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常见100条名词解释
基础护理学 名词解释

由无渣小分子物质组成的水溶营养合成剂,包括离氨基酸 单糖 主要脂肪酸 维生素 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7.鼻饲法:是指将导管经鼻腔插入胃内,从管内灌注流质物质 营养液 水分和药物的方法
8.冷热疗法:冷疗法是用低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机体的局部或全身,已达到止血 止痛 消炎
反复交替.即呼吸和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
19.休息: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相对地减少活动,使身体的各部分轻松,没有紧张 焦虑处于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以恢复精力体力的过程.
20.ROM:又称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关节运动时锁通过的运动弧
21.等长运动:等长练习可增加肌肉的张力而不改变肌肉的长度,因为不伴有明显的关节运动,故又称静力练习
49.输液微粒:是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物性颗粒杂志,其直径一般为1-15微米,少数可达50-300微米
50.输液微粒污染:指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退热的治疗方法.热疗法是用高于人体体温的物质,作用于机体的局部或全身,以达到促进血液
循环,消炎 解痉和舒适的疗效方法.
9.继发反应:机体为了组织免受损伤而产生的防御作用,转换机体对冷或热刺激所产生的生理左右,
而出现的短暂的相反的左右
10.稽留热:体温维持在39-49度左右,达数天或数月.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
34.主动卧位:病人在床上自己采用最舒适 最随意的卧位
35.被动卧位:病人自身无能力变换卧位,躺在被安置的卧位
36.被迫卧位:病人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因治疗或疾病原因,被迫采取的卧位
37.医源性损害:指由于医务人员言谈及行为上的不慎而造成病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或心理上的损害
中医护理学名词解释

4.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调达、升发的特性,调畅人体全身气机的功能。
5.胃主降浊:指胃气通降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小肠、大肠的功能。
26.天癸: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维持妇女月经和胎孕所必须的物质,来源于男女之肾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而逐渐充盈。
9.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10.相生: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
11.相克: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制约的作用。
12.制化:相互制约、生化的意思,是把相生、相克联系起来说的。
13.乘侮:五行中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不正常相克现象。
相乘:乘虚侵袭,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克制;
相侮:恃强凌弱,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克。
14.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宇宙万物的生存或消亡来自于精气的聚散。
15.精气学说:研究精气及其聚散、运动以及宇宙万物生长消亡的客观规律的学说。
16.气化:泛指气作用下的一切物质形态的变化。
17.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显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脏藏于内,象显于外,故称藏象。
18.藏象学说:指通过对人体外部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来探求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19.腑脏:是内脏的总称,由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组成。
2.望神的重点是神情、眼神、气色等。其中眼神最为重要。按神的盛衰和病情的轻重一般可分为有神、少神、无神、假神。
3.色分青赤黄白黑五种,简称为五色。根据病人面部五色变化进行诊察疾病的方法,成为五色诊或五色主病。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护基1.生命体征(vital signs):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总称。
受大脑皮层控制,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身心状况的可靠指标。
2.体温(body temperature):也称体核温度,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
其特点是相对稳定,且较皮肤温度高。
3.体温过高(hyperthermia):又称发热,指任何原因引起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温调节障碍、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体温升高,并超过正常范围。
4.体温过低(hypothermia):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体温过低。
若体温低于35℃称体温不升。
5.动脉脉搏(arterial pulse):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动脉内的压力和容积也发生周期性变化,导致动脉管壁产生有节律的搏动,称动脉搏动,简称脉搏(pulse)。
6.脉率(pulse rate):每分钟脉搏搏动的次数(频率)。
正常人安静状态下脉率为60~100次/min。
7.脉律:指脉搏的节律性。
反映左心室收缩情况,正常脉律跳动均匀规则,时间间隔相等。
8.心动过速(tachycardia):成人脉率超过100次/min,称心动过速(速脉)。
体温每升1℃,成人脉率增加10次/min,儿童增加15次/min。
见于发热、甲亢、心衰等。
9.心动过缓(bradycardia):成人脉率少于60次/min,称心动过缓(缓脉)。
见于颅内压增高、房室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减退、阻塞性黄疸等。
10.血压(blood pressure):是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压强。
一般指动脉血压。
