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的简要内容

精神分析学派的简要内容1.佛洛依德的心理学理论西格蒙德佛洛依德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理论是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
佛洛依德的人格理论主要包括人格结构图示,人格发展动力,人格适应以及人格发展阶段。
在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图示中他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其中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几个部分。
早期佛洛依德提出了“二部人格结构”说,认为人的心理机制由意识和无意识构成,具体来说既是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组成。
佛洛依德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本能和出生后基于本能所形成的各种欲望。
这些原始冲动和欲望不被人类文明的伦理道德约束所接纳,因此被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并未消失,它们在不自觉的积极活动追求满足。
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
前意识是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是人类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当中。
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是可以观察的心理现象,它负责压抑心理中那些先天的本能和欲望。
晚年佛洛依德对此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三部人格结构”说,既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
他认为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结构,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是建立人格的基础。
本我是非道德的,是本能欲望的体现,本我过程常常是无意识的,遵循着“唯乐原则”,追求快乐逃避责任与痛苦。
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学习和环境影响发展起来的。
它从本我中发展而来,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
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会了不凭冲动随心所欲,开始考虑行为的后果与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
超我既是道德化的自我,它从儿时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最终形成道德约束和自我理想。
超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简言之,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美。
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处于协调状态,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
在其人格发展动力理论中,他认为人的一切精神活动都是心里能在人格系统中的作用所致。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和流派

13
3 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与弗洛伊德一样,阿德勒也认为出生后的头几
年对人成年后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但是其还强 调父母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1)过多的关注,造成溺爱危险,缺乏独立性, 引起更强的自卑。 (2)忽视,会造成儿童长大后变得冷漠多疑。
phallic stage:小突起,性蕾期 开始产生恋母(男孩)恋父(女孩)情结→自居作
用→“超我”开始发展
自居作用 :儿童克服俄底浦斯情结的三种心 理机制之一,原指幼童由于惧怕双亲中与自 己同性的一方,而努力使自己成为双亲中同 性的那样,以他们自居,从而获得替代性满 足的现象。
④潜伏期(6-11、12岁)latent stage 机体发展进入相当恬静时期,快乐来自外界
二、新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埃里克森(Eric Erikson,1902-1994)
(一)基本观点
人格发展渐成说
1、既强调生物学的影响,同时也强调文化、 社会因素
2、强调自我的主导和整合作用 3、每个人的成长都体验着一定顺序的生物、
心理和社会事件,所以人格发展也是按一定 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向前发展。由于这个发展 过程是以自我为主导、将个人内心生活与社 会任务结合起来的过程,所以又称为心理- 社会发展理论(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小阿尔伯特实验
4、具有丰富的儿童教育思想(教育万能论) ①反对统一标准,提倡个别对待 ②反对体罚儿童 ③要求注意在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 ④强调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护理 ⑤提倡对儿童青少年施行正确的性教育
二、新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 斯金纳(B.F.Skinner, 1904-1990)
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xuépài)精神分析学派(xuépài)1.基本(jīběn)简介精神分析学说,其实就是精神分析理论,又称心理(xīnlǐ)分析论,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是在治疗精神障碍的实践中产生的,后来成为一种强调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学理论,有时称为“深层心理学”。
