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戏曲散文范文

合集下载

戏曲人生的散文

戏曲人生的散文

戏曲人生的散文戏曲人生的散文夕阳西下,太阳静默的掩映在烟柳之后,定格成永恒的经典之美。

远远的,不知从何处传来豫剧的唱腔,悠远的古韵中带点铿锵的凄凉,把思绪拉长。

姥姥,只出现在年少的记忆里,并且不可饶恕地模糊成了片段。

这个身材高大的女人,以年轻寡妇的身份拉扯大四子一女。

在她的孩子们和四邻中,盛传着她种种强悍的做派。

而在我的记忆里,她只是个和善的暮年的老人,并且无知轻狂的认为她好笨:连电灯都不会开。

记忆里,姥姥会在暮春时节来我家小住。

父亲买来各种戏曲唱片,放到那个大黑匣子似的录音机里给姥姥听。

于是姥姥便会常在暮色里,坐在小凳子上,手交叉了放在膝前,眼神悠远地望了烟柳后温温的红太阳,听戏曲悠扬。

我是经常负责给“好笨好笨”的姥姥翻磁带的,因为无论如何教,她都不会伸手碰那些按键。

就在那天下午,播放的是豫剧《对花枪》,有一段“老身家住南阳地……”,听着听着,姥姥突然对坐在她膝前地上玩抓石子游戏的我喃喃重复一句唱词“四十年的活寡我是咋熬的……”。

我突然吃惊是因为我认为好笨的姥姥竟然听得懂我听不懂的唱词。

我抬头看姥姥时,才真正吃惊!姥姥的眼神深得如不见底的古潭!满满的盛满无以言状凄凉哀怨,满满的盛满岁月沧桑和太多我看不懂的.东西,却又似枯槁空洞。

一下把无知的我惊呆了!呆呆的看了姥姥发不出任何声音。

几年后,看到了有影像的《对花枪》。

而姥姥,却再也没出现过!马金凤抑或是新凤霞吧,脸庞盈润,眼波盈盈流转,很是美好。

可是,姥姥的眼神在嵌入心底的震颤……记忆,在一点点苏醒。

记起在寒冷的冬夜,围着被子坐在温暖的炕头听姥姥讲故事,有油灯如豆。

记起,正月十六,抬了锅碗瓢盆去河边“做河饭”,嬉嬉闹闹。

第一次和面包水饺,姥姥轻轻把我滑到身前的发辫拢到身后。

第一次洗衣服,洗的是姥姥的粗布大襟褂。

记得舅舅们和妈妈在姥姥面前总是噤若寒蝉,而有次,姥姥竟然悄悄问我:“你娘是不是生气了?”多年以后,突然明白人到了垂垂暮年的凄凉……姥姥!在岁月的深处,依稀,那个身材高大的女人正一声断喝:“小猴崽子们,你们再敢来捣乱试试!”一群孩子惊恐地作鸟兽散。

描写京剧的唯美散文(通用5篇)

描写京剧的唯美散文(通用5篇)

描写京剧的唯美散文(通用5篇)描写京剧的唯美散文篇1中国国家京剧团来纽约演出,托朋友的福,得了两张位置颇好且免费的票。

我先游说了太座半日,说动她愿意同行;又恳求了岳母大人周末像平常一样代看孩子,再安慰了喋喋不休要和我们同行的两个小子,我们才得以打破三娃父母的生活常态,偷得一晚闲情,迎着满城风雨,去曼哈顿的林肯爵士乐中心看一场京剧。

这一晚,国家京剧团三团演出的是全本《杨门女将》。

大幕拉开,最先注意到的是舞台一侧坐着的乐队和乐队成员们的乐器,有捧着二胡的,有托着扬琴的,有敲锣的,有打鼓的,也有吹喇叭的……一开场,他们由静而动,纯粹的中国乐器发出纯粹的中国声响,倒真是“先声夺人”,把人一下子拉进了中国和京剧的氛围。

