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成分对氧化铁皮形成的影响3.11

合集下载

各化学元素对钢材的影响

各化学元素对钢材的影响

各化学元素对钢材的影响1、碳(C):钢中含碳量增加,屈服点和抗拉强度升高,但塑性和冲击性降低,当碳量0.23%超过时,钢的焊接性能变坏,因此用于焊接的低合金结构钢,含碳量一般不超过0.20%。

碳量高还会降低钢的耐大气腐蚀能力,在露天料场的高碳钢就易锈蚀;此外,碳能增加钢的冷脆性和时效敏感性。

2、硅(Si):在炼钢过程中加硅作为还原剂和脱氧剂,所以镇静钢含有0.15-0.30%的硅。

如果钢中含硅量超过0.50-0.60%,硅就算合金元素。

硅能显著提高钢的弹性极限,屈服点和抗拉强度,故广泛用于作弹簧钢。

在调质结构钢中加入1.0-1.2%的硅,强度可提高15-20%。

硅和钼、钨、铬等结合,有提高抗腐蚀性和抗氧化的作用,可制造耐热钢。

含硅1-4%的低碳钢,具有极高的导磁率,用于电器工业做矽钢片。

硅量增加,会降低钢的焊接性能。

3、锰(Mn):在炼钢过程中,锰是良好的脱氧剂和脱硫剂,一般钢中含锰0.30-0.50%。

在碳素钢中加入0.70%以上时就算“锰钢”,较一般钢量的钢不但有足够的韧性,且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提高钢的淬性,改善钢的热加工性能,如16Mn钢比A3屈服点高40%。

含锰11-14%的钢有极高的耐磨性,用于挖土机铲斗,球磨机衬板等。

锰量增高,减弱钢的抗腐蚀能力,降低焊接性能。

4、磷(P):在一般情况下,磷是钢中有害元素,增加钢的冷脆性,使焊接性能变坏,降低塑性,使冷弯性能变坏。

因此通常要求钢中含磷量小于0.045%,优质钢要求更低些。

5、硫(S):硫在通常情况下也是有害元素。

使钢产生热脆性,降低钢的延展性和韧性,在锻造和轧制时造成裂纹。

硫对焊接性能也不利,降低耐腐蚀性。

所以通常要求硫含量小于0.055%,优质钢要求小于0.040%。

在钢中加入0.08-0.20%的硫,可以改善切削加工性,通常称易切削钢。

6、铬(Cr):在结构钢和工具钢中,铬能显著提高强度、硬度和耐磨性,但同时降低塑性和韧性。

铬又能提高钢的抗氧化性和耐腐蚀性,因而是不锈钢,耐热钢的重要合金元素。

化学成分对氧化铁皮形成的影响3.11

化学成分对氧化铁皮形成的影响3.11

化学成分对氧化铁皮形成的影响3.11钢化学成分对氧化铁皮形成的影响钢的化学成分是加热过程中影响氧化的内因,合金元素对氧化铁皮的结构有一定的影响。

促进氧化铁皮生成元素:碳、硅、镍、铜、硫促进氧化铁皮生成,例如硫与钢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液态的硫化铁,不但促进氧化铁皮生成而且增加氧化铁皮与金属的接触粘度,增加氧化铁皮的消除难度。

减缓氧化铁皮生成元素:锰、铝、铬可以减缓氧化铁皮生成,一些元素如Cr,Al,Si 等元素都能显著提高钢的抗氧化性,这些元素能在钢的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造成除鳞困难。

一、含Si 量对氧化铁皮形成的影响:含硅量高的钢氧化铁皮剥离性差,氧化铁皮容易残留下来。

其机理如下:(1) 决定氧化铁皮剥离性的主要因素是空冷时的氧化铁皮裂纹的形态,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又受氧化铁皮中气孔状态的影响。

含硅量高的钢由于铁皮中气孔直径大[1 ] ,空冷时的裂纹容易在氧化铁皮厚度中间停止,除鳞时裂纹与基底金属相平行传播,导致基底金属侧的氧化铁皮容易残留下来,所以氧化铁皮剥离性不好。

(2) 含硅量高于0.2 %的钢在加热(1 250 ℃以上) 时,在氧化铁皮与基底金属界面产生层状的Fe2SiO4[2 ] ,除鳞时界面温度使Fe2SiO4 成液相还是成固相,对氧化铁皮剥离性有很大影响。

