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常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用法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古今异义词1.词语的古今义解释在七年级下的文言文中,古今异义词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古今异义词指的是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同一个词语的意义、用法或者词性有所不同。
例如,“学校”在古代指学府,而今义则指实施教育的机构;又如“国家”,在古代指帝王统治下的地域,而今义则指具有主权和领土的国家。
2.词语演变的原因分析古今异义词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词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二是社会发展导致词语所反映的事物发生了变化;三是语言交流的需要,使得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产生了新的意义。
3.如何在阅读中识别古今异义词阅读时,我们要学会识别古今异义词。
一方面要了解词语的古代意义,另一方面要根据上下文判断词语在文中的实际意义。
识别古今异义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通假字1.通假字的定义及作用通假字是指在文言文中,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
通假字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避讳、美观或者音韵的需要。
例如,“孔子曰”中的“曰”通“日”,意为“说”。
2.通假字的识别方法识别通假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了解通假字的规律,如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形声字代替声旁字等;二是掌握一定的通假字表,以便在阅读中进行对照;三是通过语境和字义来判断字是否为通假字。
3.通假字的阅读技巧阅读文言文时,遇到通假字不要慌张,要学会根据字义和语境来判断。
同时,积累通假字,形成自己的词汇库,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三、词类活用1.词类活用的种类及举例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名词活用作动词,如“司马迁迁”中的“迁”意为“贬谪”;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山高水长”中的“长”意为“生长”;动词活用作名词,如“夫子不鼓盗钟”中的“盗”意为“偷钟的人”。
2.词类活用的辨析方法辨析词类活用,首先要了解词语的原始词类,然后根据其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来判断。
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教案

1. 让学生理解古今异义词的概念,掌握古今异义词的识别方法。
2. 让学生了解通假字的概念,掌握通假字的识别和运用方法。
3.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今异义词的定义和识别方法。
2. 通假字的定义和识别方法。
3. 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在文言文中的具体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古今异义词的识别和运用。
2. 通假字的识别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定义、识别方法及运用。
2. 实例分析法:分析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在文言文中的具体运用。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古今异义词的定义、识别方法及运用。
2. 第二课时:讲解通假字的定义、识别方法及运用。
3. 第三课时:实例分析,分析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在文言文中的具体运用。
4. 第四课时:练习题讲解与总结。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1. 通过课堂讲解、实例分析和练习,评价学生对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运用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说明已达到教学目标。
3. 学生通过课后阅读和实践,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七、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作品,对学生的运用能力进行评价和反馈。
2. 针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给予个别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文言文作品,通过实践提高对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识别和运用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文化知识的学习,了解古代词汇的演变过程,加深对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和研究报告,让学生深入研究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在特定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九、教学参考资源:1. 《古代汉语词典》:用于查找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定义和用法。
文言实词(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语类活用)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⑴张良出,要项伯。:通“邀”,邀请。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 通“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 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⑺赢粮而景从: 通 ⑻师者,所以传道“受影业”解。惑也:
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 褒贬色彩的转换、名称说法变化以及单双音的变化。
高高考考真真题题[2[2001100湖安南徽卷卷] ] ((13))委时身既偏与方梁,通特好霸,者行之李臣往尔来。,(公陈私亮赠《遗诸, 葛一孔无明所》受)。(《周书.贺兰祥传》) 寄身当私在时人偏已赠远经送的和的地梁礼方国品,互(只通贺不友兰过好祥是,)称一使霸概者的都往人不来的接,臣受官子。方罢和了。
高考①真奚题以[2之0九10万山里东而卷南]为(?汪(琬名《词申用甫作传动》词)) 入嵩②山斜,削复东遇下故,与童东子山时夹所溪见南道流人。,(乞名其词术用,作状师语事)之。
名作状,用对待老师的礼节
四、词类活用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有时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 语,或是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 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①汝安敢轻吾射? 射箭的技术 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③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产出、收入的东西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这里的人 ⑤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的珍宝 ⑥其人居远未来 远地
古义:表原因的虚词。今义:表示因果的关联词
6、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靠它来。今义:表示因果的关联词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教案

一、教学目标1.1 让学生理解古今异义词的概念,掌握古今异义词的识别方法。
1.2 让学生掌握通假字的定义,了解通假字的使用规则。
1.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速度。
二、教学内容2.1 古今异义词的定义和识别方法。
2.2 通假字的定义和使用规则。
2.3 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在文言文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3.1 讲解法:讲解古今异义词的概念和识别方法,通假字的定义和使用规则。
3.2 举例法:通过文言文实例,分析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使用。
3.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步骤4.1 引入:介绍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讲解:讲解古今异义词的识别方法和通假字的定义使用规则。
