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高中二年级 作文素材之陈丹青
2022高考语文阅读素材之做人与处世:尊重他人即伦理

2022高考语文阅读素材之做人与处世:尊重他人即伦理每个人都有受尊重的心理需要,由此想起梁漱溟所说:所谓伦理,一言以蔽之,日:尊重对方。
又想到一个外围小故事:纽约某商人在大街上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出于同情,他塞给那人一元钱。
然后走开了。
不一会儿,他返回来,从卖笔人那儿取出几支铅笔,并抱歉地说明自己不记得取笔了。
临别时他专门强调:你跟我差不多上商人,你有东西要卖。
半年后他俩再次相遇。
这时那卖笔人已成了业绩不俗的文具推销商。
他感谢纽约商人:你重新给了我自尊,告诉了我——我是一个商人!能施舍因此是有爱心的表现,但能激发被施舍者奋发图强的自尊心和进取心无疑更好。
陈丹青在2008年作过一个“教养与人文”的演讲。
他说:通常所谓教养,第一条,总得有礼貌。
礼貌第一表现为一种对他人在礼节形式上的尊重。
美籍华人靳羽西在回答“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当好一名绅士”时说:就像英文gentleman(绅士)一样,第一是一个gentle(有礼貌的)的人,会为别人着想,尊重他人。
她还说:任何礼仪的动身点差不多上为他人着想。
假如好好地明白得这句话,就会明白专门多道理。
只要你明白如何为别人着想,你就能明白该如何样去做了。
1994年联合过教科文组织召开了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
提出和平文化的理念和培养世界公民的目标。
和平文化所标举的伦理价值,第一条确实是“尊重生命、尊重人、尊重人的威严和权益”,尊重他人,伦理的精义在焉!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按常情常理,人的内心都期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送花的人周围满是鲜花,长刺的人周围差不多上荆棘。
大文豪萧伯纳出访苏联时,和一个聪慧爽朗的小小姐玩了专门长时刻。
分手时,他对小小姐说:回家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一起玩的是世界闻名的萧伯纳。
小小姐看了他一眼,学着他的口气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玩的是苏联漂亮的小小姐喀秋莎。
这童言使萧伯纳大吃一惊。
后来他把这件事作为教训,宣誓要尊重他人。
语文高考作文写作:等一朵花开,需要很多耐心和微笑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

语⽂⾼考作⽂写作:等⼀朵花开,需要很多耐⼼和微笑导写(附⽂题详解及范⽂)语⽂⾼考作⽂写作:等⼀朵花开,需要很多耐⼼和微笑导写(附⽂题详解及范⽂)【作⽂原题】【2020届河南天⼀⼤联考(⼆)】阅读下⾯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根据上⾯的漫画,写⼀篇⽂章,⽂体不限(诗歌除外),可以写某个时刻的⼼情或⼀段⾃⼰的经历,也可以写对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
要求:⾃拟标题,⾃选⾓度,确定⽴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南天⼀⼤联考2020届⾼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语⽂试卷)【试题解析】这是⼀道漫画作⽂题,系仿照2019年全国卷命制,漫画素材与全国卷同源,来⾃“⼩林漫画”。
漫画作⽂要求考⽣认真观察漫画,理解画⾯内容,正确解读漫画寓意。
这个漫画审题难度不⼤,画⾯主体为⼀个男⼦伏于案上,双⼿托起下巴,⾯带微笑,静静地注视着桌上的⼀盆花。
画⾯下⽅是⼀⾏⽂字:“等⼀朵花开,需要很多耐⼼和微笑。
”⽂字内容基本涵盖了画⾯内容,是本次写作的关键。
考⽣紧扣关键信息中的关键词“花开”去解读“耐⼼和微笑”即可。
解读时尽可能地去挖掘“花开”的象征义、⽐喻义,化虚为实,从⽽更深⼀层地理解“耐⼼和微笑”的深层含义。
“花”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花开”之所以值得等,是因为它代表着美,诸如⽬标、梦想的实现,感情的和洽,问题的解决,困难的克服,⽭盾的化解等等,“需要很多耐⼼和微笑”给出了“等⼀朵花开”的两个必备条件:耐⼼和微笑。
