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消 渴

合集下载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二)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三)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四)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五)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六)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七)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尿量增多1.观察排尿次数、尿量及尿色。

2.嘱患者睡前少饮水。

3.指导患者饮食调理,适当进食芡实、枸杞等补肾之品,食疗方:芡实瘦肉汤。

(二)口干多饮1.保持病室空气温湿度适宜。

2.观察口干、口渴、每日饮水量。

3.多食生津润燥类食物,如百合、西葫芦等,可选用鲜芦根煎水代茶饮;口含乌梅、饮用菊花玉竹茶、苦丁茶以缓解口干口渴。

食疗方:凉拌黄瓜、蓝莓山药、葛根鱼汤。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等穴位。

(三)多食易饥1.询问饮食习惯及饮食量。

宜选择混合餐,每餐进食种类包含主食、蔬菜、肉蛋类等;粗细粮合理搭配,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内热消渴是什么意思

内热消渴是什么意思

内热消渴是什么意思文章目录*一、内热消渴是什么意思*二、内热吃什么好*三、中医4种消渴茶生津止渴*四、内热消渴的病因内热消渴是什么意思1、内热也叫内火,中医证名。

又称为火热内生。

指体内脏腑阴阳偏胜之热。

宜辨虚实。

常见症状为胸中烦热,午后潮热,五心发热,口苦,溲赤等。

有阳虚和阴虚之分,如《明医杂着》卷一记述:内伤发热,是阳气自伤不能升达,降下阴分而为内热,乃阳虚也,故其脉大而无力,属肺脾;阴虚发热,是阴血自伤不能制火,阳气升腾而为内热,乃阳旺也,故其脉数而无力,属心肾。

2、消渴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疾病。

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消瘅。

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食易饥为中消;饮一漫一为下消,统称消渴(三消)。

内热吃什么好1、枸杞子枸杞子性平,味甘,有滋阴益寿之功,尤其是对肝肾阴虚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耳鸣耳聋,或是肺阴虚的结核病盗汗、虚劳咳嗽,糖尿病的阴虚消渴等,食之更佳。

2、银耳银耳性平,味甘淡,有滋阴养胃、生津润燥的作用。

银耳含有丰富的胶质、多种维生素和17种氨基酸、银耳多糖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为民间最常用的清补食品,尤其是对肺阴虚和胃阴虚者,最为适宜。

3、西洋参西洋参性凉,味甘微苦,能益气养阴,对气阴两伤之人最宜。

《本草从新》说:虚而有火者相宜。

《药性考》亦云:西洋参补阴退热。

《增订伪药条辨》还说:西洋参滋阴降火。

所以,阴虚或兼气虚,兼肺虚,或阴虚火旺者,食之最宜。

4、燕窝燕窝性平,味甘,有补气阴的功用,尤其能益肺阴,为清补佳品。

凡阴虚体质,尤其是肺阴虚者,如肺结核病、支气管扩张、肺痿、老年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等,最宜食之。

清代医家张璐说它能调补虚劳,治咳吐红痰。

吴仪洛说:燕窝大养肺阴,补而能清。

《本草再新》中也有大补元气,润肺滋阴的记载。

5、鸡蛋鸡蛋性平,味甘,不仅能益气养血,而且无论鸡蛋白或鸡蛋黄,均有滋阴润燥的作用。

鸡蛋被医学界认为是很好的蛋白质食品,其中卵白蛋白、卵球蛋白和卵黄磷蛋白,是很完全的蛋白质。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篇一: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方案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

(二)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淡红,苔花剥少津。

(三)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白滑。

(四)痰瘀阻络证:肢体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粘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粘滞。

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

(五)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萎废不用,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肢体麻木、挛急、疼痛1.观察四肢末端皮肤颜色、温度的变化、有无破溃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观察疼痛发作的时间、性质、程度。

3.注意肢体及足部保暖,做好足部护理,预防足部溃疡及压疮的发生。

4.遵医嘱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治疗。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内分泌、脾、腰、足等穴。

6.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药液温度38~40℃,防止烫伤。

7.遵医嘱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8.遵医嘱穴位贴敷,取涌泉等穴。

9.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10.遵医嘱艾灸,取地机、委中等穴。

(二)肢体痿软无力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卧床休息为主。

2.根据病情指导并协助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

病情稳定后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3.注意安全,做好预防措施防止跌倒。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

消渴的辩证施护

消渴的辩证施护

五、辨证施护
1、胃热炽盛,消耗水谷 (1)向病人说明饮食治疗的重要性,督促病人及家属格 执行并长期坚持饮食计划: ①认真控制主食量在300-400g/d,每日主食以粗粮为好。 ②用餐定时定量,如能少量多餐更佳,外出应携带必要的食 物。 ③消瘦者可适当增加蛋白质食物。 ④按规定进食仍感饥饿时,可给予水煮蔬菜充饥。 (2)经常检查病人是否按饮食计划进餐,并在治疗过程中 按实际效果作出必要的调整。 (3)观察体重变化,每周测体重1次,做好记录。 (4)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适当运动,以不感疲劳为宜。
消渴的辩证施护
一、定义:消渴是以多尿、多饮、多食、身体 消瘦,或尿中有甜味为主要表现。口渴多饮 为上消;善食多饥为中消;饮一溲为下消, 统称为消渴。
二、中医辨证常见证型
1、胃热炽盛,消耗水谷 [证候] 多食易饥,食量超出常人,消瘦无力。 2、肾阴亏虚,肾失濡养 [证候] 排尿次数及尿量均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 3、肌肤失养,脉络瘀阻 [证候] 肌肤焦枯,瘙痒。
4、肝失濡养
[证候] 视物模糊,眼红,眼胀,眼痛。
三、评估 1、生命体征,精神状态。 2、胰岛分泌功能。 3、饮食及体重变化情况。 4、24h尿量、色、气味。 5、皮肤状况。 6、中医临床辨证,观察舌象、脉象。
四、一般护理 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2、病室环境整洁,空气清新。 3、加强心理护理,给予精神安慰,保持情绪稳定。 4、保持规律的生活,适当运动。 5、给予高纤维、高热量、含碳水化合物油脂食物。 6、选择宽大、透气鞋袜,温水洗脚,防烫伤。 7、指导患者正确测血糖及尿糖、血糖仪使用方法,随时监 测血糖变化。 8、用药护理,应用降糖药注意有无低血糖表现,注射胰岛 素部位常更换,防注射部位组织硬化,脂肪萎缩。

