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章g 动物生理学
《动物生理学》第1章 绪论

调节特点:范围较小、不十分灵敏
(肾)动脉灌注压↑→血管平滑肌受到牵拉→血管平滑 肌收缩→动脉的口径↓→动脉的灌注量不致增大。
动脉
牵拉
p 刺激
血管 平滑
P
肌时
生理功能调节的特点
神经调节- 迅速、精确而短暂 体液调节-缓慢、持久而弥散 自身调节-范围小、局限 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使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体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是研究人体功能活 动规律(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排泄、内分泌、生 殖、运动、思维等)的科学。
二、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
细胞和分子 器官和系统
整体
第二节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人体实验:指在人(病人或健康人)
身上进行的以取得实验者所需资料的实验。
(二)动物实验:小鼠、大鼠、豚鼠、狗、
第四节 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和生物节律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即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一、机体的内环境
体液:人体细胞内、外含有大量液体,总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约2/3,约占体重40%。 细胞外液:约1/3,约占体重20%。
组织液:约3/4,约占体重15%。 细胞外液 血 浆:约1/4,约占体重5%。
兔、猴等。
急性实验 慢性实验
在体实验 离体实验
家兔血压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离体蛙心灌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三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 兴奋性 适应性 生殖 衰老
7
➢ 刺激(stimulus):作用于机体的内外环境变化 ➢ 反应(response):机体对刺激所产生的应答性变化 ➢ 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能迅速产生某种特定生理反应的组织 ➢ 兴奋(excitation):机体或可兴奋组织、细胞在接受刺激产生反应时,由
《动物生理学》章节笔记

《动物生理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研究对象- 动物生理学关注的是动物机体的生命现象,包括生物化学过程、细胞活动、组织功能、器官系统的工作以及整个生物体的行为和生存策略。
- 研究范围涵盖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哺乳动物,重点关注动物如何通过各个生理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Homeostasis)。
2. 研究任务- 揭示生命现象的物理和化学基础:探究动物体内发生的各种生理过程背后的分子和细胞机制。
- 了解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研究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如何协同工作,调节身体的各种功能。
- 探索环境适应的生理机制:分析动物如何通过生理调整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 应用于实践:将动物生理学知识应用于医学、兽医学、农业、生态保护和生物工程等领域。
二、动物生理学的发展简史1. 古代阶段- 古埃及、古希腊和古印度等文明对动物生理学有所探讨,但多限于观察和哲学思考,缺乏科学实验。
- 我国古代医学家如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对脉搏、呼吸、消化等生理现象有所记载。
2. 中世纪阶段- 欧洲中世纪,阿拉伯学者如伊本·纳菲斯对血液循环有了初步的认识。
- 解剖学的兴起为生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近代阶段- 17世纪,哈维发表了《动物心血运动论》,奠定了血液循环理论。
- 18世纪至19世纪,贝尔纳、普尔扎等人通过实验方法推动了生理学的发展。
4. 现代阶段- 20世纪,生理学进入分子和细胞水平,如诺贝尔奖获得者霍奇金、埃克尔斯对神经传导的研究。
- 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技术的应用使动物生理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三、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实验方法- 急性实验:在短时间内对动物进行生理功能的观察和测量,如血压、心率等。
- 慢性实验:长时间跟踪动物生理功能的变化,如植入电极监测神经活动。
- 活体实验:在不影响动物生存的前提下进行的实验,如使用显微镜观察活细胞。
- 离体实验:在体外环境中研究组织、细胞或分子的功能,如器官切片培养。
g动物生理学PPT课件

•22
3)由酶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息传递 (1) 具有酪氨酸激酶的受体 (2) 具有鸟苷酸环化酶的受体
•23
魅力前沿 Wnt的信号通路控制再生能力 焦仁杰课题组:Notch信号通路的表观遗传调控
•24
1.3 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1.3.1 细胞的兴奋性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1.3.2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1.3.3 动作电位的引起及其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37
1.4 .1 经典的突触传递 1) 突触的细微结构
•38
1.4 .1 经典的突触传递 2) 经典的突出传递过程
•39
1.4 .2 接头传递 1)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1) 神经-骨骼肌接头
•40
1)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2)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A. 神经未梢乙酰胆碱的释放
(2)特点
