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学笔记(DOC)
细胞生物学笔记细胞周期

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细胞增殖(cell proliferation)增殖:细胞通过割裂的方式在空间上不断增加群体数量,在时刻上通过遗传延续后代,使细胞在自然界中得以进化和进展,即:增加数量,延续后代。
第一节、细胞割裂(cell division)一、有丝割裂(M期)概念:细胞通过有丝割裂器(纺锤体)将遗传物质精准地等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以保证细胞在增殖进程中维持遗传稳固。
1、期进入割裂期,中心体一分为二,向两极移动,纺锤体形成。
核膨大、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开始形成。
1)染色质凝集成染色体:即染色体变短、变粗,中间有着丝粒相连,外侧有动粒。
2)核膜破裂核仁消失:核内膜下的核纤层纤维Pr磷酸化,降低为可溶性核纤层PrA、B、C(A与C为同一编码基因的不同加工产物,故为一个类型即A,A型只存在于细胞分化中,对细胞向特异性分化起作用,B型那么存在于所有体细胞)。
核膜失去支撑,裂解成小泡的核膜与核纤层PrB相连,分散到细胞质中。
同时由于染色体凝集,核仁中的DNA别离参加到染色体的组装,核仁RNA、Pr分散到细胞质中,核消失。
3)、纺锤体的形成:在割裂前期末显现一种纺锤样的细胞器,由星体微管、极间微管、动粒微管纵向排列组成。
星体微管:在前期开始,细胞中的一对中心粒已复制为两对(中心粒具有微管组织中心的作用,即MTOC),每对中心粒周围显现放射状星体微管,由此组成两个星体,并位于核膜周围。
极间微管:两对中心粒之间也有微管形成,这些微管由纺锤体的一极通向另一极,故称“极间微管”(也称重叠微管)。
极间微管的特点:极间微管不持续,而是由来自两极的微管在纺锤体赤道面彼此重叠,侧面相连组成。
粒微管:前期末,核膜破裂,纺锤体发出的微管进入核中,其A端附着在动粒上,即“动粒微管”。
微管的作用与原理:星体微管,极间微管是通过远离中心粒的一端(A端)加入微管Pr聚体,使微管延长,从而推动中心粒移向细胞两极,而动粒微管那么是靠近中心粒一端(D端)加入微管Pr二聚体来使微客延长。
医学细胞生物学笔记

医学细胞生物学笔记姓名:1、细胞生物学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1)1665-1830s,细胞发现,显微生物学。
•2)1830s-1930s,细胞学说,Cytology诞生。
•3)1930s-1970s,电镜技术应用,Cytology发展为细胞生物学。
•4)1970s以来,分子细胞生物学时代。
2、Schwann于1839年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提出了“细胞学说”;•①有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的单位,既有自己的生命,又对于其他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③新细胞来源于已存在的细胞。
指出有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
3、•1958 年Crick 提出分子遗传的“中心法则”。
•1961-1964年Nirenberg 等破译遗传密码。
•1972年DA. Jackson,RH. Symons和P. Berg创建了DNA体外重组技术。
•1973年SN. Cohen和HW. Boyer将外源基因拼接在质粒中,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一系列技术和理论的提出,使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4、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细胞核、染色体以及基因表达的研究;2、生物膜与细胞器的研究;3、细胞骨架体系的研究(细胞质骨架,核骨架);4、细胞增殖及其调控;5、细胞分化及其调控;6、细胞的衰老和凋亡;7、细胞起源与进化;8、细胞工程。
5、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3大基本问题:1、细胞内的基因组是如何在时间与空间上有序表达的?2、基因表达的产物是如何装配成能行使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体系及各种细胞器3、基因表达的产物是如何调节细胞生命活动过程的?主要是指大量活性因子与信号分子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等。
6、对未来的展望:一、推动产业革命,创造新的经济生长点•生物产业的比重将逐步提高。
•目前药品中有15%基于生物技术,这一数字据估计到2010年会增加到40 %。
《细胞生物学》笔记

《细胞生物学》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细胞学与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1 生物科学3个阶段以及细胞的发现●(1)三个阶段:形态描述阶段、实验室生物阶段、现代生物学阶段。
●(2)1665年胡克第一次发现植物细胞;1674年列文虎克发现红细胞。
