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4单元9古诗三首 从军行-人教部编版
合集下载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 从军行》(课件

默读《从军行》,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 的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你在诗中看到了什么画面呢?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地方都有什么特点? 你会给孤组什么词?
青海湖
祁连山
玉门关遗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
在我们学过的爱国诗词中,有“死前恨不 见中原”,期待着旧业光复的陆游的《示 儿》,也有生死都要无愧为英雄豪杰之气 魄的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每一个时代, 都有爱国主题的诗词,每一个时代,都有 爱国将士杀敌报国的动人事迹。这节课,
我们又将学习一首爱国诗词——《从军 行》。
《从军行》就是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 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从军行》 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总题目,在这个题 目下一共有七首小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读准 读熟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读到这里,你有些,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 一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 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 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 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 更点出了这座“孤城”西拒吐蕃,北 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同学们想象一下,戍守在这样一座孤城之中 的将士们会有怎样的心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边塞战事多吗?从哪里看出来?(百战、 穿。)由此,你想到什么?
你在诗中看到了什么画面呢?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地方都有什么特点? 你会给孤组什么词?
青海湖
祁连山
玉门关遗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
在我们学过的爱国诗词中,有“死前恨不 见中原”,期待着旧业光复的陆游的《示 儿》,也有生死都要无愧为英雄豪杰之气 魄的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每一个时代, 都有爱国主题的诗词,每一个时代,都有 爱国将士杀敌报国的动人事迹。这节课,
我们又将学习一首爱国诗词——《从军 行》。
《从军行》就是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 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从军行》 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总题目,在这个题 目下一共有七首小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读准 读熟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读到这里,你有些,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 一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 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 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 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 更点出了这座“孤城”西拒吐蕃,北 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同学们想象一下,戍守在这样一座孤城之中 的将士们会有怎样的心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边塞战事多吗?从哪里看出来?(百战、 穿。)由此,你想到什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从军行》古诗三首PPT课件

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背诵其它的边塞诗。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用 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从军行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青海长云暗雪山,你觉得该怎么读?
青海 长云 暗雪山
读了诗,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 样的景象?
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 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 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你觉得有何不同?
孤城遥望玉门关
倒文
这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 卷?
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 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 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 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 —玉门关。
(
),
(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 。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第九课 古诗三首
从军行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
第1课时
0 1 初知边塞诗
目 0 2 初读古诗,了解作者 录 0 3 再读古诗,合作学习
0 4 感悟诗意,朗读体会
0 5 指导写字,拓展延伸
接龙游戏
同学们,我们读过不少古诗,老 师想让同学们展示一下,我开个头,看 谁能接下去,好吗?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从军行》课件(共31张PPT)

内容 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指点朗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把握节奏。
参军行(之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理解词语
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 始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产生战争。
诗歌主旨
通过描写边塞悲壮、开阔而又迷漫暗淡的景物描写,衬托 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和戍边将士不畏艰巨,守卫边疆的豪情 壮志。源自拓展延伸 (一)边塞诗表现的思
想感情分类
1.描画边塞雄奇壮丽的特殊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拓展延伸 (一)边塞诗表现的思 想感情分类
2.描写艰苦猛烈的戍边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李 白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 下 曲》 卢 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 军 行 》王昌龄
拓展延伸 (一)边塞诗表现的思
拓展延伸
(三)边塞诗 的风格
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清新幽雅,缠绵悱恻;或大方高 歌,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 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
随堂检测
1. 组词 海( 大海)( 海水 ) 关( 开关 ) ( 关口 ) 2.比一比,再组词。 砂 (砂砾 ) 海( 海水) 暗(黑暗 ) 沙( 沙子) 悔(后悔 ) 黯(黯淡 )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参军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想象诗句所描画的画面,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 敌之志。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从军行》课件(共16张PPT)

