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作文素材大全:先天下之忧而忧_历史典故.doc

合集下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背景故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背景故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最早出现于我国古代哲学家孟子的著作《孟子·尽心上》,这句话表达了一种为他人着想、忧患意识和乐观豁达的境界。

而这句话的背后故事,也源远流长。

据传说,孔子的学生曾子被派遣到齐国做官,国君隐忍多年的愤怒终于爆发,向曾子展示并要求选取刑罚之圣骸,曾子选取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牛骸,解释道:“先天下之忧而忧者,是先应对天下之疾苦有所思虑,体察天下人的疾苦;后天下之乐而乐者,是后应对天下国家的安乐有所追求,能共享天下人的幸福。

”这便是这句话的起源。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是讲述了一种道德观念和人生态度。

先忧后乐,意味着要有担当,要有责任感,要能够面对和承担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压力和困难。

这种忧患意识,是对人生坎坷道路的一种认知,也是对社会责任的一种担当。

而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是对人生乐观的态度,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在当今社会,这句话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忧患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先天下之忧而忧,才能够更好地应对人生和社会中的困难和挑战。

而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实现,是对自己和社会的一种回馈。

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很多事情来体现这种精神。

我们在工作中能够先为他人着想,先考虑团队的利益;在家庭中,我们能够先为家人着想,先关心家人的需求。

而后,当家人和团队取得成就和幸福时,我们也会感到由衷的快乐和满足。

在我看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现代社会,这种态度更显得珍贵和宝贵。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内化这种精神,做一个先忧后乐的人。

这不仅能够让我们面对人生时更加从容和坦然,也能够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温暖和力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精髓和人生境界是深刻的。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更应该去理解和践行这种精神,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积极向上的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事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事例

夏完淳
抗清义士夏完淳,十七岁血洒刑场。他在狱中书赠难友诗中的名句“英雄生死路, 却似壮游时”,毫无疑问是对气节的升华。气节的升华极为严峻,一般要通过生死 考验来进行最后提纯。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在历史上进步与反动、正 义与邪恶、忠诚与奸佞的矛盾冲突中,永远是鉴别光荣与耻辱、勇士与懦夫、英雄 与叛逆的试金石和分水岭。勿庸讳言,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中国古代社会精英 的气节难免醇疵粘连(譬如他们身上同时留有“爱国”与“忠君”、慷慨就义与民 族仇恨的印记等),但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剥离,去芜存菁,就应该承认他 们表现出的气节还是瑕不掩瑜的。
史可法
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也是在支大厦于将颓、挽狂澜于既倒的危险时刻,让生命发 出光辉的。其时,南明王朝苟且偷安、醉生梦死;清兵南下越过淮河、直奔扬州。 面对蜂涌而来的清兵,史可法抱定“城亡与亡”的决心,与将士坚守孤城。围城的 清兵统帅多铎数次致书史可法,劝其投降。史可法不加拆阅,就将来书投入火中。 多铎恼羞成怒,疯狂攻城。城破之时,史可法拔刀自刎,被副将史德威等救下,但 不巧与破城的清兵相遇。史可法临危不惧,大呼:“我史督师也!可引见汝兵主。” 清兵将史可法带往统帅营帐,多铎再次劝说:“累以书招,而先生不从。今既竭臣 忠,不为负国,能为我收拾江南,当不惜重任。”史可法回答:“吾为朝廷大臣, 岂肯偷生为万世罪人!吾头可断,身不可辱,愿速死,从先帝于地下。”多铎又说: “君不见洪承畴乎?降则富贵。”史可法答:“承畴受先帝厚恩而不死,不忠甚矣。 我讵肯效之?”“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州万民,不 可杀戮。”(《明史·史可法传》)多铎劝说无效,就杀害了史可法。铮铮铁骨的 史可法,以其“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成为南明抗清以身殉职第 一人。

优秀作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优秀作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优秀作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我国宋代范仲淹的千古名句。

诚然,范仲淹有忠于封建君主思想的局限性,但是在豺狼当道的社会里,能够以天下为重,也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在古代,忧国忧民的英雄人物就不乏其例,像屈原、岳飞、文天祥等等,他们为了国家民族,不惜慷慨捐躯。

他们的事迹,将流芳百代,为人们所称颂。

在革命年代里,为了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中国,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英雄人物更是数不胜数。