中医医师规培出科考试内分泌考试重点

中医医师规培出科考试内分泌考试重点

一、体液与营养代谢1.高钾血症是指血清钾高于5.5mmol/L。

2.反复呕吐导致电解质紊乱,丢失最多的是Na+。

3.低钾血症血气分析pH 高于正常。

4.总体钠正常,细胞内液钠增多,血清钠减少的是转移性低钠血症。

5.代谢性酸中毒是指细胞外液的H+相对过多。

6.C-肽测定不受外源性胰岛素的检查。

7.高渗性失水属于高钠血症的疾病。

8.原发性血脂异常的发病机制是遗传性脂代谢紊乱。

9.治疗高胆固醇血症,首选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10.输入大量库存血属钾过多性高脂血症。

11.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血pH值下降及HCO3-减少,BE负值增大,AB、SB、BB减少。

12.患者,女,40岁。

剧烈呕吐,腹泻1天。

现症见口渴,少尿,乏力,恶心,厌食,血清钠离子浓度为142mmol/L。

其西医诊断是等渗性失水。

等渗性脱水时血清钠的浓度为135-150mmol/L13.患者,男,18岁。

因进食不洁食品后出现呕吐、腹泻,现口渴、尿少、乏力、恶心、厌食。

血压98/62mmHg,血浆渗透压300mOsm/(kg·H2O),应考虑的失水性质及程度是等渗性失水。

血浆渗透压大于310mmol/L为高渗性脱水,血浆渗透压小于280mmol/L,为低渗性脱水,血浆渗透压在280-310mmol/L,为等渗性脱水。

14.患者,男。

因头痛、抽搐、昏迷送来急诊。

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5.4mmol/L,血浆渗透压350mOsm/(kg·H2O),血钠158mmol/L。

