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

合集下载

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

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

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1) 1剩余价值的本质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剩余价值的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劳动力的价值由三个部分组成: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在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2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一方面,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同时,将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又凝结在新产品上,形成新的价值。

两者之和构成商品的价值。

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不会发生增殖。

要使价值增殖,只有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使工人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

这个超过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所以,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的价值形成过程。

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再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

这样,工人的整个劳动时间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里进行的劳动叫做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即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里进行的劳动叫做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指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中用于生产维持劳动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那部分时间。

在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必要产品或必要价值。

与“剩余劳动时间”相对。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①绝对剩余价值的含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②工作日长度的决定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涉及到一个工作日的长度的问题。

工作日的长度在一定限度内可以伸缩,其最低界限是必要劳动时间,最高界限受生理界限(工人在24小时的自然日内,只能消耗一定量的生命力。

《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2、绝对剩余价值以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为前提, 相对剩余价值要以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为前提。
• 3、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 余价值的方法。因为机器是延长工作日最有力的 手段。
• 4、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互为前提又有区 别。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相对的,因为它以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 绝对的,因为它以工作日能够延长为前提。
• 3、对剩余价值的影响。不管什么生产部门,只要 提高劳动强度,就会缩小必要劳动,增加剩余价 值量。
• (三)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工作日可变 • 在这种情况下,工作日可以向两个方向变化。 • 1、工作日缩短。既然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
必要劳动也就不变,工作日的缩短,就只会缩短 剩余劳动时间或减少剩余价值,从而剩余价值也 会随之减少。资本家只有把劳动力的价格压到它 的价值以下,才能避免损失。 • 2、工作日延长,剩余价值就随之增加。这样,劳 动力的价值,绝对地说虽然不变,相对地说却下 降了。
• (四)劳动的持续时间、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 同时变化
• 在这种情况下,有多种组合,可以是两个因素变 化,一个因素不变,或者是三个因素同时变化。 马克思只讨论了两情况。
• 1、劳动生产力降低,同时工作日延长。在这种情 况下,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可能有这样几 种情况:(1)剩余价值的比例量降低,它的绝对 量仍可保持不变。(2)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增加, 它的比例量仍可保持不变。(3)工作日延长到一 定程度时,剩余价值的比例量和绝对量都可能增 加。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资本加速增长,另一 方面劳动者的贫困也加速增长。
《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篇绝对剩 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的生产

《资本论》目录

《资本论》目录

内容简介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写成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济学巨著。

其中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马克思在这部巨著中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人类社会必然由资本主义发展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规律性;在阐述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时,也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还预见了未来社会的某些社会经济的一般特征。

资本论对认识资本主义和研究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资本论进行节选时,我们力求完整地反映原著的重要理论观点。

本书保留了资本论原有的目录。

本书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二版第2卷收载的资本论节选为依据,对个别章节作了一些增补。

目录:说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摘自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1.生产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a)[生产和消费](b)[生产和分配](c)最后,交换和流通3.政治经济学的方法4.生产。

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

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关系。

法的关系。

家庭关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1867年第一版序言1872年第二版跋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第二章交换过程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七章剩余价值率第八章工作日第九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第十一章协作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五章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第十六章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第六篇工资第十七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十八章计时工资第十九章计件工资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第二十五章现代殖民理论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节选)恩格斯写的1855年版序言(节选)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第二章生产资本的循环第三章商品资本的循环第四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第五章流通时间第六章流通费用第二篇资本周转第七章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第八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第九章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资本论》导读 第五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工程教材PPT)

《资本论》导读 第五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工程教材PPT)

第一节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三)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 价值的方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旦掌握了一个生产部 门,或者掌握了所有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就不再单纯追 求相对剩余价值,同时也要绝对延长劳动时间,榨取绝 对剩余价值。
(四)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差别性。一方面, 如果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已定,在劳动力按其价值支 付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 才能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工作日的长度已定,剩余价 值率就只有通过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即通过必 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相对量的变化才能提高。