第一出戏,舞台中央是标准的戏台子道具,红花花的桌布和椅面,椅子仄高,不像给人坐的。

4个男仆、4个佣妇喜滋滋地鱼贯而过,往桌上放了寿桃。

穆桂英出场,一样喜滋滋的,因为天波府要庆祝杨宗保的50岁生日。

她回忆起自己是“女汉子”的辰光,感叹现在自己安于铺桌排席的主妇状态,便优雅不失风趣地唱道:“可笑我弯弓盘马巾帼将,传杯摆盏内外忙。

想当年结良缘穆柯寨上,数十载如一日情义深长。

”然后孟怀远、焦廷贵来了,报告了杨宗保命丧疆场的消息……许是人到中年,这样的戏剧开场竟让我险些落泪。

写小说、也曾写剧本的我,倏忽之间仿佛有所悟:这样的主角,这样的心理活动,这样的喜和悲,这样的戏剧张力,在短暂的时空里呈现在观众眼前,何尝不是其他艺术形式和各类作品孜孜以求的效果呢?由此入戏。

我发现自己竟也能根据脸谱和唱词粗略地区分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注意到女角们的头饰和服装,看见男角们可以有黑色、白色、红色、灰色之类或长或短的胡子,欣赏各式各样的唱念做打,为种种耍幽默和抖包袱而融入哄堂之笑,为旦角细碎的步子行成云流成水而啧啧称奇,为武生们马前鞍后舞枪弄刀和连翻跟头的绝技而掩口惊呼,也似看懂旦角抖抖的水袖里暗隐的心思,明白老生颤颤的胡子传达的情绪……我更喜欢琢磨的是唱词和对白,而最大的感慨或许是“唱得比说得好听”,不仅因为这些唱词讲述故事、表达情愫,也因为它们有韵有律,或者铿锵,或者朗朗,让我们这些中国制造的耳膜和耳鼓倍感愉悦。

庄严的寂寞──我与《戏文》

庄严的寂寞──我与《戏文》

也没 有什 么不 耐烦的表情
.
反而接着我们的
( 浙 江 杭州 大 学 中文 系研 究 生部
3 0 2 1 8
)
话茬滔滔不绝地谈 了 下去 在是想不大起来了 年时 代读过 白居 易 的一些诗
, 。

具休 谈 的 是什 么
.
,
现在实 戏曲流
,
好像 无 外乎戏 曲 的 出路

,
读过便忘
派之间优劣高低的个人心得 之 类
谈到兴 奋处
他的




却了 牢
,
,


《 琵琶行 》 里 有两句倒记得很
,
眸子在暗沉沉 里 都像要放出 电 光来 一样 是对灵魂之挚爱一 种 无意识 的 流露 中却不 由 一动 了 哪 里 出 了 些毛病 然而
, 。
岂 无 山歌 与 村笛

呕哑嘈杂难 为
,
我 一直忘不掉徐老师 谈 戏时这种兴奋 的眼神
我听得有味
:
这 心

,
那时 我觉得拿 这两句来形容我 国的 戏 曲程式
表演

唱腔 委实 贴切 不过
《 红 楼梦 》

小时候 去 看 电影
最痛
感 觉到 自己 原 来对 戏 曲 的看 法总在
心 的 就是碰 上
的 戏曲片
,
一天 我和蔚林 兄 两个 戏盲 扯住 徐沙老师 我们
3 6
,

忽然心血来潮 自然
,
屈 服于任何外在 的压 力

与他 大谈起 戏 曲
,
.
犯 了 许多
信 术
,
见证并守卫着戏曲 它是寂 寞 的

传统戏剧落寞感想

传统戏剧落寞感想

传统戏剧落寞感想
戏曲,中国的文化源泉,却正一步一步走向衰落。

戏曲,从前满大街的戏迷,现在已后继无人,从前人们耳熟能详,现在却一问三不知;从前的刀嗑话题,现在已无人问津。

这一切都在诉说一个残酷的现实戏曲将会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戏曲这一个庞大的家族衰落不禁令我有以下的观点:戏曲的衰落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时代在发展变化,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就像流行歌曲一样,过时了,不流行了,自然就会被淘汰。