●2 细胞学说的建立及意义●细胞学说的建立●第一阶段●1838~ 1839年,施莱登(德国)和施旺(德国)提出“细胞学说”●①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②每个细胞都是相对独立的单位●③已存在的细胞繁殖产生新细胞●第二阶段●1858年,德国医生和病理学家魏尔肖一细胞来自于细胞●细胞学说的意义●推进了人类对于生命的认识,推动科学的发展,与进化论和遗传学共称为生物学三大基石●二、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1 细胞的基本特征●细胞的基本共性●①化学组成相似●②细胞质为膜脂-蛋白体系●③遗传装置相同●④分裂方式为一分为二●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①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②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③有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础●④繁殖的基本单位,遗传的桥梁●⑤生命起源的归宿,生物进化的起点●细胞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细胞大小●高等动植物,同一器官与组织的细胞大小在一个恒定的范围之内,与物种差异无关●细胞内蛋白质与核糖体RNA的量决定细胞的大小●影响因素●信号通路中心的蛋白激酶一mTOR●细胞所处的时期●细胞核DNA的含量●2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1)原核细胞●特点●①体积小,繁殖快,适应环境能力强●②没有生物膜系统●③基因组很小,主要遗传物质仅为一个环状DNA●④基因表达简单,没有复杂的细胞分化●⑤进化地位低●举例●支原体(最小最简单的细胞)●细菌●蓝藻●(2)真核细胞●3大基本结构系统●生物膜结构系统●①选择性物质跨膜运输与信号转导:●②双层核膜将细胞分成细胞质与细胞核,使基因精确表达:●③各细胞器相互独立,协调功能行使:●④膜上附着大量酶,催化大部分化学反应●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系统●组分: DNA. RNA和蛋白质。
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笔记

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笔记细胞学说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石,它认为所有生命体的组成单位都是细胞。
这个理论的建立过程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的一系列科学观察和实验。
1.早期观察与争议:在17世纪初,英国科学家罗伯特·霍克(Robert Hooke)使用显微镜观察了酵母和树皮组织,他注意到组织中有许多由细小方格构成的结构,并将其命名为“cellulae”(细胞)。
然而,当时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同时期,荷兰科学家安东·范·李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使用自己制作的高倍放大的显微镜观察了各种生物样本,包括动物和植物的细胞。
他的观察结果使人们对细胞的存在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然而,在当时,关于生命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存在着争议。
一些科学家认为生命可以通过“自然发生”从非生物物质中产生,而不需要细胞的存在。
这种观点被称为“自然发生说”。
2.古生物学与细胞学的关联:在18世纪中叶,法国科学家拉韦尼兹(Georges Cuvier)和英国科学家希顿(William Smith)的古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支持细胞学说的证据。
他们通过研究化石发现,不同地层中的化石组成有所不同,这表明生物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出现和消失的。
这些观察结果引起了一些科学家的思考:如果生物是在特定时期出现的,那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这使得人们更加认识到细胞可能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3.细胞的进一步研究:19世纪初,德国科学家施莱登(Matthias Schleiden)和斯歇尔(Theodor Schwann)对植物和动物组织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施莱登观察到植物组织中的所有细胞都具有相似的结构,而斯歇尔则观察到动物组织也由类似的细胞构成。
基于这些观察结果,施莱登和斯歇尔提出了细胞学说的初步版本:所有生物体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
这一观点在1839年首次被斯歇尔正式发表。
随后,其他科学家对细胞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细胞生物学笔记重点

细胞学说是谁提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何意义?细胞学说是由施旺和施莱登两人共同提出,并由系列的学者进行修正的学说。
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每个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有所助益;新的细胞可以通过已存在的细胞繁殖产生。
细胞学说的生物学意义(1)细胞学说对细胞及其功能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
细胞学说的建立掀起了对多种细胞进行广泛的观察与描述的高潮,各种细胞器和细胞分裂活动相继被发现,构成了细胞学的经典时期。
(2)细胞学说提出了生物同一性的细胞学基础,因而大大推进了人类对整个自然界的认识,有力地促进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步。
简述所有细胞具有的共性1.相似的化学组成:各种细胞构成元素都是C、H、0、N、P、S等几种,这些化学元素形成的氨基酸、核苷酸、脂质和糖类,是构成细胞的基本构件。
