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性格特征
知人论事之——纳兰性德

四、诗人的爱情与家庭:
• 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 之女为妻,赐淑人。 • 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 活激发他的诗词创作。但仅三年,卢氏因难产而 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 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 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 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纳兰性德后又 续娶官氏,并有侧室颜氏。
• 纳兰被誉为“满清第 一词人”、“第一学 人”, 菩萨蛮 百花独一枝 -祭纳兰 梅香不染冰心在 冰心尽是真真爱 奇秀自然痴 百花独一枝 相思无可籍 雁字谁人写 风落好文章 可怜春叶黄
六、具体赏析名家名篇: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 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词的背景: 】
• 还要深思一层,“言 之有物”之“物”究 竟能否落实呢?有文 章指出这首词借咏柳 而寄寓对亡妻的哀思, 实亦即悼亡之作。作 为一种猜测容或可以, 但作为学术研究,在 本篇不能肯定作年在 其妻逝世之后的情况 下,则不可以武断地 这样定论。如果说里 面寄托有纳兰一贯婉 转哀凉的身世之感, 那也就足够了。
纳兰性德担任侍卫期间,曾多次跟随康熙出巡,宠 遇非常。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纳兰性德随御驾东巡、 去往山海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下了这词, 成就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你想 到了 吗?
• 上阕写山水行程。一路爬山涉水,鞍马劳顿, 目的地只在榆关那边。清寒的时节,苍凉的 去处,那万丈穹庐下安扎的营帐,望去好似 繁星落地,璀璨异常。如此壮丽之景,只从 词人“夜深千帐灯”几字中,我们便可体会 无二。 • 下阕承接“夜深千帐灯”,继续写 “夜”,过渡自然。夜深了,诗人还是睡不 着,风雪交加嘛,一更接一更,真是吵死个 人。写景毕竟为抒情。词人身为侍卫之职, 一生多鞍马劳役。急风飞雪的出塞路上,帐 外长久的风雪声,勾起的是对“故园”无尽 的思念,对家中的温暖的渴望。 • 这首词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整齐的 对称之美。
浅析纳兰性德的性格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析纳兰性德的性格陈元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摘 要:纳兰性德是清初一大词人,在清初的词坛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词主情,满含着感伤的情调。
词由心生,笔者主要结合他的部分词作来浅析其性格特征。
关键词:纳兰性德;诗词;性格特征;伤感多情[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90-01披览《纳兰词》,我们能体味到他诗词语言流露出来的是一种身心备受煎熬,怨愤幽恨,执着无奈的矛盾情态。
文人的性格个性和思想感情决定着语言的格调,因此,我们可从纳兰性德的词作中,推断其性格特征。
一、敏感,忧患“堠雪翻鸦,河冰跃马,惊风吹度龙堆。
阴磷夜泣,此景总堪悲。
待向中宵起舞,无人处、那有村鸡。
只应是,金笳暗拍,一样泪沾衣。
须知今古事,棋枰胜负,翻覆如斯。
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
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
年华共,混同江水,流去几时回。
”——《满庭芳》据考证该词是纳兰性德随康熙帝巡幸关外,驻足于祖先曾浴血奋战过的地方时所写。
从表面看,这只是一首普通怀古诗,但若联系起纳兰家族史来看,就非字面上那么简单。
它潜藏着纳兰氏与爱新觉罗氏之间的世仇史。
虽然纳兰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百姓安居乐业,政治也比较清明的康熙王朝初期,但敏感的纳兰却洞察到封建王朝繁荣背后所潜在的矛盾危机,在他的许多咏古词中发出的多为对末世的感叹之音。
例如《蝶恋花•出塞》:“今古河山无定据。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此词为吊古伤今咏史之作,首句“今古河山无定据”便道出了古往今来,权力纷争不断,江山变化无常的客观历史现象。
此时的清王朝刚稳定不久,但谁又能保证会一直繁盛下去?从中我们感受到纳兰对于历史盛衰的感叹以及兴亡无常的喟叹,这也反映出他是一个异常敏感,具有时代忧患意识的人。
二、真挚多情、伤感孤独“此恨何时已。
纳兰性德词的风格特点

纳兰性德词的风格特点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纳兰性德词的风格特点林德涛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族正黄旗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的长子,文武双全,娴熟经史,尤善填词。
康熙十五年中进士,授乾清门侍卫。
康熙二十四年纳兰因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纳兰性德是清代最着名的词人之一。
他的词哀感顽艳,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