11.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在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上升达到的最高值。
12.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在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下降达到的最低值。
13.脉压(pulse pressure):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
14.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护理名词解释

1.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2.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3.整体护理:是一种以护理对象为中心,视护理对象为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的开放性有机整体,以满足护理对象身心需要、恢复健康为目标,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和方法,实施系统、计划、全面的护理思想和护理实践活动。
4.基本需要:是维持身心平衡并求得生存、成长及发展,在生理和心理上最低限度的需要。
5.压力:指人体对任何加诸于他的需要所作的非特异性反应。
6.压力源:指对个体的适应能力进行挑战,促进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因素。
7.适应:指人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发生较大变化,致使个人的行为有所改变以维持平衡。
8.护理理念:是引导护理人员及判断护理及其相关方面的价值观及信念。
9.护理程序:是指导护理人员以满足护理对象的身心需要,恢复或增进护理对象的健康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实施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整体护理的一种理论与实践模式。
10.主观资料:护理对象的主观感觉,是护理对象对自己健康问题的体验和认识。
11.客观资料:护理人员通过观察、体验以及借助医疗仪器设备检查所获得的有关护理对象健康状况的资料。
12.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生命过程的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结果是应由护士负责的。
13.护理目标:是针对护理诊断而提出的,期望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活动后达到的健康或行为的改变,也是评价护理效果的标准。
护理目标可分为短期目标(较短时间7天内可达到的目标)长期目标(需要相对较长时间才能实现的目标)14.护理质量:是护理服务活动符合符合规定时,满足服务对象明确与隐含需要的效果。
15.继续护理学教育:继规范化专业培训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性护理学教育。
护理学常见名词解释(3)

护理学常见名词解释(3)护理学常见100条名词解释ROM(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关节活动时可达到的最大弧度。
12. 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持续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组织营养缺乏,使局部组织失去正常机能而致变性、溃烂和坏死。
13. 发热:体温过高又称发热,由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14.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0℃~40.0℃之间,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0℃。
常见于伤寒、肺炎等。
15. 弛张热:体温在39.0℃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体温相差在1.0℃以上,且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等。
16. 间歇热: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有规律地反复出现,间歇数小时或数天。
常见于疟疾、成人肺结核等。
17. 不规则热:体温在24小时中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
常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性发热等。
18. 脉率:指每分钟脉搏的次数。
健康成人在安静状态下为60~100次/分。
19. 脉搏短绌(绌脉):指同一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
常见于心房纤维颤动患者。
20. 呼吸困难: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通气需要量增加而引起的呼吸费力,称为呼吸困难。
21. 高血压:指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成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22. 鼻饲法:是将导管经鼻腔插入胃内,从管内灌注流质食物、水分和药物的方法。
23. 导尿术: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出尿液的方法。
24. 灌肠法: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供给药物,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方法。
25. 继发效应:是指持续用冷或用热超过一定时间后,机体产生与生理效应相反作用的现象。
26. 心肺复苏术(CPR):是指对心跳和(或)呼吸骤停者先行胸外心脏按压,其次畅通气道,再进行人工呼吸,将带有新鲜氧气的血液运送到全身各部位,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
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贫血Anemia】是指单位容积周围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BC)和(或)血细胞比容(HCT)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正常值低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缺铁性贫血IDA】是体内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白血病leukemia】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
克隆的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
