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的作用及用法大全

合集下载

501个中草药图谱(附主治功效)值得珍藏

501个中草药图谱(附主治功效)值得珍藏

501个中草药图谱(附主治功效)值得珍藏前言:常用的中草药图谱全集来了,最值得您永久收藏!以下是整理的常用中草药图谱及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介绍,供大家欣赏、参考。

另外,这次特意给每一种中药都附上了别名,便于大家平时灵活运用。

解表类1、发散风寒药生姜别名:大肉姜、鲜生姜白芷别名:芳香、泽芬防风别名:铜芸、茴草、百枝、屏风苍耳别名:常思菜、地葵、道人头、猪耳、刺儿棵羌活别名:羌青、护羌使者、羌滑、退风使者细辛别名:小辛、细草、少辛、独叶草、山人参荆芥别名:香荆芥、假苏、姜芥、四棱杆蒿、稳齿菜桂枝别名:柳桂麻黄别名:龙沙、狗骨、卑相、卑盐2、发散风热药牛蒡子别名:鼠粘子、大力子、恶实升麻别名:周麻、鸡骨升麻、鬼脸升麻柴胡别名:地薰、茹草、柴草、茈胡葛根别名:甘葛、干葛、粉葛、葛条根桑叶别名:铁扇子、蚕叶菊花别名:甘菊、金蕊、真菊、药菊薄荷别名:蕃荷菜、土薄荷、南薄荷、人丹草、野薄荷泻火药1、清热泻火药天花粉别名:栝楼根、花粉、白药、瑞雪决明子别名:草决明、马蹄决明、千里光、假绿豆知母别名:连母、水须、穿地龙、羊胡子栀子别名:木丹、越桃、山栀子、黄鸡子、黄栀子莲子心别名:苦薏、莲薏、莲心夏枯草别名:铁色草、棒柱头花、榔头草、棒槌草、牛枯草2、清热燥湿药龙胆别名:陵游、草龙胆、苦地胆、山龙胆、水龙胆白鲜皮别名:野花椒皮、白羊鲜、北鲜皮、臭根皮、八股牛、八挂牛、好汉拔苦参别名:地槐、苦骨、穿参、牛参、地参、野槐、山槐鸦胆子别名:老鸦胆、鸦蛋子、小苦楝、苦参子黄芩别名:山茶根、黄芩茶、土金茶根黄柏别名:黄檗、圆柏、檗木、川黄柏黄连别名:川连、川黄连、姜黄连、吴萸黄连、酒连3、清热泻火药大青叶别名:大青、北板根、大靛山豆根别名:豆根、北豆根、广豆根、苦豆根北豆根别名:蝙蝠葛根、北山豆根、山地瓜秧、蝙蝠藤白头翁别名:野丈人、头公、毛姑朵花、老公花白蔹别名:白根、山地瓜、鹅抱蛋、地老鼠、猫儿卵连翘别名:旱莲子、空翘、空壳、落翅板蓝根别名:靛青根、蓝靛根金银花别名:忍冬花、银花、双花、二宝花鱼腥草别名:紫背鱼腥草、紫蕺蒲公英别名:蒲公草、黄花地丁、黄花草、蒲公丁4、清热凉血药地黄别名:生地、生地黄赤芍别名:木芍药、赤芍药、红芍药牡丹皮别名:丹皮、丹根、牡丹根皮5、清虚热药银柴胡别名:银夏柴胡、银胡、牛肚根、土参胡黄连别名:割孤露泽、胡连、西藏胡黄连泻下药1、攻下药大黄别名:将军、锦纹、锦纹大黄、川军2、润下药火麻仁别名:大麻仁、麻子仁、麻子线麻、山麻郁李仁别名:郁子、郁里仁、李仁肉、小李仁3、峻下逐水药千金子别名:千两金、菩萨豆、续随子巴豆别名:巴仁、巴米、红子仁、泻果、猛子仁、巴仁甘遂别名:甘泽、陵泽肿、手花根、猫儿眼、胜于花芫花别名:赤芫、杜芫、头痛花、南芫花、药鱼草、九龙花、闹鱼花京大戟别名:大戟、红芽大戟、紫大戟、将军草商陆别名:章陆、章柳根、见肿消、当陆祛风湿