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浅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浅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
”——朱熹这句话是朱熹对王安石变法的评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变法的否定,责怪,甚至说其流毒四海。
在中国封建社会秦朝的商鞅、北宋的王安石、明朝的张居正,是封建社会初、中、后期著名的三大改革家。
而仅有王安石的变法最具有影响却最终失败。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要想知道变法失败的原因,首先要了解一下变法的背景和内容:一、变法背景北宋中叶以后国力衰弱,“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问题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共识。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时任参知政事的王安石出于“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良好用心,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决心,推行新法。
二、变法内容机构改革:设“制置三司条例司” ,颁行市易法,制定《畿县保甲条例颁行》税赋改革:方田均税、均输法、青苗法、募役法兴修水利: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用工的材料由当地居民照每户等高下分派军队改革:裁兵法、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科举改革:三舍法、贡举法、三经新义(训释经义、恢复经文本义、阐明经文义理)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变法中的具体内容。
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青苗法”,“青苗法”即由政府以低于私人利率向农民贷款,农民以地里的青苗为贷款抵押。
各地都有固定的贷款准备金,上级下达的任务是要全部贷出去,并完成百分之二十的增值。
有了硬指标,官员们就用硬手段。
他们根据农户的经济状况,将之分为不同等级,各自要承担不同的贷款额度,而不论你是否需要。
同时,为了保证还贷,又让富户与不同等级的农户结为利益共同体,由富户提供担保或抵押。
“青苗法”实行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
“均输法”与“市易法”目的在于平抑物价,抑制大商人对百姓的垄断与盘剥。
但这项政策的实质是用官商代替民商,岂不知官商比民商更坏。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一理财措施理财措施核心是这么一句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不增加老百姓的负担,但是要增加国家的收入。
不打老百姓主意,国家又要拿钱,这摆明了就是从有钱人身上下刀子。
所以他这个改革既属于调整阶级关系,也属于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首先是青苗法。
每年青黄不接时,分两次贷款给农民,收成后加息20%还官,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
相对于现在来说,20%利息太高了,现在都是千分之多少。
你嫌高你可以不借,但是你要不跟政府借,只能向高利贷和地主借,那就是200%的利息。
所以这样一来的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这一句话就把官僚地主搞惨了,这些人想盘剥百姓没法盘剥了。
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意服役的人收取免役钱。
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生产时间。
这样一来,原来可以不服役也不交钱的官僚地主,现在不服役就得交钱了。
再次,农田水利法。
复次,方田均税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每户的多少肥瘠收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官僚地主的土地肯定又多又肥,农民的土地又少又瘠,那就肥的多收,瘠的少收。
市易法:政府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这就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有个成语叫“囤积居奇”,本来是商人的敛财之道,现在等于是政府在干这个事儿了。
这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增加政府的收入。
政府在夏季收购羽绒服二百块钱一件,以免你积压仓库,所以商人都把羽绒服卖给政府了。
到冬季政府以六百块钱卖出,然后政府挣四百对吧。
但如果商人卖,他可能卖八百,九百,一千。
因此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政府得到了钱,老百姓物价也能够便宜点,然后商人吃亏了,就这个意思。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改革运动,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经济、财政和农业改革来强化中央政权,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然而,尽管变法展现了初期的成效,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本文将探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首先,变法的目标和手段存在问题。
王安石的变法蓝图过于庞大,涉及面广泛,试图通过强制手段来改变社会经济结构,例如实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
然而,这些变法措施对农民利益产生了不利影响,引发了广泛的不满和反抗。
由于变法目标过于追求经济发展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而忽视了底层民众的利益,导致了变法难以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支持。
其次,变法过程中存在权力斗争和反对势力的压制。
王安石变法前,北宋朝廷的官员多为保守派,他们担忧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因此对变法持有抵触态度。
王安石通过一系列权谋手段,削弱了保守派的势力,如任用亲信、人事调动等,以确保自身的权力地位。
这种权力斗争导致了变法的实施过程充满了秘密、操纵和压制,使得变法难以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和合法性。
第三,变法的失败与北方的外患有关。
当时,北方面临着来自辽国和西夏的威胁,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来支持军事防御。
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导致了军费的大量削减,使北方防御能力减弱,这引发了一系列的军事失败和国家安全的威胁。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变法的支持基础,使王安石失去了对外患问题的解决能力和信任度。
此外,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失误。
例如,新法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贪污腐败问题,不少地方官员将变法用于自己谋取私利,甚至侵害民众权益。
这种违背初衷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变法的声誉和公信力。
此外,变法的宣传不足,无法使社会各界充分理解变法的意义和目标,导致了社会上对变法的误解和抵制。
总之,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从经济、财政和农业改革的角度来看的问题,也有从政治、权力斗争和外患威胁的观点来看的原因。
这些问题的交织互相作用,导致了变法的失败。
同时,变法的失败也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不只是单一原因所造成的,还与时代背景、社会状况、政治大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影响

军队的首要问题是政治忠诚,而不是单纯的 战斗力大小。岳飞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只能 作为旧时代的陪葬品。
政治重心永远停留在朝庭上层,自由和民主也无 从谈起,而北宋初年的政策,原本是要消灭封建化因 素,将政治重心下移的。
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一是因为战争的大背景, 二是打击贵族,有进步的因素。
六、变法失败的后果
贵族政治彻底终结。 春秋以前标准的贵族政体, 汉至唐为准贵族政体,宋朝开始彻底平民化的时代。 王安石变法其实是旧式统治的回光返照,但它造成 的政策性党争,宣告士大夫已经成为帝国政权的实 际拥有者。 忠奸之辩具有巨大的宪法学意义。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影响
2008年3月30日
欢迎王安石同志讲话!
