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地区电子音乐的早期创作和问题分析
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发展的思考与分析

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发展的思考与分析一、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现状在中国,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可以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当时这种音乐形式受到了西方国家的影响而逐渐传入中国,成为了一种新潮的音乐形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时尚文化的盛行,电子音乐迅速在中国大陆得到传播和发展。
1999年,上海摩登天空电音节首次登场,成为中国大陆首个电子音乐节。
此后,电子音乐节在中国各地陆续举办,电子音乐产业逐渐成形。
一大批本土电子音乐制作人、DJ和乐迷纷纷涌现,中国电子音乐市场开始逐渐壮大。
2014年,中国大陆的EDM音乐市场规模达到了24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五大音乐市场。
尽管电子和电声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势头正猛,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电子音乐市场规模大,但市场环境还比较混乱,存在着版权保护不足、诚信经营不够和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这对电子音乐产业的长期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电子音乐在中国的宣传和推广力度相对不足,缺乏强有力的宣传渠道和机构,使得电子音乐在中国的推广还不够充分。
国内电子音乐的文化氛围相对薄弱,当下主流音乐市场仍然以传统音乐为主导,电子音乐在普及和推广上还有待加强。
中国的电子音乐产业链还不够完善,包括音乐创作、制作、表演、版权管理等环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在电声音乐方面,由于电声音乐是一种新兴的音乐表达形式,相关的音乐教育和研究仍不够丰富,导致了大部分人对于电声音乐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
电声音乐的制作水平和创作理念也还需要提升和创新,以推动电声音乐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
电子和电声音乐在中国的发展还有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随着年轻人对于音乐审美的不断提升和对科技的喜爱,电子音乐在中国的市场需求将会不断增长。
随着全球音乐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中国的电子音乐市场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音乐教育的普及,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受众将会不断增加,市场潜力将会不断释放。
未来,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将会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发展的思考与分析

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发展的思考与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电子音乐和电声音乐在国内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这两种音乐形式以其独特的创新和前卫风格,在国内音乐界掀起了一场革命。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进行思考和分析,并探讨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国内电子音乐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内电子音乐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了许多知名电子音乐制作人和DJ。
从音乐节到夜店,电子音乐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关注和参与。
国内也有不少专业的电子音乐制作人和制作团队,他们不断创新,探索各种音乐元素的融合和发展,为电子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
在国内电声音乐方面,也有不少新锐音乐人涌现,他们将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技术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富有个性和创新的作品。
电声音乐在国内的发展虽然相对电子音乐来说较慢,但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年轻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由于技术水平和专业人才的不足,国内电子音乐的质量和创新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电子和电声音乐市场的监管和版权保护问题也亟需解决。
在盗版和侵权问题频发的情况下,艺术家的创作积极性和收益空间受到了严重威胁。
针对这些问题,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产业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改善和发展。
