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评析+拓展研究--秦始皇兵马俑赏析

合集下载

《秦兵马俑》教案及评析

《秦兵马俑》教案及评析

《秦兵马俑》教案及评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的背景知识,包括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2)培养学生对秦兵马俑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秦兵马俑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文化、艺术等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评价秦兵马俑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艺术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秦兵马俑的背景知识介绍。

2. 秦兵马俑的发掘过程和考古意义。

3. 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手法。

4. 秦兵马俑的历史、文化价值。

5. 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秦兵马俑的保护和传承。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秦兵马俑的背景知识、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2. 展示法:展示秦兵马俑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直观感受其艺术特点。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秦兵马俑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4. 情境教学法: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秦兵马俑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秦兵马俑的纪录片,让学生对秦兵马俑有直观的认识。

(2)教师简要介绍秦兵马俑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2)引导学生关注秦兵马俑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3. 展示:(1)展示秦兵马俑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欣赏和分析其艺术特点。

(2)组织学生参观秦兵马俑展览,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秦兵马俑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5. 总结:(1)教师总结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2)强调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作业布置:(2)调查身边的文化遗产,提出保护建议。

《秦兵马俑》公开课教案及评析

《秦兵马俑》公开课教案及评析

《秦兵马俑》公开课教案及评析课时:1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秦兵马俑的背景知识,包括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秦兵马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2. 学生回答后,简要介绍秦兵马俑的背景知识,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二、探究与展示(15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观察秦兵马俑的图片,从造型、服饰、表情等方面分析其艺术特点。

2. 各组汇报:请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总结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

三、欣赏与评析(10分钟)1. 观看秦兵马俑的视频,感受其历史氛围。

2.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分析秦兵马俑的价值,如体现的古代军事、社会制度等。

3. 学生发表观后感,讨论秦兵马俑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秦兵马俑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2.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搜集其他关于秦兵马俑的资料,下一节课分享。

3. 拓展活动:邀请博物馆专家进行讲座,组织学生参观秦兵马俑博物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讨论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六、深入探讨秦兵马俑的制作工艺1. 教师展示秦兵马俑的制作过程视频或图片。

2. 学生观察并讨论秦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如陶土烧制、彩绘等。

《秦兵马俑》教案及评析

《秦兵马俑》教案及评析

《秦兵马俑》教案及评析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

2. 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教学难点:1. 秦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的深入理解。

2. 学生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秦兵马俑的价值。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秦兵马俑的相关图片、资料和视频。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秦兵马俑的纪录片,引导学生了解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

2. 学生分享对秦兵马俑的初步认识和感受。

二、探究秦兵马俑的制作工艺(10分钟)1. 教师展示秦兵马俑的图片和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其制作工艺。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秦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和特点。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欣赏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造型、线条、色彩等方面欣赏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批判性思维训练(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秦兵马俑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2.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秦兵马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心得。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秦兵马俑的相关知识。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秦兵马俑的价值的能力。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深入分析兵马俑的审美特征1. 教师引导学生从兵马俑的审美特征入手,分析其艺术风格和时代背景。

《秦兵马俑》说课与点评(5篇)[修改版]

《秦兵马俑》说课与点评(5篇)[修改版]

第一篇:《秦兵马俑》说课与点评《秦兵马俑》说课与点评《秦兵马俑》说课与点评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14 秦兵马俑》。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6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秦兵马俑》本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1篇课文,该单元以世界各地为主题展开。

是一篇说明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

本文条理清晰、语言生动、描写细致,是学生感悟语言、学习说明文的好材料。

【点评:“说教材”呈现的是教师对文本的研读和理解,要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说清楚文本是什么样的,有哪些可供学习的言语内容。

显然,这里的“说教材”只是蜻蜓点水而已,并没有呈现出教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

本单元包括《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三篇课文,之所以将它们编排在一起,从内容上来说,它们展示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民族文化,展现劳动者的勤劳与智慧,从表现形式上来说,都抓住事物的特征,围绕中心词、中心句来写,结构分明,条理清晰。

《秦兵马俑》无论是篇章结构上还是构段上,都有鲜明特点,描写与联想相结合的描述方法不仅形象生动,还突出了作者对秦兵马俑的赞美之情。

这些是说教材时要重点关注的。

另外,这是一篇状物散文,而非说明文。

】二、说学情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品读与自学能力,他们能够自己读通句子,读懂文章内容。