2.脂一蛋白体系的生物膜:所有的细胞表面均有主要由磷脂双分子与镶嵌蛋白质构成的细胞质膜,细胞质膜使细胞与周围环境保持相对独立性,形成相对稳定的细胞内环境,并通过细胞质膜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信号传递。
生物膜也是细胞能量转换的基地;3.相同的遗传装置:所有的细胞都以DNA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以RNA作为转录物指导蛋白质合成,蛋白质的合成场所都是核糖体,几乎所有的细胞都使用一套相同的遗传密码;4.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所有的细胞都以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分裂,遗传物质再分裂前复制加倍,在分裂时均匀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内,这是生命繁衍的基础与保证。
举例说明电子显微镜技术与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结合在现代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超薄切片技术(固定包埋切片染色):一般用于细胞超微结构观察负染色技术:观察亚细胞结构,甚至病毒,具有一定的背景清除效果冷冻蚀刻技术:形成断面,便于观察胞质中的细胞骨架纤维及其结合蛋白电镜三维重构技术:前提是能形成蛋白质行射晶体易构建三维结构扫描电镜技术:通常在观察前镀一层金膜,立体感强但局限于观察物体表面研究细胞内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动态变化的实验技术1荧光漂白恢复技术荧光漂白恢复技术是指利用亲脂性或亲水性的荧光分子,如荧光素、绿色荧光蛋白等与蛋白质或脂质偶联,用于检测所标记分子在活体细胞表面或其细胞内的运动及其迁移速率的技术。
翟中和细胞生物学笔记-全-(整理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生命体是多层次、非线性、多侧面的复杂结构体系,而细胞是生命体的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有了细胞才有完整的生命活动。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在不同层次(显微、亚显微与分子水平)上以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为主要内容。
核心问题是将遗传与发育在细胞水平上结合起来。
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包括分子遗传学与生物化学)相互渗透与交融是总的发展趋势。
“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认为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它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有所助益;新的细胞可以通过老的细胞繁殖产生。
学习细胞生物学的注意点•抽象思维与动态观点•结构与功能统一的观点•同一性(unity)和多样性(diversity)的问题•细胞生物学的主要内容:基本概念与实验证据;细胞器的动态特征;化学能的产生与利用;细胞的活动及其调控等•实验科学与实验技术——细胞真知源于实验室——Whatweknow//Howweknow.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一切有机体都由细胞构成,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具有独立的、有序的自控代谢体系,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有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础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细胞具有遗传的全能性没有细胞就没有完整的生命细胞概念的一些新思考细胞是多层次非线性的复杂结构体系细胞具有高度复杂性和组织性细胞是物质(结构)、能量与信息过程精巧结合的综合体细胞完成各种化学反应;细胞需要和利用能量;细胞参与大量机械活动;细胞对刺激作出反应;细胞是高度有序的,具有自组装能力与自组织体系。
细胞能进行自我调控;繁殖和传留后代;细胞的基本共性所有的细胞表面均有由磷脂双分子层与镶嵌蛋白质构成的生物膜,即细胞膜。
所有的细胞都含有两种核酸:即DNA与RNA作为遗传信息复制与转录的载体。
细胞生物学笔记

一,序论:细胞生物学1,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科学。
细胞生物学:是从显微水平、超微水平和分子水平等不同层次来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结构、功能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细胞。
◎细胞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由膜围成的能独立进行生长繁殖的原生质团。
◆培养的细胞◆模式生物模式生物:大肠杆菌酵母果蝇小鼠拟南芥线虫斑马鱼海胆非洲爪蟾2,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 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研究:I.细胞核、染色体的研究;II.生物膜与细胞器的研究;III.细胞骨架体系的研究2. 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的研究:一切动、植物的生长与发育都是通过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来实现的。
一个受精卵通过分裂与分化发育成复杂的有机体。
肿瘤是不分化或去分化的结果。