心电图、脑电图、CT未见异常。

应考虑的诊断是高钠血症。

高钠血症指血清钠>145mmol/L15.患者,男,30岁。

诊断为尿崩症,治疗2天后口渴大量持续饮水出现疲倦、表情淡漠、恶心、食欲减退,考虑为运动后疲劳所致,第3天出现头痛、嗜睡、神志错乱、谵妄等神经精神症状。

家人送到医院急诊。

血浆渗透压234mOsm/(kg·H2O),血钠112mmol/L。

陈士铎关于消渴学术思想探究

陈士铎关于消渴学术思想探究

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l .2023,V o l .31N o .14[10]安佳旭.蒙古族斑秃患者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医科大学,2020.[11]付子昂.浅析以 白食 和 红食 为主的蒙古族食疗药膳[C ]//中国药膳研究会.2016年中国药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药膳研究会,2016:105-107.[12]戴恩枝,肖嵋方,黄姜恺,等.广西三江县侗族特色药膳资源的调查与分析[J ].广西医学,2018,40(19):2358-2360,2365.[13]邢聪珂,宋晓星.禹州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J ].现代农机,2021(5):29-30.[14]李享,马倩茹,张柏慧,等.北京市中老年人对药膳食疗知信行的调查分析[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8):84-87.[15]孔秀华,徐卓,徐卉,等.杭州地区362例社区居民对中医药膳认知与食用状况调查分析[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4):229-231.[16]王丹,李路丹,瞿昊宇,等.新媒体环境下中医药膳食疗的传播[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0(2):228-231.[17]朱佳源,谭周进,刘又嘉,等.猴头菇与四君子汤配伍饮料的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2021(7):66-69,74.[18]唐瑞鲜,谢文佩.五汁果冻的工艺研究[J ].轻工科技,2020,36(9):26-28,54.[19]中国药膳研究会.中国药膳制作及从业资质基本要求[E B /O L ](2007-07-23)[2022-04-01].h t t ps ://w w w .c h i n a y a o s h a n .c o m .c n /a r t i c l e .h t m l ?i d =1359160075940982785.[20]杨晓晨,应笑丽.食疗药膳与西药治疗的结合发展探讨[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5):209-210.(收稿日期:2022-05-03):李囿松,E -m a i l :l ys 8047@163.c o m 第一作者:耿华杰,E -m a i l :994867708@q q.c o m 陈士铎关于消渴学术思想探究耿华杰1邓海潮1,邬 媛1,陈珍珍1,李囿松2(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太原030024;2.山西白求恩医院,山西太原030032)ʌ摘要ɔ 陈士铎为明末清初医家,其论治消渴别具特色,善用五行生克制化之说,用药灵活精简,善用药对㊂该文分析陈士铎著作中关于消渴的治消思想,认为造成消渴的根本病机是津液耗损,病位主要在肺㊁脾㊁肾三脏,其中以肾为主㊂陈氏根据消渴的病机㊁病位,提出了 分三消㊁温命门㊁平虚热 治则,以使津液生化有源㊂在消渴的治疗上陈氏多采用滋阴类药物,且自创数方,其中尤擅用对药治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㊂ʌ关键词ɔ 消渴;陈士铎;‘辨证录“;‘石室秘录“;‘辨症玉函“;‘外经微言“;学术思想中图分类号:R 255.4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1405 陈士铎,字敬之,自号大雅堂主人,浙江山阴人㊂陈氏平素好学,广泛访求名医,博采众家之长,治病多奇中,一生著作较多,但大部分失传㊂陈氏在继承中医经典理论的基础上,重视辨证,治法方药均有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广为后世推崇㊂本文基于‘辨证录“[1]㊁‘石室秘录“[1]㊁‘辨症玉函“[1]㊁‘外经微言“[1]中有关消渴的认识,参考‘本草新编“[1]中关于药物的详细阐述,从病因病机㊁治则治法㊁用药特色3个方面,全面分析陈氏关于消渴的认识,以期为消渴病的临床诊治有所帮助㊂1 病因病机1.1 ‘辨证录“之三消辨消渴 ‘辨证录“全书总计14卷,对内㊁外㊁妇㊁儿等各科疾病均分门详述,其中专设消渴门,善用五行生克之理,以三消辨消渴㊂上消实为肺消之症,表现为气喘,咳嗽㊁咳痰㊁咽喉肿痛㊁口舌干燥㊁口渴多饮,得水则解,饮水即溲㊂肺,金也,金受火刑,则肺中津液干燥,而肺为肾母,不能竟生肾水,乃索外水以济之,故多饮㊂然肾不受外水,乃传于膀胱,故饮水即溲;中消实为胃消之症,表现为大渴而畅饮,胃中难明其状,胃热炽盛而多食易饥,得饮渴减,饮一溲二㊂贪食燔炙肥甘厚味之人多生内热,津液干涸,胃火需得肾中之水润之,而嗜食膏粱之人肾水素乏,不得不求济于外水,水入胃中,胃失其职,且胃中灼热熏灼51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4期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J u l.2023,V o l.31N o.14肺金,肺不能通调水道,合内外之水建瓴而下,故出现饮一溲二;下消因肾水上泛作消之症,表现为小便频数,饮一斗溲一斗,潮热面红,口吐清痰,面红耳热㊂下焦寒冷,逼迫肾中龙雷之火上越,龙火浮游干燥之极,故出现上焦热证;下消因肾火上沸作消之症,表现为唇干口燥,口吐白沫痰,气喘甚则不能平卧,口渴引饮,饮后即化为白沫㊂肾水不足,无以制火,火则有余,于是肾中之火上越,上腾于口咽之间,火既上越,肾水随之上升,水遇火而沸腾,肾水干涸,故饮外水以济之㊂此外有似消渴而非消渴之症,表现为口渴多饮,多食,小便频数,然服消渴药后症状加重㊂盖因平素嗜酒,酒之为物,最伤人之脾肾,脾虚则土不胜水,肾虚则水不敌火,故饮水以济之,水多而溺数㊂1.2‘石室秘录“之消渴本在肾‘石室秘录“全书分6卷,分为礼㊁乐㊁射㊁御㊁书㊁数6集,共载治病方法128门,陈氏在‘石室秘录㊃卷六㊃数集㊃内伤门“中从肾㊁水㊁火论治消渴: 不知消症非火不成也㊂ 消渴之症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皆肾水之不足也㊂ 与施今墨老先生所述的 火炎于上,阴亏于下,水火不相既济,发为消渴 有异曲同工之妙㊂阳火主升,阴水主降,但人体之阳火只升不降,火不下行滞于中焦而消谷善饥,人体之阴水只降不升,日饮水数斗而渴不解㊂肾为先天之本,为人体生命之本,陈氏在‘石室秘录㊃卷六㊃数集㊃内伤门“中指明消渴病虽分上㊁中㊁下三消,但均以治肾为主,肾为五脏阴阳之本,肾阴虚和肾阳虚均可导致消渴,且认为消渴之水火升降失常仅见于肾,符合 