4.3 举例:分析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实例。
4.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5.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理解程度。
5.2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5.3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文言文,检验学生运用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6.1 古今异义词的常见类型: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
6.2 通假字的常见类型:音同通假、音近通假、形声通假。
6.3 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七、教学方法7.1 分类法:对古今异义词的常见类型进行分类讲解,对通假字的常见类型进行分类讲解。
7.2 对比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变化规律。
7.3 实践法:让学生在实际阅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八、教学步骤8.1 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理解。
8.2 分类讲解:讲解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常见类型。
8.3 对比分析:分析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变化规律。
8.4 实践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阅读中的问题。
九、教学评价9.1 分类问答:检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分类的理解程度。
八上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一、通假字1、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译:脖子都因为此而僵硬了。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愉悦。
译:不也高兴吗?)3、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惘,迷惑。
译: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
)4、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译: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5、是知也(“知”通“智”,明智。
译:这就是明智。
)6、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
译:一切都没有。
)7、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
译:才如点点繁星。
)8、尊君在不(“不”通“否”,译:您父亲在家吗?)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译:每天拉着仲永拜访县里的人。
)10、帖花黄(“帖”通“贴”,贴上。
译:在额头上贴花黄。
)11、出门看火伴(“火”通“伙”。
译:出门去看望伙伴。
)12、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
译: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1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助词,吗。
译:我难道想让你当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14、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译:全场静悄悄的。
)15、止有剩骨(“止”通“只”,“止露尻尾,止增笑耳”中“止”相同。
译:只有剩下来的一些骨头。
)二、古今异义词1、余忆童稚时(余:古“我”,今“剩余,多余”。
译:我回忆幼小的时候。
)2、盖一癞虾蟆(盖:古“原来是”,今“盖房,盖子”等。
译: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3、方出神(方:古“正”,今“地方,方块,方形”等。
译:正看得出神。
)4、怡然称快(然:古作助词“......的样子”,今“然后,天然”等。
译: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5、吾日三省吾身(三:古“多次”,今作数词。
译: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6、是知也(是:古作代词“这”,今作肯定判断词。
译:这就是明智。
)7、无何(无何:古“不久,一会儿”,今无此意。
)8、城市依稀而已(而已:古作语气助词“罢了”,今“不过如此”。
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150个)和古今异义词

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150个)和古今异义词1.案:通“按”,察看例如: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2.颁:通“斑”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3.板:通“版”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4.倍:通“背”,违背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5.辟:通“避”,躲避例如: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殽之战》)6.弊:通“敝”,困乏,疲惫例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王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过秦论》)7.辩:通“辨”,区别例如:此大小之辩也。
(《逍遥游》)8.裁:通“才”例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9.采:通“彩”,色彩例如: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登泰山记》)10.飡:通“餐”例如:适莽苍者,三飡而反。
(《逍遥游》)11.唱:通“倡”,倡导例如: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三民主义(《〈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12.沈:通“沉”例如:暮霭沈沈楚天阔。
(《雨霖铃》)13.绌:通“黜”,贬黜例如: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14.垂:通“陲”,边关例如: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白马篇》)15.歠:通“啜”,给水喝例如: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
(《勾践灭吴》)16.趣:通“促”,催促例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
(《西门豹治邺》)17.卒:通“猝”,突然例如:卒然边境有急。
(《论积贮疏》)18.卒:通“猝”,仓促例如:五万兵难卒合。
(《赤壁之战》)19.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一浸叫焠,这里指用药浸泡。
例如:使工以药淬之。
(《荆轲刺秦王》)20.厝:通“措”,放置例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21.错:通“措”,措施例如: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离骚》)22.道:通“导”,引导例如: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货殖列传序》)23.得:通“德”,感激恩德例如: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8、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古:他实际上今:表话题转换
9、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古:不超过今:表转折关系
10、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古:刚刚一今:表年级或日期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a.刘备天下枭雄
b.我,子瑜友也
c.子瑜者,亮兄瑾也
d.田横,齐之壮士耳
e.荆州之民可以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4)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
(5)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
归去来兮辞
【通假字】
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句意是,为什么不放心任其自然地死或生呢?)