创立者为奥地利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早期精神分析理论也称弗洛伊德主义。
为了有所区别,该理论在弗洛伊德之后(zhīhòu)的发展被称为新弗洛伊德主义或新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
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běnnéng)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
2.产生(chǎnshēng)原因奥地利的弗洛伊德(Freud,S.)是位精神病医生,他从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发展起来了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建立了精神分析的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着两个主要的部分(bù fen):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能够觉察得到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包含人的本能冲动,以及出生以后被压抑的人的欲望。
这种欲望因为社会行为规范不允许满足,而被压抑到内心深处,意识不能将其唤起。
它不同于觉察不到的通常意义上的无意识,为区别起见,后来经常将其叫做潜意识。
后来,弗洛伊德又提出前意识的概念(gàiniàn),认为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种中间心理状态。
它是那些此时此刻虽然意识不到,但在集中注意认真回忆搜索的情况下,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
弗洛伊德还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精神分析主流五大学派

精神分析主流五大学派写此文的目的是用简洁的纲目做科普。
想把精神分析这个人人都知道的,神乎其神的概念简洁条理化,特别是经常用的精神分析五大学派,让大家对它有一个明晰的认知。
因为一百年来精神分析的人物众多,学界说法也多,我又是个粗线条的人,所以定会挂一漏万。
我们先把精神分析五个主要学派列出来。
一.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classical psychoanalysis二.沙利文,埃里克森等的自我心理学-Egopsychology三.克莱茵和费尔贝恩的客体关系-object-relations theory四.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 Self Psychology五. Stolorow和Atwood的主体间性心理治疗-The intersubjectivity psychotherapy这五个学派也被统称为心理动力学。
后四个称为现代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好像是说种庄稼的事,人就是一粒种子,自我心理学讲得是种子本身的生命本能,如发芽成长 (好像人成长)的本能。
客体关系讲的是种子成长的土壤和环境问题,比如土好不好,有营养还是有害的土壤,阳光如何。
自体心理学说的是种子在土壤和环境中,被影响的成长问题。
而最新的主体间性治疗理论却全面阐述了以上的问题,它是精神分析过去四个学派的概括总结,它可能意味着精神分析理论的大结局。
一、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奥地利犹太人,约在1897年开始创立了精神分析这个理论,1902 年发展成心理分析学。
他的学生阿德勒、荣格等发展了它,后又与他分道扬镳,现在它被称为经典精神分析。
他是精神病医师,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
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图腾与禁忌》,《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理论贡献:1.对人类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揭示2.人格结构理论:a,本我-性欲望驱动,按照快乐原则行动。
b,自我-社会经验积累的理性或正确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
精神分析学派

“谈话疗法”(“宣泄疗法”):弗洛伊德在维也 谈话疗法” 宣泄疗法” 纳与布洛伊尔(Joseph Breuer,1842.-1925)合作 纳与布洛伊尔(Joseph Breuer,1842.-1925)合作 期间 “自由联想法” :一种开放性的,不加任何指导的 自由联想法” 技术去发现导致患者心理问题的某种线索。这期间, 伴随着医生的启发和劝导。同时,医生把患者所报 告出来的意象加以分析和解释,一直到患者和医生 双方都认为找出了发病的最初原因为止。 1900年写成了《梦的解析》 1900年写成了《梦的解析》,被认为是弗洛伊德一 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并大体上构造起了精神分析的 理论框架。
《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
《圣母与圣婴》 圣母与圣婴》
《圣母与圣安娜》 圣母与圣安娜》
“埃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 埃勒克特拉情结” complex) 弗洛伊德认为,女孩子对自己的父亲异常深情,父 亲成了自己性爱的对象,而母亲则被视为多余,希 望自己取代她的位置。这种恋父嫉母的倾向,弗洛 伊德称之为“埃勒克特拉情结” 伊德称之为“埃勒克特拉情结”。
2、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 荣格( 1875—1961) 1913年终因和弗氏见解不合而与之中断关系,并创 1913年终因和弗氏见解不合而与之中断关系,并创 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他的主要理论主张包括集体无意识( 他的主要理论主张包括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所谓“集体无意识” unconsciousness,所谓“集体无意识”,用荣格的 话来说“ 话来说“并非由个人获得而是由遗传所保留下来的 普通性精神机能,即有遗传的脑结构所产生的内容。 这些就是各种神话般的联想——那些不用历史的传 这些就是各种神话般的联想——那些不用历史的传 说和迁徙就能够在每一个时代和地方重新发生的动 机和意象。”换句话说,“集体无意识” 机和意象。”换句话说,“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 自原始社会以来世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 期积累,“ 期积累,“它既不产生于个人的经验,也不是个人 后天获得的,而是生来就有的。” ) 、原型 后天获得的,而是生来就有的。” (Archetype)等方面的研究,而这方面是他文艺美 Archetype)等方面的研究,而这方面是他文艺美 学和文艺心理学的核心。
