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雷雷第一课时一、导入学生活动:请学生简介《西厢记》的故事梗概;谈谈他们心目中的张生、红娘、莺莺。
教师引导:张生和莺莺在经历了佛殿相遇、一见钟情、月下吟诗、互通歌曲,发展到传书递简、跳墙赴约,直至西厢幽会、两情缱绻,最后长亭送别、海誓山盟,他们的爱情最终是花好月圆。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西厢记》,今天我们共同来欣赏其中最美的一折,《长亭送别》。
二、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浏览课文。
不懂的问题互相讨论,向老师提问。
2、小组合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请一位同学介绍节选课文内容大意。
教师播放课件,帮助把握内容大意。
四、请几位同学朗读重点曲子:《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满庭芳》《朝天子》、《三煞》、《二煞》、《一煞》五、布置作业:深入阅读课文,在把握戏剧冲突的基础上,试着理解其主题。
第二课时一、快速浏览全文,划分段落结构,并为各部分拟一个角度一致的小标题。
(详见课件)二、这四部分都紧扣一个字来写,“别”,抒发了莺莺的离愁别恨。
那么,导致有情人天各一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科举考试。
三、学生活动:依据文本,说说在对待科举考试这件事情上,老夫人、张生、莺莺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老夫人:“到了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
”深入体会“辱没”、“挣揣”等词语的含义。
张生:“小生此一去,白夺一个状元回来。
”在对待这件事情上,此二人的观点是一致的:重视功名利禄。
莺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在科举这件事情上,莺莺的想法是与他们不一致的,她更重视的是爱情。
四、分析其中的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包括:人物和人物的冲突;观念和观念的冲突;情感与情感的冲突。
比较起来,哪些冲突更为重要?当然是人物背后的观念与情感的冲突更为重要,而剧作家表现什么样的冲突体现了作家的思想价值取向,体现作品的社会意义。
就本文的戏剧冲突分析,看体现了什么矛盾,作家的思想价值取向是什么,作品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教案内容集合八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长亭送别》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长亭送别》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王实甫作为“文采派”代表的戏曲语言特点。
2、学习情景交一融,运用景物气氛描写来烘托戏曲人物形象的写法。
【能力目标】1、能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本剧语言的诗情画意之美,并正确赏析用诗词典故对人物感情与性*格的表达效果。
2、能够根据剧情正确分析概括人物性*格及主题。
3、能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提高欣赏戏曲语言艺术的品位。
【情感目标】能正确认识封建家长制与礼教思想对青年男一女爱情婚姻的压制与残害,能欣赏张生和莺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及叛逆性*格。
第一课时一、由柳永〈雨霖铃〉导入。
全词中心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对爱情执着追求,胜过荣华富贵的名句:次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特殊时间、地点与景物衬托离愁悲苦的名句:今宵有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王实甫与〈西厢记〉简介。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2、〈西厢记〉是元杂剧四大爱情剧的高一峰。
3、四大爱情悲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幽魂〉白朴〈墙头马上〉 4、〈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试解题)是元杂剧中特殊的连本长戏,共五本二十一折。
[唐、元稹〈莺莺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5、剧情简介。
(参见〈导学〉与注解①)三、速读课文后,全班朗读全文,注意角色*转换及情感变化。
四、整体把握呢哦容:本折库名为〈哭宴〉,题目为课文编者所加,试按谈两题各自侧重点,并按本题为线索把全折分为几个画面,分别拟定小标题。
1、原题侧重送别的`气氛情感,突出性*格矛盾而编题侧在地点、事件,留有悬念,但也较一般化。
2、五里——短亭,十里——长亭,送君终须别,离愁万里长。
《长亭送别》教案(精选5篇)

《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教案的编写依据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长亭送别》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亭送别》教案(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亭送别》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
(二)通过探究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学习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设想:1、直接导入。
2、简介《西厢记》故事情节。
(课下注释很详细,老师读一下,稍加润色,使之更完整、详细。
)3、显而易见《长亭送别》是崔莺莺送张生去赶考,考取功名的,我们早上已把课文读了一便,除了张生,莺莺还有谁?(老夫人,和尚,丫鬟)。
在哪里送别?(长亭)“亭”指哪里?(古代设在道路旁的公房,为远行之人送别或停宿之用。
例如:李白“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对长亭晚,寒蝉凄切”)4、快速读课文理清情节结构:全折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教案范文5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二)介绍《西厢记》剧情(三)介绍《长亭送别》在《西厢记》中的位置、作用和本折中的字词。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
