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
文言文中名词做动词和名词做状语的区别

文言文——古汉语名词做状语详解2009-10-23 10:44:44来源: 作者: 【大中小】浏览:5294次评论:0条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
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
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1)普通名词作状语①表示比喻。
例如:A.嫂蛇行匍伏。
B.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C.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简析]A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样地爬行”,“蛇”是名词作状语,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饰动词。
B句中“儿啼”是“像小孩一样地啼哭”。
C句中“犬坐”是狼“像犬一样坐着”。
②表示对人的态度。
例如: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
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简析]A句的“兄”,名词,在这里作“事”的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要用招待兄长的方式招待他。
B句的“师”与C句的“客”都与此同。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
例如:A.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简析]AB句的“箕畚”和“船”分别修饰动词“运”和“载”,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是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船载以入”,意思是用船载运进来。
C句的“目”和“耳”分别修饰动词“见”和“闻”,表示凭借。
“目见耳闻”可译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D句的“面”修饰动词“刺”,表示用面对面、直言不讳的方式进谏。
“面刺”可译为当面指责。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例如:A.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B.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C.赵襄王郊迎甘罗。
[简析]A句的“廷叱”,意思是在朝廷上呵叱。
B句的“水陆并进”,意思是从水路和陆路一齐进军。
文言文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

文言文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作状语教者:刘应湘教学目标:1、使学生弄清楚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之名词作状语几种情形;2、掌握名词作状语的基本规律;3、引导学生运用本次课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他文言知识规律。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快速判断出名词作状语的语法现象,总结出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名词作状语规律的概括。
教学方法知识讲授法;问题点拨法和探究讨论法等。
教学媒介多媒体课时安排20分钟教学步骤:一、导入设计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现象,名词活用作状语便是其中之一。
一般地说,在古文中,一个名词的后面紧跟着的是一个动词,构成的不是主谓关系,就应该考虑那其中是否有名词活用作状语的情况了。
如“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句中的“人立”构成的就不是主谓关系,而是表明那横在道上的狼站立的方式。
那么,名词作状语有哪些规律呢二、看例子找规律(一)1、樯橹灰飞烟灭2、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3、赢粮而影从4、土崩瓦解5、星罗棋布6、蚕食鲸吞7、风起云涌小结:规律一: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的时候,需要在那个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
(二)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3、市中游侠儿得佳者而笼养之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5、余自齐安适临汝6、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小结:规律二;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在翻译时,一般要在活用的那个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
当然,具体翻译须据语境而定。
(三)1、乡邻之生日蹙2、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3、日削月割4、族庖月更刀5、宫中尚促织之戏。
岁征民间小结:规律三:名词活用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
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那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
(四)1、大江东去2孔雀东南飞3、外连横而斗诸侯4、内惑与郑秀,外欺于张仪小结:规律四: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
豕人立而啼名词作状语

豕人立而啼名词作状语
豕人立而啼,是一种古代的文学修辞手法,也称为“状语作名词补语”。
它是指在句子中,名词作为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起到强调、描绘、补充等作用。
豕人立而啼,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它出自
《庄子·外篇·大宗师》。
在这个例子中,“豕人”是名词,“立而啼”是动词短语,名词作为
状语修饰动词短语,表达了豕人哀怨的情感,强调了其悲痛的程度。
这种修辞手法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除了豕人立而啼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状语作名词补语的例子。
比如,“风吹雨打,我独自站在街头”中,“我”作为名词状语,修饰“站”,表达了孤独的感觉;“夜幕降临,城市变成了另一个世界”中,“城市”作为名词状语,修饰“变成”,表达了城市夜晚的神秘感。
状语作名词补语的使用,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语言的表
现力。
但是,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不能过度使用,否则会影响句子的
流畅性和清晰度。
同时,也需要注意名词的选择和位置,以保证其修
饰的词语和意义准确无误。
总之,豕人立而啼是一种经典的状语作名词补语的例子,它体现了文学修辞的魅力和表现力。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借鉴这种修辞手法,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古汉语的词类活用

