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背诵《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国庆献礼)

合集下载

《伤寒论》学习心得,纯干货值得收藏

《伤寒论》学习心得,纯干货值得收藏

《伤寒论》学习心得,纯干货值得收藏。

一《伤寒沦》是中医讲辨证论治的第一部好书,是中医的理论基础。

辨证论治,首重八纲,《伤寒论》首先说明了八纲辨证的方法。

虽然它并没有明文提到八纲,但实际上处处都是讲八纲辨证,而且讲得非常具体,一一都出诸实践,有理、有法、有方、有药,不落空谈;是中医书籍中最切合实际的一部著作,所以历代中医师都非常重视,注释者亦最多,这些注家,对仲景的精义各有发挥;但也正因注家繁多,人自为说,因而莫衷一是,反晦原意,致有注释看得越多反使人有糊涂之感,我认为这是得失相等的。

其实,《伤寒论》的原文,除个别句文外,一般还是很好懂的,与《内经》不同。

《内经》是古代韵文,例如“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成章”等。

《伤寒论》则是古代白话文,譬如“啬啬恶寒,浙渐恶风,翕翕发热”等句,都可能是当时的俗语、形容辞,都给保留下来了。

可见作者的本意,就是要使人易于了解,而不是故意使人费解。

当然,其中也有部分是韵文式,那是另一回事。

因此我主张读白文,不读注解本,尤其是西医师学习中医,对医学与文学都有一定的基础,不看注解,多读原文,不为一家之言所拘,则更能发挥独立思考的作用。

读的方法,可拣为数约占十之六七的、容易看得懂的先读;然后拣约占十之二三的、不易懂的读;最后再读那些很难读的条文,为数不过占十分之一;老实说,这些难读的条文,实在已属可有可无的了。

这是一。

二《伤寒论》的八纲辨证方法,是以六经为基础的。

讲到六经,就必须承认两点:第一点是承认经络学说,《伤寒论》的六经,是与经络学说分不开的,详言之则分手足十二经,合之则为六经。

第二点是承认《伤寒论》六经与《内经热论》六经的一致性。

有些中医同道,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思想上很混乱,他们似乎承认经络学说,又似乎不承认经络学说;似乎承认《伤寒论》是《内经》之发展,又似乎与《内经》不同,这是不对的。

尽管《伤寒论》中在某些枝节地方与《内经》有些不同,但它的思想发源、理论指导,是与《内经》一贯的。

2024年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2024年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1)阳明病与心阳明病。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由此推知,阳明经病的主方白虎汤,其实最重要的是解心热。在高烧、神志昏迷的时候,后世很多名医都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上犀角、羚羊角等味以解心热。
2024年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心得体会可以通过书写、讨论、反思等方式来表达,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和判断力,以下是我精心为您推荐的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伤寒论心得体会篇1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更是深有体会。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在繁忙的找工作中,我依然会抽空学习经典,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2)阳明病与肠胃。《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液所生病。足阳明病引起的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汗出。汗出也是身体正邪交争后把外邪排除体外的过程。但是大汗出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胃家实排便困难。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正常的人体防御机制,可以通过高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排除,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式将外邪排除,随粪便外出。但是,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排除,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矛盾。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当然并非所有的阳明病都会伴随便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发便秘。

伤寒论的心得体会

伤寒论的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伤寒论的心得体会篇一:3《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习经典后更是深有体会。

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

(伤寒论的心得体会)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

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

《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她学透她,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

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

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二、我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

《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

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

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经的划分具有辨证与论治的双重意义,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示中风或伤寒,以确定解肌或发汗的治法。

第二,提示病位的表里,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对于部位的归类,可做为论治的根据。

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热,决定用药的温凉。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文(2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文(2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文《伤寒论》是我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之一,由张仲景所著,并在其后的几个世纪中广泛传播和应用。

作为一名学习中医的学生,我在2024年有幸研读了《伤寒论》,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古代医者对于疾病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研究。

