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朗诵的意义》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富..。

两季《中国诗词大会》①冠军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

三毛曾说:②“读..,惊艳了无数人。

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

许多时候,可能以为看过的书籍都成为了昙花一现....,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谈吐上、在胸襟中、③在气质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④1.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丰富B.从容C.滋养D.昙花一现2.文段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①B.②C.③D.④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迸溅断章取义嘻闹坦荡如砥B.雕镂与日具增坍塌吹毛求疵C.伎俩不攻自破烦躁雕梁画栋D.宽宥相得益彰狼藉味同嚼腊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轩榭.(xiè)琼.楼玉宇蓦.然(mò)不可思议.B.桑梓.(zǐ)叱咤.风云瞥.见(piē)坦荡如砥.C.穿凿.(zuò)自出心.裁拮据.(jū)余音绕粱.D.喟.叹(kuì)钟灵毓.秀狡黠.(xiá)抑扬顿挫.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大事。

《曹刿论战》出自该书。

B.“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广西来宾武宣县2024届中考语文最后一模试卷含解析

广西来宾武宣县2024届中考语文最后一模试卷含解析

广西来宾武宣县2024届中考语文最后一模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春节期间,一档吟唱古诗词的节目“燃”遍朋友圈。

①中央电视台推出的这一大型文化节目,古诗词联翩而来,喷珠溅玉;学者、明星、主持人绝活迭出,回清倒影,让观者听者心魂俱醉。

②而这档《经典咏流传》,不但把古诗词唱出厚重的文化情感,也注入磅礴的现代风范。

③弹幕上,年轻人纷纷点赞,“听了想哭”“这气势,能把李白唱活过来”……④一提诗词吟唱,我们容易想起白须长袍的宿儒,用抑扬顿挫的古调吟咏古诗,雅则雅矣,却让习惯快餐文化的今人敬而远之。

⑤难怪开播次日就拿下豆瓣9.4的高分。

李白的《将进酒》,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不羁,被歌者“凤凰传奇”悉心演绎,更让乐曲原创者中科院“摇滚博导”陈涌海,带着我们一起()1200年,燃烧在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境界,“与尔同销万古愁”。

而清代诗人袁枚的《苔》并不知名,却一夜爆红,相关视频全网播放突破4000万。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被乡村教师梁俊和贵州大山的孩子们天籁般唱出,平凡的、哪怕被太阳照拂不到的微弱生命,也有怒放的能量,给了观者最深的感动。

一次吟唱,让一首“孤独了几百年”的小诗,被世人牢记。

这让我们恍然:现代传播并非国学天敌,反而能让古典文化插上更有力的翅膀,让更多人分享。

《经典咏流传》再一次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本身就有无穷魅力,今人只差一个爱上的()。

()沉迷玩王者荣耀的孩子们,在哪个晚上也能稳住心神听诵李白,曾辗转于屈原李白李清照唇齿之间的文化清香,或也会慢慢()呢!1.上文括号内依次应填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A.穿越机会倘若东山再起B.跨越机缘如果卷土重来C.飞越缘分即使死灰复燃D.超越因缘只要重振旗鼓2.上文带序号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A.②①④③⑤B.⑤②④③①C.④②①⑤③D.③⑤④①②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们要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展现其永久魅力。

2025届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月下[俄]费特我和你一道漫步,在月亮的清辉里。

我的心快醉了,在神秘的沉默里。

池塘像一块闪亮的明镜,小草在呜咽不息,磨坊、小河和远处都已沉浸在月亮的清辉里。

能够悲伤?能够不活着?在这迷人的世界。

我们静静地走着,在月亮的清辉里。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和你一道漫步”,此句交代了人物和事件,从诗歌内容看“你”可以是“我”相恋的爱人。

B.“在神秘的沉默里”,“神秘的沉默”这个短语让读者联想到二人散步时气氛静谧、欢愉而融洽。

C.“磨坊、小河和远处都已沉浸/在月亮的清辉里”,诗意拓展,转人到对美好自然风景的描绘。

D.“我们静静地走着/在月亮的清辉里”,由“我和你”转为“我们”,二人的关系更为亲密。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池塘像一块闪亮的明镜”,运用了比喻修辞,“闪亮的明镜”生动贴切地描绘了池塘的平静。

