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光明,亦复何言_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书范文1200字
(高中议论文)此心光明

有关读书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有人在讨论。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既要读文字书本,还要体验社会生活,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要不断充实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只读“有字之书”,生吞活剥,成了书呆子。
有人勤勉于工作,却不喜欢读书,永远是劳作的机器。
也有人既懂得读书,又懂得体验生活,一边遨游在精神的世界,一边立足于坚实的大地,于是,大写的人站立起来,高贵的精神四处辐射。
中国心学派创始人王阳明,就是读透了三本书的人。
史书记载“王守仁四岁不语”。
有一天,忽然开了口,这一开口好比洪水决堤,势不可当。
而滔滔不绝的,尽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爷爷大为惊讶,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王守仁答:“你每天都在我耳边念这些,我听得耳朵都起茧了,怎么会不知道?”作为文化世家传人,爷爷王天叙有诵读经书的习惯,在这种潜移默化下,王守仁自然也受到感染。
此后他更广读群书。
看佛教经典,也读道教思想;看孙子兵法,也读四书五经……这些早年的阅读积累让他避免了方仲永怪圈,为他日后创建心学打下基础。
我们一般人们往往只看到成功人士的辉煌事迹,却看不到这些光辉历程的背后的深厚积淀。
纵使是天才,如果不阅读不积累,终将泯然众人矣。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做人信条。
他读书,更重视实践与行动。
在他被贬贵州时,他很快发现对当地少数民族高谈四书五经没有用,同时他自己也是衣食难保。
于是他想办法和少数民族沟通,自己造房子自己负责饮食起居,博得当地人信任,落稳了脚。
他熟读兵书,还会带兵打仗。
在被平反后,上任江西,结果正赶上宁王造反。
在各地知县四处逃窜之时,唯有王守仁冷静沉着。
他散播假情报使用离间计,使叛军丢失了造反黄金时期,同时也招募到了自己的军队。
最终在没有朝廷援助下打败了叛军。
相比,赵国大将赵括也是饱读兵书,却被秦军打得一败涂地,何也?因为他少读了知行合一中“行”这本无字书。
晚年的王守仁可谓声望极高,造反的少数民族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直接投降,每天求他讲学的人数不胜数。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我们应该向阳明先生靠近学习,哪怕只是翻一翻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也会让我们受益不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一用几天的时间读完了度阴山先生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收获颇丰,对王阳明的生平经历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心学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当然,要收获更多,是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实践,按王阳明的说法,要做到知行合一,要做到致良知。
先梳理下王阳明先生的人生经历。
王阳明出生在贵族家庭,浙江余姚人,是王羲之的后代,父亲王华是状元,家族基因无疑是了不起的。
少年时王阳明表现出聪明过人的神童特质,还有他拥有心无旁骛的专注精神,以及遇到困难挫折坚决不抛弃不放弃的顽强勇气,他很小就立志要做圣人,这样的发愿让所有人惊讶,被人取笑、不理解也好,遇到各种外在的内在的挫折也罢,他始终坚持,终成一代大师,是伟大心学的缔造者,既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又是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集大成于一身,在有明一代,受到万人顶礼膜拜,敬仰爱戴。
他的人生经历可分成几段来看。
20岁之前,是他知识的积累准备阶段,是见山是山的阶段,在这个时间段,他兴趣广泛,对儒家学说、军事、骑射、书法、棋类、甚至道家养生等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且有很深的造诣。
这个阶段值得提起的几件事,一个是他说话说得晚,4-5岁还不会讲话,直到有个道士建议改个名字王守仁后,才开口讲话;二是他十七岁结婚婚礼当天,他竟然外出与一个道士聊天忘了时间错过了迎娶新娘。
21岁至34岁,是他心学创建的阶段,是否定之否定阶段,是见山不是山的阶段,21岁,他通过乡试中了举人,对朱熹格物致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竟然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不睡觉,终于病倒,甚至产生了幻觉,通过这次经历,他对朱熹的理学产生了疑问,对心学有了初步的思考。
28岁,通过会试,进入中央部门当了个小官,接下来几年,他又对佛学、道家学说的一些理论进行了思考,终认为这二者非真正的道,有个传播非常广的故事,一个得道高僧坐禅3年了,王阳明问他是否想念母亲,和尚从入定中回神,满脸泪回家去了。
高中生优秀作文精选: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有心有恶心之体,无心无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心学四训一直深深敬仰一个人,一个与诸葛亮齐名的人,一个真正”平天下”的人,一个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
教育家,兵家,政治家,_____王阳明。
王阳明值得人称赞的地方实在太多,我最敬佩的,却是他的包容与对诽谤的沉默。
大约在五百年前,王阳明独自一人平定了宁王的叛乱,挽救了风雨中的大明王朝,功德被巷中三岁小孩传唱,也许等待他的是封爵与光宗耀祖,万世显赫了。
