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十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观舞记》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第19课《观舞记》

导学过程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热情。
以舞导入:利用多媒体放映印度舞蹈,展示美丽、华贵的印度服饰;活力四射的印度舞蹈;神奇、绮丽的印度风情,让同学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快进入兴奋状态。
抓住这一契机,提问: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干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确作者是谁,观谁的舞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后,谈初读的体会。
三.局部欣赏,发展个性。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说为什么喜欢并大声朗读。同学们可能会喜欢如下语段:
六.知识迁移,课堂延伸。
如果说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声响的话,那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是心灵之舞。只有心灵之舞才是真正的舞蹈。那请问同学们我们中国有这样的舞蹈吗?学生可能会答:有。
课题:观舞记
Hale Waihona Puke 学习目标1.让学生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了解舞蹈是以身体、神态、服饰表现内容的。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3.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重点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难点
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舞蹈艺术描写。
教具
多媒体
板
书
设
计
观舞记
身体
服饰
飞动的美神态
教
学
札
记
合理运用教学媒体,巧妙地整合手段与内容
现在上课都提倡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很多专家又在大声呼吁:“语文是语言的艺术,不可轻易用图解读文字,那样会抹杀学生的想象力,退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怎么办呢?无疑,就《观舞记》这篇文章来说,运用多媒体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而冰心老人的语言也是极美极富表现力的。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看舞与读书结合了起来。先在不读书的情况下展示舞蹈的实况录相,学生眼睛一亮,情绪被调动起来。再从语言的角度布置了活动任务:将自己的观后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接着再读文章,与作者的感受与描绘进行比较,顺势引入语言的学习;然后要学生将舞蹈《千手观音》用自己的语言描摹出来。媒体与文字、形式与内容的合理整合,使手段的运用与目标的完成和谐统一。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观舞记》教案设计(精选14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观舞记》教案设计(精选14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观舞记》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为主。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中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语句。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4.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本文是当代中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的绝妙佳作,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流,在朗读中学生就不仅能品味揣摩到文字的美,也可掌握一些生字词的音、形,故确立第一、二个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教师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模式,要以发展学生主体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为宗旨,故确立第三个教学目标。
外国优秀的文化是人类进步、文明的精神财富。
应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故确立第四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重点:欣赏优美生动的对舞蹈艺术的语言描写。
难点: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准备〕1.预习课文,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2.师生上网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
没有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录音机、磁带(轻音乐)、录像机(带)、投影仪。
〔设计思路〕新课标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能力,而初一正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教师的引导还很必要。
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能力,可创设特定的情境,以朗读作品中最富表现力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语言为“切入口”,逐步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获得自己的人生启迪。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以舞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杨丽萍的《孔雀舞》。
)师:请同学们用心欣赏这段舞蹈,然后说说你们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鼓励。
)动人的音乐,优美的舞姿,都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可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时,却似乎捉襟见肘,为语言的匮乏而苦恼,但大家别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冰心老人的《观舞记》,相信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会有许多收获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9课《观舞记》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观舞记教学目的:1.积累与本课有关的基础知识。
2.学习本文对舞蹈艺术优美生动的描写。
3.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冰心(1900—1999),现代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原名谢婉莹,某某省某某人。
1913年到,次年进贝满女子中学学习。
后人燕京大学,1923年毕业。
“五四”运动时,在大学任学生会文书。
在革命浪潮激荡下,开始创作反映社会、家庭、妇女等问题的小说。
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
1921年出版《繁星》《春水》两诗集。
后赴美留学,专攻文学,同时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结集为《寄小读者》。
1926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文理学院任教。
30年代初出版小说集《南归》《往事》,散文集《同情》及《冰心诗集》《冰心游记》等。
抗战爆发后,辗转到了某某、某某,抗战胜利后,随丈夫吴文藻去日本。
1949年在东京大学任教。
1951年秋回国。
新中国的阳光照亮了作者的心,使她文思如泉涌,写出了《归来以后》《小橘灯》等作品,1958年又写《再寄小读者》。
打倒“四人帮”后,冰心精神焕发,陆续发表了不少新的作品,如《三寄小读者》等。
冰心还翻译过许多外国文学作品,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并被选为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届政协常委。
《观舞记》是冰心奶奶在观看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精彩的舞蹈后写的。
文章用语盲文字来表现舞台艺术,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
下面我们一齐来欣赏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之美和冰心的语言之美。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散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