界面温度Fe2SiO4 的凝固温度1 170 ℃以下时,由于氧化铁皮对基底金属的附着力增强,导致剥离性不好。

基于上述理论,含硅量较高的钢由于高温时剥离性不好,加上连轧除鳞时界面温度很少能达到1 170 ℃以上,因此FeO 容易残留下来,致使除鳞不彻底。

在R1 (第一架粗轧机) 机架间及精轧前同样存在除鳞不好的问题。

此时除鳞后的氧化反应为:3FeO + 1/ 2O2 = Fe3O42Fe3O4 + 1/ 2O2 = 3Fe2O3282Fe + O2 = 2FeO由于Fe2O3 和Fe3O4 氧化膜结构致密,阻止氧的继续渗入,所以氧化速度较慢,致使铁皮中Fe2O3 的比例比较高。

化学元素对钢材热成型(焊接)的影响

化学元素对钢材热成型(焊接)的影响

碳,硅,锰,磷,硫还有矾等对钢铁的热影响碳(C):是对钢的性能影响最大的基本元素。

不同的碳含量依据钢中杂质元素含量和轧后冷却条件的不同对于钢的性能影响是不同的,随着钢中碳含量的增加,碳钢在热轧状态下的硬度直线上升,塑性和韧性降低。

在亚共析范围内,碳对抗拉强度的影响是,随着碳含量增加,抗拉强度不断提高,超过共析范围后,抗拉强度随碳含量的增加减缓,最后发展到随碳含量的增加抗拉强度降低。

另外,含碳量增加时碳钢的耐蚀性降低,同时碳也使碳钢的焊接性能和冷加工(冲压、垃拔)性能变坏。

硅(Si):硅在碳钢的含量≤0.50%。

硅也是钢中的有益元素。

在沸腾钢中,含硅量很低,硅是作为脱氧元素加入到钢中。

在镇静钢中硅的含量一般为0.12~0.37%。

硅增大了钢液的流动性,除了形成非金属夹杂外,硅溶于铁素体中。

随着硅含量的提高,钢的抗拉强度提高,屈服点提高,伸长率下降,钢的面缩率和冲击韧性显著降低。

锰(Mn):在碳钢中,锰是有益元素。

锰是作为脱氧除硫的元素加入到钢中的。

对于镇静钢来说,锰可以提高硅和铝的脱氧效果,可以同硫形成硫化锰,相当程度上降低硫在钢中的危害。

锰对碳钢的力学性能有良好的影响,它能提高钢热轧后的硬度和强度,原因是锰溶入铁素体中引起固溶强化。

因此,精炼过程中要按照技术要求严格稳定控制各炉次的锰含量。

磷(P):一般来说,磷是钢中的有害元素。

它来源于矿石和生铁等炼钢原料。

磷能提高钢的强度,但使塑性和韧性降低,特别是使钢的脆性转折温度急剧上升,即提高钢的冷脆性(低温变脆)。

由于磷的有害影响,同时考虑到磷有较大的偏析,因而对其含量要严格的控制。

但是在含碳量比较低的钢种中,磷的冷脆危害比较小。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磷来提高钢的强度,如鞍钢生产的高强度IF钢就需要加入磷。

另外,在适当的情况下,还利用磷的其他一些有益作用,如增加钢的抗大气腐蚀能力,如集装箱用钢;提高磁性,如电工硅钢;改善钢材的易切削加工性,减少热轧薄板的粘结等。

热轧后表面氧化铁皮构成

热轧后表面氧化铁皮构成

热轧后表面氧化铁皮构成热轧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加工工艺,可以将金属坯料加热至一定温度后,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轧制机械进行塑性变形,使其形成所需的形状和尺寸。

然而,在热轧过程中,由于金属表面与空气接触,会导致表面氧化铁皮的形成。

热轧后表面氧化铁皮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金属表面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所致。

在高温下,金属表面的铁元素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

这些氧化铁颗粒会附着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氧化铁皮。

氧化铁皮的形成对于热轧后的金属材料具有一定的影响。

首先,氧化铁皮会降低金属材料的表面质量。

由于氧化铁皮的存在,金属表面会出现不光滑、不均匀的情况,影响材料的外观和质量。

其次,氧化铁皮还会降低金属材料的耐腐蚀性能。

氧化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容易与环境中的水和氧气发生反应,导致金属材料的进一步氧化和腐蚀。

