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表现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南华大学附二医院心内科
匡 希 斌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概 述 病 因 病 理 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一) 心脏骤停处理(一) 心脏复苏后的监护(一) 心脏骤停的预后 心脏骤停病人的预防
概
述
定义:心脏原因引起无法预测的自然死亡。 定义:心脏原因引起无法预测的自然死亡。病人突发 引起无法预测的自然死亡 心脏骤停如能及时采取正确有效心肺复苏病人得以 如能及时采取正确有效心肺复苏病人得以存 心脏骤停如能及时采取正确有效心肺复苏病人得以存 心脏骤停,如未复苏或复苏失败称为猝死 复苏失败称为猝死。 活称心脏骤停,如未复苏或复苏失败称为猝死。 时间:从急性症状到死亡时间1小时内 小时内( ),亦 时间:从急性症状到死亡时间 小时内(WHO),亦 ), 小时。 有24小时。 小时 机制:心室颤动( 机制: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lutter)70-75% ) % 心室停顿( 心室停顿( ventricular pause)20-25% ) % 无脉电活动( 无脉电活动(pulseless electivity activity, , PEA)5% ) % ▲
心脏复苏后的监护(三)
防治急性肾衰竭 如每小时尿量少于30ml,排除肾前性少尿 如每小时尿量少于 , 休克、有效血容量不足), ),提示急性肾衰 (休克、有效血容量不足),提示急性肾衰
1、严格限制水入量 、 2、防止高血钾 、 3、必要时血液透析 、 4、待恢复排尿后及时补充水、钠 、待恢复排尿后及时补充水、
病
因
冠心病 80% % 其它心脏病:心肌病、 %~15 其它心脏病:心肌病、心辩疾病( 5%~ % ) %~ 充血性心力衰竭, 低于30% 充血性心力衰竭,如EF低于 %是猝死最强 低于 预测因素 原发性电生理紊乱:先天性或后天性QT间期 原发性电生理紊乱:先天性或后天性 间期 延长综合征、 综合征、 延长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神经内分泌等 综合征 因素 ▲
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标准

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标准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突然死亡。
它通常发生在无前驱症状的情况下,对个体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身体和心理压力。
为了更好地识别和预防心源性猝死,准确了解其临床特征和诊断标准至关重要。
一、临床特征1. 突发性心源性猝死具有突发性,患者通常在数分钟内发生猝死事件。
这与其他猝死原因如创伤、中毒等有所不同。
突发性事件使得对于患者的救治时间非常关键,提高了对猝死的认知、急救技能的重要性。
2. 意识丧失和无反应心源性猝死的另一个特征是患者在事件发生后会立即失去意识,并且对外界刺激无反应。
这是由于心脏停搏导致的脑灌注不足,即使在意识恢复前,也很难唤醒患者。
3. 缺乏预警症状与其他心脏疾病不同,心源性猝死通常没有明显的预警症状。
许多人在猝死发生前都没有出现心脏病症状,这增加了其突然性和突发性。
因此,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家族中有过心源性猝死病例的人,进行定期的心脏检查和评估非常重要。
二、诊断标准1. 心脏结构性病变心源性猝死的一个诊断标准是患者是否存在心脏结构性病变。
这些病变包括心肌梗死、心肌肥厚、心律失常和心脏先天畸形等。
结构性病变导致心脏功能异常,增加了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2. 心电图异常心电图异常也是诊断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标准之一。
心脏电活动的异常反映了心脏功能的紊乱。
具体表现包括QT间期延长、室性心律失常等。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源性猝死的常规方法之一,对于高风险群体,应该经常进行心电图监测。
3. 家族史家族史是诊断心源性猝死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果家族中有一例或多例心源性猝死病例,那么该家族成员的风险也会增加。
与家族史相关的遗传突变也是诊断心源性猝死的重要依据之一。
4. 排除其他原因在确保上述标准满足的条件下,还应排除其他猝死原因,如创伤、中毒等。
通过仔细分析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可以准确判断是否为心源性猝死。
结论心源性猝死作为一种突发性、致命性的心脏疾病,给患者和家庭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烦恼。
心搏骤停的诊断标准

心搏骤停的诊断标准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是指心脏在短时间内突然停止搏动和泵血功能的一种临床紧急情况。
心搏骤停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心电图和生命体征三个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1. 意识丧失:患者突然昏倒,失去意识,无反应性。
2. 呼吸停止:呼吸急麻或停止。
3. 无脉搏:动脉搏动消失或无法触及患者的动脉搏动。
4. 皮肤苍白或发绀: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停止,导致全身组织缺氧。
二、心电图:心电图是诊断心搏骤停的重要依据,可提供心脏电活动的信息。
1. 心室停搏:心电图出现无创伤心室停搏P波消失,QRS波波幅减低或消失的表现。
2. 然后出现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心电图呈现不规则、细微、高频的波形,无有效的心脏收缩。
