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方腊为什么会在北宋盛世的时候起义?
宋江征讨方腊无历史依据

宋江征讨方腊无历史依据小说家虚构宋江在北宋宣和三年二月战败投降方腊于同年四月被俘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为了装饰宫殿,构建园林,派人到东南各地搜刮民间的花石竹木和奇珍异宝,贪官朱勔等乘机敲诈百姓,大发横财。
百姓怨声载道,人人思乱。
方腊率贫苦大众,以诛贪官为名发动起义,并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攻克了六州五十二县,给北宋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
由于错误估计形势,低估宋军实力,起义军先胜后败,很快就被宋朝禁军镇压。
因《水浒》的广为流传,方腊起义也无人不知。
但宋江征讨方腊并无历史依据,只是小说家的虚构。
受花石纲困扰百姓思乱。
在北宋时期,曾发生过两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一次是北宋初期的四川王小波起义,另一次是北宋末期的江南方腊起义。
王小波在中国农民起义史上第一个提出“均贫富”的口号,方腊也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革命纲领和“轻徭薄赋”的治国理念,这些口号和纲领对后世的农民起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末期,奸臣当道,吏治腐败,赵宋王朝内外交困,岌岌可危。
宋徽宗赵佶在艺术上很有天分,在治国方面却昏庸无能,他任用蔡京、童贯等佞臣,陷害忠良,穷奢极欲。
为了装饰宫殿,构建园林,宋徽宗先后下令设造作局和应奉局,派朱勔等人到江南各地搜刮民间的花石竹木和奇珍异宝,用大船运往首都汴京(今开封),每十船组成一纲,时称“花石纲”,朱勔等人乘机大发横财,他们到处敲诈勒索,强行征收,把东南地区闹得民不聊生,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家破人亡,走投无路,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终于爆发了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
宋史记载,方腊是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碣村人。
青溪地势险要,境内林木茂密,山谷幽险,有梓桐洞、帮源洞等天然山洞。
青溪也是富饶之地,“民物繁伙,有漆楮杉材之饶,富商巨贾多往来”。
方腊家有漆园,朝廷设立的造作局“屡酷取之”,方腊心中怨恨但不敢贸然发难。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东南地区“困于朱勔花石纲之扰”,百姓怨恨,人心思乱,“腊因民不忍,阴聚贫乏游手之徒,以朱勔为名,遂作乱。
北宋的灭亡——方腊起义

北宋的灭亡——方腊起义很多人认为北宋灭于蛮族,实际上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则是方腊起义,下面我来讲述一下历史上的北宋帝国的灭亡,方腊起义。
青溪多产竹木漆,是酷吏剥削的重点之地,沉重的负担都转嫁到农民身上,靠出卖劳动力度日的赤贫者生活困难。
方腊深受压迫之苦,对大宋帝国刻骨仇恨,百姓愤怨。
方腊救济并结交贫困人士,聚集一百多人喝酒,酒过中旬后,方腊起身说“儿子和弟弟耕田织布,一年到头劳累辛苦,父亲和哥哥全拿去挥霍浪费了。
”“挥霍浪费剩下的,又全部把它拿去奉献给仇人。
”大家都认可方腊的观点,方腊又继续说“赋税和劳役这样繁重,官吏掠夺勒索。
”“而且官员们歌舞女色,营造宫囿。
”“百姓的脂膏和血汗啊,朝廷给仇敌的奉献,还认为这是安定边疆的长远策略。
”大家都愤愤不平,方腊继续说“当权的都是些卑劣奸邪的家伙,官吏也都贪污奢侈成风,百姓被剥削所苦已经很久了。
我们发动正义的起义,守住江南,减轻劳役,减免赋税。
十年之内,终将统一天下了。
”以讨伐朱勔为号召,不到十天就有数万人参加义军,头扎红巾等各色头巾作为标志。
宣和二年(1120)十一月二十二日,方腊军在今浙江全歼5000宋军,杀死兵马都监察颜坦,进取青溪县,俘获县尉。
宣和二年(1120)十二月初,攻克睦州,占据、寿昌、分水、桐庐、遂安等县。
全歼宋东南第三将“病关索”郭师中部,方腊军攻陷杭州,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六州52县在内的政权,对大宋帝国威胁极大。
积怨已久的群众在杭州捕捉官吏,起义军获得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和响应,见到官吏及其爪牙全都杀掉。
起义军崛起,切断了帝国的经济命脉,宋朝皇帝赵佶惊恐万状。
方腊喊出了“十年灭宋”的口号,威震华夏。
宋朝从边防调兵十五万南下镇压起义。
秀州之战,宋军击败起义军,杭州失去屏障。
宣和三年(1121)二月,宋军包围杭州,义军经过苦战,粮尽援绝。
方腊形势急转直下,丢失杭州。