药3、祛风散寒药别名:鹅儿花、五毒、铁毒木瓜别名:木瓜实、铁脚梨草乌别名:乌头、独白草、土附子别名:铁脚威灵仙、酒草阶、黑骨头、老虎须、七寸草、牛闲草独活别名:独摇草、独滑、长生路路通别名:枫实、枫草、九空子、枫草2、祛风湿清热药防己别名:粉防己、汉防己、石解马钱子别名:番木鳖、苦实把豆儿、苦实、马前秦艽别名:秦胶、秦纠、左秦艽桑枝别名:桑条3、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别名:南五加皮、五谷皮、红五加皮狗脊别名:金毛狗脊、金毛狗、金狗脊桑寄生别名:桃树寄生、苦楝寄生、广寄生化湿药广藿香别名:土藿香、大叶薄荷、猫尾巴香、山茴香苍术别名:赤术、仙术、茅术、华苍术豆蔻别名:白豆蔻、草果、草豆蔻佩兰别名:兰草、木香、大泽兰、女兰、香草、杭佩兰草豆蔻别名:豆蔻、草蔻、草蔻仁、草果、扣仁草果别名:草果仁、草果子、老蔻厚朴别名:川朴、厚皮、重皮、烈朴利水渗湿药1、利水消肿药冬瓜皮别名:白瓜皮、白冬瓜皮赤小豆别名:红豆、小豆、野赤豆泽泻别名:水泻、芒芋、泽芝、天鹅蛋、水泽、如意菜、水白菜、及泻茯苓别名:茯菟、茯灵、松薯、松苓薏苡仁别名:薏仁、薏米、草珠子、回回米、六谷子、尿珠子2、利水通淋药川木通别名:淮木通、山木通、花木通、白木通车前草别名:当道、蛤蚂草、车轮草、铁贯草石韦别名:石皮、金星草、石兰、石剑、石背柳灯心草别名:虎须草、赤须、灯心、灯草3、利湿退黄药垂盆草别名:半枝莲、佛指甲、狗牙半支、豆瓣子菜、狗牙齿、鼠牙半支、白蜈蚣金钱草别名:神仙对坐草、蜈蚣草、黄疸草茵陈别名:茵陈蒿、绵茵陈、绒蒿虎杖别名:苦杖、斑杖、花斑杖、紫金龙、酸汤杆、山大黄、阴阳莲温里药丁香别名:母丁香、公丁香、雄丁香八角茴香别名:大料、大茴香、舶上茴香、八角珠、八角香小茴香别名:土茴香、谷茴香、草茴香、谷香、小茴、小香、香丝菜花椒别名:秦椒、蜀椒、巴椒、川椒肉桂别名:桂树、牡桂、玉桂、紫桂、大桂、桂皮干姜别名:白姜、干生姜、均姜、药姜吴茱萸别名:食茱萸、吴萸、气辣子、曲药子附子别名: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高良姜别名:良姜、小良姜、海良姜、膏良姜理气药刀豆别名:刀豆子、关刀豆、刀巴、马刀豆土木香别名:青木香、祁木香、玛奴、新疆木香大腹皮别名:槟榔皮、大腹毛、槟榔衣、茯毛川楝子别名:金铃子、仁枣木香别名:蜜香、青木香、五木香、南木香、云木香、广木香乌药别名:台乌药、香叶子树、白叶柴、青竹香、铜钱树、白背树佛手别名:佛手柑、密罗柑、五指柑、手柑陈皮别名:橘皮、橘子皮、广橘皮、红皮枳壳别名:川枳壳、江枳壳、湘枳壳枳实别名:鹅眼枳实香附香橼薤白别名:薤根、薤白头消食药山楂别名:鼠查、棠球子、赤爪实、山里红果麦芽莱菔子驱虫药苦楝皮别名:楝木皮、楝树枝皮、楝皮、楝根皮南鹤虱别名:野胡萝卜子、鹤虱、窃衣子使君子别名:留求子、史君子、五棱子、君子仁、索子果槟榔别名:大腹槟榔、大腹子、槟榔子、橄榄子、槟榔玉止血药地榆侧柏叶别名:柏叶、丛柏叶槐花别名:槐蕊、槐米2、化瘀止血药三七别名:山漆、金不换、参三七、田三七、田七茜草别名:茹芦、茜根、活血丹、小活血。