① 不存在突触前、后膜的特化结构; ② 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一个曲张体可支配多个 效应细胞; ③ 曲张体与效应细胞间距离一般大于20nm,远者可达几 十μm; ④ 递质扩散距离远,耗时长,一般传递时间大于1s;
⑤ 递质能否产生效应,取决于效应器细胞有无相应受 体。
•45
1.4 .3 电突触
•53
【学习难点】 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2.理解跨膜信息传递的机理
•54
•55
1)跨膜信息转导或跨膜信号传递 (transmembrane signal transmission) (transmembrane signaling )
•18
1.2.2 跨膜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 跨膜信息转导
(2024年)动物生理学第一章绪论PPT课件

B
C
19世纪生理学的重大发现
通过一系列实验和观察,揭示了血液循环、 神经传导、消化等生理过程的奥秘。
20世纪以来的生理学进展
D 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兴起,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手段 不断更新。
2024/3/26
5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
研究方法
动物实验、临床观察、生理学检测技 术等。
21
发育过程与发育调控
发育过程
包括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等不同的发育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和发育任务。
2024/3/26
发育调控
动物的发育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基因、激素、环境等。其中,基因是发育调控的基础,激素则通过调节基因表 达来影响发育过程,而环境则通过与基因和激素的相互作用来影响发育结果。
26
2024/3/26
谢谢聆听
27
12
稳态的调节机制与意义
01
调节机制
02
神经调节:神经系统通过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 经和效应器等环节,对内环境进行快速而精确的调节。
03
体液调节: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激素等化学物质,对内环境 进行广泛而持久的调节。 2024/3/26
04
意义
05
维持生命活动:稳态是细胞正常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基础,只 有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细胞才能正常生长、繁殖和发挥功 能。
10
动物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03
2024/3/26
11
内环境的组成与特点
01
组成
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和细胞内液。
2024/3/26
02
相对稳定
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如温度、pH值、渗透压等,在 正常情况下都保持相对稳定。
动物生理学之绪论

第一章 绪论
5
第一节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二 动物生理学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 动物生理学是畜牧/兽医等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其理论基础来源于实践,反过 来又为指导实践服务.它既是兽医临床工作者正确认识畜禽疾病,分析致病原 因,指出合理治疗方案和有效预防措施的理论根椐,也是畜牧业实践中科学饲 养,迅速繁殖家畜和获取优质高产的肉\奶\蛋\皮\毛等禽畜产品的理论基础. 三 动物生理学研究的方法 动物实验是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基本方法。 分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 急性实验又分活体解剖实验和离体器官实验
第三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2 正反馈 如果反馈信息可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初始 控制信息,则称之为正反馈. 如 排尿反射\分娩过程\血液固化等都属于正反馈. (二)前馈控制系统
前馈控制系统是指干拢信号在作用于受控部分,引起输出变量改变的同时, 还可直接通过感受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
第一章 绪论
20
第三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动物生理学之绪论
第一章 绪论
1
主要内容
1 第一节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2 第二节 体液与内循环 3 第三节 机体生理功能调节
第一章 绪论
2
掌握 1.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2.动物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 3.反馈调节机制与意义 熟悉 1.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 2.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水平 了解 1.非自动控制系统及其生理意义 2.前馈控制系统及其生理意义
第一章 绪论
6
第一节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三 动物生理学研究方法 动物生理学的知识主要来自对生命现象的客观观察和通过实验获得。
离体实验(ivni t r o )
急性实验
研究方法
在体实验(ivni v o )
动物生理学 第一章 绪论

二、内环境与稳态
• 动物体内所含的液体统称为体液,约占体 重的60%,大部分位于细胞内,称为细胞 内液,约占体重的40%,还有一部分存在 于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 20%。约有1/4的细胞外液是血浆,其余 3/4分布于全身的组织间隙,称为组织液。 机体的绝大多数细胞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 接触,而是浸浴在细胞外液之中。因此, 将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 将内环境化学成分和生理特性保持相对稳 定的生理学现象称之为稳态。