叛军尚有二十万人,“与官兵力战而败。
”宣和三年(1121)四月初二,宋军发动总攻,方腊奋起抵抗,宋军全歼7万起义军,方腊也被宋军抓获。
精选宋江起义的经过故事

精选宋江起义的经过故事宋江(1073~1124),字公明,绰号呼保义、及时雨、孝义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着《水浒传》中的人物。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精选宋江起义的经过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宋江起义的经过宋代自赵匡胤开国以来,一直举行对外屈辱、专力防内的政策,政权、财权和兵权高度集于中央,封建压迫非常厉害。
特别是北宋末年,由于推行上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十分剧烈,封建剥削也异常残酷。
所以,虽然当时工商业比较发达,人民生活出路较广,社会矛盾仍然相当尖锐,农民起义次数很多。
仁宗时代在西夏用兵之后,几十人到数百人的小规模农民起义更是多得不胜枚举。
宋江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势下举起义旗的。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十二月,他聚集36个人,在京东东路所管辖的黄河以北地区起义,专打社会上的不平,杀富济贫,反抗北宋王朝的残酷统治,引起统治者的恐慌。
起义发生不久,宋徽宗赵佶便诏令京东东路、京东西路提刑督捕之。
但由于宋朝久不征战,缺乏训练,战斗力极差;又由于宋江“其才过人”,属下的36个人都是强悍猛勇之士,个个英雄,所以,这次征剿不仅没有消灭宋江起义军,反而使其威名远扬。
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宋江等人没有像《水浒传》等文艺作品所描绘的那样,入据八百里水泊梁山替天行道,而是“横行齐魏”,马不停蹄,千里转战于山东、河北一带。
宋江率众攻打河朔(泛指今黄河下游南北一带)、京东东路(治青州,今山东省益都),转战于青、齐(今山东省济南)至濮州(今山东省鄄城北)间,攻陷十余郡城池,惩治贪官,杀富济贫,声势日盛。
在数万官军的围追堵截中,起义军攻城陷地,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虽然人数不多,但却似一把钢刀,令统治者闻风色变,“官军莫敢撄其锋”,成为一支很有影响的农民起义队伍。
宣和二年(1120年)十二月,宋江率部攻打京西、河北等地州县。
宋徽宗赵佶闻知,采纳亳州知州侯蒙“赦过招降”的建策,颁旨招安,侯蒙旋卒,此事不了了之,宋徽宗遂命歙州知州曾孝蕴率军往讨。
水浒传第一回宋江起义的缘由

水浒传第一回宋江起义的缘由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朝代之一,水浒传则是宋朝文学的瑰宝之一。
水浒传以宋江起义为开端,这场起义的缘由极为复杂且根深蒂固。
本文将探讨宋江起义的缘由,分析了社会背景、历史原因以及个人动机等方面的因素。
一、社会背景中国宋朝时期的社会背景是宋江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
宋朝虽然在支撑者众多、繁荣昌盛的表象下,却存在着严重的社会问题。
当时,官府的腐败现象十分严重,地方官吏贪污受贿、欺压百姓,社会不公现象层出不穷。
尤其是对于被侵犯权益的农民和商贩来说,他们生活艰苦,负重的赋税势穷力竭。
由于社会制度的弊端,民众的怨气与不满逐渐积聚。
二、历史原因宋江起义的缘由还与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
五代时期战乱频繁,多个割据政权争相割据一方,而宋江起义正是在这种动荡不安的局势下爆发的。
宋江等人最初并不是为了求名求利,而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意识到,他们所依靠的集体力量可以成为反抗不平等与不正义的武器。
三、个人动机宋江起义的缘由还与个人动机有关。
宋江等人因各种不同的原因而加入了起义队伍。
有的是因为受到冤屈,有的是因为家族遭受迫害,还有的是为了逃避政府追捕。
这些个人动机使他们在追求正义与公平的同时,也得到了帮助和保护,加入了一个更大的抗争队伍。
因此,起义成为了他们维护个人权益和报复社会不公的手段。
综上所述,水浒传第一回宋江起义的缘由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社会背景的不公平、历史的割据与战乱以及个人动机的驱动,促使宋江等人走上了起义的道路。
他们的觉醒和反抗不仅体现了个体意识的崛起,也代表了受苦受难人民的声音。
他们的起义不仅仅是个例,更是那个时代无数人民的心声。
此次起义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社会变革的开端,更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石。
北宋末年,朝廷已经十分腐败,历史上方腊起义的导火索是什么?

