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监利县第一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阅读《红楼梦》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学案17《红楼梦》

的超越方面,中国古人显示了非凡的思想智慧和理论勇气。一方面,古人通过想象 拟构的方式,将人与天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在早期神话中,天与地之间是相通 的,中间有柱子连接,地上的人可以通过天柱爬上天,与神往来,神也可以沿着天 柱下到人间。绝地天通以后,天地之间的联系中断了,只有少数人才有资格和本领 上天入地。与此同时,古人将宇宙天地想象成房舍,天似穹庐,覆盖在大地之上, 就像屋宇笼罩着房基一样。为了寻求进一步的稳靠性,古人还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将 其对天地宇宙的认知想象拟构出来,如建筑、墓葬、礼器、图绘、诗文等,形成了 一个个与大宇宙相对应的“小宇宙”。这种想象天地的方式逐渐演变为后世叙事文学 的重要主题,在志怪、传奇、戏曲、小说中广泛存在。尤其是在《西游记》等明清 神魔小说中,有关宇宙天地空间的想象与超越无限时空的企望交缠在一起,构成了 小说叙事的重要思想文化语境,同时也是推进小说情节的强劲动力。另一方面,中
国早期思想家以理论思辨的方式对空间进行反思和抽象,将其对空间的理解和认识 融入诸如宇宙论、道论、卦象论、阴阳五行学说等思想框架中。其中,老子和庄子 的道论空间观显示了突出的思想原创性与理论辐射力,对后世文学艺术特别是诗歌、 绘画、园林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西方探求究竟以达真知的空间观不同,中国古人更倾向于从人的现实需要出 发认知宇宙天地空间。两者都是为了在混沌中寻求秩序,但出发点与方式不同。西 方是先向外探求,获得普遍的、永恒的、抽象的“形式”,再以此为依据来制定社会 秩序。中国古代则是先反问自身需要什么样的秩序,再向外寻找宇宙天地的依据。 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的空间观是以人合天,中国古代则是以天合人。这使中国古 人更愿意以一种亲和的姿态探天问地,并且按照自己的居所及所熟悉的地上秩序想 象拟构原本神秘莫测的宇宙天地。地上有王都与方国,天上也有中央与四宫。除了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部编新高考版)整本书阅读 《红楼梦》 叙事赏析——立体结构,草蛇灰线

(2)花的暗示。例如,第六十三回中:①宝钗的“动人”,就品貌言行,则体 现了东方女子的典型美——进退有据,刚柔有度,行止得当,藏用俱时,集 闺阁伦理于一身,其容姿之美、身态之静、谈吐之温婉。这正是“艳冠群芳” 的牡丹的品格。②黛玉冰清玉洁,纤细柔弱,多愁善感,一如清新带露的出 水芙蓉,用自己的纯洁和恬静,映照着俗世的污浊和喧嚣。③湘云有如“花 中神仙”般的潇洒倜傥和名士风度,天真坦荡的性格使得其自身有如海棠般 “崇光泛彩”。 (3)梦的暗示。例如,贾宝玉的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中来到类似后文大观 园的太虚幻境,梦到了司风情月债的警幻仙姑,翻阅了暗示家中姐妹命运的 “金陵十二钗”册籍,欣赏了《红楼梦》十二支曲子,可以说此梦是《红楼 梦》一书的总纲。
书中女主角之一薛宝钗,其举止言谈“淡极始知花更艳”,内心世界一直 让人品琢不透。第三十六回中写到宝玉在睡梦中骂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 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薛宝钗听了这话,“不觉 怔了”,反应只一“怔”字。这个处处有意表现大家闺秀气度的冷美人, 对宝玉究竟是否有情?还是介于有情无情之间?听了宝玉的梦话,她是尴 尬、惊异,还是失望、委屈?书中只字未提。 在《红楼梦》中,叙述者不仅熟练地运用全知视角以及限知视角进行叙述, 而且还将两种叙述视角交替使用,从而使得全书的故事叙述显示出极其丰 富的审美意蕴。
(3)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小说的贯穿线索。刘姥姥一 进荣国府,作为故事的开端;二进荣国府,深入其中,引出贾府衣食住 行的方方面面;三进荣国府,则目睹贾府的衰败。总体而言,刘姥姥三 进荣国府,见证了贾府的盛衰。
2.脂砚斋评点《红楼梦》时不止一次提到“草蛇灰线”“千里伏线”等 语。“草蛇灰线”是中国传统小说的常见技巧。“草蛇”指蛇在草中爬 行会留下若隐若现的痕迹;“灰线”指线在灰烬堆中拖行,也会留下若 隐若现的痕迹。“草蛇灰线”是一个比喻,比喻文学作品中时断时续的 线索、伏笔与照应。请在《红楼梦》中找到一处体现“千里伏线”的写 法,并加以赏析,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 语言运用1复习 新人教版.doc

高考语言运用训练题1.从中学所学古典诗词中举一个恰当的例子补写在下面划线处。
要求所举例子引用正确、紧扣虚实关系,并有适当的分析,字数在80字以内。
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虚为用”。
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字面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
所写之景是实,所抒之情为虚。
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再如苏轼《江城子》中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作者与妻子伉俪情深,虽生死殊途而旧情难忘。
