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1)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附有书中页码)一、名词解释1、阈电位(书32页):能进一步诱发动作电位的去极化临界值,称阈电位。
局部反应:在受刺激部位出现一个较小的除极化,称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
2、局部电位(33):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细胞膜两侧产生的微弱电变化(较小的膜去极化或超极化反应)。
或者说是细胞受刺激后去极化未达到阈电位的电位变化3、动作电位(28):当神经、肌肉等可兴奋细胞受到适当刺激后,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会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动作电位。
4、渗透压(54):溶液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称为渗透压。
它的大小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颗粒数目成正比,单位是1mol/L(含6。
02×1023个颗粒),称渗透摩尔(osmole,Osm/L);还可以用毫渗透摩尔(mOsm/L)表示.5、等张溶液(58):由于不同的等渗溶液不一定都能使红细胞的体积和形态保持正常,因此将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态的盐溶液称为等张溶液。
6、血清(64):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块发生回缩,同时析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7、血型(68):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存在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8、心指数(78):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9、心力储备(78):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称为心储备,是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强的能力。
10、血压(95):是指血管内的血压对于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11、肺通气(116):外界环境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肺通气。
12、功能残气量(121):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量,是残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为功能残气量.13、肺活量(121):最大吸气时,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为肺活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之和.14、氧离曲线(130):氧离曲线或氧和血红蛋白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液中Hb氧结合量和或者Hb氧饱和度与Po2的关系的曲线。
动物生理学复习要点说明

动物生理学复习要点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动物生理学第一部分概述一、机体的功能与环境1、动物体所含的液体称为体液,约占体重的60%,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环境,约占体液的1/3。
2、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即动态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二、机体功能的调节1、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2、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反射(reflex)。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外环境变化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第二部分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1]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膜外两侧的电位差。
机制:K+ 在浓度差作用下向细胞外扩散,并滞留在细胞外表面形成向的电场,当达到电-化学平衡时,K+ 净流量为零。
因此,可以说静息电位相当于K+ 外流形成的跨膜平衡电位[2] 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到刺激时静息膜电位发生改变的过程。
机制:当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对Na+ 通透性增大,对K+ 通透性减小,于是细胞外的Na+ 便会顺其波度梯度和电梯度向胞扩散,导致膜负电位减小,直至膜电位比膜外高,形成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
当促使Na+ 流的浓度梯度和阻止Na+ 流的电梯度,这两种拮抗力量相等时,Na+ 的净流停止。
因此,可以说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相当于Na+ 流所形成的电- 化学平衡电位。
[3]细胞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在体条件下,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称为兴奋。
兴奋性时期①绝对不应期②相对不应期③超常期④低常期[4]阈值: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值,该刺激强度的值则称为刺激的阈值。
阈电位:从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的这一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2、神经骨骼肌接头也叫运动终板。
第三部分血液一、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1、血量及血液的基本组成成年动物的血量约为体重的5%-9%,一次失血若不超过血量的10%,一般不会影响健康,一次急性失血若达到血量的20%时,生命活动将受到明显影响。
生理学重点整理(动物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生理学复习Bible第一章绪论1.生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研究生物有机体各种技能的科学,对象为人体及高等动物了的各种机能。
其层次分为器官和系统水平,分子和细胞水平,整体水平。
2.生命体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和生殖3.什么是稳态homestasis和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有哪些部分?内环境:细胞外液,其各项理化因素的相对稳定是高等动物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稳态: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动态平衡。
内环境占体重的20%,其中血浆5%,组织液14%,脑脊液和淋巴液较少。