北宋疆域图
宋初为巩固统治,遏制权力封建化,并养官养兵笼 络民心,结果大大削弱了朝庭动员资源的能力。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北宋“不抑兼 并”,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出现了“富者有弥 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尖锐对立。
为宋明理学的兴起扫清了障碍 。平民政治的成 熟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非个人化的政治组织手段, 二是非掠夺式的人生目标。这个两条件都需要长时 间的禁欲主义训练,理学走上历史舞台。
政治力量的自我收缩为经济转型提供了可能。 变法的失败证明,没有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政治上 的困境不可能摆脱。
七、经济转型的条件
社会保障资源被用于商业,不但不能救助 灾民抑制兼并,反而由于国家失去存粮, 使灾害的后果更为严重。
五、变法的本质
短缺经济条件下,经济行为的核心 就是掠夺,王安石不但不尝试予以改变, 反而以政权的力量直接参与掠夺。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导语:北宋神宗年间,开国百年来的积弊终于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于是一场北宋统治集团内部图强求变的改革开始了,这就是著名王安石变法。
然而很不幸,这场变法不但没有富国强兵,反而把北宋王朝沉重的病体折腾得灯枯油尽。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欢迎阅读!1、前言盘点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估计能总结出一本书。
但纵观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用人失察、多用小人绝对是不争的事实,王安石变法很大程度上毁于小人之手。
回过头来看历史,王安石固然是一个道德君子,然其所重用的改革干将,如吕惠卿、邓绾、蔡京之流,虽各具才干,但多是无耻小人,正是这些奸佞小人令改革沦为党争,最终毁了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罢相后,北宋王朝的改革完全走了板,变成了小人们捞取个人私利的工具,直接断送了北宋王朝。
回望这段历史,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小人擎不起改革的大旗。
2、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北宋中期以后,国家危机重重。
一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二是西夏等外敌虎视眈眈,民族矛盾十分突出。
三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特别是三冗问题(冗官、冗兵、冗费)导致政府出现严重财政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到了不改革就要完蛋的地步。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受命于危难之时,强制推行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选人用人、文化等各个方面,力图通过改革,富国强兵,拯救危局。
应该说,王安石的初衷是好的`,改革也确实在一定程度达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如国家财政状况改善、王韶收复河湟故地等。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竟遭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反对。
最后,这场变法不但没有收到应有的结果,反而成为官僚集团搜刮地皮、扰民害民的工具,引发了更大的社会矛盾。
当时,王安石变法从理财入手,提出了“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临川先生文集》)的口号,但实际上,在新法推行过程中,大部分改革措施如青苗法、免役法、均输法、市易法等等,恰恰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产生了种种弊端。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浅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七个原因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浅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七个原因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其最根本原因在于新法变法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
1、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应对危机的政治冲动,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对这次变法的经济内容,黄仁宇评论道:“在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
但现代金融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它之统治所及既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与它类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礼。
”而宋朝的封建政体是其面临的难以逾越的困境,结论不言而喻,变法的走样与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2、新法的“敛财”实质导致社会基础的丧失变法的真正兴奋点是富国,而不是富民。
王安石的“理财”,实际上主要是在分配领域内损下益上,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做到的不过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已。
这使他几乎把整个社会作为“取财”的对象,因而在新法推行时,它损害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导致变法的社会基础丧失。
变法中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不是依靠发展生产,恰恰正是以青苗、免役等名目“加赋”的结果。