纳兰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王国维评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朱祖谋云:“八百年来无此作者”。
潭献云“以成容若之贵……而作词皆幽艳哀断,所谓别有怀抱者也”。
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在他不到十五年的创作生涯中,着有《通志堂集》,词先有《侧帽》一集,后增补为《饮水词》,后人汇辑本则称《纳兰词》,今存三百四十九首。
又与顾贞观合辑《今词初集》一选,为清初词选中着名之本。
纳兰性颖敏,多愁善感,不类贵介公子。
词风真挚自然而多凄恻哀艳,悼亡之作尤称绝调。
纳兰生活在清顺治、康熙年间的高官显贵的家族之中。
他虽然拥有御前随驾侍卫的个人经历和荣华富贵的生活环境,但他在爱情上却因恋人未得和爱妻去世受到重创,造就了他的词充满哀叹伤悲。
他虽然能文能武,出类拔萃,却无法驾驭自己的情感,为情所困。
他的大部分词中传承了凄切婉约的词风,被称为“千古伤心”词人。
纳兰性德的这些特殊的环境与背景,加上他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特有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一、“纳兰词”的主题风格情调体现在各个题材作品中:纳兰性德词的题材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爱情阻隔、发妻早亡的哀怨;陪皇随驾,出塞行役时的感慨;赠友抒怀的情真意切。
贯穿其间的主线,是他热切追求人性的纯美,爱情的缠绵,友情的珍贵。
其作品的主旨情调是伤感哀怨之音。
其中尤以爱情、悼亡和乡思的题材最为凄婉动人。
(一)缠绵悱恻多情善感的情感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从纳兰容若词观其性情特征

•艺术研究169【参考文献】[1]何杰民.论纳兰性德词[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2]关满春.浅析《饮水词》“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的个性艺术[J].黑龙江:青年文学家,2011.[3]李庆霞.论“花间”词风对纳兰词的影响[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作者简介:黄君娴,女,盐城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7级学生;汤军,女,副教授,盐城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文/黄君娴 汤军从纳兰容若词观其性情特征摘要 纳兰容若是清初词坛代表词人,他的词是中国词作史上的又一巅峰。
《纳兰词》是纳兰一生的真实写照,彰显着纳兰容若至性纯真、多情感伤、压抑苦闷的性情特性。
关键词 纳兰容若;性情;至性纯真;多情感伤;压抑苦闷清代的词人纳兰是一个至情至性的文人,在其留下的三百多首词中,大部分都带有“殇情”色彩,即使是想要“一生一代一双人”,却也难逃“争教两处销魂”的悲剧命运,在面对感情时也不免感叹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
1 至性纯真的心性从纳兰被人广为流传的词句中,不难看出纳兰是一个喜欢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在笔尖的人,他所作的词几乎都是性情使然,表现了当时最真实的内心想法。
虽说纳兰词读着令人肝肠寸断,但是其中还是有些许表达喜悦之情的诗词,例如《眼儿媚·重见星娥碧海槎》,这首词没有纳兰以往在词中透露的阴霾与忧伤,而是显露出特有欢喜之情,将与妻子见面时的所作所为用笔——记录下来,这在纳兰的词作中实属少见。
《眼儿媚》这首词是纳兰在与夫人许久未见,再次重逢时内心怀着激动与喜悦挥毫所作。
开篇就称见妻子一面,就像乘着碧海槎去天河见织女一面一般艰难。
在人们固有的印象中,纳兰一向是个对于情感含蓄内敛之人,而在这首词中却毫无顾忌地写出了自己与妻子久别重逢时的喜悦之情。
如此直白地向世人表述自己情感的词作,对于纳兰来说其实并不多见。
此时“星娥”在干什么呢?“忍笑却盘鸦”,卢氏看到纳兰侍君归来,欣喜若狂,却强忍着笑容,在镜子前梳着她那乌黑的发髻。
纳兰性德词的特点

云南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毕业论文纯任性灵,纤尘不染——浅谈纳兰性德词的特色学生姓名:陈玉婷学号: 118580046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 2011级专升本纯任性灵,纤尘不染——浅谈纳兰性德词的特色内容提要:纳兰性德,一个出生贵族家庭的性情中人,一个具有落拓无羁的性格,超逸脱俗的秉赋,出众的才华,敢于傲视功名的一等带刀侍卫,一个虽身在高门广厦,却常有山泽鱼鸟之思的少年才俊,一个能将爱情、友情、乡情揉碎了再捏成词,谱成曲,叫人不忍卒读,又令人百感交集的“清初第一词人”,“千古第一伤心人”。
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能叫当时“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实在是耐人寻味。
关键词:纳兰性德鲜明题材真纯特色独特环境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初词人,正黄旗人。
出身贵胄,其父纳兰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首辅之臣,其本人天资聪颖,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又精骑射,十七为诸生,十八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二甲七名,赐进士出身,后晋一等侍卫,常伴康熙出巡边塞,深得皇帝宠信隆遇。
康熙二十四年纳兰因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纳兰性德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