它虽然是中国的艺术瑰宝,但有一点不可忽略,它也是一种供人们娱乐的工具,如果有比戏曲更好的娱乐工具,人们自然会向往着好的。

大自然有着一个法则弱肉强食,也就是说如果戏曲不能超越那些如同雨后春笋般发展的新娱乐工具,那戏曲被淘汰将会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

大自然还有一个法则适者生存。

戏曲作为古典文化,如果一直因循守旧在那个世界中,不敢走向新世界的话,迎来的是会消失。

想到这儿,我不禁多了几分担心,戏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信仰,试想,一个民族若没有了信仰,那岂不是一团乱麻,于是,我又想到了一个拯救戏曲的观点:戏曲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十分古典的,场面小,表演的方式单一,而且在人们印象中是一成不变的,似乎从未发生改变。

所以,第一,在戏曲内涵不变的条件下,要添加新的元素,让戏曲是多样化的,变化的,这样会给观众带来新鲜感;第二,在剧情不变的条件下,场面要变,要一改以往秀气的风格,几个人当千军万马?
不,至少要上百个,这样才热闹,才能让观众身临其境,有亲和感;第三,在内容不变的情况下,表演的方式要变,可以将戏曲的故事起源拍成电影、电视剧、卡通片或是动画片,例如《梅兰芳》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开端;第四,政府可以请些明星来唱戏、表演,这样,我相信戏曲将不再孤单。