• 二、体液调节 • 体液调节是指机体的某些细胞能生成并分 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 全身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 的受体,对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 体内有许多内分泌细胞,能分泌几十种激 素,专一性地分别对不同组织器官的活动 产生各自特殊的调节性影响。 • 特点:缓慢、持久、作用范围广泛、准确 性较差。
• (三)适应性 • 动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包括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指自然界 中的各种因素,如空气、水、食物、光线、 温度等,社会环境包括人与动物以及动物 的群体等因素。外界环境的变化,都能引 起动物机体生理机能的改变。在一定的范 围内,动物机体能够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 不断调整各种生理功能,达到与环境的相 对平衡。动物机体的这种适应环境变化而 生存的特性,称为适应性。
第三节 动物机体功能的调节
• 一、神经调节 • 机体在刺激的作用下,通过神经系统的反 射活动,调节各器官活动的机能。神经调 节的基本过程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 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以下五个基本部分 组成,它们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 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 特点:迅速、准确、作用范围局限、持续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 动物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新陈代谢、 兴奋性和适应性。 • (一)新陈代谢 • 新陈代谢是指动物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 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及体内的物质转 化和能量转化过程。
《动物生理学》第1章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一)、损伤电位的变化 (二)、静息电位(膜电位)
1、极化状态
(三)、动作电位
二、生物电现象产生的机理
(一)静息电位的产生与钾平衡电位 1、细胞膜内外存在离子浓度差 2、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加强受控部分的活动
负前馈:
作用:抑制受控部分的活动
反馈与前馈的区别:
作用通路不同
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方面,物质 代谢必定伴有能量代谢,其中气体交换是必要 条件。
二、兴奋性:EXCITABILITY (1)刺激与反应的概念
能够引起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的环境条件的变化。 细胞或组织对刺激发生的活动。
(2)兴奋性的概念 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称为兴奋性(或
应激性)
二、兴奋性 (3)兴奋与抑制:
神经调节:以反射的形式调节:包 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反射弧,反射,反射性调节,条件和非条件
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准确、高度规律、
高度自动化
神经调节的局限:作用范围小、时间短
神经调节
第四节: 机体功能的调节
体液调节:形成一系列特殊的内分泌 腺和具有具有分泌生物活性物质能力 的细胞和组织
1、内分泌调节 2、旁分泌调节 3、代谢产物
外在表现:静止--活动;活动弱--强 内在表现:细胞膜去极化-兴奋
细胞膜超极化-抑制 两者关系:相对的
二、兴奋性 (4)刺激与反应的关系 A: 刺激性质与反应的关系:适宜刺激
不适宜刺激 B:刺激强度与反应的关系:閾刺激
閾上刺激
閾下刺激
二、兴奋性 (4)刺激作用时间与反应的关系 (5)强度时间曲线
动物生理学完整版

一、选择题1、动物生理学的任务在于阐明动物有机体各器官和细胞的( D )。
A. 物理、化学变化过程B. 物质与能量代谢的活动规律C.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D. 功能及其活动规律2、在生理学研究中,为揭示生命现象最本质的基本规律应选择( A )水平的研究。
A. 细胞、分子水平B. 器官、系统水平C.组织、细胞水平D. 整体水平3、下列几种生理实验中,用于慢性实验的是(B )。
A. 离体肠段运动的观察B. 消化道瘘管的安装C.动物血压的直接测定 D. 蛙心灌流4、内环境稳态(D )。
A. 是指细胞内部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B. 不受机体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C.是指细胞内外各种成分基本保持相同 D. 是保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5、下列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 D )。
A. 降压反射B. 体温调节C.肺牵张反射D. 排尿反射6、畜禽体内占主导地位的调节机制是(B )。
A. 全身性体液调节B. 神经调节C.局部性体液调节D. 自身调节二、填空题1、生理学的研究水平可分为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和整体水平等。
2、细胞外液是机体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各种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
3、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4、受控部分回送的信息加强控制部分的调节,该调控模式称为正反馈调节,它在机体内是较少的调控形式。
5、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中,机体进行的调节过程一般属于负反馈过程。
6、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其结构基础是神经元。
7、动物生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归纳起来可分为急性实验、慢性实验。