他的词哀感顽艳,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
纳兰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王国维评曰:“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①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著有《通志堂集》②,词先后结集《侧帽》、《饮水》,后人多称纳兰词,现存348首。
③纳兰词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其中以爱情(悼亡)词最哀感顽艳,引人共鸣。
纳兰生活在清顺治、康熙年间的高官显贵的家族之中,他虽然拥有御前随驾侍卫的个人经历和荣华富贵的生活环境,但他在爱情上却因恋人未得和爱妻去世受到重创,造就了他的词充满哀叹伤悲。
他虽然能文能武,出类拔萃,却无法驾驭自己的情感,为情所困。
他的大部分词中传承了凄切婉约的词风,被称为“千古伤心”词人。
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的作品与个人经历

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的作品与个人经历1. 纳兰性德简介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字鹤亭,号张石山民,江南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人,清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康熙时期,是清代文人群体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一位词人。
2. 纳兰性德的作品特点纳兰性德的词作以其浪漫主义色彩、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情感描述著称。
他的作品意境优美、含蓄隽永,常常描绘出一种悲凉忧伤、离愁别绪的氛围,给人以深沉而富有共鸣的感觉。
他对音乐与艺术的爱好也使得他在词歌方面具备了较高的造诣,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3. 纳兰性德个人经历纳兰性德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在家族早逝后由祖母抚养长大。
18岁时与堂弟纳兰容若一起应举人出仕,后来因得罪权贵而流落江南,开始以文学为生。
性德的一生充满了荒芜与沧桑,他多次遭受官场排挤和家族变故的打击,在此过程中饱尝世事无常之苦。
然而,这些挫折与困境也让他对悲欢离合、人生百态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4. 纳兰性德的代表作品纳兰性德共创作了数百首词曲,留下了众多不朽的佳作。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有《长相思·山一程》、《浣溪沙·漠漠轻寒》等。
这些作品既能体现纳兰性德个人遭遇及情感体验,又具备普遍可感受到的哲思和艺术价值。
5. 对后世影响纳兰性德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以其独特而深沉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才华出众的词曲创作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开创了纳统派词风,成为清代中期文学的标志性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与思想对后来的文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束语纳兰性德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以及个人经历都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他的作品和探索他的个人经历,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清代文学和那个时代人们内心世界的表达方式。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
”这首词的题目是:《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词谱中似无此调,是纳兰自度曲。
纳兰情深词浅,然而却常有极直白动人的好句,象这里的首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后面的所有句子,都变成了可有可无,几乎无法让人留下印象。
纳兰君,该是一个怎样的人,拥有怎样的情感,才能写出这么动人的句子?虽然出身达官显贵,但是拥有一颗向往平淡的经历的心;虽然满腹经纶,一生却淡泊名利;他是个风流才子,重情重义;因而可以说,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
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
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
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他的生活是安逸的,可是他却能体会到民间的疾苦,他爱写实,喜欢把真实的一面展示给世人。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佳作。
天涯羁旅最易引起的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飘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而不显雕琢,难怪王国维评价“荣若词自然真切”。