古汉语的词类活用以下“三位”、“三动”和词的活用是笔者对常见古汉语词类活用的归纳。
一、“三位”“三位”指词在句中的位置,主要有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介宾短语作补语译作状语。
1.名词用作状语(1)表示比喻。
猿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狐鸣呼曰:“大楚兴,陈涉王。
”(《史记?陈涉世家》)这里的“人、云、景、狐”都是名词,译作“像人、像云、像影、像狐”,在句中作状语,这种用法,修辞的意味非常浓厚。
(2)表示对人的态度。
彼秦者,……虏使其民。
(《战国策?赵策》)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及(《孟子?万章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3)表示处所或工具。
舜勤於民事而野死。
(《国语?鲁语》)童子隅坐而执烛。
(《李记?檀弓上》)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车裂商君以徇。
(《史记?商君列传》)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汉书?霍光传》)(4)表示时间。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左传隐公元年》)夜追而出。
(《左传僖公三十年》)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左传僖公三十年》)2.动词用作状语用作状语的动词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广……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争割地而赂秦。
(《过秦论》)动词用作状语之后,用“而”字或“以”字和动词谓语连接,这种情况比较多。
例如:坐而假寐。
(《左传宣公二年》)子路拱而立。
(《论语?微子》)箕踞以为。
(《战国策?燕策》)动词或动宾词组用作状语,在词序上和连动式一样,在意思上和连动式不同,连动式一般表示一先一后的行为,不分主次。
动词或动宾词组用作状语,是修饰动词谓语的,有主有次。
3.介宾短语作补语译作状语(例略)二、“三动”三动是指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被动用法。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庄公寤生,惊姜氏。
”这不是说庄公本人吃惊,而是庄公使姜氏吃惊。
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现象分析

名词作状语是古代汉语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学 者对这种结构的本体分析已经出现了不少成果。“省 略说”“本 用 说 ”众 说 纷 纭,各 执 一 词。 我 们 认 为 “省 略说”是立足于现代汉语,并不清楚古代汉语的实际 表达习惯,是 不 明 古 今 的 弊 病。 我 们 认 为,用 来 直 接 修饰动词的名词是该名词具有的语义特征决定的,是 古人独有的表述手段,我们将在后文加以分析。
“犬”。只有结合上下文才能正确理解句子意思。 由以上分析可知,判断名词作状语在结构上要满
足三个要求:首先,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也不是动作 的施事;其次,名 词 后 面 有 动 词;最 后,起 修 饰 作 用 的 名词与动词是修饰关系。满足以上三个要求,结合具 体上下文,就能很好地辨认“名词作状语”的结构了。
第 35卷 第 2期 Vol.35 No.2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LANZHOUINSTITUTEOFEDUCATION
2019年 2月 Feb.2019
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现象分析
杜慧杰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摘 要]与现代汉语不同,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修饰动词,与动词构成偏正关系。本文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这种结构 为分析对象,从中归纳出了名词作状语的五种方式,以语义分析为手段揭示了这种结构的构成原因,并从语用的角度指 明该结构在写作、表达上的功用。 [关键词]名词作状语;结构;语义;语用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9)02004702 [收稿日期]2018-10-23
[作者简介]杜慧杰(1994-),女,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48
文言文名词状语翻译的两种方法