“耐⼼”就是我们对待事情的耐性,表明事情不会⼀蹴⽽就,需要⼀个过程。
这⼀过程既是时间的,也是⾏为的,需要⼀如既往的坚持努⼒。
“微笑”代表我们对待事情的主观态度应该是积极乐观的。
“很多”则是程度的要求。
写作时不能脱离漫画寓意,即“等⼀朵花开,需要很多耐⼼和微笑”这⼀核⼼⽴意。
【审题提⽰】(⼀)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
这是⼀道漫画作⽂题,材料要求“根据上⾯的漫画,写⼀篇⽂章”,给出了写作的具体情境。
人物素材积累之一——陈丹青

陈丹青人物介绍陈丹青(1953年-),中国画家,文艺评论家。
祖籍广东,1953年出生于上海。
陈丹青于80年代初曾被国中同仁认为是当时最具才华的油画家,甚至直至今日,油画圈仍存在着“陈丹青情结”。
他具有较强的造型能力,画风细腻,感情真挚,思维敏锐,有着一种稳定和深沉的力量。
重大事件陈丹青一共制造过两次舆论轰动。
第一次是1980 年,27岁他推出《西藏组图》。
当时的评论界普遍认为,这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是中国油画摆脱苏联油画风格的影响,向西方写实手法转变的标志。
第二次是2004 年,51 岁的陈丹青因不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招生体制而毅然离职。
一封犀利激进的离职信使陈丹青再次成为中国画坛最有脾气的艺术家。
素材积累●说陈丹青的出走——现代中国以自由主义精神深刻思考的坚定先行者●说素描批判——著名画家陈丹青说:“我有时候真想写本《素描批判》。
不好像现在那样把素描作为金科玉律。
素描在我国美术教育中有如此地位,与徐悲鸿有关。
徐悲鸿好像说过,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
”“我没有素描基础,不是照样画创作?中国传统绘画从来就不画素描,难道就是没基础了?想当年,我们一起画画的同学中,那些把大卫石膏像画得好得无与伦比的人,现在不知道哪里去了。
”陈丹青“素描批判”的言论,冒犯了大师,也触犯了现行美术教育的“金科玉律”。
大师的话振聋发聩,但不是每一句;“金科玉律”掷地有声,但不是每一处。
如果大师说,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这“一切”就值得商榷;如果美院招生,素描必考,这“必考”也未见合理。
“一切”在学术的话语里显得武断,“必考”在制度里显得“僵化”。
事物有其共性,也有其特性。
突出共性,亦兼容特性,才是正理。
没有素描基础的陈丹青,美院破例接受其读研究生,而后成为著名画家,正是正理结出的正果。
陈丹青批判素描,千万不要理解为他否认素描是基础。
任何学科,都有基础,都需基础,只是盖什么房子要怎样的基础,在怎样的地基上打怎样的基础,这就值得科学地分析论证。
陈丹青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美学与美术的对谈南京江浦曾插队三年。
昨天他先到浦口作了场演讲。
视觉文化,奥运会开幕式被称为视觉的盛宴,M T V,作为音乐形式以视觉开呈现。
过去好酒不怕巷子深,现在不行。
必须要先让人知道。
法国先锋派艺术家,德波,书,景观的社会,可以翻译成奇观的社会,奇观是今天的生活方式,占主导意味的存在形态。
过去生活在语言中,现在更多地生活在形态中。
今天和传统社会有什么区别?造型艺术家,陈丹青:第一次到南大。
插队经过无数次,但以为当知青不可能进大学了。
回国后第一次到的是东大,才知道叫中央大学,文革时叫工学院。
感慨,写了《常识和记忆》。
看见,但不知道这些学校的过去。
很难说什么叫视觉文化。
90年代末,未回国时看过,周老师的书。
回国后走了段弯路,到清华教书。
进清华面临一个问题,跟体制无关,在纽约呆坏了。
绘画在纽约次要了,过时了,80年代呆到新世纪回来,出国前觉得自己是个画家,好听点叫画家,毕业于中央美院。
纽约一个大扭转,视觉文化不止是绘画,非常广泛,最容易接受的,手机拍照,看碟,看电影,但范围还广,眼睛能看到的一切,城市景观,南京多很多高楼,重复十年前北京在做的事。
视觉景观。
细部,这个厅怎么装修,每次到学校贵宾室很沮丧,和宾馆没两样。
学府官府和宾馆已经没区别了。
飞速的建设、飞速发展美术教育,可能漏掉了重要一块,建立一个思路,怎么面对当下活在其中的空间,怎么解释,或者怎么警惕,溶入,又保持距离。
我在清华,他们都想来跟我学。
00年,架上绘画与观看的关系。
很多人不得其解,没接触过这个命题。
在教学研讨会上,和其他老师也会碰到这个问题,和周健老师没隔阂,但和同行有,美术界以为不是问题,但却是最根本的问题。
这个画出去,对今天的生活空间是什么意思。
传统的油画,和观看的关系,奥运会开幕式,蔡国强,他口号见过两面,从美国跟张艺谋讨论方案时,说把这个人叫来。
