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民俗诸城。社会实践报告

合集下载

社会实践实习报告三篇

 社会实践实习报告三篇

社会实践实习报告三篇社会实践实习报告篇12xxx年XX月25日到XX月26日,我在潍坊诸城市财政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寒假实习。

在这期间,我收获颇多,总结起来就是陆游所作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是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学很好地掌握的。

再好的技巧都需要丰富的知识作为基础,而主动学习、补充知识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是我此次实习最深刻的认识。

在这个物质丰富、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知识才能决定未来,想要干一番事业,就必须刻苦的学习和钻研。

开始工作时,课本的知识与实际的情况难以衔接,工作不知道如何下手。

为了期末考试成绩而临时背诵的知识也没有真正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导致了我前期工作的难以进行。

因此我认为想要做好自身的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就必须要有扎实的知识,更需要我主动学习,不但是学习目前所用到的知识,还包含广泛的课外知识。

生活就是大杂烩,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能力才能让自身的生活更加美好。

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用书本知识处理现实问题尤为重要。

实习的过程是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的过程,尤其是政策改变较为迅速、操作性强的会计专业的实习,一疏忽可能就会让自身落后于国家经济政策。

这更需要我培养将知识转化为处理实际事情的能力。

同时我也要经常回顾自身的工作,总结经验,反思自身,改正错误,在不断的总结中提升自身。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

我作为刚入职的大学生新人,多少都是有些害羞,不知如何介绍自身也不知道如何打开局面。

实习与大学不同的是,实习时每个同事都有各自的工作与任务,这就需要我去主动认识别人而不能坐等别人来认识我,认真的记住同事的名字,和同事建立友好的关系。

因此我也认识到主动与同事交流的重要性,在与同事的沟通中不但能让枯燥的工作更加有趣,也能让我学习到很多工作经验,这使我深刻意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认真细心的工作习惯也是这次实习的一大收获。

最初我在接触潍坊房地产公司的汇算清缴过程中,手工账簿上的数字、小数点等让我十分烦躁,更让我失去了耐心,甚至导致我在数字录入时出现错误。

民俗实习报告

民俗实习报告

民俗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与背景作为一名热爱民俗文化的学生,我深知民俗文化在中华民族中的重要地位。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民俗实习活动。

此次实习旨在深入基层,亲身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地点:实习地点位于我国一个具有丰富民俗资源的省份,具体为某县级市。

2. 实习单位:实习单位为该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3. 实习过程: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1)实地考察:实习期间,我跟随单位工作人员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实地考察,包括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

通过观察、记录和采访,我深刻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2)资料整理:对实地考察所获取的资料进行整理,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等。

通过整理资料,我对当地的民俗文化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

(3)活动策划:参与策划一次民俗文化活动,包括活动主题、内容、形式等。

在策划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将民俗文化融入到活动中,使之更具吸引力。

(4)活动执行:参与活动的组织与执行,包括场地布置、现场协调、观众接待等。

通过参与活动执行,我提高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1. 实习收获:(1)知识层面:通过实习,我对我国的民俗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丰富了了自己的知识储备。

(2)技能层面:在实习过程中,我提高了自己的实地考察、资料整理、活动策划和执行等能力。

(3)思想层面:实习使我认识到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增强了自己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的责任感。

2. 实习反思:(1)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实习使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辅相成,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民俗文化。

(2)注重团队协作:在实习过程中,我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一个优秀的团队,能够将各自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共同完成任务。

(3)持续学习:民俗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一名民俗文化爱好者,我深知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民俗社会实践报告

民俗社会实践报告

民俗文化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为了深入了解民俗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我参加了本次民俗社会实践。

以下是我对本次社会实践的总结和反思。

二、实践背景及目的1.实践背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俗文化逐渐受到冲击,一些传统民俗逐渐消失。

为了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我决定开展本次民俗社会实践。

2.实践目的(1)深入了解民俗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自信;(2)了解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3)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实践能力。

三、实践过程1.前期准备在实践开始前,我查阅了大量有关民俗文化的资料,包括书籍、网络等,对民俗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

同时,我还与当地民俗专家取得联系,请教了一些关于民俗文化的问题。

2.实地考察(1)考察地点:某地民俗文化村(2)考察内容:民俗文化村的历史、传统民俗、民间艺术、民俗节庆等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我参观了民俗文化村的历史博物馆,了解了该地区的历史沿革;参观了民间艺术展览,欣赏了剪纸、泥塑、刺绣等民间艺术作品;参加了民俗节庆活动,如庙会、舞龙舞狮等。

(3)访谈对象:民俗文化传承人、当地居民在访谈过程中,我向传承人请教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了解了当地居民对民俗文化的态度和看法。

(1)民俗文化传承现状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我发现民俗文化在传承方面存在以下问题:①传承人老龄化,后继无人;②传统民俗活动逐渐减少,年轻人参与度低;③民俗文化教育缺失,青少年对民俗文化认知不足。

(2)民俗文化发展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①加强民俗文化传承人培养,提高传承人的待遇和地位;②开展民俗文化活动,提高年轻人对民俗文化的兴趣;③加强民俗文化教育,提高青少年对民俗文化的认知。