加强对音乐人才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素质和水平。
建立完善的版权保护制度,加强对音乐市场的监管和管理,保护艺术家的合法权益。
政府和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为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音乐市场的不断扩大,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前景是值得乐观的。
随着音乐产业的不断发展,电子和电声音乐将更加多元化,音乐形式和风格也将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随着国内观众对音乐品味的不断提高,对高品质音乐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这也将为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机会。
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在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将会面临很多机遇和挑战。
电子音乐的创作与创新研究

电子音乐的创作与创新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音乐已经成为了当代音乐创作与创新的重要领域。
电子音乐通过数字技术、合成器、采样器等现代科技设备的运用,使得音乐创作者能够创作出更加多样化、前卫化的音乐作品。
电子音乐的创作与创新也在不断推动着音乐艺术的发展,并为音乐行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机会。
本文将从电子音乐的历史与背景、创作技术与方法、创新趋势与未来展望等几个方面展开阐述,探讨电子音乐在当代音乐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电子音乐的历史与背景电子音乐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西方国家,最早是通过电子设备和合成器来创作和演奏音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电子音乐已经成为了当代音乐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影响已经不仅局限于西方国家,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
在中国,电子音乐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追捧,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电子音乐的创作与创新发展过程中,一些著名的电子音乐家和团体也为这一音乐流派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比如说,克劳德·德布西、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布莱恩伊诺等等,这些音乐家通过其独特的音乐观念与创作理念,为电子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他们的作品和成就也成为了许多后来音乐人的启发和学习对象。
二、电子音乐的创作技术与方法电子音乐的创作不同于传统音乐,需要借助各种电子设备和软件来实现。
合成器是电子音乐创作中最为核心的设备之一,它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帮助音乐家实现他们的音乐构思。
采样器也是电子音乐创作中一个重要的设备,它能够录制和复制各种声音,并通过编辑和处理使其成为音乐的一部分。
在电子音乐的创作过程中,数字音频工作站(DAW)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过DAW 软件,音乐家可以进行录音、编曲、混音、母带处理等各个环节的音频处理和编辑工作。
各种VST插件和音频效果器等也可以帮助音乐家在创作过程中实现更加丰富多样的音乐创作。
除了技术设备的运用,音乐家们的音乐构思和理念也十分重要。
电子音乐分析报告

电子音乐分析报告1. 引言电子音乐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风格,在近几十年来快速发展并广泛受到年轻人喜爱。
本报告旨在分析电子音乐在音乐产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并探讨其与传统音乐的异同。
2. 电子音乐的发展历程2.1 电子音乐的起源电子音乐起源于20世纪初的实验音乐,通过电子设备合成和处理声音。
这种音乐形式打破了传统音乐的束缚,创造出了独特的声音效果。
2.2 电子音乐的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音乐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风格。
20世纪后半叶,电子音乐开始进入主流音乐领域,诞生了众多的电子音乐创作与表演者。
电子音乐不仅在音乐会上受到欢迎,在夜店和音乐节上也成为重要的音乐表现形式。
3. 电子音乐的特点3.1 律动节奏强烈电子音乐以其强烈的律动节奏为特征,通常以快速且重复的鼓点为基础,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3.2 电子音乐的实验性电子音乐以其独特的声音效果和音乐形式融合了各种实验元素,创造出新颖而前卫的音乐作品。
3.3 创新的音色组合通过电子设备的技术手段,电子音乐可以合成各种丰富多样的音色,且能够在演出中实时调整和处理音色,极大增强了音乐表现力。
4. 电子音乐的影响4.1 青年文化的代表电子音乐与年轻人的特点和审美需求紧密相连,成为他们表达自我和寻找归属感的重要方式。
4.2 塑造新的音乐潮流电子音乐的兴起推动了音乐产业的变革,许多创新的音乐概念和技术应运而生。
它不仅影响了流行音乐的制作和演出方式,还催生了电子舞曲文化的兴盛。
