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技艺赢得了世人的赞叹。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宜人自然: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营造一个宜人自然的环境。
园内常常有假山、水池、花木等人工景观,通过人为的方式模拟自然景观,创造出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
园内的植被丰富多样,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花卉、树木和草坪,给人们带来视觉的享受和舒适的感觉。
同时,园内常常有水面,或者是人工的小溪、水池等,让人们在漫步园中时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这种声音给人带来宁静和放松的感觉。
二、潜心雅致:中国古典园林以潜心雅致为设计理念,注重装饰细节和美学品味。
园内常常有精雕细刻的石雕、花卉瓷器等装饰品,使整个园区更加生动和精致。
同时,古典园林的建筑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如亭、阁、楼、轩等建筑物的形状、纹饰和材质都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时代风格和文化氛围。
古典园林的建筑采用了复杂而精美的工艺,常用的材料有石头、木材、瓷砖等,给人一种古典、庄重的感觉。
三、寓意深远:四、空间布局有序: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一般采用有序的方式,注重对称和整齐。
园内的景观、建筑、植物等都被布置在一个有序的空间中,以体现整体的美感和平衡感。
园林中的亭院、走廊、庭院等建筑物常常排列得很整齐、有序,给人以安静、和谐的感觉。
同时,园内的路径和步行区也经过精心设计,让游客可以按照一定的路线游览,以体验全新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五、突出变化和欣赏:中国古典园林常常通过场景的变化来吸引人们的注意,为游客提供不同的视觉和感受。
园内的景区常常设置有明暗、高低、圆直、曲直等变化,通过这些变化来制造出不同的景观效果,给人们带来一种丰富多样的体验。
同时,古典园林还注重景观的欣赏性,通过布局和设计让游客可以在园内找到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欣赏景色,体验不同的美景。
总体来说,中国古典园林凭借其宜人自然、雅致潜心、寓意深远、空间布局有序以及变化欣赏等特点,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它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的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哲学以及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对它的影响,并由此体现在园林的风格、布局以及审美情趣上。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园林儒道禅风水引言传统文化是由文化遗产与民族性格纵横交错而成的。
传统文化是一种观念之流,是一种价值取向,是肇始于过去融透于现在直达未来的一种意识趋势和存在。
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土壤,孕育和培植了根深叶茂的造园学,结出奇葩异果的园林艺术,它深刻地体现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道、禅和风水理论各自以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及其意境的表达。
无论从园内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分配,从景物本身的表义内涵到景物之间的符号关系都孕育着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1 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
虽然在先秦时,中国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多元形态,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在儒学创立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学说: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教化、“忠恕’,和“中庸”〔3〕之道,这些理论学说也被中国园林所汲取,并主要在以下几点表现中国园林的造园艺术。
(一)皇家园林中心和轴线的思想与君臣民的礼制观是一致的尊王攘夷、皇权至上的封建礼制思想影响皇家园林的规划、布局。
大多数的皇家园林都有一条明显的主轴线,主轴线上又有一个明显的中心,这个中心的位置、高度、规模、体量统帅着所有的景区和景点,象征着皇权至上。
如颐和园从后山到昆明湖有一条明显的轴线,而在这条轴线上又有一个明显的中心,那就是佛香阁。
中国古典园林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总结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以其精致的设计和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于世。
一直以来,中国古典园林都被视为艺术的结晶和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总结,探讨其魅力和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但真正兴盛起来是在宋朝和明朝。
一般来说,古典园林可以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种。
皇家园林多建在宫殿的后花园内,是皇帝和贵族休闲娱乐的场所,如颐和园、圆明园等。
私家园林则多建在富裕的官宦人家,是他们居住的场所,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
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在于其富有哲学意味的设计和唯美的景观。
古代中国有着独特的审美理念,追求自然、简朴和平衡。
园林的设计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创造景观、布局建筑来体现自然和人的关系。
园林中的山水景观和水系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被认为是天人合一的表现。
许多园林中都建有水池、湖泊、小溪等水景,配上假山、亭台、廊桥等建筑,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