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累积,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而正常造血功能受抑制。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对病人进行全身照射、化疗和免疫抑制预处理后,将正常供体或自体的造血细胞经血管输注给病人,使其重建正常的造血和免疫功能。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指甲状腺体本身产生甲状腺激素TH过多而引起的甲状腺毒症。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
因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缺陷,而引起的碳水化物、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代谢紊乱。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具有多系统损害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病。
SLE病人血清具有以抗核体为主的多种自身抗体,通过免疫复合物等途径损害各个系统、脏器和组织。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对称性周围性多关节炎为主要特征的特异性、系统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
当炎症破坏软骨和骨质时,出现磁的畸形和功能障碍。
【晨僵】病变关节在静止不动后出现半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僵硬,活动受限,有胶黏的感觉,适度活动逐渐减轻,尤以晨起最明显,称为晨僵。
【传染病】是一组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感染】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隐性感染】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病理变化轻微,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显性感染】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使机体发生组织损伤,导致病理改变,出现临床特有的症状,体征。
护理学名词解释

护理学名词解释护理学名词解释(一)1. 生理学: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生物机能的科学,包括人体各器官的结构、功能、机理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2. 病理学: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通过研究异常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生理和化学变化来了解疾病的本质。
3. 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道德原则和价值观的学科,涉及该学科的主题包括生命伦理学、病人权益、隐私保护、决策与护理人员的角色等。
4. 护理伦理学:护理伦理学是研究护理伦理问题的学科,包括护理过程中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冲突的解决等方面。
5. 患者自决权:患者自决权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过程中,有权自主决定是否接受治疗、治疗方式、医疗护理措施等。
6. 传导:传导是指心脏内传导组织将心脏收缩信息传输到心脏各部位,使其以协调有序的方式收缩。
7. 护理诊断:护理诊断是指护士根据对患者的评估和收集的数据,分析和判断患者的护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案。
8. 指征:指征是指根据疾病特点、临床表现等确定使用某种医疗护理措施的依据。
9. 病例讨论:病例讨论是指医护人员围绕特定病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以改进医疗护理质量和提高专业水平。
10. 静脉留置针:静脉留置针是一种用于长期给药、输液、输血等治疗手段的医疗器械。
护理学名词解释(二)11. 高危因素:高危因素是指患者因疾病、治疗等原因,处于易发生并发症或恶化的状态。
12. 心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是指心脏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心血管系统供血供氧不足的一种状态。
13. 皮肤黏膜破损:皮肤黏膜破损是指皮肤和黏膜出现创伤、溃疡等破损现象。
14. 隐私保护:隐私保护是指在医疗护理过程中,保护患者个人信息和隐私权的一项法律原则和护理纪律。
15. 预防性护理:预防性护理是指护士根据护理诊断、护理干预计划,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预防患者发生并发症或疾病的护理措施。
16. 术后护理:术后护理是指在患者手术后,根据术后的特殊病理生理状态进行的护理,以促进伤口愈合、预防并发症、恢复功能。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1.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媒介传递给易感宿主。
2.空气传播:以空气为媒介,在空气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随气流流动而造成感染传播,也称为微生物气溶胶传播。
3.生物媒介传播:指动物或昆虫携带病原微生物做为人间传播的中间宿主。
4.易感宿主:是指对感染性疾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的人。
若把易感者做为一总体,则称易感人群。
5.清洁:是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其目的是去除和减少微生物,但并非杀灭微生物。
6.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除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数量减少到无害程度的过程。
7.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全部病原微生物,,包括致病的和非致病的微生物以及细菌芽孢的过程。
8.热力消毒法:利用热力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细胞壁和细胞膜,从而导致其死亡。
9.潜热;是指当1克100度的水蒸汽变成1克100度的水时,释放出2255J的热能。
10.化学消毒灭菌法:是利用液体或气体化学药物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或杀死微生物的方法。
11.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
12.无菌区:指经过灭菌处理而未被污染的区域。
13.非无菌区:指未经过灭菌处理或经过灭菌处理但又被污染的区域。
14.无菌物品: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保持无菌状态的物品。
15.隔离:是将传染病患者、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的地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借以达到控制传染原、切断传播途径,同时保护易感人群免受感染的目的。