这首词更加可贵的是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又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一句“夜深千帐灯”不愧是“千古壮观”。
本词既有韵律优美、民歌风味浓郁的一面,如出水芙蓉纯真清丽;又有含蓄深沉、感情丰富的一面,如夜来风潮回荡激烈。
词人以其独特的思维视角和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将草原游牧文化的审美观与中原传统文化的审美观相融合,集豪放婉约与一体,凝炼出中华词坛上一颗风骨神韵俱佳的灿烂明珠,深受后人喜爱。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将作者推为宋后第一真词人,是非常有道理的。
纳兰性德更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
他虽是出身于满族的豪门,但是在交友上,他突出的特点是其所交“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落俗之人,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
纳兰性德的词作风格与文学修养

纳兰性德的词作风格与文学修养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纳兰性德被誉为词坛巨匠。
他的词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卓越的文学修养而闻名,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纳兰性德的词作风格和他的文学修养,以展示他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纳兰性德的词作风格独特的感慨和情感表达纳兰性德的词作以其独特的感慨和情感表达而脱颖而出。
他善于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对外界的感悟相结合,以此表达他对人生、爱情、孤独等议题的思考。
他的词作充满了伤感、忧愁和哀怨,常常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他内心的震撼和痛苦。
纤细精巧的艺术表达纳兰性德的词作风格以其纤细精巧的艺术表达而著称。
他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复杂的思想和情感,每个字和句子都充满了深意。
他的词作常常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增加表达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他的词作还注重音韵之美,采用押韵、平仄等技巧,使词作既有音乐之美,又具有文学之美。
细致入微的描写能力纳兰性德的词作以其细致入微的描写能力而备受赞赏。
他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事物的细节,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词作中所描绘的景物和情感。
他的描写常常以意象丰富的方式呈现,使词作更加生动有力。
纳兰性德的词作中的描写常伴随着感慨和情感,通过对细节的处理,揭示出人生的沧桑和无奈。
纳兰性德的文学修养博览群书的学识纳兰性德的文学修养得益于他的博览群书的学识。
他广泛阅读了经典文学作品,包括古代诗词、典籍、历史等。
这些阅读经验丰富了他的文学知识和修养,使他对古典文学的传统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纳兰性德的文学修养使他能够在创作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精髓,拓宽了他的写作视野。
深刻的哲学思考纳兰性德不仅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还在创作中展现出自己的深刻哲学思考。
他对人生、命运、爱情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并通过词作表达了他的见解和感悟。
纳兰性德的哲学思考赋予了他的词作更深层次的含义和价值,使词作超越了日常的琐碎,具有了更高的境界。
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纳兰性德的文学修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是他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性格特征
【摘要】纳兰性德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甚至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纳兰词”在词坛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
本文通过分析纳兰性德的词作对其人物性格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纳兰性德诗词性格特征追忆悼念
纳兰是痴情的、凄苦的、清高绝俗的、清幽脱俗的。
他对深爱的人能够一往情深,痴情追忆;他虽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人生经历,渴望能够远离世俗纷扰;同时他也拥有着超逸的才华。
一人物生平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族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
纳兰性德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
他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
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纳兰性德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国子监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
