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草书唐诗
黄庭坚--草书《李太白秋浦歌十五首并跋》附精緻的傳統1

黄庭坚--草书《李太白秋浦歌十五首并跋》附精緻的傳統1黄庭坚--草书《李太白秋浦歌十五首并跋》附精緻的傳統1釋文:故攜來。
然置之摩圍閣中,時時作百蟲聲,獨不復作杜鵑語。
為客談此,客雲:此豈羊公鶴之苗裔耶?余少擬草書,人多好之,唯錢穆父以為俗,初聞之,不能不慊。
己而自觀之,杖珏X公語,遂改度,稍去俗氣,既而人多不好,老來漸懶慢,無復堪事,人或以舊時意來乞作草,語之以今已不成書,輒不聽信,則為畫滿紙,雖不復入俗,亦不成書,使錢公見之,亦不知所以名之矣。
摩圍閣老人題。
紹聖二年(1095年)正月,山谷受黔州謫命,4月23日到黔州(今四川省彭水縣),寓郁山鎮開元寺摩圍閣,自號摩圍閣老人。
紹聖三年五月六日抵黔南,黔州守曹譜,待山谷甚厚,加上其弟知命來望,同胞相遇,故此時心情頗佳。
於是在新開的小軒裏,書寫了《李太白秋浦歌十五首並跋》。
其跋文收錄於《山谷題跋》卷九,題為《書自草秋浦歌後》,並註“右有石刻”。
所以,山谷確實草書過《李白秋浦歌》。
此帖明宋濂《宋學士全集》卷十四曾著錄,但言《秋浦歌》凡17首,要比拓本多二首。
雲:“筆勢瀟灑,皆超軼絕塵。
觀公所自題,謂寫此時雲日流煥,移竹西牖下,旋添新翠。
有攜幽禽至者,時弄新音,貯貯可聽。
則其情景相融蕩,而生意逸發於毫素間。
至今如欲飛動,當是時公方謫涪州別駕。
自常情言之,必憔悴無聊,所見花鳥濺淚驚心。
公乃能借之遊戲翰墨,無一發隕獲之意,非行安節和夷險一致者,有弗能也。
昔人稱公以草木文章發意杼機,花竹和氣,驗人安樂,雖百世之相後,使人躍躍興起者,豈欺我哉!紹聖二年,公年已五十二,故此書蒼勁。
”又,王鏊《震澤集》卷三十五也有述,他對人們認為《秋浦歌》“筆法頗不類故常,或疑非真跡”之看法,提出不同意見,說這是因為“不知書故”。
山谷入峽見長年蕩槳乃悟筆法,入黃龍山得草書三昧,觀懷素《自敘》後湔祓舊習。
“則晚年之筆與少時固異矣”,“且雲摩圍閣中,因知為晚年筆矣”。
觀此書作,確深得懷素狂草衣缽。
名家黄庭坚草书书法欣赏

名家黄庭坚草书书法欣赏
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他的草书堪称绝世佳作,深深地影响了后人的书法艺术。
下面是几篇黄庭坚草书欣赏:
1.《浣溪沙·次韵八皋赋》
此篇作品是黄庭坚的代表作之一,其草书风格简练流畅,字体骨骼粗壮,又不失流畅的美感。
草书的笔画力度强烈而富有韵律感,整篇作品充满了活力和生命力。
2.《添鹤楼·画白菊》
这篇作品的草书表现了黄庭坚对白菊的深刻理解和敬重之情。
草书字体清秀干练,主要以楷书为基础,但又不失草书的雄浑和自由,整篇作品富有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3. 《观春台·题落花》
这篇作品是黄庭坚的草书代表之一,笔画疏密有致,气势磅礴,展现了作者的才华和气魄。
整篇作品在艺术上无可比拟,是草书艺术的经典之作。
4. 《西江月·岳阳楼记》
这篇作品是黄庭坚的草书艺术的又一代表作,它以其雄浑有力的笔画,展现了黄庭坚深刻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鉴赏力。
草书的字体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呈现出一种精神上的质朴、淳朴和
不羁。
黄庭坚的草书是文学和艺术的杰出结合,他的作品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类的创造力,诠释了生命的奥妙和人类的智慧。
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珍品,更是文化和民族的宝贵财富。
[黄庭坚草书代表作]黄庭坚草书
![[黄庭坚草书代表作]黄庭坚草书](https://img.taocdn.com/s3/m/621b4c68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a4.png)
[黄庭坚草书代表作]黄庭坚草书黄庭坚草书篇1:黄庭坚草书高清黄庭坚在继承传统、学习前辈书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从而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其草书更是令人惊叹。
黄庭坚草书成就黄庭坚的草书是学时人周越的[4] 。
苏轼以周越书为“险劣”,米芾则评周越书为“气势雄健而锋刃交加”。
黄庭坚后来在一则论书语中道出了其书法及书学思想成熟后对周越书法的看法:“王著临《兰亭》《乐毅论》,补永禅师、周散骑《千文》,皆妙绝,同时极善用笔。
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自胜李西台、林和靖矣。
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皆渠侬胸次之罪,非学者不力也。
