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优秀导学案(全册)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和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和导学案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萨拉热窝事件,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加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理解;运用图示法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及战争过程和结局;运用问题讨论或辩论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结局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相互争夺、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认识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教学重点】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大战的性质和大战结束的原因。

一、新课导入从公元前2800年到现在的4000多年间,没有战争记载的只有一年。

但1914年以前的战争都是局部的、区域性的,而1914年爆发的战争则是世界性的。

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又产生了哪些影响?二、课堂活动目标导学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1.教师讲解: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

它们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瓜分世界。

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夺。

19世纪后半期,法国与德国之间、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英国与德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而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占有状况如何呢?呈现图表如下:项目英德法美1870年工业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32 13 10 23比重1913年工业产量在世界上的位次 3 2 4 11913年殖民地在世界所占位次 1 4 2 5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以及从表格中的数据所能说明的问题。

最后教师强调:帝国主义国家的权益总是和它的综合实力成正比的→新、老帝国主义之间的争端。

2.教师讲授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部编九年级下册4《海 燕》导学案附答案

部编九年级下册4《海 燕》导学案附答案

4《海燕》导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2.理解象征手法、对比烘托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学习重点】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学习难点】理解象征手法、对比烘托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风雨交加,雷鸣电闪,大雨滂沱,漆黑不见人影。

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会惧怕会躲藏,但海燕,它不惧怕,它要勇敢地面对暴风雨。

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能够搏击风浪,当鸟儿们都去躲避风浪时,它却高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海燕》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协奏曲,去感受高尔基给我们带来的生命之最强音!(板书文题、作者)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课文中的生字词。

苍.茫(cāng) 高ào(傲) 海ōu(鸥) 呻吟.(yín)(fěi cuì) 号.叫(háo) zhèn(震)怒胆怯.(qiè) 翡翠..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呻吟:指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3.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作家、政治活动家,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等,流浪俄国各地,尝尽了人间苦难。

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

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用“这是一只……的海燕”说话。

(可以用原文的词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 【交流点拨】这是一只高傲、勇敢、敏感、欢乐、热情、愤怒、自由自在、渴望暴风雨、迎接暴风雨、不畏暴风雨、如黑色闪电般的、乐观、自信……的海燕。

2.朗读课文,注意暴风雨来临前海面景象的变化,考虑一下,大致可分为几个画面?在不同画面中海燕的表现是否相同?【交流点拨】①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高傲飞翔,渴望暴风雨。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导学案(含答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1: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举起改革大旗的苏联领导人。

导语2: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

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导语3: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

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为什么苏联自身的改革反而使苏联走向解体?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加赞赏?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

归纳总结:(1)经互会的建立;(2)全方位内部改造;(3)中苏互助。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正确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

归纳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及评价(1)政治: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3)评价:取得过一些成效,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阅读教材,对比赫鲁晓夫改革举措,说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措施有何影响?材料展示:1981年,苏共二十六大召开,会上勃列日涅夫提到,美国军费一年达到1500亿美元,并说这是庞大的天文数字。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9课鱼我所欲也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9课鱼我所欲也
“一箪食,一豆羹”在数量上是少之又少,但它关系性命,因而是比“万钟”还要贵重的,然而“蹴尔而与之”就是乞丐也不愿接受,它强调的是要讲“义”,宁死也不能忍受羞辱,而“万钟”都接受的人是见利忘义,失去了本心。
二、再读文章,深入探究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 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了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晰。
而: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3)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名词用作动词,感恩、感激)
(4)古今异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科植物)
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好处;今义:加上、增加)
“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本心”指舍生取义。
5.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6.“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作出不同的选择?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第8课西欧庄园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第8课西欧庄园导学案含答案

第8课西欧庄园【课程标准】了解西欧庄园生活,知道庄园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

【基础过关】一、庄园的出现与发展1.出现:世纪2.兴盛:世纪3.地位: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4.性质:庄园是一个。

二、庄园的构成1.人员:(1)领主:封建主,拥有庄园全部土地的所有权;(2)(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他们的土地。

自由农民的土地权利受到法庭保护。

2.关系: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的关系。

3.土地(1)“”: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2)“”: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一般每周要在直领地上劳动3天,剩下的时间才属于自己。

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3)“”:全体佃户共同使用。

4.管理:庄园法庭(1)时间地点:不固定(2)主持者:或他的管家(3)权利:庄园具有(4)惩罚手段:(5)审判依据:或(6)职能:①起着维护庄园的作用;②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维护利益;③佃户有时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有权参与案件的审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巩固练习】1. “若干散落居住的家庭组成小群体,处于某个领主保护和控制之下,便形成了中世纪乡村的基本社会单位。

