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绝句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绝句》阅读策略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绝句》阅读策略设计一、引言《绝句》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一组古诗,通过阅读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提升对古诗的理解能力,培养语言表达的能力。
本文设计了针对《绝句》的阅读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古诗,提高语文研究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绝句》这组古诗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审美和感悟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写作水平。
三、教学策略1. 呈现古诗- 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或手写板呈现《绝句》这组古诗。
- 教师可以按照顺序一首一首地呈现,或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选择性呈现。
- 呈现时可以注重诗句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分解古诗- 将每首古诗分成若干句子或词句。
- 请学生帮助分析每个词句的意思,并与整首诗进行联系,了解整体的情节和主题。
- 引导学生发现古诗中的美感和语言的精妙之处。
3. 拓展思考- 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
- 例如,古诗中的哪些词句让你印象深刻?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和意境?你对这些古诗有什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4. 创作练- 鼓励学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创作。
- 例如,要求学生自己写一首类似于《绝句》的古诗,或者根据古诗的题材进行绘画、写作或其他形式的创作。
四、评价方式1. 参与度评价-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 包括学生对古诗的发言、提问、讨论等。
2. 诗歌理解评价- 对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深度和准确度进行评价。
- 包括对古诗情节、主题和语言的理解程度等。
3. 创作评价- 对学生创作的古诗或其他形式的作品进行评价。
- 包括作品的创意、表达能力和符合题材要求等。
五、总结通过设计适合学生年级的阅读策略,可以提高学生对《绝句》这组古诗的理解能力,并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创作能力。
同时,通过针对性的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为进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以上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绝句》阅读策略设计的简要内容。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古诗三首》 (共23张PPT)

绝句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尝自 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他与李白齐名,世称“李 杜”,宋以后被尊为“诗圣”,对历代诗歌创作产 生巨大影响。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 人民寄以深切同情。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 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诗史”。《春望》《三吏》《三别》《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等诗,皆为人传诵。
我会思
1.《绝句》这首诗描写了春天的哪些事 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绝 句》这首诗描写了迟日、江山、 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这八 种春天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和大 自然的热爱之情。 2.如何体会第 2首诗中的画外之画?
课后作业
1.根据意思写诗句。 (1)梅子变黄的时候,正是江南的雨季,却遇上天天晴 朗的日子;我坐着小船游到了小溪的尽头,又继续走山路。
yá 芽发 芽
duǎn 短 长短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译文:青翠欲滴的竹林外,有两三枝红艳艳的桃花, 鸭子在春天的江水中嬉戏,最先感受到江水已经变暖。 赏析:第一句诗描写了早春的风光,色彩明丽,景色 静雅。第二句诗写了春天动物的活动。鸭子在春水中 嬉戏,它们最先感受到江水回暖,这里揭示了只有置 身于事物之中才会有深切感受的道理。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2)青翠欲滴的竹林外,有两三枝红艳艳的桃花,鸭子 在春天的江水中嬉戏,最先感受到江水已经变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三首诗分别写了怎样 的景象。
“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个大场景。以“丽” 字点染“江山”,以“香”字对应“花草”,描绘了春 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百花芳香、春草清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全册古诗+译文汇总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与日积月累(注释、译文)第1课古诗三首(第2-3页)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迟日:春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变湿软。
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译文: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泥土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融化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惠崇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
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
《春江晚景》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一种肉味鲜美的鱼,有毒性。
上:指逆江而上。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三衢道中[宋]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
三衢:地名,今浙江衢州一带。
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小溪泛尽: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
小溪,小河沟。
泛,乘船。
尽,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
却,再,又。
阴:树荫。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黄鹂:黄莺。
译文:梅子成熟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再走山间小路。
山路上古树苍翠,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日积月累(第14页)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注释:忆江南:唐教坊曲名。
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
”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
”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
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内容汇总【精校】.doc

三年级下册课文内容汇总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迟日]春季太阳落山渐晚,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湿软。
[鸳鸯]一种鸟,常在水边嬉戏,雄鸟与雌鸟常结对生活。
诗人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巩县(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释义: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赏析: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
“迟日”即春日,语出《·豳风·七月》“春日迟迟”。
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
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
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读者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
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
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