4.人体的主要调节方式有哪些?其特点是?神经调节:机体调节的主要方式,主导地位,其方式为反射(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特点是:快速而精准体液调节:人体体液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如激素和代谢产物等,可随血液循环或体液运输到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对其功能活动进行调节,有时候体液调节收到神经系统控制。
其特点是:缓慢,但持久而广泛一些。
自身调节:生物机体的器官或组织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可不依赖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而陈胜适应性的反应。
其特点是:作用比较局限,可以在神经和体液调节尚未参加或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用。
5.生理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急性实验(离体细胞、组织、器官的实验方法和活体解剖方法等)和慢性实验。
6. 负反馈和正反馈negative/positive feedback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起到纠正控制信息的作用者,称为负反馈;它是维持稳态的重要机制。
反馈信息的作用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一致,起到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者称为正反馈;它使某一生理活动过程逐步增强直至完成(分娩和凝血反应)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名词解释:1. 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在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的变化率固定不变时,能够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强度。
2.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细胞在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相对稳定的电位差3. 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细胞膜两侧电位的迅速可逆的倒转和复原,包括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一些列相继的过程。
动物生理学复习重点

第1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1 细胞膜的结构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从宏观到微观经历了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几个层次,与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研制、开发及其技术不断向生物科学中渗透分不开。
从低等生物到高等哺乳动物的细胞膜都有类似的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可分为3层:膜的内外两侧,即靠细胞质侧和细胞外液侧是致密层,中间夹有透明层。
细胞膜的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分子(lipid molecule)和蛋白质分子(protein molecule)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糖类物质。
关于这几种物质的分子在细胞膜中的排列形式及由其所决定的细胞膜的基本生物学特性,曾有多种假说,其中被较多实验事实所支持、目前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是由Singer 和Nicholson (1972) 提出的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该模型的基本内容是: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lipid bilayer)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分子。
液态脂质双分子层基架由磷脂(占脂质总量的70%以上)和胆固醇(低于30%)组成。
脂质双分子层具有稳定性和流动性,使细胞能承受相当大的张力和外形改变而不至于破裂,即使膜的结构发生了一些较小的断裂,也容易自动融合和修复。
由于细胞膜是以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所以水和水溶性物质一般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
不同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膜的不同部分,因脂质的成分和含量不完全相同也影响到了细胞膜的特性和功能。
如细胞膜外侧面的脂质多为磷脂酰胆碱和含胆碱的鞘脂;而细胞膜胞质一侧的脂质多为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丝氨酸;胆固醇的含量在两层脂质中差别不大,但胆固醇含量高的细胞膜,流动性差;近年来发现含量较少、与跨膜信息传递有关的磷脂酰肌醇几乎都在膜的靠胞质的一侧。
膜蛋白约占细胞膜质量的55%,它们具有不同的分子构象和功能。
现已证明,各种细胞膜蛋白质分子,它们以α螺旋或球形结构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精华版

名词解释氧饱和度: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
排泄:动物有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其它不需要的物质经过血液循环由体内排出的过程。
物理消化:经过咀嚼和胃肠运动,使饲料磨碎并与消化液混合成食糜,向消化道后段推送的过程。
胃的排空:随着胃的运动,食糜分批地由胃移送入化学消化:利用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的各种酶对饲料进行消化。
强直收缩:对肌肉刺激频率不断加大,肌肉不断进行收缩总和,直至处于持续的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突触延搁:信息经突触传递时存在一定的时间延误称突触延搁。
受体:指细胞膜或细胞内的某些大分子蛋白质,它能识别特定的化学物质并与之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学效应。
条件反射:指动物机体在出生后为适应个体所处的环境而逐渐建立的反射。
牵张反射:骨胳肌被牵拉时,肌肉内肌梭受到刺激,产生的感觉冲动传入脊髓,引起被牵拉肌肉发生反射性收缩,称牵张反射。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所构成的活动周期每搏输出量:心脏收缩时一侧心室射入动脉的血量期前收缩:在心肌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额外刺激,可引起心肌正常收缩之前的收缩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称代偿间歇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吸收:营养成份经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肺活量: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接受神经冲动引起收缩时,以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过程把二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叫兴奋收缩耦联。
消化: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和利用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