李大钊同志,双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革命英勇献身。

鲁迅先生的一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伟大领袖毛主席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革命,为缔造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为了建立新中国,立下了丰功伟绩。

敬爱的周总理,为人民披肝沥胆,鞠躬尽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在革命的征途中,正因为有千千万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英雄人物,革命事业才兴旺发达,历史的车轮才能滚滚向前。

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在伟大的历史转折关头。

实现“四化”,振兴中华,急需一大批有共产主义思想觉悟、有文化科学知识的专门人才。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们青年人应当担负起历史的重任,为国分忧,为民尽力,用青春的光和热换来祖国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幸福康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应当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在我们青年中,也有少数人只顾个人的安逸享受,不顾国家的前途命运。

他们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斤斤计较个人得失。

这些人鼠目寸光,心胸狭窄,连封建时代的范仲淹都不如,更不用说具有共产主义的思想品质了。

在伟大的时代面前,这些人应当感到惭愧和羞耻。

革命在发展,历史在前进,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应当时时刻刻想到国家,想到人民,为共产主义千秋大业而奋斗终生。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一、审题立意。

根据几则材料可知,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所给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立意,并围绕立意选材创作的能力。

写作时要抓住关键词,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

高考素材:中国历史典故_高考作文素材

高考素材:中国历史典故_高考作文素材

高考素材:中国历史典故作为高考生我们要熟悉典故,了解典故,能够娴熟地去掌握和运用典故。

下面是语文迷为大家提供的历史典故,欢迎参考。

1、望梅止渴有一年夏季,曹操带领队伍去伐罪张绣,气候热得出奇,烈日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队伍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忧贻误战机,心里非常着急。

但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速速度呢?他立即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另有很远的旅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措施。

”他知道现在纵然下下令要求队伍加速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子一转,措施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部队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边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好像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调禁不住加速了很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望梅止渴”,比喻用梦想慰藉自己或他人。

2、化干戈为玉帛[语出] 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

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大禹受舜的禅让而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奠基者。

据说大禹活到了一百岁,死后葬在会稽山。

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领鲧的儿子,据传为颛顼(zhuānxù)曾孙,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君。

大禹幼年时便随鲧东迁,来到中原。

其父鲧被尧帝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叫崇伯,实际上是一个封国国君。

当时中原闹水灾,尧帝便叫鲧治水。

因为治水的组织是半军事性质,号令很严,所以鲧的地位和权势迅速上升,以致发展到有能力以暴力破坏氏族社会“禅让制度”的地步,尧帝看到了这种威胁,便命舜以“治水无状”的罪名,把鲧处死于羽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 在天下人未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快乐后才快乐![出典] 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注:1、【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2、.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任岳州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滕子京)就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原有的建筑规模,把唐代有才能的人和现代人的诗词歌赋镌刻在岳阳楼上,(滕子京)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重建岳阳楼)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的优美的景像,全都集中在洞庭湖。

(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没长江的流水,水势很大的样子,宽阔没有边际。

一天中或早或晚阴晴多变化,天气景象千变万化。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既然)这样那么,(从这里)向北面到达巫峡,向南面到达潇水、湘水,被贬谪流迁的官员和诗人,大多都聚集在这里,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情感,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事实论据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事实论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事实论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可不只是一句漂亮话,这背后有着无数动人的故事呢。

就说那大禹吧。

那时候洪水泛滥,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家被水淹了,庄稼也没了,简直是陷入了绝境。

大禹啊,他就像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勇士。

他没有躲在安全的地方,眼睁睁看着百姓受苦。

他把百姓的忧愁当成自己的忧愁。

他到处奔波,考察河道,想办法治水。

他三过家门而不入,自家的妻儿老小就在近前,他都顾不上看一眼。

为啥呢?他心里装的是天下人的安危。

他想的是要是不把洪水治理好,百姓就永远没有安稳的日子。

这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啊。

如果他只想着自己的小家,那洪水还是会继续肆虐,无数的家庭就会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他就像一盏明灯,在黑暗的洪水中为百姓照亮希望的路。