【古今异义词】
于时风波未静(风波,指战乱。今常用来比喻乱子。句意是,这时候社会不安定。)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交,交互,都。今常用义“交通”、“交友”等。句意是,饥寒虽然很急迫,违背本心就会身心都痛苦。)
d.裹(之)以帷幕
e.权以(之)示群下
f.操当以(吾)还付乡党
4.宾语前置:
a.豫州今欲何至
b.卿欲何言
c.何以言之(介词的宾语前置)
5.状语后置:
a.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b.豫州虽败于长坂
c.裹以帷幕
6.定语后置:
a.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b.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荆州之民附操者
【古汉语句式】
①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句意——都是为了吃饭而违反心愿。)
②倒装句
复驾言兮焉求(感叹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求什么。句意是,还出去干什么!)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句意是,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
中考古文重点篇目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通假字:(1)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2、一词多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2)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在)/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3、古今异义(1)所以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2)入古义:在国内;今义:进入。
(3)出古义:在国外;今义:出去。
(域)民不以封疆为界:界限,这里是限制。
名作动。
(空乏)其身:使.......受到贫困之苦。
使动。
(动)心忍性:使.......惊动。
使动。
(苦)其心志:使.......痛苦。
使动。
(劳)其筋骨:使......劳累。
形容词作使动。
(饿)其体肤:使.......饥饿。
形容词作使动。
(乱)其所为:使........乱。
形容词作使动。
《鱼我所欲也》一词多义1.而蹴尔而与之。
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或表修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转折连词,却2.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4.得二者不可得兼得,得到,拥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感激5.为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了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做7. 生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命10莫.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没有什么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谁通假字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
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 “辟”通“避”,躲避。
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5. “辩”通“辨”,辨别。
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今异义1.可以古:能够用来今:能够2.是古:这指示代词今:判断动词3.豆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豆子4.钟古:古代的量器今:计时器具5.加古:益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特殊句式1.判断句例句:鱼,我所欲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荡胸生曾(céng)云
13.下列句子中的黑体通假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
B.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
C.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14.下列句子中的黑体通假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黑体词。
录毕,走送之( )
左佩刀,右备容臭( )
错解:行走;臭气。
错因分析:没有积累“走”的古义,理解为“行走”;把“臭”理解成“臭气”是现在的含义,当然错了。
正确答案:跑;气味,这里指香气。
2.解释句中的黑体词。
便要还家( )
错解:要求或邀请。
错因分析:本题涉及通假字,错解一:因平时积累不够,误理解为“要求”;错解二:忘记写本字,应先写出本字,再解释其意思。
6.下列句子中的黑体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
B.不以臣卑鄙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解析:这是一道选择题,备选项似是而非,似同实异。这些句子都出自课文,我们可以回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经过筛选把错误的答案淘汰掉,最后留存的就是正确答案。答案是C。
7.下列各组词语均出自课文《桃花源记》,它们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
3.解答关于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选择题时,要学会运用排除法,由易到难,逐步确定正确答案。
【巩固积累】
文言文中原本应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如:“便要还家”(《桃花源记》)中的“要”通“邀”,即“要”就是本字“邀”的通假字。通假字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同音代替。它有三种情形:
7.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宁可以急相弃邪。
C.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下列句子中的黑体“见”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1)完全同音。如:“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通“慧”,“聪明”的意思;“但手熟尔”(《卖油翁》)中的“尔”通“耳”,译为“罢了”。
(2)声母相同。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的“亡”通“无”,“没有”的意思;“胡不见我于王”(《公输》)中的“胡”通“何”,“怎么”的意思。
(3)韵母相同。如:“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中的“见”通“现”,译为“出现”;“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中的“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C.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D.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5.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3.解释句中的黑体词。
小惠未徧( )
4.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词。
(1)沿溯阻绝( )
(2)良多趣味( )
