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议论文阅读近8年中考真题展示0427243

合集下载

重庆市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议论文阅读近8年中考真题展示

重庆市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议论文阅读近8年中考真题展示

专题三议论文阅读重庆近8年中考真题展示(2010~2017)第1类哲思启迪一、(2015重庆A卷18~22题20分)【详见P136“阅读能力‘1对1’辅导”课时讲解1】二、(2013重庆A卷18~22题19分)【详见P141“阅读能力‘1对1’辅导”课时讲解2】第2类个人修养三、(2013重庆B卷18~22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从容淡定陈旭①“从容淡定”这词儿耐人寻味,意思是“从容于心,淡定于行”。

作为人的一种情怀和精神境界,古已有之。

②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圣贤先哲、仁人志士,都对“从容”和“淡定”作出了自己的诠释。

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无不表现出“从容”和“淡定”的心性情怀。

③从容包含着从大、从深、从远之意;从容也是一种自由,是人生主体的自我解放,是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从容不迫”地不断迈进。

④淡定就是一种修养。

仁而无忧,仁而无惧,实事求是。

心怀坦荡,兰心傲骨。

淡定也证明一种能力——深思熟虑以扬长避短,内省自知以有进有退,这也是大智大勇之人的明智选择。

⑤淡定是一种真正的领略和彻悟。

表现为“八风吹不动”。

所谓八风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世间八法,并非说“东南西北八面来风”。

“八风吹不动”,意思是说: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别人称赞还是诽谤,都能安然不动,泰然处之。

⑥能否做到“从容淡定”,多半是性格使然。

有人天生就是“悠着来”,遇事比别人慢半拍;有人与生俱来就是“风风火火”,容不得一丁点儿耽搁。

在管理学上这叫EQ,也就是所谓的情绪智商。

但能否做到“从容淡定”,更关乎后天修养。

时下,浮躁、浅薄、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之风还存在,有些人一心想着不付出或少付出却期待大回报,所以办起事来恨不能急吼吼、风火火地让满世界都知道,同时暗中还斤斤计较着什么,都想如古话所说的“早出一扁担,晚归柴满仓”,谁都不想为那巍巍青山做点什么。

2021年重庆中考语文教材考点梳理第三部分 专题13 议论文阅读(共60张PPT)

2021年重庆中考语文教材考点梳理第三部分  专题13 议论文阅读(共60张PPT)

特 一般是非常明确的判断句(包括肯定的判断与否定的判断)或肯定的陈述句,标志是 征 有判断动词“是”或能愿动词“应该”“必须”“要”等。论点应是正确、鲜明的。
①文章标题。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标题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如《谈读书》,论点是文章的第一句话“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 位 以长才”。 置 ③文章结尾。 ④文章中直接表现作者观点的正面表述句。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的中 心论点就是文中的一句话:“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举例
运用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使论证真实可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常含有“如”“比如”“……就是一个例子”之类的词句。 如:假如一个人喜欢跟妻子或者孩子们开玩笑,却不顾及他们的 自尊心,尤其是当有外人在场的时候,还要一意孤行,恕我直言, 这样的人简直愚蠢到了极点!(《论教养》)运用举例论证,举“无 教养”的事例,论证“一个人的教养体现在对亲人的了解和关心 上”的观点。
对比 论证
内容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做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运用这种论证方法,可以使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
作用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标志词 常含有“反之”“但是”之类的词语以及反义词。 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怀 疑与学问》)运用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
论证结 构类型
对照式 层进式
论述中把两种性质相反的事物(或一正一反的两种意思)加以对照,或 用一种事物来陪衬、烘托另一种事物,以见其是非美丑。在议论文 中更多地体现为正反对比论证。如《论教养》中第⑤-⑩段论述了 “无教养”的表现,第⑪⑫段论述了“有教养”的表现,正反对比 论证,说理透彻。 即“层层深入”式,它采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的论 证方式,从而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地把道理说深说透。如《敬业与 乐业》分三个层次进行论证:要有业、要敬业、要乐业,层层递进, 步步深入。