文言文名词状语翻译的两种方法“在古代汉语的历史发展中,词类活用逐渐由一种具有修辞意味的语法现象演变成具有一定语法特点的修辞方式,从而在修辞上占据了一席位置。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名词(这里指一般名词)作状语是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一种,它具有一定的修辞意义,所以,我们在翻译时要倍加注意。
一、“喻体+一样”,或“喻体+似的”古代汉语中,名词作状语常常是用来比喻事物,用名词所代表事物的形象特征来描绘人或事物的状态,在翻译时我们要把它的这一“形象特征”翻译出来。
如:①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刺秦王》)译文:荆轲自己知道事情(已经)不能成功,靠着柱子大笑,两腿张开,像簸箕一样.....坐着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我想生擒你,一定要得到契约来回报太子啊!”“箕”,即簸箕,是一种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清除粮食杂质的器具,后面和两边有沿,前面敞口,敞口部分较宽,整个簸箕状如“八”字。
“箕踞”,就是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状像簸箕。
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势,形象地描绘出荆轲蔑视秦王、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
②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译文: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地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用狗蹲坐在地上的形状来比喻狼蹲坐在地上的样子,形象传神。
狼像狗一样蹲坐,这是在耍花招,迷惑屠户,“犬坐”形象地表现出狼的狡猾。
③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鸿门宴》)译文:项庄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且)常常用身体像鸟翅膀一样......掩护着刘邦,(使)项庄无法袭击(刘邦)。
翼,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像鸟翅膀一样。
“翼蔽”二字形象地描绘出项伯为保护刘邦张开双臂舞剑的姿势。
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陈涉世家》)译文:(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潜藏在驻地附近被树木包围着的祠堂里,天黑以后,(点上)篝火(假装鬼火),像狐狸一样.....嗥叫着说:“大楚复兴,陈胜为王。
名词作状语 详细举例分析

名词作状语详细举例分析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
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
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1)普通名词作状语①表示比喻。
例如:A.嫂蛇行匍伏。
B.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C.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简析]A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样地爬行”,“蛇”是名词作状语,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饰动词。
B句中“儿啼”是“像小孩一样地啼哭”。
C句中“犬坐”是狼“像犬一样坐着”。
②表示对人的态度。
例如: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
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简析]A句的“兄”,名词,在这里作“事”的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要用招待兄长的方式招待他。
B句的“师”与C句的“客”都与此同。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
例如:A.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简析]AB句的“箕畚”和“船”分别修饰动词“运”和“载”,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是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船载以入”,意思是用船载运进来。
C句的“目”和“耳”分别修饰动词“见”和“闻”,表示凭借。
“目见耳闻”可译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D 句的“面”修饰动词“刺”,表示用面对面、直言不讳的方式进谏。
“面刺”可译为当面指责。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例如:A.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B.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C.赵襄王郊迎甘罗。
[简析]A句的“廷叱”,意思是在朝廷上呵叱。
B句的“水陆并进”,意思是从水路和陆路一齐进军。
C句的“郊迎”,意思是到郊外迎接。
⑤普通名词作状语虽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大不一样。
成语中的名词作状语现象