消渴本在肾 的认识㊂1.3‘辨症玉函“之辨虚实真假‘辨症玉函“全书共分4卷,以阴阳㊁虚实㊁上下㊁真假为纲,其中在卷二与卷四中均有关于 大渴 之详述㊂卷二以虚㊁实辨 大渴 ,虚证表现为 饮水一斗而反溺二斗 ,实证表现为 舌如芒刺,目红而突,发狂发斑 ㊂卷四以真㊁假辨 大渴 ,真渴者乃肾虚而胃火旺,热极而渴,饮水数斗,舌生芒刺,两目红肿,喉中吐火;假渴者亦喜饮水,然无大热之象㊂1.4‘外经微言“之命门火衰‘外经微言“共有81篇专题论述,其并未专设消渴篇,但此书以命门学说为切入点论治消渴㊂五脏皆由命门所主,命门之火气衰微则五脏乏源,‘外经微言㊃脾土篇“提出 命门为脾土之父母 ,命门火衰则耗脾土之生气,难以运化精微物质,脾土衰而肺金弱,水精不得四布,故渴而多饮;命门为先天之本,命门火竭则肾精亏虚,肾气封藏失职,则水谷精微随小便排出,而成消渴㊂2治则治法2.1分三消而治 ①肺消之症㊂陈氏言: 肺因火热发渴,日饮外水,则水停心下者有之㊂水日侵心,则心火留于肺而不归,心中已成虚寒之窟,是寒凉之药,反为心之所恶㊂且寒凉之药,不能上存,势必下趋于脾胃㊂ 火热袭肺而发渴,故饮外水,水停心下而成虚寒之窟,寒凉之药下趋易伤脾胃之气,土虚不能生金,故在治疗时除以清金为主外当稍佐以补土之味,土旺而肺气自生,则口渴自止㊂朱丹溪主张 阳有余阴不足 ,其擅用滋阴泻火的治疗大法,上消时以参膏汤(人参㊁石膏㊁知母㊁甘草㊁寒水石)治之[2]㊂②胃消之症㊂胃消之症,当泻胃火兼补肾水,切勿应用大剂寒凉更伤其胃㊂陈氏认为 胃为肾之关 ,胃土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土能消而肾水始足,故宜少泻胃火而大补肾水㊂查玉明在治内热消渴时善用药对生石膏㊁生地黄,旨在清胃热时同补胃阴而治消[3]㊂③肾消之症㊂肾水上泛作消之症,当引火归原㊂肾中龙雷之火浮游干燥,其上炎因下焦寒冷所致,故用引火归原之法,调和肾中水火,温肾而上热自除㊂肾火上沸作消之症,当大补肾水兼以滋肺㊂陈氏认为,肾为水火之宅,肾火得肾中真水相配则能藏,若肾水不足,火无所藏越出肾宫,故补肾水以制阳光之热,滋肺金使肾水有源㊂张耀夫等[4]用引火归原之法,以陈氏引龙汤为主方治疗龙火上燔㊁寒水泛溢型消渴㊂2.2从肾而治,温补命门火有虚实之分,实火当泻火,虚火当引火,针对消渴之水火升降失常当升水兼降火㊂消渴与命门火衰有关,陈氏言: 命门火微,必须补火,而补火必须补肾,又必兼水火㊂ 其以补肾中之水兼温命门之火为要,纠正体内水火升降失常以治疗消渴,符合 人之水火得其平,气血得其养,何消之有 之理[5]㊂张景岳论治消渴时,也注重补肾,临证时将补肾作为治疗大法[6]㊂水火相济,阴阳平衡,津液生化有源,消渴自愈㊂张景岳认为肾为一身阴阳之基,且创立左归丸㊁右归丸等调补肾之阴阳[6]㊂2.3辨虚实真假而治大渴因肾水之虚以致肾火之旺,不论上㊁中㊁下消,均以补肾为先,至于实渴以清热生津为先㊂‘辨症玉函“言: 真渴者饮水至一斗不止,61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4期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l .2023,V o l .31N o .14舌如芒刺,眼赤如火,喉中吐火星者真热也㊂热极而渴,非真渴而何?此等之症,不用石膏㊁知母㊁白虎之汤大剂煎饮不可㊂ 施今墨先生治实热证时也大量用生石膏㊁知母等,以达到清热养阴生津之效[7]㊂因此,真渴者当大剂泄热方予之,假渴者当以补阴泻火剂而渴止㊂2.4 平脾虚热而治 ‘辨证录“言: 此似消渴而非消渴之症㊂治法平脾中之虚热,佐之解酒消果之味㊂ 陈氏认为,似消渴而非消渴之症,当平脾之虚热兼解酒食,腹中清凉而渴自除㊂历代医家除从阴虚论治消渴,尚有脾虚致消学说被越来越多医家接纳[8]㊂3 用药特色关于消渴用方,陈氏根据自己的见解独创其方,对于肺消之症,肺金干燥而肾水亏虚,肺中津液亦无暇顾肾,治肺金时少加补土之味,方选清上止消丹;对于胃消之症,胃火过炽而肾水素乏,肾水不可制火,治胃火时少泻而大补肾水,方选闭关止渴汤;对于肾消之症,肾火发而不可制,治肾火时可于水中引之,方选引龙汤;对于肾火上沸之消症,肾水不足而相火有余,治时不泻火而纯补其水,方用宁沸汤;对于脾气虚热之消症,必脾有热且喜食酒果而致之,治时平脾之虚热,方选蜜香散㊂陈氏用方中涉及36味中药,使用频率超过5次的中药有7味,分别为麦冬(12次)㊁玄参(8次)㊁熟地黄(7次)㊁山茱萸(7次)㊁茯苓(7次)㊁车前子(5次)㊁肉桂(5次),且善用药对㊂现阐述如下㊂3.1 麦冬之妙用 陈氏喜重用麦冬㊂麦冬入肺经,功可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㊂‘本草新编“(以下简称‘新编“)言: 世人未知麦冬之妙,往往少用而不能成功,为可惜也㊂不知麦冬必须多用 则火不能息矣㊂ 陈氏治疗消渴时重用麦冬可达3两,认为麦冬治肺而不损金,益肺金之气,滋肾水之母,而止口渴㊂研究表明,麦冬提取物能降低2型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且对肝肾指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9]㊂麦冬配伍五味子,麦冬益肺,五味子可助肺金之气以生肾水㊂两者配伍,肺金得养,肾水得旺,则消渴愈㊂袁代昌等[10]挖掘‘中华医典“中关于消渴的用药规律,发现五味子与麦冬配合使用频次较高,两者可益气养阴,生津止渴㊂3.2 熟地之妙用 陈氏多用熟地黄作君药㊂熟地黄味甘,入肝㊁肾经,功可补血滋阴,益精填髓㊂‘新编“言: 熟地 补阴之药,必多用以取效 熟地至阴之药,尤与他阴药有殊,非多用之,奚以取胜㊂ 陈氏用药中,以熟地黄为君药㊂熟地黄为至阴之品,入肾中益精生髓而大补少阴肾水㊂陈氏认为 胃为肾之关 ,肾中枯槁,全凭胃之关门搬运水谷而济之,然熟地黄为胃之所喜,则肾虚者可借熟地黄以开胃㊂蔡春沉等[11]发现,地黄多糖可以升高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素水平,对糖尿病大鼠有治疗作用㊂陈氏认为,熟地黄当配伍山茱萸: 肾水非得酸不能生,山茱萸味酸而性又温,佐熟地实有水乳之合㊂然而山茱萸味过于酸,非得熟地之甘温,山茱萸亦不能独生肾水也㊂ 熟地黄味甘,性温,肾水得酸可生,山茱萸味酸而性温,以甘温之熟地黄缓解其酸,两者相配合而生肾水,且两药一酸一甘,酸甘化阴,补敛兼具,补肾精而生髓㊂山茱萸与熟地黄配伍,李介鸣教授谓之代参汤,有大补元气㊁强阴益精之功[12]㊂3.3 玄参之妙用 陈氏多用玄参㊂玄参味苦㊁咸,气微寒,入肺㊁胃㊁肾三经,功可清热凉血,滋阴降火㊂‘新编“言: 若胃火乃阳火也,必多用元参,然后可以遏其势;而肾火乃阴火也,亦必多用元参,然后可以息其炽㊂ 胃火致胃中津液不足,使用辛凉大寒之药易伤胃阴,而玄参不败胃而可退胃火,且又滋阴;肾火乃龙雷之火也,其性烈,而玄参气微寒,最擅长散无根浮游之火㊂赵洪伟等[13]研究表明,玄参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有降糖作用,还可以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㊂陈氏认为,玄参当配伍肉桂㊂玄参滋阴,肉桂益阳, 独阴不生,独阳不长 ,玄参得肉桂而阴易生,肉桂得元参而助阳长㊂陈氏言: 诚观天地,无不阴多于阳,群阴之中,得一阳而安㊂ 