4.3 促进多领域合作电子音乐作为一种综合性的音乐形式,往往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如舞蹈、视觉艺术等)结合,推动了多领域的合作与创新。
5. 电子音乐与传统音乐的异同5.1 制作方式的不同传统音乐倚重乐器演奏和人声,而电子音乐则主要通过电子设备实现音乐的合成和处理。
5.2 音乐形式的创新电子音乐在音乐形式上更加自由和开放,往往没有明显的歌曲结构,注重声音效果和律动感。
5.3 音乐表现力的拓展电子音乐在音色和音乐效果上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表现空间,使得音乐可以通过声音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中国大陆地区电子音乐的早期创作和问题分析

中国大陆地区电子音乐的早期创作和问题分析中国大陆①电子音乐的专业化创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起至中期,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
当时从事电子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基本都是中国最早接触西方现代音乐,同时也是最早接触电子音乐的作曲家。
他们的整体创作风格对中国电子音乐后来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
因此,研究和总结中国电子音乐早期的创作模式,对了解中国电子音乐早期的历史、评估中国电子音乐现状、指导中国电子音乐的民族性的未来发展,无疑都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张小夫在《对中国电子音乐发展脉络的梳理与评估》一文中将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大体划为三个阶段:“1984—1993年,为中国电子音乐的探索与起步认知阶段;1994—20XX年,为中国电子音乐的开拓与创业积累阶段;20XX—20XX 年,为中国电子音乐的创新与全面发展阶段。
”②本文所讨论和研究的内容为上述的1984—1993年这个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法国与德国相继开始电子音乐创作,与之相比,中国电子音乐的起步滞后了40余年。
事实上,这种滞后不仅反映在电子音乐的创作上,也延展到了现代音乐的创作上。
20世纪70年代末,当西方早已进入现代音乐创作的繁荣期时,中国新一代的作曲家对“先锋派音乐”仍知之甚少,对“电子音乐”一词更是闻所未闻。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法国作曲家让·米歇尔·雅尔③(Jean Michel Jarre)的中国之旅,将盛行于西方音乐世界的电子音乐带到了中国,才掀起了一股“新潮音乐”的旋风。
随后,一些中国青年作曲家开始尝试电子音乐创作,并举办了一两场以电子合成器为创作技术平台的、业内交流性质的小范围音乐会。
其中,1984年9月24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那场纯电子音乐会可以说标志着电子音乐创作活动进入了我国的专业音乐学院。
该场音乐会的演出曲目包括谭盾的《游园惊梦》、《三月》,陈怡④的《吹打》,陈远林⑤的《女娲补天》、《昊》,朱世瑞⑥的《女神》以及当时担任中国广播艺术团作曲的周龙⑦的《宇宙之光》等8首作品。
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发展的思考与分析

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发展的思考与分析【摘要】电子音乐和电声音乐在国内的发展备受关注。
本文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探讨了电子音乐的兴起和电声音乐的发展历程。
在正文中,分析了国内电子音乐市场现状、电声音乐产业的发展趋势、电声音乐创作与表演的现状、电子音乐在国内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以及电声音乐与传统音乐的融合发展。
结论部分重点讨论了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仍面临的挑战,同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市场潜力巨大,但也存在着诸多发展障碍,需要政府、企业以及艺术家们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电子音乐、电声音乐、国内市场、发展趋势、创作、表演、文化传播、融合发展、挑战、前景展望。
1. 引言1.1 电子音乐的兴起电子音乐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
随着合成器和电子设备的不断发展,电子音乐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
电子音乐以电子合成器和电脑等电子设备为制作工具,不受传统音乐形式的限制,探索出各种新的音乐语言和声音效果。
电子音乐的兴起不仅丰富了音乐形式,也为音乐创作带来了更广阔的可能性。
在全球范围内,电子音乐也逐渐成为音乐产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拥有大量忠实的听众群体。
国内电子音乐的发展也受到了全球电子音乐潮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内音乐人投身于电子音乐的创作和表演中。
随着电子音乐市场的不断壮大,国内的电子音乐产业也逐渐蓬勃发展起来。
电子音乐的兴起为音乐创作和表演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为音乐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愈来愈多的年轻音乐人开始将电子音乐融入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探索出独具个性的音乐风格。