(3)直视无碍( )
(4)窥谷忘反( )
解析:这类题型要求用简洁的词句解释句子中的黑体词语,考查的大多是考生翻译字词的能力。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判断出,第1题和第2题考查的属于古今异义词,不能以现代汉语的意思去解释。第3题所考查的属于通假字,不能以字面的意思去解释,应先写出本字,再解释其意思。第4题既考查了古今异义词又考查了通假字,要先辨析考查类型,再解答。答案为:1.(1)命令,派遣(2)冒着(3)诚信,信用(4)热水2.(1)犯罪(2)它的果实。3.“徧”通“遍”,遍及,普及。4.(1)顺流而下(2)真、实在(3)障碍(4)“反”通“返”,返回。
解析:古诗文默写中有些命题着重考查带有通假字的句子的默写。此题答案:(1)入则无法家拂士(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题就涉及到对通假字“拂”“说”“那”的考查。如果平时不注意积累,就容易写成“弼”“悦”“哪”,就会导致答题的失误。所以建议同学们在复习古诗文时要特别注意通假字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
正确答案:“要”通“邀”,邀请。
【考题透析】
1.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词。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2)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
(3)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 )
(4)及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如探汤( )
2.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词。
(1)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当然,除了以上的考查形式,学习课外文言文语段时也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对此,同学们遇到时,应结合当时的语言环境和课内积累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对语段作出正确的理解。这样才能顺利地读通文意,从而准确答题。
模拟训练版
一、通假字单项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吾爱汝至,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生今日之中国。
5.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辨析通假字的选择题。阅读材料来自课内所学的《鱼我所欲也》,难度不是很大,根据积累一看便知答案为B项。A项中“辟”通“避”,躲避;C项中“乡”通“向”,从前;D项中“辩”通“辨”,辨别。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9.下列句子中的黑体“食”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B.谨食之,时而献焉。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食之不能尽其材。
10.下列句子中的黑体“亡”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河曲智叟亡以应。
B.亡何,其人亡。
C.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中考教练2009文言文阅读培优手册:了解常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用法
【备考要诀】
理解、辨析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是突破文言文阅读的关键之一,在做文言文阅读试题时,如果不了解这种现象,就会影响我们对文意的准确理解。对于初中生而言,主要应从以下几点去把握:
1.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关键,就是熟记教材中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不变应万变。因为中考中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考查都不会离开课内所学内容。所以,考生在平时一定要多读多背教材上的文言文,特别是那些名家名篇,一定要背得滚瓜烂熟。
2.做题时,要认真阅读选文,特别是课外文言文,要根据试卷所提供的注释把选文读懂。然后,仔细审视被考查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所在的语境,调动知识储备,根据上下文文意,推敲词义。一个字是否通假,一个词是否古今异义,不能孤立地判断,而要依据上下文进行分析、判断。如果在上下文中能够解释得通,完全没有矛盾或者牵强附会之处,就不存在通假、古今异义的问题。如果按照字面解释文理不通,则就有可能是通假、古今异义现象。
C.春和景明D.吾谁与归
解析:这道选择题,要求考生先对例句进行分析,明确黑体词有什么特点,再以此为标准来分析,选择。在例句“宠辱偕忘”中,“宠”作“荣耀”之义,而现在一般为“宠爱”的意思,因此,“宠”是古今异义词。按照古今异义这一标准,经过筛选,我们可知,D项中的“与”和现在的意思没有变化,它不是古今异义词,其他都是古今异义词,答案是D。
A.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D.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6.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B.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C.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D.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B.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D.无他,但手熟尔。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甚矣,汝之不惠。
D.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失误分析】
考生解答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考题中出现的主要错误是:关键字词含义识记不清。由于平时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脑海中的通假字印象不深,古义、今义混淆,加之古义使用频率较低,因而遗忘得较快,做题时常常是按词语的今义作解释,从而作出错误的解答。对于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积累,必须回归课本,抓紧抓实。积累是前提,运用是核心,只有会运用才能真正具备解答此类题的能力。
5.形同义异。即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在是一个双音节词,其意义不完全一样。如:“虽然,公输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公输》)中的“虽然”古代是两个单音节的词,译为“虽然这样”;现在是一个双音节词,一般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A.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尔”通“耳”,罢了
B.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转”通“啭”,鸣叫
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竦”通“悚”,耸立
D.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火”同“伙”,指同伍的战友
D.亡何,其人亡。
11.下列句子中的黑体通假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hí)也
C.其真无马邪(yé)
D.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
12.下列黑体通假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