8、体液约占体重的60%,它存在于细胞内和细胞外,分别称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9、动物生命活动具有的共同特点主要包括:新陈代谢、繁殖活动和应激性。
(没有找到原文)三、判断题1、外环境是细胞外的环境,内环境指细胞内的环境。
错2、整体水平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动物机体各系统之间的功能联系,以及生理功能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及其调节机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a2+和肌钙蛋白结合,触发肌丝滑行,肌肉 肌浆网膜上Ca2+ 胞浆[Ca2+]
收缩
泵,将Ca2+重新摄回
,Ca2+和肌钙蛋白解离,肌肉舒张
3)影响肌肉收缩的因素
a. 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前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b. 肌肉收缩能力的改变对肌肉收 缩能力的影响
魅力前沿
Clini Transl Sci: 可可或可增强骨骼肌功能
【讲授重点】 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形式和影响因素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和形成的离子机 制 3.局部兴奋、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兴奋在同一细 胞上的传导机制 4.兴奋性与细胞生物电现象的关系 5. 经典的突出传递和神经-骨骼肌接头传递 6. 骨骼肌的收缩和兴奋-收缩耦连
A. 入胞(exocytosis)
a. 吞噬作用 (phgocytosis) b. 胞饮 (pinocytosis) c. 受体介导式入胞 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
B. 出胞
魅力前沿
进餐:细胞如何吃东西
1.2 细胞膜的跨膜信号转导
1.2.1 跨膜信息传递的概念
1)跨膜信息转导或跨膜信号传递 (transmembrane signal transmission) (transmembrane signaling )
1.2.2 跨膜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 跨膜信息转导
由离子通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由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由酶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息传递
(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
(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
• • •
(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
电化学梯度 影响因素 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
(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A. 以蛋白质载体为中介 (Carrier mediated)的易化扩散 B.以离子通道(ion channel) 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1.3.1 细胞的兴奋性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3)组织兴奋性的变化
(1)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 (2)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
(3)超常期(supranormal period)
(4)低常期(subnormal period)
1)阈电位及动作电位的引起
2)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特性:
从兴奋性角度来看: ①阈刺激是引起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的刺激; ②只要是阈上刺激,不论刺激强度多么强均能引起Na+内流 与去极化的正反馈关系,膜去极化都会接近或达到ENa; ③动作电位的幅度只与ENa和静息电位之差有关,而与原来的 刺激强度无关; ④阈下刺激使膜去极化达不到阈电位水平,不能形成去极化与 Na+内流的正反馈,不能形成动作电位。 ⑤对于一段膜来说,达到阈电位的去极化会引起(Na+的)再生 性去极化而触发动作电位的产生。 ⑥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会因距离衰竭,也是由于 动作电位具有“全”和“无”特性。
动 物 生 理 学
Animal Physiology
第一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1.1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2 细胞膜的跨膜信号转导
1.3 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1.4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 1.5 肌肉的收缩 1.6 动物的放电和发光(自学)
1.1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1.1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复习)
囊泡迁移
囊泡膜与轴突膜融合
Ach倾囊释放(量子式释放)
Ach进入接头间隙
B
终板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 Ach分子与终板膜Ach门控性通道结合 终板膜离子通道开放
Na+内流为主,少量K+外流
终板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
终板电位以电紧张性扩布 肌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
(3)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特点 化学传递 单方向性 有时间延迟 易受药物影响 易疲劳性
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
复极化(repolarization):
2)生物电现象产生的机制
(1)静息电位和K+平衡电位
+ + - +
RT ZF [K+]0 [K+]i
Nernst 公式: Ek=
·ln
2)生物电现象产生的机制
(2)动作电位和电压门控离子通道