B.“小草在呜咽不息”,赋予小草以人的行为特征,表现了悲伤、凄凉的情感,营造了忧伤的氛围。

C.“能够悲伤?能够不活着?”,使用反问语气,诗歌的节奏略为加快,强调了对生活的热切之情。

D.这首诗歌描绘了在月下美景中散步的所见所闻所感,语言优美,风格轻快而柔美,并富有音乐性。

3.“我的心快醉了”中“醉了”一词有什么妙处?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4.“在月亮的清辉里”这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请问有什么艺术效果?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江苏省南京市2024届高三9月抽查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南京市2024届高三9月抽查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届高三9月抽查调研卷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且以李、杜、苏、辛为例。

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

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

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

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

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

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部编版九年级上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现代文+名著+诗词曲+文言文(二)(解析版)

部编版九年级上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现代文+名著+诗词曲+文言文(二)(解析版)

第一单元非连续性文本+现代文+名著+诗词曲+文言文(二)材料一:无为剔墨纱灯,又名“宫灯”,距今有300余年历史,是安徽省知名的传统工艺品,为皖地八大特产之一。

无为纱灯是在借鉴历代流行的蔑扎、纸糊、染色“彩灯”基础上,集木工、雕工、漆工和绘画艺术为一体,经过加工,成型,油漆、绘画等工艺制作而成。

纱灯框架取檀木或红椿,并用龙头、风头、象鼻,虎脚等装饰。

经多次革故鼎新,灯璧摒弃原来的色纸和的选用薄似烨翼的丝质绢纱,绘以花卉、山水、人物等形象,纱灯还采用剔墨工艺和点眼手法,画面人物眼晴,在烛光穿射下频频闪眨,栩栩如生,遂形成了精美的无为剔墨纱灯。

无为剔墨纱灯凭借其制作工艺入选安徽省省级非遗名录,多次参加国家级非遗传统技艺大展并获奖。

2012年在黄山参加“首届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获“金奖”,2013年又选送一对送往中南海珍藏。

材料二: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民间美术形式,它以通俗的绘画语言表达了人们喜庆的审美情趣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用来祈福消灾的,随着绘画技艺的不断普及和表现形式的不断丰富,年画逐漸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装饰品,进而成为一种民间绘画艺术。

年画不仅是春节时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更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其中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媒体各地年画中,潍坊杨家埠木板年画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收藏成为时尚的今天,年画也以其浓都的装饰性和观赏性,成为收藏者们趋之若的热门藏品,在我国传统年画中,以下五类最值得收藏:一为神像,以门神最为常见,还有财神、八仙四为戏曲故事,如《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西厢记》中的红娘传书等;五为市井风俗,如春游图、赛龙舟等,这些年画题材丰富,画面或质朴可爱或精致生动,或粗犷豪放或雍容典雅,彰显着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材料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突出的是非物质的属性,更多的是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

诗歌意象(2023年重庆B中考语文试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及答案)

诗歌意象(2023年重庆B中考语文试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列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曾经有个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的外国学生读完《静夜思》后,一脸茫然地问他的朋友:月亮跟故乡有什么关系呢?②这位外国学生之所以有此疑问,是因为他不懂中国诗歌中的意象。

意象,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

③什么是意象呢?意象就是“意”加“象”的组合。

自然界里,一切看得见的物体,如山、水、草、木等,都可以称之为“象”,即物象。

物象一旦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样的物象就成了意象。

如“梅”是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有色,具备某种形象。

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

④诗歌为什么要用意象呢?⑤因为诗歌讲究含蓄,忌直接宣泄主观情思。

只有将抽象的情思转化为意象,才能构成诗的艺术。

如诗人鲁藜的《泥土》: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⑥诗歌用“珍珠”和“泥土”两个极平常的意象进行对比,就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对人生的思索和追求,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如果直接讲述道理,诗歌的艺术境界就荡然无存。

⑦“立象”可以“尽意”。

诗是心之精微,要把主观情思准确地表达出来很难,古人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说。

为能“尽言尽意”,古人想出了化意为象的方法,以“不言出”来代替“言不出”和“言不尽”,把大量的空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填充、去思考,尺幅之间表无穷意蕴。

这种“立象以尽意”的方法是诗人表达满腔情思的最好方式。

如余光中的《乡愁》。

乡愁是一种十分抽象的情绪,要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很难。

但诗人把抽象的乡愁转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种意象,把“乡愁”物化,继而写出了母子离别之愁、新婚离别之愁、母子永别之愁和家国之愁,令人动容。