北宋末年,朝廷已经十分腐败,历史上方腊起义的导火索是什么?本文导读:北宋末年,朝廷已经十分腐败,一方面屈辱的进贡丝绢和银子来向西夏和辽国求和,另一方面,还要更加猖獗的搜刮民脂民膏,加重百姓的负担。
更有“应奉局”和“造作局”等,一直搜刮奴役,百姓赋税繁重,不得安居。
于是,公元1120年十月,方腊聚众起义反抗。
公元1120年十一月初一,起义军占领了帮源洞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
方腊自称“圣公”,年号永乐。
以抗击政府,劫富济贫为口号,吸引了大批社会底层农民前来加入,不出数日,起义军的人数已升至数万人。
当地守城军官得知后,率领5000兵马前往镇压,结果全军覆没。
起义军乘胜向东面进攻,一路逼近睦州即今浙江省建德东北梅城镇,当地知州听闻这个消息后弃城而逃。
十二月初二,方腊率领部队进入睦州,不仅将贪官斩杀,还打开了粮仓救济百姓。
方腊还将兵力分成两路,东路进攻杭州,西路攻打歙州。
公元1121年正月,宋徽宗与金太祖约定,决定一起攻打辽国,准备收回原本属于宋朝的江山。
正准备发兵时,忽然听闻杭州已被起义军占领,东南部大乱,只能先放弃北伐的打算。
于是宋徽宗马上命童贯等人南下进行镇压。
二十四日,童贯率军与秀洲守军一起内外夹击的消灭起义军,起义军战败,退守杭州。
二月初七,宋军招降未果便寻机引诱义军先发,果然起义军大败。
方腊率众将领苦战了数日,但最终无力回天。
起义军七万余人战死,方腊自己也被俘。
但农民起义军的战争并没有结束,一直持续到了公元1122年三月,才告一段落。
方腊起义的导火索北宋末年,最大一次规模的农民起义就是方腊所发起。
当时,土地兼并十分严重,皇帝与其他朝廷重臣还对百姓进行剥削,自己则过着各种奢靡、荒淫的日子。
公元1114年,宋徽宗还修建了延福宫、万岁山等,耗尽了人力物力。
宋徽宗还崇尚道教,想要在宫里看遍天下宝物。
于是为了在宫中的林苑里布置各种奇花异石,特地派人在苏州设一个“应奉局”,在江东地区搜罗各种花石竹木和珍异物品,送到汴京。
《宋朝史》——公元1120年方腊起义:官逼民反的代表作

《宋朝史》——公元1120年方腊起义:官逼民反的代表作前因宋徽宗爱好奇山怪石,宋朝专门成立应奉局,在地方搜刮花石。
1120年11月1日,方腊率众在歙[shè]县七贤村起事,称为方腊起义。
方腊本是睦州青溪人,原本是漆园主。
自家漆园内出产一些花石,平时供给达官贵人,也算衣食无忧,不过自1117年宋微宗开始修艮(gen)岳开始,他的生活开始发生改变。
由于宋徽宗爱好花石,在他刚继任不久,成为宰相的蔡京就在苏州设置了应奉局,专门在东南一带搜刮奇花异石,应奉局当时的主事人名叫朱勔(mian),也是蔡京推荐的,这个人善于堆山造园,有“花园子”之称。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的一道命令,放到地方执行者的手中,那就变成了借机敛财的凭据。
1117年,搜刮奇花异石的“国字号”工程上马后,朱勔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开始“为虎作伥”。
巧取豪夺自然是正常操作,因此搞得当地民怨四起,甚至许多家庭都出现卖子卖女的事情,方腊家的漆园自然免不了受到朱勔敲诈。
开始的时候,方腊没想做出格的事情,可日子久了,方腊也忍不了。
当时,在老百姓中间流传着摩尼教,很多人都加入其中。
方腊觉得,他可以利用摩尼教笼络人心,发动起义。
当所谓摩尼教,其实就是明教,摩尼教还强调人人平等,教徒相信光明一定会被光明使者带来到人间,方腊利用摩尼教,立刻召集了众多教徒。
终于在1120年的一天,方腊在他的漆园中发表了起义的演说。
一开始,方腊对教徒说,假如有一户人家,小辈整日劳作,好不容易挣了些钱,就被父兄拿去胡乱花费,小辈们稍微不称他们的心,就会遭受鞭打,你们说应不应该?众人高喊“不应该”。
接着他又说,这些父兄还拿着小辈的钱,去向敌人讨好,你们说该不该?众人同样高喊“不应该”。
方腊最后回到主题,称老百姓就是这户人家的小辈,而官府就是“父兄”,称老百姓一年到头劳苦,结果一家老小还是忍饥挨饿,问大家该怎么。
就这样,在大家的簇拥下,方腊成为起义军的统帅,自称“圣公”,建年号永乐,设置百官将帅,建立政权。
宋江起义农民起义的历史传奇

宋江起义农民起义的历史传奇宋江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之一,发生在北宋时期,被广泛誉为英雄史诗。
这场起义由宋江领导,团结广大农民反抗压迫和不公平待遇,展现了中国农民的勇敢和顽强精神。
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宋江起义的历史渊源和传奇故事。
一、背景和动机北宋时期,封建统治者实行严格的政治控制和高额赋税制度,使广大农民生活艰辛,并遭受着各种压迫。
农民们忍无可忍,渴望摆脱苦难,寻求自由和尊严。
在这个社会背景下,宋江以其英勇和智慧成功地领导了起义。
二、起义地点宋江起义发生在中国的山东、河南和湖北等地,这些地区聚集了大量贫苦的农民。