但是奇怪的是,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平叛的功劳莫名其妙戴到他人头上,倒是王府门外多了一群流浪汉整日骂个不停,门内多了一群阉党使他无法讲学,在那个时候,阉党绝对百年后那么强大,他们只是高官们玩弄权术的工具,王阳明知道的很清楚,他的学术太过于强大,冲击了腐朽的八股文制度,此刻不只是阉党,而是整个内阁,甚至整个学术界与他对抗。
历史总是这样,伟大滋生怨恨,怨恨滋生谎言,整个学术界从无如此的一致。
”异端””洪水猛兽”的名号滚滚而来,比起民国清朝遗老们对新文化的指骂有过之而无不及,昏庸的皇帝终日玩乐,内阁们为了防止他讲学不停地指派他评定农民起义。
面对这些,王阳明都微笑着看过去,他给那些流浪汉们饭吃,给阉党讲道理_____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弟子一样,他不与任何学术泰斗争论,只是给任何一个愿意学习的人讲学____甚至从不收学费,这一点连孔子都做不到。
学术界无可奈何,政治界却成功了,用极其卑劣的手法:长期的平叛终于将王阳明的身体拖垮了,他生了重病,去世。
不知他去世的时候,那些小人们有没有举杯欢庆?但高兴是一定有的,那群小人们一定为自己的”胜利”而欢呼,为腐朽的学术与政治欢呼,而王阳明的弟子们却一定悲痛万分,为自己老师的爱国被人利用,为王学的兴衰而担忧。
王阳明看似这样输了。
厚黑学又一次取得了卑鄙的胜利。
但历史总是公平的,王阳明的沉默与包容最终取得了胜利。
且不说日后的内阁首付徐阶,权倾天下的张居正;引领明末思想解放的李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单是远在异邦,打赢了日俄海战的日本海军大将的东乡平八郎腰牌上”一生俯首拜阳明”七个大字就让我们惊讶于王学的传播之广与影响之深,王学后人明白了弟子们问王阳明为何不对外界反击时,他是绝对能胜利的,病危的王阳明留下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2023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读书三部

2023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读书三部20xx浙江高考作文真题阅读下面文字,依据要求作文。
(60分)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索?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留意】①题目自拟。
②不得少于800字。
③不得抄袭、套作。
满分作文:读书三部百年前海宁王先生有读书三境,而今日吾辈读书亦有三部,一曰读书佳文或曰腹中的"有字之书',正如古人所语"行万里路'而"读万卷书;二曰包涵人情世故、伪善交互的"无字之书',古云"啼笑具不敢,方知做人难';三曰省悟人何以为人的"心灵之书',追溯本原,属"道可道,特别道'的最高境界。
读好这三部书,人生圆满而无憾,东坡精晓诗书,其文独步天下,投身官场,形迹天际,融儒道佛三家于一体,临终"牵强想便错了',一语似是识尽了人生;李叔同少习考据,青年看破红尘,一袭袈裟亦留下富有哲思的语录。
吾辈当然不行为子瞻其次,弘一其次,然而此人物的阅历精神,可深为习究、仿照。
此三本书亦决然不同于王国维的读书三境。
有字、无字、心灵,不仅循序渐进,而且环环相扣,甚至循环往复。
不消说我们从《颜氏家训》《传习录》中知晓社交之礼仪、为人之谦敬,或许还领会人生之须臾与永恒之道德的之美;亦不消说从社会大浪里体悟的本原精神,更促进对有字之书的了解,如西人米兰昆得拉所言,人照上确有字符,只不知其语法罢了。
而清夜扪心,精神与抱负,幻灭与虚荣里翻阅"心灵之书'的同时,理解更深。
因此这三部书不仅是读书人的书,亦是芸芸众生寻求生命意义的奇书。
同时,这三者密不行分。
不读有字之书,则不知礼仪,不识知论,不晓技术,是无异于市井之屠夫,山野之草民;不读无字之书,则会清高自傲,不行一世,譬如东汉祢衡,北美罗德曼之流,头脑发热,不能善终;不读心灵之书,则流于世俗,浑噩不知,吾们当中多数沉溺虚拟世间者当为共鉴。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人要读三本大书

作文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何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②“画像”强调描写人物的面貌、姿态、风度和气质,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开谈不讲《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将近一个学期,一定有某一个人物深深触动了你。
请以“____________,我为你画像”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表达你对这个人物的鲜明深刻的印象(横线上填写某个红楼人物的名字)。
要求有情节,有细节。
【答案解析】例文①:人要读三本大书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
当你枯燥烦闷时,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悦时,读书能使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
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读书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要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
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
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
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
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的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
