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研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杜甫出生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他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

在他的笔下,多少辛酸苦累倾泻而出,多少忧国忧民积郁其中。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板书:秋兴八首(其一)

二、听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鉴赏方法:诗歌鉴赏之“四抓”

(一)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

(二)抓作者:知人论世

(三)抓诗句:(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写?)意象/意境、技巧情感……

(四)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②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感……)。

三、具体探究

(一)抓题目

《秋兴》,即因秋感兴(触景生情),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二)抓作者(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代表作:《兵车行》、《春望》、《北征》、《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有《杜工部集》。

创作背景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三)抓诗句及注释

1、写了什么:意象?

明确: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

丛菊他日泪孤舟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

意境:营造了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化的悲壮意境。

2、表达了什么?

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介绍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1)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2)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明确: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描绘了巫山、巫峡一带萧瑟、阴森的秋景,以此来衬托情思。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间”句写江上波浪很大,“塞上”句意即关塞上的风云连接大地,周围一片阴晦。这两句所写的自然现象,是社会动荡不安,自感没有出路的象征。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菊花已两度开放(即已是两年),花上凝聚着自己回忆过去岁月的眼泪一只孤独的小船紧系着我回乡的心。这两个句子表达了滞留的悲苦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人们都动刀动尺赶制寒衣,傍晚,高高的白帝城传出阵阵捣衣声,诗人以此表现岁月催人的感慨。诗真实地表述了滞留异地的悲伤。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所学的方法学以致用,加深印象,提高鉴赏能力。)

3、问题:哪个诗句最能表明诗人感情?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明确主旨: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板书: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4、怎样写?

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

明确: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本诗自始至终,情和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

板书:借景抒情

四、拓展延伸

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其用意何在?

明确:岁至寒冬,晚上家家为亲人赶制冬衣,而诗人却仍旅居外地,听到这声音怎能不起孤苦无依的羁旅伤感之情。

用意: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中,含蓄蕴藉,韵味绵长。

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忧。

咏怀古迹(其三)

板书课题:咏怀古迹(其三)

一、文体简介

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

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咏怀古迹》也作于大历元年(766)秋天,是一组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文人学者)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创作背景

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33岁的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二、学法归纳

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一)弄清史实。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二)体悟感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

(三)分析技巧。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三、整体感知:朗读全诗,思考以下问题:

1、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哪一个人物形象?

明确:王昭君

2、找出诗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明确: 怨恨

3、昭君怨恨什么?

明确: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三怨:皇帝昏庸,终身遗恨。小结:“怨恨”二字,乃一诗归宿处。“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