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三题库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三题库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三版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一、名词解释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急危重症护士资格认证: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是对急诊和危重正护士的从业资格进行的认证制度,即要求注册护士在经过专门培训获得证书后方可成为急危重症专科护士。

二、选择题1.现代急危重症护理学最早可追溯到(C)A.第一个早产婴儿监护中心的建立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C.克里米亚战争期间D.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E.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神经外科术后病房的建立世纪50年代初期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何种仪器首次被用于病人救治(A)A.人工呼吸机B.血液透析机C.心电监护仪D.除颤仪E.输液泵3.美国医学会于何年正式承认急症医学为一门独立的学科(C)年年年年年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症医学为医学科学中的第多少个学科(D)年,哪个学科成为美国医学界一门最新的学科(D)A.急诊医学B.院前急救医学C.灾害医学D.危重症医学E.急求医学2020/3/27 6.在我国,急症医学何年被卫生部和教育部正式承认为独立学科(B)年年年年年7.国家学位评定委员会何年正式批准设置急诊医学研究生点(D)年年年年年8.我国第一张ICU病床建立于(B)A.上海中山医院B.北京协和医院C.广州珠江医院D.北京304医院E.四川华西医院9.美国的急诊和危重症护士执照有效期通常为(C)年年年年E.终身10.上海市急诊适任护士认证工作始于(E)年年年年年三、简答题1.简述在急危重症护理学起源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主要经历了急救护理的建立,危重症护理的建立以及急危重症狐狸学科的建立和发展等几个重要阶段,相对应的标志性事件有:(1)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前线的英国伤病员死亡率高达42%以上,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前往战地救护,使死亡率下降到2%。

急危重症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

第一单元急危重症护理学总论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护理学概述急危重症护理学(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Nursing)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其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第一节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与适于急诊医学及危重症医学同步建立和成长起来的,在我国它经历了急诊护理学、急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等名称上的不断演变,涵义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目前主要研究包括急诊和急危重症护理领域的理论、知识及技术,已成为护理学科的一个重要专业。

一、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现代急危重症护理学可追朔到19世纪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年代的急救护理实践。

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前线的英国伤病员死亡率高达42%以上,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前往战地救护,使死亡率下降到2%,这充分说明了护理工作在抢救危重伤病员中的重要作用。

在救护伤病员的过程中,南丁格尔还首次阐述了在医院手术室旁设立术后患者恢复病房的优点。

此后随着急诊和危重症医学实践日益受到重视,急救护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了危重症护理的雏形。

1923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建立了神经外科术后病房。

1927年,第一个早产婴儿监护中心在芝加哥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还建立了休克病房,以救护在战争中受伤或接受了手术治疗的伤员。

二战以后护士短缺,迫使人们将术后患者集中在术后恢复病房救治,明显的救治效果使得到1960年几乎每所美国医院都建立了术后恢复病房。

危重症护理真正得到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

当时北欧发生了脊灰质炎大流行,许多患者因呼吸肌麻痹不能自主呼吸,而将其集中辅以“铁肺” 治疗,配合相应的特殊护理技术,效果良好,堪称是世界上最早的用于监护呼吸衰竭患者的“监护病房”。

此后,各大医院开始建立类似的监护单元。

急危重症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

第一单元急危重症护理学总论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第二章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 ):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急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和各专科“生命绿色通道” 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急诊的特点:即刻性、连续性、层次性、系统性院前急救(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救治的统称。

标准:1. 用最快的反应时间快速到达患者身边,根据具体病情转送到合适医院2. 给患者最大可能的院前医疗救护3. 平时能满足该地区院前急救需求,灾害事件发生是应急能力强4. 合理配备和有效使用急救资源,获取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任务:1. 平时对呼救患者的院前急救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害性事故发生时的紧急救援3. 执行特殊任务时的救护值班4. 通讯网络中的枢纽任务5. 普及急救知识三要素:通讯、运输、医疗运转模式:独立型、指挥型、院前型、依托型医院急诊科:是EMSS 中最重要的中间环节,是院前急救医疗的继续,又是医院内急救的第一线,24 小时不间断地对来自院前的各类伤、病员按照病情轻重缓急实施急诊或急救。