寂寞的戏曲散文范文

寂寞的戏曲散文范文

寂寞的戏曲散文范文喜欢戏曲,喜欢生旦净末丑。

喜欢青衣的端庄秀美,总觉得女孩子应该文静端庄,举手投足应该有大家闺秀的风范。

喜欢小生的俊朗,举手投足尽显儒雅飘逸。

而老生一张口便是满目凄凉沧桑,似荒原上白霜。

那胡琴咿咿呀呀的,反复诉说前世今生的哀怨,多少爱恨绵绵,多少悲欢离合,凄婉的声音将天空都失去的颜色。

一我小时候的邻居,家里孩子特别多,男孩淘气,女孩机灵。

家里整天鸡飞狗跳,吵闹不休。

他们的妈妈用现在的话来说,应该是一个文艺青年吧!黄梅戏,花鼓戏,京剧,楚剧,样样拿手。

每到农闲,他们家门口都围聚好多人,屋里坐着的,和门口围观的,人人兴高采烈,像过节似得,场面甚是壮观。

在那个物质和精神双重贫瘠的年代,这就是一种高营养的精神大餐了。

男的安静地拉二胡,这个平时在地里做农话的中年汉子拉起二胡来倒也轻巧流畅。

不时用眼睛温柔地注视着妻子。

她的妻子身材娇小,齐耳短发,长相清丽。

她不急不慢地清了清嗓子,表情委婉含蓄,眼含笑意。

莲步轻移,双手缓缓舞动。

他们的几个孩子此刻整满院子打闹,长棍短棒,舞刀弄枪。

丝毫不影响他们此刻的吟唱。

什么是幸福,这才是幸福。

在物质相对富裕,精神却极度贫瘠的今天。

有用多少人会懂得戏剧的美?在县城相对偏僻的地方,至今仍然保留着一些陋风恶俗。

晚饭后散步,见路边围观许多人。

忍不住也挤上来瞧瞧。

原来是这一家死了老人,正请专人哭灵。

在旧时,老人死去儿女们是要大声哭灵的,哭的越悲切越大声越说明儿女们孝顺。

现在,儿女们都有体面的工作,有头有面的人物,谁愿意当着大家的面痛哭。

用物质文明当挡箭牌,如是,就有个专业的戏曲演员哭灵,也叫哭嫂。

她以前在县剧团呢?是个名角。

她昨天还带小孙子上学呢!我看见她了。

我听见人群中有人小声议论。

素衣镐容,长相清丽消瘦,眼神哀婉,望向远方深不可测的夜空。

在老人的遗像前上香,下跪,磕头,孝子的一切孝道礼节都要尽到。

一声娘啊!儿来晚了!痛苦的喊声让天空都蒙上了厚厚的云彩。

让现场的许多人都有一种欲哭无泪的伤感。

关于戏曲的散文

关于戏曲的散文

关于戏曲的散文戏曲:岁月里的悠长吟唱我对戏曲的热爱,那可是打小就种下的种子。

小时候,我家隔壁住着一位老爷爷,他就是个超级戏迷。

每天傍晚,老爷爷总会搬个小板凳坐在院子里,打开他那台有些年头的收音机,戏曲声就悠悠地传了出来。

那时候的我,对戏曲没什么概念,只觉得那咿咿呀呀的声音很是奇怪。

有一次,我忍不住跑到老爷爷身边,好奇地问:“爷爷,这唱的是什么呀,怎么都听不懂呢?”老爷爷笑着摸摸我的头说:“小娃子,这是京剧,可有意思啦。

”我撇撇嘴,心想这有啥意思。

可老爷爷不管我,依旧沉浸在戏曲的世界里。

他眯着眼,跟着戏曲的节奏轻轻摇晃着脑袋,手指还在膝盖上有节奏地敲打着,那模样就像戏曲里的老学究。

我在一旁看着,心想这老爷爷是不是被这戏曲给施了魔法。

有一回,社区组织了一场戏曲表演。

老爷爷兴奋得不行,早早地就拉着我去占位置。

表演开始了,舞台上的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戏服,画着精致的妆容,一个个就像从古代画卷里走出来的人物。

我看到一个女演员扮成了杨贵妃,那一身华丽的服饰在灯光下闪闪发光,头饰上的珠子随着她的动作晃来晃去,好看极了。

她开口唱戏,声音婉转悠扬,虽然我还是不太能听懂唱词,但那腔调里的韵味却像一阵春风,轻轻拂过我的心田。

老爷爷在旁边听得如痴如醉,时不时还跟着哼唱几句。

看到他这么陶醉,我也开始认真听起来。

慢慢地,我好像能听出一些门道了。

那戏曲里有悲欢离合,有英雄气短,就像一个个小故事在舞台上演绎着。

随着我渐渐长大,我对戏曲的喜爱也越来越深。

我会去搜集各种戏曲唱片,空闲的时候就放来听听。

每次听到那熟悉的戏曲声,我就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看到老爷爷坐在院子里陶醉的模样,看到舞台上演员们精彩的表演。

戏曲于我,就像是一位久违的老友,在岁月的长河里,始终吟唱着那悠扬的旋律,不离不弃,陪伴着我度过一个又一个平凡而又美好的日子,让我的生活也染上了那一抹独特的戏曲色彩。

黄梅戏散文作文

黄梅戏散文作文

黄梅戏散文作文在我的记忆深处,黄梅戏就像一首悠扬的民谣,总是在不经意间轻轻吟唱,勾起我无尽的思绪和深深的眷恋。

小时候,生活在那座宁静的小城,黄梅戏是街头巷尾最熟悉的旋律。

每到夏日的夜晚,老人们总会搬着小板凳,聚集在社区的小广场上。

那里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璀璨的灯光,只有一块简单的空地和几盏昏黄的路灯。

但就是在这样朴素的环境中,黄梅戏的声音却能穿透夏夜的闷热,飘荡在每一个角落。

我记得有一次,跟着奶奶去听戏。

那天的月亮特别圆,月光如水般洒在地上。

小广场上已经坐满了人,大家一边摇着蒲扇驱赶蚊虫,一边热切地等待着戏班子开场。

终于,锣鼓声响起,演员们粉墨登场。

那婉转的唱腔,那灵动的身姿,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我好奇地盯着舞台上的演员,他们的妆容精致而鲜艳,服饰华丽而多彩。

女主角的一颦一笑都充满了韵味,她那清脆的嗓音,唱着“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仿佛将我们带入了那个古老而浪漫的故事中。