没想到会叫我,开幕式,盛典,不知道彼做,但我好奇,想怎么做。
陈丹青 素材

陈丹青(宋海月整理)陈丹青,中国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
【人物生平】1953年生于上海。
1970年—1978年辗转赣南、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是当时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
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
1980年以《西藏组画》轰动中外艺术界,成为颠覆教化模式,并向欧洲溯源的发轫,被公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
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2年辞职移居美国。
2000年回国并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4年,因对教育制度的教条、刻板难以认同,陈丹青愤然辞职。
再次轰动社会,并引起极大关注。
绘画之余,出版文学著作十余部。
无论画风与文风,都具有一种优雅而朴素;睿智而率真的气质,洋溢着独特的人格魅力。
【主要事件】「临摹扑克」陈丹青在上海的石库门弄堂里长大,自幼喜欢画画。
“从小就想当个画家,闷着想,但很明确。
”陈丹青说,“我的父亲陈兆炽,是第一位引导我热爱文学、热爱艺术,教我文艺理论,最初给予我文艺立场的老师。
”4岁那年,因父亲被戴上“右派”的帽子,家里的书籍、画册被一扫而光。
没有画册临摹,他就到公园、马路上去画画。
他有一回临摹捡到的扑克牌的背面——侨居意大利的俄国画家的杰作《意大利姑娘》,画得栩栩如生。
「初学油画」14岁那年,陈丹青开始跟着学校的美术老师到处去画毛主席像。
登上脚手架,在好几米的铁皮或墙面上画,两年画了120多张毛主席像。
他白天画像,夜晚临摹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素描。
可以说,陈丹青日后画技的长进与少年时期的浓厚兴趣、大量练习是密不可分的。
「上山下乡」从1970年到1978年的农村插队落户期间,在极其恶劣的生活、劳动中,他一直坚持自习绘画。
“下地插秧,苦透了。
一边插,一边手指缝渗血,山里的地,是沙地。
伸到水田里晃晃,血迹淡了,继续插秧。
可是插秧回来,蚊帐里举一本“普希金”看看,巨大的快乐。
”20岁那年,被调到江西出版社参加连环画学习班。
「西藏组画」陈丹青于1979至1980年间完成于拉萨的作品,共七幅。
陈丹青的真

陈丹青的真作者:陈强来源:《作文通讯·高中版》2013年第08期题目展示陈丹青,一位画家中的作家,作家中的画家,多栖跨界,睿智率真。
从1980年创作《西藏组画》起,他将视野专注于身边、非英雄、非主题的生活真实画面,迎来了他中国油画的巅峰期。
在写作方面,他已出版《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等十余部文学作品,内容包括社会、历史、城市等各个方面。
他评价自己时说:“无论绘画还是写作,我尽量不说假话。
”要求:阅读上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不要写成诗歌。
)题目点评材料作文要求文章观点从材料中生成,因而仔细分析材料,进而读懂材料是写材料作文的第一要务。
如何读懂材料?作为一则单一型材料,最基本也最简单的方法是寻找材料中的关键词、句。
就此则材料而言,材料本身由三个段落构成。
第一段介绍了陈丹青的身份以及为人;第二段介绍了他的作品的主要内容及特色;第三段引述人物自己的话概括其创作原则。
经过对材料的简单梳理与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尽管三段文字所叙述的内容不尽相同,但三段文字中“睿智率真”“生活真实画面”“不说假话”等词句,却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同一个信息,即“真”。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判断:陈丹青在绘画与写作方面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真”。
那么,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抓住一个“真”字来做文章,便不会有偏题之虞了。
当然,一则好的材料,所提供的写作角度往往不是单一的。