为了减少热轧后表面氧化铁皮的形成,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进行防护和处理。

首先,在热轧过程中,可以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膜,防止金属与氧气直接接触。

采用一些化学物质或涂层,形成一层保护性的膜,可以有效减少氧化铁皮的形成。

其次,热轧后的金属材料需要进行酸洗处理,将氧化铁皮去除。

酸洗可以通过浸泡或喷淋的方式,将金属材料表面的氧化铁溶解掉,从而恢复金属表面的光洁度和质量。

除了以上的防护和处理措施,还可以通过调整热轧工艺参数来减少氧化铁皮的形成。

首先,控制热轧过程中的氧气含量,减少氧气与金属表面的接触,可以有效降低氧化铁皮的生成。

其次,控制热轧过程中的温度,过高的温度会加剧氧化反应的速度,导致氧化铁皮的形成更为严重。

因此,在热轧过程中,需要根据金属材料的特性和要求,合理控制温度参数,以减少氧化铁皮的产生。

总的来说,热轧后表面氧化铁皮的形成是由金属表面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所致。

氧化铁皮的存在会影响金属材料的表面质量和耐腐蚀性能。

为了减少氧化铁皮的形成,可以采取防护和处理措施,如形成保护膜、酸洗处理等。

此外,调整热轧工艺参数也是减少氧化铁皮的一种有效方法。

氧化铁皮的生成及影响因素

氧化铁皮的生成及影响因素

氧化铁皮的生成及影响因素
钢管表面的氧化铁皮,是由于钢中的铁原子和空气或氧化性气体中的氧原子,在一定条件下互相扩散化合而成的。

扩散过程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氧原子溶解在氧化铁皮中形成固溶体,然后深入的原子渐渐地向金属的方向流动,或金属原子溶解在氧化铁皮中形成固溶体,然后渐渐地向氧原子运动;二是氧化铁皮是不完整的,具有许多孔隙和裂缝,铁和氧的原子就沿着孔隙和裂缝而互相扩散。

铁原子和氧原子由于互相扩散的结果发生化合反应,形成了氧化铁皮。

扩散和化合这两个过程的快慢,受温度和时间等条件的影响。

特别是在高温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增高,氧化日时间mln高温时铁在空气中的氧化曲线铁皮的生成速度加快并成抛物线形式。

当温度在375~C以下时,氧化铁皮成长的速度较慢成对数曲线。

日主睦餐时间温度不高时铁在空气中氧化的曲线162暑之ho嘲吕窘时间冷却条件对氧化速度的影响1一干燥空气;水蒸气饱和的空气钢管冷却时,当空气中:有水蒸汽存在时,氧化速度增大1—2倍。

含碳o.6%的钢,当温度为800~C时,在干燥空气和被水蒸汽饱和的空气中氧化关系。

重庆无缝钢管在炉气中过剩空气越多,钢氧化越激烈。

提高炉气中含CO量,则钢氧化速度降低,当CO含量百分数足够大时,可使钢的氧化速度下降为零。

低碳钢盘条氧化铁皮形成机理及其控制研究_王克杰

低碳钢盘条氧化铁皮形成机理及其控制研究_王克杰
由表 1 可见, 从 4 号与 7 号试样;5 号与 8 号试 样; 6 号与 9 号试样的实验结果对比显示: 当各温度 区间冷却速度相同时,加热温度越高,生成氧化铁皮 越厚。 这是因为从氧化反应热力学方面考虑,温度越 高,能量越大,铁与氧的反应更容易被启动,即反应更 容易。 从氧化反应的动力学方面考虑,温度越高,试样 的表面铁氧的扩散就越剧烈, 这对于铁的氧化反应, 这个扩散控制速度的反应来说, 反应速度会大大增 加。 所以,温度越高,氧化铁皮生长得越快,也就越厚。 3.3.3 氧化时间对氧化皮厚度及结构的影响
30μm
图 2 激光镜下氧化铁皮结构
( b) 线扫能谱图 图 3 电镜下氧化铁皮结构及线扫能谱
Fe3O4 两层氧化铁皮厚度及结构进行分析研究。 3.2 热模拟工艺参数( 见表 1)
表 1 热模拟工艺参数及试验结果
试验 编号
加热 温度 T1/℃
冷却 时间
/s
冷却 温度 T2/℃
冷速 /℃·s-1
控冷 温度 T3/℃
§ §
〈 产 品 开 发 与 生 产 工 艺 研 究〉
-1-
Fe 0 1 800
L1 1 600
B 1 400
原 子 ,%O→
50
52 54 56 58
B′
L1
L1+L2
C G
NJ
I H
E v R′ Rv F
60
R z
1 200 1 000
800
γFe+浮士体 浮士体