第二节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 值的量的变化
第二节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 一、决定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相对量的三个因素
马克思通过综合分析,科学地阐明了劳动力价格和剩 余价值量之间变化的关系,说明不论采用何种生产方法, 剩余价值都来自对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但劳动力价格 和剩余价值量之间也不完全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某些 情况下,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量可以同时增长,因而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工人的生活状况可以得到改 善,但这种改善取决于工人阶级的斗争以及劳资力量的 对比。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 二、派生的各种公式及其对剥削率的掩盖
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 剩余产品 工作日 产品价值 总产品
首先,公式中的概念及其对应关系是混乱的。 其次,在上述公式中实际的剥削程度或剩余价值率是 虚假地被表现出来的。 再次,上述公式掩盖了资本关系的特殊性,也就是掩 盖了可变资本与劳动力的交换,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工人 与产品的分离。
第一节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 二、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版4卷目录汇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版4卷目录汇总

卷1说明1-18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16恩格斯:英国状况十八世纪17-3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39-53[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39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64-61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62-135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62[Ⅰ]62一、费尔巴哈64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641.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66[Ⅰ]74[Ⅰ]98[Ⅰ]103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131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节选)136-195第二章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136第一节方法136第一个说明137第二个说明141第三个说明142第四个说明143第五个说明145第六个说明147第七个即最后一个说明151第二节分工和机器156第三节竞争和垄断170第四节所有权或租177第五节罢工和工人同盟188恩格斯: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196-214马克思: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1848年1月9日在布鲁塞尔民主协会召开的公众大会上215-229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230-247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248-3071872年德文版序言2481882年俄文版序言2501883年德文版序言2521888年英文版序言2541890年德文版序言260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266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268共产党宣言271一、资产者和无产者272二、无产者和共产党人285三、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2951.反动的社会主义295(甲)封建的社会主义295(乙)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297(丙)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2982.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3013.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302四、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305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波兰的演说1847年11月29日在伦敦举行的纪念1830年波兰起义十七周年的国际大会上308-311马克思的演说308恩格斯的演说309马克思:危机和反革命312-315马克思:资产阶级和反革命316-320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321-363恩格斯写的1891年单行本导言321雇佣劳动与资本33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1850年3月364-375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376-481一1848年的六月失败377二1849年6月13日401三1849年六月十三日事件的后果433四1850年普选权的废除467恩格斯:*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482-578[一革命前夕的德国]482[二普鲁士邦]491[三德国其他各邦]500[四奥地利]504[五维也纳起义]510[六柏林起义]514[七法兰克福国民议会]518[八波兰人、捷克人和德意志人]522[九泛斯拉夫主义。

2017年长春市直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政经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017年长春市直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政经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017年长春市直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政经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资本家提高剩余价值率的办法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1)含义: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

个别企业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剩余价值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

(2)工作日的最低和最高界限。

劳动力的买卖关系没有为工作日确定一个标准长度。

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

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这样,工作日不可能等于或大于 24 小时,而必然小于 24 小时。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含义: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剩余价值,叫相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3)在实际中,所有资本家通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获取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各个资本家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

这就是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简而言之,超额剩余价值是因,而相对剩余价值是果(区别: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因果关系)。