”“基本社会单位”指的是()A.基督教会 B.西欧庄园 C.自由城市 D.垄断组织2.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庄园里的佃户包括()A.农民和农奴B.农民和市民 C.外邦人和奴隶 D.市民和农奴3.在西欧庄园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的是()A.自由农民 B.农奴 C.奴隶 D.领主4.一份公元1050年的文献记载了英国赫里堡恩修道院中的一些状况:“在复活节他们还应该缴纳两只母羊、两只羊羔,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这则文献主要表明欧洲中世纪庄园农奴()A.每逢节日向领主缴纳地租B.被剥夺了全部人身自由C.获得份地的代价是服劳役D.受到了较重的封建压迫与剥削5.在西欧庄园经济下,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

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导学案-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历史学案

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导学案-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历史学案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考点1 九一八事变(1931 年9 月18 日)1.原因(1)日本方面:1929 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给日本经济以沉重的打击,激化了日本社会矛盾,造成政局的动荡。

(2)国际方面:英美忙于应付经济危机,无暇东顾。

(3)国内方面:蒋介石的大规模内战,给日本侵华提供了可乘之机。

2.借口:___柳条湖事件_______。

3.地点:某某。

4.结果:蒋介石实行___不抵抗政策_________致使东三省沦亡。

5.影响:东北人民的反抗(局部抗战开始)(1)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

(2)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考点2 某某事变(1936 年12 月12 日,又称“双十二事变”)1.背景:日本加紧入侵华北,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2.目的:为了逼蒋抗日。

3.领导者:_X学良______(东北军将领)和_杨虎城______(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将领)。

4.结果:在周恩来的调停下,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X,X学良释放了蒋介石,某某事变得到了__和平______解决。

5.意义:使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考点3 抗日战争(1937—1945 年)1.全民族抗战开始:1937 年7 月7 日,日本发动___卢沟桥事变________(又称七七事变),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

2.国共第二次合作:七七事变后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3.八一三事变:1937 年8 月13 日日本大举进攻某某。

4.某某大屠杀6.中共七大(1945 年4 月,某某)(1)背景:抗战即将胜利,中国人民面临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2)内容:作了《___论联合政府_____________》的报告;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某某主义的中国。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案(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案(Word版含答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案版含答案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诗中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2.理解本诗运用反复手法在创意境及抒情上的作用3.理解诗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良好审美情趣【学习难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学习方法】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舒婷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

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初读诗歌】1. 初读诗歌,读准加点字音﹙A级﹚干瘪(biě)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āng) 隧洞(suì)绯红(fēi) 淤滩(yū) 纤绳(qiàn)2.词语解释﹙A级﹚疲惫:非常疲乏簇新:极新(多指服装)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绯红:鲜红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一、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B级﹚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答: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2.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答: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

《梅岭三章》精品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梅岭三章》精品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梅岭三章》精品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梅岭三章》精品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梅岭三章》精品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是中国当代文学大师鲁迅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个小说的主题是对当时中国的农民及其生存现实的现实主义描写。

通过一个简短而震撼人心的故事,鲁迅把当时中国的农民描述得栩栩如生,富有细节和深层次的意义,而且他的主题仍然与今天的人们息息相关。

本文将给大家介绍一份《梅岭三章》精品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1.了解《梅岭三章》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理解鲁迅的写作风格和文化导向。

3.学会阅读文学作品,了解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二、导学步骤1.课文预习首先,学生需要预习《梅岭三章》。

预习过程中,学生应当准确理解文章内容的主题和叙述方式,对细节和修辞手法做出分析。

还应注意字词的使用和文化背景的涵义。

2.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学生掌握文章内容的关键,这也是本节课的需要重点学习的部分。

学生应根据文章结构和主题分析文章的主要论点,并且总结故事的发展过程以及人物形象的描写。

同时,学生也要注意小说中运用到的重要修辞手法,例如比喻,隐喻,象征等等。

3.文化导向由于鲁迅所处时代的弊端和社会现实的限制,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文化导向,彰显了一种强烈的反抗气质。

学生可以通过作品来体验那个时代的风尚和文化。

4.写作风格鲁迅的写作风格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

他在文章中着重描写人物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同时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批判性探讨。

学生应当理解现实的意义,并且探究文字背后文化的启示。

5.拓展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小说中的细节找到大量的启示,并且引发进一步的思考。

关于社会和文化领域的思考可以引导学生去理解作品背后隐藏的文化信息和作者的生活背景,也可以与当代的情况进行对比,从而拓展思考的广度和深度。

三、导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收益:1.理解《梅岭三章》的主要内容;2.了解鲁迅的写作风格和文化导向;3.学会阅读文学作品;4.加深对现实主义文学特点的认识;5.拓宽对现实问题的认识;6.提高对文化信息的理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