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合集下载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

第十四章总共分39段(581页-592页) 主要说明四个问题: (一)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1-3段) (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4-8段 )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自然基础和现实基础(9-19段)
(四)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剩余价值起源和性质的错误观点。 (20-39段)
请看(第八段第二行 ): 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 的,因为它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工人本身生存所 必需的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 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 的,因为它以劳动生产率发展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 限制为工作日的一个部分为前提。

第八段第八行:假定劳动力按其价值支付,那末, 我们就会碰到这样的抉择:如果劳动生产力和劳 动的正常强度已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 日的绝对延长才能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工作日 的界限已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日两个 组成部分即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相对量的变化 才能提高,而这种变化在工资不降低到劳动力价 值以下的情况下,又以劳动生产率或劳动强度的 变化为前提。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在一般生产劳动与资本主义生产 劳动条件下,生产劳动概念的扩大与缩小。 2、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3、剩余价值的自然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
(2)、绝对剩余价值以劳动对资本的形式隶属, 相对剩余价值以劳动对资本的实际隶属为前提。 请看第五段: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特 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前提;这种生产方式连同 它的方法、手段和条件本身,最初是在劳动在形式上 隶属于资本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和发展的。劳动对资 本的这种形式上的隶属,又让位于劳动对资本的实际 上的隶属。 注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劳动过 程通过分工和机器生产,技术条件,劳动组织发证根 本变革,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属物,离开机器不能单独 生产,不仅形式上隶属,而且实际上隶属于资本。

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

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

•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发展劳动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缩 短工人必须为自己劳动的工作日部分,以此来延长工人能 够无偿地为资本家劳动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第十四 段373)
解释: 这里“工人劳动的工作日部分”是指必要劳动时间。 “工人无偿为资本家劳动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是指剩余劳 动时间。 那么这句话也就是说资本家发展生产的目的是想通过缩短 必要劳动时间部分从而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
(二)第6段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生产部门之 间的关系
生产工人必要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以及为生产工人必要生活资 料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它们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降低劳动 . 力的价值,从而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既不为工人提供必要生活资料,也不为制造工人必要生活资料提 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分,它们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会产生相对剩余 价值。
重点段落
“尽管工作日的界限ac已定,看来bc仍然可以延长,不过不 是越过它的终点c延长,而是由它的起点b以相反的方向向a 端推移而延长。(363-364)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 364)
解释:这两段话解释了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剩余劳动来增加 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 • • •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的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 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就要降低生活资料价值 要降低生活资料价值,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
• 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仅要降低生活资料价值, 还要降低生产资料价值,也就要降低整个商品的 价值。 • 要降低整个商品的价值,也就是整个社会劳动生 产率的提高。 • 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通过个别资本追求超 额剩余价值来实现的。
但是整个社会的资本家都想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更多剩余价值这样各个部门的生产率都提高时维持工人生活资料等的费用就会降低从而工人的工资就会降低即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从而剩余劳动时间就会增加一般剩余价值率也就会提高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1 概念和背景介绍1.2 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1.3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1.4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分类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2.1 促进经济发展2.2 增加社会财富2.3 优化生产方式2.4 提高企业竞争力2.5 促进减少贫富差距三、案例分析3.1 现代农业的发展3.2 电子商务企业的成功3.3 机器人产业的崛起3.4 工业4.0在汽车制造业中的应用3.5 借助互联网平台创造新兴产业本文主要围绕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将介绍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进一步分析其中的相关概念和分类。

然后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阐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1 概念和背景介绍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

它是由德国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提出的。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对劳动过程和价值过程的深入分析,是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1.2 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特定物品的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生产额外的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相对于绝对剩余价值而言,即相对于工作时间的延长而言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1.3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通过技术进步来降低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力,因此在相同的工时内可以生产更多的商品。

其次是通过剥削工人来延长劳动时间,从而产生相对剩余价值。

1.4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分类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有两种基本类型,即绝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和相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绝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基于物理工具和劳动力的机械化来降低商品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