精神分析学派简介课件

PPT学习交流
15
• 个体潜意识: 人格结构的第二层,包括—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
被压抑的经验,以及属于个体性质的梦等,相当于弗洛伊 德的前意识,可以进入意识内我领域。荣格认为个体潜意 识的内容主要是情结,即一组组压抑的心理内容聚集在— 起的情绪性观念群,如恋父情结、性爱情结等。它决定着 我们的人格取向和发展动力。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心理学渊源 (二)哲学渊源 (三)自然科学渊源
PPT学习交流
3
(一)精神分析的心理学渊源
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时,曾是意动心 理学家——布伦塔诺的学生。在作为布伦塔诺门 生的三年里,弗洛伊德吸收了有关意向性,能动 性,以及行为与动机原理的有关观念。他将人的 能动性的源头归结不存在于外在世界而位于人类 自身内在世界的某些动力能量,这一观点成为后 来精神分析的能量理论的理论依据。
“你没有觉察到的事情,就会变你的「命运」。”
——卡尔·荣格
PPT学习交流
16
• 集体潜意识:
人格或心灵结构最底层的潜意识部分,包括世世代代 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结构中的遗传痕迹。不同于个 体潜意识,它不是个体后天习得,而是先天遗传的;它不 是被意识遗忘的部分,而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东西。集 体潜意识的内容是由全部本能和它相联系的原型所组成, 本能与原型相互依存,本能是原型的基础,原型则是本能 内身的潜意识意象。由于人类遗传下来的原型就不需要借 助经验的帮助即可使个人的行动在类似的情境下与他的祖 先的行动相似,”艺术家的创作如有神助”’就是原始意象起 着一部分的作用。
1961年6月6日逝于瑞士,在世是曾任国 际心理分析学会会长、国际心理治疗协会主席 等,创立了荣格心理学学院。他的理论和思想 仍对心理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精神分析学派简介 PPT

(二)精神分析的哲学渊源
• 首先,在哲学思想方面,叔本华与尼采的思想观 点功不可没。叔本华的理论对无意识这一概念产 生了深远影响;尼采将人们关注的焦点从世俗拉 回人类自身。
• 其次,阿特曼在《无意识的哲学》中指出:无意 识并不是与有意识相对的概念。这个观点被弗洛 伊德作为人格理论的蓝图。
(三)精神分析的自然科学渊源
但是,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的结果却有两重性。它既 可以激励人追求更大的成就,使人的心理得到积极的成长, 也会由于追求个人优越而忽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而产 生“自尊情结”,使人变得缺乏社会兴趣,妄自尊大起来。
• 自卑与补偿
自卑与补偿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个人追求优越的基本动力。阿德勒坚持自卑感是人的行 为的原始的决定力量或向上意志的尽本动力。在他看来人 生本来并不是完整无缺的,有缺陷(包括身体缺陷)就会 产生自卑,而自卑能摧毁—个人,使人自暴自弃或发生精 神疾病;另一方面它能够使人发愤图强,振作精神迎头赶 上,如此解决原始缺陷和追求优越之间的矛盾。
谢谢
1961年6月6日逝于瑞士,在世是曾任国 际心理分析学会会长、国际心理治疗协会主 席等,创立了荣格心理学学院。他的理论和 思想仍对心理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荣格的主要观点
• 意识:
人格结构的最顶层,是心灵中能够被人觉知的部分, 如知觉、记忆、思维和情绪等,其功能是使个人能够适应 其周围环境。自我是意识的中心、自觉意识和个体化的目 的所在。荣格认为意识是心灵中很少一部分,具有选择性 和淘汰性。正是出于自我才保证一个人人格的统一性、连 续性和完整性。
• 能量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大部分行为的动机都来自“性本 能”,他把这种性能量称之为“里比多”。这种极端的还 原主义使弗洛伊德的理论饱受争议,也为日后精神分析学 派的分裂埋下伏笔。
精神分析学派简介

• 个体潜意识: 人格结构的第二层,包括—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
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属于个体性质的梦等,相当于弗洛 伊德的前意识,可以进入意识内我领域。荣格认为个体潜 意识的内容主要是情结,即一组组压抑的心理内容聚集 在—起的情绪性观念群,如恋父情结、性爱情结等。它决 定着我们的人格取向和发展动力。
著名的“冰山理论”:
• 自由联想法:
自由联想是一种不给予任何思想限制或指引的联想。 精神分析者让患者在全身心都处于放松状态的情况下,进 入一种自由联想的状态,即脑子里出现什么就说什么,不 给患者的思路提供任何有意识的引导,但是患者必须如实 报告自己所想到的一切。精神分析者对患者报告的内容进 行分析和解释,直到双方都认为找到患者发病的最初原因 为止。
现代重要的心理学流派 精神分析学派
• 一、发展 • 二、主要人物及其观点 • 三、意义与影响
一、精神分析的 渊源
心理学的精神分析学派诞生于十九世纪的奥 地利,由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开创。严格意义上 来说,精神分析是时代的产物,是当时社会文化 以及科技进步的综合成果。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心理学渊源 (二)哲学渊源 (三)自然科学渊源
阿德勒有《神经病的形成》、《自卑感》 等著作,他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的主要观点
• 追求优越
追求优越是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核心,也是支配个 体行为的总目标。他认为人人都有一种,向权力意志这种 天生的内驱力,将人格汇成—个总目标,力图做—个没有 缺陷的、完善的人。因此羡慕别人,胜过别人,征服别人 等都是这种追求优越的人格体现。