园林的空间布局通常是分为前厅、中厅和后厅三个部分,前厅是迎宾的地方,中厅则多为景观的核心区域,后厅则是主人居住的区域。
在园林的设计中还会加入池塘、花坛、假山、亭台等元素,以突出整体景观的美感。
此外,园林中的建筑也是极具特色的,常常采用仿古的建筑风格,给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感觉。
中国古典园林还注重细节的处理和意象的营造。
园林中常常有奇石、小桥、曲径等元素,通过精心设计和安排,营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
另外,园林中的植物也是设计的一部分,不仅注重选择和搭配,还追求变化和丰富性。
许多园林中都栽种了各种不同的树木、花卉和草坪,使园林更加生动和有趣。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和艺术的瑰宝,以其精致的设计和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于世。
园林的设计注重自然、简朴和平衡,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
园林中的山水景观、水系和建筑元素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效果。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承和历史价值。
园林美学中的造园原理、规划布局、建筑艺术、植物景观以及水景设计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韵味和气质。
古典园林的美学追求以自然为基调,以清雅、谦逊的姿态展示出东方文化的精髓。
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布局方式对现代园林设计具有启示作用,引发人们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思考。
古典园林美学的永恒魅力体现在其深深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发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美学韵味、文化传承、地位与价值、造园原理、规划布局、建筑艺术、植物景观、水景设计、永恒魅力、现代园林设计、文化价值。
1. 引言1.1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传承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代文明。
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
古代皇家园林如颐和园、圆明园等,不仅是皇帝们休憩游玩的场所,更是展示皇家气派和文化品位的象征。
而私家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等,则更多地表现了文人雅士对自然的独特诠释和审美追求。
古典园林的文化传承不仅体现在其建筑风格和景观布局中,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园林中的假山、亭台、池塘等元素都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符号和象征意义,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追求。
古典园林的文化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后人能够深刻领略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和精髓所在。
1.2 古典园林的地位与价值古典园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价值。
作为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
古典园林不仅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和体现。
通过古典园林的建筑、景观和设计,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感、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
建筑历史知识: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建筑历史知识: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与文化意义中国的古典园林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从唐代的皇家园林开始,到清代的私家园林,都各具特色。
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的古典园林大多是以自然山水为基础,再通过人工景观的设计,使整个园林呈现出和谐、自然、宁静、美丽的氛围。
这种设计理念称为“山水园林”,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
最早的“山水园林”可以追溯到唐代的汉阳陵园林。
汉阳陵坐落在陕西省咸阳市,是唐高祖李渊和其妃的陵墓。
园林的设计采用了自然山水、人工园林、宫殿建筑等多种元素,形成了一个富有艺术风格的陵墓。
唐朝在建筑和园林方面的成就被后世认为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高峰。
宋代的园林大多以私家园林为主,以苏州为代表。
苏州园林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常常融入了民间的诗词、绘画、雕塑等元素,形成了具有江南特色的地方文化。
苏州园林的设计灵感多取自自然山水,然后运用人工手段来修剪造景,使园林呈现出自然美的外观。
元代的园林设计大多是仿照唐宋时期的风格,但同时融合了蒙古族的文化,充满了异国情调。
元代的皇家园林多以盛况华丽而著称,如北京的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
这些园林常常把大自然完美呈现,再加以建筑、雕塑等人工艺术的融入,使得整个园林充满了宏伟、雄浑的气息。
明清时期,园林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清代的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主,包括苏州的留园、拙政园、温州的江南岛,杭州的花港观鱼等等。
这些园林在景观和设计上充分表现了建筑风格时代性、地域性和私家韵味,成为了古典园林中的代表之作。
同时,清代的园林也保持了“山水园林”的特点,追求自然和人文的协调,使园林呈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