相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通过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管理来降低商品生产所需的工时。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社会价值 个别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可编辑版
11
4、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的前提
当个别企业采取的新技术在社会上应 用普及后,社会上生产同类商品的绝大多 数企业生产的产品的个别价值都趋同了。 那么,原采取新技术的企业的商品的个别 价值就成为新的社会价值,因而超额剩余 价值消失。
但由于生产产品所耗费的必要劳动时 间的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从而 产生了相对剩余价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传统的机器体系发 展到了一个以自动控制为中心的新阶段。社会 生产力迅速发展,工人的实际收入也有所提高, 但工人实际收入的增加幅度只要小于剩余价值 量增加的幅度,资本家仍会得到相对剩余价值。
可编辑版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出现新 特点的原因主要是:
1、新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复杂劳动在全社会的劳动中所占比重不断增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提高剩余价值率是增加剩余价值 的主要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历史 上有两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可编辑版
1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概念 在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
间一定情况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以增 加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 法,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用这种方法 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可编辑版
2
必要劳动时间
6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
6小时
3小时
12小时 工作日
15小时
m′=100%
m′=150%
可编辑版32Fra bibliotek工作日长度的决定
工作日的下限:不能等于必要劳动时间; 工作日的上限: 生理界限;

《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2、绝对剩余价值以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为前提, 相对剩余价值要以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为前提。
• 3、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 余价值的方法。因为机器是延长工作日最有力的 手段。
• 4、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互为前提又有区 别。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相对的,因为它以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 绝对的,因为它以工作日能够延长为前提。
• 3、对剩余价值的影响。不管什么生产部门,只要 提高劳动强度,就会缩小必要劳动,增加剩余价 值量。
• (三)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工作日可变 • 在这种情况下,工作日可以向两个方向变化。 • 1、工作日缩短。既然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
必要劳动也就不变,工作日的缩短,就只会缩短 剩余劳动时间或减少剩余价值,从而剩余价值也 会随之减少。资本家只有把劳动力的价格压到它 的价值以下,才能避免损失。 • 2、工作日延长,剩余价值就随之增加。这样,劳 动力的价值,绝对地说虽然不变,相对地说却下 降了。
• (四)劳动的持续时间、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 同时变化
• 在这种情况下,有多种组合,可以是两个因素变 化,一个因素不变,或者是三个因素同时变化。 马克思只讨论了两情况。
• 1、劳动生产力降低,同时工作日延长。在这种情 况下,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可能有这样几 种情况:(1)剩余价值的比例量降低,它的绝对 量仍可保持不变。(2)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增加, 它的比例量仍可保持不变。(3)工作日延长到一 定程度时,剩余价值的比例量和绝对量都可能增 加。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资本加速增长,另一 方面劳动者的贫困也加速增长。
《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篇绝对剩 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的生产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要靠降低劳动力价值,即 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要靠降低劳动力价值, 劳动力再生产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 劳动力再生产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 再生产必需的生活资料生产及与之有关的各个部 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 门劳动生产率提高 只有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 率提高了,劳动力价值才能降低。 率提高了,劳动力价值才能降低。 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社会生产各部门普遍 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 “在平等的权力之间,力量就起决定作用” 在平等的权力之间,力量就起决定作用” 万人大罢工, 1886.5.1 芝加哥 20 万人大罢工, 小时工作制。 争取 8 小时工作制。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 大战后,在工人阶级强大的压力下, 大战后,在工人阶级强大的压力下,西方 国家才被迫实行了8小时工作制。二战后, 国家才被迫实行了8小时工作制。二战后, 由于工人的政治力量进一步增强和新的科 技革命,使工作日进一步缩短。 技革命,使工作日进一步缩短。
(2)两者的区别表现在: 两者的区别表现在: 第一,概念不同。 第一,概念不同。 第二,两种生产方法的物质基础不同。 第二,两种生产方法的物质基础不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可以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可以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要以生产技术条件的变革为基础。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要以生产技术条件的变革为基础。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概念: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概念: •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情况下,通过必要劳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情况下,通过必要劳 动时间的缩短, 动时间的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 增加剩余价值量的方法, 增加剩余价值量的方法,叫做相对剩余价 值生产。 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的对称,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它的增加不是由于创造出来的价值绝对地增加了,而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把一部分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转化为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使剩余价值相对地增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理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重要概念。

