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一、教材背景《浪淘沙》是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写大自然中壮阔的河流和奔腾的浪花,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通过讲述沙子的成长经历以及力量与智慧的升华,寓意着个体成长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景色;2.学生能够阅读、理解并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阅读策略,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课文的含义;2.学生能够进行朗读训练,提升口语表达能力;3.学生能够进行课文分析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景色;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阅读策略,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课文的含义。

四、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进行课文分析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本、黑板、粉笔、教学PPT;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

六、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壮阔的河流图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好奇。

引导学生谈论河流的特点和美景。

步骤二:朗读课文让学生围坐在教室中央,分组进行朗读练习。

教师可以先示范一遍,然后由学生自主朗读,课后再进行集体朗读。

步骤三:课文分析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和结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课文的主题是什么?2.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有哪些重要内容?3.你觉得课文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道理?步骤四:阅读理解教师设计多种阅读策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

1.阅读策略一:关键词提取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关键词,并解释关键词的含义。

2.阅读策略二:绘制思维导图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帮助他们整理和归纳所学的知识。

3.阅读策略三:角色扮演将课文中的情景分配给不同的学生,让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来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和情节。

步骤五:情感拓展通过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解析六上第17课隶属第六单元,人文要素是“保护环境”,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本诗为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七言绝句。

《浪淘沙》为一组诗,共九首,此为其中第一首,为刘禹锡于穆宗长庆年间(821~824)任广东连州刺使时所作。

《浪淘沙》一诗借诗句和插图,描绘黄河之美,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的母亲河黄河的赞美之情:前两句吟咏黄河,起笔极具气魄,既写出黄河九曲的姿态,象征自己坎坷的人生,又写出其裹挟黄沙、奔腾而来的气势,也象征诗人经历的人生风波;后两句诗人由景色联想起黄河与银河相通的典故,又联系到自身经历,进而奔驰浪漫的想象,表现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贬谪不忘家国情怀。

设计意图:1、根据新课标高段语文目标要求,我设计三个层次的学习:读通,读懂,读透。

三个层次循序渐进,(1)读懂——正音识字,读出节奏和古诗的味道.(2)读懂——借助注释和插图,通过抓关键句,描述想象到的画面,进一步用自己的话描述看了视频和联想到的画面,达到真正读懂诗意的目标。

再借助背景资料,走近诗人,读懂诗情。

(3)读透——通过学习两种表达方式:含蓄表达(借用典故)和直抒胸臆读懂诗人的志向。

再通过对比相同主题和不同主题的诗,为孩子立德导向,从小树立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读懂古诗大意,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体会古诗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

4、学习诗人相同主题的多篇诗句,全面认识刘禹锡的志向。

通过对比不同主题古诗,创设情境为孩子立德导向。

教学重难点:2、3、4教学难点:3、4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聊聊天好吗?生:好师:找到我的名字了吗?对了,所以你们可以称我董老师。

看过《三国演义》吗?生:看过师:三国里有个人物叫——曹操。

有谁知道他字什么?生:孟德师:姓孟的孟,品德的德,有位诗人也字梦得。

浪淘沙教学设计

浪淘沙教学设计

浪淘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浪淘沙》这一词牌名的特点和格律要求。

2、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刘禹锡《浪淘沙》(其一)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欣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掌握词的诵读技巧,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教学难点(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壮阔景象,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2、讲解法:对词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词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黄河奔腾咆哮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感受黄河的雄伟气势。

(2)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黄河,你想到了哪些诗句?引导学生回忆与黄河相关的诗词,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与黄河有关的词——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刘禹锡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写作动机。

3、初读诗词(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错误。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再进行点评。

4、理解词义(1)结合注释,让学生自主理解词的大意。

(2)重点讲解“九曲”“浪淘风簸”“自天涯”等词语的含义。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对词意的理解,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5、赏析词句(1)提问:词的前两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想象黄河蜿蜒曲折、波涛汹涌的画面。