男主角的表演也毫不逊色,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传递着角色内心的情感。

在那场戏中,有一个细节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当女主角得知男主角陷入困境时,她眼中的泪水瞬间滚落,那泪水在灯光的映照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

她微微颤抖的嘴唇,欲言又止的神情,将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那一刻,我仿佛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走进了他们的世界,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周围的观众们也都沉浸在剧情中,有的老人跟着哼唱,脸上洋溢着陶醉的神情;有的年轻人虽然不太熟悉唱词,但也被演员们的表演所打动,静静地欣赏着。

我身边的奶奶,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舞台,手中的蒲扇也忘记了摇动。

我能感觉到,她的思绪仿佛也随着那悠扬的唱腔回到了过去的岁月。

随着剧情的推进,现场的气氛越来越热烈。

当女主角最终克服重重困难,与男主角团圆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那一刻,我看到演员们脸上绽放出欣慰的笑容,他们的汗水在灯光下闪闪发亮。

那场黄梅戏结束后,我和奶奶手牵手走在回家的路上。

有关黄梅戏的散文

有关黄梅戏的散文

有关黄梅戏的散文第一篇:《黄梅戏里的乡愁》小镇里头,夏天的夜晚总是热闹得很。

蝉儿叫得欢,月亮也早早地爬上了天,像是急着看啥新鲜事儿。

村口的大槐树下,老少爷们儿搬着小板凳,摇着蒲扇,等着看那熟悉又亲切的黄梅戏。

锣鼓一响,台上那些花花绿绿的身影就开始舞动起来,咿咿呀呀的声音传遍了整个村子。

我小时候,最喜欢跟着奶奶去看戏。

那时候,我还不太懂戏里的故事,只知道台上的阿姨们一个个妆容精致,穿着漂亮的戏服,在灯光下闪闪发光。

她们唱啊跳啊,声音清脆悦耳,像极了山涧里的泉水叮咚作响。

有时候,戏里的小姐公子会哭得稀里哗啦,台下的老人们也会跟着抹眼泪。

我就坐在奶奶旁边,看着这一切,心里充满了好奇。

后来长大了,离开了家乡,到外面的世界闯荡。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脑子里总会浮现出那熟悉的旋律,还有那群在舞台上尽情演绎悲欢离合的人们。

黄梅戏就像是家乡的一张名片,不管走到哪里,只要听到那熟悉的曲调,就能勾起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让人心头一暖,恍若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夏天夜晚,回到了那棵老槐树下。

第二篇:《黄梅戏:家乡的记忆》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跟着爷爷奶奶去镇上看黄梅戏。

那时候的剧场很简单,就是一个大大的棚子,四面通风,中间有个小小的舞台。

每次演出前,大家都会提前到场,找个好位置坐下来,有的还带着自家做的小零食,边吃边聊,气氛特别温馨。

台上演员们的动作很夸张,表情丰富,每次出场都能引来一阵掌声。

我记得有个片段,讲的是才子佳人的故事,男主角为了心爱的姑娘,不惜一切代价。

那场戏,男主角唱得特别卖力,好像真的要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给观众看一样。

女主角呢,一边听一边哭,那泪水啊,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颗接着一颗往下掉。

现在想起来,虽然很多情节都已经记不清了,但是那种氛围,那种感觉,却一直留在心里。

有时候,我会在网上找找黄梅戏的视频来看,虽然没有现场那么热闹,但听着那熟悉的腔调,还是能感受到那份淳朴和温暖。

黄梅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更像是一个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人,也能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寂寞的戏曲散文范文
喜欢戏曲,喜欢生旦净末丑。