⑧诗歌离不开意象。

有意无象的诗,很难让人得到审美的满足;有象无意的诗,难以让读者获得深刻的认识。

意象是沟通诗人与读者的桥梁,读者通过领悟意象的寓意,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旨,感知诗人情感。

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现代文+名著+诗词曲+文言文(一)(解析版)

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现代文+名著+诗词曲+文言文(一)(解析版)

第六单元非连续性文本+现代文+名著+诗词曲+文言文(一)进阶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网络时代,触摸传统家书的温度材料一被遗忘的传统家书近二十年间,电话、互联网和手机汹涌而来,瞬间击垮了传统家书的千年大厦。

家书,那一张张曾经温暖人们心灵的信纸,正慢慢变得模糊起来。

下面是对500名大学生有关传统家书的问卷调查结果:材料二家书何以“抵万金”《北京青年报》:电话,微信、QQ的确方便快捷,但似乎少了一点情感表达上的温度。

亲笔书写家信恰巧可以弥补这一点。

当书信连接着母子、兄弟、夫妻,它便成为一个盛放思念和牵挂的容器,写信人用一字一句将其装满,它呈现在收信人眼前时依然热气腾腾。

李蓝(中科院教授):在中国文化中,家书还兼具着家教的功能。

长辈通过一封封家书,把人生体验、道德修养传授给自己的后代。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留下200多封家书,在这些书信里,他与孩子们讨论国家大事、人生哲学,表达父子间的情感,督促子孙用功读书……梁家9个子女后来个个成才,有3个是国家级院士。

无论是感人至深的《傅雷家书》,还是饱含真知良言的《曾国藩家书》都为后人所传诵。

李正中(天津理工大学教授):家书里最重要的就是感情,写信的时候,人们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

而且家书有收藏价值,从不同年代的家书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民俗风情。

同时,家书也是种礼仪文化,中国人的书信格式严谨,体现着中国特有的礼仪文明。

傅敏(傅雷之子,《傅雷家书》的选编者):中国传统书信是文化和艺术的综合体现。

比如说,其中的书法既体现了人的个性特点,又能让读信者有“见字如面”的感觉,仿佛写信人就在自己面前。

这样情感上的交流是西方拼音文字很难表现的。

材料三传统家书将何去何从日本文化厅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应该亲笔写信的10—19岁的年轻人的比例为62%,30—39岁的比例为57%,与前一次调查相比,分别增长了18和14个百分点。

另外,10—19岁的年轻人中有54%的人认为应该保留信件的传统书写格式。

朱光潜《谈诗歌朗诵》阅读理解

朱光潜《谈诗歌朗诵》阅读理解

朱光潜《谈诗歌朗诵》阅读理解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谈诗歌朗诵朱光潜①近来听到一些诗人、演员、业余爱好者朗诵了许多旧体诗和新诗,其中风格是丰富多彩的。

但是占优势的风格是用演员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

那慷慨激昂的调子,有时不完全与诗歌的内容相称。

这不免令人有美中不足之感。

②人民为什么爱诗歌?理由也许很多,我想其中之一就是诗歌具有音乐美。

这个道理从我国一些传统剧种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许多旧剧的台词并不那么完美,可是演唱起来,却有极大的迷人的力量。

不妨把《霸王别姬》《林冲夜奔》的台词改成白话,请最好的演员用话剧的方式去表演,那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话剧本不要求语言的音乐化,而诗歌按照它的本质却要求语言的音乐化。

诵诗如果不见出语言的音乐美,那就很难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浸润到听众的心灵深处,使他们可以优游涵泳..,长久受用不尽。

在我看来,朗诵诗歌是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的。

③理想的诗歌朗诵,必须要既能表达感情,又有音乐美。

其中,表达感情是基础,顺着自然的倾向,是自发的,倾泻的,无控制的,容许金粒与泥沙俱下的;而音律的形式按照规律的要求却是自觉的,有控制的,不但要披沙拣金,而且要用一定的模型把金粒熔成一定的形象。

这样通过音律形式对思想感情的洗练、节制和熔铸,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就不是生糙自然的思想感情,而是经过形象化和音乐化而洗练和提高的思想感情。

对于朗诵诗歌来说,做到这一步,才能算到表达感情与音乐美的统一。

④这只是理想。

要实现这种理想,还要凭实践中的辛苦摸索才可以获得。

在摸索之中要做的事很多,其中一项重要的事是向民族传统学习。

我国历代诗人都特别重吟咏的功夫,过去诗文评家教人读诗,也强调要懂诗就必须学会诵诗。

有人甚至以为一个人如果不会诵诗,即对诗“终身为门外汉”。

传统的旧诗朗诵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声音拖长。

《书经》里就已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说法,“永言”就是《乐记》里所说的“言之不足,故长言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诗是一种音乐,也是一种语言。