积思成梦,悲喜交集,这是虚写。
而实则是写梦醒后的悲伤。
这样虚实结合,写出了作者对亡妻思念之深之切之苦。
再比如2.学校举行大型朗诵会,请你为白居易的《琵琶行》或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一段主持词。
要求:①语言生动,有文采,至少用一种修辞格。
②至少引用原作中的一句诗文。
③不超过60字。
3.因为陈焕生早先家无余钱剩米,别人就送了他一顶“漏斗户主”的帽子。
这帽子他一戴多年。
后因他家境渐趋好转,“漏斗户主”的帽子便不翼而飞了。
其实,这里所说的帽子只是反映帽子主人某种特征的绰号。
下列人物均出自高中语文课文,试给他们中的任意两位戴上“帽子”,并根据课文或原著内容,简要说明送帽子的主要原因。
葛朗台:别里科夫:贾宝玉:4.从下面提供的课文篇目中任选一篇课文,写一则课文题解。
(不超过100字)李白《蜀道难》杜甫《春夜喜雨》鲁迅《阿Q正传》朱自清《荷塘月色》5.请依据给出的对联下联的形式概括《窦娥冤》的内容。
上联:下联:莺莺黄花西风长亭送别十里啼泪愁眉6.仿照下面对中国历史的述说,请对语文课本加以述说。
要求:句式相同,要反映出语文课本的特征。
中国历史书:揽古今风雨,凸现华夏脊梁,点点滴滴,诉说天道沧桑。
语文课本:7.每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都吸引了无数人参与,所评选出来的人物也感动着整个中国,感动着整个世界。
2024届高考第一轮专题复习————红楼梦 整本书阅读 教学PPT

第
个
四 章
别
细
节
探
究
(一)贾家之女贾敏为什么嫁给林如海?
探花郎,进士第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兰台寺大夫,是中央监察官员,天子近臣。 巡盐御史,是监督地方盐政的官员。盐政,是古代重要的赋税来源。
1.贾家(代化、代善)是武功出身,从一代荣国公(代善)便开始谋求弃武从文 的家族转型,联姻书香门第的林家是关键一步。 2.贾代化和贾代善掌控者庞大的军队,到他们的下一辈,再没有直接控制军权。 3.贾敏父亲贾代善是二代荣国公,祖父是荣国公贾源,世袭公爵。林如海是加爵 的侯爵。
(五)金陵十二钗
1.四大家的原籍在“金陵”。贾家共二十房,其中八房住在京城,十二房住 在金陵。史家共十八房,其中十房住在京城,八房住在金陵。王家共十二房, 其中二房住在京城,十房住在金陵。薛家共八房,全部住在金陵。贾家老家 在金陵,因做了京官所以居家移居京城。家人一起住在京城,相当于书中所 提过的“合家上任”或“携家眷上任”。 2.贾宝玉梦游太虚仙境的时候,在掌管金陵女子的册室里见到的金陵女子的 正册只写了最主要的12个女子,所以后人称正册的12个女子为金陵十二钗。
《第
人二
物
章
关
系
及
主
要
情
节
第 一 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第 二 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第 三 回 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第 四 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 五 回 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第 六 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第 七 回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第 八 回 贾宝玉奇缘识金锁 薛宝钗巧合认通灵 第 九 回 训劣子李贵承申饬 嗔顽童茗烟闹书房 第 十 回 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 第 十一回 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见熙凤贾瑞起淫心 第 十二 回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第 十三 回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名著阅读《红楼梦》解答题分析

1、学校将在展窗进行以“《红楼梦》中的女性”为主题的海报展出,如果请你从《红楼梦》中选择一个女性人物,以某个特定情境为背景,为她设计一张海报以突显她的某一方面人物形象特点,你将会怎样设计?要求:①描述海报中的场景、人物情形。
②说明你想通过这张海报反映该人物的哪个形象特点,并简述理由。
③不少于180字。
【答案】史湘云醉卧于花园山石僻处一个石磴子上,已经甜甜入睡,进入梦乡,头上枕着一包用鲛帕包着的芍药花瓣。
微风轻拂,身旁的芍药花瓣儿在风中轻轻地飘落,落在史湘云的脸上、头上,衣服上,花瓣儿映衬着湘云年轻的脸庞、靓丽的衣衫。
那一刻,她安静、祥和、俊美的脸庞在鲜花的映衬下,更显得娇嫩欲滴,娇媚无限。
她手中的圆扇掉在了地上,也半被落花埋了。
一群好事的蜜蜂蝴蝶也闹嚷嚷的围着,好像在守卫着美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
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
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
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本题先明确要求“描述海报中的场景、人物情形”;“通过这张海报反映该人物的形象特点,不少于180字。
场景和人物依据《红楼梦》原著湘云醉酒即可。
实际上这道题也可理解为考查对《红楼梦》中人物性格的理解和把握。
【点睛】微写作的考查要求常常与表达方式、修辞、句式、人称、角度等语言表达联系起来。