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
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绝句》口头表达任务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绝句》口头表达任务设计任务目标本任务旨在帮助三年级学生理解和表达古诗《绝句》的意思和情感,并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任务内容1.学生熟读古诗《绝句》三首。
2.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绝句》进行口头表达。
3.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诗词朗诵等方式,表达古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任务步骤1.教师指导学生分组,每组4-5人。
2.学生阅读并背诵古诗《绝句》。
3.每组选择一位组员作为表达者,其余组员担任观众。
4.表达者通过角色扮演、诗词朗诵等方式,将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出来。
5.观众可以进行评价和提问,与表达者进行互动。
任务要求1.学生表达时应准确理解古诗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2.学生可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和表演技巧,提升表达效果。
3.观众应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评价,促进交流和学习。
任务评价1.学生的表达内容是否准确传达了古诗的意思和情感。
2.学生的表达方式是否生动、自然,并能吸引观众。
3.观众的提问和评价是否能促进学习和交流。
参考评价标准1.准确传达古诗的意思和情感:4分2.生动、自然的表达方式:3分3.能吸引观众的表达效果:2分4.观众的积极参与和提问:1分其他备考事项1.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示范表达,帮助学生理解任务内容和表达方式。
2.学生可以事先准备并排练表达,提升表达效果。
3.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示表达成果,并进行互评和交流。
以上为《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绝句》口头表达任务设计》的内容和要求,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1古诗三首《绝句》(教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1古诗三首《绝句》(教案)单元分析本诗选自三下语文《古诗三首》,诗人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了大自然优美的风光和可爱的生灵,体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发、景色宜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丽风光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借助课文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然后通过再读古诗,品析古诗,想象诗歌描绘的明丽和谐的美丽画面,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人的感情,背诵课文。
教材分析《绝句》一诗中,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景物有机地组合为一体,从而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
将景物描写得清新、自然,让人读后眼前如同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2.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2.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一、读古诗品诗韵【播放春天的声音,展示春天的画面】导入:飞鸟在空中翱翔,虫儿在花间嬉戏,大自然中,处处都有可爱的生灵,古人喜欢用优美生动的诗句表现大自然的美好。
拥有“诗圣”美誉的杜甫笔下的春日又有怎样独特的美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绝句》。
指出古诗中的难点字后,请学生大声朗读,把整首古诗读正确、熟练,争取读出韵律。
二、读古诗明诗意【转折】孩子们,古诗是画,或者是一幅幅流动的画,或者是一幅幅让人心旷神怡的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春日的美好吧!1.课件出示诗句,并逐句翻译,教师配乐朗读。
2.【教师讲解】迟日:初春的阳光。
丽:秀丽。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
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在这醉人的春光里,又有哪些美好的事情发生呢?教师继续吟诵道——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冻泥融化,引来燕子衔泥筑巢。
温暖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三、想画面悟诗情1.想画面春天多么美好啊,春暖花开,泥土湿润,花草的清香扑鼻而来,好一幅美丽的春风花草图,而小燕子在蓝蓝的天空中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成双成对的鸳鸯正沐浴阳光,美美地睡着觉,又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可爱生灵图!2.悟诗情“泥融飞燕子”由静转动,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勃勃生机,春意盎然,给人一种动态美。
部编版三年级语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绝句》【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语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绝句》【说课稿】2篇【篇1】一、说教材《绝句》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
本单元的主题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鸣叫的黄鹂、飞翔的白鹭、高山上的积雪、待发的船只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
“黄、翠、白、青”描绘出明丽的色彩,“千秋雪”表现时间的永恒,而“万里船”又让人联想起广阔的空间。
这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为我们展现了成都杜甫草堂明媚的春色,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
(一)说教学目标为了让二年级学生认识更多的生字,能够流利有韵味的朗读古诗,通过品读古诗感受大自然之美,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会认、会写诗歌中的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古诗,理解诗意,读出诗的韵味。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识记生字,领会诗意,读诵古诗。
(三)教学难点:读出诗的韵味,体会大自然之美,感悟诗人愉快的心情。
二、分析学情在经过了一年的语文学习后,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语文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各种学习活动。
在此之前,他们只学过《画》,《静夜思》《山行》,《草》等简单的古诗。
在课外也有一部分小朋友积累了一些古诗,但也只是会读会背,对于诗的意思、诗的意境,并不能领会。
但是他们又很喜欢古诗,因为短小,读来朗朗上口,他们能很快背诵下来。
教学中我准备把重点放在故诗意境理解,不是一字一句的理解,而是明白大致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朗读,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意境。
三、说模式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诗歌的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整个教学程序我设计了5个环节: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初读古诗,识记生字解读诗题,了解作者朗读古诗,感悟诗意诵读古诗,体会情感四、说设计(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新课伊始,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望庐山瀑布》,谁能背一背。
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绝句的意思

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绝句的意思
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是三首绝句,分别是:
1.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
诗描写了春天清晨的景象,作者感叹春眠不觉晓,听到鸟儿的啼鸣,夜间风雨声过后,花儿凋谢,表现了春天万物生长兴旺的景象。
2.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
蜓立上头。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池塘的景象,泉水悄无声息地流淌,树荫倒映在水中,小荷刚刚露出尖尖的角,一只蜻蜓已经停在上面,展现了清新幽静的田园风光。
3.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
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夜晚床前看到明亮的月光,误以为是地上的霜,抬头仰望明月,思念故乡,表现了对家乡的深情眷恋和思乡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解读
2.走山路游玩有哪些乐趣?