重庆市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议论文阅读课件

重庆市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议论文阅读课件

方法指导 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本论部分分为两大类:总—分—总和总—分。 如何概括论证思路: (1)提出论点。明确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2)阐释或证明论点。明确论证中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得出结论。 (4)要考虑论证的角度,是正面论证还是反面论证。 答题格式:用……方法提出中心论点(话题);然后,从几个方面(用…… 论证方法)证明……观点;最后,得出了……的结论。
(3)综合分论点法。一篇议论文有时会提出几个分论点,用来补充 和证明中心论点。我们可以抓住分论点进行综合归纳,从而明确中心 论点。
考点2 词语理解(11年4考)
考向1:词语指代(2015A) 2.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 (1)大自然的“水土”是这样,社会的“水土”也同样如此。 (“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2分)
方法指导
(1)判断论证方法。 (2)分析作用。
方法指导
论证方法
辨析
作用
举例论证
【15A、13B】
有典型、代表性 的事例或事实
举了……的例子,具体详细地论证 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趣味 性)
用(某某资料/史籍/名言/俗语等)充
引用(道理) 论证
真理、原理、定 律、公式、名言 警句等
分论证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 采)※引用名言警句、权威数据(说服 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逸事、奇闻
考点1 中心论点
考向1:辨析论点(2015A)
1.(1)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自然的好“水土”才养人。 B.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C.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和谐的社会环境才养人。 D.社会的总体是良善的,人们的言行就会变得绅士良淑。

重庆市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中考真题展示(含解析)

重庆市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中考真题展示(含解析)

重庆中考真题展示一、(2015重庆A卷18~22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怎样的“水土”才养人游宇明①不久前听了一场演讲,演讲者引用了一句俗语,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我听了之后就在反复问自己一个问题:怎样的“水土”才养人?②中国人习惯于将“天”“地”“人”相提并论,其实“天”与“地”就是自然的“水土”。

这“水土”给了我们生存的凭靠。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没有天空、高山、河流、原野,我们从何处获得光雨、木料、饮水、粮食,人怎么去生活?这“水土”也给了我们心灵的慰藉。

看到天空之远,我们会放飞梦想的翅膀;看到大地之美,我们会产生愉悦之情。

然而,我们也应该想到,能养人的“水土”一定是好“水土”。

如果我们的天空被雾霾笼罩,如果我们的高山从地底被掏空,如果我们的河流被各种废水污染,如果我们的原野四处荒芜,这样的“水土”不仅不能养人,还会害人。

③大自然的“水土”是这样..,社会的“水土”也同样如此。

假若一个社会人文生态和谐,人的心灵就会被养得活泼开朗;假若一个社会风气乖戾,人的心灵必然变得狭隘偏激。

④在我看来,社会的好“水土”至少需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第一是诚信,第二是良善,第三是能让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才能。

⑤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他必须与社会的其他成员相联系。

成员间的诚信是构建社会大厦的粘合剂,没有了它,社会就会瓦解,大厦就会坍塌。

有了它,我们上学不担心拿到假通知,做生意不忧虑被欺诈,上医院不会收到“大处方”,社会矛盾就会大量减少,社会就变得和谐,我们对这个世界就有了信心,人们就会被养育成大写的人。

⑥任何社会都不敢保证没有作恶之人,但社会的总体必须是良善的。

孩子摔倒了,陌生人扶一把;有人出了车祸,旁观者帮助送一下医院;学生无钱读书,有能力的人捐上一点。

这都不需要我们付出太大的代价。

然而,有了这样的温暖,得到救助的人感受到了社会的关心,日后就能传递这份爱心。

当社会总体的良善养成了,我们的言行也就会变得绅士良淑。

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题三 议论文阅读

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题三 议论文阅读
d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观点或论据进行比较,在对比中证明论点。如 《谈读书》中,文章开头从正面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又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错误偏 向。分析对比论证法的作用,需要先分辨文中用什么和什么作对比,再分析这样对比是 为了证明什么论点,最后把握对比论证法的特殊作用——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 确、使人印象深刻。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 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真题典例一 真题典例二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 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 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 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 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 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 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 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按论证方式,议论文可以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类。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 证明论点的论证方式,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就以立论为主;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 反驳别人论点的论证方式,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一篇驳论文。批驳对 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①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②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 方的论点;③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考纲导航 考情分析
年份
考查 篇目
考查知识点及分值
划分结 构层次
理句解的重意要思词、掌 段 作握在 用重文要中句的、
提炼论点
掌握论据、论证 及其作用

重庆市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议论文阅读考点强化训练1(2021年整理)

重庆市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议论文阅读考点强化训练1(2021年整理)