从本质上说,微写作是语言综合运用题。
微写作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改写、扩写、缩写、仿写以及种种片段性写作。
2、文学评论中有“性格即命运”的说法,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从《红楼梦》中任选一个人物,谈谈你的理解。
要求观点明确,结合作品内容,自圆其说,不少于150字。
【答案】林黛玉在《红楼梦》里是个异数,既孤芳自赏又自伤自怜,这样复杂的性格却完美地统一于一身,所谓“性格即命运”,这话在林妹妹身上格外适合。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专题检测(含答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专题检测1.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6分)《红楼梦》中,空空道人担心石头上的故事“世人不爱看”,因为故事写的不过是“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
“小才微善”的意思是,有点小才情、小长处。
你是否同意用“小才微善”来评价宝钗、探春和王熙凤呢请从三人中任选一人,结合原著内容,说明理由。
2.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6分)《红楼梦》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充分体现了贾府内外的种种矛盾。
请从元妃省亲、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这三个事件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的相关内容,简要说明该事件能体现哪两种矛盾。
3.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5分)有评论者认为,贾宝玉的叛逆性表现在他对少女们的同情、尊重和一往情深。
请从原著中分别举出三个具体情节,加以印证。
4.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5分)鲁迅评价《红楼梦》时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呼吸领会之者,唯宝玉而已”,你认为宝玉“领会”到了什么请结合一处情节简要分析。
答案 (示例)先生这句话是说,富贵之中,早已遍及悲凉之雾,然而感受领会到的,只有宝玉一人而已。
(1分)宝玉在大富大贵生活之中,领会到聪明灵秀、纯洁天真的少女们的美好,尽全力维护,但同时也深知这份美好终将被虚伪丑陋、腐朽无能的社会吞噬。
(1分)他想尽办法去探望被遣出大观园的晴雯,与晴雯交换信物留作念想,晴雯死后他更是动情写下《芙蓉女儿诔》以示祭奠。
(2分)但姐妹们的变迁、丫环的生离死别,让他目睹了一幕幕丑剧和悲剧,从而产生了颓势无法挽回的浓厚的失落和无力感。
(1分)解析首先解释鲁迅的评语,然后提炼概括宝玉的认知,最后结合具体情节解读这种认知。
所选情节可以是晴雯《芙蓉女儿诔》、黛玉之死、金钏之死等。
5.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5分)宋人知雪,以雪构建了大宋独特的雪文化;雪芹喜雪,以雪为《红楼梦》锦上添花。
《红楼梦》书中,曹公或以雪营造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或直书雪中雅事,烘托人物形象;或以雪入诗,展示丰富寓意……请选择以上一个角度,概述与雪有关的内容,并加以分析。
整本书阅读之《红楼梦》阅读备考(从教材中来,到高考中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学类阅读(全国通用)

必备知识•核心聚焦
一、关键大事件梳理专题 《红楼梦》120回,情节繁复多变,但是在结构上起着“起承转合”作用(比如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抄检大观园”等)或能集中展现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比如 “元妃省亲”“共读西厢”“探春理家”等)的情节,要进行重点的梳理,便于把握小说 的整体结构。举例如下:
1.木石前盟(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这一回,以神话传说的方式交代宝黛二人的前世今生。 林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一株绛珠仙草,贾宝玉的前身是补天石,亦即 神瑛侍者。神瑛侍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天用甘露灌溉绛珠草,使仙草既受天地精华,又受甘露滋 养,于是脱掉草胎木质,修成女体。后来神瑛侍者下凡造历幻缘,绛珠仙草决定也 下凡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
四、刻画人物手法专题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而又各具特色,这离不开作者高超的塑造人物的手法
的运用,这里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分析人物刻画的手法。 人物的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体,虚实兼用。对王熙凤、贾宝玉等主要人物
详写,对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则略写,对贾母、王熙凤、 贾宝玉出场是实写,而对贾政、贾赦等未出场的人物则属于虚写。