3、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王安石明知改革“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却在变法中操之过急。
他只认定一个目标,却忽略了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必然会连带产生一系列问题。
在短短数年间将十几项改革全面铺开,恐怕当时的社会各阶级都不见得有这种精神和物质承受能力,于是变法反而陷入了欲速则不达的困境。
4、政策执行不力动机与效果的背离,条文与执行的偏差,使一系列变法措施从安民走向扰民。
如政府把青苗法利率规定为百分之二十,官员擅自提到百分之三十;政府要抑制私商,官员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政府要用交钱代替差役,官员就拼命敛钱。
无论哪种措施当初的动机有多好,执行的地方官员都可以把自己的私货塞进去,都完全违背了变法初衷。
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原因

简述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一、变法的背景与原因公元1067年宋神宗即位,此时北宋的建立已逾百年,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大大地的超过前代,但同时也由于种种的原因社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加深。
面对“三冗”沉疾,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于熙宁间,王安石倡导变法,革除积习,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
二、变法的内容王安石建立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条例司撤销后,由司农寺主持变法的大部分事务。
吕惠卿、曾布等人参与草拟新法。
这些新法按照内容和作用大致可以分为理财措施、军事措施、教育措施以下三个主要方面:1.理财措施、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2.限制商人、供应国家需要和限制商人的政策,主要是均输法、市易法和免行法。
3.均输法、由发运使掌握六路的财赋情况,斟酌每年应该上供和京城每年所需物资的情况,然后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从便变易蓄买”,贮存备用,借以节省价款和转运的劳费。
4.市易法、在开封设置市易务。
市易务根据市场情况,决定价格,收购滞销货物,待至市场上需要时出售,商贩可以向市易务贷款,或赊购货物。
后又将开封市易务升为都提举市易司,作为市易务的总机构。
5.免行法、各行商铺依据赢利的多寡,每月向市易务交纳免行钱,不再轮流以实物或人力供应官府6.发展农业生产、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的政策以及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
7.稳定封建秩序、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的措施,有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以及建立军器监等。
王安石变法为何会失败-

王安石变法为何会失败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社会变革运动,其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挽救宋朝出现的危机,然而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作为商鞅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变革运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都有哪些呢?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1、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自商鞅起,成功变法的无不是小心翼翼,步步为营的进行的。
直接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王安石明知改革“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却在变法中操之过急。
他只认定一个目标,却忽略了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必然会连带产生一系列问题。
在短短数年间将十几项改革全面铺开,而当时的社会各阶级都不见得有这种精神和物质承受能力,于是变法反而陷入了欲速则不达的困境。
一时间同时得罪的社会各个阶层太多,这些阶层的反对和分量,也是变法之初承受不起的。
2、内部问题商鞅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全力支持,而王安石身后的宋神宗则没有那么坚决,不止一次的动摇过改革的决心。
在封建集权时代,皇帝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宋神宗的态度无疑给变法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而且王安石的变法派内部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有些人更多出于私人利益考虑,而忽略了大局,结果使变法派本身四分五裂。
3、反对派的强势虽然反对王安石的人并非都是反对变法的人,也有在考虑要不要变法以及赞成适度变法的人。
但对王安石想要的变法来说,这些人都是反对派。
而这些人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非常强势的。
其中不乏例如苏轼、司马光、韩琦、欧阳修等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极富盛名的名臣。
王安石虽然在个人品德上无可挑剔,但他变法的助手却不是无懈可击的。
而且也远不如司马光等人出名,更有道德品质不佳,被认为是小人的存在。
4、执行不力在好的政策,具体落实起来,也很难保证不出现偏差。
而王安石无法如后世的张居正一样独揽大权,让各地官员确切的落实好自己的政策。
存在数量众多的反对派自然无法政通人和。
而地方官府的欺上瞒下的修改赋税利率,虚假报告,甚至于损公肥私。
都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和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作者:邱晓芳