喜欢青衣的端庄秀美,总觉得女孩子应该文静端庄,举手投足应该有大家闺秀的风范。

喜欢小生的俊朗,举手投足尽显儒雅飘逸。

而老生一张口便是满目凄凉沧桑,似荒原上白霜。

那胡琴咿咿呀呀的,反复诉说前世今生的哀怨,多少爱恨绵绵,多少悲欢离合,凄婉的声音将天空都失去的颜色。


我小时候的邻居,家里孩子特别多,男孩淘气,女孩机灵。

家里整天鸡飞狗跳,吵闹不休。

他们的妈妈用现在的话来说,应该是一个文艺青年吧!黄梅戏,花鼓戏,京剧,楚剧,样样拿手。

每到农闲,他们家门口都围聚好多人,屋里坐着的,和门口围观的,人人兴高采烈,像过节似得,场面甚是壮观。

在那个物质和精神双重贫瘠的年代,这就是一种高营养的精神大餐了。

男的安静地拉二胡,这个平时在地里做农话的中年汉子拉起二胡来倒也轻巧流畅。

不时用眼睛温柔地注视着妻子。

她的妻子身材娇小,齐耳短发,长相清丽。

她不急不慢地清了清嗓子,表情委婉含蓄,眼含笑意。

莲步轻移,双手缓缓舞动。

他们的几个孩子此刻整满院子打闹,长棍短棒,舞刀弄枪。

丝毫不影响他们此刻的吟唱。

什么是幸福,这才是幸福。

在物质相对富裕,精神却极度贫瘠的今天。

有用多少人会懂得戏剧的美?
在县城相对偏僻的地方,至今仍然保留着一些陋风恶俗。

晚饭后散步,见路边围观许多人。

忍不住也挤上来瞧瞧。

原来是这一家死了老人,正请专人哭灵。

在旧时,老人死去儿女们是要大声哭灵的,哭的越悲切越大声越说明儿女们孝顺。

现在,儿女们都有体面的工作,有头有面的人物,谁愿意当着大家的面痛哭。

用物质文明当挡箭牌,如是,就有个专业的戏曲演员哭灵,也叫哭嫂。

她以前在县剧团呢?是个名角。

她昨天还带小孙子上学呢!我看见她了。

我听见人群中有人小声议论。

素衣镐容,长相清丽消瘦,眼神哀婉,望向远方深不可测的夜空。

在老人的遗像前上香,下跪,磕头,孝子的一切孝道礼节都要尽到。

一声娘啊!儿来晚了!痛苦的喊声让天空都蒙上了厚厚的云彩。

让现场的许多人都有一种欲哭无泪的伤感。

声音高亢凄凉,像一个悲伤的漩涡,如此反复嚼碎每一颗生命的露珠。

她是个专业尽职的演员。

这是用灵魂在唱戏,只要真正投入了,才能营造出这么浓郁的悲伤。

无与伦比的悲伤一浪接一浪的压过来,压得人喘不过气,气氛太沉重了。

如果人有灵魂,那么他一定会安详的上天堂。


爸爸的脚骑电单车摔了后,好长时间都不能自由活动了。

白天躺在床上休养,晚上和妈妈一起看电视。

妈妈最爱看戏剧,几乎就是锁定了戏剧频道。

爸爸平时是不喜欢看戏剧的,腿不能行走,没办法,看看戏剧消磨时间吧!
老年人睡的早,妈妈一般晚上七点就睡了,爸爸因为白天睡多了,晚上睡不着,躺在客厅的沙发上看戏剧。