医院急诊科任务:1. 急诊急救(急救是首要任务)2. 教学培训3. 科研4. 接受上级领导指派的临时救治任务运转模式:独立自主型、半独立型、轮转型ICU (重症监护病房/加强监护病房):是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利用现代化高科技的医疗设备,对危重病患者进行集中监测,强化治疗的一种特殊场所。

ICU 的任务:1. 为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患者提供高级监测治疗技术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2. 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生理功能的监测、生命支持、预防并发症3. 最早时间捕捉到有重要意义的短暂动态变化并及时予以反馈,促进和加快患者的康复运转模式:专科ICU 、综合ICU 、部分综合ICU第三章急诊科的设置和管理急救绿色通道:指医院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系统,包括分诊、接诊、检查、治疗、手术及住院等环节上,实施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急救服务。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三版题库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三版题库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三版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一、名词解释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xx、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急危重症护士资格认证: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是对急诊和危重正护士的从业资格进行的认证制度,即要求注册护士在经过专门培训获得证书后方可成为急危重症专科护士。

二、选择题1.现代急危重症护理学最早可追溯到(C)A.第一个早产婴儿监护中心的建立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C.克里米亚战争期间D.xx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E.xx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神经外科术后病房的建立2.20世纪50年代初期xx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何种仪器首次被用于病人救治(A)A.人工呼吸机B.血液透析机C.心电监护仪D.除颤仪E.输液泵3.xx医学会于何年正式承认急症医学为一门独立的学科(C)A.1970年B.1971年C.1972年D.1973年E.1974年4.1979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症医学为医学科学中的第多少个学科(D)A.20B.21C.22D.23E.245.1983年,哪个学科成为xx医学界一门最新的学科(D)A.急诊医学B.院前急救医学C.灾害医学D.危重症医学E.急求医学6.在我国,急症医学何年被卫生部和教育部正式承认为独立学科(B)A.1982年B.1983年C.1984年D.1985年E.1986年7.国家学位评定委员会何年正式批准设置急诊医学研究生点(D)A.1982年B.1983年C.1984年D.1985年E.1986年8.我国第一张ICU病床建立于(B)A.xxxx医院B.北京协和医院C.xxxx医院D.xx304医院E.xxxx医院9.xx的急诊和危重症护士执照有效期通常为(C)A.1年B.3年C.5年D.10年E.终身10.xx急诊适任护士认证工作始于(E)A.2002年B.2003年C.2004年D.2005年E.2006年三、简答题1.简述在急危重症护理学起源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完整版)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1.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它既适合于平时的急诊医疗工作,也适合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2.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

包括病人发生伤病现场对医疗救护的呼救、现场救护、途中监护和运送等环节。

3.危重病(症)救护:是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在备有先进监护设备和救治设备的重症监护病房,接受由急诊科和院内有关科室转来的危重病人,对多种严重疾病或创伤以及继发于各种严重疾病或创伤的复杂并发症病人进行全面监护及治疗护理。

4.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危急重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5.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即在病人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6.急救半径是指急救单元所执行院外急救服务区域的半径,它代表院外急救服务范围的最长直线辐射距离。

7.反应时间是急救中心(站)调度室接到呼救电话至急救车到达现场所需时间。

8.“生存链”是以早期通路(呼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组成,环环相扣。

定义了第一目击者(第一反应人)、急救调度、急救服务人员、急救医生和护士作为团队,共同为抢救生命进行有序工作。

9.分诊是指对来院急诊就诊病人进行快速、重点地收集资料,并将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分类、分科,同时按轻、重、缓、急安排就诊顺序的技术。

10.SOAP公式是四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的缩写组成。

S是收集病人的主观感受资料,包括主诉及伴随的症状;O是收集病人的客观资料,包括体征及异常征象;A是将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初步判断;P是根据判断结果,进行专科分诊,按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安排就诊。

急危重症护理学sx

急危重症护理学sx

名词解释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疾病急性发作及危重患者的抢救与护理的一门学科,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院前急救:是指对遭受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从现场到送达医院之前进行的紧急救护。

