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项练习:鉴赏古代诗歌的事物形象(含答案)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形象类试题精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形象类试题精练(附答案解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醉中感怀陆游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鹓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声。
[注]①鹓行:喻指朝官的行列。
②檀槽:指乐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开头两句于今昔变化之中自然流露出“感怀”之意,表达出自己客居边城的悲凉情调。
B.青衫依旧,白发新生,形象真切,自成对偶。
颔联怀旧伤今,抚今追昔,回肠千转,唱叹有情。
C.“青衫”,古制文官低品阶官服为青黑色,后泛指官职卑微。
与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的意思相同。
D.前四句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尾联两句直抒胸怀,深刻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激愤。
解析:选D; D项,“前四句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错,应是“叙事”。
(2)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参考答案:抒情主人公过去的形象特点是:深受君王赏识、器重,壮志满怀;现在的形象特点是:漂泊边城,壮志难酬。
早年姓名被君王所记,足见皇帝对其重视、信任,现在“壮心未许”,说明早年是壮志满怀的;如今作客边城,漂泊憔悴,久沉下僚,白发新生,足见其壮志未酬的感伤。
[白话诗歌]年轻时蒙君王记起陆游,现如今居边城憔悴哀愁。
依旧是穿青衫位列八品,早已剑阁门外白发满头。
古堡上飘旌旗秋色惨淡,深更夜响刁斗声震城楼。
怀壮志收失地此心未灭,醉梦中闻军乐出塞伐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除夜对酒赠少章①陈师道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②。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注]①少章:秦觏,字少章,与诗人交往颇密。
②未空:事业、生活没有落空,即言“有了着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除夕之夜,本该合家团聚,但诗人却“身何托”,首句抑郁不平之情劈空而来。
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景物形象鉴赏题专练(解析版)

古代诗歌阅读景物形象鉴赏题专练(解析版)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南轩竹曾巩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注]色转明。
[注]琅玕:翠竹的美称。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在这首诗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
请分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两首诗中的竹子都有着无惧困难的勇气,曾诗中的竹子虽遇冰霜,但愈显晴明动人;郑诗中的竹子面对肆虐狂风的千磨万击,却还坚劲挺拔。
不同点:①曾诗中的竹子更多姿多彩,清高脱俗,无论是旱天、雨中、霜后都呈现出其潇洒的姿态;②郑诗中的竹子更顽强不屈,展现出昂扬的生命力,竹子生活在“破岩”石缝中,环境恶劣,但依然坚定不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在这首诗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
请分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本题属于比较阅读,需要分别分析两首诗。
本诗,结合“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分析,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征,虽遇冰霜,但愈显晴明动人。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绘南轩竹形象。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驳投在粉墙之上的摇曳姿态,意趣盎然。
竹子更多姿多彩,清高脱俗。
郑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
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
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
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高考古代诗歌专项练习: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高考古代诗歌专项练习: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古代诗歌阅读(第4期)诗歌中的事物形象事物形象即物象,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作者往往通过描写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来曲折地表现自己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等。
常见的设问形式(1)简要分析诗歌中塑造的××形象。
(2)诗歌中描写或体现了物象怎样的品格特点?(3)诗歌中塑造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和意义?方法指导1.借助关键词句来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是理解诗歌主旨的突破口,分析诗歌的事物形象也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或议论抒情性的句子。
如郑谷的《菊》:“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中最后两句诗人以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进行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
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诗人赋予它不求高位、不慕名利的思想品质。
2.掌握常见意象的内涵古诗词中有些客观事物具有特定的内涵,成为特定意象。
作者常用一些特定意象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比如,“芭蕉”常与孤独忧愁、离愁别绪相联系,“梧桐”大多表凄苦之意。
如李商隐的《代赠》是一首描写女子思念心上人的诗。
其中“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两句,借芭蕉新叶未展、丁香花如结,表达思念之愁情。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其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借雨打梧桐,将愁苦写到极致。
平时多积累一些有特定内涵的意象,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3.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生平作答鉴赏物象要做到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自身经历、思想主张来把握物象中寄寓的情感。
如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这首诗刻画了妖娆美丽、占尽春光、花落逐春水、芳魂无玷的杏花形象,联系当时北宋的现实、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王安石本人的性格,我们知道杏花的形象表达了作者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和见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感情。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真题解析: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附答案详解)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真题解析: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附答案详解)一、(202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