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
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
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
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1)旦:女角。
(2)末:男角。
(3)洁:和尚的别称。
这里指长老。
(4)回避:避忌,顾忌。
(5)做亲:举行婚礼。
(6)长亭:古代道路上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旅行休息用,常常是饯别的场所。
(四)介绍《长亭送别》三个场景(一)奔赴长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二)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三)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一煞][收尾](五)分析莺莺感情经历的起伏变化。
《长亭送别》这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
崔莺莺对张珙缠绵依恋,两人刚刚订下白首之约,就要劳燕分飞,莺莺自然是难舍难分,在送别之中,她满心装的都是离愁别恨之情,但这些离愁别恨在送别的前前后后也经历了一些起伏变化。
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崔莺莺的内心,体会主人公不同寻常的情感经历。
长亭之别正值深秋时节。
在奔赴长亭的路上,碧空浮云万里,遍野黄花萎积,耳边可以听到西风疾吹,眼底可以看见北雁南飞,一种离愁别恨油然而生。
特别是清晨看到经霜的叶子如同酒醉的容颜,一定是离人的血泪将它染红。
《长亭送别》教案-3

《长亭送别》教案【实用】《长亭送别》教案4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一、课型:赏析课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2。
通过诵读、品味、赏析,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复杂、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3、通过解读文本,欣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掌握一定的吟诵技巧。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由意象到意境,并由意境挖掘人物内心情感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理解《西厢记》歌颂爱情自主、婚姻自由的反封建主题。
2.体验人物际遇和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三、重点与难点通过对曲词的诵读,解读文本,分析崔莺莺复杂的情感世界,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重点赏读四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戏曲文学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分析法,讲授法、诵读法等五、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投影、flash片断欣赏六、教学思路设计:《长亭送别》,历来被称为情景交融的典范,离愁别恨的绝唱。
本折戏原题为《哭宴》。
因此,本节课,我试图以“教师范读和引导学生品味相结合”为主要策略,以崔莺莺的眼泪为突破口,以写泪的的手法为桥梁,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让学生通过诵读,去感受崔莺莺的眼泪,进而走进她那复杂的情感世界,实现“课堂有读书声”、“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说话”的宗旨。
并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古典戏曲的范式,想尝试着引导、启发学生,对“泪”作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探讨,读写结合,自己动手,通过写泪来展现人物的情感世界,实现文本的价值,让学生在读、赏、练的过程中体味阅读的快乐。
七、教学教程(一)古琴音乐背景(幻灯片一)(二)教师导入新课(幻灯片二)由柳永的《雨霖玲》描写离别的诗句导入。
(三)相关剧情介绍(幻灯片三)普救寺一见倾心,救佳人张珙退兵。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10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长亭送别》教学设计10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1长亭送别教材分析《长亭送别》是著名的元代杂剧作品《西厢记》中颇为缠绵悱恻的一节。
多少年来,它那精美绝伦的唱词被人们反复咏叹;那令人肝肠寸断的情人离别的场面令人感喟不已;而女主角莺莺的大胆痴情更是鼓舞了无数痴男怨女大胆冲破世俗的藩篱,为爱而斗争。
教学目的1、品位文中隽永的唱词,进而体味其曼妙幽怨的意境;2、把握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和《西厢记》的主题。
教学重点鉴赏文中的精彩唱词,感知文章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教学方法引导和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写离别以及涉及离别场面的文学作品很多,几乎历代都有名篇传世。
比如——师生齐举:唐代王维的诗《渭城曲》,宋代柳永的词《雨霖铃》(寒蝉凄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长亭送别》则被称为写离情别意的绝唱,是《西厢记》最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
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朗读课文,把握剧情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思考:《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几个场景?请同学们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情节概括一下。