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心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书作文范文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书作文范文英文回答:As the saying goes, “A reader lives a thousand lives before he dies. The man who never reads lives only one.” Reading is a fundamental aspect of human existence that opens up a world of knowledge, imagination, and empathy. It allows us to explor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learn from the mistakes of others, and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ourselves and the world around us.The notion that everyone should read three books throughout their lifetime is a subjective one, but it highlights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reading. The first book is said to shape our worldview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our values and beliefs. It could be a classic work of literature, a historical account, or a philosophical treatise that challenges our assumptions and broadens our horizons.The second book is believed to ignite our passions and inspire us to pursue our dreams. It could be a novel, a biography, or a scientific text that sparks our curiosity and motivates us to explore new paths in life. By reading about the experiences of others, we can learn from their successes and failures, and draw inspiration from their resilience and determination.The third book is said to bring us solace and comfort during difficult times. It could be a spiritual text, a collection of poetry, or a work of fiction that offers hope and guidance when we most need it. By immersing ourselvesin the written word, we can find words that resonate with our own experiences, providing us with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reminding us that we are not alone in our struggles.Ultimately, the specific books that each person chooses to read will depend on their individual interests and aspirations. However, the essential message is that reading is a lifelong pursuit that has the power to enrich ourlives in countless ways. Whether it's a novel that transports us to another time and place, a historical textthat teaches us about the past, or a scientific treatise that expand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verse, every book we read adds a new layer to our existence and contributes to our journey of self-discovery and personal growth.中文回答:有人说人一生一定要读三本书,这个说法虽然主观,但它强调了阅读的变革力量。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是什么意思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是什么意思
1、王阳明其临终遗言就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意思简单来讲是,一生光明磊落还有什么不能说的呢?
2、学生们知道他将逝去,问他有没有什么遗言。
他说出词句,就是说此生光明磊落,无愧于心,没有什么遗憾了,需要什么言语呢。
3、心即理,知行合一。
所有的行为都决定于思想,所以要做到行为的正确,必须修心,达到知善知恶的的境界,此心光明正是知善知恶的境界。
所以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不是不言,而是已经说清楚了。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初中观后感此心光明复何言——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观后感

此心光明复何言——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观后感此心光明复何言——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观后感新年前后是比较忙的时候,时有应酬少不了口腹之福;期间偶然接触了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里讲授的《五百年来王阳明》,顿时上瘾,忙里偷闲的每日一集半集的终于看完了。