找出对舞蹈描写的精彩语句。
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1)静穆:安静庄严。
(2)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3)浑身解数:全身的本领。
(4)息息相通: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密切。
也说是息息相关一、探究结构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2024年七年级语文下册19《观舞记》教案新人教版

2024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19《观舞记》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观舞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的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详细讲述卡拉玛姐妹的舞姿、舞技以及作者对舞蹈的感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短语,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2. 领悟作者通过观察舞蹈所传达出的美好情感,培养审美情趣;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动描绘,感受舞蹈的美;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印度舞蹈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舞蹈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圈出生词、短语,并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a) 解读生词、短语,讲解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b) 分析课文描绘的舞蹈特点,引导学生感受舞蹈的美;c) 举例讲解作者观察舞蹈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道阅读理解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照课文,描述一段自己观看过的舞蹈,提高表达能力。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词语和句式,写一段关于你所喜爱的舞蹈的短文。
答案:例文:我最喜欢的舞蹈是芭蕾舞。
芭蕾舞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是一种古典舞蹈。
它以优雅的动作、高难度的技巧和唯美的表现力吸引着我。
每次观看芭蕾舞表演,我都会被舞者们的优美姿态所陶醉,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红楼梦》中的舞蹈描写,进一步了解古典文学中的舞蹈艺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看舞蹈视频、讲解课文、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生词、短语,了解了印度舞蹈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仍有待加强。
七年级语文下册19《观舞记》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19《观舞记》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观舞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的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观看舞蹈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掌握文本中的生字词、成语和修辞手法;欣赏并解读课文中精彩描绘的舞蹈场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观舞的感悟和启示。
2. 掌握课文中生字词、成语和修辞手法,提高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舞蹈艺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作者观舞的感悟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重点:课文中的生字词、成语、修辞手法以及舞蹈场景的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舞蹈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舞蹈的魅力,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观舞记》。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成语,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b. 解读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c. 讲解舞蹈场景描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舞蹈艺术。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描绘,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舞蹈场景。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观舞记》2. 课文结构:观舞前、观舞中、观舞后3. 生字词、成语、修辞手法4. 舞蹈场景描绘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概括作者观舞的感悟和启示。
b.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舞蹈场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
2. 答案:a. 作者观舞的感悟:舞蹈是生活的提炼,可以启迪人生。
启示: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b.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舞蹈艺术的欣赏能力。
2. 拓展延伸:a. 搜集其他舞蹈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观舞记》教案新人教版

《观舞记》【教材分析】《观舞记》是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也是一篇自学课文。
本单元主要选的是反映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而《观舞记》则是在学习过《社戏》、《安塞腰鼓》、《竹影》之后的一篇课文,它是著名作家冰心的一篇散文,本文以对卡拉玛姐妹的赞美之情为感情线索,通过生动细腻的描绘,把异国的文化风情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表达作者对卡拉玛姐妹高超舞技的由衷赞美之情以及中印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学情分析】本次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基础比较好的小尖班。
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出发点。
这些学生已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还不够。
【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2、感受舞蹈艺术“飞动的美”,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作家冰心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视觉形象的写作手法,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准备】1、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内容,收集作家冰心及印度舞蹈的相关资料,疏通生字词,并完成导学案的填写。
2、准备好《婆罗多舞》和《奔跑的人》的舞蹈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赏舞听歌,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让铿锵的节奏陶冶情操。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舞蹈。
看后,请大家说说你的感受。
(播放印度婆罗多舞的视频)师:这是一段印度舞蹈,看后大家有什么感受呢?生:婀娜多姿、变幻多姿、苗条灵动、充满激情……师:同学们仅用寥寥数语就概括出了自己的感受。
但若要用文字将这优美的舞蹈表现出来,却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
我们的语言大师冰心先生就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向读者展现了一场印度舞蹈的视觉盛宴,那便是《观舞记》,请大家看到课文。