水利尿:大量饮用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ADH 合成和释放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液稀释,尿量增加,从而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浓缩尿:高于血浆渗透压的尿叫做浓缩尿。
(完整版)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动物生理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生理学及动物生理学的概念1、生理学:研究生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动物生理学:研究动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根据机体结构的层次性分为三个水平:A.整体和环境水平的研究:研究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和适应以及机体在整体状态下的整合机制。
(捕食行为、逃离行为)B.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研究各器官系统的机能。
包括研究各器官系统的活动特征、内在机制、影响和控制它们的因素,以及它们对整体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C.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研究细胞及其所含物质分子的活动规律。
又称为细胞生理学3、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1.慢性实验:在无菌条件下对健康动物施行手术,并在不损害动物机体完整性的前提下暴露、摘除、破坏以及移植所要研究的器官,然后在尽可能正常的条件下,观察实验动物的功能变化。
由于这种动物可以较长时间用于实验,故称之为慢性实验。
(假饲实验)特点:优点因研究对象处于接近正常的状态下,所得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缺点应用范围常受到限制。
如有些生理问题目前仍未找到合适的手术和方法;整体条件复杂不易分析。
2.急性实验:实验过程不能持久,只能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实验结果,称为急性实验。
特点:优点实验条件易于控制、结果易于分析。
缺点实验往往是在离体或麻醉状态下进行,使实验结果不一定能代表它们的在体活动情况。
4、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神经系统是机体分化出来专门执行调节作用的系统。
主要是通过反射来实现。
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比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2.体液调节:指体液因素通过局部扩散或借助淋巴和血液循环抵达特定器官组织,调节其功能活动的过程。
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比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指机体自发产生的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调节。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资料——动物生理学

动物生理学第一单元概述考点一体液与内环境的概念一、机体功能与环境动物体内所含的液体统称为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所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称内环境。
考点二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称为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考点三机体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二、机体功能的调节主要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以及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反射,完成反射的基本结构称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神经调节具有迅速、准确的特点;体液调节是指内分泌系统所产生一些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化学物质(主要指激素),经体液途径运送到特殊的靶组织、细胞,对其活动进行调节,其调节特点是:作用范围较广,作用比较缓慢,持续时间较长;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调节或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其调节特点是:简单,且调节幅度小。
第二单元细胞的基本功能考点一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一、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称静息膜电位,其主要是K+自细胞内外流所致,是K+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细胞静息时,膜电位外为正、内为负的电性状态称为极化状态(或极化)。
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静息膜电位发生改变的过程。
细胞受到刺激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膜外高浓度的Na+迅速内流,结果造成膜内负电位迅速降低。
由于膜外Na+具有较高的浓度势能,当膜电位减小到0时仍可继续内移转为正电位,直至膜内正电位足以阻止Na+内移为止,此时的电位即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也即Na+的平衡电位。
考点二细胞兴奋性与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在体内条件下,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则称为兴奋。
细胞产生兴奋时,其兴奋性变化要经历四个时期,即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1、生理学: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2、生理学研究分3个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整体水平的研究。
3、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动物实验可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
急性实验可分为在体实验(缺点:实验不能持久,动物通常以死亡告终。
优点:可对器官系统进行较细致的实验研究)和离体实验。
4、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是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
5、新陈代谢:生物体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摄取营养物质以合成自身的物质,同时不断分解自身衰老退化的物质,并将其分解产物排出体外的自我更新过程。
6、同化作用:有机体从外界取得生活所需的物质,通过物理、化学作用变成生物体新的结构,合成新的物质并贮存在体内,这一过程称为同化作用。