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诏沈康知常州。
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9. 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
【答案】由“田畴薄”“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筛选概括能力。
首先考生要注意“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一句,沟渠已经半废,土地贫瘠,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厨传还在,但是百姓生活却依旧贫困,由“田畴薄”“市井贫”可以概括出“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另外从“白屋”一词也可看出“百姓生活贫穷”,白屋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无色彩装饰,故名;从“最忆荆溪两岸春”可以看出此地自然风景优美。
二、(2020·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6.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的能力。
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有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技巧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练习题(含答案)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练习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分)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陈与义②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2分)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参考答案1、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徐徐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丝生气,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
但是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2、杜鹃鸟,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
常夜鸣,声音凄切,门外子规鸟叫个不停,日落时分山村中那幽梦不断的场景出现了,触景生情,诗人被深重的痛苦所困扰,但摆在诗人面前的现实是: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已是亡国奴的诗人就是能回故乡也是颇为犯愁的事。
表达了诗人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训练:鉴赏事物形象

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题李次云窗竹白居易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题子瞻墨竹黄庭坚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
因知幻化出无像①,问取人间老斫轮②。
【注】①无像:没有画像的白纸或白绢。
①老斫轮:斫轮老手。
《庄子·天道》记载,轮扁是一位斫车轮的巧匠,常年操作,经验丰富。
这两首诗中,“竹”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孤雁①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雁崔涂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诸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②,孤飞自可疑。
【注】①此诗写于杜甫寓居夔州之时。
①矰:短箭。
缴:系箭的丝绳。
同写孤雁,塑造的是两种形象,渲染的情怀有所区别,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张路分秋阅刘过万马不嘶,一声寒角,令行柳营。
见秋原如掌,枪刀突出,星驰铁骑①,阵势纵横。
人在油幢②,戎韬总制③,羽扇从容裘带轻④。
君知否,是山西将种⑤,曾系诗盟。
龙蛇⑥纸上飞腾。
看落笔四筵风雨惊。
使尘沙出塞,封侯万里,印金如斗,未惬平生。
拂拭腰间,吹毛剑⑦在,不斩楼兰⑧心不平。
归来晚,听随军鼓吹,已带边声。
【注】①星驰铁骑:带甲的骑兵如流星般奔驰。
①油幢:油布帐幕。
①戎韬总制:以兵法来部勒指挥。
戎韬指的是兵法。
①“裘带轻”句:《晋书·羊祜传》中记载“西晋羊祜出镇襄阳,轻裘缓带,身不披甲”。
①山西将种:古人认为华山以西之地是出将才之地。
①龙蛇:喻书法。
①吹毛剑:锋利的剑。
①楼兰:此指金统治者。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本词都写到“羽扇”,它们在作用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岑参晓笛别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语文复习 专题三 古代诗歌阅读 对点精练3 鉴赏古代诗歌的事物形象 Word版含答案

课案3 鉴赏古代诗歌的事物形象1.(2015江西昌江一中月考)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芬芳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详细分析:形象分析首先要抓意象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分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尤其要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答案:白梅。
突出了它耐寒、纯洁、清高、报春的特点。
2.(2015广东珠海开学摸底考试)阅读下面的元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父①吴镇洞庭湖上晚风生,风触湖心一叶横。
兰棹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
【注】①本词是吴镇临摹荆浩《渔父图》之后写下的十六首《渔父》词中的一首。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分析。
详细分析: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能知人论世,也要能从诗歌中的物象入手,另外还要抓住诗中的关键句。
如本词中的关键句就是最后一句,“只钓鲈鱼不钓名”,表达出作者与世无争、隐逸自适的性格和境界。
答案:“风触湖心一叶横”写稳稳坐在小舟中垂钓,体现了悠然自得的心境,“兰棹稳”意为无论多大风浪仍稳坐钓鱼船,体现与世无争的人生观。
“只钓鲈鱼不钓名”表现了不沽名钓誉、隐逸自适的精神境界。
3.(2015桂林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孤桐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
②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
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详细分析:全诗表现了桐树愈磨愈坚的性格品质,寄托了作者钦羡桐树,欲仿效之的情怀。
全诗写物明志,浑然一体。
答案: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
情感语录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明你很无用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了,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7.会离开的都是废品,能抢走的都是垃圾8.其实你不知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整颗心都刻满你的名字9.女人谁不愿意青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10.我们和好吧,我想和你拌嘴吵架,想闹小脾气,想为了你哭鼻子,我想你了11.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