对王熙凤的描写,作者在没有正面描写人物之前,就先通过人物的笑语声,传 出了人物内在之神。接着作者用重笔浓彩描绘了其外形特征:“一双丹凤三角眼, 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接下 去贾母介绍:凤辣子。侧面描写体现了这位浓妆少妇的性格特征和贾母对她的宠 爱。然后正面描写了凤姐的语言,展现其八面玲珑的性格特征。
3.谐音法 如袭人的图谶:破席→袭。宝钗的图谶:雪→薛。元春的图谶:弓→宫,香橼→ 元。李纨:“桃李春风结子完”→李,完→纨。青埂峰→情根,十里街→势力,仁清巷 →人情。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部编新高考版)整本书阅读 《红楼梦》 人物赏析——正邪两赋,圆形立体

活动二 把握写人原则和手法
(一)写人原则 1.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二元对立(正邪两赋)”的手法塑造了一大 批性格迥异、个性鲜明而又复杂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具体人物分析这 一手法的运用特点。
答案 所谓“二元对立”法,就是指作者在塑造人物时不是只写其好,也 不只是只写其坏,而是“正邪两赋”“小才微善”,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 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在《红楼梦》众多人物中,没有一个人物是绝对的 善,也没有一个人物是绝对的恶。就以主人公贾宝玉为例,他富有爱心、 温柔多情、聪明灵秀,但有时乖张顽劣、颐指气使。他会对下人大发脾气, 枫露茶事件不分青红皂白赶走茜雪就是一例;生气时踢袭人;无聊时调戏 金钏儿;对家庭衰败不主动承担责任等。 《红楼梦》塑造了一大批各美其美的美女、才女形象,但不打造绝代美女 与才女群,而是各有其陋,用脂砚斋的话说:“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 请看下列美人才女的“正邪两赋”:
背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入空门。 ② 时代的震荡、家族的衰败、思想的深刻矛盾与性格的 “乖僻邪谬”等。
人生启示
保持天性的纯真与善良。 做独特而又思想自由的自我。 敢于蔑视和反抗陈规陋习及不合理的制度。 即使不能改变现实,依然保持自我而不同流合污。
3.请列举影响贾宝玉心灵成长的五件大事,按其影响的程度排序并作简要 说明。 答案 (提示)影响贾宝玉心灵成长的大事主要有初试云雨情、听曲悟禅机、 共读西厢、金钏儿投井、晴雯屈死、黛玉魂归等,对重要程度的理解因 人而异,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曲词 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
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宝钗戏蝶,宝钗借扇机带双敲,宝钗探伤,教导爱读“杂书” 经典情节
的林黛玉,小惠全大体。
家庭背景
出生于富商家庭,一直养尊处优,家庭环境优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内容简介:《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是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旷世奇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
此外,作者还对封建的司法制度、婚姻制度、科举制度、奴婢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艺术成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它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
《红楼梦》在艺术表现上普遍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作者安排了鲜明对照的两个世界:一是以女性为中心的大观园,这是被统治者的世界;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这是统治者的世界。
作者还常常拿一个人对两件事的不同态度对比,拿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态度对比,在对比中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隐秘,表达作者的爱憎倾向。
《红楼梦》善于处理虚实关系,它实写而不浅露,虚写而不晦暗,创造出一个含蓄深沉的艺术境界。
作者善于运用春秋笔法,也就是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
比如将王夫人对林黛玉的憎恶写得十分含蓄。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
它以一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社会的各阶级和阶层都得到了生动的描画。
《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一、作者所提倡的是在生活真实基础上提高了的艺术真实,而非生活的照样记录。
曹雪芹正是以十年辛勤的劳动,对生活素材进行了严格的挑选,把自己观察、体验到的丰富的社会生活作了高度的加工、提练,才能创作出像《红楼梦》这样典型、这样集中、这样完美的反映社会的作品。