重庆市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议论文阅读考点强化训练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重庆市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议论文阅读考点强化训练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重庆市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议论文阅读考点强化训练1的全部内容。

专题三议论文阅读考点强化训练1一、(2017赤峰)阅读《最美的姿态》,回答1~5题.(16分)最美的姿态张鸣①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

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

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

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

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

一个识字的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

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2019中考语文 重庆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2019中考语文 重庆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答案】举例论证 个观点。 【变式设问】①文章第②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②文中第②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证明了自然的“‘水土’给了我们心灵的慰藉”这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考 点 4 论据(2013A、2013B) 方法指导
(一)辨析论据(2013A)
(2)看。看上下文。①指代性的词语(这、其、其中、那……)
所指代的对象一般出现在上文;②研究、探索之类的,所指代的内容一 般出现在下文。 (3)扣。扣住上下文,顺藤摸瓜,就能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注意:指代性的词语一般指代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
一句话。要注意有时指代的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某一部分。
卒章显志,在结尾总结归纳中心论点。
(2)反推论据法。弄清论据的共同点,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 即可得出中心论点。 (3)综合分论点法。一篇议论文有时会提出几个分论点,我们可 以抓住分论点进行综合归纳,从而明确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1.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 自然的好“水土”才养人。 B.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C. 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和谐的社会环境才养人。 D. 社会的总体是良善的,人们的言行就会变得考点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5)注意区别论点和论题。论题是作者所要论述的问题,论点是
作者对所论述问题持有的见解和主张。
(二)概括论点(2013B) (1)位置寻找法。①题目:议论文的题目有的点明文章的议论对 象,有的则明确文章论点;②开头:不少文章常开门见山,直接提出 中心论点;③中间:在论证过程中,表明中心论点;④结尾:一些文章

重庆市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常考议论文分类训练(含解析)

重庆市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常考议论文分类训练(含解析)

重庆常考记叙文分类训练一、(2015襄阳)议论文阅读(13分)儒雅之风①《法言·君子》中说:“通天地之人曰儒。

”儒雅,既是生活的积累,更是人生的态度。

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②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

读书人,多儒雅。

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曹子建,潇洒飘逸、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思敏捷、风流倜傥的苏东坡,都曾让人无限神往。

军旅战将,同时饱学诗书,则称儒将。

古有秉烛夜读《春秋》的关云长,“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今有“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的陈毅元帅,“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的朱总司令等等。

学识不凡的老板,称儒商。

海尔集团的老总张瑞敏,就是其中翘楚,他把海尔集团打造成了一个既有丰厚利润,又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现代化大企业。

演艺圈里也有不少儒雅的演员,喜欢读书,学养深厚,称“儒伶”,诸如梅兰芳、孙道临、于是之……③现今,在这激荡时代有些失重的国人身上,儒雅显得愈加稀缺。

人们总说,中国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其实,有不少人举止失当,而且..这种失当已经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

随地吐痰、不讲秩序,无视公德、大声喧哗……④官员儒雅似应正常,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好像儒雅的公仆还不太多。

温家宝在2004年人大记者招待会上的儒雅风度,堪称楷模。

温家宝面对各国记者,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诗词典故,信手拈来,妙语连珠,风度儒雅,令人倾倒。

温家宝为什么有这样的渊博学识和儒雅风度?答案其实很简单,正如他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采访时说的那样:“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

”⑤看来,那些钦佩温家宝儒雅风度的官员,那些举止失当的国人,要想使自己也变得儒雅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多读书。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

儒雅之人,能把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典故、格言,巧妙运用于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中,素养之深厚,情感之细腻,爱心之深沉,听者为之动心,为之魂牵,让升腾的美好情愫迅速撞击听者的心灵,让感动的涟漪缓缓扩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议论文阅读重庆近8年中考真题展示(2010~2017)第1类哲思启迪一、(2015重庆A卷18~22题20分)【详见P136“阅读能力‘1对1’辅导”课时讲解1】二、(2013重庆A卷18~22题19分)【详见P141“阅读能力‘1对1’辅导”课时讲解2】第2类个人修养三、(2013重庆B卷18~22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从容淡定陈旭①“从容淡定”这词儿耐人寻味,意思是“从容于心,淡定于行”。

作为人的一种情怀和精神境界,古已有之。

②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圣贤先哲、仁人志士,都对“从容”和“淡定”作出了自己的诠释。