说说你好像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
品读赏析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磨终破 不还
不破楼兰终不还。
不破楼兰终不还
参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女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合
不破楼兰终不还。
《参军行》
唐·王昌龄
王昌龄的《参军行》 一诗穿越千年,成为 我们民族共同记忆的 是将士们的英勇顽强、 精忠报国的雄心壮志! 它既是那个时代边塞 诗的主旋律,穿越千 年,它也应该是我们 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悟诗情
唐朝中期70年间战争数量到达228次
战士人数达10万人以上的战争有36次 战士人数1万人以下的战争有110次
黄沙百战穿金甲,
唐朝的对外战争
与突厥的战争共4次,历时100多年 与奚契丹的战争共9次,历时100多年 与回纥[hé]的战争共3次,历时71年 与突骑施的战争共2次,历时9年
不破楼兰终不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参军行
(唐)王昌龄
“参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 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品诗境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பைடு நூலகம்
注释: 【青海】指青海湖。 【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孤城】当时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孤城。
向英雄致敬
诗读中一写读了,哪你些看景到物了呢怎? 样的画画面一呢画?和同桌 说一说
如此广阔的边塞,却只 有戍边战士的身影,你
感受到了什么?
品诗境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注释: 【青海】指青海湖。 【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孤城】当时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孤城。
9古诗三首《从军行》ppt课件(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我会用“我认为这是一场
的战
争,我是从第 句诗中的
字看出来
的。”这样的句式来回答。
黄沙 百战穿 金甲
黄沙 百战穿 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 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穿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将士们在沙漠中身经百战,连铁甲 战衣都磨破了,他们下定决心,不打败入 侵的敌人,誓死不回家 。)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青海湖上空的乌云一
片连着一片,遮暗了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驻守在边疆孤城的战士, 向西遥望就是玉门关。将
黄沙百战穿金甲,
士们在沙漠中身经百战, 连铁甲战衣都磨破了,他
们下定决心,不打败入侵
不破楼兰终不还。 的敌人,誓死不回家。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 长云 暗雪山, 孤城 遥望 玉门关。
黄沙 百战 穿金甲, 不破 楼兰 终不还。
塞下曲
李白
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谢谢指导!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1、读 诗 句 2、想 画 面 3、悟 诗 情
自主探究
自由朗读三、四句 古诗,说说你仿佛看到 了怎样的画面?
合作探究
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自读 三、四句,请在相关的关键字下面打上三角形,并写上批注。
1、自读自悟。 2、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
合
青海长云暗雪山
•那你从“暗”字体会到什么?
青海长云暗雪山
• 那你从“暗”字体会到什么? (我从“暗”字体会到了边塞的环境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件)

②“孤城遥望”让人感受到“孤 城”中的人“孤”,这“孤城” 不 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将士们久住 “孤城”,举目无亲,孤苦伶仃,思 家怀乡。
【诗意】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 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
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戍边将士战斗、生活
西北边塞辽阔的景象 的典型环境
前两句诗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将士们为保 家卫国血战到底 的豪迈气概,这 也是诗人爱国之 情的体现。
不破楼兰 终不还!
朗读指导
齐读诗的后两句,前一句要读得压抑低沉,后 一句要读出戍边将士的气势和豪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
多诵读 悟诗情
主题概括
《从军行》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 ( 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 诗的( 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 染战争气氛。( 后两句 )集中概括了 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 决心破敌的豪情。
穿透,磨破
黄沙百战穿金Leabharlann , 第三、四句由情 不破楼兰终不还。景为交直融接的抒环情境。描写转
西域古国名,这里 泛指西域地区的各 部族政权
从这两句诗中,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听到了哪些声音?
黄沙漫天、将士的铠 甲都磨破了
刀剑撞击声、厮杀声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 样的情感?
古诗小资料
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 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等,十分 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 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 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 国的一束奇葩。
作者简介
王昌龄 字少伯,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诗 人。擅长七言绝句,他的边塞诗 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积极 向上的精神。
【诗意】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 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
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戍边将士战斗、生活
西北边塞辽阔的景象 的典型环境
前两句诗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将士们为保 家卫国血战到底 的豪迈气概,这 也是诗人爱国之 情的体现。
不破楼兰 终不还!
朗读指导
齐读诗的后两句,前一句要读得压抑低沉,后 一句要读出戍边将士的气势和豪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
多诵读 悟诗情
主题概括
《从军行》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 ( 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 诗的( 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 染战争气氛。( 后两句 )集中概括了 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 决心破敌的豪情。
穿透,磨破
黄沙百战穿金Leabharlann , 第三、四句由情 不破楼兰终不还。景为交直融接的抒环情境。描写转
西域古国名,这里 泛指西域地区的各 部族政权
从这两句诗中,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听到了哪些声音?
黄沙漫天、将士的铠 甲都磨破了
刀剑撞击声、厮杀声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 样的情感?
古诗小资料
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 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等,十分 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 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 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 国的一束奇葩。
作者简介
王昌龄 字少伯,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诗 人。擅长七言绝句,他的边塞诗 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积极 向上的精神。
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从军行》(课件)

青海长云暗雪山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 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 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 云。
雪山:即祁
青海长云暗雪山,
连山,山巅 终年积雪。
译文:青孤城遥望玉门关。
孤城:即玉 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 在今甘肃敦煌西。一 作“雁门关”。
译文:守边将士壮志不灭,不 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 两句诗把战斗之艰苦、 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 把战士们的决心写得铿 锵有力、掷地有声。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 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 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 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 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 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 声。
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 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 “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 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 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破:击垮。
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 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 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与李白、 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其 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 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 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 说法)。
黄沙百战穿金甲,
穿:磨穿。
金甲:铠甲。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课件