出于生存的需要以及对不公正政策的愤怒,这些农民终于走上了革命道路。
三、起义的策划和准备宋江起义之前,宋江和其他领导者经过深入调查和讨论,制定了详细的起义计划,包括军事行动和外交战略。
他们广泛宣传和联络群众,争取农民的支持。
同时,他们还秘密组织和训练起义军,准备直面封建政府的镇压。
四、起义的爆发终于在一年的策划和准备后,宋江起义在一个夜晚爆发了。
大批农民和起义军奋起反抗统治者,占领了一些重要城市和县城。
他们打破了封建社会的桎梏,宣告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五、起义的发展和壮大宋江起义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农民的响应和支持,形势逐渐对起义军有利。
他们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军事组织和政治制度,统一行动,有效地抵抗了封建政府的进攻。
六、起义的意义和影响宋江起义给封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揭示了社会阶级矛盾的尖锐性。
它为后来的农民起义和社会变革铺平了道路,同时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段璀璨篇章。
七、领导者宋江的形象宋江作为起义的领导者,以其顽强和智慧著称。
他始终以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为目标,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为农民的权益和尊严而奋斗。
八、后续发展和影响尽管宋江起义最终未能成功实现彻底改变社会的目标,但它确立了中国社会中农民阶级的地位和角色。
它给后来的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并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水浒传梁山好汉起义反抗朝廷

水浒传梁山好汉起义反抗朝廷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百世师表、千古英雄传"。
在这部以梁山为背景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一群热血青年因为受到朝廷的不公和剥削而追求自由和正义的故事。
他们起而反抗统治者,成立起义军,为民众争取权益。
本文将介绍梁山好汉起义反抗朝廷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梁山好汉起义背景:在北宋朝廷统治下,官吏腐败,百姓生活艰难,士兵待遇低下,社会不公现象严重。
许多正直的人士都深受压迫,他们渴望通过起义来改变这种状况。
梁山好汉起义过程:由于社会正义的缺失和士兵们的不满,一些受到冤屈和逼迫的人们纷纷聚集到梁山,组成了一支起义军。
起初,梁山好汉只是为了自卫和为冤屈的士兵讨个公道,但随着人数的增加以及梁山好汉们勇猛无敌的战绩,他们的力量日渐壮大。
梁山好汉中的领导者,比如宋江、李逵、插翅虎和晁盖等,都是在军队和朝廷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
他们以胜利心态组成了一个统一指挥的军队,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刚毅不拔的意志来抗击朝廷的统治。
梁山好汉的起义行动可谓是声势浩大。
他们一方面采取军事行动攻占了一些军事要地,大规模抢劫富豪,另一方面吸收了一些正直的士兵和志趣相投的人加入他们的行列。
梁山好汉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更是为了给受压迫的人民争取尊严和权益。
梁山好汉起义对朝廷的影响:梁山好汉的起义行动对朝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起义不仅顺利抵御了朝廷对他们的围剿,还使得他们在一些地方建立了相对安定的根据地。
在这些地方,他们推行了一些改革政策,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增强了他们对朝廷的抵抗力。
梁山好汉所倡导的正义和荣誉精神也影响了当地的民众。
他们通过展示正直、勇敢、忠诚、仁爱的品质,赢得了民众的尊敬和支持。
朝廷对此感到不安,加大了对梁山好汉的打击力度。
然而,尽管朝廷对梁山好汉进行了多次围剿,但他们始终无法将他们完全消灭。
相反,梁山好汉通过与朝廷军队的战斗,逐渐壮大起来,形成了一股无法忽视的势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江、方腊为什么会在北宋盛世的时候起义?