7、异化作用:有机体在生命活动中不断破坏自身衰老的结构,在分解旧物质的同时释放能量,供机体生命活动需要,并将分解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8、阈强度:能引起活体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9、兴奋性:动物有机体在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机体的这种特性称为兴奋性。
子兮第1页共3119、主动运输:逆着溶度梯度或无梯度的净移动,必须由外部供给能量,称为主动运输。
可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水解产生的能量进行的离子的跨膜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所需能量来自膜外的高势能Na+,依赖于钠泵的活动)。
20、单纯扩散:一些脂溶性物质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21、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或脂溶性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现象,称为易化扩散。
22、根据参与易化扩散的膜蛋白的不同可分为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或载体运输)【特点:高度的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和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或通道运输【特性:选择性;门控性(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生理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生理学及动物生理学得概念1、生理学:研究生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得一门科学。
2、动物生理学:研究动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得一门科学.2、动物生理学得研究内容根据机体结构得层次性分为三个水平:A、整体与环境水平得研究:研究机体对环境变化得反应与适应以及机体在整体状态下得整合机制。
(捕食行为、逃离行为)B、器官与系统水平得研究:研究各器官系统得机能。
包括研究各器官系统得活动特征、内在机制、影响与控制它们得因素,以及它们对整体活动得作用与意义。
C、细胞与分子水平得研究:研究细胞及其所含物质分子得活动规律。
又称为细胞生理学3、动物生理学得研究方法及其特点1、慢性实验:在无菌条件下对健康动物施行手术,并在不损害动物机体完整性得前提下暴露、摘除、破坏以及移植所要研究得器官,然后在尽可能正常得条件下,观察实验动物得功能变化。
由于这种动物可以较长时间用于实验,故称之为慢性实验。
(假饲实验)特点:优点因研究对象处于接近正常得状态下,所得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缺点应用范围常受到限制。
如有些生理问题目前仍未找到合适得手术与方法;整体条件复杂不易分析。
2、急性实验:实验过程不能持久,只能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实验结果,称为急性实验。
特点:优点实验条件易于控制、结果易于分析。
缺点实验往往就是在离体或麻醉状态下进行,使实验结果不一定能代表它们得在体活动情况.4、生理功能得调节方式及其特点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得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与系统得生理功能所发挥得调节作用。
神经系统就是机体分化出来专门执行调节作用得系统。
主要就是通过反射来实现。
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比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2、体液调节:指体液因素通过局部扩散或借助淋巴与血液循环抵达特定器官组织,调节其功能活动得过程。
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比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指机体自发产生得适应内外环境变化得调节。
特点:适应范围与作用范围都比较小。
第二章细胞得基本功能1、细胞膜得结构特点液态相嵌模型1、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液态、膜具流动性2、镶嵌蛋白质:α-螺旋或球形结构、构型不同、功能不同3、糖类在表面:与脂质或蛋白结合成糖脂、糖蛋白、成为抗原2、跨膜转运方式及其特点一、单纯扩散:一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得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得过程.二、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低得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特殊膜蛋白质得帮助,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跨膜转运得方式。
特点:1、顺浓度差、电位差,不耗能2、需要膜蛋白得帮助3、具有选择性4、通透性可改变。
可分为通道转运、载体转运三、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得耗能过程,将某物质从膜得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移动得过程,由生物泵完成。
特征:1、逆电化学梯度2、耗能四、入胞与出胞:入胞:细菌、异物得清除,药物、大分子营养物质得吸收。
出胞:激素、神经递质、酶得分泌。
3、兴奋、抑制、刺激、反应、兴奋性、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极化、超极化、反极化、复极化得概念兴奋:就是生物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受足够强得刺激后所产生得生理功能加强得反应。
抑制:物质得活性程度或反应速率降低、停止、阻止或活性完全丧失得现象。
刺激:能为人体感受并引起组织细胞、器官与机体发生反应得内外环境变化统称为刺激.反应: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得刺激引起得相应得活动。
兴奋性:就是指活细胞,主要就是指可兴奋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得能力。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就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得外正内负得电位差。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就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得基础上产生得可扩布得电位变化过程。
极化:细胞就是不良导体,膜内得细胞内液与膜外得细胞间液都就是导电与电解质。
由于跨膜电位得存在,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得电学模型,可视为膜内负膜外正、电荷均匀分布得闭合曲面电偶层,此时膜外空间各点得电势为零。
对整个细胞而言,对外不显电性,此时细胞所处得状态称为极化。
(网络资源)超极化:细胞膜得内部电位向负方向发展,外部电位向正方向发展,使膜内外电位差增大,极化状态加强。
反极化:从0mV到+30mV,即膜电位变成了内正外负,称为反极化。
复极化:动作电位在零以上得电位值称为超射。
下降支指膜内电位从+30mV逐渐下降至静息电位水平,称为复极化。
4、刺激引起兴奋得条件(三要素)。
任何刺激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在强度、持续时间、强度对时间变化率三个方面达到最小值。
5、经典突触得结构、传递过程,神经-肌肉突触传递。
★突触结构突触前膜:轴突末梢得轴突膜;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得胞体膜或树突膜;突触间隙:两膜之间为突触间隙,突触间隙有粘多糖与糖蛋白。