但还需要老师对他们提出品与读的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

【点评:学情并不是笼统而空洞的,针对具体文本学习的学情分析,要与学习的内容、目标、方法等结合起来。

“品读”的能力指什么?“品与读的要求”指向的是什么?关于状物散文,学生有怎样的知识基础和阅读经验,需要引导的是什么?自己的学生是具体的学习者,不是抽象的符号,切不可说得不明不白。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秦兵马俑》教案及评析:践行综合素质教育,提升学生艺术鉴赏能力

《秦兵马俑》教案及评析:践行综合素质教育,提升学生艺术鉴赏能力

秦兵马俑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它们保存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的珍贵信息,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把秦兵马俑引入课程,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本文旨在重点探讨秦兵马俑教案及评析,以践行综合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一、教材分析1.教材简介秦兵马俑分布在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陪葬品之一。

秦兵马俑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种世界文化遗产,秦兵马俑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2.教材目标本教材旨在通过学习秦兵马俑,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特点、技法等方面,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让其在感性与理性上都能够更好地对艺术品进行理解和欣赏。

3.教材内容及教学方法本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构造形式、文化内涵、艺术特点等多方面的内容。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解、分析、欣赏等多种方式展开。

4.认知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同时还能够了解秦兵马俑的构造形式、文化内涵、艺术特点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国古代艺术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5.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秦兵马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6.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对于艺术品的分析和欣赏方法,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将能够:1)了解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掌握对于秦兵马俑的构造形式和艺术特点的基本分析方法。

3)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

2.教学内容与方法1)了解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表明此类文物具有哪些历史意义和价值。

2)掌握对于秦兵马俑的构造形式和艺术特点的基本分析方法通过分析秦兵马俑的构造形式和艺术特点,让学生了解古代雕塑的特点和技法。

《秦兵马俑》公开课教案及评析

《秦兵马俑》公开课教案及评析

《秦兵马俑》公开课教案及评析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文化价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增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文化价值。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文献资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关注秦兵马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学生分享对秦兵马俑的初步了解和感受。

二、探究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过程和历史背景。

2. 学生通过阅读文献资料,了解秦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和特点。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秦兵马俑与秦始皇统治的关系。

三、欣赏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10分钟)1. 教师展示秦兵马俑的图片,引导学生从艺术角度欣赏其造型、服饰和表情。

2. 学生结合之前的了解,分析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秦兵马俑艺术价值的看法。

四、评析秦兵马俑的文化意义(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秦兵马俑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学生通过阅读文献资料,了解秦兵马俑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秦兵马俑对后世文化的启示和影响。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文化价值。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3. 教师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教学评析:本教案通过导入、探究、欣赏、评析和总结五个环节,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文化价值。

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秦兵马俑》教案及评析:深度解析中国古代军事历史

《秦兵马俑》教案及评析:深度解析中国古代军事历史

秦兵马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物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们被认为是中华文明史上杰出的艺术成就,同时也是近代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本文将从教案和评析两个方面对“秦兵马俑”进行深度解析,旨在让读者了解它在中国古代军事历史上的重要性。

一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了解到:(1)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2)秦朝及其军事制度的历史背景与特点;(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演变与发展经过。

2.教学内容(1)秦兵马俑的来历、制作工艺及保存状态。

(2)秦朝的历史背景、统一六国和匈奴之战。

(3)秦朝军事制度的特点和演变。

如征兵制度、戍卫制度、军阵布置等。

(4)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演变和发展。

如晋楚战国时期的兵家、唐宋以后的文治、明清之后的关门主义等。

3.教学方法本课程注重学生参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面对面讲解、互动讨论、观看视频、阅读文献等。

4.课堂活动(1)带领学生前往秦兵马俑博物馆,亲身观看秦兵马俑。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话题,如“秦兵马俑的制作工艺”、“秦朝的军事制度”、“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演变和发展”等。

(3)学生进行个人研究,并撰写小论文。

二评析秦兵马俑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古代军事史的珍贵资料。

它们的制作年代跨越了200多年的时间,巨大的规模和高超的工艺水平展示了秦代严格的军事制度和雄厚的兵力。

秦朝以铁腕手段统一了六国,并打击了不少各地的叛乱。

秦兵马俑所展示的,正是秦国军队千锤百炼的战争技术和军事战略。

这些兵器和配件在规模和细节上都可以看做是今天军队的孪生兄弟。

所以评述秦兵马俑的意义,不得不提及中国古代军事历史。

从从周末伯夷悲歌、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吴起的“兵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话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演进过程中,思辨性思想一直是极其重要的部分。