本文导读:贸易繁荣,货币换手频繁,北宋出现了世界的最早纸币交子;沈括成为世界上最早发现石油的人,并断言其日后必有大用;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世界文明的传播交流成本大大降低,传到欧洲后,教育成本下降,出现了义务教育,进而科技进步,发生思想和工业革命。
《北京大学宋史专题课》开篇即“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
1126年开封保卫战,金国要求宋朝拿出1000万两黄金,宋钦宗用了不到十天,在开封搜刮了30多万两黄金,1200多万两白银,折合黄金150多万两,大约等于100吨黄金。
2018年为止,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黄金储备也不过700吨,而开封,只是北宋一个城(《中国大历史》,北宋1金=10银)。
这个在封建时代空前绝后的盛世,历史地位并不高。
人们提起盛世,往往指的是“开元盛世”、“汉武盛世”、“康乾盛世”、“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等。
很少有提到“北宋盛世”,是因为这个富饶王朝有一些特殊的地方。
但凡盛世,经济繁荣只是表现之一,根基却需要国家统一,政治稳定。
北宋有过120年的稳定,却是通过“澶渊之盟”这个城下之盟维护的。
公元1004年,辽军南下,进攻距开封几百里的澶州,真宗皇帝御驾亲征。
几经波折,双方达成澶渊之盟。
盟约中,北宋承认幽云十六州法理属于辽国,每年送辽10万两白银、20万匹娟的“岁币”。
有一种说法,澶渊之盟给宋、辽两国带来了一百二十多年的安定,宋所纳岁币不及军费百分之一,国家、百姓受益。
值得注意的是,太祖赵匡胤生前曾经计划当国库积累200万匹娟时,向辽收回幽云十六州(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可见30万岁币并不见得不重要,且宋仁宗时这一数字提升到了50万,更何况幽云十六州作为战略要地,始终是悬在北宋头上的利刃。
《水浒传》第六回“九纹龙剪径赤松林,鲁智深火烧瓦罐
寺”,提到鲁智深出家的寺院里有二三十个泼皮,居然靠偷寺院里的菜卖就能够生活,可见商品经济繁荣,种出来的东西不愁销售;而武松杀嫂的章节中,到了下午的时候,市场上也能容易买到“猪头、鸡、鸭、酒、果品”,商品繁茂,比90年代的莫斯科要好太多;太尉高俅,还是破落户的时候,蹴鞠就已经出神入化,可见平民的生活还是丰富的。
《水浒》中的这些情景,在严肃的资料中是可以印证的:
鲁智深出家的大相国寺,每年举办“万姓交易大会”,集合了包括外国商品的交易大会,宋朝富豪们挤都挤不进去。
《东京梦华录》中说:“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
”这也是有记载的最早的宠物交易市场。
《东京梦华录》里,描写了一些夜市上的情况。
北宋政府规定,商业区与住宅区分离,住宅区不可以搞夜市。
如此繁盛、活跃并充满秩序的经济状态,所以武松想要买的商品,都能够满足。
北宋的娱乐水平,可以作证的材料就更多了。
高俅的球技是见于正史的,而另一位宰相李棁的父亲是一个手工业者,不仅蹴鞠棒,而且能为一些世俗词谱曲,民间广为传唱,活在今天那就是两栖实力派。
出类拔萃者众多,说明社会娱乐基础非常深厚,而平民的家庭要走出多才多艺的孩子,经济条件支撑绝不可少。
1077年,德皇亨利四世在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赎罪,罗马教廷权力达到巅峰,欧洲中世纪开启最黑暗时刻。
民间繁荣,北宋末年各地农民却起义不断
宋徽宗年间,爆发了我们熟知的宋江和方腊起义。
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众36人在梁山泊起义,转战山东、河南、河北,应者云集。
史书记载“横行河朔、东京,官兵数万,无敢抗者。
”1121年,遭到抗金名将张叔夜的伏击,被迫投降;
宣和二年(1120),方腊假托“得天符牒”造反,次年在杭州淳安县帮源峒(今方腊洞)遭宋军合围,7万人力战而死,方腊全家和宰相等人战至力竭被俘,1123年全部被杀,足见反心之强。
2年的抗争,方腊义军巅峰时占领了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六州52县,这些地方是北宋的重要财政来源,给宋王朝制造了巨大的麻烦。
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农民为什么造反?