3. 真核细胞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是细胞生物学、遗传学与发育生物学在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上相结合的最活跃的热门课题。
4. 细胞信号传导的研究:细胞间信号传递;受体与信号跨膜传递;细胞内信号传递5. 细胞的起源与进化:据古微生物的证据,原始细胞在大约35亿多年前就在地球上出现。
6. 细胞工程:是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的交叉领域。
改造细胞的技术是生物工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植物细胞杂交—最活跃的领域;单克隆抗体技术—最成功的范例;体细胞克隆—最具创新的进展之一。
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的3个根本性问题:基因组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序表达;基因表达的产物如何主机组装成细胞的基本结构体系及各种细胞器;基因及其表达的产物如何调节细胞的重大生命活动;3,由于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要揭示细胞分裂、分化、衰老与死亡等各种生命现象的奥秘,就必须从细胞整体、超微结构和分子水平等多个层次入手,深入研究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进而才能揭示生命的奥秘!I listen, I forget;I see, I remember;I do, I understand.现代教育: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的学生。
细胞生物学笔记

绪论✧细胞生物学的三句话: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细胞生命活动基本的调控机制;真核细胞的细胞间相互作用(社会性)✧模式生物:大肠杆菌、酵母(真核生物、观察细胞分裂的第一个细胞、肿瘤的同源基因)、拟南芥、线虫(凋亡的现象、机制)、果蝇(遗传、发育生物学)、小鼠(95%以上与人同源)✧细胞学说:①认为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②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自己的”生命,又对其他细胞所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
③新的细胞是通过老的细胞繁殖产生。
✧显微镜的分辨率:是指能区分开两个质点间的最小距离,显微镜的最重要的参数,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最大分辨率是0.2μm。
✧动植物细胞的大概大小:10~20μm✧各种技术:①形态观察:各种显微镜(显微技术),光学、电子、扫描隧道显微镜②细胞组分分离:离心技术(差速离心,离心力;密度梯度离心,介质密度不同浮力不同)③细胞培养技术:无菌操作(操作环境、操作者、操作过程均无菌),原代继代培养,冻存、复存。
④功能分析技术:放射自显影(用同位素对生物大分子进行动态研究和追踪,P32标记核酸,S35标记蛋白质),非放射性自显影。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结构——是构成单细胞、多细胞生物(有机体)的基本单位功能——新陈代谢(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自我繁殖(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糖生命体与非生命体元素上的差异:生命体H最多,非生命体O最多。
✧最小,最简单的细胞——支原体✧细胞结构的复杂性和进化程度:(真核、原核根据有无内膜系统区分)真核:原生生物、真菌和多细胞生物。
原核:细菌、支原体、蓝细菌,只有细胞质膜。
古核:遗传信息与真核像,但膜结构和原核像(没有表达出来)✧对真核细胞来说,亚细胞水平上的三大基本系统:●生物膜系统:细胞质膜+细胞内膜,分子组成相似,膜之间相互作用,又各自有独特结构。
细胞膜的分化形成了各种有膜的细胞器,使得功能区域化,效率得到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细胞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结构单位,它是由膜围成的能独立进行生长繁殖的原生质团。
脱离开细胞,现代生物学的所有分支学科都将失去意义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于2007年10月8日宣布,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来自美国的马里奥·卡佩奇、奥利弗·史密斯和来自英国的马丁·伊文思因胚胎干细胞研究获该奖项。
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三大基本问题:细胞内的基因组;基因表达的产物如何装配的;基因表达的产物如何调控生命活动的——信号传递当前细胞基本生命活动研究的若干重大课题: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的相互关系及其调控;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细胞结构体系的组装。
1595年, 荷兰眼镜商H & Z. Janssen 设计的放大镜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Robert Hooke 显微镜R. Hooke在书中使用“cellar”一词来表示所观察到的空洞。
1671年, A.V. Leeuwenhoek(荷兰) 布店学徒:为检查布的质量,才开始磨制显微镜历史上第一个观察到活细胞的人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M.Schleidon发表了《植物发生论》,指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