《伤寒论》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描述了多种类型的伤寒病及其病理特点、病理变化、治疗方法等。

其中,明确的病状描述和丰富的病案例分析,使我受益匪浅。

通过研读《伤寒论》,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疾病的新知识,也对中医诊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伤寒论》的学习也让我明白了中医的核心理念之一:治未病。

在文章中,张仲景提出了“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下工治不可治之病”的观点,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中医注重通过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来保持健康,强调个体的整体健康状况对疾病的防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理念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开始更加注重养生、保持身体的平衡,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伤寒论》也给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疾病的思路。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观察和个别施治,与西医注重病因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的方法有所不同。

《伤寒论》中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法,如辨证论治、方剂应用等。

这些方法的灵活运用,使中医能够在许多疾病治疗中发挥独特的优势。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对中医治疗方法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增强了我在未来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能力。

此外,《伤寒论》的学习也让我深感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其中,包括了中药学、针灸、推拿等多个方面。

《伤寒论》对这些领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归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和参考文献。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开启了我更深入学习中医的大门。

综上所述,《伤寒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丰富的学习收获。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6篇)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6篇)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6篇)《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 1“想我中医,肇自炎黄。

神农常百草而知药性,岐黄穷天地以定纲常。

”中医是我国古代灿烂科学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繁荣昌盛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

由于自己体质较差,依靠中医疗法调养身体,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

《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先生的主要贡献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愿意造福百姓,为了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而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

其著作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药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

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

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

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

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人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中医究竟是否有效。

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废除中医。

更有人对中医全盘否定,而对西医相信至极。

在面对诸多质疑的情况下,不少中医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医亟待改革,以适应科学的发展,拒绝更新的知识是缺少生命力的。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伤寒论学习心得篇1学习《伤寒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刚开始的懵懂无知到现在的略有心得,我深深感受到了《伤寒论》的博大精深。

《伤寒论》是一部以治疗外感病为主的经典中医著作,它总结了前人千百年来治疗外感病的经验和教训,系统地阐述了外感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张仲景对中医的热爱和执着。

他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例如,在感冒的治疗上,张仲景提出的“解肌法”和“发汗法”,既简单又实用,效果也非常显著。

又如,在咳嗽的治疗上,他提出的“宣肺止咳法”和“收敛肺气法”,针对性强,效果立竿见影。

然而,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伤寒论》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例如,在治疗方法上,过于强调汗法,忽视了其他治疗方法的应用,导致一些病情复杂的患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

此外,在方剂配伍上,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剂量过小,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我认为,《伤寒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

我们应该在继承《伤寒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习《伤寒论》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的精髓和内涵,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医这个行业。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会更加努力,为中医临床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伤寒论学习心得篇3《伤寒论》学习心得《伤寒论》是我国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经典医书,也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医学经典之一。

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中医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

《伤寒论》主要是通过对多种伤寒病症的分类别,然后结合中医学理论,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来治疗伤寒病症的。

其中的基本证型包括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等,每种证型都对应着不同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3《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通用5篇)

3《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通用5篇)

3《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通用5篇) 3《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1冬天容易感冒,为什么?有的人感冒了,不吃药不挂吊瓶,过一段时间也就慢慢好了,而有的人吃药挂水,不小心还弄个肺炎出来,为什么现在医疗条件好了,反而白血病之类的器官病变性疾病反而比以前多了?我们小时候怎么没有打那么多针,吃那么多药反而体质比现在的孩子要好?……当时处在冬天,对感冒发生了兴趣,我在网上发现了张仲景的《伤寒论》,从对人体遭遇寒气开始,描绘了我们所说的“感冒”在人体内的.一步一步的变化,一直到有些人到了“病入膏肓”,书中所写的就是我想知道的,赶紧跑到新华书店去买,谁知道非常失望,我看到的《伤寒论》就是学生时代用的教科书,这不是我想要的,就象英文原著永远比中文译著更有魅力;老外看了翻译后的我们的古诗就象喝白开水一样,永远没有我们读古诗时所能体味的那种意境。