S
浮士体 +Fe3O4
Fe3O4 + Fe2O3
300 3
670 25.3 9.2 2.75 34.5
4 950 40 930 1

各种元素对不锈钢的性能和组织的影响和作用

各种元素对不锈钢的性能和组织的影响和作用

各种元素对不锈钢的性能和组织的影响和作用不锈钢是一种合金材料,具有抗腐蚀、耐热、耐磨等优良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制造、建筑、化工、医疗设备等领域。

不锈钢的性能和组织主要受材料中各种元素的影响和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各种元素对不锈钢性能和组织的影响。

1.铁(Fe):铁是不锈钢的主要组成元素,与其他特定元素形成不同种类的不锈钢合金。

纯铁容易生锈,添加铬等元素后,形成铬氧化层保护铁层,从而提高了不锈钢的抗腐蚀性能。

2.碳(C):碳是不锈钢中的常见元素,对不锈钢的硬度和强度有显著影响。

通过调整碳含量,可以获得不同强度和硬度的不锈钢。

3.铬(Cr):铬是不锈钢最重要的合金元素之一,其含量决定了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

当铬含量达到10.5%时,可以形成致密的铬氧化层,使钢材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能。

4.镍(Ni):镍可以提高不锈钢的耐腐蚀性和可焊性。

高镍不锈钢对腐蚀介质更具抵抗能力,并且在低温下表现出良好的延展性。

5.钼(Mo):钼对不锈钢的耐蚀性和耐热性有显著影响。

添加钼可以提高钢材的耐腐蚀性能,使其在酸性介质和高温环境下具有出众的性能。

6.锰(Mn):锰是不锈钢的合金元素之一,具有抗热和抗腐蚀的特性。

适量的锰可以提高不锈钢的强度和耐蚀性。

7.硅(Si):硅可以提高不锈钢的耐蚀性和抗氧化性能。

硅还可以增加不锈钢的流动性,有利于制造工艺。

8.磷(P)和硫(S):磷和硫含量越低,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越好。

磷和硫是不良的合金元素,容易引起晶间腐蚀和氧化。

9.氮(N):氮是不锈钢中常见的合金元素,可以提高钢材的强度和硬度。

氮合金化对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有一定影响。

10.稀土元素:稀土元素可以提高不锈钢的热强度和热耐蚀性能。

添加适量的稀土元素有助于提高不锈钢的耐高温性能。

11.碳化物:碳化物的形成会对不锈钢的组织和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碳化物的含量和尺寸会影响不锈钢的硬度、抗拉强度和耐蚀性能。

12.氧化物:氧化物的形成会对不锈钢的表面质量和抗腐蚀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31种元素对钢的性能的影响

31种元素对钢的性能的影响

31种元素对钢的性能的影响1.碳(C):碳含量是钢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对钢的强度、硬度和耐蚀性等性能有显著影响。

2.硅(Si):硅的添加可以提高钢的抗腐蚀性能,增加热处理的稳定性。

3.锰(Mn):锰的添加能够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并增加冷加工性能。

4.磷(P):磷的含量过高会降低钢的塑性和韧性,同时还会降低耐冲击性。

5.硫(S):硫的含量过高会降低钢的延展性和韧性,同时还会降低冷加工性能。

6.钼(Mo):钼的添加能够提高钢的强度和耐腐蚀性能,同时还可提高钢的耐高温性能。

7.铬(Cr):铬的添加能够提高钢的耐腐蚀性能,形成钢的不锈性。

8.镍(Ni):镍的添加可以提高钢的强度和耐腐蚀性能,并提高钢的冷冻硬化性能。

9.钛(Ti):钛的添加可以提高钢的强度、硬度和耐蚀性。

10.铌(Nb):铌的添加可以提高钢的强度和韧性,并使钢具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

11.钒(V):钒的添加可以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并提高钢的热处理稳定性。

12.铜(Cu):铜的添加可以提高钢的强度和导热性能,同时还能改善钢的抗腐蚀性能。

13.硼(B):硼的添加可以提高钢的硬度,改善钢的磨削性能。

14.镉(Cd):镉的少量添加可以改善钢的磁性。

15.锡(Sn):锡的添加可以提高钢的铸造性能和焊接性能。

16.铝(Al):铝的添加可以提高钢的强度和耐腐蚀性能,并使钢具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