再看看诸葛亮吧。

他本可以在隆中过着自在的田园生活,种种地,读读书,和朋友聊聊天。

可是当他看到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的时候,他坐不住了。

他出山辅佐刘备,就如同一个掌舵者,试图在乱世的惊涛骇浪中为百姓找到一片安宁的港湾。

他殚精竭虑,日夜操劳。

北伐中原,想的是恢复汉室,让天下重归太平。

他自己的生活呢?那是过得非常辛苦,可他不在乎。

他的快乐建立在天下太平的基础上。

如果他没有这种胸怀,只是贪图自己的安逸,那蜀汉的百姓可能就一直在战乱中挣扎。

他难道不知道出山的艰难吗?他当然知道,可是他把天下的忧愁放在了自己的心头。

在现代,也有这样的人啊。

那些默默奉献的科研人员,他们为了国家的科技发展,为了让国家在世界上更有竞争力,自己过着看似枯燥的实验室生活。

他们面对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

他们想的是如果科技落后了,国家就会在很多方面受制约,百姓的生活质量也难以提高。

他们的辛苦和付出,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当一项项科研成果出来,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时候,他们才会露出欣慰的笑容,这就是后天下之乐而乐啊。

还有那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

疫情爆发的时候,大家都害怕,都想躲在家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故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故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故事咱来唠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背后的故事。

话说在宋朝的时候啊,有个叫范仲淹的大神。

这老兄可不得了,他心里装的事儿那叫一个大。

范仲淹年轻的时候就特别有志向,读书可努力了,一心想为国家为百姓干点大事儿。

他一路摸爬滚打,在官场里起起落落。

有一次,他到了一个地方当官。

那地方的情况可糟糕了,老百姓过得苦哈哈的,不是被苛捐杂税压得喘不过气,就是经常遭受自然灾害。

范仲淹看到这情况,心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他可没想着混日子,马上就开始想办法改善。

他组织大家修水利,让农田能好好灌溉,还改革当地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后来呢,范仲淹又到朝廷当官去了。

那时候朝廷里也是事儿多,有些官员就只想着自己的利益,整天勾心斗角的。

可是范仲淹不管这些,他看到国家边境不安宁,北方的辽国老是虎视眈眈的,他就主张要加强国防,还推荐了好多有本事的将领。

同时呢,他看到国内一些政策对老百姓不利,就大力推动改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

但是啊,改革这事儿哪有那么容易。

那些既得利益者就不乐意了,开始在背后使坏,给范仲淹使绊子。

最后呢,这改革没成功,范仲淹还被排挤出朝廷了。

不过范仲淹可没有因此就一蹶不振。

他不管自己是在朝廷当官风光的时候,还是被排挤在外倒霉的时候,心里想的始终是国家和百姓。

他就觉得啊,自己得先为天下
人的忧愁去操心,等天下人都过上好日子乐呵了,自己再去乐。

这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你看,这范仲淹是不是超级酷?。

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故事

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故事

故事一:孔子的故事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有一位来自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孔子,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句话意味着,我们首先要关注世界上的一切难题和忧虑,尽力解决它们,以便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而后我们才能享受来自世界的乐趣和快乐。

1. 孔子的故事孔子是古代我国的一位伟大而睿智的思想家,他对人生和社会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

在他的时代,我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饱受战乱和疾苦之苦。

孔子意识到,要想改变这种局面,首先就要消除人们的困扰和忧虑,让人们能够享受和平和安宁的生活。

于是,他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号召人们共同努力,解决社会问题,为后代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2. 思考与总结孔子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有情怀和责任的人,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的快乐,而忽视他人的痛苦和困苦。

只有当我们首先解决社会难题,消除人们的忧愁,才能真正享受到来自世界的乐趣和快乐。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有远大的目光和担当,始终关注着我们周围的世界,尽力帮助他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3. 个人观点我个人对孔子的这个观点非常赞同。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都忽视了社会问题,只顾自己的快乐和享受,而忽视身边的困境和痛苦。

然而,真正的快乐并非只属于个人,而是应当为所有人所共享。

我们应该积极关注社会问题,努力解决它们,为人类的幸福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结语:孔子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只有首先解决世界上的各种难题和困扰,才能真正享受到来自世界的乐趣和快乐。

这不仅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更是一种智慧和境界。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并以实际行动去践行它,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关爱和温暖。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人生、社会、政治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见解和理论。

他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的意义深远,不仅体现了孔子的大公无私和担当精神,也提醒着后人要关注世界上的问题,为他人着想,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典故作文素材大全:先天下之忧而忧_
历史典故
宋仁宗曾经派范仲淹去西北抗击西夏。

范仲淹确实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他不但是一个军事家,也是着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范仲淹是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