来源:《成才之路》2009年第20期
摘要:北宋初年的集权措施使北宋经济繁荣一时,但其弊端的一面却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的形式,鉴于此,北宋宋神宗于1068年命宰相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在新法实施的过程,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和商利贷者的利益,最终新法以失败告终。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一、变法
由于宋朝初期统治阶级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和发展生产等一系列措施的积极作用,呈现了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却给国家带来了极大弊端,即所说的“三冗”:冗兵、冗官、冗费。
一方面,军队不断扩充,为了维持这只庞大的军队,每年国家要拿出财政的50%~70%,致使财政出现了危机(国贫)。
国家为解决财政困难,而向人民加重赋税,造成劳动人民贫困(即民贫)。
另外对外日益无力抗拒辽、西夏的侵扰,对内日益无力镇压人民的反抗(即积弱)。
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实现富国强兵。
1068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王安石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
先后颁布了富国之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强兵之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但最终是以失败告终。
二、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极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但毫无疑问改革失败了。
我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因素、朝廷内部因素、王安石个人因素来讨论:
1. 从社会因素分析
为了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提出,“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
臣以理财为方令急务,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
”认为要改变局面就要先富国。
对于如何富国,他说:“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绕。
”就是主要以政府直接经营的形式获取收入,但从儒家“借鉴爱人”“廉从其薄”的富民观念来看,王安石变法要富国强兵却是与传统不符的,因而以富国强兵思想作为改革
目的不但很难得到大力支持,更难以取得利益,因此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2. 从朝廷内部因素来分析
首先,从深层次来看,封建社会的官场腐败是必然的。
大宋王朝从上至下都烂透了,靠这样的官员去实施新法,新法只能成为他们的又一条生财之道。
可惜王安石在制定新法时根本没考虑到这一点。
其次,王安石用人不当。
要变法、要改革,首先要有变法之人、改革之人。
从用人上看,王安石可以说是用人不当,这也是历来被史学家们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韩绛、吕惠卿、吕嘉问都是王安石亲自选拔的人才,又是变法派的骨干力量。
但是最后,有的使用不当,有的背叛了改革。
第三,神宗的动摇。
变法初期,神宗始终给予王安石巨大的支持,这无疑与其迫切改革现状的愿望紧密相连,但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入,宋朝内部各种力量逐渐形成了一个广泛的反变法的联盟,愈加猛烈地反对变法,再而且外部敌对力量的故意挑衅,内忧外患加在一起,使宋神宗对变法有了很大的动摇。
因此神宗的动摇,给变法造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3. 从王安石个人因素来分析
王安石学识才能人品都堪称一流,但作为变法的统帅,首先他缺乏政治家的远见,王安石任相后,御史中丞吕海上书说王安石“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希望神宗不要受欺骗,神宗没有接受。
当神宗说:若出海,恐安石不自安”时,王安石立即表示“臣以身许国,陛下处之有方,臣何敢以形迹自嫌尚为去就”,王安石的话表面上看起来似乎真的“以身许国”,毫不计较个人得失,但言外之意,只有吕海被斥,他才出来变法。
神宗只好贬了吕海。
王安石的做法虽有扫清障碍的意图,但使自己不能容人的形象树立在众人面前。
其次,是由于变法的急功近利。
王安石变法中的“生财”措施,特别是对人民有益的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在实施中都是蜻蜓点水式的,而“取财”的募役法、市易法、青苗法、免役法、均输法却是实施非常坚决。
农田水利法在实施过程中,兴修了大批水利工程,使近万顷的田地得以灌溉,利民最大,但却不是新法的重点所在,实施很不得力,因此人民得到的实惠不多。
与之相应的方田均税法,结局却更加可悲。
本来此法是为了解决“田赋不均”而把全国的土地分为五等,按肥沃程度重新定税,这对广大民众应该是最有益的,但自1072年颁布实施不到一年就废止了。
剩下的诸法都是对人民百害而无一利,由此“民于是益困矣”。
而王安石却总是有“今岁增赋三百万”之类的夸耀,后来王安石的继任者章敦在新法恢复后,专以追求增加财政收入为能。
在王安石变法的十几年里,作为阶级斗争晴雨表的农民起义就有35次之多,在此我们不得不怀疑新法对人民的危害是多么巨大!
最后,意志不够坚定。
当王安石复相后,并未表现出刚任相时的锐气,而是屡次谢病求去,再加上两位弟弟反对变法,使他的意志彻底崩溃,由此可见王安石在变法最困难的时期作为变法主帅没有用坚强的意志支撑自己,最终造成终生遗憾。
变法是一个大工程,要统揽全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不能急功近利,仅仅依靠一腔热血是不行的,要讲究方法,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变法成功的关键。
王安石变法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他失败的原因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清河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