虽然我临时看不懂,但我也要看文言文的,时间长了我会知道的越来越多,我看了那些教科书倒是懂了,还不知道是不是正确的呢,谁知道翻译成白话文的那个人自己水平任何?终于在一次图书展览会上我找到了一套中医书籍,而且正好符合我的水平,有文言文原文,不但有注释,而且还有京城名医之后写的译文,我真是心里乐开了花,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套。

尽管有思想准备,我还是比较晕,看不懂原文且不说,看了译文我都晕晕乎乎,好在不要考试,我慢慢看,有精力看原文,没精力对照着看,要不干脆看译文。

时间过去了半年,一本书好歹看了一遍,但我好像什么收获都没有,不懂的东西太多了。

不过我还在看,同时通过其他方式,或者是中医名家的讲解,或者对一些我们见到病症的讨论,我发现我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同时我也发现了我的无知,因为一个好的中医应该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我也从原来的碰到谁感冒了喜欢买弄一点医学知识到现在闭口不言。

用小侄女的话说,你们家净是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平时不常见到的书,别人不常常吃的东西。

但我相信,我们老祖宗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东西比美国200年左右的东西的含金量要高的多。

《伤寒论》学习体会3篇

《伤寒论》学习体会3篇

《伤寒论》学习体会 (2)《伤寒论》学习体会 (2)精选3篇(一)学习《伤寒论》的体会,一、老中医宝库:《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经典之作,被尊称为“老中医宝库”。

通过学习《伤寒论》,可以深入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于进一步学习和应用中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治疗原则:《伤寒论》主要讲述了伤寒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是指导治疗的原则,即“疏表宣肺,清里达腑”。

这一原则强调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提醒临床医生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病机、辨证施治,从整体上调理机体,达到治愈的目的。

三、值得学习的临床经验:《伤寒论》中记载了王叔和、张仲景等许多古代医学家的临床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临床医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医学家在对待疾病时注重患者的整体情况,倡导个体化治疗,且注重调理机体的阴阳平衡,避免过度依赖药物,对于今天的临床实践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四、文化传承:《伤寒论》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研究《伤寒论》,可以加深对中医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学习《伤寒论》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的一次深入了解和学习,不仅对医学专业人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还对于普通人了解和保护中医文化都是有益的。

《伤寒论》学习体会 (2)精选3篇(二)学习《伤寒论》让我触摸到了中医经典的魅力,也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体会:1. 经典可贵:《伤寒论》作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之一。

通过学习这部经典,我深刻感受到这些古代医师的智慧和临床经验。

他们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对症状进行分类,从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2. 病理分析:《伤寒论》中对病理的分析令我受益匪浅。

经典中将伤寒分为六经,每一经都有各自的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

通过对病理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背诵《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国庆献礼) 收藏分享xx/10/2 19:02|发布者:david9xx|查看数:201|评论数:8摘要:首先感谢仲景先师,我们大家聚集于此,都是仲景的恩泽。

做对联云:仲景区区二百六十方,岐黄鼎鼎一千八百年!中医入门的唯一办法就是背诵记忆,这本来没什么好说的,舍此之外别无二法。

历代名医莫不是扎实的背诵.首先感谢仲景先师,我们大家聚集于此,都是仲景的恩泽。

做对联云:仲景区区二百六十方,岐黄鼎鼎一千八百年!
中医入门的唯一办法就是背诵记忆,这本来没什么好说的,舍此之外别无二法。

历代名医莫不是扎实的背诵基本功开始学起。

这是最快最好最稳妥进入中医之门的办法。

列举名老中医之路里面的记载:
(1)吴棹仙(四川名老中医)老师.中年弃儒从同乡李同庆公习医.以陈修园公余十六种为教材,命先师诵读。

如是二年,先师对《伤寒论浅注》正文与注释,皆能背诵,为以后走上医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先师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不仅都能原文背诵,且字斟句酌,做到了解经字字有出处。