3. 此外,心室扑动(Ventricular Flutter)、高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Block)等情况也可能出现。
三、生命体征:生命体征的变化是判断心搏骤停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1. 血压测量:低于正常范围,甚至无法测量。
2. 呼吸观察:呼吸停止或者失控。
3. 瞳孔变化:可出现散大或缩小,失去对光反应。
4. 血氧饱和度:低于正常范围,因心脏停搏导致全身组织缺氧。
综上所述,心搏骤停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心电图和生命体征三个方面。
临床医生在诊断心搏骤停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表现和生命体征的变化,结合病史和检查结果来做出准确诊断。
及早正确的诊断和处理心搏骤停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需要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和紧急除颤等救治措施。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四、心搏骤停的处理
心搏骤停的处理
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快速识别和启动急救系统,尽早进行心肺复苏(CPR)和复律治疗。 心肺复苏开始越早,成功率越高。 发现心搏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 1.识别心搏骤停 2.呼救 3.初级心肺复苏,即基础生命支持(BLS) 4.高级心肺复苏,即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
三、临床表现
心搏骤停 特征表现:意识丧失。 临床死亡标志:心搏骤停。 临床表现: • 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 • 呼吸断续,喘息,随后呼吸停止。 • 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瞳孔散大,大
小便失禁。 • 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消失。 • 心音消失。
生物学死亡 心搏骤停发生后,大部分患者将在4~ 6min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 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促进早期 脑血流灌注
如抗凝以疏通微 循环,钙通道阻 滞药解除脑血管 痉挛。
六、预后
预后
左心室功能减退的患者心搏骤停复发的可能性大,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应差,死亡率高。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原发性心室颤动若及时除颤易获复律成功。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搏所致的心搏骤停,预后良好。 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或室内阻滞引起的心搏骤停,多预后不良。 继发于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心脏停搏,即时死亡率高达59% ~ 89%,心
心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SCA) 1.定义 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中止。 2.表现 心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突然中断,10s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 3.结局 若能及时救治,患者可存活;否则将导致生物学死亡,自发逆转者少见。
一、概述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 1.定义 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h内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由心脏原因引起的生物学死亡。 2.直接原因 心搏骤停常为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3.区别 心搏骤停:通过紧急治疗有逆转的可能。 心脏性猝死:是生物学功能不可逆转的停止。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1.定义和病因心脏骤停系指心脏泵血功能的突然停止。
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的是心室颤动,其次是快速性室性心动过速、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电机械分离。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测的突然死亡。
病人过去可有或无心脏病史,在急性症状开始1小时内发生的心脏骤停,导致脑血流的突然中断,出现意识丧失病人如经及时抢救可获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
心脏性猝死是突然自然死亡的最常见原因。
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在美国所有心脏性猝死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征所致者高达80%以上。
心肌病占10%~15%。
其余5%~10%的心脏性猝死可由各种病因酿成。
2.临床表现心脏性猝死的经过大致分为4个时期,即前驱期、终末期开始、心脏骤停与生物学死亡。
不同病人各期表现有明显差异。