(2)分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两句,探讨诗人的想象和表达的情感。

部编版上册六年级语文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

部编版上册六年级语文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
2.拓展作业:
a.搜索其他有关黄河的古诗,与《浪淘沙》(其一)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不同诗人对黄河的描绘手法和情感表达。
b.以“我心中的黄河”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要求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展现黄河的壮丽景色。
3.小组作业:
a.小组合作,编排一段关于《浪淘沙》(其一)的朗诵表演,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b.组织参观自然景观,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创作灵感。
c.开展以“我心中的古诗”为主题的写作活动,鼓励学生运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运用多媒体展示黄河的壮丽景观,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美好的向往。我会问学生们:“你们知道我国的母亲河是什么吗?”当学生们回答“黄河”时,我会顺势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浪淘沙》(其一),就是赞美黄河的壮丽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黄河的雄浑与美丽。”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浪淘沙》(其一)中,诗人是如何描绘黄河的壮丽景色?
2.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问题,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古诗。
3.教学评价:
a.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和表达能力,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b.课后作业: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c.期末考试:结合古诗的背诵、默写、理解和运用等方面,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4.教学拓展:
a.开展古诗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信心。
(四)课堂练习,500字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浪淘沙》是统编教材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刘禹锡的一首七言绝句体,全文内容共28个字,诗人由景色联想起黄河与天河相通的典故,进而驰骋想象,表现了诗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整首诗前两句的写景与后两句的典故,呈现了层层相映,将黄河的壮阔与诗人的情感仅仅交织在一起。

【设计理念】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着眼于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三维目标,设置精准的适合学生思考的教学环节和教学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紧扣关键字词,最大化的为学生创建获取直接经验的环境,以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深化与沉淀。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随文识字“涯”。

2.通过感知“九曲”“浪淘”“万里”关键词语感受黄河壮阔雄伟的气势。

3. 通过神话传说故事和作者自身的遭遇,体会刘禹锡当时逆流而上的心境。

【教学难点】通过神话传说故事和作者自身的遭遇,体会刘禹锡当时逆流而上的心境。

【教学重点】通过感知“九曲”“浪淘”“万里”关键词语感受黄河壮阔雄伟的气势。

【教法学法】引导法、情境教学法、铺垫法。

想象法、圈点批注法、以读促悟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与感知:1.同学们,黄河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母亲河,她用她那甘甜的河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刘禹锡的一首词,《浪淘沙》。

板书并齐读课题。

2.五千年的黄河,既是一幅画,也是一首诗,让我们打开翰墨文字,把每一个字读到心里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PPT出示文字全诗。

)推荐读。

集体读。

(指导读:重读、节奏读)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在这首诗中字词读音是否准确及朗读是否流畅。

明确前两句写景和后两句的用典。

这首诗的内容很简单,大家读几遍就可以成诵了,那么,这首诗写景与用典,有何关联。

《浪淘沙》教案

《浪淘沙》教案

《浪淘沙》教案《浪淘沙》教案篇一白居易的《浪淘沙》是《水》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里选了两首诗,还有一首诗是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所以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按照诗歌教学的常用方法,设计了四个环节:读节奏-读意思-读情景-读背。

想在通过朗读的基础上,能明白诗的意思,进而配合插图想象诗的情景,然后简单赏析。

考虑到我们的孩子起点比较低,手里也没有多的教辅资料,不可能对白居易以及他的作品有多地了解,好在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语言比较质朴。

所以之前只是安排他们对诗进行了朗读。

想经过老师的引导,通过学习这样的诗,在方法上再进行指导。

然后用这种方法能自学第二首诗。

本以为是一个很完美的设计,没想到却出乎我的意料。

因为一开始意境的创设不到位,我的引导又出现了错误、孩子们因为有许多老师听课而怯场畏畏缩缩,所以在第二个环节――读意思时就出了以外,接着便在第二个和第三个中纠缠不清。