16.清洁区: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
17.半污染区: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18.污染区:患者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
辐射19.终末消毒处理:是指对出院、转科或死亡患者及其所住病室、用物、医疗器械等进行的消毒处理。
20.保护性隔离:也称反向隔离,适用于抵抗力低或极易感染的患者。
21.生命体征:T、P、R、BP 是生命维持的基本征候,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状况的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磁砒、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2.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总和。
包括外环境和内环境。
3.健康:WHO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4.社会学健康观:从个体的社会性角度来反映生命活动的客观性及其本质规律,指出健康是一个人具有正常的社会角色功能,具有执行其社会角色和义务的最佳活动状态,它包括个体、家庭和社区的不同层次水平,包括健康平衡和健康潜能两个重要方面。
5.护理:1980年美国护士学会将护理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6.护理管理: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护理工作的诸要素-人、财、物、时间、信息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提高护理质量。
7.护理科研:运用观察、科学实验、调查分析等方法揭示护理学的内在规律,磁砒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更新。
8.个案护理:一名护士护理一位患者,即由专人负责实施个体化护理。
9.功能制护理:以工作为导向,将患者所需的护理活动,依工作性质机械地分啪桫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为完成医嘱和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
10.小组制护理:以小组的形式对患者进行护理。
11.责任制护理:由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按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整体护理,其结构是以患者为中心,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期间的所有护理始终由一名责任护士实行8小时在岗,24小时负责制。
12.系统化整体护理: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方式。
13.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
14.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
15.医疗保健服务:是医疗保健机构和专业人员为防止疾病、增进健康而运用卫生资源和医疗手段,有计划、与目的地向个人、群体和社会提供必要的服务活动过程。
16.疾病(现代疾病观):疾病是机体(包括躯体和心理)在一定的内外因素作域炻而引起的一定部位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损伤与抗损伤的整体病理过程,是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破坏和正常状况的偏离。
17.保健:是保护人体健康之意,是指为了提高健康水平而对个人或群体采取预防、医疗和康复措施。
18.医疗卫生体系:是指以医疗、预防、保健、医疗教育和科研工作为功能,由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机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19.医院分级管理:就是按照医院的功能和相应规模、服务地域范围和隶属关系、技术力量、管理水平及服务质量等综合水平,将其划分为一定级别的等次的标准化管理。
20.病区:是住院患者接受诊疗、护理及修养的场所,也是医护人员全面开展医疗、预防、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基地。
21.家庭病床:是指医疗机构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医疗需求,派出医护人员,选择适宜在家庭环境中医疗和康复的病种,让患者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在家人陪伴照顾下接受治疗和护理。
22.角色;处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或群体,在实现与这种地位相联系的权利与义务中,所表现出的符合社会期望的模式化的行为。
23.患者:是指患有疾病,忍受疾病痛苦的人。
24.习惯性心理:患者的心理活动不能立即适应环境变化,需一个过度过程。
25.患者角色:是被认为适与患病的人的行为。
26.角色行为的缺如:患者没有进入患者角色,不承认自己是患者。
27.角色行为冲突:患者在适应患者角色过程中,与其本人患病前的各种角色发生心理冲突而引起行为矛盾。
28.角色行为强化:患者安与患者角色,自主性受到影响和削弱,对自我能力表示怀疑,产生退缩和依赖心理。
29.角色行为消退:患者适应患者角色后,由与某些原因,又重新承担起本应免除的社会角色的责任,而放弃患者角色。
30.护士角色:是社会所期望的适与护士的行为。
31.护患关系:是护理人员与患者为了医疗护理的共同目标而发生的互动现象。
32.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的吸引与排斥关系,通过交往而建立,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距离。
33.护理学的理论:是在护理实践中产生并经过护理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的理性认识体系,是对护理现象和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性的正确反映。
34.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35.自然系统:是由自然物所组成的,客观存在的系统。
36.人造系统: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认为建立起来的系统。
37.复合系统: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的结合。
38.开放系统:是指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交流的系统。
39.封闭系统:与外界环境不发生这种交流。