学生读完后,请同学回答。
明确:四个场景,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三、欣赏、品评曲词(一)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最喜欢的曲词画出来。
(二)欣赏、品评曲词1、赏读曲词《端正好》。
(1)提问: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同桌可讨论商量。
《长亭送别》教案三篇

《长亭送别》教案三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预习题目:结合注释,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1.划分层次。
2.选择自己喜欢的曲子背诵并鉴赏(不少于三支)3.概括莺莺在本折戏里面的.心理。
4.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5.找到并重新背诵柳永的《雨霖玲》。
教学目标:1.赏析__写景、抒情的手法2.概括莺莺在这折戏里的感情3. 把握全文的主旨重点难点:情景交融手法的理解把握。
[整体把握]《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
《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
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局部分析]一.送别途中(长亭路上)赶赴长亭。
——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端正好] 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是怎样情景交融的?(因景生情?缘情入景?)1.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秋林如醉。
2.作用:借凄凉的暮秋景象写莺莺的离愁别恨。
(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情景交融:(1)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2)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3)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亦有人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优秀4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优秀4篇《长亭送别》教案篇一【知识指要】1.字词正音:筵(yán)席余荫(yìn) 蹙(cù)愁眉经忏(chàn) 杯盘狼藉(jí) 保揣(chǎi)身体憔悴(qiáocuì) 暮霭(ǎi) 胸臆(xiōngyì) 2.字形比较:倩疏林萋迷今宵婧才凄凉云霄靓丽挣揣罗帏靖边惴栗思维菁华遮蔽维护腈纶敝衣狼藉眼睛舞弊书籍3.词语补注:① 筵席:宴饮的酒席。
② 蹙愁眉:皱着眉头。
蹙:皱、收缩。
③ 杯盘狼藉:指饮宴后乱七八糟的样子。
藉:践踏,凌辱。
④ 金榜:古代科举殿试录取时,发榜公布的文告。
⑤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容不好看,精神不振。
⑥ 胸臆:文中指胸膛,亦可指心里的话或想法。
1.资料检索:①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
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
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
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编撰杂剧13 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②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虽看完了书。
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
”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
我告诉舅舅、舅母去。
”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
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资中县球溪高级中学林华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品味曲词富于“文采”的特点。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思维、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悟借景抒情手法所表现的意境美。
[设计思路]:
根据此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式的教法。
学生在感知文意、明确重点的基础上,初步学会自主感悟曲词的意境,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作品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
[教学准备]:
(1)要求学生初步了解《长亭送别》的情节结构。
(2)通过课前的预习提示,明确文章的学习重点,初步品味曲词的情味。
(3)学生课外自主欣赏有关“离愁别恨”的古典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以柳永的《雨霖铃》被称为唐诗宋词中“离愁别恨”的绝唱而引入文章的教学。
(《长亭送别》被称为元曲之中“离愁别恨”的绝唱,是抒情艺术的典范篇章。
)
二、整体感知、明确重点
1简介作者、剧情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
剧情梗概,要求学生简要归纳。
点拨:《长亭送别》是全剧诗意最浓的部分,它在情节上没有多少进展,也没有戏剧矛盾的激烈转化,使全折弥漫着一种淡淡的而又是悠长的哀愁。
[设计意图]:学生在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而去探究人物“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
2提问:古代戏曲常用的艺术手法有浪漫主义、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而此文最主要采用什么手法?