两药相伍时一多一少,玄参降火,肉桂引火归原,正阴阳得其平也㊂3.4 山茱萸之妙用 山茱萸味酸涩,气平,微温,入肝㊁肾二经,功能补益肝肾,收涩固脱㊂‘新编“言:山茱萸大补肝肾,性专而不杂,既无寒热之偏,又无阴阳之背,实为诸阴之冠㊂ 山茱萸可大补肾水,肾水旺则水火既济,消渴症愈,且其作为补髓之神药,能补肾涩精,精涩则气不走,水更不走㊂徐志猛等[14]发现山茱萸总萜可调节糖尿病小鼠的糖脂代谢,有治疗糖尿病的作用㊂山茱萸配伍熟地黄,于熟地黄之妙用已详述㊂71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4期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J u l.2023,V o l.31N o.143.5茯苓之巧用茯苓味甘淡,气平降,入心㊁脾㊁肺㊁肾经,功可利水渗湿,健脾㊂茯苓有行水之能,且利腰脐而不走气,可利多饮所致积水,又可防滋阴药过于腻滞,且‘新编“言: 茯苓泻水,亦能泻火,泻水者泻肾中之邪水 正取其泻邪火以补真火也㊂ 可见茯苓兼泻肾中邪火㊂黄聪亮等[15]发现茯苓多糖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㊁血清胰岛素㊁胰高血糖素等水平,改善糖耐量异常㊂3.6车前子之巧用车前子味甘咸,气微寒,入膀胱㊁脾㊁肾经,功可清热利尿,渗湿止泻㊂陈氏组方时,少加车前子以去火,火随水散,消渴乃止㊂张然等[16]发现车前子多糖对糖尿病小鼠具有抗氧化作用㊂陈氏认为,车前子当配伍刘寄奴,车前子专攻利水,刘寄奴辛温通行,专能逐水,两者相伍而专攻利水㊂3.7肉桂之巧用肉桂味辛㊁甘,气大热,性沉,功可补火助阳,温通经脉,引火归原㊂‘新编“言: 肉桂之妙,全在引龙雷之火,下安肾脏㊂ 下焦寒冷而逼迫肾中龙雷之火上越,取肉桂之大热,则下焦阴寒自散,火得降则肾水升㊂郑卓婷等[17]发现,肉桂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㊂3.8金银花之巧用‘新编“言: 金银花非唯不散气,且能补气,更善补阴㊂ 肺火而饮凉,寒热相击生毒,故陈氏加金银花以清热解毒,且助补阴㊂叶清华[18]通过提取4种金银花中的多糖成分,发现其均可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抵抗㊂陈氏认为,金银花可与蒲公英相伍,蒲公英善泻胃火,然只入阳明㊁太阴二经,而银花无经不入,同时其益阴之效更强,两者合用其功更大㊂4小结笔者探究陈士铎关于消渴的学术思想,发现其治消注重从脏腑出发,灵活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㊂其辨证消渴虽也分三消之辨,如肺消之症,当滋阴泻火治之;胃消之症,当泻胃火兼补肾水;肾消之症,若肾水上泛作消之症,当引火归原,若肾火上沸作消之症,当大补肾水兼滋其肺㊂其治三消,以治肾为主,兼平衡水火㊂在陈士铎治疗消渴的医案中,每首处方药物均不超过10味,陈氏组方用药配伍严谨,药味少而多量大力宏㊂陈氏上取古人之意却不拘古人之法,敢于创新,独创其方,值得当代中医临床学习㊂参考文献[1]柳长华.陈士铎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8.[2]王仁和,杨宇峰,石岩.朱丹溪论治消渴理论框架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1):139-140.[3]王运泽,江红.查玉明治疗糖尿病常用对药举隅[J].江西中医药,2021,52(1):31-33.[4]张耀夫,洑晓哲,唐莹,等.引龙汤治疗糖尿病龙火上燔㊁寒水泛溢证1例[J].北京中医药,2020,39(11):1223-1224.[5]赵献可.医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4-97.[6]李怡梅,李世倩,黄延芹,等.结合消渴理论现代发展探讨张景岳消渴诊疗特色[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 45(3):305-308.[7]庞博,赵进喜,王世东,等.施今墨诊疗糖尿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J].世界中医药,2013,8(1):60-63.[8]赵翠芳,关崧,刘铜华.试述脾胃与糖尿病[J].中国民间疗法,2009,17(3):3-4.[9]李晶,苏薇薇,王永刚,等.麦冬提取物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的保护作用[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56(3):119-124.[10]袁代昌,袁玲,南征,等.‘中华医典“治疗消渴用药规律挖掘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2,34(2):279-285. [11]蔡春沉,王洪玺,王肃.地黄多糖对肥胖糖尿病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对血清中G L P-1㊁G I P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8):4506-4507.[12]余瀛鳌,高益民.现代名中医类案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3]赵洪伟,张宁,李自辉,等.玄参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降糖作用的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7,34(5):8-12. [14]徐志猛,朱晶晶,江振洲,等.山茱萸总萜对d b/d b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6,47(3): 337-341.[15]黄聪亮,郑佳俐,李凤林,等.茯苓多糖对2型糖尿病小鼠降糖作用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6,37(4):21-25.[16]张然,袁从英,冯娜,等.车前子多糖对糖尿病小鼠氧化应激的影响[J].天津医药,2011,39(3):253-255. [17]郑卓婷,刘洁,丁玲,等.中药肉桂对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及血脂影响的M e t a分析[J].四川解剖学杂志,2021, 29(1):1-6.[18]叶清华.中药金银花提取物降糖作用实验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19):4-7.(收稿日期:2022-05-04)81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4期。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中医内科常见病-肺系病证练习题 (4)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中医内科常见病-肺系病证练习题 (4)