他两岁的时候,就死了父亲,跟着改嫁的母亲背井离乡,生活十分贫困。

他从小很有志气,爱好读书。

十多岁的时候,他借住在一所寺庙的僧房里,昼夜苦读。

每天,他只烧一锅粥,等粥冷却后,用刀划成四块,一天两餐,早晚各吃两块。

菜呢,也只是几根咸菜。

后来,人们称他这种生活为断齑(jī,指咸菜)划粥,成为历史上刻苦好学的佳话。

经过艰苦的学习,范仲淹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同时养成了严肃认真和刻苦节俭的作风。

范仲淹青年时就考中了进士,开始做官。

早年的贫困生活使他了解并同情民间的疾苦。

他决心为国家和百姓做一番事业。

宋夏战争初期,宋军不断失利。

公元1040年,范仲淹和韩琦同时被派到陕西,前去抗击西夏。

范仲淹到了延州,发现一个很不合理的现象。

当时,宋朝政府把边兵分给各级官员带领,官职越高的带兵越多,官职越小的带兵越少。

这本来是正常的现象,但宋仁宗却下了一道命令,说敌人
来进犯时,不管来的敌人多少,一概由官小的带领自己的少量人马先去作战。

这样做哪有不败的道理。

范仲淹却不管皇帝的命令,立即改变做法。

他把延州的一万八千军队,分给六个将领带领,每将三千人,负责训练。

有了敌情,该多派就多派,该少派就少派。

同时,他又下令修筑一些城堡。

经过一番整顿,延州的防守力量顿时改观了。

西夏军队看到范仲淹防守严密,就互相警戒说: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甲兵。

从此,他们再不敢轻易侵犯延州了。

范仲淹镇守陕西几年,除延州外,还驻过庆州(今甘肃庆阳)、州(今陕西彬县)等地,很受当地羌人部落的尊敬。

羌人因为范仲淹做过龙图阁直学士,都称他做龙图老子。

公元1043年,范仲淹由陕西调回京城,担任副宰相。

那时候,北宋政治非常****,封建官僚的特权大得惊人。

做官全凭关系,升官更靠资历。

只要一个人当了大官,家属亲戚都可以做官。

结果大小衙门里塞满了多余的官员,好多官员又尽干坏事。

范仲淹早就看不惯这种状况。

他担任副宰相后,决心改革,就大胆地向宋仁宗提出十项改革方案。

这个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一、明确规定官吏提拔或者降职的办法;二、严格阻止凭借特权、关系等取得官职;三、改革科举制度;四、慎重选择官员;五、重视生产;六、加强武备;七、减轻劳役等。

宋仁宗正信任范仲淹,对范仲淹提出的方案全部接受了。

因为范仲淹是在宋朝庆历年间提出这个方案并进行改革的,所以历史上称为庆历新政。

为了推行新政,范仲淹首先整顿官吏制度。

他派一些官员担任监司(监察官),到全国各地视察,然后根据他们的报告,把各地的坏官从登记簿上除名,加以撤换。

有一次,和范仲淹一起推行新政的大臣富弼(b),看到范仲淹在登记簿上勾掉坏官的名字,心里不忍,就上前劝阻说:一笔勾掉一个名字很容易,可是,被勾掉的一家人都得哭了。

范仲淹毫不动摇,斩钉截铁地回答说:一家哭总比一路(北宋的政区名称)的百姓哭好啊!
富弼听了,觉得范仲淹既有胆量,又有见识,心里非常钦佩。

新政在推行中,触犯了一些封建贵族的利益。

许多保守的官僚纷纷起来反对,诽谤范仲淹和推行新政的人,说他们结成朋党,滥用职权。

宋仁宗动摇了。

新政只推行了一年多,范仲淹就被降职,调到外地做官去了,新政也跟着失败了。

范仲淹虽然遭受打击,但他忧国忧民的信念却丝毫不变。

不久,他到邓州(今河南邓州)去做地方官。

这时,他的朋友滕子京也
被降职,在岳州做地方官。

滕子京在岳州重新修建岳阳楼,请范仲淹写一篇纪念文章。

范仲淹答应滕子京的要求,写下了着名的《岳阳楼记》。

文中反映范仲淹伟大抱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语,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公元1052年,范仲淹又被调到颍州(今安徽阜阳)去当地方官。

他在上任的路上生病死了。

范仲淹生前,生活非常节俭,但待人却很亲热厚道,乐于助人。

他喜欢将自己的钱财赠送给别人,还设法救济同族的人。

所以,他死后,人们都很悲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