我坐在旁边,他给我讲戏曲里的人物:这是发生在南宋年间的故事,那时候金兵入侵,民女韩玉娘与书生程鹏举被金人掳去为奴,在患难中结为夫妇。

玉娘鼓励鹏举南逃归宋,自己却被转卖瞿姓人家为妾。

瞿家夫妇得知玉娘身世颇为同情,应允玉娘寄住尼姑庵避难。

纨绔子弟胡为意欲霸占玉娘,玉娘借机逃走,投奔故国。

一路上饥寒交迫,病倒路旁。

幸遇李氏相救,认为母女,得住李家将养。

程鹏举从军转战,身授襄阳太守。

命人寻访玉娘,当夫妻聚首后。

玉娘已病体难支,溘然长逝。

这就是一部苦情戏,古代女子原本就身份卑微,处于战乱时期的女子就更弱小可怜了。

电视上韩玉娘一边纺纱一边唱,唱颠簸流离的生活,唱中年独守空房的寂寞。

咿咿呀呀,哀哀怨怨。

她的忧伤更像是一条河流。

唱不尽的恩怨洗不尽的忧愁。

韩玉娘应该是受过良好女德教育的女子,当人生面对着这样一种境遇时,她骨子里的传统美德起了主导作用。

苦等丈夫三十年,夫妻聚首后。

玉娘已病体难支,溘然长逝。

虽然历经坎坷,但结局却是圆满。

爸爸起先是一直讲不停,后来便慢慢的不吱声了。

刚开始还是半眯着的眼睛,后来慢慢就合上了,一会就响起了鼾声。

这那里是看戏曲,分明就是寂寞啊!

爸爸说妈妈经常半夜起来看电视,天刚亮就拿把椅子,去院子里呆坐着,静静地等天亮。

早上很早就听见妈妈在院子里活动,烧水,扫地,摘菜。

树上的雀儿时不时跳下来偷吃菜叶,她大声的吆喝。

吃过早饭后,我和妈妈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看见走进来一个老头,和妈妈简单的打了招呼就上楼了。

一会楼上就响起了热闹的乐曲声,花鼓戏,黄梅戏,豫剧,楚剧。

各种地方戏轮流上演,好不热闹。

声音开的很大。

我问妈妈,他是谁?
妈妈说,楼上租房子的,又问我,你说他有多大年纪,比你爸爸谁大?
我想都不想,随口就说,那肯定是他大了。

满头白发,眼神呆滞,行走蹒跚,怎么的也有七十了吧!
那里哦!尽瞎说,才刚刚六十岁呢!他啊,是受了大苦的人,老的快。

妈妈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

一个儿子才刚刚二十岁就死了,家中唯一的儿子。

死在外边,死的不明不白。

你说他多伤心。

也是个可怜人啊!
我说,那是可怜。

白发人送黑发人。

看似热闹的戏剧其实是内心深深的寂寞。

唢呐,大鼓、铜锣、拍鼓,二胡,这些民间乐器无一不是闹腾的。

唢呐发音高亢嘹亮,大鼓敲打起来节奏明快沉稳,铿锵有力,声音雄浑,势如江河奔腾、春雷翻滚,让人在这种激越闹腾的音乐氛围中消除倦意。

小时候,村里谁家有喜事,就在村里割了麦的空地上放电影。

《卷席筒》《花为媒》《女驸马》等等。

小孩子也搬了小凳子随大人去看。

唱的什么一句听不懂,到处嬉戏打闹。

到最后,人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安静,小孩子玩累了趴在大人怀里睡着了。

醒来后,看见满天的星星,却总有几个年老的人静静地看着。


那一年,去洛阳看牡丹,假日游人多,很晚才在一个小镇上找到了休息的地方。

只知道旅馆的隔壁是一家养老院。

夜晚很安静,并没有听见人声嘈杂,连灯光都少见,到处黑灯瞎火,有些月黑风高的感觉。

第二天一早,天空似乎还没有完全睁开眼睛,一幅睡眼朦胧的样子。

月亮在天边伸了个懒腰,就悄悄地溜下去了。

这是一个美丽而安静的早上,窗外响起节奏欢快的戏曲,养老院的院子中,有几个早起的老人,鹤发鸡皮,枯萎蹒跚。

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怀里抱着一个红色的小收音机,表情木然,神情呆滞。

早餐后,随便在小街上看,到处都充斥着这种戏曲的声音。

开三轮的,卖早点的,摆小摊的。

街角晒太阳的老人。

没有哪一个地方的人比河南人更爱自己的家乡戏了。

有些东西就是命中注定的喜欢,比如河南人爱河南戏。

喜欢就是喜欢,就好像半生都在寻找的爱人,找到了,哦,原来你在这里。

人老了,没有什么野心,且随着人越老,越更容易被感动。

对生活也没有什么向往。

看尽人间万事,万事千态。

淡了,也倦了。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痴也好,怨也好。

恨也好,爱也好。

何尝不是生活的浓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