(4)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同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其源泉也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在资本主义社会,各个资本家企业采用先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是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5)在工业中,个别少数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作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一,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不论是延长工作日,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版4卷目录汇总(5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版4卷目录汇总(5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版4卷目录汇总(5篇)第一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版4卷目录汇总卷1 说明1-18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16 恩格斯:英国状况十八世纪17-38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39-53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39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64-61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62-135 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62 [Ⅰ]62一、费尔巴哈64 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64 1.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66 [Ⅱ]74 [Ⅲ]98 [Ⅳ]103 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131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节选)136-195 第二章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136 第一节方法136 第一个说明137 第二个说明141 第三个说明142 第四个说明143 第五个说明145 第六个说明147 第七个即最后一个说明151 第二节分工和机器156 第三节竞争和垄断170 第四节所有权或租177 第五节罢工和工人同盟188 恩格斯: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196-214 马克思: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1848年1月9日在布鲁塞尔民主协会召开的公众大会上215-229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230-247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248-307 1872年德文版序言248 1882年俄文版序言250 1883年德文版序言252 1888年英文版序言254 1890年德文版序言260 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266 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268 共产党宣言271一、资产者和无产者272二、无产者和共产党人285三、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295 1.反动的社会主义295(甲)封建的社会主义295(乙)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297(丙)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298 2.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301 3.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302四、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305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波兰的演说1847年11月29日在伦敦举行的纪念1830年波兰起义十七周年的国际大会上308-311 马克思的演说308 恩格斯的演说309 马克思:危机和反革命312-315 马克思:资产阶级和反革命316-320 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321-363 恩格斯写的1891年单行本导言321 雇佣劳动与资本331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1850年3月364-375 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376-481 一1848年的六月失败377 二1849年6月13日401 三1849年六月十三日事件的后果433 四1850年普选权的废除467 恩格斯:*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482-578 [一革命前夕的德国]482 [二普鲁士邦]491 [三德国其他各邦]500 [四奥地利]504 [五维也纳起义]510 [六柏林起义]514 [七法兰克福国民议会]518 [八波兰人、捷克人和德意志人]522 [九泛斯拉夫主义。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一卷 第五篇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一卷 第五篇
Subtle Touch
Immense visual appeal – Premade PowerPoint Templates
Design Inspiration
Design Inspiration
至于相对剩余价值,则是以此为出发点的一个进一步发展。工作日已经分裂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了,为了进一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资本家才以种种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这里就可以看劳动目长短为转移,相对剩余价值的生 出二者进一步的区别。绝对剩余价值只以劳动日常短为转移,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则会彻底是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革命。 绝对剩余价值反映了劳动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的阶段,这就是说这里变化的只是很多劳动者在形式上被资本家联合在一起了。之所以说形式上,是因为劳动过程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仍然是各个劳动者自己独立的劳动,从生产方法上看,与他们隶属于资本以前是没有区别的,只不过在形式上是在资本统治下劳动了。这时资本关系还是不现固的,雇佣工人还有可能离开资本家的企业独立从事商品生产。可以说这是反映着资本关系建立的过程。
第十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本章主要阐明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生产劳动、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剩余价值的自然基础问题和对李嘉图学派的批判。 先研究一下什么是生产劳动?为什么这个问题在这里提出来呢?从政治经济学方面来说,生产劳动不是一个生产一般的概念,而是一个反映一定经济关系的经济范畴,它是由该社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既然剩余价值已经从总体上得到了说明,这就有条件给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下一个确切的定义。 应该指出,生产劳动的这个定义并不排除它的一般定义,即生产物质产品、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只不过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对资本来说这个规定是不够的,必须增加由生产关系决定的特殊规定。 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见解是亚当・斯密提出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总共分39段(581页-592页) 主要说明四个问题: (一)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1-3段) (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4-8段 )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自然基础和现实基础(9-19段)
(四)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剩余价值起源和性质的错误观点。 (20-39段)
请看(第八段第二行 ): 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 的,因为它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工人本身生存所 必需的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 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 的,因为它以劳动生产率发展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 限制为工作日的一个部分为前提。

第八段第八行:假定劳动力按其价值支付,那末, 我们就会碰到这样的抉择:如果劳动生产力和劳 动的正常强度已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 日的绝对延长才能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工作日 的界限已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日两个 组成部分即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相对量的变化 才能提高,而这种变化在工资不降低到劳动力价 值以下的情况下,又以劳动生产率或劳动强度的 变化为前提。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在一般生产劳动与资本主义生产 劳动条件下,生产劳动概念的扩大与缩小。 2、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3、剩余价值的自然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
(2)、绝对剩余价值以劳动对资本的形式隶属, 相对剩余价值以劳动对资本的实际隶属为前提。 请看第五段: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特 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前提;这种生产方式连同 它的方法、手段和条件本身,最初是在劳动在形式上 隶属于资本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和发展的。劳动对资 本的这种形式上的隶属,又让位于劳动对资本的实际 上的隶属。 注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劳动过 程通过分工和机器生产,技术条件,劳动组织发证根 本变革,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属物,离开机器不能单独 生产,不仅形式上隶属,而且实际上隶属于资本。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小组成员: 刘伟 张明灿 雷云海
第十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标题解析:
绝对剩余价值: 是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 工作日 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是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 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请大家翻回到587页看第15段:
资本主义生产一旦成为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 并且工作日保持一定长度的情况下,剩余劳动量随 劳动的自然条件,特别是随土壤的肥力而变化。但 绝不能反过来说,最肥沃的土壤最适于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生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 配为前提。过于富饶的自然“使人离不开自然的手 ,就象小孩子离不开引带一样”。
前后关系: 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篇没有自己特殊的研究 对象,它是前两篇的综合。第三篇先分析绝 对剩余价值,第四篇再分析相对剩余价值。 第十四章通过把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的综合,进一步说明资本主义的本质,以及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量的变化规律。