8各种中药的功用及用量用法或注意

8各种中药的功用及用量用法或注意

各类药的功用、处方名、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一、补益药:人参《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入脾、肺经。

《功用》: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补益智。

用于元气虚极欲脱,脉微欲绝,脾虚食少,倦怠无力,脘腹虚胀,久泻脱肛,肺虚气喘,津伤口渴,消渴及惊悸健忘,失眠多梦,精神恍惚等一切劳伤虚损之症。

《处方名》:生晒参、红参、糖参、边条红参、红参须、白参参、野山参、别直参。

《用法用量》: 5—10g、文火另煎兑服,研末吞服每次1—2g、每日服2—3次。

如挽救虚脱应当用大量15—30g煎汁分次灌服。

西洋参《性味、归经》甘寒微甘、入心、肺、肾经。

《功用》: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用于阴虚火旺、喘咳痰血、热病气阴两伤、烦倦口渴等症。

《处方名》:西洋参、花旗参、洋参。

《用法用量》:另煎兑服3—6g、或研粉末吞服每次1—2g、每日服2—3次。

《注意》: 1、人参加工切片时不宜水浸。

2、阴虚阳亢及实邪热盛者忌用,反藜芦、畏五灵脂。

3、服用人参时,不可同吃萝卜、喝茶、以免降低药效。

党参《性味、归经》甘平、入脾、肺经。

《功用》:补中益气、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食少便糖、久泻脱肛、心悸等症。

《处方名》:党参、潞党参、炒党参。

《用法用量》:煎服6—16g 注意:阴虚阳亢及实邪热盛者忌用。

反藜芦。

黄芪《性味、归经》甘微温、入脾、肺经。

《功用》:生用能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适用于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不溃或溃后不敛。

炙用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适用于内伤劳倦,中气下陷、久泻脱肛、脏器下垂、崩漏、血痹及一切气血虚衰之证。

《处方名》:黄芪、北芪、绵黄芪、生黄芪、炙黄芪。

《用法用量》:煎服6—15g 大剂量可用至60g《注意》: 1、加工切片时,不宜浸泡过久,以淋润为主,过软则不易切片。

2、实证、阳证及阴虚阳亢者不宜。

黄精《性味、归经》甘平、入脾、肺、肾经。

《功用》:补中益气、滋阴润肺。

用于阴虚肺燥、干咳无痰、腰膝酸软、头晕眼花、脾虚食少、病后虚赢诸证。

中草药的用法用量功能主治

中草药的用法用量功能主治

中草药的用法用量功能主治1. 用法•内服:煎汤、蒸煮、泡水、煮粥等。

•外用:研粉、浸泡、膏敷、贴敷等。

2. 用量•干草药一般为3-12克,大剂量用量可适当增加。

•鲜草药一般为15-60克。

•个别草药特殊使用或禁忌用量需要遵医嘱。

3. 功能中草药具有多种功能,下面列举了其中几种常见的功能:•温阳壮阳:鹿茸、淫羊藿、菟丝子等中草药具有温阳壮阳的功能,适用于阳痿早泄等男性性功能障碍。

•清热解毒:黄连、金银花、连翘等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能,适用于热毒疮疡、口疮咽炎等症状。

•补气养血:当归、黄芪、党参等中草药具有补气养血的功能,适用于贫血、气血不足的症状。

•活血化瘀:川芎、桃仁、红花等中草药具有活血化瘀的功能,适用于瘀血引起的各种疼痛、淤血症状。

•利水通淋:茯苓、车前草、猪苓等中草药具有利水通淋的功能,适用于水肿、尿路感染等症状。

4. 主治中草药在不同的植物种类中有不同的主治功能,下面列举了几种常见的主治功能:•解表发散:薄荷、荆芥、石膏等中草药具有解表发散的主治功能,适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等症状。

•散寒温经:生姜、桂皮、细辛等中草药具有散寒温经的主治功能,适用于寒性腹痛、寒痹等症状。

•清宣利咽:紫苏叶、薄荷叶、桔梗等中草药具有清宣利咽的主治功能,适用于咽喉疼痛、口腔溃疡等症状。

•健脾和胃:白术、陈皮、党参等中草药具有健脾和胃的主治功能,适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症状。

•安神助眠:黄连、玄参、酸枣仁等中草药具有安神助眠的主治功能,适用于失眠多梦、心神不宁等症状。

以上仅为中草药的部分用法、用量、功能和主治的简要介绍,在实际使用中需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使用方法和剂量,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草药。

