手对西方现代派的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现象进行分析。
一、“意识流”小说中的陌生化“陌生化”理论是由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什克洛夫斯基于20世纪初提出的,他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指出艺术要让人感觉的到,要唤起人们的审美体验。
陌生化是西方现代派的文学家们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现代派文学正如卡夫卡所说的是“个人的象形文学”,在这些学者眼中,是不存在什么现实的东西的,只有人的感觉才是可信的、真实的。
“意识流”小说是最能体现现代派小说这一特点的文学形式,“意识流”小说的创作者们常常以时空上的颠倒错乱,使读者如坠云端,迷失在主人公的意识里,难分虚实。
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有着“百科全书”之称,被誉为20世纪的《圣经》。
作者讲述的是男主人公布鲁姆一天的经历,精确地说是18小时45分钟之内所发生的事情,看似平平常常、庸庸碌碌,但却暗含着深意,平凡的日常活动背后涵盖的是主人公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
作者将布鲁姆于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尤利西斯进行对照,用他的生活场景比对尤利西斯的十年冒险经历,为的是像我们揭示人物的真实的内心世界,一个与外部世界同在的境界,在实际生活里怯懦的布鲁姆一直忍气吞声,不敢和自己的情敌公开叫嚣,只能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寻求安慰,通过意识的流动完成自己的英雄梦。
论诗歌中的陌生化艺术与翻译——以罗伯特·弗罗斯特《一堆木柴》为例

中给出 了确切 的定义 : “ 陌生化是 俄 国形式 主 义者
原诗 的陌生化 艺术 。
关键 词 : 陌 生化 ; 罗伯 特 ・ 弗 罗斯特 ; 《 一 堆木 柴》
文章 编号 : 1 0 0 9 -0 6 7 3 ( 2 0 1 3) 0 4 —0 0 6 0 —0 3 中图分 类号 : H 3 1 5 ; 1 0 4 6 文 献标识 码 : A
d e v i c e c o n s c i o u s l y c r e a t e d b y t h e w i r t e r t o o b t a i n u n i q u e a e s t h e t i c e n j o y me n t , w h i c h e n a b l e s r e a d e r s e x p e r i e n c e u n f a m i l i a r s e n t i me n t s
YANG K e- y i SONG F e n g - l i
f G u i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G u i y a n g G u i z h o u 5 5 0 0 0 1 , C h i n a ; X i n g y i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f o r 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 X i n g y i , G n i z h o u 5 6 2 4 0 0 , C h i n a )
摘
要: 俄 国形 式主 义 者认 为 , 文 学的 文 学性 是 通过 陌生化 表现 出来的 。 陌生化手 法是 作者 有 意识
创造 的 、 能给 阅读过 程制 造难度 从 而使读 者 体验 一种 新奇 的情 感 冲击 , 获得 独 特 的审 美享 受的技 巧 。通 过 分析 罗伯 特 ・ 弗 罗斯 特《 一堆 木 柴》 中的跳 跃 式 意 象和徐 淳刚 、 曹 明伦 的类 比式翻 译 策略 , 展 现 和再 现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现象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现象刘涛(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内容提要:“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者奉献给文艺学界的一个颇具学术价值的基本概念,它既是一种艺术手段,又是一种艺术效果。
陌生化理论的成立有其内在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文学作品中陌生化氛围的营构主要体现在陌生化的语言、陌生化的形象、陌生化的意蕴三个层面。
从审美现代性来看,陌生化就是通过文学技巧和形式因素的强调恢复审美感受的真实性,追求文学的本真存在状态。
关键词:陌生化陌生化氛围熟悉的陌生化本真状态“陌生化”一词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被人们称为艺术的东西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要重新去体验生活,感觉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的。
艺术的目的是提供作为一种幻象的事物的感觉,而不是作为一种认识;事物的“反常化”程序及增加了感觉的难度与范围的高难形式的程序,这就是艺术的程序,因为艺术中的接受过程是具有自我目的的,而且必须被强化;艺术是一种体验人造物的方式,而在艺术里所完成的东西是不重要的。
①这里提到的“反常化”也就是所说的“陌生化”,只是翻译略有不同。
什克洛夫斯基创造性地提出这一理论,并将其上升为艺术的总原则,随后“陌生化”理论日渐引起文学理论界的关注。
正如荷兰学者佛克马所说“欧洲文论家几乎每一个新派别都从这‘形式主义’传统得到启发。
”②陌生化概念应用于文学理论预示着现代主义思想的艺术潮流正从俄国形式主义这里孕育,事实上整个二十世纪文艺理论在西方由作者本体论到作品本体论的历史发展恰恰肇始于此。
因此,陌生化理论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理论范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理论价值,应结合中国文论发展现状予以深入地探讨。
“陌生化”一词是什克洛夫斯基按照俄文构词法生造的一个新词。
这个词是由副词“ctpahho”变成的动名词,含有“使之陌生、惊奇、不寻常”等涵义。
③什克洛夫斯基将其界定为“使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难度和时间的方法。
“陌生化”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体现——以许渊冲翻译为例

一一一一一一一翻译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陌生化”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体现——以许渊冲翻译为例王军,赖祎华(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31)摘要:陌生化理论,是由俄国文艺理论家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最初用于文学创作的一种诗学理论。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陌生化理论和诗歌翻译。