它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复杂而且天然浑成,表现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高度成就。
二、曹雪芹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以精雕细琢的工夫,描绘了一大批活生生的典型形象,他们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
而且其中不少形象,如宝玉、黛玉、宝钗、凤姐、刘姥姥等已流行在生活之中,成了不朽的典型。
作者能把关系十分亲近的人,写得个性分明。
曹雪芹在描写人物时,根据他们所处的不同地位,分别采用不同手法。
对一些主要人物,通过不同情节,从不同的角度层层深入地镂刻出他们最主要的性格特征:如宝玉对女孩子的热爱与同情;黛玉的孤高自许、多愁善感;宝钗的虚伪和会作人;王熙凤的泼辣、奸诈和狠毒;都表现得特别的突出。
对人物其他方面的特征则采用了前后重点不同的补充描写的方法,从而使这些形象表现得十分深刻、饱满,给人以不可磨灭的印象。
对比较次要的人物,一般是先用淡淡的几笔带过,等到一定时候,就抓住典型事件集中描写,突出其性格特征。
如探春形象的刻画,在她初次出现时并不引人注意,但到了“理家”和“抄检大观园”中,就突出她的性格特征,给人们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红楼梦》善于把人物放在特定的艺术气氛里,来烘托出人物的内心情绪,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这是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诗词和戏曲中情景交融的描写。
如小说写大观园的第一个春天,几乎大观园中每一个人都感觉到春天的温馨。
在这种欣欣向荣的气氛下,宝、黛的爱情也在顺利地发展着。
二十九回起着力写出宝、黛爱情的矛盾和痛苦,这时气候也令人特别烦躁。
三十五回起,宝、黛之间的感情纠葛解决了,随着爱情的成熟,转入了一个平静的阶段,这时天气也转变为清爽、宁静。
但随之而来的他们的爱情和封建环境的矛盾更加尖锐,终于不能解决,这时气候又转入无限的萧瑟、悲凉,出现了一股浓烈的悲剧气氛。
《红楼梦》就这样出色地用气氛烘托人物内心情绪,创造出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使作品中的爱情描写更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在用环境来烘托人物性格方面,《红楼梦》也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在潇湘馆、蘅芜院和秋爽斋等描写中,环境的特点和人物性格无不异常协调。
如潇湘馆的竹林、垂地的湘帘、悄无人声的绣房和透出幽香的碧纱窗,组成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
这个境界不仅和黛玉的气质完全相吻合,而且它反过来又把黛玉的形象衬托得更优美动人。
在我国古典小说中向来不大重视人物的内心描写,但在《红楼梦》中则有许多地方描写得极为深入、细腻,成功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他们的内心秘密。
二十三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写出了正处在初恋时期的林黛玉,在听到表现少女青春觉醒的戏文时,所产生的种种细微曲折的感情:起初“十分感慨缠绵”,继之以“心动神摇”,“如醉如痴”,最后掉下了眼泪。
三十二回中,当黛玉听到宝玉背里和史湘云、袭人说她从来不说那些“仕途经济”的“混帐话”以后,作者这样描写她当时的心理: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
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的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的知己,既你我为知己,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呢?既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
”我虽为你的知己,但恐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何!通过以上深入、细致的描绘,出色地表现了黛玉内心深处种种隐微曲折的情感,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物性格。
在《红楼梦》中充满着日常生活的描写,这些描写是那样的细腻、逼真,《红楼梦》中日常生活的描写,都是经过了作者精心的提炼,富有典型性和倾向性。
通过这种描写,发展了故事,展现了性格,展开了矛盾斗争。
如小说中描绘贾府无数次宴饮,本来很容易写得平庸、重复,但作者能表现出每次宴饮的不同内容和特点,通过这些描写不仅显现出各色各样的人物性格;同时也反映了这个封建贵族大家庭由盛而衰的变化。
如七十五回中写贾母等人中秋赏月,参加的还是过去那些人,席上摆的依然是山珍海味,可是先前场合所常见的热烈气氛已一扫而空,大家都在那里强颜欢笑,最后落得个酒阑人散,月冷灯昏,笼罩着一片凄凉悲惨的气氛,表现了这个贵族大家庭的没落和衰败。
作者又善于在日常生活的描写中掀起大波澜,使情节有起有伏,不会给人以沉闷的感觉。
三、《红楼梦》的语言最成熟,最优美。
其特点是简洁而纯净,准确而传神,朴素而多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小说中那些写景状物的语言,绘色绘声,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宝钗扑蝶、黛玉葬花、晴雯补裘、湘云醉卧芍药裀等,全然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在这些画面里,人物的神态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小说有时在突出人物情态的时候,往往一句话,甚至一个字都是凝聚着重量。