感觉比舌尖上的美味来犹胜一筹,它是文化大餐,更是难得的一种精神享受。
心得虽然不够成熟但也要趁着热乎劲儿表述出来,和感兴趣的朋友们分享吧……圣人与完人对于王阳明,很早读中国哲学史的时候曾经知道,他是个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家,那句“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让我记忆颇深。
既然如此,以唯物主义者自诩的我自然对其不感兴趣。
直到如今听了郦教授一番详细地解读,方才大吃一惊,原来人家竟然是与孔子、孟子、朱子(朱熹)并列的儒家四大圣人;不仅如此,还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半完人之一,孔子和王阳明各一个,曾国藩算半个(两个半完人另有诸葛亮、王阳明和曾国藩一说,但都有王阳明)。
何为圣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才德全尽”的人;而完人呢,条件似乎更高,要“三立”,即立德立言立功。
不但有德行,还要有功业,称为“三不朽”。
按照这样苛刻的条件衡量,连孔子也被排除在外了。
孔子虽然创立了儒家学说,是无可置疑的道德模范,为了克己复礼到处奔波努力,但可惜业绩不行,徒劳往返,不被各国君主认可。
儒学的强大影响力还是在刘汉之后才逐步呈现的;而王阳明不但是心学的开创者,而且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用于行政和军事实践,且卓有成效。
他谋划指挥的战役从无败绩,百战百胜,被称为“战神”。
纵观中国历史达到王阳明这样知行完备和功业水准的,的确少之又少……因此奇人学者的王阳明早在当代就拥有了许多粉丝,拜他为师的人有他的顶头上司当朝大官,也有封疆大吏,更有无数的读书人追随;他身后信奉者崇拜者就更多了,如海瑞、张居正、黄宗羲、李贽、曾国藩、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蒋介石曾经多次自称为王阳明的信徒,并把台北草山命名为阳明山以示纪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_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书范文1200字
'有关读书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有人在讨论。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既要读文字书本,还要体验社会生活,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要不断充实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只读“有字之书”,生吞活剥,成了书呆子。
有人勤勉于工作,却不喜欢读书,永远是劳作的机器。
也有人既懂得读书,又懂得体验生活,一边遨游在精神的世界,一边立足于坚实的大地,于是,大写的人站立起来,高贵的精神四处辐射。
中国心学派创始人王阳明,就是读透了三本书的人。
史书记载“王守仁四岁不语”。
有一天,忽然开了口,这一开口好比洪水决堤,势不可当。
而滔滔不绝的,尽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爷爷大为惊讶,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王守仁答:“你每天都在我耳边念这些,我听得耳朵都起茧了,怎么会不知道?”作为文化世家传人,爷爷王天叙有诵读经书的习惯,在这种潜移默化下,王守仁自然也受到感染。
此后他更广读群书。
看佛教经典,也读道教思想;看孙子兵法,也读四书五经……这些早年的阅读积累让他避免了方仲永怪圈,为他日后创建心学打下基础。
我们一般人们往往只看到成功人士的辉煌事迹,却看不到这些光辉历程的背后的深厚积淀。
纵使是天才,如果不阅读不积累,终将泯然众人矣。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做人信条。
他读书,更重视实践与行动。
在他被贬贵州时,他很快发现对当地少数民族高谈四书五经没有用,同时他自己也是衣食难保。
于是他想办法和少数民族沟通,自己造房子自己负责饮食起居,博得当地人信任,落稳了脚。
他熟读兵书,还会带兵打仗。
在被平反后,上任江西,结果正赶上宁王造反。
在各地知县四处逃窜之时,唯有王守仁冷静沉着。
他散播假情报使用离间计,使叛军丢失了造反黄金时期,同时也招募到了自己的军队。
最终在没有朝廷援助下打败了叛军。
相比,赵国大将赵括也是饱读兵书,却被秦军打得一败涂地,何也?因为他少读了知行合一中“行”这本无字书。
晚年的王守仁可谓声望极高,造反的少数民族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直接投降,每天求他讲学的人数不胜数。
他饱读经书,深入生活,体味人生,慢慢地,他一生的经历使他的心学体系臻于完整,最终在自己心里也写了一本属于自己的书。
在他弥留之际他的门生询问他心学之基,阳明答: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说罢仙逝。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阳明心学是王阳明一生的贯彻,指引着他功成名就。
这是一种人生的总结升华,一种大彻大悟之后的汇总,这种奇迹会在冥冥中指引着你前进,却又是刻意感觉而感觉不到的。
只有当你真正融入彼此内心,用心去阅读心,才会有所收获,有所彻悟,从而写下自己的心灵之书!
从王阳明身上,我们看到这三本“大书”并不是单独或孤立地存在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着。
我们必须给以整体的观照,融会贯通的理解,方能帮助我们建立自我的内在世界。
知行合一,经世致用,观照心灵,不断成长,这就是读好三本书的价值所在。
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足够强大,他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这世界还怕容不下他吗?同样,当每个公民都有了这样的素质,整个民族,还怕不会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吗?
总之,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人生三本书,是贯穿人一生的要务,也是成就人终生事业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