整堂课下来让我感觉是一个人死拖着三十七个前行,很累,很累,更不要说体现诗歌的优美了。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没有一个好的开始,又哪来好的结果呢?在评课时刘校长也点出了一个问题――诗歌教学中意境的创设。

最后姚校长也进行了同样的点评。

我想,诗人写诗,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要想现在的孩子知道几千年前诗人写诗的目的,能与诗人产生共鸣,除了进行必要的朗读而外,老师的引导至关重要。

就如《浪淘沙》,“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我们班的孩子在进行理解的时候,他就只能理解表面的意思,什么“茫茫东海变成了干涸的桑田”、什么“东海变成了桑田,水没有了,要节约用水”等等,始终不能上升到高度进行思考,更不要说让他们想到“沧海桑田”的道理了。

而当时我也没有进行很好的及时的引导,而是让他们想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所以就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偏离,太“个性化”反而还不好了。

可见,老师的引导确实非常重要。

当然除了老师的引导外,对作者的把握、情景的体会也不能忽视。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材为人教版的部编本,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叙述了沙滩上一个幸福的家庭在一次抛沙游戏中登上了浪琴,其中蕴含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家庭的温馨,适合用来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念和家庭情感,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感受海洋的自由、浪漫和力量。

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a.了解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一些成语和生词。

b.理解并掌握课文中转折的情节,分析其中的原因和结果。

2.情感态度a.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自然的态度。

b.启发学生珍惜家庭,体验家庭温馨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10分钟)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用自己的词汇描述一下海洋的壮阔与神秘,让学生了解到大自然的伟大和无穷。

2.讲解生词和成语(10分钟)解释生词和成语,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理解词汇的含义和使用场景。

3.朗读原文(10分钟)由教师先进行整篇文的朗读,然后请学生跟读。

通过自己的口齿让学生加深对于文章的记忆。

4.分段理解(20分钟)在阅读课文时,将其分为三个主要情节:家庭幸福、抛沙游戏、登上浪琴。

教师主动引导学生思考其隐含的意义以及其中包含的情感,让学生懂得珍惜幸福的家庭生活,但是也得知任何美好的事情都需要考验与努力去换取,最终得到成功和收获。

5.课文分析(15分钟)分析作者写此文的深层目的,和让学生一起探讨文章中的情感和体验。

探究文字背后的条件与因果关系,培养学生理解文不在长而在深的阅读能力。

6.小结及课堂练习(15分钟)通过讲解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知识,让学生学会掌握课中内容,并加强学生的实际能力。

在课堂上进行小测验,通过游戏的方式测试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中的内容。

四、板书设计1.海洋的壮阔与神秘2.课文重点生词:浪淘沙,轻声细语,携手且进,心灵手巧3.家庭幸福、抛沙游戏、登上浪琴4.作者写此文的深层目的5.珍惜幸福的家庭生活6.提高阅读能力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采用多种交互式的方式,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阅读兴趣,通过总结,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差距,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
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关注以下几点:
1.针对学生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差异,教师应设计不同难度高。
2.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诗的意境和寓意,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设计创作题,鼓励学生仿写或续写古诗,发挥创意。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浪淘沙(其一)》的学习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2.教学过程: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诗句的意境和寓意。
-提问:“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你们收获了什么?对黄河有什么新的认识?”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理解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教学过程:
-设计填空题,让学生根据诗句内容填空,巩固诗句记忆。
-设计简答题,让学生运用古诗知识,分析诗句的意境和寓意。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素养。
4.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古诗《浪淘沙(其一)》的朗读与背诵,对诗句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古诗意境的体会。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如“九曲黄河”、“浪淘风簸”,通过对比、联想等方法,感悟诗句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二)教学设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淘沙》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一)直接揭题:浪淘沙(二)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三)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读通读顺三、抓字眼,明诗意(一)初读,理解词义。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二)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

(事物的形状、状态。

)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

)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借用图片理解)(三)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