1.2 电声音乐的发展电声音乐是一种以电子音响设备为基本工具的音乐形式,其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电子技术的推动和音响技术的进步。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音乐市场的多元化,电声音乐在国内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电声音乐的发展不仅在音乐创作和表演上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也对传统音乐形式进行了一定的颠覆和改变。
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相关问题的思考

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相关问题的思考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大陆音乐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流行音乐迈向国际舞台的起点。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香港流行音乐进入大陆,当时的青年群体对西方音乐充满了好奇和向往,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和变革。
这个时期的中国大陆流行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音乐的追求也更加多元化。
与此香港流行音乐和美国的摇滚音乐逐渐进入中国大陆,给中国音乐注入了新的元素和风格。
这个时期的中国大陆流行音乐充满了朋克摇滚、重金属和流行舞曲等各种类型,反映了年轻人对新音乐的追求和表达。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受到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这个时期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动荡,社会风气更加开放,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中国大陆流行音乐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影响,年轻人开始接触到新的音乐风格和艺术形式,这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
由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限制,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受到了很多限制,对于一些对政府意见不合的音乐创作也存在很大的限制。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也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
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经济资源和市场需求。
音乐产业开始崛起,唱片工厂和音乐公司纷纷涌现,为音乐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随着录音和演出技术的不断提高,音乐制作的质量也得到了提升,音乐人有更多的空间去发展自己的创作和表达。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这个时期受到流行音乐的西方化影响较多,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中逐渐被淡化。
一些流行音乐的商业化和功利性也开始显现,追求商业利益和流量成为了音乐人的主要目标,而忽视了音乐的内涵和艺术性。
政府对于音乐创作的限制也导致了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无法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相关问题的思考

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相关问题的思考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大陆经历了很多变革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也体现出了这些变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大陆的音乐界遭受着许多限制和批评,但是还是有一些音乐家和歌手能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实现他们的音乐梦想。
以下是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相关问题的思考。
首先,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源头是什么?在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起步阶段,它是受到了国外音乐风格的启发,先进的音乐理念被引入中国大陆,并且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
因此,受到西方或日本音乐的影响,当时出现了摇滚乐、流行乐、电子音乐、民谣等多种音乐类型,这些音乐类型日后在中国大陆的音乐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制作环境是怎样的?这个时期中国大陆的音乐制作环境十分艰难。
在前文中已经提到,当时出现了多种流行音乐类型,但是许多艺术家和歌手的音乐都受到了政治方面的限制。
许多歌曲需要经过严格审核,其中许多难以通过,因为它们可能被视为具有不良影响的歌曲。
在这种环境下,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
最后,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所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在这个时代,中国主流媒体强调的是民族主义和革命精神,这些观念也反映在了音乐上。