17.氮(N):氮的添加可以提高钢的强度、硬度和抗腐蚀性能,同时还能提高钢的磁性。

18.硼(B):硼的添加可以提高钢的硬度,改善钢的磨削性能。

19.镉(Cd):镉的少量添加可以改善钢的磁性。

20.锡(Sn):锡的添加可以提高钢的铸造性能和焊接性能。

21.铝(Al):铝的添加可以提高钢的强度和耐腐蚀性能,并使钢具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

22.钛(Ti):钛的添加可以提高钢的强度、硬度和耐蚀性。

23.锌(Zn):锌的添加可以改善钢的热处理性能,提高钢的耐腐蚀性。

24.锶(Sr):锶的添加可以提高钢的组织致密性和耐蚀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化学成分对氧化铁皮形成的影响
钢的化学成分是加热过程中影响氧化的内因,合金元素对氧化铁皮的结构有一定的影响。

促进氧化铁皮生成元素:
碳、硅、镍、铜、硫促进氧化铁皮生成,例如硫与钢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液态的硫化铁,不但促进氧化铁皮生成而且增加氧化铁皮与金属的接触粘度,增加氧化铁皮的消除难度。

减缓氧化铁皮生成元素:
锰、铝、铬可以减缓氧化铁皮生成,一些元素如Cr,Al,Si 等元素都能显著提高钢的抗氧化性,这些元素能在钢的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造成除鳞困难。

一、含Si 量对氧化铁皮形成的影响:
含硅量高的钢氧化铁皮剥离性差,氧化铁皮容易残留下来。

其机理如下:
(1) 决定氧化铁皮剥离性的主要因素是空冷时的氧化铁皮裂纹的形态,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又受氧化铁皮中气孔状态的影响。

含硅量高的钢由于铁皮中气孔直径大[1 ] ,空冷时的裂纹容易在氧化铁皮厚度中间停止,除鳞时裂纹与基底金属相平行传播,导致基底金属侧的氧化
铁皮容易残留下来,所以氧化铁皮剥离性不好。

(2) 含硅量高于0.2 %的钢在加热(1 250 ℃以上) 时,在氧化铁皮与基底金属界面产生层状的Fe2SiO4[2 ] ,除鳞时界面温度使Fe2SiO4 成液相还是成固相,对氧化铁皮剥离性有很大影响。

界面温度Fe2SiO4
的凝固温度1 170 ℃以下时,由于氧化铁皮对基底金属的附着力增强,导致剥离性不好。

基于上述理论,含硅量较高的钢由于高温时剥离性不好,加上连轧除鳞时界面温度很少能达到1 170 ℃以上,因此FeO 容易残留下来,致使除鳞不彻底。

在R1 (第一架粗轧机) 机架间及
精轧前同样存在除鳞不好的问题。

此时除鳞后的氧化反应为:3FeO + 1/ 2O2 = Fe3O4
2Fe3O4 + 1/ 2O2 = 3Fe2O3
28
2Fe + O2 = 2FeO
由于Fe2O3 和Fe3O4 氧化膜结构致密,阻止氧的继续渗入,所以氧化
速度较慢,致使铁皮中Fe2O3 的比例比较高。

从前述H2O 与钢的化学反应可以看出,钢板在层冷中不产生Fe2O3 ,
因此钢板在卷取前表面覆盖一层水膜,阻止空气中的氧气与钢板接触,有利于防止产生红色氧化色。

钢板卷取后仍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此时反应产物中的Fe2O3 比例较大,使铁皮中Fe2O3 比例进一步增大,导致钢板表面呈现红色。

由于较厚的钢板在层冷时表面与芯部存在温度梯度,卷取后钢板表面温度回升,钢卷冷速较慢,与O2 反应充分,Fe2O3 比例更大,所以红色相对更重。

边部100 mm以内红色相对重一些是由于板坯出炉后边部冷速较快,造成边部的温度比中部的低,导致除鳞时铁皮比中部残留多,所以边部
红色相对中部更重。

含硅量( ≤0.05 %) 较低的钢高温时氧化铁皮的剥离性较好。

Si 形成铁橄榄石(2FeO. SiO2 ) 粗糙的次氧化铁皮界面,使氧化铁皮附着力强难以去除。

铁橄榄石在低于1 177 ℃会凝固,如果不完全除去,则导致剩余红锈及铁皮坑的形成。

有资料显示,含Si 量大于0. 2 %的钢进行热轧时,完全防止麻点的产生是极度困难的。

文献举例:
以八钢1750 热轧轧制X60 管线钢除鳞情况进行分析,X60 管线钢成分见表1。

从表1 可以看出X60 管线钢的成分中Si 含量为0.22%,这与文献报道[3]含硅量(0.2%~0.3%)相对较高的钢将会在钢与氧化层界面形成铁橄榄石层相吻合。