古典园林不仅是建筑艺术的代表,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古典园林的设计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绝佳体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在布局上,古典园林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的思想,如建筑的高低、轻重、虚实等。
从气质上,古典园林传达了宁静、悠然、恬淡、自然的审美观念,使人们在景色中感受到了一种纯粹和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些园林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精巧的布局和细致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它们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重要的一个传统文化是“山水思想”。
山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一种精神追求和审美理念。
古人认为山水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景观,通过园林的布局和景观的选择,将山水元素引入园林中,使其与自然融为一体。
园林中的山水景观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有深远的意义。
它们代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崇拜。
另一个重要的传统文化是“四季文化”。
中国古代园林以四季的变化为主题,通过植物的选择和布局,展现了不同季节的美景。
春天的花朵盛开、夏天的绿荫蔽日、秋天的丹枫如火、冬天的白雪皑皑,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景色和氛围。
四季文化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更表达了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和对生命的理解。
通过四季文化,中国古典园林传达了人与自然、人与时间的和谐共生。
中国古典园林中还融入了诗词文化。
古代园林往往与文人雅士相联系,他们在园林中创作诗词,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园林的布局和景观常常与古诗词相呼应,形成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
诗词文化赋予了园林以深厚的人文内涵,使其不仅仅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文化的体验和表达。
中国古典园林还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园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具有哲学意义的景观,如曲径通幽、回廊转折等。
这些景观通过布局和设计,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与宇宙的关系。
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园林中的景观和布局,人们可以感受到这种思想的深刻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它们以山水思想、四季文化、诗词文化和哲学思想为核心,通过布局和景观的选择,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追求。
这些传统文化赋予了园林以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试论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中国园林景观

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中古典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渊源、特点和精华。
一、历史渊源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贵族府邸的园林建设已经非常发达。
而真正意义上的古典园林则在唐朝达到了顶峰,当时的寺庙和皇家园林建筑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建筑特点。
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巅峰时期。
那时,园林建筑的主人并不是贵族,而是士绅和文人。
他们利用园林来表现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文化素养,这种情况推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深入发展。
明清时期与宋代相比,建筑风格更加庄重,特别是在景观造型和布局方面,更加精致和独特。
与欧洲的花园相比,中国古典园林更注重精神层面的表现,不仅关注园林的视觉效果,同时更注重其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在建筑和艺术方面更为独特和瑰丽。
二、特点1. 艺术形式多样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形式丰富多彩,由汉白玉、青石板、丹霞石等地方优秀的自然材料构成。
同时,中国古典园林中还穿插着雕刻、绘画等形式。
整个园林建筑是一个氛围包容、柔美宁静、欲望和心灵博弈的空间。
2. 充分发挥艺术手法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对于园林艺术的发展贡献巨大,它不仅强调“以人为本”,也注重对美的诠释和体现,并将音乐、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完成了水、石、树、花的自然创意和人与自然的合一。
3. 丰富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其不可替代的特点之一,园林中寓意极多,并不会因文化层级不同而使人无法领会。
三、精华1. 苏州园林苏州被誉为中国园林之都,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代表之一。
苏州园林的设计非常讲究细腻,这里最出名的就是“拙政园”,它将传统的古典园林和现代的造园技术完美结合,其中的《春晓》、“太极图”、“帝子楼”、“花园盆景”、“楼之洞”及“谦祥斋”等景点都有着非常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史志2009.11(总第204期)】引言一个国家的园林建筑风格与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紧密相连,它代表了这个国家的文化情趣,性格特征,园林建筑作为建筑文化的一部分,与这个社会当时的文化心态和社会现实是密不可分的。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基本上以儒道两家为主,所以在园林上更体现出这种文化特征。