1.3.3 动作电位的引起及其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可兴奋组织或可兴奋细胞
1.3.1 细胞的兴奋性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2)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1) 刺激的强度 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引起组织 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阈刺激 阈下 刺激 阈上刺激 (2) 刺激的持续时间
时间阈值: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最短刺激 作用时间
(3) 强度-时间变化率
1.3 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1.3.1 细胞的兴奋性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1.3.2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1.3.3 动作电位的引起及其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1.3.1 细胞的兴奋性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1)兴奋性和兴奋的含义 反应: 刺激(stimulus) 兴奋性(excitability): 兴奋(excitation):
特点
特点:
2)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A. 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port) (Na+、K+的主动转运) B. 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葡萄糖的主动转运)
3)出胞(exocytosis) 和入胞(endocytosis)
【学习难点】 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2.理解跨膜信息传递的机理
a. 概念: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b.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动作电位 沿横管系统传至肌细胞的深部——到达终末池 激活T管和肌膜上的L型Ca2+通道 L型Ca2+通道变构——激活
终末池(肌浆网)中的Ca2+ 胞浆[Ca2+]
释放入胞浆
2)由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3) G蛋白效应器 (G protein effector) (4)第二信使: (second messenger)
3)由酶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息传递 (1) 具有酪氨酸激酶的受体 (2) 具有鸟苷酸环化酶的受体
魅力前沿
Wnt的信号通路控制再生能力 焦仁杰课题组:Notch信号通路的表观遗传调控
1.4 .2 接头传递
2) 神经-平滑肌和神经-心肌 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1 )结构基础: 曲张体——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2) 神经-平滑肌和神经-心肌 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2)特点
① 不存在突触前、后膜的特化结构; ② 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一个曲张体可支配多个 效应细胞; ③ 曲张体与效应细胞间距离一般大于20nm,远者可达几 十μm; ④ 递质扩散距离远,耗时长,一般传递时间大于1s; ⑤ 递质能否产生效应,取决于效应器细胞有无相应受 体。
1)由离子通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1) 门控通道(ion channel):
化学门控通道 (chemically gated channel)
(2)门控通道分类
电压门控通道 (voltage gated channel) 机械门控通道 (mechanically gated channel)
2)由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1) G蛋白耦联受体 (G protein-linked receptor) (2)G蛋白——鸟苷酸结合蛋白 (guanine nucleotide-binding protein)
1.4 .1 经典的突触传递 2) 经典的突出传递过程
1.4 .2 接头传递
1)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1) 神经-骨骼肌接头
1)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2)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A. 神经未梢乙酰胆碱的释放
动作电位 神经未梢质膜去极化 Ca2 +内流 囊泡破裂
电压门控Ca2 +通道开放
1.3.2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1)概念:生物电现象—— 2)静息电位和动作动作电位
(1)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 (2)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
锋电位(spike potential): 后电位(after potential): 极化状态(polarization): 去极化(depolarization):
1.4 .3 电突触
1.5 肌肉的收缩 1.5.1 与收缩有关的骨骼肌的细微结构
1)骨骼肌细胞与肌原纤维 2)肌小节 3)粗肌丝与细肌丝 4)肌管系统
1.5.2 骨胳肌的收缩机制和兴奋收缩耦联
1)肌丝滑行理论:
(1)肌丝滑行的分子基础:
(2)肌丝滑行的过程:
1.5.2 骨胳肌的收缩机制和兴奋收缩耦联 2)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
3)局部兴奋与局部电位
(1)局部兴奋与局部电位 (2)局部点位的特点:
不能远距离传播
不具有“全或无”的特 性 可以总和
4)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魅力前沿
Diabetes:线粒体膜电位调控研究
1.4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
1.4 .1 经典的突触传递
1.4 .2 接头传递 1.4 .3 电突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