走山路游玩,不但有绿荫相伴,还有几声黄鹂的 欢鸣,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主题归纳
主题:《三衢道中》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初
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感悟:赏读春日的颂歌,我们被明丽的春景所 陶醉,被艳丽的色彩所吸引;吟诵初夏的诗句,我们 与诗人走入绿荫小道,倾听乌儿呜叫。生活是多么美 好,让我们用眼睛去发现, 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真谛。
古诗大意
绝句
泥融飞燕子,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 沙暖睡鸳鸯。 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文本解读
1.“迟日江山丽”中的“丽”字妙在何处?
“丽”是好看、漂亮的意思,一个“丽”字把春 天阳光明媚、景色秀丽的景象表现了出来。
文本解读
2.“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两句是在
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有两个特点:一是“泥融”对“沙暖”,“飞” 对“睡”,“燕子”对“鸳鸯”,对仗非常工整;二 是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飞翔的燕子,安睡的鸳鸯, 一动一静,充满情趣。表现出春意盎然的景象。
文本解读
3.《绝句》和《惠崇春江晚景》这两首诗有什么异 同? 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都是描写春天的景色,同时都 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表现了事物的特点,如“泥融飞燕 子,沙暖睡鸳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等句子都非常有画面感。不同之处:《绝句》从视觉、 嗅觉等方面来描写事物,多是写实;《惠崇春江晚景》 不但描写了看到的景色 '还描写了自己想象的“正是河豚 欲上时”,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 动的场景。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主题归纳
《惠崇春江晚景》通过对竹外的几枝桃花、戏
水的鸭子、满地蒌蒿和短短的芦芽的描写,表现出了 早春时节春江的景色,抒发了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1 古诗三首
三衢道中
走进作者
曾几(1084一1166)南宋诗人。字吉甫,号茶山
居士。赣州(今江西赣州)人,后迁居河南。其诗曾 学江西诗派,中年后诗风变化,多写个人日常生活, 也有悲愤时事之作,风格清竣;清人辑有《茶山集》。
么? 由桃花盛开,鸭子游泳,蒌蒿满地芦芽短,作者 感受到春天的到来,而春天正是河豚逆江而上的时节, 所以自然想到了河豚将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到江河 里来了。
文本解读
2.《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中,哪地方体现出
了此时是早春时节?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透过竹林能看到桃花, 说明竹林还不是很浓密,竹子还没到生长旺盛的季节; 二是桃花刚刚开放,而且开得不多,只有几枝;三是 只有鸭子在游泳,并没有其他动物在水面上活动;四 是芦芽还很短。
古诗大意
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难得有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 气, 小溪泛尽却山行。 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古诗大意
三衢道中
绿阴不减来时路, 山路上苍翠的树荫,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 添得黄鹂四五声。 深林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呜。
文本解读
1.“却”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效果?
古三枝桃花初放, 春江水暖鸭先知。 鸭子在水中嬉戏,它们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 暖。
古诗大意
惠崇春江晚景
蒌蒿满地芦芽短,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长出了短短的嫩芽, 正是河豚欲上时。 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到江河里来 了。
文本解读
1 .由桃花、鸭子、蒌蒿和芦芽,作者感受到什
1 古诗三首
绝句
走进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祖籍
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 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诗皆为人 传诵。
古诗大意
绝句
迟日江山丽,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 春风花草香。 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主题归纳
《绝句》描写了春天到来时江山美丽,花草飘
香,燕子翻飞,鸳鸯安睡的情景,表现出一、派生机 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欢愉、闲适的心 情。
1 古诗三首
惠崇春江晚景
走进作者
苏轼(1037一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 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 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