当板坯加热温度和Si 含量较高时,在热激活作用下,钢中的Si 为选择性氧化,Si 元素易于向FeO 和钢表面之间界面处扩散,并形成熔融状态的由FeO 和2FeO·SiO2 组成的液化膜。

该液化膜会浸入粗大的奥氏体晶界,同时,由液化膜的组成可知,其与FeO 层之间存在良好的浸润性。

在低于一定温度(1170~1178℃)时,会发生共晶反应,形成一层夹在基体与氧化层之间的铁橄榄石层,铁橄榄石层以楔形侵入鳞与铁质中, 与奥氏体形成“锚”式结合,同时与较松散的FeO 层形成良好的界面匹配,界面强度较高,除鳞过程难以将铁橄榄石以及附着在其上的FeO 层除掉。

在轧制X60 管线钢时,尽量避开铁橄榄石层的形成区间,对加热炉温度制度做了调整:适当调整空然比在2.0~2.2,适当增加大氧化层的厚度,达到满足除鳞效果,而又不增加烧损量。

加热温度调整为:预热段1100℃,一加、二加、均热全部控制在1160- 1170℃;延长在炉时间,不少于
240min,保证较低温度能够将板坯烧透,为后续的轧钢减轻负荷,满足性能要求。

二、(Ni) (Cr)对氧化铁皮形成的影响
钢中含Ni 时,如果发生氧化,Ni 集中的部分就会凸起,界面形状凸凹不平,使鳞的剥离性恶化。

当钢中的w (Ni) 量达到0. 2 %以上时,铁质表面凸凹严重,鳞剥离更困难[4 ]
N i 在钢中是一种较难氧化的元素, 所以在氧化时,能优先氧化, 在氧化铁皮内层就产生N i 的富集, 形成富N i的金属网丝和颗粒, 并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发展这种富N i 的金属网丝把氧化铁皮与金属基
体联接起来,由于它的塑性和热膨胀系数等和金属基体相似, 即使在高压水的冲击下, 仍然不易剥落另外, 在含N i 钢中产生晶界的选
择性氧化, 使F eO , 铁橄揽石或其共晶沿晶界呈楔形浸入金属基体, 分散了氧化铁皮与金属间的应力从而提高了含N i钢的氧化铁皮粘附性这被称为“楔形”作用。

除上述因素外, 含N i钢的过渡层厚度也大于无N i 钢, 而当N i, Cr 元素共存时厚度的增加尤为明显.
以上讨论可归纳为:
1.少量C r对氧化皮的结构不发生影响.N i 在1 15 0 ℃以上使晶界发生选择性氧化, 在过渡层出现富N i 的金属颖粒和网丝.
2.少量C r对粘附层厚度的影响不明显,N i 增加其厚度,N i,Cr 共存时有其厚度明显增加。

3.氧化皮粘附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过渡层的厚度和结构, 因此, 少
量N i,Cr的钢, 其氧化皮有较强粘附性.
改进措施:
冷轧生产时,酸洗后带钢表明会出现黑色条纹区域,严重影响表面质量。

对带钢黑色区域进行显微分析观测发现,黑色部分呈岛状分布,且在其中As、Cu与Ni的含量较周围部分要大,其分布的形态基本上与肉眼所看到的条纹相对应。

分析认为,黑色条纹的成因是:基板表面的As、Cu与Ni元素富集严重;而冶炼中的元素超标和热轧中的工艺均可导致As、Cu与Ni 元素富集严重。

因此控制措施应为:
1、冶炼过程中,对添加的废钢进行严格的检验,避免一些杂质元素超标的废钢流入,从而导致钢水中元素成分超标。

2、采取优化配料技术,合理配入适量的含残余元素低的HBI、生铁及优质废钢等来有效稀释港中残余元素,提高钢的质量和洁净度。

3、提高热轧加热炉的加热温度以降低界面元素含量。

这是因为:加热温度1000℃,Cu与Ni弥散分布在靠近界面的氧化层中;加热温度1100℃,在基板与氧化层间形成富Cu和Ni相;加热温度1200℃,基板与氧化层间Cu与Ni扩散;加热温度1300℃时,基体表面由于扩散速度加快导致Cu与Ni迅速下降。

4、延长酸洗时间。

由于Fe-Cu与Fe-Ni是耐蚀合金,因此酸洗时间要比普通的时间长,按照正常的设计的酸洗时间是不可能除掉黑色条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