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
19岁时准备参加会试,却因病没能参加殿试。
而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师。
在名师的指导下,纳兰性德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
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他又把熟读经史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了四卷集的《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表现出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兴趣爱好。
1674年,纳兰性德与妻子卢氏结婚,而康熙十六年(1677)卢氏因难产去世,纳兰的悼亡之音破空而起,成为《饮水词》中拨地而起的高峰。
后人不能超越,甚至连他自己也无法超越。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对此就给予了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而晚清词人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二词人的性格特征
1.纳兰的真挚痴情
纳兰性德在二十岁的时候娶了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
当时卢氏刚刚年满十八岁,他人对她的评价是“生而婉娈,性本端庄”。
成婚后,纳兰夫妻十分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的美满生活激发了他的诗词创作。
但仅三年,卢氏因难产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的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
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
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
《生查子·惆怅彩云飞》直接向人抒发了纳兰的悼亡情思:“惆怅彩云飞,碧落知何许?不见合欢花,空倚相思树。
总是别时情,
那待分明语。
判得最长宵,数尽厌厌雨。
”纳兰直接在文中表达出他的悼念情深:人生,最浓最痛,当是爱到血肉相连,却不得不分开。
有时,是没有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遇到,有时,是不能爱,不可以爱。
欲言又止,欲说还休,万千心事,谁与共?只随浮云掠过。
爱之人踪影全无,而今只落得空倚相思树的悲凉情境了。
2.纳兰的清幽高洁
纳兰的《眼儿媚·咏梅》词:“莫把琼花比澹妆,谁似白霓裳。
别样清幽,自然标格,莫近东墙。
冰肌玉骨天分付,兼付与凄凉。
可怜遥夜,冷烟和月,疏影横窗。
”此词虽然写的是对梅花冰肌玉骨斗寒开放,清幽高洁自然标格,不与凡花为伍的傲岸节操的欣赏,实际上却是诗人节操的侧面表现,表现出诗人一种自足、一种孤往的性格与情怀,但也不乏孤高自赏、清凄自适的孤傲之情。
在当时的那个时代,诗人的高尚人格可以说是与时代的主流格格不入,使人不禁联想到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一样的才气,一样的傲岸,一样的痴情。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对荷花的吟咏描述很多。
以荷花来比兴纳兰性德的高洁品格是再恰当不过的。
出污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们所崇尚的境界。
郑板桥的竹、金农的梅、曹雪芹的石,都成了寄托文人心态、情感的文化图腾。
而纳兰性德却认定了荷花。
纳兰性德所居、所乐之处均有水存在,水中的荷花更陶冶了诗人的性情。
至今瓮山泊畔芙蓉十里,玉泉山下芙蓉殿,渌水亭边碧水菱荷,皂甲屯明珠花园西花园遗址仍残留水沼,出土莲花纹汉白玉栏板……无不说明
荷花与纳兰性德的生活、创作有着密切的关联,荷花与词人的精神始终同在。
3.纳兰的愁苦哀伤
在纳兰的词《长相思》中有这样的描写:“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是一篇军旅中思乡寄情的诗词,纳兰用“山一程,水一程”及后面的“风一更,雪一更”写出了外出的士兵不得不离开家乡,面对自己深爱的故土时所生发的一寸寸故土的热爱情感,以及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凄苦意境,文章信手拈来不显雕琢,却更加真实动人,使人产生共鸣。
纳兰最著名的代表词作大致要属《木兰词》了:“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这首诗是纳兰以女子的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从而表态与之决绝。
是啊,当一个人从一开始的专情狂热到后来的冷漠淡然,真的会让人忍不住感慨,希望每一个恋人都能够做到人生若只如初见——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那样地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
纳兰容若是一个情感丰富、心思格外细腻的人,他曾说自己不是人间的富贵花,而是天上的痴情种,人间的惆怅客,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正是这样的一个纳兰,让人不禁为他哀伤惆怅,并且无法自拔地被他的独特气质所吸引,即使有着三
百年历史的鸿沟,也能够让无数感悟到其词作的人克制不住地默念着他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