(2)陈鼎三(四川名老中医)十五岁从文学医,后拜师于邑之宿医陈颖川。

陈老潜心歧黄,嗜书如命,不仅能背诵四大经典著作原文(其中《内经》是重要篇章),且能背诵一些名家的注释。

陈老主张背诵一些经典著作和经典条文,他能全文背诵《伤寒》、《金匮》、《本经》、《温病条辨》及许多重要注家之注。

对《内经》的重要篇章皆能大段背诵,对注家更是如数家珍。

中年以后,据自己历年来的体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可囿于背诵,但又不可不背诵,应该有重点的背诵(这可不是那些不背书就要"灵机活动"者的借口)。

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晋书·杜预传》)。

陈老为什么主张背诵呢?他认为临床经验用文字表现很难全面,而读书人对同样的文字之理解,又会受到文化水平、临床经验、阅历、判断力和想象力等种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要还原到作者所需要用文字表达的实际情况,其准确性就比较差。

我们根本不可能走到已经作古的前辈名家面前,由他们通过实际病例讲解总结成文字的东西,既无名师亲授的可能,那么就只有通过精读,反复读,以至背诵,再在临床上去反复揣摩,从中悟出真谛,这是其一。

其二,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

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3)张珍玉(山东名老中医)我十六岁时,父亲便让我一面上学,一面在业余时问和哥哥一起学习中医。

首先学习浅显的内容,背诵《医
学三字经》、《药性赋》、《濒潮脉学》、《(汤头歌诀》替。

《索问·着至教论》提出知医应做到「诵」、「解」、「别」、「明」、「彰」,父亲也要求我们从背诵入手,先装进肚子里,再慢慢消化、吸收。

起初父亲不给讲解,又没有通俗版本,全凭死记硬背,非常吃力。

父亲家教甚严,过一阶段就考我们,提出其中的一句,我们必须熟练地往下背诵。

我和哥哥互相督促,互相问答,睡觉前背,走路时背,上厕所也背。

学识渐进,背诵也渐容易了。

二,年间把《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濒湖脉学》、《汤头歌诀》都背过了。

然后开始攻读王冰次注「内经》、陈修园的《金匮要略浅注》、《伤寒论浅注》,也是先背诵。

虽然都有注释,也不准看。

(4)谢海洲
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源泉,有了熟读乃至重点篇章能够背诵的硬功,博览各家各派,才能抓住重点。

老一辈所以能引经据典,脱日而出,如数家诊,就是困年轻时下过一番苦功。

经典读熟了,以后才有豁然贯通之妙。

尤其在青少年时,奠基更为重要。

我四岁时,随祖父课徒的学生念些歌赋,虽不理解,念得多了,也就记住了。

背,不单纯是记忆的问题,还有加深理懈的作用。

学习方歇、药物更是如此,不背不成。

熟背才能得心应手,口到笔到,熟能生巧。

临术时初有方,后无方,最后又有方。

这种意境都是背诵、记忆、实践、提高的过程。

背诵开始要少,由少而多,积腋成裘,积沙成塔。

到一段落,可以暂
放,再另起第二段落,记熟了再开始第三段。

《金匮要略》我 __分条分段背诵的,一共四百条都能朗朗上口,永志不忘,并可由此及彼,互相联想,互相印证。

这种背诵的「童子功」,对学中医的人是必备的。

(5)方药中
我一开始学医,老师就要求我背诵《伤寒》、《金匮》原文,背诵经络走向及穴位,并且在恃诊时,经常结合病人情况提出问题要我当场解答,口述方名要我开药,口述穴位要我扎针,甚至何以用此方,何以选此穴,亦穷加诘问。