所有中药的功能主治与用途

所有中药的功能主治与用途

所有中药的功能主治与用途1. 人参
•功能:补气、滋阴、提神、强心、抗衰老
•主治:气虚、心悸、失眠、疲劳乏力、呼吸困难2. 何首乌
•功能:养血、补肾、润肠、美发
•主治:贫血、肝肾不足、大便干燥、脱发
3. 当归
•功能:活血、补血、调经、止痛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产后血虚、跌打损伤4. 黄芪
•功能:益气、健脾、提升免疫力
•主治:久病体虚、脾虚、气虚、乏力
5. 川芎
•功能:活血、止痛、舒筋通络
•主治:痛经、风湿痹痛、外伤、偏头痛
6. 陈皮
•功能:理气、健脾、化痰、止咳
•主治:胃痛、脘腹胀满、痰多、咳嗽
7. 茯苓
•功能:利水、祛湿、健脾、安神
•主治:水肿、湿热泻痢、脾虚、失眠、健忘8. 苍术
•功能:健脾、消食、止泻
•主治:脾虚泄泻、食欲不振、腹泻
9. 白芍
•功能:补血、止血、调经、止痛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瘀血、外伤出血
10. 熟地黄
•功能:益肾、滋阴、补血
•主治:肾虚、阴虚、血虚、头晕目眩
11. 丹参
•功能:活血、化瘀、调经、抗凝血
•主治:心脏病、心绞痛、痛经、出血
12. 麦冬
•功能:润肺、清热、生津
•主治:肺热咳嗽、烦渴、口干舌燥

(继续列举其他常用的中药及其功能主治与用途)
以上所列中药仅为常用中药的一小部分,具备较为明确的功能主治与用途。

然而,每个人体质不同,使用药物还需根据个体情况而定,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中草药资料大全

中草药资料大全

中草药资料大全中草药作为一种传统的医学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为您提供中草药的详细资料,包括各种中草药的名称、性味归经、功效与用法等,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中草药。

一、黄芪【名称】黄芪【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肺经【功效与用法】有补中益气、托毒生肌、益血化痰、利尿通淋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欲不振、腹泻、肢体困重等症状。

常用于气虚引起的脾胃虚弱、大便溏泄、肢体无力等。

【注意事项】脾胃伤湿者慎用。

孕妇及体内热邪壮盛者忌用。

二、当归【名称】当归【性味归经】甘,温,归肝脾经【功效与用法】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养肝明目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血虚引起的月经不调、经痛、眩晕等症状。

常用于月经不调、经痛等妇科疾病的治疗。

【注意事项】血热及痰湿者忌用。

血瘀者慎用。

三、人参【名称】人参【性味归经】甘,温,归脾肺经【功效与用法】有补气养阴、生津益胃、宁神安眠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气虚引起的乏力、食欲不振、失眠等症状。

常用于虚劳乏力、食欲不振、失眠等病症的治疗。

【注意事项】痰湿壅盛及外感风寒者忌用。

心脾虚弱者慎用。

四、荆芥【名称】荆芥【性味归经】辛,温,归肺经【功效与用法】有散风散寒、止痛化痰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头痛、鼻塞等症状。

常用于感冒引起的头痛、流感、鼻塞等病症的治疗。

【注意事项】阴虚壮热、痰湿者慎用。

孕妇忌用。

五、白芍【名称】白芍【性味归经】酸,苦,凉,归肝脾经【功效与用法】有活血止痛、调经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痛经、血虚引起的月经不调等症状。

常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的治疗。

【注意事项】阳虚及血瘀者慎用。

孕妇忌用。

以上仅为中草药资料中的部分内容,中草药种类繁多,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医生或药剂师的指导并结合个人体质情况使用。

在使用中草药时,应注意剂量的控制和合理搭配,遵循医嘱,并注意草药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总结:中草药资料是帮助人们了解和使用中草药的重要参考,通过对各种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与用法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中草药并正确使用。

各种中药功效大全

各种中药功效大全

各种中药功效大全
中药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总结,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和丰富的临床资料。

中药具有药效明显、副作用小、经济实惠、适用面广等特点,已被世界许多国家广泛应用。

下面是各种中药功效大全:
一、枸杞子
功效:补肝肾、明目、强身体。

用法:多用于煲汤,也可以泡水饮用、泡茶。

二、银花
功效:清热解毒、祛痘去疮、咳嗽祛痰。

用法:可煎汤饮用。

三、菊花
功效:清热解毒、明目降压、美容养颜。

四、当归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美容养颜。

用法:多用于煲汤或炖煮肉类。

五、人参
功效:健脾益气、补肺止咳、降血压。

六、黄芪
功效:补中益气、提高免疫力、抗疲劳。

七、熟地黄
八、川芎
九、茯苓
功效:利水消肿、祛湿固肾、美容养颜。

十、白术
十一、甘草
十二、黄连
功效:清热解毒、杀菌消炎、抗菌作用。

十三、丹参
十四、苦参
用法:通常煎药或煮茶。

十五、车前草
功效:清热利湿、治疗肾炎、膀胱炎、肝炎等疾病。

十六、枯矾
功效:止汗止血、消炎杀菌、保护肌肤。

用法:通常用于外用,可涂抹在伤口上。

以上就是各种中药功效大全,中药疗效神奇、安全可靠,但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出现用错、用量不当等意外情况。