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有些病人可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及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
但亦可无前驱表现,瞬即发生心脏骤停。
终末期是由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至发生心脏骤停,持续约1小时以内。
此期内可出现心率加快,室性异位搏动与室性心动过速。
心脏骤停后脑血流量急剧减少,导致意识突然丧失。
下列体征有助于立即判断是否发生心脏骤停;意识丧失,颈、股动脉搏动消失,呼吸断续或停止,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如听诊心音消失更可确立诊断。
以上观察与检查应迅速完成,以便立即进行复苏处理。
从心脏骤停至发生生物学死亡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原来病变性质,以及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
心室颤动发生后,病人将在4~6min内发生不可逆性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持续性室速引起者时间稍长些,但如未能自动转复或被治疗终止,最终会演变为心室颤动或心搏停顿。
心搏停顿或心动过缓导致的心脏骤停,进展至生物学死亡的时间更为短促。
3.心脏骤停的处理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心肺复苏(CPR)和尽早进行复律治疗。
(1)识别心脏骤停: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颈、股动脉)搏动消失,特别是心音消失,是心脏骤停的主要诊断标准。
心跳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CPR成功 >90% 60% 40% 20% 0%
1.2 心跳骤停、心脏性猝死的心电图表现
正常心脏电活动及心电图
心室颤动心电图特征 1. QRS-T波群完全消失,出现大小不等、极不匀 齐的颤动波; 2. 频率达200-500次/分
2.徒手心肺复苏
1950 1960 1966 1985 2000 2015
准确判断、评估 正确的姿势 有效地人工呼吸 深而快的压
选能量,充电,放电 避免不当接触 选择非同步模式
5.1 思考题
1 徒手心肺复苏的按 压部位、按压频率 及深度? 2 室性颤动的心电图 特征? 3 电除颤术的操作过 程及注意事项?
5.2延伸阅读
唐子人等,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年第25卷第1期
美国的Peter Safar和Jame s Elam医生 开始采用人 工呼吸来复 苏病人
封闭式胸部 心脏按压与 人工呼吸相 结合,心肺 复苏术诞生
ZOLL提出电 击除颤,和 人工呼吸胸 外按压构成 了现代心肺 复苏术
强调了心肺 复苏术中脑 和神经系统 功能的恢复, 诞生了心肺 脑复苏的新 标准
发展为心肺 复苏学,每 隔5年更新 心肺复苏指 南
3.1 心脏电除颤术
电极位置
电除颤术视频演示
3.2 除颤仪使用注意事项
• 除颤时尽量使用盐水纱块或导电糊, 免灼烧皮肤。 • 除颤时,除颤者及其他医务人员应与 病床保持一定距离,免触电 • 室颤除颤应选用“非同步”模式
4.小结
心跳骤停
A
心肺复苏
B
电除颤术
C
患者突然倒地 意识丧失、抽搐 典型的心电图表现
3.心脏电除颤术 4.小结 5.延伸阅读及思考题
1.1 心跳骤停、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表现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考点总结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一、定义心脏骤停: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
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为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
心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突然中断,10秒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
心脏骤停常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心脏性猝死: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二、临床表现1.前驱期: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
但亦可无前驱表现。
2.终末事件期:指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发生前的一段时间,自瞬间至持续1小时不等。
3.心脏骤停:心脏骤停后脑血流量急剧减少,可导致意识突然丧失,伴有局部或全身性抽搐。
4.生物学死亡:从心脏骤停至发生生物学死亡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原发病的性质,以及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
三、心电图表现①心室颤动:系非创伤性心脏骤停患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②室性心动过速;③心脏停搏;④无脉电活动。
四、心脏骤停的急救措施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心肺复苏(CPR)和尽早进行复律治疗。
心肺复苏又分初级心肺复苏和高级心肺复苏。
(一)识别心脏骤停①意识消失;②颈、股动脉搏动消失;③呼吸呈叹气样或抽气样;④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⑤心音消失。
早而可靠的确立心脏骤停的临床征象是:意识突然丧失伴以大动脉搏动消失。
(二)呼救(三)初级心肺复苏:即基础生命活动的支持。