第六章中医内科常见病-气血津液病证(汗证、消渴、郁证、虚劳、中暑、内伤发热)一、最佳选择题1、汗证属虚证者的治疗原则是A、化湿和营B、调和营卫C、温肾固摄D、清化湿热E、清肝泄热2、患者男性,55岁。

有慢性咳喘病史十余年,平素易汗出,劳动后尤甚,易外感,体倦乏力,恶风,舌苔薄白,脉细弱。

该患者治疗首选A、麻杏石甘汤B、桂枝汤C、玉屏风散D、当归六黄汤E、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3、患者夜寐盗汗,五心烦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应首选A、黄连阿胶汤B、黄连温胆汤C、当归六黄汤D、养阴清肺汤E、甘麦大枣汤4、消渴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A、肾阴亏损B、胃热炽盛C、肺热津伤D、阴虚燥热E、阴阳两虚5、消渴的病变脏腑主要是A、肺、脾、肾B、肺、胃、肾C、心、肝、肾D、肝、脾、肾E、脾、胃、肾6、患者尿频量多,混浊如膏脂,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皮肤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宜用A、清利湿热B、清热化湿C、滋养肾阴D、健脾益肾E、滋肾壮阳7、郁证的发生虽与五脏均有关,但主要受累之脏为A、心、肝、肾B、肝、心、脾C、肺、心、肝D、肺、脾、肾E、心、肺、肾8、虚劳病证的治疗原则是A、热者寒之B、寒者热之C、虚则补之D、实则泻之E、损者益之9、某女,22岁。

发汗恶寒,无汗,身重疼痛,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黄,脉弦细,治宜选用的方剂是A、一贯煎B、济川煎C、薯蓣丸D、香薷饮E、麻黄汤10、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是A、阴虚阳盛,虚火内炽B、气血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C、血虚失养,阴不配阳D、中气不足,阴火内生E、肾阳亏虚,火不归原11、治疗内伤发热阴虚发热证可选用的中成药是A、补中益气丸B、知柏地黄丸C、杞菊地黄丸D、六味地黄丸E、附子理中丸12、患者低热,热势随情绪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宜选用的治法是A、益气健脾,甘温除热B、滋阴清热,益胃生津C、疏肝理气,解郁泻热D、活血化瘀,除烦止渴E、理气消积,活血化瘀13、患者常在劳累之后低热,伴有头晕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弱。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第4套精选)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第4套精选)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1、脾胃虚弱之泄泻的主要症状有A.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B.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C.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D.大便时溏时泻,迁廷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发E.久泻日久,泄泻多在黎明前后【答案】D2、下列属于痰饮病的辨证要点的是A.辨清部位B.标本虚实C.区分兼夹D.预后转归E.辨伴随症状【答案】A B C D3、中风脱证的临床表现除下列哪项外均是A.突然昏仆,不省人事B.目合口开,汗多不止C.手撒肢冷,二便自遗D.肢体强痉E.舌痿,脉微欲绝【答案】D4、肾阳虚证的诊断要点是A.形寒肢冷,面白神疲B.滑精早泄,小便频数C.性欲减退,腰膝酸冷D.下肢水肿,按之凹陷E.大便稀溏,排便不爽【答案】C5、患者劳累后即见低热已5年,近旬每日上午低热,伴头痛头晕,倦怠乏力,舌淡苔薄,脉细弱,证属A.阴虚发热B.气虚发热C.血瘀发热D.阳虚发热E.肝郁发热【答案】B6、患者表现为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胸闷,纳差,舌质暗或紫,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属于以下哪一证型A.气郁痰阻B.痰结血瘀C.肝火旺盛D.气滞血瘀E.心肝阴虚【答案】B7、患者,女,60岁。

年老体虚,近1年来,心悸气短,劳则尤甚,自汗面色㿠白,头昏神疲,肢体无力,苔淡白,脉细软弱。

治疗本病的首选方剂是A.天王补心丹B.养心汤C.大补元煎D.七福饮E.加味四君子汤【答案】D8、患者不寐,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其治法是A.清肝泻火,宁心安神B.清肝泻火,镇惊安神C.疏肝泄热,镇心安神D.清肝利胆,安神定志E.益气镇惊,安神定志【答案】C9、瘀血阻滞,气血壅遏而导致的内伤发热。