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无不表现出“从容”和“淡定”的心性情怀。

③从容包含着从大、从深、从远之意;从容也是一种自由,是人生主体的自我解放,是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从容不迫”地不断迈进。

④淡定就是一种修养。

仁而无忧,仁而无惧,实事求是。

心怀坦荡,兰心傲骨。

淡定也证明一种能力——深思熟虑以扬长避短,内省自知以有进有退,这也是大智大勇之人的明智选择。

⑤淡定是一种真正的领略和彻悟。

表现为“八风吹不动”。

所谓八风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世间八法,并非说“东南西北八面来风”。

“八风吹不动”,意思是说: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别人称赞还是诽谤,都能安然不动,泰然处之。

⑥能否做到“从容淡定”,多半是性格使然。

有人天生就是“悠着来”,遇事比别人慢半拍;有人与生俱来就是“风风火火”,容不得一丁点儿耽搁。

在管理学上这叫EQ,也就是所谓的情绪智商。

但能否做到“从容淡定”,更关乎后天修养。

时下,浮躁、浅薄、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之风还存在,有些人一心想着不付出或少付出却期待大回报,所以办起事来恨不能急吼吼、风火火地让满世界都知道,同时暗中还斤斤计较着什么,都想如古话所说的“早出一扁担,晚归柴满仓”,谁都不想为那巍巍青山做点什么。

说到底,还是缺失“从容淡定”的健康心态。

⑦近代胡适是公认的渊博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

他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都可说是开一代新风,功不可没。

他还是新“红学派”——考据派的创始人,可以说是将小说纳入了学术研究正轨的第一人。

⑧就是这样的一位中华文化巨匠,无论在什么状态下人们怎么看待他,他始终都是坚持“从容淡定”。

他有一句名言:“这个世界乱纷纷,先把自己铸炼成器。

”——选自《杂文月刊》2013.3上(有删改)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从容淡定是人应该具备的情怀和精神境界。

(意合即可)【解析】首段指出“从容淡定”“作为人的一种情怀和精神境界古已有之”,显然是对做人的一种暗示,引出下文的论述。

接着从古人对“从容淡定”的诠释论述了从容、淡定是什么,如何做到从容、淡定,结尾部分列举胡适的事例,不难看出作者的观点即中心论点:从容淡定是人应该具备的情怀和精神境界。

2. 阅读第②段,结合上下文,在横线处补充两位名人的名言。

(4分)示例: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

(每句2分)【解析】这道题要求补充道理论据,而且指出了补充名人的名言。

要根据所论证观点的需要来补充,也就是补充的名言要包含“从容淡定”的内涵,这样才能起到增强说服力的作用。

把握此点,再调动平时对名人名言的积累,找到适合的句子即可。

3. 文中作者认为一个人要做到“从容淡定”需要哪些条件?(4分)不急躁的先天性格,良好的后天修养。

(每点2分)【解析】从第⑥段第一句话,不难看出“从容淡定”与先天不急躁的性格有关;第⑥段中还有一句话“但能否做到‘从容淡定’,更关乎后天修养”。

由此不难得出两方面的条件,一是不急躁的先天性格,二是良好的后天修养。

4. 具体说说文章第⑥段引用古语“早出一扁担,晚归柴满仓”的作用是什么?(4分)形象具体(通俗)(1分)地反映出时下那些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现象,(2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分)【解析】“早出一扁担,晚归柴满仓”这句古语本义是讲勤劳才有收获,而用在此处,有深层次的含义。

第⑥段中此句的上文讲那些浮躁、浅薄、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者,都期待不付出或少付出就能得到大回报,显然是批判的文字。

不难看出,此句古语形象具体地讥讽了时下那些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现象,使文章说服力大大增强。

解答此题,同样要结合此句的上下文内容来思考作答。

5. 结合全文,理解文章结尾“这个世界乱纷纷,先把自己铸炼成器”这句话的含义。

(3分)不管这个世界怎样浮躁喧嚣,(1分)我们首先得加强自我修养,做到从容淡定。

(2分) 【解析】此句放在结尾,显然隐含着作者自己的观点。

“乱纷纷”正是对第⑥段中那些浮躁、浅薄、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现象的精辟概括,“先把自己铸炼成器”包含着作者“加强自我修养,才能铸成‘从容淡定’的大器”的观点。