”无疑,黄庭坚对草书笔法的深刻认识和掌握,当是“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的。
他在《跋此君轩诗》中写道:“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可,不知蝌蚪、篆、隶同法同意。
数百年来,唯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可。
苏才翁有悟处而不能尽其宗趣,其余碌碌耳。
”黄庭坚草书的成熟还得益于其书外功的参悟。
除其上述“于燹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乃觉少进,喜之所得,辄得用笔”外,他还有一段自道可说明因缘:“余寓居开元寺夕怡思堂.坐见江山。
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
然颠长史、狂僧皆倚而通神入妙。
余不饮酒,忽五十年,虽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笔处,时时蹇蹶,计遂不得复如醉时书也。
”张旭、怀素作草皆以醉酒进入非理性忘我迷狂状态,纵笼挥洒,往往变幻莫测、出神入化。
黄庭坚不饮酒,其作草全在心悟,以意使笔。
然其参禅妙悟,虽多理性使笔,也能大开大合,聚散收放,进入挥洒之境。
而其用笔,相形之下更显从容娴雅,虽纵横跌宕,亦能行处皆留,留处皆行。
黄庭坚所作《诸上座帖》等佛家经语诸草书帖,乃真得其妙理者。
也正由此,黄庭坚开创出了中国草书的又一新境。
黄庭坚简介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黄庭坚书法草书欣赏《杜甫诗三首》

黄庭坚书法草书欣赏《杜甫诗三首》
内容摘要:黄庭坚书法草书欣赏《杜甫诗三首》,高清草书作品图片13张。
黄庭坚书杜甫诗三首《西郊帖》、《别李义帖》、《秦州杂诗帖》;书韩愈诗一首《盆池帖》;残字有四件《无此暇尔帖》、《富贵浮云帖》、《华严帖》、《羁但将健笔以为适帖》。
来源《郁孤台法帖》。
...
黄庭坚书法草书欣赏《杜甫诗三首》,高清草书作品图片13张。
黄庭坚书杜甫诗三首《西郊帖》、《别李义帖》、《秦州杂诗帖》;书韩愈诗一首《盆池帖》;残字有四件《无此暇尔帖》、《富贵浮云帖》、《华严帖》、《羁但将健笔以为适帖》。
来源《郁孤台法帖》。
黄庭坚草书创作题西林壁

黄庭坚草书创作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下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两端: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辨:无法重新认识,分辨。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就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翻译
从负面、侧面看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矗立,从远处、近处、高处、高处看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各种相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黄庭坚书法草书欣赏《杜甫诗三首》

黄庭坚书法草书欣赏《杜甫诗三首》示例文章篇一:《赏黄庭坚草书〈杜甫诗三首〉》嘿,你知道黄庭坚吗?他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书法家呢!今天呀,我就想和大家聊聊他的草书作品《杜甫诗三首》。
我第一次看到黄庭坚的这幅作品的时候,就被惊到了。
那字啊,就像是一群灵动的小仙子在纸上跳舞。
你看那笔画,弯弯曲曲的,可不像我们平时写的规规矩矩的字。
就好比我们走路,我们平时走路是规规矩矩一步一步的,但是黄庭坚写这些字呢,就像是在跳一种很奇特的舞蹈,脚步的轨迹充满了变化。
我把这幅作品拿给我的小伙伴看。
小伙伴瞪大了眼睛说:“这字怎么这么奇怪呀,歪歪扭扭的。
”我就跟他解释:“你可别小看这歪歪扭扭,这就是草书的魅力呢。
”我指着其中一个字说:“你看这个字,虽然看起来像是乱涂乱画的,但是你仔细看,它的每一笔都有力量,就像一个小小的勇士,充满了活力。
”小伙伴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再看那字与字之间的连接,就像是有一条看不见的丝线把它们串起来。
我感觉就像是我们玩的串珠子游戏,黄庭坚用他的笔把这些字一个个巧妙地串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
有时候笔画很细,就像一根细细的丝线;有时候笔画又很粗,像一根粗壮的麻绳。
这种粗细的变化,让整个作品看起来更有层次感。
我去问我的书法老师关于这幅作品。
老师说:“黄庭坚的草书可是有很深的功力的。
他在写《杜甫诗三首》的时候,不仅仅是在写字,更是在表达杜甫诗里的情感呢。
”我听了就很好奇,我又仔细去看那幅字。