流行音乐也成为了传播这些价值观的工具。
一些歌曲中的歌词传达着对新时代的向往、爱情、艰苦的生活,和对和平和繁荣的梦想。
这些歌曲具有很大的共鸣力,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和思考,促进了许多人士的成长和进步。
总之,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大陆流行音乐产生的特殊时期,音乐、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环境都有着丰富多彩的变化。
在这个时代里,虽然有着许多限制和挑战,但是音乐家和歌手们仍然面对着这些挑战,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作品,在中国大陆的音乐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陆地区电子音乐的早期创作和问题分析中国大陆①电子音乐的专业化创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起至中期,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
当时从事电子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基本都是中国最早接触西方现代音乐,同时也是最早接触电子音乐的作曲家。
他们的整体创作风格对中国电子音乐后来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
因此,研究和总结中国电子音乐早期的创作模式,对了解中国电子音乐早期的历史、评估中国电子音乐现状、指导中国电子音乐的民族性的未来发展,无疑都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张小夫在《对中国电子音乐发展脉络的梳理与评估》一文中将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大体划为三个阶段:“1984—1993年,为中国电子音乐的探索与起步认知阶段;1994—20XX年,为中国电子音乐的开拓与创业积累阶段;20XX—20XX 年,为中国电子音乐的创新与全面发展阶段。
”②本文所讨论和研究的内容为上述的1984—1993年这个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法国与德国相继开始电子音乐创作,与之相比,中国电子音乐的起步滞后了40余年。
事实上,这种滞后不仅反映在电子音乐的创作上,也延展到了现代音乐的创作上。
20世纪70年代末,当西方早已进入现代音乐创作的繁荣期时,中国新一代的作曲家对“先锋派音乐”仍知之甚少,对“电子音乐”一词更是闻所未闻。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法国作曲家让·米歇尔·雅尔③(Jean Michel Jarre)的中国之旅,将盛行于西方音乐世界的电子音乐带到了中国,才掀起了一股“新潮音乐”的旋风。
随后,一些中国青年作曲家开始尝试电子音乐创作,并举办了一两场以电子合成器为创作技术平台的、业内交流性质的小范围音乐会。
其中,1984年9月24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那场纯电子音乐会可以说标志着电子音乐创作活动进入了我国的专业音乐学院。
该场音乐会的演出曲目包括谭盾的《游园惊梦》、《三月》,陈怡④的《吹打》,陈远林⑤的《女娲补天》、《昊》,朱世瑞⑥的《女神》以及当时担任中国广播艺术团作曲的周龙⑦的《宇宙之光》等8首作品。
从这些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出作曲家们对电子化的声音产生了极浓的兴趣,但尚缺乏对电子音乐实质的理解,还没有形成以声音元素构建作品的概念。
不过,在几位中国作曲家留学西方对电子音乐做了系统、深入的学习之后,到了90年代初期,中国作曲家已经创作了几部成熟的且独具中国民族风格的电子音乐作品,例如《吟》、《太一》等。
另外,1987年,武汉音乐学院作曲家刘健⑧、吴粤北⑨创办了音乐音响导演专业,1993年,旅法的张小夫回国并在中央音乐学院创办了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这些事件标志着中国电子音乐逐步走上了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在这个为期十年的探索与起步认知阶段内,诞生了不少有代表性的电子音乐作品。
下面笔者将择其几例进行分析,作为探讨中国的早期电子音乐创作整体特点的基础。
一、中国电子音乐早期创作的实例分析《牛郎织女》是作曲家陈远林于1986年创作的一部音乐诗剧,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使用MIDI技术制作完成的大型现代交响合唱。
整部作品除“序曲”外分为三幕:“人间”——“天上”——“人间”。
陈远林是中国第一代电子音乐作曲家中的重要先驱。
他的创作类型多样,主要电子音乐代表作品有《牛郎织女》、《飞鹄行》等。
他的电子音乐强调通过现场效果器对声音做实时处理,因此,作品前期的技术创作都主要集中在对效果器参数的设置上。
他的电子音乐作品多以中国民间故事为题材,或从中国传统音乐中取得灵感,每部作品都彰显着中国传统音乐色彩。
在《牛郎织女》中,一些唱段带有明显的简约派写作风格。
同时,作曲家对纯电子化声音的运用较为谨慎。
虽然电子音乐风格化的特点在此曲中表现不足,但作曲家大胆运用电子技术手段制作交响乐,这一尝试本身就让作品有了重要意义。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牛郎织女》这一创作题材也体现了作曲家对中华民族人文关怀精神的解读。
《纹饰》为合成器与弦乐队而作,是刘健的第一部电子音乐作品,时长6分34秒,创作于1985年。
该曲曾获得1989/1990年度美国“国际新音乐作曲大赛”(The International New Music Composer Competition)的“才华成就奖”(Meritous Achievement Award)。
作为武汉音乐学院音乐音响导演专业的创办人和电子音乐创作的探路者,刘健教授生前对武汉音乐学院的电子音乐创作活动与电子音乐学科建设起过重要的作用。