讨论明确:此文主要采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③提问:你个人认为哪些曲子巧妙地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试加以赏析。
(自由朗读全文)
讨论明确:主要有以下曲子[端正好]、[脱布衫]、[一煞]、[收尾]。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
三、赏析品味,重在感悟
(一)提问:这些曲子巧妙地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请试着加以解读,品味其中的意境。
(集体朗读这四支曲子)
点拨:学生可以把握其中的意象,试从古典诗词中查找运用这些意象来解读“离愁别恨”的意境;也可以运用散文式的语言加以诠释、品味。
1学生讨论[端正好]
提示:世传实甫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
明确:意象:
碧云:碧云天,黄叶地。
(范仲淹)
黄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
大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
西风: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散文式语言
如:碧蓝的天空飘着白云,黄色的菊花飘落满地,西风刮得正猛,北方大雁向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得这样红,一定是离人带血的泪。
如: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浓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
如:但一个“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着别离的泪花,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
[教师小结]:
展现在莺莺眼前的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的清秋景象,勾起莺莺心中浓重的离愁,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真可谓“景为情设,情由景生”。
其妙处,一在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一在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
[设计意图]: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品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鉴赏质量。
2学生讨论[脱布衫]
明确:意象
黄叶: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徐再思)
西风: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
衰草:试问闲愁多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
散文式语言
如:西风怒号、黄叶纷飞、寒气刺骨、衰草凄迷,这情景何等凄清、何等悲凉,真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教师小结]:
这里所描绘的是筵席之中的飒飒秋风、黄叶纷飞、袅袅烟气、野草零落之景,以景衬情,衬托出莺莺浓得化不开的愁绪。
3学生讨论:[一煞][收尾]
明确:意象
烟雾: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夕阳: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
古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青山: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林逋)
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
马嘶:寒蝉
..
(解说:“马嘶”打破了这片沉寂,撕碎了莺莺原本破碎的心,马嘶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
不见所欢,但闻马声。
要求学生引用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名句加以佐证)。
残照: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柳永)散文式语言
如:夕阳古道,原来还有窃窃私语,现在却归于一片寂静,独留莺莺黯然神伤,此情此景恰如柳永笔下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如:“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
这愁长如水,沉如铅。
如: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马嘶声声叩击莺莺心田。
劳燕分飞谁主使,离愁别恨苦难言,说什么功名仕途,只问何处归程何时归年。
如:偶然见征马又在残阳里闪现了一下,随即隐没在群山雾霭之中,留下的是一片寂静,可谓景随人远,情随恨长。
[教师小结]:
分手之时,莺莺目睹到青山疏林、轻烟薄暮、夕阳古道、风啸马嘶这样的景象,更增添了莺莺心中的一份愁苦,真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设计意图]:此教学环节是在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中进行的,学生引用古诗词加以解读、运用散文式的语言加以诠释,自然品味到其中的意境。
设此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深层拓展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意识。
这样教学,让学生尽情地在语言文字中徜徉,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习得语感,从而提升阅读品位,提高人文素养。
(二)提问:通过这些意象的分析,请你们自主选择其中的两个意象分别为[端正好]、[脱布衫]、[一煞][收尾]等曲子所描写的秋景图冠名,并运用学过的一句古诗词来表达莺莺的情感?
要求:在诵读的基础上,四人一小组讨论,最后派代表发言。
明确:西风霜林图——泪眼问花花不语(欧阳修)
黄叶衰草图——剪不断,理还乱(李煜)
古道烟霭图——离愁渐远渐无穷(欧阳修)
[教师小结]:作者主要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来表达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就因为感情本身没有形象,必须借助外部景物,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
[设计意图]:四人一小组的探讨,让学生在质疑中捕捉到思维的火花,从与同学讨论中吸收新的思想,提出自己新的判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精神、合作精神。
学生在反复玩味
涵泳之后,进一步品味到曲词的意境所在。
学生在品味意境的过程中,自然地强化探究效果,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品味意境,小结全文
(1)朗读曲子、品味意境
要求:集体朗读已分析过的四支曲子。
(2)小结全文、把握重点
小结:王实甫巧妙地运用描写秋景的组合意象,来抒写离别情境,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
作者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用富于诗意、形象化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