(板书题目、作者)这还有一个副标题,请大家大声读出来——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观舞记》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观舞记》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观舞记》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教案的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历史;2.学习舞蹈术语,提高语言表述能力;3.观察舞蹈,提高审美水平;4.通过舞蹈创编,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一、引入1.热身活动:通过手语、口语等让学生表达自己最近的心情、健康状态等,以活跃课堂气氛,平衡学生心情。
2.课前预测:提问:下课我们要学习什么?有哪些期待、疑惑和恐惧?二、阅读课文1.整体阅读:朗读课文(非认读)和观赏表演二者结合,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大意。
2.细节阅读:对课文中出现的生词进行注释并学习相应舞蹈动作及手势解释。
三、理解舞蹈1.观看舞蹈视频并谈论感受;2.教师介绍舞蹈中的要点,如节奏、形体、表情等;3.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手势、动作训练,并进行小组交流分享。
四、创编舞蹈1.分组进行创编,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从节奏、形体、表情、动作等多个方面来表现课文中所讲述的舞蹈;2.每个小组请准备一段舞蹈,教师和学生进行点评和改进;3.选出两个小组进行表演,并向其他小组观摩交流。
五、拓展学习1.了解更多中国古代舞蹈的历史和发展,学习更多的舞蹈术语,开启学生视野;2.通过观看现代舞蹈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六、结语本节课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舞蹈,学会了一些舞蹈术语,并尝试自己动手创编舞蹈。
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这节课中的学习,以及感受和收获。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回想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学生下一次创作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中国古代舞蹈的历史和发展,学习了一些舞蹈术语,同时也体验了自己创作舞蹈的过程。
通过创作,学生们不仅学会了舞蹈的基本技巧,而且也锻炼了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审美水平。
在拓展学习方面,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了现代舞蹈作品,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七年级语文下册19《观舞记》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19《观舞记》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观舞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本阅读与理解,对舞蹈艺术的感知与欣赏,分析作者通过文字传达的舞蹈美和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舞蹈表演的基本情节。
2.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舞蹈艺术的欣赏能力。
3. 通过对课文语言、情感的分析,使学生感受作者对舞蹈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舞蹈艺术的欣赏。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如何通过文字描绘舞蹈的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展示舞蹈视频。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预习笔记,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舞蹈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舞蹈的美,激发他们对舞蹈的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跟随课文录音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节奏。
a. 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b. 作者如何描绘舞蹈的美?c. 课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语句,解释舞蹈术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舞蹈艺术的美,分享各自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观舞记2. 重点词语:飘逸、灵动、激情、赞美3. 作者情感:热爱舞蹈,赞美舞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课文内容填空b. 根据课文内容,简述你对舞蹈艺术的理解c. 仿写一段赞美舞蹈的文字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舞蹈艺术的欣赏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舞蹈的文章,观看舞蹈表演,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5. 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深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观舞记》一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感受舞蹈艺术的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了解舞蹈是以身体、神态、服饰表现内容的。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3、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舞蹈艺术描写。
2、积累古今诗文中有关描写歌舞的精彩语句。
教学难点:
借鉴本文的写法,用语言表现某种艺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激发热情
以舞导入:利用多媒体放映印度舞蹈,展示美丽、华贵的印度服饰;活力四射的印度舞蹈;神奇、绮丽的印度风情,让同学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快进入兴奋状态。
抓住这一契机,提问: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干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新课的学习。
让学生明确作者是谁,观谁的舞蹈。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后,谈初读的体会。
四、局部欣赏,发展个性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说为什么喜欢并大声朗读。
同学们可能会喜欢如下语段:13段。
因为这一段用生动优美的词语写出卡拉玛姐妹形体的美。
16段。
因为这一段从衣饰方面写出了舞蹈的美。
17段。
因为这一组排比句,它写出了卡拉玛姐妹神态的多变,舞姿的优美,舞艺的精妙。
18段。
这一段也是从形体方面的美来写的。
讨论分析后,要求学生能用一个精辟的词语来进行概括。
明确:飞动的“美”。
1
五、小组交流,互问互答
学生对还不理解的问题在4人小组上进行合作交流。
六、集体探究,深入理解
学生把小组交流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探究。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设计:
——2-5段连用4个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第7段究竟是什么意思?
——第17段,冰心奶奶说卡拉玛“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忘怀了自己还能理解,忘记了观众怎么行呢?
对以上问题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七、知识迁移,课堂延伸
如果说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声响的话,那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是心灵之舞。
只有心灵之舞才是真正的舞蹈。
那请问同学们我们中国有这样的舞蹈吗?学生可能会答:有。
如杨丽萍的《孔雀舞》、黄豆豆的《丰收》等。
为什么说他们的舞蹈是心灵之舞吗?明确:他们的舞蹈是整个身心的投入。
杨丽萍的舞蹈不仅舞姿优美,而且还让人能感受到中国女性的美丽和温柔。
黄豆豆的舞蹈,让人感受到中国男儿强壮的体魄和力量,感受到中华男儿坚强不屈的精神。
学生讨论回答后,欣赏一段舞蹈,要求学习冰心奶奶用优美的词语来表现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都行。
谁先写好,谁就优先展示他的劳动成果。
写完后,展示,交流。
八、结束语
同学们不仅说的好,写的也很优美。
40分钟很快就要结束了。
我们从印度到中国,从现代到古典,从卡拉玛姐妹到美丽的杨丽萍,心灵一次次受到强烈的震撼。
我衷心的祝愿大家每天都如这舞蹈一样活的精彩
九、作业
抄写生字词
2
板书设计:
19 观舞记
冰心
形体
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衣饰飞动的美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