3.急救反应时间:是指急救中心接到呼救电话后至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所需的时间。

①是衡量急救医疗服务系统功效的重要指标。

②发达国家的急救反应时间是4~7分钟。

4.急救半径:是指急救单元所执行院外急救服务区域的半径,它代表远在急救服务范围的最长直线辐射距离。

5.急救绿色通道:是指对危、急、重患者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和优先住院的原则,而医疗相关手续按情补办。

6.急性中毒:是指有毒的化学物质短时间内或一次超量进入人体而造成组织、器官器质性或功能性损害。

7.急性乙醇中毒或酒精中毒:俗称酒醉,是指当一次饮入过量的乙醇或酒类饮料,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由兴奋转为抑制的状态。

(乙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本质是抑制作用)8.中暑:是指在暑热天气、湿度大和通风不良环境中,机体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又称为急性热致疾患。

9.淹溺:又称溺水,是指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中,呼吸道被水、泥沙、杂草等物堵塞,或因反射性喉痉挛,使肺失去通换气功能,引起缺氧、窒息,甚至死亡。

10.重症监护病房(ICU):又称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是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利用先进的高科技现代化医疗设备,对危重患者和大手术后的患者进行集中监测、强化治疗的医疗单位,是一种挽救患者生命的特殊场所,是一种集现代化医疗护理技术为一体的医疗组织管理形式。

11.中心静脉压:是指血液流经右心房及上、下腔静脉胸腔段的压力,是反映右心功能和血容量的常用指标,正常值为5~12cmH2O(0.49~1.18kPa)12.气管插管术:是将特制的气管导管经口或鼻插入气管建立人工气道,以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有效通气,为有效给氧、人工正压呼吸及气管内给药等提供条件,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和施行全身麻醉时进行人工通气的重要方法之一。

急危重症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

血液净化治疗的监测与护理
血液净化
清除体内多余的水分、毒素和炎症介质,维持内环境稳定。
护理措施
监测生命体征、液体平衡,注意观察患者意识状态、肢体活动情况,预防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与护理
营养支持
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素,满足患者代谢需求。
护理措施
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选择合适的营养途径和配方,观察患者消化吸收情况,预防并发 症。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康 复计划,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运动康复 等。
康复技能培训
对患者进行康复技能培训,如呼吸训练、肢 体功能训练等,帮助他们更好地恢复。
患者出院后的随访与指导
定期随访
在患者出院后,定期进行电话或面对面的随 访,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 可能出现的问题。
生活指导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专注于急 性或严重疾病患者的护理学科, 旨在提供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 ,以挽救患者生命和促进康复。
特点
急危重症护理学强调时间的重要 性,要求护理人员具备高度的专 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迅速应对紧 急情况,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急危重症护理的重要性
01
详细描述
在心肺复苏术中,护理人员需要熟练掌握急救技能,正确配合医生进行心肺复 苏操作。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确保 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急救药物的使用与观察
总结词
熟悉各类急救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使用方法,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确保药物的 有效性和安全性。
详细描述
护理人员需要掌握急救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使用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医 嘱正确给药。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不良反 应,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急危重症护理学重点知识

急危重症护理学重点知识

急危重症护理学重点知识一、名词解释1、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ICU)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2、院前急救也称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害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

3、心搏骤停(CA)是指心脏有效射血功能的突然停终止,是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

4、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心脏、呼吸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应用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自主搏动和血液循环,用人工通气代替自主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达到促进苏醒和挽救生命的目的。

5、基础生命支持(BLS),又称初级心肺复苏,是指采用徒手和(或)辅助设备来维持心搏骤停患者的循环和呼吸的最基本抢救方法。

其关键要点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人工通气、电除颤。

(CABD,填空)6、呼吸困难是指患者主观感觉“空气不足”或“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运动费力,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并且可伴有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改变。

7、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 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二、判断、填空、选择1、在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前线的英国伤病员死亡率高达42%以上,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前往战地救护、使死亡率下降到2%。