在军事思想的演变历史中,始于周代的军制和思想早已不适应多元化的、多样化的军事环境。

《秦兵马俑》公开课教案及评析

《秦兵马俑》公开课教案及评析

《秦兵马俑》公开课教案及评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的背景知识,包括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对秦兵马俑的认识水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秦兵马俑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并激发对秦兵马俑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阅读课文,了解秦兵马俑的背景知识。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总结评析: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秦兵马俑的特点和价值,并进行点评和分析。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方面。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秦兵马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程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以便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2. 图像分析:利用多媒体展示秦兵马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其艺术特点。

3. 文化背景介绍:结合历史、文化知识,为学生提供秦兵马俑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等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其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案例(一)课题:秦始皇陵兵马俑(课型:欣赏课)(二)教材:《美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第18册)(2003年5月第1版)(三)教学时间:40分钟(四)学生分析:现阶段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尽管已得到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处于九年纪的学生及家长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对于美术学科的重视程度。

仍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提升。

在这一现状下,如何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作为一名新时期的美术教育工作者,除了改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手段外,只有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从单纯的“欣赏。

评述”课型,到运用泥塑手段对秦俑造型的再创作来加强“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

(五)教材分析: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也是为世界所认同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教材在开篇第一页以跨页的形式向学生展现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正面,这种版面的安排,强烈的渲染了兵马俑整齐、威严和多兵种协同作战的强大军阵,一列列井然肃立的军士和战马严阵以待,仿佛向世人诉说着曾经的无敌之师那横扫六国所向披糜的骄人战功。

面对着6000多兵佣组成的古代兵阵雕塑群,会使学生心中引起无限遐想,对2000多年前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树立起强化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公民意识。

而本课与教材中之后的“继承和发扬中国美术的艺术传统”及后面安排的“我们身边的美术遗存”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连贯的学习思路,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对"欣赏评述"课的要求是学生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欣赏评述"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解释,判断的教学活动.评述更着眼于对美术作品理解,评价的表达。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美术作品作为人的意识的物化形态,是美术家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结果,它作用于社会。

而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也是秦朝社会历史的缩影,是秦朝国威、军威的象征;并且兵马俑是继承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在陶塑、青铜雕、玉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的泥塑,是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奇迹,也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珍贵文化遗产。

(六)教学目标:(1)分析兵马俑的造型特点,了解兵马俑在塑造人物方面的服饰、表情、神态、个性特征。

(2)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了解秦朝的历史和秦始皇的生平、功过。

了解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及历史背景,感受兵马俑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精神。

(3)通过欣赏兵马俑的群像,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出成就,认识兵马俑作为世界文华遗产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树立起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公民意识。

(七)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兵马俑的制作过程及其创作手法,认识兵马俑的主要艺术特点及其所处的时代特征。

(八)教学难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创作兵马俑,体会到兵马俑高超的写实技巧为后人研究秦朝及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从而使学生理解兵马俑所蕴藏的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九)教学准备:引导学生在课前查找历史资料,了解秦始皇的生平、历史功过及秦朝的社会风俗。

这一过程培养他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又可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十)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和课前上网查找历史资料,同学们对秦朝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秦国的建立是通过强大的秦国军队历经十年战争先后灭掉韩、魏、楚、赵、燕、齐东方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下面请一位同学说说在秦国统一过程,你知道哪些著名的战役?同学们在相互交流后回答:“长平之战、秦楚之战……”秦始皇能够完成统一的大业,除去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及重用李斯、尉缭等人才而使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外,不可否认的是秦国拥有着一支军事素养极高,且阵容严整的“无敌之师”——秦国军队。

那么这一结论是怎样得到的呢?1974年,陕西省临潼县的农民在打井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在秦始皇陵东侧有着三个大型陪葬的兵马俑坑之后,政府对其相继进行了发掘和建馆保护。

三个俑坑成“品”字型,分别定名为一、二、三号兵马俑坑,总面积22780平方米,坑内置放了与真人、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马共约7400余件。

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坑的正面图片(图片3-1),并请同学们谈一谈感受。

(2)欣赏讨论:“假如你是一名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的讲解员,你将如何为参观者介绍这些杰作呢?”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根据每个小组的知识搜集和掌握情况认领本组的学习任务,并开始研讨和组织讲解词。

1小组:秦始皇陵的概况介绍。

(图片3-2)2小组:关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相关情况介绍。

(3-3)3小组:将军俑、戴冠铠甲俑、戴冠袍俑半身像、戴铠甲武士俑、铠甲军吏俑、跪射武士俑。

(图片3-4、3-5、3-6、3-7、3-8、3-9)4小组:秦始皇陵铜质车马和铜俑。

(图片3-10)教师在不同小组间巡视,解答疑难。

经过各小组的研究、讨论之后,请小组代表把本组的研究成果向同学们进行介绍。

通过四个小组的介绍,同学们想必对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那我们应该对秦始皇的这一“地下军团”有一个怎样的认识呢?众所周知,在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前的中国正处于200多年的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带来了持久而巨大的灾难,人们已经厌倦了战乱的生活。