比如这一则材料,在第二段中,材料对其“真”有一个更为具体的解说,即“身边、非英雄、非主题”,再联系其文学作品题目中出现的“琐记”“多余”等字眼儿,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陈丹青的成功与他对身边、对生活中的平凡琐碎的关注是分不开的。
那么,从“关注身边”“关注平凡”等角度来立意也是可以成立的。
若是我们的眼光再具体一些,从陈丹青是一个画家、作家入手,谈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可不可以呢?我以为也是可以的。
只不过,多角度并不意味着都是“好”角度。
陈丹青的优越感

近年来,陈丹青的随笔文字成为读书界的一个热点。
从《退步集》、《退步集续编》到《荒废集》,作为画家的陈丹青,其文章功力让读书界刮目相看。
陈丹青的放言更多的是源于其“海归”背景。
人家在美国那么多年,见多识广,回国后似乎就当然拥有了挑剔、指责乃至批判的权力。
陈丹青的吊诡之处在于,他不是以西化的观点来批判国人的保守,而是作为一个既土生土长又漂洋过海的明白人,尖刻地批评正在现代化道路上艰难迈进的中国人的东施效颦、不伦不类、照搬照抄。
他这样发问:“为什么中国的少男少女喜欢吃巧克力奶油冰淇淋,一边吃一边在街上走,有的还将头发染成红色或金黄色?”陈氏话语带有明显的反讽意味。
中国的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尚处于不成熟阶段,一脚迈向现代,另一只脚还陷在传统的泥沼之中。
无论是称之为“过渡”,还是美其名曰转型,在欲望叙事背景下,人们都无法掩饰内心的躁动和迫不及待。
陈丹青之所以保持了一种从容和洒脱,是因为他以“流放者归来”的姿态出现,从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中返回,便有了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沧桑感。
于是,以“过来人”的傲慢来显示自己的“超越性”。
所谓“退步”和“荒废”都是一种虚拟的叛逆表情,骨子里是一种不可救药的自恋。
这种貌似自贬的修辞术并不高明,和古代隐士的手法类似,实质上与某些大众学者自诩“大师”并无二致。
陈丹青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荒废集·自序》中写道:“这回的书名题曰‘荒废’,其实言重了,比起‘退步’的意思,更显做作。
”这种自审,并没有阻止陈丹青的表演与雕饰。
陈丹青有一种通才优越感。
陈丹青的三本随笔集话题广泛得令人吃惊,历史、文艺、美术、影像、媒体、网络、教育、社会、城市建设、鲁迅等,可谓无所不谈。
随笔杂谈的本质就是没有边界,没有束缚,想谈什么就谈什么,想怎样谈就怎样谈。
除随笔杂文之外,陈丹青的集子里不乏对话访谈、发言稿、演讲稿、书评、序言、博客文章、辞职报告等。
如此编纂,也是一种行为艺术,仿佛在提醒人们,陈丹青并非一个从画家转行写作的人。
画里画外——我眼中的陈丹青及其作品

画里画外——我眼中的陈丹青及其作品1970年,他刚16岁就因文革“流放”赣南和苏北农村。
1978年,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自学成才,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美院研究生班油画专业。
1980年,《西藏组画》轰动艺术界,这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油画也使他登上中国艺术的巅峰。
2004年,他因不满中国刻板教条式的教育制度愤然辞去清华大学教授,并引起极大关注。
[1]在艺术界,他的代表作《西藏组画》是公认的现实主义的划时代作品;在文学及评论界,他也是成绩斐然,出版作品十余部,影响极大。
他的声音是中国少有的真性情的流露。
他就是我最欣赏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学者陈丹青。
一、陈丹青的艺术之路曾经有人问陈丹青,“丹青”的名字是不是自己从事油画后改的。
陈丹青说,是父母取得,从小就叫陈丹青。
据说,陈丹青的父亲因为喜欢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句子,而给儿子取名“丹青”。
好像是冥冥中的注定,陈丹青从小就酷爱绘画,在文革中家里的画册被抄之后,扑克牌上的画就成了他最的最爱,不论什么画,他竟然也能临摹的栩栩如生。
[2]在流放农村的八年里,面对艰辛和饥饿,陈丹青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在绘画的道路上孜孜以求,或者说,是绘画支撑他度过了八年知青生活,也磨砺了他的心性。