然后以文学翻译家许渊冲为例,从他的三条翻译理念(“三美论”“艺术论”和“创译论”)方面详细探讨了他是如何将陌生化理论应用于诗歌翻译实践中的。
关键词:陌生化理论;诗学理论;许渊冲;诗歌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6)22-0125-021陌生化理论形式主义是19世纪20年代左右盛行于俄国的一股文学批评思潮。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雅克布森和什克洛夫斯基。
作为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人物之一,什克洛夫斯基首次提出了“陌生化”理论。
“陌生化”指的是文艺创作中特意采用的新奇艺术技巧。
什克洛夫斯基主张:艺术是为了给人类提供审美感受,但艺术的存在是以感性为前提的。
一般情况下,当某个事物反复被人类感知后就会“枯萎”,之后也就很难引起人们注意。
而“陌生化”能改变人们熟知的形式,延长审美感受从而给人们一种崭新的体验。
[1]2诗歌翻译诗歌是有节奏、韵律和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形式,自古以来在文学上都有着崇高的地位。
然而,正是因为诗歌的这些特点,诗歌翻译也成了文学翻译中比较难的一个部分。
对于诗歌的可译性,国内外学者各持己见。
美国诗人Robert Frost 和Gil⁃bert Keith Chesterton 认为诗歌的翻译是不可能的,而中国诗人闻一多也曾用采花(将花从老根上采下,放到瓶中养殖)的比喻说明了诗歌的不可译性。
同样,也有一些学者对诗歌持相对可译的看法,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外国文人罗斯康门和约翰·德莱顿及中国文学家许渊冲和余光中。
[2]其实,这两派学者都没错,只是彼此的出发点不同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翻译教育理论论文
作为一条著名的文学理论,“陌生化”一词首先由俄国形式主义学者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就艺术技巧和美学效应的关系提出。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义者最关心的问题。
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
翻译是在源语文本指向的空间内的再创造,这决定了陌生化的限度;翻译用另一种语言再表述,又是在另一种文化中被接受,这决定了翻译的语言及文本经验的“前在性”与文学创作的不等;而且翻译文学还面对平行文本的挑战。
这一切造成了翻译上的陌生化有着其特定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虽然翻译界至今没能对“陌生化翻译”的定义给予确切,权威的解释,但翻译界很早就关注到了文学翻译中的陌生化现象。
在上文中已经给出“陌生化翻译”策略定义的前提下,本部分试就文学翻译中的“陌生化翻译”实例进行分析研究。
有文学艺术素养的译者是让译本处在游离于目的语文化和源语文化之间的地带:源语文本对于目的语文化而言是异域的,而目的语文本从文化上来说既有异于源语文化也不同于目的语文化,因此,译文具有异域性。
试看An Essay by Ronald Duncan 中的一段:Then,whilst staring at my most decrepit old tree,which stood in full flamboyant
bloom,he said,half to himself:“When we were retreating to Dunkirk I often wondered what it was I was defending;and when we landed in Normandy I used to ask myself what I was fighting for... I suppose I was fighting for that there old tree of yours! Damn funny,ain’t it?”
譯文:后来,他盯着我的一棵最朽不可雕却又盛开着火焰般的鲜花的老树,半自言自语地说:“当年我们溃退到敦刻尔克时,我常想我们到底在保卫什么;当我们诺曼底登陆时,我又常问自己到底在为什么而战……我想当时我是在为你的那棵老树而战!见鬼,太可笑了,不是吗?”
译文中讲原文中的“decrepit”译成“朽不可雕”而不是词典中的“衰老的,破旧的”,采用了“陌生化翻译”。
汉语中没有“朽不可雕”这个成语,译者翻译的“朽不可雕”典故“朽木不可雕也”,亦写作“朽木不雕”或“朽木粪土”。
“朽木不可雕也”出自《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含义是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
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
源语文本中用“decrepit”是用来形容树木的苍老,而并非简单的“old”,实际上便是采用了文学上的“陌生化”;在译文中,译者放弃使用“衰老的,破旧的”进行字面上的直译,力图保存源语文本中的“陌生化”效果,将其译成“朽不可雕”,使读者联想起“朽木不可雕也”的典故;同时,“朽不可雕”由于是译者根据源语文本并结合目的语文化“改造”之后的词语,本身就具有了“陌生化”的翻译效果。
“朽木不可雕也”词源本义即指“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延伸为我们常用的解释“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
”译者使读者在对此典故认知过程中又进一层,将其重新用来形容词源的本体——树木,达到了“本体——喻体(已知文学意义)——回归本体”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在“喻体(已知文学意义)——回归本体”的过程中,“陌生化翻译”策略带给读者一种新奇的审美感受。
不仅重新界定了“朽木不可雕也”的文学性,又将原文“decrepit”陌生化后深层次的文学性诉求表现出来,达到了极佳的审美效果。
“陌生”是相对于“熟知”而言的,陌生化翻译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涉及文学中的戏剧文学、美学、翻译学等各方面,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发掘。
另外,陌生化翻译得来的文本也有待进一步
研究,通过个案分析总结出其内在逻辑,为陌生化翻译理论提供实际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支撑。
[1]肖曼琼.“陌生化”:从诗歌创作到诗歌翻译[J].外语教学,xx(2):93-96.
[2]茅盾.译文学书方法的讨论[A].1921.罗新璋编.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37-343.
[3]Benjamin,Walter.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A].1923.Trans.
[4]Brooker,Peter.Cultural Theory:A Glossary[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1999.
作者简介:彭星(1994-),女,安徽滁州人,硕士,就读于天津外国语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