40.动态:系统:是指系统的状态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41.静态:系统:是指系统的状态不随时间而变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42.结构: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在空间或时间方面的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与顺序,反映系统的内在构成。
43.功能: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作用过程的秩序和能力,反映系统的外在行为。
44.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要求的反应。
45.压力:又称紧张或应激,在生理学上,是指人体对任何加诸与他的需求所做的非特异性反应。
46.压力源;是指对个体的适应能力进行挑战,磁砒个体产生压力反映的因素。
47.全身适应综合症:GAS任何刺激,都无法产生完全特异的反映,只是产生相同的反映群。
48.局部适应综合症:LAS发生在身体某一器官或区域内的反映。
49.心理防卫:指心理上对压力作出适当反映的过程。
50.适应:是生物体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能力,或促使生物体更能适与生存的一个个过程。
51.沟通:遵循一系列共同的原则,将信息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过程。
52.语言性沟通:使用语言和文字进行的沟通。
53.非语言性沟通:不使用语言和文字进行的沟通。
54.神经语言程序(NLP):是一种沟通方式,其过程是在与患者沟通时,先达到协调,然后渐渐调整患者,使他从不舒适的状态过度到舒适的状态。
55.整体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视患者为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的开放性有机整体,以满足患者身心需要、恢复健康为目标,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和方法,实施系统、计划、全面护理的护理思想和护理实践活动。
56.医学模式:是人类对健康和疾病的本质与特点的抽象概括,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医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和范围,又称医学观。
57.护理程序:是指导护理人员以满足护理对象的身心需要,恢复或增进护理对象的健康为目标,运域斓统方法实施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整体护理的一种理论与实践模式。
58.护理诊断:是关与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生命过程的反映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结果是应由护士负责的。
59.护理目标:是针对护理诊断而提出的,期望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活动后达到的健康状态或行为的改变,也是评价护理效果的标准。
60.护理措施:是护士协助患者实现护理目标的具体方法和手段,规定了解决健康问题的护理活动方式与步骤,也称为护瞩。
61.护理计划:是将护理诊断、目标、措施等各种信息按一定规格组合而形成的护理文件。
62.实施:是将护理计划付诸行动,实现护理目标的过程。
63.评价:是将实施护理计划后所得到的患者健康状况的信息与预定的护理目标逐一对照,按评价标准对护士执行会程序的效果、质量作出平定的过程。
64.合作性问题:是指由与各种原因造成的或可能造成的生理上的并发症,是需要护理人员进行检测并与其他医护人员共同处理以减少发生的问题。
65.医疗诊断:是用一个名词说明一种疾病或病理变化引起的症状、体征,以指导治疗。
66.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在其统辖范围幕衷所有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67.卫生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旨在保护人体健康,调整人们在与卫生有关的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
68.社会关系:就是人们在共同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69.护理立法:是以法律的形式对护理人员在教育培训和服务实践方面所涉及的问题予以限制,起始与20世纪初。
70.护理法:指由国家制定的,用以规定护理活动及调整这些活动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71.侵权行为:一般指对某人或许多人的人参权利不应有的侵犯。
72.犯罪:指一切触犯国家刑法的行为。
73.疏忽大意:是指不专心致志的履行职责,因一时粗心或遗忘而造成客观上的过失行为。
74.噪音:是指人们不需要和讨厌的声音。
75.安全环境:是指平安而无危险、无伤害的环境。
76.医源性伤害:是由与医护人员言谈及行为上的不慎而造成患者生理或心理上的损伤。
77.入院护理:是指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对其进行的一系列护理活动。
78.患者床单位:是指医疗结构内提供给患者使用的家具和设备。
79.出院护理:是指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对其进行的一系列护理活动。
80.人体力学:是运用力学原理研究维持和掌握身体的平衡,以及人体从一种姿势变成另一种姿势时身体如何有效协调的一门科学。
81.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其中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相对的滑动倾向时,就回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其运动的力。
82.舒适:是指个体身心处与轻松、满意、自在、没有焦虑、没有疼痛的健康、安掐状态中的一种自我感受。
83.卧位:是指患者休息和适应医疗护理需要所采取的卧床姿势。
84.主动卧位:指患者自己采取的卧位。
85.被动卧位:是指患者卧与他人安置的卧位。
86.被迫卧位:是指患者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需要而被迫采取的卧位。
87.卧位舒适:是指患者卧床时,身体各部处与合适的位置,感到轻松自在。
88.压疮:是指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
89.疼痛:(NAHDA1978)个体经受或叙述有严重不适或不舒服的感受。
90.休息: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相对地减少活动,使人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松弛、消除或减轻疲劳,恢复精力的过程。
91.睡眠:周期发作的知觉的特殊状态。
92.失眠:是睡眠形态紊乱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表现为难以入睡,难以维持睡眠状态。
93.睡眠过多:指睡眠时间过长或长期处与想睡的状态。
94.发作性睡眠:是一种特殊的睡眠失调,特点是控制不住的短时间的嗜睡。
95.睡眠性呼吸暂停:是一种在睡眠间发生自我抑制,没有呼吸的现象,可分为中枢性和阻塞性呼吸暂停两种类型。
96.活动受限(制动):指身体的活动力或任何一部分的活动由与某些原因而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