1980年,只有初中学历的陈丹青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油画专业录取。
在追求艺术理想的道路上,陈丹青无论身处何地,身在何方,都朝着自己理想的方向,一步一步走下去,这种坚持理想、追求理想的精神,我想在他的成功中所承担的分量要远大于上天给予他的天分。
二、陈丹青的真性情2000年陈丹青被聘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四年之后,他因不满现行教育制度而愤然辞去了令人艳羡的清华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之职,再度成为美术界和各大媒体关注的新闻人物。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不想再玩下去了”。
[3]我曾经看过一个专访陈丹青的视频节目,节目中陈丹青详细讲述了在清华任职的几年中,遇到的几个很有绘画天分,但因英语政治不过线而被拒的考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青语录——社会
我从小受的教育就是“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 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然,那三分之 一就是指活在神州大地上的中国人。我实在不 忍享受“水浅”而“火不热”的生活,遂毅然 出国,“受苦”去了——真不好意思。我一回 来,还在美国的不少中国同行就忧心忡忡诚心 诚意追问我:适应么?习惯么?后悔么?那意 思,就是怕我回来又“受苦”。
2020/2/25
2020/2/25
丹青语录——教育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胡适任中国公学校长 ,徐悲鸿任北平艺专校长。第一条入党,第二 条凑够行政级别,然后呢,领导看顺眼了或把 领导捋顺了。于是一层层报批、讨论、谈话、 任命,转成副部级、部级之类……这样的“入 世”,有利益、没担当。今日大大小小教育官 员除了一层层向上负责,对青年、对学问、对 教育、对社会,谁有大担当?
偏爱、未知、骚动、半自觉、半生不熟,恐 怕是绘画被带向突破的最佳状态。
我没有素描基础,不是照样画创作?中国传统 绘画从来就不画素描,难道就是没基础了?想当 年,我们一起画画的同学中,那些把大卫石膏像 画20得20/2/2好5 得无与伦比的人,不知道哪里去了。
丹青语录——社会
中国连真正的公共空间还没出现,哪里来的“公共 知识分子”?进入公共事务时,偶尔有像我这样的傻 子出来说几句真话大家就很愿意听,这是一件很可怜 的事情。
2020/2/25
丹青语录——教育
将当今教育体制种种表面文章与严格措施 删繁就简,不过四句话:将小孩当大人管,将 大人当小孩管;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复杂的事 情简单化。
我一点不关心中国学生的英语如何。我看 见大家的中文一塌糊涂。我们千千万万的“好 萝卜”如今是英语也不好,中文也不好。
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根本就怀 疑“培养”这句话。凡·高谁培养他?齐白石 谁培养他?
2020/2/25
丹青语录——人生
受过小学教育而能做成一些事情的人,太 多了;受了大学教育而一事无成的人,也太多 了。 “学历”与“成就”应是正比,不是这样 的。
“科以人传科尤重,人以科传人可知。” 解释起来,好比你是钱学森,又是博士,这博 士学位因为你就分量很重;可要是你没啥名堂 ,却拿个博士学位混一辈子,你这家伙是个什 么料,可想而知——我向来讨厌名校学生自视 高人一等的那张脸。
陈丹青(1953—至今)
陈丹青生平
1980年毕业留校任教 。
1982年,陈丹青辞职 移居美国。
2000年陈丹青回国并 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 教授、博士生导师。
因对教育制度的教条 、刻板难以认同,陈丹青 遂于2004年10月愤然辞职 。再次轰动社会,并引起 极大关注。
2020/2/25
陈丹青近照
陈丹青近照
艺术家是天生的,学者也天生。“天生”的意思 ,不是指所谓“天才”,而是指他实在非要做这件事 情,什么也拦他不住,于是一路做下来,成为他想要 成为的那种人。
2020/2/25
丹青语录——艺术
常识健全就是基础,素描不是基础,素描教 学是反常识的。什么都很重要,但你要说素描最 重要,那就不对。一棵树,你能说哪根树枝,哪 片树叶最重要吗?