中心思想

说明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关系。在这 种关系下,生产劳动表现为资本增值的手段; 工人必须为资本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 余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只能由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来说明,而不能由自然条件来说明。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自然基础和经济基础 (9-19段)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一定的基础上产生的, 应当从经济基础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来说明,而 不能自然条件和劳动生产率来说明。但并不是自 然条件和劳动生产率对剩余 Nhomakorabea值毫无关系。
(1)、劳动生产率是剩余价值前提(9-10段)
请看第九段第二行:没有一定的劳动生产率,工 人就没有可供支配的时间,就不可能有剩余劳动,从 而不可能有资本家。 注解:一切剩余价值,不仅相对剩余价值,而且 绝对剩余价值,都以一定的劳动生产率为基础,如果 劳动生产率低下,只能满足他本人的生活资料。那么, 就没有任何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所以,作为资本关 系的基础和起点的劳动生产率,不是自然的恩惠,而 是几十万年历史的恩惠。
一、关于生产劳动的概念(1-3段)
(一)从简单劳动过程来说:生产劳动就是直接生 产物质资料的劳动(第一段) 请看581页第一段第二行:如果整个劳动过程 从其结果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 对象二者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就表现为生 产劳动。
(二)、劳动过程协作关系的发展:使生产劳动的概念 的扩大(第二段) 请看582页第七行:因此,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 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 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 因为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 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结合劳动人员的共同产品)的 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 注解:也就是说,由于协作关系的发展,直接 或间接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 比如说:工厂的直接操纵机器生产产品的工人,产 品的工艺设计者,如工程师,生产过程中的管理者 都是生产劳动。
四、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剩余价值起源 和性质的错误观点。(20-39段)
(1)、 关于剩余价值的起源问题:是个带爆 炸性的问题。李嘉图懂得这是个危险的问题,而 有意回避他。 李嘉图的观点: ⑴、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 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的自然形式;
⑵、劳动生产力是利润产生的原因;
②、 再请大家注意第三段第八行:“生产工人的概 念决不只包含活动和效果之间的关系,工人和劳 动产品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含一种特殊社会的、 历史地产生的生产关系。” 注解: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为资 本的自行增值服务的工人才是生产工人;这种生 产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把工人变成资本增 值的手段。
(二)、约翰。穆勒用庸俗经济学的陈腐遁辞掩盖 问题的实质。 ⑴ 、把劳动时间的持续与劳动产品存在时间 的持续混为一谈;
⑵、认为交换、买和卖这些资本主义生产的 一般条件是纯碎偶然的,并且没有劳动力的买和 卖,利润依然存在;
接下来请看最后一段:
实际上工人是在一周或其他一段时间内把自 己的劳动无偿地预付给资本家,然后在一周之末 或其他一段时间结束时才取得他的劳动的市场价 格;在穆勒看来,这就使工人成了资本家!平地 上的一堆土,看起来也象座小山;现代资产阶级 的平庸,从它的“大思想家”的水平上就可以测 量出来。
(2)、良好的自然条件是剩余价值的自然基础
请看588页第16段: 良好的自然条件始终只提供剩余劳动的可 能性,从而只提供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可能 性,而绝不能提供它的现实性。 注解:自然条件包括人本身的自然(如人 种)和外界的自然(生活资料的自然资源和劳 动资料的自然资源),以自然为条件的劳动生 产率,使劳动者不必全部时间从事必要劳动, 于是提供了剩余价值的可能性。
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相互关 系即区别和联系(4-8段)
1、联系(4-7段)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的一 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第 四段第三行) 注解: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同工作日长 度有关,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要以工作日已经延 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上为前提,并以此为起点,变革 劳动技术过程劳动组织,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3)、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 余价值的方法(第七段第四行)
注解:都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延长剩余劳动时 间,产生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通过延长 工作日;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因为机器是延长工作 日最有力的手段,提高劳动生产力,从而缩短必 要劳动时间,产生剩余 劳动时间,产生剩余价值。
2、区别(第8段)
(三)、资本主义生产:又使生产劳动概念的缩小 (第三段)
①、请看第三段第一行:但是,另一方面,生 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 生产,它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工人不是为自 己生产,而是为资本生产。因此,工人单是进行生 产已经不够了。他必须生产剩余价值。
注解: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它实 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 才是生产劳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