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环境描写,衬托了戍边将 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思乡
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观书有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即将破晓
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从军行
唐.王昌龄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景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人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理解 仅仅是移民在“望”吗?
诗人寄托了深切的同情,借遗民之 口,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 表达诗人的满腔悲愤和热切期盼。
从军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保 家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忧 国
卫 孤城遥望玉门关。 五千仞岳上摩天。 忧
国 黄沙百战穿金甲, 遗民泪尽胡尘里, 民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恶劣 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的绵延阴云使雪 山暗淡无光,孤城与玉门 关遥遥相对。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思乡
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观书有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即将破晓
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从军行
唐.王昌龄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景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人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理解 仅仅是移民在“望”吗?
诗人寄托了深切的同情,借遗民之 口,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 表达诗人的满腔悲愤和热切期盼。
从军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保 家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忧 国
卫 孤城遥望玉门关。 五千仞岳上摩天。 忧
国 黄沙百战穿金甲, 遗民泪尽胡尘里, 民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恶劣 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的绵延阴云使雪 山暗淡无光,孤城与玉门 关遥遥相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指导朗读:读出孤寂、忧伤的语气。
不破楼兰终不还
边疆这样艰苦,守边将士又是怎样 做的呢?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 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 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 就是将士们豪壮的誓言。齐读末句,读出激 昂、坚定的语气。
课前搜搜
乐府诗: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 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 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 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 的郊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 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 称之为乐府民歌。
课前搜搜
玉门关简介: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 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 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元鼎或元封中 (公元前116年-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 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
谢谢
从军行
自主预学
1.预学教材P53,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有哪些学习要求呢? 本单元主题是爱国为主题,学习要求有: (1)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2)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 2.预学第9课《古诗三首》之《从军行》,熟读古诗,自学生 字和新词。
什么是乐府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
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 遥遥相望。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 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 不返回家乡。
青海长云暗雪山
理解: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结合描绘图景,观察图上景物,这一句描写了几个 景物?( 青海长云雪山 ) (2)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怎样呢?( 环境恶劣 ) (3)一个“暗”字,给人以什么
孤城遥望玉门关
理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结合描绘图景,观察图上景物, 孤城遥望
(2)这句意思: 这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 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 思念家乡
黄沙百战穿金甲
(3)“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 什么? “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 “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 “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 斗之艰苦。
什么是边塞诗?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 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 题材的诗。)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
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 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 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 (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 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 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 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 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 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 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 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 细腻。有《王昌龄集》。
结合注释,理解词语意思。 (1)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 置神威军戍守。 (2)长云:层层浓云。 (3)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4)孤城:即玉门关。 (5)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6)破:一作“斩”。 (7)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城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8)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自主展学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 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 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这节课,你们将 一起学习一首乐府诗《从军行》。
《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 边疆军事生活。标题有“歌”“引”“曲”“吟”“行”等, 都属于乐府诗。《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 一组边塞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我们今天学习 的是其中的第四首《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从军 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不破楼兰终不还
边疆这样艰苦,守边将士又是怎样 做的呢?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 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 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 就是将士们豪壮的誓言。齐读末句,读出激 昂、坚定的语气。
课前搜搜
乐府诗: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 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 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 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 的郊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 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 称之为乐府民歌。
课前搜搜
玉门关简介: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 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 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元鼎或元封中 (公元前116年-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 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
谢谢
从军行
自主预学
1.预学教材P53,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有哪些学习要求呢? 本单元主题是爱国为主题,学习要求有: (1)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2)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 2.预学第9课《古诗三首》之《从军行》,熟读古诗,自学生 字和新词。
什么是乐府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
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 遥遥相望。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 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 不返回家乡。
青海长云暗雪山
理解: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结合描绘图景,观察图上景物,这一句描写了几个 景物?( 青海长云雪山 ) (2)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怎样呢?( 环境恶劣 ) (3)一个“暗”字,给人以什么
孤城遥望玉门关
理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结合描绘图景,观察图上景物, 孤城遥望
(2)这句意思: 这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 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 思念家乡
黄沙百战穿金甲
(3)“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 什么? “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 “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 “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 斗之艰苦。
什么是边塞诗?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 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 题材的诗。)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
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 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 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 (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 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 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 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 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 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 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 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 细腻。有《王昌龄集》。
结合注释,理解词语意思。 (1)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 置神威军戍守。 (2)长云:层层浓云。 (3)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4)孤城:即玉门关。 (5)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6)破:一作“斩”。 (7)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城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8)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自主展学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 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 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这节课,你们将 一起学习一首乐府诗《从军行》。
《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 边疆军事生活。标题有“歌”“引”“曲”“吟”“行”等, 都属于乐府诗。《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 一组边塞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我们今天学习 的是其中的第四首《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从军 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