我发现有些笔画写得很急促,就像是杜甫诗里那种急切的心情;有些笔画又很舒缓,就像杜甫诗里描写宁静的画面时的那种平和。
比如说,杜甫有一首诗里写到战争的残酷,黄庭坚写那几句诗对应的字的时候,笔画就像是刀剑一样锋利,充满了一种紧张的气氛。
我就想啊,这黄庭坚可真是个天才,他能把字写得像有生命一样,能传达出诗里的情绪。
我在想,要是我也能写出这样的字就好了。
我平时写字总是规规矩矩的,写出来的字就像一个个小木偶,呆呆的。
可是黄庭坚的字就像一个个充满了故事的精灵。
黄庭坚顿悟草法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黄庭坚顿悟草法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原文
元祐初,山谷与东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
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
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
”山谷日:“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
”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
绍圣中,谪居涪陵,始见怀素《自叙》于石杨休家。
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
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祜已前所书大异。
始信穆父之言不诬,而穆父死已久矣。
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
翻译
元佑初年,黄庭坚与东坡、钱穆父(钱勰)一起到京城的宝梵寺游玩。
吃完饭,黄庭坚写了几张草书,东坡对黄庭坚的字很赞赏,而穆父在旁边观看过后说:“鲁直(黄庭坚的字)的字接近于俗气。
”黄庭坚问:“为什么?”穆父说:“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没有看过怀素的真迹。
”黄庭坚心里很疑惑,从此不肯再为别人写草书。
绍圣中年,黄庭坚被贬住在涪陵,第一次在石扬休家里看到怀素的《自叙》,所以借走回去临摹了很多天,几乎废寝忘食。
自此对于草书茅塞顿开,下笔飞动,写下的字与元佑年之前的字有很大的不同,黄庭坚这才相信穆父的话不是胡说的。
但是穆父已经过世了。
所以黄庭坚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
郁孤台法帖中黄庭坚草书释文

郁孤台法帖中黄庭坚草书释文
郁孤台法帖是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代表作之一,其草书风格独特,充满了豪放洒脱的艺术魅力。
这幅作品的释文主要是对书法作品内容的解读和赏析。
在郁孤台法帖中,黄庭坚以行草书的形式书写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句。
这些诗句通过黄庭坚的书法艺术得以展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书法的艺术表现方面,黄庭坚的行草书法结体遒劲有力,笔势洒脱自如,墨迹淋漓尽致,展现了书法家豪放不羁的个性特征。
通过对诗句的书写,他将诗人的意境与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文学赏析的角度来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描写壮美山河和人生沧桑的诗篇,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和对人生沉浮的感慨。
黄庭坚选取这首诗作为书法题材,不仅是对诗人的致敬,也是对诗中意境的诠释和延伸。
通过书法的艺术表现,他将诗人的意境与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郁孤台法帖中黄庭坚的草书释文既展现了其高超的书法艺术水平,又表达了对诗人和诗作的赞美之情,展现了其艺术
创作的独特魅力。
这幅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人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庭坚草书唐诗 黄庭坚不仅是北宋著名文学 家、还是著名的书法家,那么他的书法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黄庭坚草书特点 1.学古创新 由于宋代“尚意”书风盛行, 尚意支配下的个人抒情为主产生下 的个性、人品对书法作品影响很大,对书法创作的影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黄庭 坚极具个性的书法创新在北宋书法独树一帜。