人心思一定成为了历史潮流。

秦始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强大的军队历时十余年,扫平了六国开创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因此,从历史的角度看,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英雄,而他的军队也通过陶俑陪葬的方式向后人展现了其2000多年的军功和军威。

假如我们现在站立在兵马俑1号俑肯坑前,你就会感受到跟前的1000多件与真人、真马等大的军队所带来的威慑力,而据地下探测的仪器显示,在这支部队的身后还有6000多件同样的人马沉睡于黄土之中。

这些武士俑有的身披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中所持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据化验资料表明,这些铜锡合金兵器经过了铬化处理,虽然埋在土里2000多年,依然刃峰锐利闪闪发光,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可以说是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而站立其中的几十匹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

整个军队处于整装待发之势。

这批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运用的手法细腻、明快,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真正是达到了“千人千面”。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秦代雕塑匠师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因此,兵马俑不仅是普通的陪葬品,还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的国家一级文物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由此可见,兵马俑的珍贵在于它具有及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大家由这机组照片可以看出陶俑不同的装束、神态及手部的动作,揭示每个人的军阶、职能的不同,有巍然直立、坚毅威武的将军,有蓄着胡须的沙场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还有兵种不同的步兵、骑兵、弓箭兵,及专心驾车的车士俑……总之,每个陶俑都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这批兵马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3)知识拓展:秦俑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不仅追求神似,而且讲究形似。

1999年在秦始皇陵又出土了11件从事月娱活动的百戏俑。

(图片3-11)从图片中不难看出这些陶俑与兵马俑一样,都显示了高超的写实技巧,令人赞叹。

而对比出土于四川成都附近一座东汉墓室内的《击鼓说唱俑》(图片3-12)则不同:该俑打破了人体正常的比例结构,运用夸张的手法,将俑的上身塑得扁平,下身做成蹲坐姿态,于是,一个左手夹鼓,右手举着鼓棰、肚子滚圆、手舞足蹈的说唱俑便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说秦俑的艺术特点是注重真实再现的写实手法,那么请同学们回答汉代俑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呢?学生回答:“注重神似的象征手法。

”那么我们再来对比与秦俑的时代相近的古希腊时期的《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图片3-13)雕像有哪些东西方艺术的不同之处?回答:“与秦俑的粗犷的艺术特点相比,西方的雕像体现出一种严谨、细腻、写实的风格。

”(4)欣赏小结:对比了汉俑和古希腊的雕像,我们领略到了秦俑作品有别于二者的写实、传神的艺术特点。

同时更有着淳朴、粗犷和威武、雄壮的艺术气息。

(5)实践创作:秦始皇陵兵马俑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且通过学习,同学们对秦始皇陵兵马俑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兵马俑,就让我们运用手中的泥塑工具、材料来创作你所喜爱的兵马俑形象,作为本次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纪念。

(6)课堂总结:举办小型的“秦俑作品展览”,经过欣赏学习和创作实践,相信同学们对兵马俑的艺术表现都有自己的体会,那么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作品的创作和保存和大家谈一谈,对于祖国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样去爱护。

(7)结束语:老一代革命家周恩来曾说:“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就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续写光辉的篇章吧!(十一) 课后作业(1)写一篇相关主题的小评论(2)出一期相关主题的墙报(3)开一个相关主题的班会(案例提供者:王征辽宁省沈阳市第五十四中学,案例指导者:王洪林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教师进修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美术第十八册,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辽海出版社重印,2003年5月第1版)附图:3-13-23-33-43-5 3-63-7 3-8 3-93-103-113-12 3-13案例评析:本课的设计侧重于对新课标的解读,是一节“欣赏.评述”课,同时又是一节“综合.探索”课。

教师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细致地学习兵马俑知识的同时,进行了泥塑兵马俑的创作,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充满着浓郁民族气息的氛围,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到来自两千年之前中国古代陶俑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并紧紧地围绕住了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承历史文化的社会责任感这一侧重点,从而为教学内容的顺利展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在学生的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了信息的搜集、整理。

这样,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联系了历史学科的内容,对秦始皇的生平及相关历史事件有了一定的了解,加强了学科之间的整合,使其学到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连贯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研究讨论,并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这一教学设计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自觉地与人合作进行探究性学习,很好地强化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