2、危重症护理真正得到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

3、法国是最早组建EMSS的国家。

4、我国EMSS起源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对伤员的战地初级救护和快速转移。

5、通讯、运输和医疗(急救技术)被认为是院前急救的三大要素。

6、各种抢救药品、物品要实行”四定“,既定数量、定地点、定人管理、定期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
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3、院前急救:也称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害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统称。

4、ICU:由受到专门训练的医护人员,利用先进的监护设备和急救措施对各种重症患者进行生理功能监测,强化治疗的一种特殊场所。

5、急救绿色通道:指医院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系统,包括分诊、接诊、检查、治疗、手术及住院等环节上,实施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急救服务。

6、急诊分诊:是指对病情种类和严重程度进行简单、快速的评估与对分类确定就诊的优先次序,使患者因为恰当的原因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治疗区获得恰当的治疗与护理过程,亦称分流。

7、心脏骤停SCA: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是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

8、心脏性猝死: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死亡。

9、多发性创伤:简称多发伤,是指在同一致伤因素作用下,人体同时或相继有两个以上的解剖部位或器官受到创伤,且其中至少有一处是可以危及生命的严重创伤,或并发创伤性休克者。

10、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 :是在冠心病发展过程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基础,以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为基本病例特点。

11、中暑:又称急性热致疾病,是指在暑热天气、湿度大和无风的高温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12、热痉挛: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劳动,大量出汗后出现肌肉痉挛、对称性和阵发性疼痛,持续约3分钟后缓解,常在活动停止后发生。

13、热衰竭:多见于老年、儿童和患有慢性病者。

在严重热应激时,由于体液和体钠丢失过多、补充不足所致。

表现为多汗、疲乏、无力、眩晕、恶心、呕吐、头疼等。

孕妇等热调节能力较差者,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神志恍惚等。

14、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主要表现为高热(直肠温度≥41℃)和神志障碍。

早起受影响的器官依次为脑、肝、肾和心脏。

临床上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非劳力型热射病。

15、急性中毒:是指有毒的化学物质短时间内或一次超量进入人体二造成组织、器官器质性或功能性损害。

急性中毒发病急骤、症状凶险、变化迅速、如不及时救治,常危及生命。

16、迟发性多发性神经病:少数患者如甲胺磷,敌敌畏,乐果,敌百虫中毒,在急性中毒或重度中毒症状消失后2~3周,可出现感觉型和运动型多发性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肢体末端烧灼,疼痛麻木以及下肢无力,瘫痪,四肢肌肉萎缩等。

17、中间型综合征:是指急性中毒有机磷杀虫药,如甲胺磷,敌敌畏,乐果,久效磷中毒所引起的一组以肌无力为突出表现的综合征。

18、中毒后“反跳”:某些有机杀虫药如乐果和马拉硫磷口服中毒,经急救临床症状好转后,可在数日至一周后,病情突然急剧恶化,再次出现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症状,甚至发生昏迷,肺水肿或突然死亡,此为中毒后“反跳”现象,其死亡率占急性有机磷杀虫药中毒者的7%~8%。

19、全身性炎症反应SIRS:是指人和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四个标准:a、呼吸增快,呼吸频率>20次/min,或PaCO2<32mmHg。

b、心率增快>90次/min。

c、体温异常,体温>38℃或<36℃。

d、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或分类异常,白细胞计数>12乘以10的9次/L或<4乘以10的9次/L,或未成熟粒细胞>10%。

20、脓毒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与全身性感染同义,其诊断标准为符合SIRS诊断标准,同时证实有细菌存在或有高度可以感染灶。

21、严重脓毒症:指脓毒症引起组织低灌注或器官功能障碍,如低血压、乳酸性酸中毒、少尿或急性意识障碍等。

22、脓毒症性休克:又称感染性休克,是指严重脓毒症患者在给予足量液体复苏后仍无法纠正的持续性低血压,即收缩压<90mmHg(12kPa)或血压下降超过基础值40mmHg(5.3kPa),伴有组织低灌注或器官功能障碍。

23、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指机体在严重创伤、休克、感染等急性损伤因素打击下24小时后同时或序贯出现2个或2个以上与原发病损有或无直接关系的系统或器官的可逆性功能衰竭。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