在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众多城市的园林建设规划又重新展开,所以梳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与文化的关系,结合传统社会文化背景,深入了解那些园林建筑内在的涵义。
对我们更好的建设现代园林是有一定意义的。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以自然山水园为主要类型,其结构特点在世界古代园林建筑史中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并自成体系,尤其是作为园林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楼,阁,亭台,廊等配套建筑,与园林景观融为一体,不但作为赏玩之用,更是作为艺术供人们欣赏。
这些园林建筑不但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而且个性特征鲜明,极具艺术魅力,在漫长的时间里,作为东方园林的代表,对东亚各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大体上可分为以讲求多功能,气势宏伟和以严格的等级秩序和对称结构见长的皇家官方园林建筑和以精巧多姿,迂回曲折,以融合大自然为情趣私家园林,但无论是那一种,都深深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而其中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人心态和文化精神的,当属数量众多的私家园林。
传统文化中,儒家学说作为古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官方正统学说,其哲学、伦理思想、审美观念,已经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儒家道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的基本心态,对传统园林建筑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一要宜观,二则养性,三则寄托精神追求,这种价值观深刻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性格操守,给园林建筑增添了不少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园林建筑方面,最突出的莫过于将园林视为文化的人文观,这也是儒家积极入世心态的一种体现。
传统园林建筑中处处可见文化的痕迹,从园林中前朝后寝的基本布局就决定了园林建筑的基本形态,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情趣和审美观念,使得众多的私家园林建筑随处可见脱胎于诗词歌赋的题匾,园名,古代的文人们,将园林视为一种艺术,讲究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在中国古典的园林中行走,有一种古典的意境美,传统园林,就是要营造出这种诗情,画意,乐韵的意境。
一座古典园林的建筑就是凝固了的中国绘画和文学,它以意境为创作核心,使园林建筑空间富有诗情画意。
同时,园林布局的自由和宽容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儒、道两种思想在中国文化领域内的交替互补,也足以说明文人希望通过园林艺术,以曲折隐晦的方式反映出人们企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憧憬返朴归真的意愿。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结合为基础的文化,在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建筑环境的选择了产生重大影响,使得中国古建筑最注重环境的优化,道家哲学作为儒学最重要的补充,占据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下层社会,其观念已经渗入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包括园林建筑。
在传统上,中国人崇尚自然,追求内向而外封闭的空间心态,使得中国的园林有了一种虚虚实实的模糊化意识,更注重和大自然的协调,通过适应环境,而不是征服环境的方式来实现,使得表现在传统园林在布局上,建筑营构,甚至植物配置上都竭力追求自然,营造与大自然和谐的自然氛围。
中国的园林可以造的很大,但是这种大不是像西方那样通过外表的扩张来实现的,而是通过隐蔽的花草树木,一道道透墙,无数的廊、亭、轩、水的分割来实现的。
隐蔽的围墙,含蓄装点的山水,还有爬满整面墙的垂直绿化植物,不但可以拓展空间,更是创造了令人陶醉的山水画意境,况且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的要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
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
这种空间组合形式多使用某些建筑如亭、榭等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地融糅到一起。
优秀园林作品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深受成道家思想的传统文人将这种天真活泼的自然生机,视为人与自然间必有的境界,他们在此寻找园林情趣,探索人的生命与生存的和谐之道,这才是最令人神往的中国园林的特色。
传统的儒道思想,使中国园林从开始选择建筑环境时,就注意到园林与环境的统一。
中国人崇尚自然,亲近自然,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缺一不可,比起西方园林,更为关注环境与人的相互关系,注重自己自身的心理感受,并把这种精神融入到建筑中去,这些园林建筑不仅供人们赏景,团聚,约会,更是要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为园林建筑注入主人自己的哲学观和情趣,从而启发着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的无限激情。
具有中国特色的山水学说,山水文化和山水园林所形成的美好景色使人们在处理园林建筑时,总是尽量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共生的境界,把建筑融入环境,把自然和谐引入自己的家中,使中国传统园林更像是绚丽的山水画。