治疗宜选用A.通瘀煎B.血府逐瘀汤C.通窍活血汤D.调营饮E.桃红饮【答案】B10、下列属于癫症的临床表现是A.神情抑郁B.表情淡漠C.语无伦次D.沉默呆钝E.静而少动【答案】A B C D E11、肺痈病名首见于A.《金匮要略》B.《诸病源候论》C.《外科正宗》D.《备急千金要方》E.《类证治裁》【答案】A12、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剂是A.大建中汤B.小建中汤C.黄芪建中汤D.补中益气汤E.人参养荣汤【答案】D13、胃痞发生的病机关键是A.肝脾肾三脏失调,痰气瘀交结B.胃气阻滞,胃失和降C.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D.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E.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答案】D14、治疗血证的基本原则有A.治血B.治痰C.治气D.治火E.治瘀【答案】A C D15、聚证的基本治则是A.疏肝理气,行气消聚B.活血化瘀,软坚散结C.行气导滞,通腑泻实D.理气活血,祛痰消积E.攻补兼施,补虚消积【答案】A16、治疗不寐心肾不交者,应首选A.黄连阿胶汤B.天王补心丹C.滋水清肝饮D.六味地黄丸E.琥珀多寐丸【答案】D17、噎膈与反胃在临床表现上最重要的相似处为A.食入复出B.吞咽哽噎不顺C.细嚼慢咽,即无噎塞D.食物不能入胃E.饮食入胃,宿食不化【答案】A18、下列六经头痛的对应部位错误的是A.太阳经:痛引项背B.少阴经:后枕或连于目系C.阳明经:前额部及眉棱处D.少阳经: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E.以上都错【答案】B19、胁痛的病理因素是A.气滞B.痰饮C.水湿D.热毒E.风热【答案】A20、妙香散治疗遗精的哪一型A.君相火旺证B.湿热下注证C.劳伤心脾证D.肾气不固证E.脾肾两虚证【答案】C21、风寒犯肺证和风热犯肺证的共同症状是A.咳嗽气喘B.鼻流清涕C.身痛无汗D.咯痰稀白E.咽喉肿痛【答案】A22、癃闭与关格的鉴别点有A.小便不通B.小便减少C.小便无力D.有无伴吐逆E.有无伴小便涩痛【答案】C23、肺痿的主症是A.咳吐腥臭脓痰B.咳吐腥臭痰血C.咳吐浊唾涎沫D.咳嗽喉间痰鸣E.咳吐黄绿色痰【答案】C24、胁痛的基本病机是A.肝郁气滞B.瘀血停滞C.肝络失养D.肝络失和E.湿热蕴结【答案】D25、引起厥证的病因主要有A.时邪外感B.情志内伤C.饮食劳倦D.亡血失津E.痰饮内伏【答案】B C D26、若痿证见腰以下痿软,瘫痪不能动,可选用下列何方治疗A.加味三妙丸B.升陷汤C.补中益气汤D.虎潜丸E.参苓白术散【答案】A27、虚烦不寐,胆怯心悸,易惊,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气亏虚证
症状: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 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质 淡,苔白而干,脉弱。 证机概要:中气不足,脾失健运。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主方:七味白术散。本方益气健脾生津, 适用于消渴之中气亏虚者,。

四、兼证治疗
1.白内障、雀盲、耳聋——滋补肝肾 ——杞菊地黄丸合羊肝丸 2.疮疡痈疽 初起——解毒凉血——五味消毒饮 病久——益气解毒化脓——黄芪六一 散合犀黄丸。
[临证备要]
1.本病的病理虽然以阴虚燥热为主,但亦 有初起即见脾气亏虚证候者。在整个病程中既 要注意有无并发症的出现,同时要注意有无血 瘀的病理因素。 2.各型消渴出现血瘀之证,可加入丹参、 山楂、红花、桃仁等活血化瘀。 3.对于尿甜之消渴病(糖尿病),在辨证 施治的基础上可选用黄芪、党参、山药、生地、 玄参、苍术、麦冬、茯苓、葛根、天花粉、枸 杞、泽泻、石斛等药物,有较好的降糖作用
[结语]
1.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 为临床特征的疾病。前三个症状,其病位 主要与肺、胃(脾)、肾有关,尤与肾的 关系最为密切。 2.治疗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基 本治则,对上、中、下消有侧重润肺、养 胃(脾)、益肾之别。 3.由于消渴易发生血脉瘀滞、阴损及阳 的病变,及发生多种并发症,故应注意及 时发现、诊断和治疗。
消 渴
[概说]
一、概念
消渴是以多尿、多饮、多食、乏
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
表现的一种疾病。
二、沿革
(一)《内经》详有论述 1.首先提出病名: 消渴、消瘅、 肺消、膈消、消中。 消瘅——因热而致的消渴; 肺消、膈消——指上消; 消中:指中消。
二、沿革
2.论述病因病机 《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 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 满。” 《灵枢•五变》:“怒则气上逆……转而为热, 热则消肌肤。” 3.提出治则 《素问•奇病论》:“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二、病机
(四)阴虚燥热,常见变证百出 肺失滋润,肺燥阴伤,瘵虫乘袭——肺痨; 肾阴亏虚,水不涵木,精血不能上承 白内障.雀盲.耳聋; 燥热内结,营阴络瘀——荮毒成脓——疮疖、痈疽; 阴虚燥热,炼液成痰——阻络蒙窍——中风、偏瘫; 阴虚及阳,脾肾衰败——水液泛溢——水肿;
阴津耗损 阴虚阳浮 阴竭阳亡
二、病机
(五)发病可与瘀血有关
阴虚燥热,耗灼阴血,热郁血瘀 阴伤及气,气阳不足,气血失畅
瘀血内停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 瘦或尿有甜味等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诊 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有的患者初起时“三多”症状不着,但若 于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醇酒 炙 ,以及病久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 中风、雀目、疮痈等病症者,应考虑消渴的可 能性。 3.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 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三、相关检查
(一)查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和尿糖, 尿比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有助于确定 诊断。 (二)病情较重时,尚需查血尿素氮、肌 酐,以了解肾功能情况;查血酮,以了解 有无酮症酸中毒;查二氧化碳结合力及血 钾、钠、钙、氯化物等,以了解酸碱平衡 及电解质情况 (三)对各种系统的检查,有助于并发症 的诊治。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一)辨三消主次 多饮为主——上消——肺燥; 多食为主——中消——胃热; 多尿为主——下消——肾虚。 (二)辨燥热与阴伤标本主次 发病初起——燥热为主,兼有阴虚; 病程较长——阴虚燥热互见; 病久——阴虚为主,或兼燥热; 后期——阴阳两虚,或肾阳虚衰。
二、治疗原则
养阴生津治其本 润燥生津治其标 上消——润肺; 中消——清胃; 下消——滋肾。
二、病证鉴别
1.与某些阳虚证鉴别 命门火衰,虚阳浮越——口渴欲饮,尿多且频, 形体消瘦,面色黎黑,需加鉴别。 消渴——饮、食、尿均多于常人,尿量多,色浊 有甜味,多见舌红脉数。 阳虚证——渴不多饮,食欲不振,尿频量不多, 色清 无甜味,舌淡脉缓。 2.上消应与温病邪热伤津之烦渴多饮相区别: 后者有外感温邪病史,并见卫气营血传变过程, 而无多食多尿症状。
病久
阴伤及气(阳)——益气养阴 阴阳两虚——温阳补肾
活血化瘀
三、证治分类
消渴证治
证型 临 床 兼 表 症 现 苔 脉 病机 例方 上消 中消 多食易饥 下消:肾阴亏虚 下消:阴阳两虚 主 烦渴多饮,口干舌 症 燥 尿 频 量多 ,混 浊 如 小便频数,混浊如 脂膏,或尿甜 膏,甚则饮一溲一 面色黎黑,耳轮焦干, 尿频量多 形体消瘦,大便干燥 口干唇燥,形体消瘦 腰膝酸软,形寒畏冷, 阳萎不举 舌边光红,苔薄黄, 舌淡,苔白, 舌红苔黄,脉滑有力 舌红,脉沉细数 脉洪数 脉沉细无力 肺热炽盛,津液耗伤 胃火炽盛,消谷耗液 肾阴亏虚,肾失固摄 肾阳虚衰,肾失封藏 滋阴固肾 温阳滋阴固摄
二、沿革
(二)《金匮要略》立有专篇 提出三消症状及治疗方药:白虎加人参汤、 肾气丸。 (三)隋、唐、宋提出后期变证 《诸病源论》“其病变多发痈疽。” 《圣济总录》“消渴者……久不治,变为痈 疽。” 《河间六书》“可变为雀盲和内障。” 《儒门事亲》“夫消渴者,多系聋盲、疮癣、 痤疿之类”或“肺痿劳嗽”。
复习思考题
一、消渴的主要病机是什么?它是如何形 成的? 二、消渴的辨治原则是什么? 三、消渴后期可出现哪些并发症和危重 症?为什么?