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

三、想意境,熟读成诵四、品用词,练语感(一)品评“上”字1.诗的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作者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去⋯⋯)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小结:是啊!一个“上”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二)尝试推敲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客船。

(来、去、到、见⋯⋯)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动、皱、翻、起)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一)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二)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三)在下面这幅画上,抄写古诗。

看看谁的“古诗配画” 最美。

课后习题一、基础题1.给下面的字注音。

淘() 曲() 簸()涯() 银() 织()2比一比,再组词.沙( ) 浪() 淘( )崖织()()砂( ) 狼() 涛( )涯() 帜()3.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九曲:浪淘风簸:天涯:全句的意思:(2)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银河:牵牛:全句意思:二、综合题1.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代诗人。

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

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

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他还写过著名的诗句()“至今广为传唱。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提高题浪淘沙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1.诗的开头两句中“吼”字和“触”字用的好,请简要赏析。

2.全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指出并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一、基础题1.t áoqū bǒyá yín zhī2.泥沙风浪淘沙悬崖织布沙砾狼群浪涛天涯旗帜3.(1)九曲:形容黄河形容黄河水转变很多。

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天涯:天边。

全句的意思:弯弯曲曲的黄河河流漫长,夹带着大量的黄沙,黄河波涛汹涌,奔腾澎湃,来自天边。

(2)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全句意思:现在我要迎着风浪直上银河,走到牛郎、织女的家门口。

二、综合题1.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或者“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2.这首诗作者借黄河雄壮美丽的景象,抒发自己豪迈的气概和奋发的精神。

三、提高题1.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 ,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

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

湍急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着两岸的山崖。

一、二两句,以“吼地来” 和“触山回” 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

2.对比、衬托,动静结合。

由开头的动态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它的气概——波涛卷起的沙堆似座座雪堆。

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浪淘沙》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古诗,了解古诗的意境,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2.查找筛选资料、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2. 教学重点/ 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1.通过诵读古诗,了解古诗的意境。

2.教学用具3.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黄河——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借黄河之美抒发自己感情的诗歌——《浪淘沙》。

二、讲授新课(一)解释诗题,了解作者1.“浪淘沙”是什么意思?明确:浪淘沙,唐代的一种曲子名。

2.简介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

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

后复用,至礼部尚书。

《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

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

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

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至今广为传唱。

(二)感情诵读,理解诗意1.自由诵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注意本诗的停顿节奏。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默读这首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准出来,也可以借助书下的注释帮助理解。

点拨重点词语:九曲(qū):形容黄河形容黄河水转变很多。

九,在古代表示多数。

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

天涯:天边。

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3.全班交流诗句的意思。

明确全诗意思:弯弯曲曲的黄河河流漫长,夹带着大量的黄沙,黄河波涛汹涌,奔腾澎湃,来自天边。

现在我要迎着风浪直上银河,走到牛郎、织女的家门口。

(三)细细品读,感悟诗境1.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想一想,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讨论交流:诗歌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表现了黄河的雄伟壮丽。

2.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想象一下牛郎织女的家是什么样子。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讨论交流: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

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3.讨论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讨论交流:诗人见到源远流长的黄河心中大为感叹,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第一句由上而下,顺黄河奔流之势著墨;第二句以“直上” 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从“奔流到海不复回” 的顺视中拉回,从地下引到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如果顺着那条黄河上去,可能会去到银河,能去到牛织女的家吧!三、巩固练习1.多种形式朗读这首诗,抒发你学习本诗的感受?2.全班交流,比一比谁读的有感情。

3.谈一谈你学习本诗的感受。

四、总结梳理同学们,这首诗作者借黄河雄壮美丽的景象,抒发自己豪迈的气概和奋发的精神。

同时让我们感受到祖国河山的美丽,让我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吧。

五、布置作业作业题目:1.背诵诗歌。

2.收集描写黄河的诗词,向全班展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