如二十三回里宝玉被贾政叫去的一段描写。
……惟宝玉喜之不胜。
正和贾母盘算,要这个,要那个,忽见丫鬟来说:“老爷叫宝玉。
”宝玉呆了半晌,登时扫了兴,脸上转了色,便拉着贾母,扭的扭股儿糖似的,死也不敢去。
……宝玉只得前去,一步挪不了三寸,蹭到这边来。
……宝玉只得挨门进去。
……(贾政)说毕,断喝了一声:“作孽的畜生,还不出去!”……宝玉答应了,慢慢的退出去,向金钏儿笑着伸伸舌头,带着两个老嬷嬷,一溜烟去了。
在这段描写中,作者采用了“挪”、“蹭”、“挨”、“退”、“一溜烟”等词,异常准确而逼真地刻画在宝玉的种种神态,充分地表现了他前后判然不同的情绪。
《红楼梦》中的诗词能和人物、故事紧紧揉合在一起,它们被熔铸在整个艺术形象中,从而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黛玉的《葬花词》、《秋窗风雨夕》和《柳絮词》中,出色地表现了这个少女的多愁善感和孤芳自赏。
宝钗的《柳絮词》表面上是“温柔敦厚”,骨子里野心勃勃。
这正是这个封建淑女的心理写照。
在宝玉的《芙蓉诔》中反映了他和封建环境对抗的精神,从而表现了他的坚强不屈的叛逆性格。
四、《红楼梦》在艺术结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是非常突出的,在它以前的长篇小说以《三国演义》的结构为最完整。
但《红楼梦》比起《三国演义》来显得更宏伟、更严密、更完整。
小说为了表现十分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以及服从作品中矛盾斗争和人物性格发展的要求,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和贾府的由盛而衰为线索,把众多人物和复杂、纷繁的事件组织在一起,这些人物、事件交错发展,彼此制约,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艺术结构。
这个结构的内部百面贯通,筋络相连,纵横交错,但又主次分明,有条不紊,它使我们感到生活的河流在那里波澜壮阔、汹涌澎湃地前进!五、《红楼梦》接受民族文化传统是多方面的,前代的诗歌、散文、戏剧、绘画等都给了它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西厢记》、《牡丹亭》这些优秀的作品对它的思想影响更为明显。
而《金瓶梅》这类小说在题材和描写手法上对它的影响更为具体。
《红楼梦》的作者就是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巨大的创造和发展,使它成为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的高峰。
所以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重要内容:1.《红楼梦》的几个名称:《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
2.《红楼梦》人物名称特点:①甄士隐—真事隐去“作者自云:因曾经历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②贾雨村—假雨村言“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③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
3.无材补天女娲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十二丈,方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
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此石被疯癫二仙携入人间,经历了一段离合悲欢炎凉世态。
4.还泪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一棵绛珠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后来神瑛侍者欲下凡造历幻缘,绛珠仙子因为灌溉之情未偿,也愿去下世为人,但把自己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
5.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贾雨村因为学生林黛玉连日不上学,出门散步,遇见冷子兴。
冷子兴向他介绍了贾府的家系、地位和贾府的人物关系及有关宝玉衔玉而生等奇异的事情。
作用:初步介绍了贾府的人物关系、特殊地位,交代了贾府主要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暗示了贾府的命运。
6.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的母亲去世后,贾母派人接林黛玉进京。
林黛玉进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
恭敬地拜见贾母等一干人,并与宝玉相见。
作用:在前回演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展示贾府的风流富贵、贾府的生活习惯以及贾府一些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7.宝玉摔玉林黛玉初进贾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