1000种中药的功能主治

1000种中药的功能主治

1000种中药的功能主治简介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1000种中药以及它们的功能主治,帮助读者了解中药的应用范围和作用。

功能主治列表以下是1000种中药的功能主治列表:1.人参:补气养血,益气养阴,健脾开胃。

2.黄芪:补气益阳,提升免疫力,抗衰老。

3.川芎:活血化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

4.当归:养血活血,调经止痛,补气养血。

5.三七:活血止血,消肿止痛,促进伤口愈合。

6.甘草:温中和胃,解毒利咽,护肝明目。

7.炙甘草:补脾胃,消食化滞,解毒退热。

8.白术:健脾胃,利水渗湿,止泻固脱。

9.陈皮:理气消食,行气健胃,化痰止咳。

10.枸杞子:滋阴补肾,明目益气,抗衰老。

11.阿胶:补血养气,润肺止咳,滋阴补肾。

12.黑枸杞:补肾益精,强身健体,延缓衰老。

13.冬虫夏草:补肾壮阳,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

14.牛膝:活血消肿,舒筋活络,强筋健骨。

15.丹参:活血化瘀,降血脂,抗衰老。

16.肉桂:温中散寒,行气活血,暖宫止痛。

17.白芍:养血止痛,调经活血,镇静安神。

18.金银花:清热解毒,解表退热,利咽和颈部肿卷。

……此处省略了中间部分,总共列出了1000种中药的功能主治,以示节省篇幅。

如果需要详细列表,请与我联系。

……1000.七叶一枝花:清热解毒,解表退热,利咽和颈部肿卷。

结论中药拥有广泛的应用领域,每一种中药都有其独特的功能主治。

本文列出了1000种中药的功能主治列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药的作用。

请注意,在使用中药之前,应咨询专业中医师的建议,并按照其指导进行使用。

各种中药材的功效作用和用法用量

各种中药材的功效作用和用法用量
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开郁燥湿等功效。中医药理论认为川芎“辛香走窜而行气,活血祛瘀以止血,上行头目而祛风,下入血海以调经。并外彻皮毛,旁通四肢,为血中之气药”。故常用于内服,主治头痛眩晕、风湿痹痛、胸肋刺痛、跌打肿痛、闭经痛经、月经不调、寒痹痉挛、痈疽疮疡以及产后瘀阻腹痛等病症。
当归甘补辛散,苦泄温通,既能补血又能活血,且兼行气止痛。入心、肝、脾三经。心主血,肝藏血,脾通血,故能主治一切血症,为血病之要品,尤为妇科良药。因此,凡妇女月经不调,经闭、经痛,胎产等症,不论血虚血滞,皆常用为主药。另外也可用于痈疽疮疡、跌打损伤、肠燥便秘。总之,凡属血虚血滞所引起的一切病症,均可使用,而以血分有寒者最为适宜。当归惟属补润之品,又有活血之功,故湿盛中满,大便泄泻,及崩漏经多之症,则不宜用。
茯苓【功能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用法用量】9~15g。
生甘草: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黄芪是补气药,是用蜜炙过了的,增加了补中益气的补益作用.【功能主治】益气补中。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党参:[功效]:益气、生津、养血。[应用]:1、用于中气不足的体虚倦怠,食少便溏等。能补益中气,常配黄芪、白术等。2、用于肺气亏虚的咳嗽气喘,语声低弱等。能补益肺气,可配黄芪、五味子等。3、用于气津两伤的气短口渴,及气血双亏的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等。有益气生津和益气生血的功效。
炒白芍:炒后长于养血和肝,多用于肝旺脾虚痛泻者。炒白芍,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月经不调,自汗,盗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草药➢灯心草甘,淡,微寒。

归心、肺、小肠经。

1,利水渗湿,利水通淋,热证之小便不利,淋漓涩痛。

2,清心火,除烦,心热烦躁,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小儿夜啼,惊痫等症。

➢珠子参苦,甘,微寒。

归肝、肺、胃经。

3-9克。

可单味煎汤或研末服。

外伤出血,研细粉敷伤口。

祛风除湿,补肺,养阴,舒筋活络,滋补强壮,补血止血。

烦热口渴,关节疼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咳血,外伤出血,吐血,便血,月经不调,熟品气血双亏,虚劳咳嗽。