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T.Schwann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的一致性的显微研究》,指出动植物都是细胞的集合物。
M.Schleidon和T.Schwann两人共同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就是著名的细胞学说(Cell Theory)。
细胞学说 (Cell Theory):1)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的;2) 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
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有所助益;3) 细胞来自细胞。
细胞学说补充:Sichold证实原生动物也是由细胞组成的;Albert Kolliker证明了生命个体发育的过程就是细胞不断繁殖和分化的连续过程;Virchow指出细胞只能来自细胞,机体的一切病理表现都是基于细胞的损伤。
细胞生物学的经典时期:原生质理论的提出;细胞分裂的研究;细胞器的发现第二章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原生质(protoplasm):指活细胞的全部活物质,包括质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或类核)。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一切有机体都由细胞构成,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具有独立的、有序的自控代谢体系,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有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础;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细胞具有遗传的全能性;没有细胞就没有完整的生命细胞的基本共性:所有的细胞都有相似的化学组成;脂-蛋白体系的生物膜; DNA-RNA的遗传装置;蛋白质合成的机器─核糖体;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
20世纪60年代著名生物学家H. Ris提出把细胞划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型。
进而将生物界划分为两大类群: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原核细胞基本的特点:遗传信息量小,主要的遗传信息载体仅由一个环状DNA构成;细胞内没有分化出以膜为基础的具有专门结构与功能的细胞器和细胞核原核细胞包括: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放线菌与兰藻除支原体而外,原核细胞均有细胞壁。
古核细胞:极端嗜热菌(themophiles):极端嗜盐菌(extremehalophiles):极端嗜酸菌(acidophiles):极端嗜碱菌(alkaliphiles):产甲烷菌(metnanogens):显微水平上可将真核生物划分为三大体系:生物膜系统、遗传信息表达结构系统(核酸与蛋白质组成)和细胞骨架系统。
生物膜概念:是细胞膜以及细胞内膜的总称。
厚度为8-10nm。
生物膜构成各种细胞器细胞最大体积极限与哪些因素有关:(1)细胞体积与相对表面积成反比关系:(2)核质比:(3)细胞内物质交流与细胞体积的关系:真病毒:主要是由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核酸—蛋白质复合体。
类病毒:仅由一个有感染性的RNA构成(无蛋白质)。
朊病毒:仅由有感染性蛋白质构成(无核酸)。
第四章细胞质膜E. Overton 1895 发现凡是溶于脂肪的物质很容易透过植物的细胞膜,而不溶于脂肪的物质不易透过细胞膜,因此推测细胞膜由连续的脂类物质组成。
存在于线粒体内膜和某些细菌质膜上的心磷脂具有4个非极性的区域。
脂质体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相中形成稳定的脂双层膜的趋势而制备的人工膜。
膜蛋白的基本类型:1.内在(整合)膜蛋白:水不溶性蛋白,形成跨膜螺旋,与膜结合紧密,需用去垢剂使膜崩解后才可分离;2.外在(外周)膜蛋白:水溶性蛋白,靠离子键或其它弱键与膜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或膜脂分子结合,易分离;3.脂质锚定蛋白:通过与之共价相连的脂分子(如脂肪酸或糖脂)插入膜的脂双分子中,从而锚定在细胞质膜上。
样品经冰冻断裂处理后,细胞膜可从脂双层中央断开,各断面命名为:ES,细胞外表面(extrocytoplasmic surface);EF,细胞外小页断面(extrocytoplasmic face);PS,原生质表面(protoplasmic surface);PF,原生质小页断面(protoplasmic face)。
膜骨架指细胞质膜下与膜蛋白相连的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结构,它参与维持细胞质膜的形状并协助质膜完成多种生理功能。
第五章物质的跨膜运输物质通过细胞膜转运主要有三种途径: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胞吞与胞吐作用膜转运蛋白: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载体蛋白及其功能载体蛋白又称做载体(carrier)、通透酶(permease)和转运器(transporter),有的需要能量驱动,如:各类ATP驱动的离子泵;有的则不需要能量,如:缬氨酶素。