一旦处方开不完全或找不到穴位,老师就勃然变色,自己提笔开方,自己动手扎针,弄得我面红耳赤,坐立不安,只好下死功夫,夜以继日,不敢稍懈。

在《名老中医之路》书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这些真正到达所谓"师其法不泥其方""圆融通达"境界的大师们,没有一个不是从扎扎实实的背诵记忆开始的。

没有一个不是谆谆告诫后学,要打好基本功。

我是从xx年一月开始背诵伤寒论的,花费了大约五个月的时间,可以说,我会背诵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是一个最权威的标准版本
然后就按着性子慢慢背诵了,首先要把伤寒论分成三或者四部分,每天只读这一部分,轮流进行。

这样全篇都可以得到熟悉,不会出现前面很熟,后面没见过面的情况。

也可以直接从后面开始背诵,比如说直接从少阳篇开始背诵,也可以杜绝出现前热后冷的情况。

寒假期间,大部分学生都离开学校了,我就在学校教学楼楼顶上一个空间里面和同学一起大声朗读,十几天后,临近过年的时候才回家。

每天只需要读,不需要用力去背诵,要求吐字清楚,声声入耳,不可贪快。

有时候看起来最慢最笨的方法却是最快最好的方法。

现在中医学子浮躁迷茫者很多,被五运六气,周易八卦,火神派之类迷惑不少。

自己不去扎扎实实背诵东西,根底柔弱,就容易被这些学说干扰。

好比站桩都不会,却要学习什么天马流星拳,最后镜花水月一场空,徒徒耗费青春。

背诵伤寒论有什么好处呢?
就是在学习伤寒课程,看经方医案,或者其余经方书籍的时候,能很容易的听懂看懂,如果方剂也可以熟练背诵的话,看了别人的经验就可以直接应用了。

还能够建立一种六经(六病)的思维体系,好比拥有大海中的指南针一样的感觉,这些都是从背诵中得来。

我继续背诵了全部经方的组成成分,现在主要背诵《金匮要略》和后世方剂。

受益良深,深深惊喜背诵了伤寒论,以及经方方剂的组成成分以后别人的经验就可以被我应用起来。

中医的学习并不难,只要心思单纯一点,不被各家学说干扰,认定一个路子,一家学说,直接当下承当下来,全身心投入于此,就可以大大缩短学习中医的过程。

古人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对于中医的学习现状,我深深担忧,眩人心目的学说如此之多,却极少有人出来说中医基本功---背诵记忆原文的极端重要性。

我每每向人强调背诵的极端重要性,就有人说背诵会成为死读书,"尽信书不如无书",要"灵机活动"之类的话。

我也无可奈何。

有人更是以自己记忆力差为借口,但我更不相信一个智力正常的儿童或者成年人读诵伤寒论三四百遍还不会背诵。

只是懒惰的借口罢了。

我认为早期读书,强调背诵,对初学来说,确是一个最值得重视的好方法。

清·章学诚说:「学问之始,非能记诵。

博涉既深,将超记诵。

故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

」(《文史通义》)涉山济海,少不了舟车,做学问也是如此。

只要不是停留在背诵阶段,而是作为以后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那么,这样的背诵便不得以「读死书」诮之。

很多人宣扬中医要活学活用,"师其法不泥其方",自谓圆融通达,俨然已经获得灵机活法。

打探一下其人根底,往往基本功并不牢靠,没几个人会背诵《伤寒论》以及常用方剂准确组成,多是沽名钓誉之辈。

反而那些真正获得灵机活法的经方大师们却不断在对后人强调基本功的重要性。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我梦想建立一个基本功扎实的经方协会,要求每一个会员必须集体读诵《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方剂歌诀三百遍以上,第一步达到字字句句熟练背诵,脱口而出的程度。

然后再制定必读书目,严格执行,步步检查。

我想这可能是发展中医后备力量,形成求真务实之风的一个好做法。

本文内容由金针徐风瑞提供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