《资本论》第四篇第十章

《资本论》第四篇第十章
P104/1马克思说:“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 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 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 价值。” P102/2 “这里,改变的不是工作日的长度,而是工作 日中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 P104/2~106/1
思考问题
1、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家如何增加 剩余价值的生产? 如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呢?只有改变工作日 的两个组成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 动时间)的比例关系。 2、怎样改变工作日中两个组成部分的比例? 只有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剩余劳动时间 即只要有降低劳动力本身价值,才能增加剩 余价值。 3、怎样降低劳动力价值?
(二)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各个 资本家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形成的。
“必须把资本的一般的、必然的趋势同这种趋 势的表现形式区别开来。”P104/3 当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采用新的生产方法 把劳动生产率提高到本部门平均水平以上时, 就会使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 他仍按社会价值出卖商品,这样就在个别价 值和社会价值之间发生了一个差额,这个差 额就是超额剩余价值。
2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不是降低商品的绝 对价值,而是通过商品价值降低来降低劳动 力的价值,从而增加剩余价值。
3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是为了缩短工作 日,而是要缩短工作日中的必要劳动时间, 提高剩余劳动时间。 资本主义生产的(P107)“目的绝不是为了 缩短工作日。它的目的只是为了缩短生产一 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协作:把较多的工人集中在同一 时间、同一地点,生产同一商品。
1. 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它起初与行会 手工业只有量的区别而无质的区别。 2. 简单协作创造了新生产力:(1)共同劳动使 每个工人逼迫具有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2)节 约生产资料;(3)集体生产力;(4)引起竞争提 高工作 效率; (5 ) 加 速资本 周转( 劳动变 的连 续);(6)集中力量短期内完成紧急任务;(7) 节约非生产费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一、概述 二、主要内容
(一)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 (三)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与超额剩余价值 (四)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对抗性
一、概述
本章的中心是说明,相对剩余价值是由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 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 围绕这个中心,本章分析了四个问题。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简介: 一、中心 本篇的研究对象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心是分析资本家怎样 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以增加剩余价值的 生产。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主要有两个方法,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 强度,所以本篇主要研究资本家怎样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生产相对 剩余价值。 二、结构 本篇共四章。第一章说明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是全篇的理论基 础;后三章则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生产率发展的3个阶段。
(四)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对抗性 第11-13段 要点: 1.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 便宜,是资本的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第11段 2.降低商品的交换价值和增加商品中包含的相对剩余价值是一致 的。 劳动生价值 提高。 3.资本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 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二、主要内容
(一)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 第1-5段 要点: 1.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可以延长剩余 劳动时间。 第1-2段 2.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第3段 3.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第4段 4.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第5段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 第6段 生产工人必要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以及为生产工人必要生活资 料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它们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降低劳动 力的价值,从而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既不为工人提供必要生活资料,也不为制造工人必要生活资料提 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分,它们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会产生相对剩余 价值。
(三)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与超额剩余价值 第7-10段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形成的。 1. 要把资本的必然趋势与这种趋势的表现形式区别开来。 第7段 “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内在 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 (P371) 其表现形式是单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他的商品变得便宜从而获得超额剩余 价值。 2.超额剩余价值的形成。第9段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之差。 3.超额剩余价值本身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第10段 4.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超额剩余价值消失,但所有资本家都能获得相对剩 余价值。第10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