突触得传递过程 1、当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使突触前膜去极化,则会引起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由突触间隙进入突触小体内,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破裂,使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释放出来得神经递质经弥散很快到达突触后膜,并与突触后特异受体相结合。
改变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道通透性得改变,使突触后膜发生相应电变化.2、如果突触前膜释放得就是兴奋性递质,提高了突触后膜对Na+得通透性,导致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经总与后,便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爆发动作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3、如果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提高了突触后膜对K+或Cl-得通透性增加,导致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PSP经总与后,阻止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呈现抑制效应。
神经-肌肉突触传递:当神经末梢处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立即引起接头前膜去极化,引起Ca2+得通道开放,Ca2+由细胞外流入轴突末梢,大量囊泡向轴突膜得移动并促使Ach得释放。
当ACh分子通过接头间隙到达终板膜表面,并与其相应得受体相结合时,会引起Na+、K+通道开放,其总得结果就是Na+内流,出现膜得去极化,便产生终板电位,随着ACh得不断释放,终板电位不断总与,当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就会引发整个肌细胞膜产生一次动作电位。
(同上1)6、骨骼肌得微细结构及其收缩原理-肌丝滑行理论。
骨骼肌得微细结构骨骼肌就是由大量得肌纤维组成,每个肌纤维含有大量得肌原纤维,它们平行排列,纵贯肌纤维全长,在一个细胞中可达上千条之多。
每条肌原纤维又被肌管所环绕,且其排列高度规则有序。
肌丝滑行理论当肌细胞上得动作电位引起肌浆中Ca2+浓度升高时,Ca2+与作为Ca2+受体得肌钙蛋白结合,引起了肌钙蛋白分子构象得某些改变,这种改变“传递”给了原肌凝蛋白,同时引起原肌凝蛋白得双螺旋结构发生了某种扭转,其结果就是肌动蛋白得作用位点被暴露,横桥将会立即与之结合,横桥一旦与肌动蛋白结合,向M线方向移动,拖着细丝向粗丝得中央滑行,引起肌肉得收缩;同时横桥催化ATP水解。
第三章血液1、血液得生理功能1、维持内环境稳定;2、营养功能;3、运输功能;4、参与体液调节;5、防御与保护功能;2、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得含义及生理意义.晶体渗透压定义:由晶体物构成得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意义:1、维持细胞内外水分平衡2、保持血细胞得正常形态与功能胶体渗透压定义:由胶体构成得渗透压为胶体渗透压。
意义:1、维持血管内外水分平衡 2、保持正常循环血量3、各类白细胞得生理功能白细胞有颗粒白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
它在致敏物质作用下能释放组胺、肝素等,从而引起过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a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作用。
b 参与对蠕虫得免疫反应。
嗜中性粒细胞:在机体得非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主要就是吞噬外来微生物及异物。
无颗粒白细胞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得功能与中性粒细胞很相似,但其吞噬能力很弱巨噬细胞吞噬消灭病原体与异物、识别与杀伤肿瘤细胞,识别与消除衰老得细胞及组织碎片。
处理与呈递抗原;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
B淋巴细胞主要就是参与体液免疫。
4、机体血管内得血液既能保证畅通流动,又能防止渗血与出血.阐述其原因。
5、人类ABO血型系统得分类依据就是什么?鉴定ABO血型有何临床意义。
根据凝集原A、B得分布把血液分为A、B、AB、0四型。
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A得为A型血,其血清中有抗B 凝集素;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B得为B型血,其血清中有抗A得凝集素;红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都有得为AB 型血,其血清中无抗A、抗B凝集素;红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皆无者为O型,其血清中抗A、抗B凝集素皆有。
6、简述血液凝固得过程及其机制。
第一步凝血酶原激活物得形成第二步凝血酶原得激活凝血酶原→凝血酶第三步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得过程内源性凝血途径:完全依赖于血浆内得凝血因子就能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得过程.外源性凝血途径:除血浆中凝血因子外,还需要由组织损伤所释放得凝血物质参与途径。
第四章血液循环1、心动周期得概念。
说明心脏泵血功能得评价指标及其生理意义.心脏每收缩与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评价指标:心输出量2、心输出量得概念及影响心输出量得因素有哪些?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所射出得血量。
影响因素:a、每搏输出量:当心率不变时,每搏输出量增加,可使每分输出量增加;反之则减少b、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则心输出量增加.但心率过快,反而使心输出量减少。
因此,在心率适宜时,心输出量最大。
3、心肌细胞有那些生理特性,与心脏机能有何联系?与骨骼肌比较有何差异?生理特性:兴奋性:不会发生强直收缩自律性:A、正常起博点与窦性心率B、潜在起搏点与异位节律:对于心脏内得其她自律细胞,在正常时并不自动发生兴奋,但其保持着自律得特性;传导性:房室交界处得兴奋传导速度最慢,形成了一个时间延搁,称为房室延搁,其使心室收缩之前,有足够得时间充盈血液,有利于射血。
收缩性。
4、简述心动周期中心脏所伴随得各种变化及相互联系。
(参考)①血液在心脏与血管中得单方向流动就是怎样实现得?血液能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方向流动就是因为有瓣膜。
心脏中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保证血液就是从心房流到心室;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保证血液就是从心室流向动脉;静脉血管中也有静脉瓣,使得血液能按照一定方向留回心脏。
②动脉内压力比较高,心脏就是怎样将血液射入动脉得?心脏接受静脉回流得血液后,心室肌收缩,使心室内压力升高,当超过主动脉压力时,主动脉瓣开放,心脏内血液射入动脉。
③压力很低得静脉血液就是怎样返回心脏得?静脉血得压力低不影响它返回心脏,因为静脉血回心主要就是依靠心脏得抽吸作用.而不就是靠压力得。
动脉血才就是靠压力运行得.5、试述淋巴液生成与回流、淋巴循环生理意义。
生理意义:(1)回收蛋白质:每天组织液中约有75—200g蛋白质由淋巴液回收到血液中,保持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在较低水平,有利于毛细血管对组织液得重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