1.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强调胸外按压在CPR中最重要,与抢救成功率息息相关,高品质CPR可明显提高存活率。
2.开放气道。
3.人工呼吸:开放气道后首先给予2次人工呼吸,建议按压通气比例为30:2。
气管内插管是建立人工气道的最好方法。
高品质CPR要点①以100~120次/分的速率实施胸外按压。
②按压深度至少达为5~6cm。
③每次按压后让胸部完全回弹。
④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
⑤避免过度通气。
(四)高级心肺复苏主要措施包括气管插管建立通气、除颤转复心律成为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心律、建立静脉通路并应用必要的药物维持已恢复的循环。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医学上又称猝死。
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都可能会出现心脏骤停的症状。
那么心脏骤停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有哪些?下面大家就跟着一下来学习和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吧。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停止。
绝大多数心脏形猝死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在西方国家,酒精引起的心脑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有较高的高发病率,而有80%的心脏猝死是由以上因素导致的,其中冠心病患者中约有75%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梗死病史。
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学表现主要是心律失常,尤其是致死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严重缓慢性心率失常和心室停顿。
非心律失常性心脏性猝死所占比例比较少,常由心脏破裂、心脏流入和流出道的急性阻塞、急性心脏压塞等原因导致。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
这种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医学上又称猝死。
引起心跳骤停最常见的是心室纤维颤动。
若呼唤病人无回应,压迫眶上、眶下无反应,即可确定病人已处于昏迷状态。
再注意观察病人胸腹部有无起伏呼吸运动。
如触颈动脉和股动脉无搏动,心前区听不到心跳,可判定病人已有心跳骤停。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有哪些?(1)先兆症状:心脏骤停发生前可无任何先兆症状,仅部分病人在发病当日有心绞痛、胸闷和极度疲乏感等。
(2)意识丧失及大动脉搏动消失:是心脏骤停最可靠最迅速的判断依据。
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抽搐,呼吸断续或停止,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其中意识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是最可靠也是可以最迅速作出心脏骤停判断的临床表现,临床上只要发现病人有此表现,就可以作出心脏骤停的诊断并立即开始抢救。
(3)心电图表现:包括心脏停搏、心室颤动及电机械分离。
心脏停搏心电图表现为一条直线,心室颤动、电机械分离虽然在心电图上有电活动,但此时的心脏排血量为零,相当于心脏停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表现
导语:相信大家对于心脏性猝死这种症状肯定不会陌生吧,心脏性猝死的危害性非常的大,所以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做好对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工作
相信大家对于心脏性猝死这种症状肯定不会陌生吧,心脏性猝死的危害性非常的大,所以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做好对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工作,导致心脏性猝死的病因有很多种,一般认为冠心病和心肌炎等都可能导致心脏性猝死的发生,那么心脏性猝死的症状到底是怎样的呢?下文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表现。
1.前驱期
在心脏性猝死前的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可出现胸痛、气促、乏力、软弱、持续性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衰等症状,但有些患者亦可无前驱症状,瞬即发生心脏骤停。
2.终末事件期的表现
由于猝死原因不同,终末事件期的临床表现也各异。
典型的表现包括: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等。
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先无预兆,则绝大部分是心源性。
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心率加快及室性异位搏动增加最为常见。
因室颤猝死的患者,常先有室性心动过速。
另有少部分患者以循环衰竭发病。
3.心脏骤停期
心脏骤停的症状和体征如下:①突然的意识丧失常或抽搐、可伴有惊厥。
②大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脉搏扪不到,血压测不出。
③听诊心音消失。
④叹息样呼吸或呼吸停止伴发绀。
⑤瞳孔散大。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