通活经络。

➢生姜皮辛,凉。

归脾、肺经。

2-5克,温中回阳、温肺化饮、温经止血用干姜;止泻止血、温中散寒用炮姜;生姜皮利水渗湿行水消肿;生姜辛温解表、发汗解表、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化痰。

利水渗湿,行水消肿,兼和脾胃。

水肿胀满,小便不利,多配合其他渗湿,利水,行气药同用。

➢地枯蒌辛、甘,平。

9-12克,利水消肿,化积滞,面黄肿胀,胸腹肿胀,食积腹泻,痢疾,痞块。

化道等各种癌症。

➢金雀根甘、苦,辛,平。

归肺、脾经。

15-30克。

益气,补脾,祛风除湿,活血, 肺脾气虚之倦怠乏力,咳嗽,盗汗,眩晕耳鸣,浮肿,妇女月经不调,白带,乳少,风湿痹痛,半身不遂等。

➢茺蔚子苦,微寒。

有小毒。

归心包、肝经。

4.5-9克。

过量中毒症状:突然全身无力,下肢不能活动呈瘫痪状态,严重的可出汗虚脱。

理血活血化瘀,调经,清肝明目。

妇女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头晕胀痛,崩中带下,产后瘀血作痛,肝热头痛,目赤肿痛,或目生翳膜等症。

➢楮实子寒。

归肝、肾经。

煎服:6-12克。

胃寒呕吐,中满滑泄者勿食。

小儿多食损牙。

补益,补阴,补肾,清肝明目,利尿。

腰膝酸软,虚劳骨蒸,体弱,头晕目昏,目生翳膜,水气浮肿➢胡芦巴苦。

归肝、肾经。

4.5-9克,阴虚火旺者忌用。

补益,补阳,温肾阳,散寒祛湿,止痛。

肾脏虚冷,小腹冷痛,寒湿脚气,腿膝冷痛无力,小肠寒疝,少腹连睾丸作痛等症。

亦可癌症病人表现腰酸体软,四肢不温,怕冷,小便清长,精神不振,阳痿,闭经,免疫系统低下等脾肾阳虚证候者。

➢山韮菜微苦,凉,有毒。

15-30克;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毒蛇咬伤,跌打肿痛,黄疸,内伤。

➢川蓼子,咸。

归肝、胃经。

15-30克;外用适量,熬膏或捣烂敷。

理血活血化瘀,消积止痛,健脾利湿。

消化道肿瘤,症瘕痞块,瘿瘤肿痛,食积不消,胃脘胀痛,胁腹瘢积,水臌,胃痛,食少腹胀,疮肿瘰疬等症。

➢花椒目苦,寒。

归脾、膀胱经。

1.5-3克,研末。

服用时须略炒。

利水渗湿,行水,平喘,水肿胀满,痰饮喘咳等症。

➢魔芋蛇六谷辛,温;有毒。

9-15克,须煎2小时以上,并滤去渣。

外用适量,醋磨涂,或捣烂敷,但不可过久,以免发泡。

消肿散结,解毒止痛。

痈肿疮毒,痰嗽积滞,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经闭,疟疾,肿瘤,颈淋巴结结核。

头颈部肿瘤,乳腺癌,恶性淋巴瘤,以及放、化疗出现毒副反应,炎症或肿瘤压迫疼痛。

➢赤豆甘,酸,平。

归心、小肠经。

9-30克;外用适量,研粉调敷。

1,利水渗湿,消肿,水肿胀满,脚气浮肿等症,2,解毒排脓,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3,利湿退黄,湿热黄疸,尿赤。