黄的老师苏东坡不仅重人品而且在 书法创作上提出“不践古人”曾云:“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 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作为苏门四士之一的黄庭坚对苏东坡的这个 口号加以阐发, 在实际创作上更出新意, 创出比其老师苏东坡更具新意的书法作 品。
他曾言: “随人作计终后人, 自成一家始逼真。
”这是他在诗学、 书学上的典型的创新精神。
他强调创意, 主张“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 博古创新,《宋史?本传》称:“山谷善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 黄庭坚草书唐诗
2.高古自然 黄庭坚书法追求高古的同时,将个人的性格、感情、才气等主观的要素都化 为客观的表现,使客观境界代替主观达到物我融合的境界,即所谓“天人 合一,一一自然”。
他的书法常以“韵”来体现其纯朴平淡的 “自然”, 代表其“超逸绝世”的境界。
他学古而不泥古, 崇古而出古,依靠自己对书法上不同常人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个人性格、才气、 感情等特性,“学古而创新”,最后自成一家,将“自成一家 ”的“创新”化为“自然”,达到书法境界最为高 尚的一种理想程度。
黄庭坚草书唐诗 草书作品
黄庭坚于草书用功尤勤,取法亦广。
先从小草入手,钟繇、王羲之、张芝、 智永无不涉足。
后他又倾心狂草,黄庭坚于草书是竭力反对“弄笔左右残 绕”(《山谷提跋》)的造作之态,他同样追求自然,但他所追求的自然, 既包含作书时的自然状态, 又包含从生活、 自然界的自然之理中获得的用笔之意。
黄庭坚草书十分强调节奏韵律,注重笔法腕法,绫条沉着老辣,极富振荡感、立 体感;在结字和章法上也有重大突破,形成独特风格――苍老跌宕。
黄庭坚的狂 草实乃是上承唐代张旭、怀素,下启明朝祝允明、王铎,是唐代之后传递狂草的 重要黄庭坚的草书是随着他对草书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 这从他的作品中就 可以看出来。
1.早期 《花气诗帖》 为宋代书法家黄庭坚早期所作。
这件书作无款印, 原是元� 二年(1087)附在寄扬州友人王巩二诗之后,今已单独成一帖。
草书,纸本,纵 30.7 厘米,横 43.2 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篇字用笔顿挫分明,遒劲雅健,墨色浓枯变化相当自然。
但作此书时,但 用笔生硬,少圆转,结字缺乏生动,似乎尚未见到怀素《自叙帖》。
还没形成驰 毫骤墨,飞舞盘旋,谲怪恍惚的风格。
值得注意的是“诗”字右旁写 成“寸”,与“讨”字不分,这在草书中是不多见的。
山 谷素善雅谑,是否怪王诜一再送花催讨诗作,所以故意写成这样相戏?整幅字妙 趣横生,是一件难得的小品。
前面原有识语,说:“王晋卿(诜)数送诗来 索和,老�不喜作,此曹狡猾,又频送花来促诗,戏答。
”诗中说: 你送来的花香气袭人, 彷佛使平日修行禅定的功夫都被扰乱了, 但我毕竟已过了 中年,今春欲写诗,思路艰涩,像在逆水的滩头行船一样。
可知原诗是为王诜所 作,确实有开玩笑的意思。
黄庭坚草书唐诗 2.中期 《杜甫 寄贺兰�诗》帖,黄庭坚书,纸本,草书,纵 34.7 cm,横 69.6cm。
北京故宫藏故宫博物院藏。
该帖系《宋元宝翰》册中的一开。
笔法圆劲,笔势连绵,如龙蛇飞舞,达到 心手两忘的境界。
尾“寄贺兰�”四字写作行楷书, 矫拔精健, 与前草书诗文的飞动气势相映生辉。
虽短短八行,却是黄庭坚的草书佳作。
此诗 帖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黄庭坚 《花气诗》 帖堪称双美。
《吴氏书画记》 卷五、 《平生壮观》卷二、《石渠宝笈初编》卷二著录。
3.晚期
独看黄庭坚的每个字,都不是正的,都东倒西歪,但正是这种歪,使字型有 一种跌宕的节奏。
他的很多字写得很内敛,向里缩,但由于每个字重心的变化, 有摇荡的动感,有一个跌宕的整体,内敛的字不但不拘谨,反而显得很舒展。
黄 庭坚的用笔好像很随意,但通篇看来,字很精美。
产生的原因是用笔的自如。
黄 庭坚非常随意的使用笔尖, 正如苏轼所说的“点画信手烦推求”。
方 笔极少,直笔极少,遇到转折的地方,绝大部分都是旋转而过。
尽管圆笔多,但 笔画的圆都是不规则的,在黄庭坚这里,所有的圆弧都是不光滑的,不规则的。
下笔直率,有落纸即行的掠笔,有落纸轻按的带笔,有重按的蹲笔,很少有回锋 入笔。
黄庭坚的行笔比较慢,所以不需要回锋以蓄其势。
用笔很轻,没有剑拔弩 张的笔画。
章法是疏朗的,用笔是轻松的,线条是匀净的,节奏是自然的。
黄庭 坚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仿佛是一支悠扬而婉转的小夜曲,静静地读一遍,神清 气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