集体潜意识:
前意识是指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 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 这些新的观念统称为“新心理分析学派”,其创始人A·阿德勒,以“自卑情结”为中心思想,创立了“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行 为都是处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 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时,曾是意动心理学家——布伦塔诺的学生。 突出人的动机系统与高级需要的重要作用 追求优越是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核心,也是支配个体行为的总目标。 他认为人人都有一种,向权力意志这种天生的内驱力,将人格汇成—个总目标,力图做—个没有缺陷的、完善的人。 人格结构的第二层,包括—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属于个体性质的梦等,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前意识,可以进入 意识内我领域。 在作为布伦塔诺门生的三年里,弗洛伊德吸收了有关意向性,能动性,以及行为与动机原理的有关观念。 由于人类遗传下来的原型就不需要借助经验的帮助即可使个人的行动在类似的情境下与他的祖先的行动相似,”艺术家的创作如有神 助”’就是原始意象起着一部分的作用。 它决定着我们的人格取向和发展动力。 潜意识则是指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 集体潜意识的内容是由全部本能和它相联系的原型所组成,本能与原型相互依存,本能是原型的基础,原型则是本能内身的潜意识意 象。 一、精神分析的 渊源 精神分析者让患者在全身心都处于放松状态的情况下,进入一种自由联想的状态,即脑子里出现什么就说什么,不给患者的思路提供 任何有意识的引导,但是患者必须如实报告自己所想到的一切。 而且他认为,潜意识的心理虽然不为人们所觉察,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 ——卡尔·荣格 弗洛伊德学说的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它过分夸大了人的自然性而贬低了人的社会性; 然后私人开业治疗精神病。 (三)精神分析学派的意义与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基本简介精神分析学说,其实就是精神分析理论,又称心理分析论,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是在治疗精神障碍的实践中产生的,后来成为一种强调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学理论,有时称为“深层心理学”。
创立者为奥地利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早期精神分析理论也称弗洛伊德主义。
为了有所区别,该理论在弗洛伊德之后的发展被称为新弗洛伊德主义或新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
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
2.产生原因奥地利的弗洛伊德(Freud,S.)是位精神病医生,他从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发展起来了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建立了精神分析的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着两个主要的部分: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能够觉察得到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包含人的本能冲动,以及出生以后被压抑的人的欲望。
这种欲望因为社会行为规范不允许满足,而被压抑到内心深处,意识不能将其唤起。
它不同于觉察不到的通常意义上的无意识,为区别起见,后来经常将其叫做潜意识。
后来,弗洛伊德又提出前意识的概念,认为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种中间心理状态。
它是那些此时此刻虽然意识不到,但在集中注意认真回忆搜索的情况下,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
弗洛伊德还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并认为三者发展平衡,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
潜意识动机的作用,以及儿童期经验对人的心理及人格的影响,由于弗洛伊德的强调和重视,才为心理学界认识,对心理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乃至整个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基本内容精神层次理论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
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
下意识乃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性本能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
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
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
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口欲期;②肛门期;③性蕾欲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
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欲。
1岁半以后学会自己大小便,粪块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快感,叫做肛门期性欲。