阴伤及气 气阴两虚 气虚及阳
阴虚阳浮 阴竭阳亡
阴阳两虚 肾阳虚衰
严重时
阴津耗竭
二、病机
3.病变脏器关系到肺、胃、肾,而以肾为关键
燥热在肺——肺燥津伤——口渴多饮——上消 热郁于胃——消灼胃液——多食善饥——中消 肾虚精亏——肾失封藏——多尿而浑——下消
肺燥津伤
胃失濡润 燥伤肺津
胃Hale Waihona Puke 炽盛肾(水)亏火旺二、沿革
(四)《证治准绳》分为三消 “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 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三、讨论范围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与西医学的 糖尿病基本一致。同时还可包括尿 崩症、精神性多饮多尿等疾病。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
饮酒过量
辛辣煎炸
脾胃失运 积热内蕴 化燥伤津
消渴
(二)情志失调
长期精神刺激 肝郁化火 耗伤津液 消渴
一、病因
(三)劳欲体虚
素体阴虚 劳欲过度 肾阴亏耗 阴虚火旺 肺胃灼伤 消渴
二、病机
1.病机主要为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燥 热为标
饮食不当 情志失调 劳欲体虚 燥热内盛 肾阴不足 伤津耗液 水亏火旺 阴虚燥热
阴虚(本)
燥热(标)
二、病机
2.病久可致阴伤气耗,甚则阴阳俱虚,阴 竭阳亡
二、病证鉴别
3.中消应与瘿气火郁伤阴之善饥消瘦相区别: 前者食量倍常,旋食旋饥,且常伴有上消、 下消症状; 后者饭量及饥饿情况不若前者严重,且无多 饮,多尿,常有颈前下部肿大,伴有多汗、指 抖、目突等。 4.下消应与劳淋和尿浊相区别: 下消——尿量特多或尿甜而浑;
劳淋——尿频色清 两者均尿量不多且无甜味 尿浊——尿浑色白
治法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消渴方 玉女煎 六味地黄丸 《金匮》肾气丸 天花粉.川连.生地. 石膏.知母.生地. 山药 肉.茯苓 地. 附子.肉桂.山萸肉.熟 .萸 .熟 常用药 藕汁.茅根.麦冬.沙 麦冬.黄连.栀子. 泽泻.丹皮.花粉.玄 地.山药.茯苓 .泽泻 .丹 参.芦根.地骨皮 牛膝.玄参.石斛 参.麦冬.川连.金樱子 皮 灵 .桑螵蛸 .仙 脾 1.肠燥便秘; 1.阴虚火旺; 1.肺肾气阴两虚; 1.阴阳气血俱虚; 加减 2.脾胃气虚 2.肾失固摄; 2.肺胃热盛阴伤 2.脾肾气虚 3.气阴两虚
五、单方验方
[预防调护]
1.注意生活调摄 本病除药物治疗外,注意生活调摄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尤其是节制饮食,具有基础治疗的重要 作用。在保证机体合理需要的情况下,应限制粮 食、油脂的摄入,忌食糖类,饮食宜以适量米、 麦、杂粮,配以蔬菜、豆类、瘦肉、鸡蛋等,定 时定量进餐。戒烟酒、浓茶及咖啡等。 2.提倡病人进行适当锻炼。 3.加强日常护理。 4.注意精神调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