农民要造反,必然是走投无路。
北宋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对商业宽容的封建王朝,内外贸易发达,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也大为提高,民间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财富。
宋辽的停战期间,宋朝也对西夏等地有过战争。
参考宋太祖200万匹娟就可以征讨辽国的预算,无论是岁币,还是军费,都无法撼动宋朝的根基,因为宋神宗年间财政收入7000多万贯(1贯=1两,其中农业税只占3成,商业占7成)。
《方腊起义》中记载了方腊对众人所说的举兵原因,主要有两点:“今赋役繁重,官吏侵渔”、“西北二虏岁币百万,朝廷军国经费十万,多出东南”。
这基本总结了宋朝300年间,为何农民起义达到了数百次。
方腊之起义,直接原因在于地方给宋徽宗送花石纲形成的负担。
以江南物力,只满足徽宗对奇石的需求,是勉强能承受的。
而地方贪官趁机盘剥,程度令人发指。
地方官朱勔
为徽宗输送花石纲,本来朝廷拨了款运输花石纲,他却把钱全部装入个人囊中,花石纲消耗全部让百姓承担,百姓不得不卖儿卖女。
因此方腊起义,提出的目标之一就是诛杀朱勔。
宋江起义的原因是政府居然宣布八百里水泊一切都公有,一切活动都要缴纳重赋,几乎等于在告诉农民“你们造反吧”;另外,历史上真实的青面兽杨志、大刀关胜等,都曾带领义军抗金( 《三朝北盟会编》、《宋史·刘豫传》)。
虽然民间比较富裕,却经不起地方官无上限索取。
更过分的是,逼宋江造反的山东官吏没有受到任何处置,镇压过程中却有人立功升职;方腊最终也没能杀死朱勔,方腊死那年,朱勔给徽宗弄了一块4丈高的石头,用上千纤夫拉到开封,以此被擢升为威远节度使。
试问,民心如何平?
西北二虏岁币百万,朝廷军国经费十万,多出东南
1127年徽钦二帝被金兵掳走,北方出现了大批义军,伪齐皇帝刘豫投降时,济南百姓拒绝追随,《水浒传》中的大刀关胜抵抗被杀。
金兵南下前后,民间义军纷起抗金,北宋
名将宗泽坐镇开封,组织义军准备北伐夺回二帝。
照理说一直在收税的北宋终于垮台,民众何苦怀念?
这与方腊举义,拿西北岁币说事是一个道理,岁币虽然伤不到北宋的基础,却足以伤了宋人的情感。
普遍认为民族主义出现于19世纪初欧洲拿破仑战争期间,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在很久远的时候,朴素的民族感情就一直存在,只是没有被称为主义。
宋高宗坚决南渡,不回开封,七十岁的宗泽喊了三声“渡河”之后忧愤而死。
继任的杜充居然开始镇压民间抗金义军,败坏了大好抗金局面,并不顾岳飞等人劝阻逃到南京,彻底放弃中原---杜充南渡之后还受到了高宗的提拔。
对辽、金、西夏的屈服,普通百姓心中也会添堵,自然有不服之心,也成为起义频繁的第二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