载体蛋白与酶的异同1.有特异性结合位点,可同特异性底物结合,通常只转运一种类型的分子;2.有饱和动力学特征;3.既可被底物类似物竞争性的抑制,又可被某种抑制剂非竞争性抑制;4.载体蛋白对转运的溶质分子不作任何共价修饰。
通道蛋白根据激活信号的不同区分为3类:电压门通道、配体门通道、应力激活通道。
气味分子与化学感受器中的G蛋白偶联型受体结合,可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产生cAMP,开启cAMP 门控阳离子通道(cAMP-gated cation channel),引起钠离子内流,膜去极化,产生神经冲动,最终形成嗅觉或味觉。
离子通道与载体蛋白相比具有三个显著特征:1.离子通道具有极高转运速率;2.离子通道没有饱和值;3.离子通道并非连续开放而是门控的。
渗透:由于质膜对水的可透性,水会从低溶质浓度一侧(高水浓度)向高溶质浓度一侧(低水浓度)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渗透。
脂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大,水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小;非极性分子比极性容易透过,小分子比大分子容易透过。
物质的带电性:所有带电荷的分子(离子),不管它多小,都不能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是指各种极性分子和无机离子,如糖、氨基酸、核苷酸以及细胞代谢物等,需借助于质膜上特定蛋白质的参与,帮助其完成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移,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这一过程称为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是由载体蛋白所介导的物质可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即由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跨膜转运的方式。
质膜具有一定的“主动作用”,但需要消耗细胞的代谢能。
ATP间接供能 ATP直接供能光能驱动细菌视紫红质质子泵根据泵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特性ATP 驱动泵可分为四类:P 型F型V型ABC型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原生生物应付低渗膨胀的机制p111协同运输又可分为:同向协同(symport)和反向协同(antiport)。
主动运输对维持生命的活力“的意义? ①保证了细胞或细胞器从周围环境中或表面摄取必需的营养物质,即使这些营养物质在周围环境中或表面的浓度很低;②能够将细胞内的各种物质,如分泌物、代谢废物以及一些离子排到细胞外,即使这些物质在细胞外的浓度比细胞内的浓度高得多;③能够维持一些无机离子在细胞内恒定和最适的浓度,特别是K+、Ca2+和H+的浓度。
膜电位: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的电位。
动作电位:在刺激作用下产生行使通讯功能的快速变化的膜电位。
极化:静息电位是细胞质膜内外相对稳定的电位差,质膜内为负值,质膜外为正值,这种现象称~。
质膜反极化:内正外负。
超极化:内负外正,超过原来的静息电位。
根据胞吞物质的性质及膜泡的大小不同,胞吞作用可分为两类: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根据内吞物质是否有专一性,胞吞作用可分为两类:受体介导的胞吞和非特异性胞吞受体可与细胞外专一信号分子(配体)结合,并引起细胞发生反应的质膜蛋白胞吐作用可分为:组成型胞吐作用:存在所有细胞中和调节型胞吐作用:只存在于分泌细胞中第六章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与叶绿体线粒体外膜标志酶为单胺氧化酶;内膜标志酶为细胞色素C氧化酶;膜间隙标志酶为腺苷酸激酶;基质标志酶为苹果酸脱氢酶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port chain)或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在线粒体内膜上存在传递电子的一组酶的复合体,、由一系列能可逆的接受和释放电子或H+的化学物质组成,它们在内膜上相互关联的有序排列成传递链,称为~。
电子通过呼吸链的流动称为电子传递。
两条主要的呼吸链复合物Ⅰ(NADH脱氢酶)、Ⅲ(细胞色素还原酶)、Ⅳ(细胞色素c氧化酶)组成主要的呼吸链,催化NADH的脱氢氧化。
复合物Ⅱ(琥珀酸脱氢酶)、Ⅲ、Ⅳ组成另一条呼吸链,催化琥珀酸的脱氢氧化.电子载体:黄素蛋白、细胞色素、泛醌、铁硫蛋白和铜原子。
1979年Boyer P提出结合变构机制。
其要点如下:1.ATP酶利用质子动力势,发生构象改变,改变与底物的亲和力,催化ADP与Pi形成ATP;2.F1具有三个催化位点,在特定的时间,三个催化位点的构象不同(L、T、O),与核苷酸的亲和力不同;3.质子通过F0时,引起c亚基构成的环旋转,从而带动γ亚基旋转,由于γ亚基的端部是高度不对称的,它的旋转引起β亚基3个催化位点构象的周期性变化(L、T、O),不断将ADP和Pi加合在一起,形成ATP。
光反应又分为原初反应和电子传递及光合磷酸化。
当植物在缺乏NADP+时,电子在光系统Ⅰ内流动,只合成ATP,不产生NADPH,称为循环式光合磷酸化。
叶绿体蛋白质的合成:1.一部分是在叶绿体中由它自己的DNA编码,经过mRNA转录和翻译形成的;2.有一部分则是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中形成后转入叶绿体的;3.还有一部分是由核基因编码,在叶绿体的核糖体上合成。
线粒体来源于已有的线粒体的分裂。
分裂方式有三种:1.间壁或隔膜分裂:鼠肝、植物分生组织;2.收缩分裂:蕨类、酵母中;3.出芽:酵母、藓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