他的《纹饰》、《半坡的月圆之夜》等作品,通过现代音乐的理性创作方式展现了中华民族极原始的民族风貌与气息,并尤其以表现少数民族的传统风貌见长,他的音乐亦因此有“新民族根源音乐”之称。
该作的电子音乐部分运用合成器制作完成,电子音乐的音色来自YAMAHA-TX802音源发生器。
正是这款发生器中的Full Tines+’s音色激发出了作者的灵感。
在总谱上,我们可以看到两组弦乐编制:一组是弦乐四重奏,另一组是弦乐队。
这就使该曲的整个弦乐形成了两个大的层次。
在这两个层次中,弦乐四重奏中各声部的独奏音响与弦乐队的群奏音响通过“拨奏、连奏、音串”共同勾织出“纹饰”中的“点、线、面”。
这种多点、多线条、多面的多层次结构所形成的乐队音响,在错综复杂的声部运动中为电子音乐的进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音乐的主导旋律运用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同时,西方音乐创作的理性思维和现代音乐中模糊调性的写作特征也很明显,并与传统音乐手法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该曲的神秘基调。
《太一II》是旅法作曲家许舒亚于1991年为长笛与电子音乐创作的个人首部电子音乐作品,时长14分22秒,曾分别获得法国第21届布尔吉斯(Bourges)国际电子音乐作曲大赛二等奖(一等奖空缺)、意大利第15届路易吉·卢索罗(Luigi Russolo)国际电子音乐作曲比赛二等奖和日本东京“入野义朗(Irino Yoshiro)音乐奖”。
该作品是在法国的电子音乐实验室内创作完成的。
许舒亚在传统器乐写作和电子音乐创作上都有着较大的成就。
他的电子音乐风格深受法国电子音乐流派影响,虽数量不多,但早期创作的《太一II》至今仍是中国电子音乐作品中的佳作。
他认为,中国电子音乐赶超西方大有希望,若能够在系统研究之上结合本土音乐特点,极有可能诞生代表中国的“东方学派”。
该作中,电子音乐部分的声音来自对真实乐器的声音采样,其中包括箫和长笛的“打键”、“吐气”等噪音类声音。
在通过模拟与数字结合的技术手段将声音原形进行多重变形、合成后,作曲家创作出了能够充分展现该作品自身特点的个性化声音。
从命题文字“太一”来看,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是对宇宙终极问题的一种关怀。
“太一”是中国古老的哲学范畴,但作曲家在调式方面并没有选择中国传统调式,相反还使用了无调性和微分音等西方现代音乐写作手法来表现“太一”所蕴含的东方哲学思想,无疑是引人注目的。
作品的曲式结构如下图所示。
该作品有两种情绪特征,也可称为两种音乐形象:第一种是引子与A部分中体现的长气息的、悠远的东方音乐特征(见谱例1);第二种是B段与C段中充满急速流动感的、噪音类的音响特征(见谱例2)。
这两种音乐情绪是形成该曲音乐“语汇”的基础。
谱例1谱例2A段以不同形态呈现了三次,主题材料是长笛吹奏的二度颤音及震音音型,其发展过程中还使用了大量的花舌、微分音、超吹等技法。
B段中,长笛出现了急速的琶音和大跳音程,并明确了音高,与A段形成对比。
C段使用了大量的非乐音演奏法,中间部分出现了长笛集中吹奏高音区长音的段落,从而形成整个乐曲在音高方面的高潮。
该曲的采样音色在使用上可大致分为三类:原始音色、复合音色、通过效果器改变的音色。
原始音色例如在乐曲开篇用箫的采样来演奏的、奠定了全曲的东方音乐基调的段落,又如A段中对由长笛采样的“气声”和打键声的使用。
复合音色例如A段中对长笛采样音色进行多次叠加后获得的音色。
通过效果器改变的音色不妨以从 B段开始到过渡段结束这一区间为例,该区间中,电子部分的音色都是用采样的原始声音进行了多种效果器处理后得到的,并明显可识别出GRM TOOLS效果器的音效风格。
《太一II》体现了作曲家对电子音乐声音概念的准确认知。
作品通过多样的现代音乐创作手法及含蓄的民族音乐表达形式,传递出“太一”所蕴含的玄妙的中国哲学思想。
传统的民族气韵与西方激进的微分音手法,在这部作品中通过碰撞对比与相互交融,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作品《吟》为中国竹笛(大曲笛)与电子音乐而作,是张小夫的首部电子音乐作品,同时也是他的音乐会保留曲目,初创于1988年,时长10分2秒,1994年10月3日首演于北京音乐厅。
张小夫是中国当代作曲家群体中为数不多的跨界作曲家之一,作品类型多样。
1988年之后,电子音乐是他主要的创作方向,代表作有《不同空间的对话》、《吟》、《诺日朗》等。
他的电子音乐创作深受法国流派影响,但在音乐风格上主张融入更多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使中国的电子音乐风格区别于西方的现代音乐,形成独特的民族音乐语言。
该作品分为两个版本,1988年创作的是第一版,第二版则于20XX年重新制作。
两版作品相比,乐器(中国竹笛)部分未作改动,电子音乐部分有所区别。
鉴于本文主要探讨中国电子音乐的早期作品,在此只对第一版进行分析。
该作品从命题到音乐写作手法,无论从表层上看还是从内部细节上分析,都可发现明显的中国民族音乐特征。
由于作品的雏形是作曲家早年为竹笛与乐队创作的协奏曲,器乐部分的写作已相对完善,故在结合电子音乐之时,竹笛部分未做改动。
由于这部作品也是作曲家早年间涉猎电子音乐的首部作品,加之在创作前并没有接触过太多电子音乐作品,故该曲的整个创作过程都是在摸索中进行的,带有尝试性。
作品《吟》的1988版(以下简称《吟》)以电子合成器为电子声音创作技术平台,所用合成器包括YAMAHA DX-7、Roland D50和Roland S50等。
作者通过调音台将合成器的声音分轨录入多轨模拟磁带录音机,最后将录好的声音整体缩混、合成。
“旧版电子音乐部分组织声音的方式是:前期在多台型号、发声原理以及声音风格各不相同的电子合成器里寻找声音;中期将选择好的声音经过调音台,以分轨、分声部的方式录入多轨模拟磁带录音机;后期把录制好的声音进行整体的缩混、合成,包括对音量(Volume)、声像(Pan)、均衡度(EQ)、混响度(Reverb)等的调整。
”⑩在电子音乐部分的创作过程中,作曲家运用合成器中的调频技术改变声音原形,尽可能地使电子化声音与真实乐器的音色相对统一。
FM调频技术可以对声音波形的频率进行有效的控制,基于此,作曲家在合成器中合成了多种贴近本曲风格特点的声音,并将这些声音作为基本材料,根据作品的需要在不同段落予以展现。
但单独展示一个声音是远远不够的,在通过调音台的分轨录音后,作曲家将多种不同性格色彩的声音叠加起来,形成多种频段、多种动态的电子音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