音乐只有纯形式的节奏,诗则兼而有之。

语言的节奏是三种影响合成的。

第一是发音器官的构造。

呼吸有一定的长度,在一口气里我们所说出的字音也因而有限制;呼吸一起一伏,每句话中各字音的长短轻重也因而不能一律。

念一段毫无意义的文字,也不免带几分抑扬顿挫。

这种节奏完全由于生理的影响,与情感和理解都不相干。

其次是理解的影响。

意义完成时的声音须停顿,意义有轻重起伏时,声音也随之有轻重起伏。

这种起于理解的节奏为一切语言所公有,在散文中尤易见出。

第三是情感的影响。

情感有起伏,声音也随之有起伏;情感有往复回旋,声音也随之有往复回旋。

情感的节奏与理解的节奏,虽常相辅而行,不易分开,却不是同一件事。

比如演说,有些人先将讲稿做好读熟,然后登台背诵,条理尽管清晰,辞藻尽管是字斟句酌....来的,而听者却往往不为之动。

也有一些人不先预备,临时信口开河....,随临时的情感兴会和思路支配’往往能娓娓动听,虽然事后在报纸上读记录下来的演讲词,倒可能很平凡芜琐。

前一派所倚重的只是理解的节奏,后一派所倚重的是情感的节奏。

理解的节奏是呆板的,偏重意义;情感的节奏是灵活的,偏重腔调。

总之,语言的节奏是自然的,没有规律的,直率的,常倾向变化;音乐的节奏是形式化的,有规律的,回旋的,常倾向整齐。

诗源于歌,歌与乐相伴,所以保留有音乐的节奏;诗是语言的艺术,所以含有语言的节奏。

就音节而论,诗是“相反者之同一”,像哲学家所说的:自然之中有人为,束缚之中有自由,整齐之中有变化,沿袭之中有新创,“从心所欲”而却能“不逾矩...”。

诗的难处在此,妙处也在此。

想把诗变成音乐,变成一种纯粹的声音组织,那是无异于斩头留尾,而仍想保持有机体的生命。

音乐不能明白表现的,诗可以明白表现,正因为它有音乐没有的一个要素文字意义。

现在要把它所特有的要素丢开,让它勉强去做只有音乐所能做的事,无论它是否能做得到,纵然做得到,也不过使它变成音乐的附赘悬瘤....。

我们并非轻视诗的音乐成分。

不能欣赏诗的音乐者对于诗的精微处恐终隔膜。

诵诗在西方已成为一种专门艺术。

一方面要保留音乐的形式化的节奏,一方面又要顾到语言的节奏。

西方人诵诗的方法有两种:戏剧诵和歌唱诵。

有些诗人根本反对“戏剧诵”,以为诗的音律功用非在产生实际生活的联想,造成一种一尘不染的心境,使听者聚精会神的地陶醉于诗的意象和音乐。

语言的节奏太现实,易起实际生活的联想,使心神分散。

不过“戏剧诵”它的好处在能表情。

有人设法兼收“歌唱式”与“戏剧式”,以调和语言和音乐的冲突。

(取材于朱光潜《诗论》)材料二朗诵就是用洪亮清晰的声音和多种语言手段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也就是文字作品的“无声化有声”的一种创作活动,通过把文字作品用声音的高低变化和不同节奏表达出来,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审美价值得以外化。

诗歌朗诵是一种以诗歌为朗诵语料的二次创作。

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形式多样化,可以书写,可以朗诵,可以品味,可以吟咏。

诗歌朗诵的最大特点是充满感情的有声表达,具有表演性、文学性和艺术性,通过有声语言引起听者共鸣,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再现场景,才可能去展现作者的情感、作品的内涵和美,因此诗歌朗诵与传统的背书不同,因为背书只要求能准确地背出来,并不要求声音的节奏和韵律。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

”从历代名篇佳作中挑选出诗歌进行朗诵,会改善我们做人的质地,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陶冶我们的审美情操。