成语中的名词作状语现象成语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固定短语,它们绝大多数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因此保留着古代汉语的某些特征,其中名词作状语就是成语所保留的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特征。
了解成语中名词作状语的有关情况,对于正确理解、运用成语具有重要意义。
成语中的名词状语,根据其含义和作用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这是数量最多的一类。
这类状语是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修饰限制动词(含活用为动词的名词)或形容词的,因此理解含有这类状语的成语,要用“像……一样(那样)”或“像……似的”的格式来理解、翻译动词或形容词前的名词(即用作状语的名词)。
例如:①土崩瓦解——像土崩塌一样,像瓦碎裂一样。
比喻彻底崩溃。
②狼奔豕突——像狼一样奔跑,像野猪一样乱冲乱撞。
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撞。
③冰清玉洁——像冰那样清澈,像玉那样纯洁。
比喻人格高尚,操行纯洁。
④冰消瓦解——像冰雪一样融化,像瓦片一样粉碎。
比喻完全消失或崩溃。
⑤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
比喻多而密集。
这类状语除了上面列举的两个名词分别修饰限制两个动词或形容词的形式外,还有一种形式是两个名词连在一起(构成一个并列短语)共同修饰限制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如“萍水相逢”“冰雪聪明”等。
(二)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方法或道理理解含有这类状语的成语,要在名词前加上适当的介词,如“用”“拿”“根据”“按照”等。
例如:①车载斗量——用车装,用斗量。
形容数量很多,多用来表示不足为奇。
②管窥蠡测——用竹管看(天),用蠡(瓢)测量(海水)。
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
③鞭打快牛——用鞭子抽打跑得快的牛。
比喻对先进的单位或个人进一步增加任务或提出过高的要求。
④刀耕火种——用刀砍倒林木、用火把草木烧成灰进行耕种。
一种原始的耕种方法,把地上的草木烧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种。
⑤义不容辞——按照道义不允许推辞。
表示理应承担。
例①、例②和例③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例④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方法,例⑤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很少作状语。
古代汉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以作状语。
由于名词的这种作用和副词相似,所以有的人称之为名词用如副词。
普通名词作状语,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有的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有的表示比喻。
1.表示方位或处所。
例如: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山海经·夸父逐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荀子·劝学》
大月氏复西走。
《汉书·张骞传》
范雎至秦,王庭迎。
《范雎说秦王》
群臣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
例一的“北”、例二的“上、下”、例三的“西”表示方位,例四的“庭”、例五的“面”表示处所。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核舟记》)
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父”是“用对待兄长、老师、父亲的态度来对待……”,他们用在动词“事”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
张苍德王陵,……及苍贵,常父事王陵。
《史记·张丞相列传》
4.表示比喻。
例如:
“犬马畜伋”意为“把伋当作犬马畜养”;例二、例三、例四的“兄、师、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狼》
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
狐鸣呼曰:“大楚兴,陈涉王。
”《陈涉起义》
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战国策·秦策》
东向坐,西向坐,师事之。
《韩信破赵之战》
射之,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嚷,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汤问》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
《三国志·华陀传》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
《范雎说秦王》
2.表示工具或依据。
例如: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柳宗元《黔之驴》)
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汉书·霍光传》
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
”《孟子·万章下》3.表示对人的态度。
例如:
是“依法”的意思,表示依据,作“斩”的状语。
“橐、剑、箕畚、船”都是表示工具的,用在动词前,作状语;例六的“法”
失期,法当斩。
《陈涉起义》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小石潭记》)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
第二,“日”字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当“一天一天”讲,表示情况的逐渐公下》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孟子·滕文如: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
年)”“月月(每月)”“日日(每天)”的意思,表示行动的频数或经常。
现代汉语单个的时间名词“年、月、日”则没有这些用法。
日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
《左传·昭公十六年》
第一,“岁、月、日”放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前面,有“岁岁、年年(每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州田。
《左传·昭公七年》
第三,“日”字用在句首主语的前面,当“往日”讲,用来追溯过去。
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
《史记·田单列传》
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发展。
如:
解”、“星罗棋布”、“瓜分”、“蜂拥”、“响应”。
饰动词“行”,译为“像蛇那样”。
这些句子中的“人、蛇、翼、狐、云、景、犬”都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意为“像……一样”,因而,这一种用法具有坐在前面”。
名词“斗”,修饰动词“折”,译为“像北斗星那样”;“蛇”修样聚集”,“景(影)从”是“像影子一样跟着”;“犬坐于前”是“像狗一样“人立”就是“像人一样站着”,“蛇行”是“像蛇一样爬行”;“翼蔽”是“像鸟翅一样遮挡着”;“狐鸣”是“像狐狸一样叫”;“云集”是“像云一浓厚的修辞色彩。
这种用法还保留在现代汉语的一些成语或词语中,如“土崩瓦此外,和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的时间名词也作状语,如:
但是,时间名词作状语时也有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
古汉语中“岁、月、日”等时间名词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它们平时的意义有所不同,不再是单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战国策·齐策》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郑伯克段于鄢》
纯的时间修饰。
具体来说,有下面几三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