古代诗歌专题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事物形象)高考语文总复习之古代诗歌阅读

▪ 【明确】
▪ 步骤1:这首诗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 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
▪ (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
▪ 步骤2:边境战场,一片肃杀悲凉景色, 烘托了战马;那骏马却企盼着披上威武的 鞍具,在战场上迅捷地奔驰,“何当”表 现心理,“踏”显出轻捷矫健的风姿。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
05 简析某句中的物象。
分析下面诗歌中的形象。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答案】1.刻画了一个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的 石头形象。
2.诗歌通过对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 烧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 一片清白长留人间的石头的描写,
《白 云 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 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①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 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步骤1) ②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 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 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 (步骤2) ③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步骤3)
分析物象的社会属性(从物人一体角度抓 物与志的相似点、契合点,分析物象内在 的品格、精神)
阅读下面一首词,谈谈你对词中“梅”的形象的理解。
咏梅[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 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 如故。
阅读下面一首词,谈谈你对词中“梅”的形象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案3 鉴赏古代诗歌的事物形象
随堂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注】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
“漏断”指夜深。
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要鉴赏词中“孤鸿”的形象,要抓住下阕的四句话:“惊起却回头”,是说孤鸿惊恐不安,非常警惕;“有恨无人省”,说它身怀怨恨,却无人知晓,是不敢,也是不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虽有“栖息地”,却“不肯栖”,只好寄宿在寒冷、寂寞的沙洲里。
答案: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
本词用“缺月”“疏桐”“漏断”“寒枝”“洲冷”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孤”“惊”“回”“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
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
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
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在诗人笔下,青山、明月是怎样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词人看似写山和月,其实是借它们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上片写青山“招不来”,又写青山唤我到溪边和它一起居住,再结合词后的注释②,青山的形象就一目了然了;下片写明月,“在天高处”,并且还夜夜听读屈原的《离骚》,结合屈原的形象,明月的特点也就很清楚了。
答案:貌似傲慢却又充满情意的青山,高洁而又善解人意的明月,是词人想象中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偏见,
高洁、正直而又纯洁,是词人被贬独游时的知音。
课案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
②箨:笋皮。
③帙:包书的布套。
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解析:这是一首咏竹诗,诗人要借“竹”言志,所以对“竹”的形象给以着力描绘,要准确把握其形象特点,必须关注分析这些描写其形象的诗句。
第一联着力写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联着力写竹阴的凉爽宜人,第三联写竹子经雨洗刷后的洁净,以及竹子的清香,根据对诗句的这些理解,概括竹子的形象特点。
答案:前三联描写出清新秀雅的新竹形象。
它是新出嫩竹,颜色翠绿,竹影阴凉;雨洗后更加洁净,风吹过香气怡人。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①,卷雾出山楹②。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涧户、山楹:指普通人家。
①涧户:涧边的人家;②山楹:就山岩凿成的房屋。
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试作具体说明。
解析:分析“风”的形象,应由诗歌中对风的描写和评价入手,诗人言风“凉”,使“林壑清”为“涧户”“驱烟”,为“山楹”“卷雾”,日落山水静寂之时,又吹响松涛,让人们欣赏美妙的乐章,不辞劳苦地工作。
尽管人们看不到它的踪迹,但它的一举一动都满含对人间百姓的深情厚意。
所以诗人称其“有情”。
答案: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者和“有情”人的形象。
它使山林清爽,它驱散烟霾,卷走云雾,并且在日落山静的时候,为人们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乐章。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初见嵩山
张耒【注】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一是从炼字角度,对“出”的理解,有助于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二是从表现手法看,动静结合,而浓烈的画面感,又使得此句充满强烈的动感,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三是从拟人手法切入,使得山峰形象生动传神,表现作者高洁独立的人格。
答案: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这两首诗显示了两“牛”各自不同的思想境界,请各用一句话阐明。
第一首:
第二首:
解析:李诗咏物言志,采用拟人手法将牛人格化,写它因病而“力尽精疲”,在无人理会的情况下,虽心中有怨,但依然为使众生“皆得饱”而辛勤劳作,借此表达自己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后仍然心忧“众生”的情怀。
孔诗很像一副温馨宁静的乡村风光图画,诗中的老牛,在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后,悠闲地卧在坡头吃草,那么轻松,那么悠然, 这一形象体现出诗人平和、淡泊的人生追求。
答案:(第一首)诗中的“病牛”心有不平但无怨无悔。
(第二首)诗中的“老牛”在结束了耕耘之后,感到轻松与满足,追求平和淡泊的生活情趣。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鉴赏“瀑布”这一形象要抓住诗歌中对其特征进行描写的诗句如“不辞劳”“出处高”写细流不辞劳苦,汇集在高处,形成瀑布;“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写瀑布谢绝溪涧挽留,决心继续向前,流入大海,化作汹涌波涛。
可见这瀑布是不畏艰难,志在高远的勇士。
答案: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
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