如果朗诵者不深入地分析了解作品,加强感受,体验作品中的思想,而为了完成任务,粗略地了解作品,就无法表达出应有的感情。

诗歌朗诵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有关部门组织了很多朗诵活动,如“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中华颂”“中国团体诗歌朗诵比赛”“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朗读工程”,等等,还有传统媒体制作的一系列电视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为你读诗》等,使诗歌朗诵的方式不断创新,也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但随着如今中国进入信息时代,手机、IPAD等智能终端日益普及,网络视听节目占据了人们很多时间,尤其是在当代快速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下,人们没有太多闲暇时间去进行朗诵,中国传统的诗歌朗诵艺术越来越被淡忘了,通过诗歌朗诵传承民族文化在形式、渠道、方式、方法等方面遇到了挑战。

(取材于王彦霞、王天雯的相关文章)67.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诗既有音乐的节奏,同时也兼有语言的节奏。

B.语言的节奏受发音器官、理解和情感的影响。

C.语言的节奏是自然的,没有外来的形式支配。

D.音乐不具备文字意义,它不过是诗歌的附属。

68.从内容看,材料一最有可能出自《诗论》的A.第三章: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B.第四章:论表现——情感思想与语言文字的关系C.第六章:诗与乐——节奏D.第八章: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69.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字斟句酌:说话或写作的态度十分慎重。

B.信口开河:说话没有根据,不值得信任。

C.不逾矩:不遵守行为的准则。

D.附赘悬瘤:皮肤患有某种疾病。

70.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诗歌朗诵是对诗歌语料的一种二次创作。

B.诗歌朗诵具有表演性、文学性和艺术性。

C.诗歌朗诵要准确、有声音的节奏和韵律。

D.不断创新的诗歌朗诵方式越来越被淡忘。

71.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述诗歌朗诵的意义。

【答案】67. D68. C69. A70. D71.要点一:使诗歌中的音乐节奏以及语言节奏都得以保留。

要点二: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审美价值得以外化。

要点三:引起听者共鸣,使听者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

要点四:改善做人质地,提升文化品位,陶冶审美情操。

要点五:使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弘扬。

【解析】6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本题中,D项,“音乐不具备文字意义,它不过是诗歌的附属”错误,“就音节而论,诗是“相反者之同一” “不能欣赏诗的音乐者对于诗的精微处恐终隔膜。

”说明音乐也很重要,“它不过是诗歌的附属”曲解文意,故选D项。

68.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应该是从内容上进行概括,注意文段结构是总分式,注意文段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各段段首断尾。

第一段引出诗和乐:“诗是一种音乐,也是一种语言。

音乐只有纯形式的节奏,诗则兼而有之。

”第二段第三段分述,语言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的特点。

第四五段“”诗源于歌,歌与乐相伴,所以保留有音乐的节奏;诗是语言的艺术,所以含有语言的节奏”,举例分析了诗和乐的关系——节奏。

所以重点就是诗和乐的关系。

第一部分内容没有涉及到A项“情趣与意象”B项“情感思想与语言文字的关系”D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中心把握不准确。

故选C项。

69.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B项本义是随口乱说一气。

指说话没有根据;不可靠,但不符合原文语境,结合文本“也有一些人不先预备,临时信口开河....,随临时的情感兴会和思路支配”,可以得出是“没有准备,张口就朗诵”的意思。

错误。

C项不遵守行为的准则,但不符合原文语境。

结合文本“像哲学家所说的:自然之中有人为,束缚之中有自由,整齐之中有变化,沿袭之中有新创,‘从心所欲’而却能‘不.逾矩..’”可以得出是有所束缚、保持节奏。

错误。

D项皮肤患有某种疾病,不符合原文语境。

结合文本“无论它是否能做得到,纵然做得到,也不过使它变成音乐的附赘悬瘤....”可以得出是多余的无用之物。

错误。

A项字斟句酌,说话或写作的态度十分慎重。

符合语境,正确。

故选A7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D项“不断创新的诗歌朗诵方式越来越被淡忘”错误,应该是“中国传统的诗歌朗诵艺术越来越被淡忘了”,偷换了修饰词,曲解文意。

故选D项。

71.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简述诗歌朗诵的意义”,然后借助关键句转换作答“一方面要保留音乐的形式化的节奏,一方面又要顾到语言的节奏”可得出要点一。

“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审美价值得以外化”即要点二;“通过有声语言引起听者共鸣,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再现场景”概括为要点三;“会改善我们做人的质地,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陶冶我们的审美情操”即可得出要点四;“诗歌朗诵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转化成要点五。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