而那些建筑在闹市之中的园林,对环境的协调更加重视,更像是主人为满足了心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中国古典园林韩伟杰(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637002)[摘要]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与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园林建筑作为中国古代众多建筑形式中的一种,不但具有很高的休闲和景观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本文浅析了几点古典园林建筑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园林中所包含的哲学精神、,并借此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古典园林人文观价值观113灵上的需求而建造的精神家园,在园林中融入了自己的志向,爱好,使得这些园林更有人文气息,中国的私家园林必有石,水中有,山中有,连客厅也有作为装饰的石头,这是因为石头坚硬,孤傲,代表了中国传统文人的高风亮节。
也正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处理园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总是抱着亲和随意的态度,强调园林建筑的虚实对比,顺势而为,老子所强调的“致虚极,守静笃”,就是顺从自然,最大限度的发挥建造自由,因势利导,这也使中国其他建筑所强调伦理象征或尊卑有序多或少地被冲淡甚至完全消失,把园林造成为步步有景,山水相连的风景画,把自然美与艺术境界,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把个人的情趣,志向都融入在园林之中。
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文人基本都是内向型的人格特征,“中庸”更适合这些传统的文人,这一点实际是与“恒久意识”相通的,进而演绎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
中国人在人格思想上讲究内敛,谦和,并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和个人个性的张扬。
而这种思想表现在园林建筑上,就表现为不求外显而求内涵的特点。
可以认为,中国的园林亦是“讷之于言”的。
表现就是中国的园林往往喜欢把把精华和高潮放到最里面,营造出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氛围,这种内向层次型的建筑空间模式,不但是形式的,而且更是讲究意境的。
园林之中,四周有廊、亭、轩、厅等建筑或粉墙,院落之内,以树木、假山、池水、墙垣或建筑分割空间,曲径通幽,才见精华。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影壁墙,就是这种文化心态的突出表现。
中国园林建筑不注重外表直观的形象,而注重人在其中的感受。
随着道路穿过一道道大门,便会有一个个院落,使人一次次豁然开朗。
建筑序列尤如一轴长卷,且走且思,道不尽则思不尽,一直达到高潮有豁然醒悟之感。
这精彩之处全在这移步换景中,一步一步表现出来。
儒家文化内向特征决定了中国园林。
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合理,有序,适度的原则,这种价值观使园林更加注重空间的利用。
中国古代对于园林的空间利用表述十分丰富,是真正的以人为出发点,传统的古典园林一直坚持着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不大拆大盖,这与传统哲学合理的自然观,允当适度的精神是一致的。
中国园林的庞大,是通过小尺度单位的“院”不断有规律地衍生而产生的。
匠师们给人设定的路径决定了人在其中是以一个个院落为中心对建筑进行审视的。
在建筑设计中,匠师们仅就院中视野所及进行仔细推敲,而对目光不及的侧面则彻底不管,任其质朴平淡,从而形成了立面构图的“场景式”特征。
步移景异,则是以面为单位在变,所以中式园林不论建筑群多么庞大,人在其中活动,所感受到的永远是与人相亲和的尺度。
这种设计取向,正反映出道家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的理性思想的特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又有着治国平天下的强烈的入世心态,中国古代文人大多满怀着理想踏入仕途,期望实现人生的理想,但是他们一旦失败,便只能回到他们自己的精神家园,寄情于文学,把自己的抱负融入山水,谋划园林,所以这园林就又有了另一层价值,闲散怡情,寄托平生志愿,反映自己的性格操守,这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古代建筑体系与传统社会文化之间关系。
传统价值观中,对于园林的怡情功能就非常强调,宋明理学兴起后,更加强调观物,而这个物又多是园林景物。
“可以观止,可以忘机,可以照物,可以看时,”因为可以从中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从而实现天人淡薄,生机流行的最高境界,而这正是宋明理学的最高境界。
可以说,园林是传统文人在出仕与退隐之间的调节,园林中的点点滴滴,都体现了他们渴望心灵自由与精神回归的意愿。
这点在古典园林建筑中表现十分明显,古典园林在重领悟、重层次、重气氛等方面极下功夫,反倒对单座建筑淡然处之。
可见古人对感受与领悟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于建筑物本身的注视。
中国式的园林作为中国文人自古的心灵家园,他的个性鲜明,使得这些园林更有一种诗意的美,对于那些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文人来说,醉心于这种近似于田园风格的情调之中,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寄情于山水的理想。
中国人偏于理想意境的创造,中国的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中国的园林建筑渗透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生活理想和对生活的祝愿,在审美观念上,西方人的审美行为偏于写实,重在形式的塑造,中国人偏于抒情,重在意境的创造;西方人偏于现实美的享受,中国人偏于理想美的寄托。
渗透到园林建筑艺术中,从园林中亭台水榭等单体建筑的装修、装饰,到风水花草的选择,都可看到。
各地园林建筑上以“淡泊宁静”为主题的匾额、“山高水长”的诗画装饰,甚至是植物和日常用具,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心理,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也说明中式园林以人为中心,以适宜人们的生活为要的建筑态度。
以上仅仅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设计意念,文化底蕴、和其中所包含的哲学渊源三方面浅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园林建筑的巨大影响。
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相比,这只是中国传统建筑特点的一小部分。
其它涉及到中国传统园林的布局、结构、装修、装饰等诸多方面,都无法一一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