即不管这个世界怎样浮躁喧嚣,我们首先得加强自我修养,做到从容淡定。

四、(2010重庆18~22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成熟的稻谷会弯腰野泉电视节目主持人李咏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谈到自己婚姻幸福的秘诀。

他说:“夫妻之间难免会因为争吵失和,我每次吵架后总是首先向妻子认错。

”记者问道:“如此一来,您不觉得很没面子吗?”李咏笑呵呵地说:“成熟的稻谷才会弯腰。

”成熟的稻谷才会弯腰,这是一句多么朴素而深刻的哲言。

成熟的稻谷之所以会弯腰,是因为它经过默默的孕育已经结出成熟的果实。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忽视了这个道理。

难怪孟买佛学院将弯腰作为学生入学的第一课。

孟买佛学院是印度最著名的佛学院之一。

在它的正门旁边开了一个小门,门高l.5米,宽40厘米。

一个成年人进去,不仅要侧身,而且还得弯腰,否则就是碰了壁也无法入内。

所有新来的学生,都会由他的老师带领着来到这个小门,弯腰进出一次。

老师教育大家说:大门当然进出方便,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要进入的地方没有很宽阔的大门,或者,有的大门不是随便可以进入的。

这个时候,只有学会了弯腰侧身、暂时放下尊贵和体面的人才能进入,否则你只能被挡在门外。

这是佛家的哲理,其实也是人生的哲学。

你留意过大雪过后的雪松吗?它的树枝因积雪而压弯了腰,低垂下来。

第一次看的时候我曾这样想,不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吗?雪压青松也弯腰,岂不愧对先人的赞誉?思绪一闪而过,眼球早被另一雪景吸引。

人行道上的梧桐,虽然它们也琼枝玉叶,高低错落,交叉穿梭,但却有很多枝条因不能弯腰而被雪压断了。

原来雪松之所以在大雪的重压之下弯下腰来,为的是不让自己折断,为的是往后的日子继续挺拔向上。

原来,弯腰并非就是软弱,而是一份弹性,一种韧性,是生命的一种更深刻的睿智!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些弯腰成就了他们,让他们从凡人走向圣贤。

需要指出的是,弯腰并非毫无原则的妥协,而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

对于外界的压力,我们要尽可能地去承受,在承受不住的时候,不妨弯一下腰。

是的,有时弯腰就如同蝉蜕。

那不是倒下,而是通过自身的改变,来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摘自2009年11月20日《广州日报》,有改动) 1. 阅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成熟的稻谷会弯腰”的理解。

(4分)一个睿智(或“成熟”“有头脑”)的人(2分),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必要时会做出妥协、让步(2分)。

【解析】通过文章所举的例子可以看出,“弯腰”指的是暂时放下尊贵和体面,为了自己想达到的目的,必要时选择让步,这是一种大智慧。

2. 孟买佛学院将“弯腰”作为学生入学的第一课有什么目的?(4分)让学生学会在必要时弯腰侧身(或:让学生学会在必要的时候暂时放下尊贵和体面)(2分)。

以适应未来社会(或“才能达到目的”)(2分,如果答成“才能进门”只给1分)。

3. 列举雪松后,作者为什么还要举梧桐的例子?请谈谈理由。

(4分)通过正反对比(2分),证明适时的弯腰是为了不让自己被压折,在往后的日子里才能继续挺拔向上(或:强调了“弯腰”的重要性。

2分)。

【解析】题干讲了两种事物,一是雪松,二是梧桐,通过仔细分析两种植物的不同结局,可知这里用的是对比论证,通过对比论证使文章论点更加鲜明、突出,更有说服力。

4. 请分析最后一段中划横线句子的含义。

(4分)有时弯腰就如同蝉蜕。

表明人在必要时的弯腰能改变自己(2分),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2分)。

5. 请结合你的一次“弯腰”经历,谈谈你对“弯腰”的认识。

(4分)示例:体育课上,我误将篮球砸在了好朋友小雅的身上,她因此好几天不理我,我因为所谓的面子和尊严也没理她。

后来,我觉得这么做不值得,便首先开口向她道歉,我们因此和好如初。

通过这次经历告诉我,适时的弯腰会让我们收获不一样的惊喜。

(结合实际,有经历2分,有认识,表达清楚2分)【解析】首先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即在压力过大的时候可适当地妥协一下以谋求发展,体会到这一点,结合实例,表达清楚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