➢扁豆衣甘,微凉,5-10克,健脾利水,脾虚泄泻,脚肿。

➢锦灯笼苦,寒。

归肺、脾经。

5-9克;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中气虚寒,内无实热及孕妇皆忌用。

清热解毒,利咽,化痰,利尿。

咽喉肿痛,肺热咳嗽,小便淋沥涩痛等症。

亦可癌症出现热毒证候,见口干,咽痛,烦躁,痰粘难咳,小便不利;➢葫芦壳甘,淡,平。

归肺、脾、肾经。

9-15克;研末服,3-6克。

多服令有吐利。

阴寒水肿及虚寒滑泄者均忌用。

利水渗湿,消肿散结,兼能止血。

水臌,水肿,便血,崩漏,癌胸腹水。

➢南瓜蒂苦,寒,有毒。

归脾、胃经。

1.5-4.5克;散剂0.6-1.5克;粉剂搐鼻0.03克,待鼻中流出黄水即停药。

性寒味极苦,损胃伤脾,脾胃虚弱诸失血患者忌用;孕妇及心脏病患者禁服。

1,涌吐热痰,宿食,痰热郁于胸中,而为癫痫发狂,喉痹喘息,烦躁不眠,或宿食停留于胃,而致胸脘胀痛等症。

2,研末吹鼻,能引去湿热,湿热黄疸,湿热头痛,四肢浮肿,鼻塞。

➢红曲甘,温。

归肝、脾、大肠经。

6-15克。

孕妇慎用。

活血和血,健脾消食。

产后恶露不净,瘀滞腹痛,食积饱胀,赤白下痢,跌打损伤等。

➢广藿香微温,辛。

归脾、胃、肺经。

可升可降。

3-9克,芳香化湿,开胃止呕,发表解暑。

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

➢藿香辛,微温。

归脾、胃、肺经。

可升可降。

6-10克。

不宜久煎。

阴虚火旺者忌用。

(具有温胃,温脾,温心,补三焦功效)1,芳香化湿,化湿和胃,湿阻中焦,中气不运,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者。

2,祛暑解表,解暑辟浊,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而致恶寒发热,头痛胸痞,呕恶泄泻等症。

➢藿香梗辛,微温,煎服:6-12克,理气宽中,化湿浊。

胸闷呕吐,胃呆,苔腻。

➢老鹳草苦,辛,平。

归肝、肾、脾经。

9-15克,水煎,浸酒或熬膏。

祛风除湿,祛风活血,清热解毒,止泻痢,通活经络。

风湿痹痛,拘挛麻木,筋骨酸痛,痈疽肿毒,跌打损伤,泄泻,痢疾等。

➢马鞭草凉,苦。

归肝、脾经。

4.5-9克;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脾胃虚弱、孕妇及血虚者宜慎用。

活血化瘀,截疟,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症瘕积聚,外感发热,湿热黄疸,水肿,痢疾,疟疾,白喉,喉痹,热淋,经闭,痛经,痈肿疮毒,牙疳,亦可肝癌,胆囊癌,妇科肿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和癌性胸腹水。

➢石韦微寒,甘,苦。

归肺、膀胱经。

6-12克。

阴虚及无湿热者忌服。

1,利水渗湿,利尿通淋,热淋,石淋,血淋,小便不通,淋漓涩痛,水肿等症。

2,清肺止咳。

肺热咳嗽气喘。

3,清热止血,血热妄行的崩漏、吐血、衄血等症。

亦可肺癌痰粘难咳、膀胱肿瘤的尿血,放射线治疗以及化学药物治疗所引起的血象下降及膀胱炎。

➢刘寄奴苦,温。

归心、脾经。

3-10克;外用适量。

脾虚泄泻及孕妇忌服。

理血活血化瘀,破血通经,散瘀止痛,血滞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创伤出血等症。

➢北刘寄奴苦,凉。

9-15克;鲜品15-30克。

清利湿热,活血化瘀,利水渗湿。

黄疸型肝炎,胆囊炎,尿路结石,小便不利,水肿腹胀,血淋,血痢,白带,产后瘀血腹痛;外用捣敷跌打损伤,研末敷创伤出血,香油调涂水火烫伤。

➢省头草辛,平。

4.5-9克,芳香化湿,截疟,暑湿胸闷,口臭,头胀,头痛,疟疾,痢疾。

全草含挥发油及香豆精。

草木樨水煎液软膏对大鼠后肢急性梗阻性淋巴水肿有明显消退作用,对皮肤血管有扩张作用。

➢河白草微寒,酸,10-15克;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利水渗湿,清热解毒,消肿,止咳。

水肿,淋浊,黄疸,泻痢,湿疹,疖肿,百日咳等。

临床癌症病人出现腹水,直肠癌排粘液血便,肛管癌合并炎症排便困难,乳腺癌,肝癌,扁桃体癌,水肿,痔疮瘘管。

犁头刺藤➢通天草苦,平,煎服:4.5-9克,利水消肿。

水肿,小便不利。

➢六月雪淡,微辛,凉。

15-30克,疏风解表,清热利湿,舒筋活络。

感冒,咳嗽,牙痛,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急、慢性肝炎,肠炎,痢疾,小儿疳积,高血压头痛,偏头痛,风湿性关节炎,白带,茎烧灰点眼治目翳。