儿童到3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这一阶段叫性蕾欲期,其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儿童会体验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结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这种感情更具性的意义,不过还只是心理上的性爱而非生理上的性爱。
只有经过潜伏期到达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欲。
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器性交为最高满是形式,以生育繁衍后代为目的,这就进入了生殖期。
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弗洛伊德在后期对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
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
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被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
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释梦理论弗洛伊德是一个心理决定论者,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欲望的满足,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
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
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
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
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压抑——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
如很多人宁愿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愿想像自己出街时遇车祸的危险,其实后一种的概率远比前者大,这是一种压抑机制的不自觉运用,因为当人意识到每次出街都要面临车祸的威胁时就会感到焦虑,人为了避免焦虑故意将其遗忘。
否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
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
投射――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如一个人性张力过大,做梦时都梦见另一个人与异性在发生性行为,这是自我为了逃避超我的责难,又要满足自我的需要,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从而得到一种解脱的心理机制。
退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叫退行。
如某些性变态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无法满足时就用幼年性欲的方式来表达非常态的满足,例如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隔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这种机制叫隔离,如人们来月经很多人都说成“来例假”人死了叫“仙逝”“归天”,这样说起来可以避免尴尬或悲哀。
抵消――以象征性的行为来抵消已往发生的痛苦事件,如强迫症病人固定的仪式动作常是用来抵消无意识中乱伦感情和其他痛苦体验。
转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了心理焦虑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内心焦虑或心理冲突往往以躯体化的症状表现出来,如瘫痪、失音、抽搐,晕厥、痉挛性斜颈等等,病者自己对此完全不知觉,转化的动机完全是潜意识的,是病者意识不能承认的。
补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
合理化――是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升华――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用跳舞,绘画,文学等形式来替代性本能冲动的发泄。
幽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
通过幽默来表达攻击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担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类的幽默中关于性爱,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受压抑的思想。
反向形式――自认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心欲望或冲动会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现出来会被社会惩罚或引起内心焦虑,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导致反向形成。
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内心是渴望接解异性的,但却偏偏表现出对异性恐惧。
4.基本原理精神分析的基本原理在于治疗者的解释协助病人能对自己的心理状态和病情有所领悟和了解,特别是压抑的欲望,隐藏的动机,或者不能接触的情结,通过自知力的获得,了解自己的内心,洞察自己适应困难的反应模式,能进而改善心理行为为及时处理困难的方式,间接接触精神症状,并促进自己的人格成熟。
所谓知难行易,能懂得自己的心理,随着也就能自己去操纵自己的行为,消除困难。
可是要去体会自己内心隐藏的动机,面对潜意识境界的情结,或者了解自己心理与行为上的缺点,并非容易,往往会遭遇到心理上的阻抗,阻碍对自知力的形成,称为阻抗现象。
它通常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如正面的反驳治疗者的解释,拒绝说明,不愿听取,甚至停止治疗。
所以如何适时且适当的供给指导解释,并能较好的处理病人的阻抗作用,乃是治疗上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