既见君子
——陈丹青言论摘要
陈丹青生平
当代最具影响力艺术家, 作家,文艺评论家,学者。
1953年生于上海。 1970年—1978年辗转赣 南、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 自习绘画,是当时颇有名气的 “知青画家”。 1980年以《西藏组画》轰 动中外艺术界,成为颠覆教化 模式,并向欧洲溯源的发轫, 被公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 典之作。
2020/2/25
丹青语录——人生
我为什么喜欢鲁迅?他骂人、斗争,不买账,一 辈子叫板,但是孝顺、善良、心软。西方一些知识分 子、艺术家也是,很惊世骇俗,但私下很纯朴、真实 。中国这样的人不多,要么惊世骇俗,人不可爱;要 么人可爱,却没有骨头、锋芒。“好”必须牺牲很多 东西,如果反抗,就得把“好”作为代价。中国人的 人格不丰富,太单面。
2020/2/25
丹青语录——教育
严格地说,我与每位学生不是师生关系, 不是上下级关系,不是有知与无知的关系,而 是尽可能真实面对艺术的双方。这“双方”以 无休止的追问精神,探讨画布上、观念上、感 觉上,以至心理上的种种问题。那是一种共同 实践,彼此辩难的互动过程,它体现为不断的 交谈,寻求启示,提出问题,不求定论,有如 禅家的公案,修行的细节。
2020/2/25
丹青语录——教育
人文艺术学院还要考政治,然后艺术的在考外语 。所以我四年找不到研究生,就是仅仅因为他的政治 差一分,他的英语差一分。就算他画的和梵·高、毕加 索一样好也没用。艺术学院应该招一些疯子,而不是 那些成绩优秀的好孩子。
你能活着目击如此畸形的教育现状,也是千载难 逢的福分。我有时瞧着一幅糟糕透顶的图画,不由得 好生佩服:画到这么差,也是本事啊!
真正介入社会,无孔不入的人,是商家与政客, 数钱,弄权,社会的所有缝隙早被他们占有了。
我从来没有传回任何关于成功的消息。我觉得作为 一个中国人,出国本中国人大抵是惯于取巧而敷衍的,我自己也是如 此。而我所见美国艺术家,一个个憨不可及,做事情 极度投入、认真、死心眼儿、有韧性,即所谓持之以 恒,精益求精是也。同人家比,中国人的大病、通病 ,是做事不踏实,做人不老实,要说踏实老实的憨人 ,中国不是没有,只是少,例外,吃亏,混不开。
2020/2/25
黑和白之间的陈丹青
2020/2/25
陈丹青的荣誉称号
“影响中国的五十位公 共知识分子”(2004年 ) “中国十大精英男士” (2005年) “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 ”(2008年) “大时代锐仕”(2011 年) “最受读者关注作家” (2011年)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荣誉 教2授020/2(/25 2011年)
朴素的陈丹青
陈丹青的作品
2020/2/25
丹青语录——艺术
文凭是为了混饭,跟艺术没什么关系。单位用 人要文凭,因为单位的第一要义是平庸。文凭是平 庸的保证,他们决不会要梵·高。
世界上的重要艺术家都不是研究生学历,也不是 本科、美院附中,有的连高中都没上。梵·高就是个病 人,毕加索也没有大学文凭。当今中国,需要文凭, 为了就业,得到社会的认可,你就得拿个文凭。
无论绘画还是写作,我尽量不说假话。我这个 人口无遮拦,不知道哪天又会说什么。
2020/2/25
丹青语录——人生
真率是很高的要求。真率也是品德。 我真正的身份就是知青,我真正的文化程 度就是高小毕业,中学都没上过。
陈丹青:一个真正自由的艺术家,一个特立 独2行020/的2/25思想者、写作者。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