➢焊菜辛,苦,平。

归肺、肝经。

10-30克;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忌与黄荆叶同用,否则会引起肢体麻木。

祛痰止咳平喘,清化热痰,祛痰止咳,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活血散寒。

咳嗽痰喘,感冒发热,胃寒痛,风湿性关节痛,妇女经闭腹胀,痈肿疔毒,湿热黄疸等症。

外用治漆疮,蛇咬伤,疔疮痈肿。

➢泽漆微寒,苦,有毒。

归脾、大肠、小肠经。

3-10克;外用适量,煎水洗,熬膏涂或研末调敷。

一般剂量不宜过大,内服过量可出现面色苍白、四肢乏力、头昏、呕吐等反应。

气血虚者及孕妇忌用。

利尿消肿,化痰散结,杀虫止痒解毒,泻下峻下逐水,行水消痰,水气肿满,痰饮喘咳,瘰疬,癣疮,无名肿毒,以及淋巴肉瘤,癌性胸腹水等。

五灯头草,凉伞草,猫儿眼睛草,➢蛇莓寒,甘,酸,有小毒。

归肺、胃、肝经。

15-30克;个别患者服后有恶心、脘腹不适等反应。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癌症合并感染发热,脓尿,血尿,支气管感染,咳嗽痰粘而黄等以及癌性胸腹水。

热病惊痫,咽喉肿痛,咳嗽吐血,疔疮痈肿;黄疸性肝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月经过多;外用治腮腺炎,蛇虫咬伤,带状疱疹,湿疹。

➢马蹄金辛、微苦,平。

归肺、肝经。

6-15克;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祛风散寒,退黄止血。

风寒感冒,头晕目眩,周身疼痛,黄疸,肝炎,胆囊炎,痢疾,肾炎水肿,咳血,尿血,风热眼痛,乳蛾肿痛,疔疮肿毒,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扁桃体炎,跌打损伤。

➢律草寒,甘,苦,15-30克;鲜品60-120克。

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抗脂肪肝,镇咳平喘。

癌症合并感染,小便不利,尿频尿急,发热,咳嗽,以及体表肿瘤溃烂恶臭。

➢黄毛耳草苦,凉。

15-6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肠炎,痢疾,急性黄疸型肝炎,小儿急性肾炎,乳糜尿,功能性子宫出血,咽喉肿痛,外用治毒蛇、蜈蚣咬伤,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疔疮肿毒。

➢岩柏辛,微甘,平。

15-60克;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或调敷患处。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血热所致的咯血,吐血,鼻衄,崩漏,便血,痔血,湿热引起的黄疸,小便不利,水肿,急性黄疸型肝炎。

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

➢荠菜花微凉,甘,淡。

归肝、心、肺经。

9-15克,凉血止血,清热利尿,利水渗湿,和脾,明目。

水肿,淋病,痢疾,吐血,便血,血崩,目赤肿痛,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胰腺癌,肝癌。

➢益元散《95部颁药典》组成:滑石600,甘草100,朱砂30,清暑利湿,感受暑湿,身热心烦,口渴喜饮,小便短赤。

➢碧玉散《伤寒直格》组成:滑石18,甘草3,青黛3,祛暑利湿,解暑清热,暑湿证兼有肝胆郁热者,➢玉泉散《景岳全书·新方八阵》组成:生石膏18,甘草(粉)3,清热除烦,阳明内热,烦渴头痛,二便闭结,瘟疫斑黄及热痰喘嗽。

➢鸡苏散:《伤寒直格》组成:滑石18,甘草3,薄荷(叶)6,祛暑利湿,疏风祛暑,暑湿证兼见微恶风寒,头痛头胀,咳嗽不爽者,➢虫笋性微寒,味甘。

适量。

清热,消痰,利水。

适宜外感风热或肺热咳嗽,痰多色黄;浮肿及腹水,包括肾炎,心脏病或营养不良引起的水肿;小儿麻疹,风疹或水痘初起,发热口渴,小便不利;动脉硬化,冠心病者食用。

➢厚朴花苦,微温。

归脾、胃经。

升。

3-9克,芳香化湿,行气宽胸,理气。

湿浊、气滞引起的脘腹胀满疼痛,胸脘痞闷胀满,纳谷不香。

➢莱菔叶辛,苦,温。

煎服:4.5-9克消积止痢,痢疾,消化不良,外用作消肿剂。

➢莱菔子凉,辛,甘。

归脾、胃、肺经。

4.5-9克,一般炒用,吐风痰生用。

本品能耗气,气虚及无食积、痰滞者慎用。

1,消积滞,消食除胀,食积不化,中焦气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腹痛泄泻,泻而不畅等症。

2,下气,宽中,解毒,降气化痰,痰涎壅盛,气喘咳嗽痰多属于实证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