四、实践成果1.提高了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2.掌握了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为今后研究民俗文化提供了参考;3.培养了实践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2023年民俗文化社会实践报告6篇

2023年民俗文化社会实践报告6篇

2023年民俗文化社会实践报告6篇第1篇示例:2023年民俗文化社会实践报告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民俗文化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各地开展了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

2023年,我有幸参与了一次民俗文化社会实践活动,深切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魅力与价值,现将此次活动进行总结和报告。

一、活动背景本次活动是由当地文化局和教育局联合组织的,旨在通过实地体验和学习,加深人们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活动包括走访传统手工艺人、参与传统节日庆祝、学习传统习俗等内容,让参与者全面感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活动过程1. 参观传统手工艺人我们首先走访了当地的传统手工艺人,在他们的工作室里欣赏到了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过程。

手工艺人们手艺娴熟,细致入微地制作着各种器物和工艺品,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传统工艺的精湛和美丽。

2. 参与传统节日庆祝在活动中,我们还有幸参与了当地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

在这一天,人们穿着传统的服装,围坐在一起品尝传统美食、参加传统游戏、观看传统表演,热闹非凡。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乡土气息的浓厚和民俗文化的传承,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热爱这份来之不易的文化遗产。

3. 学习传统习俗活动的最后阶段,我们学习了一些当地的传统习俗。

比如学习编织芦苇编制的技巧、学习如何包粽子、学习如何制作传统的面食等。

这些习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民俗文化的魅力所在。

三、活动收获通过这次民俗文化社会实践活动,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所在。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灵魂,只有加强对民俗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才能更好地发扬传统文化的光辉和魅力。

我也认识到了民俗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在文化多样性的今天,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四、活动展望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民俗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来,通过亲身体验和学习,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寻根民风俗社会实践报告

寻根民风俗社会实践报告

一、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风俗逐渐被现代文明所冲击,许多具有历史底蕴和民族特色的传统习俗正逐渐消失。

为了传承和弘扬民间风俗,我们组织了一次寻根民风俗的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实地考察、访谈调研等方式,深入了解民间风俗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为传承和发扬民间风俗提供参考。

二、活动背景1. 传统民间风俗是我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体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现实价值。

2.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间风俗面临传承危机,许多传统习俗逐渐消失。

3. 为传承和弘扬民间风俗,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我们组织了一次寻根民风俗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活动目的1. 了解民间风俗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2. 传承和弘扬民间风俗,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

3. 为民间风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四、活动内容1. 实地考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风俗,如民间艺术、民间节日、民间信仰等,进行实地考察。

2. 访谈调研:邀请民间艺术家、民俗学者、当地居民等,了解民间风俗的传承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3. 举办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讲解民间风俗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4. 民间艺术表演:组织民间艺术家进行现场表演,展示民间艺术的魅力。

5. 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人民群众对民间风俗的认知程度和传承意愿。

五、活动实施1. 组建活动团队:确定团队成员,明确分工。

2. 制定活动方案:确定活动时间、地点、内容等。

3. 联系相关人员:与民间艺术家、民俗学者、当地居民等取得联系,邀请他们参与活动。

4. 宣传推广: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宣传推广活动。

5. 活动实施:按照活动方案,开展实地考察、访谈调研、讲座、表演等活动。

六、活动成果1. 活动期间,共考察了10余项民间风俗,如剪纸、泥塑、端午节、中秋节等。

2. 通过访谈调研,收集了大量民间风俗的传承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为传承和发展民间风俗提供了参考。

3. 举办讲座和民间艺术表演,提高了人民群众对民间风俗的认知程度和传承意愿。

民俗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民俗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一、前言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民俗文化,我们组织了一次民俗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资料收集,深入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现状及传承问题,为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二、活动背景与目的1. 背景介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民俗文化逐渐消失或淡化,为了唤起人们对民俗文化的关注,我们决定开展这次民俗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2. 活动目的(1)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特点及传承现状;(2)挖掘民俗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为现代社会提供有益借鉴;(3)增强团队成员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4)为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三、活动内容与方法1. 活动内容(1)实地考察:参观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遗址、博物馆等;(2)访谈:与民俗文化传承人、专家学者进行访谈;(3)资料收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变迁;(4)团队讨论:结合实地考察和访谈内容,进行团队讨论,总结民俗文化的特点及传承问题。

2. 活动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书籍、期刊、网络资料等;(2)实地考察法:参观民俗文化遗址、博物馆等;(3)访谈法:与民俗文化传承人、专家学者进行访谈;(4)团队讨论法:结合实地考察和访谈内容,进行团队讨论。

四、活动实施过程1. 前期准备(1)成立活动小组,明确分工;(2)制定活动方案,确定考察地点、访谈对象及资料收集范围;(3)联系专家学者,预约访谈时间;(4)准备考察所需的工具和设备。

2. 实地考察(1)参观民俗文化遗址、博物馆等;(2)记录考察过程,拍摄照片、视频等;(3)了解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变迁。

3. 访谈(1)与民俗文化传承人、专家学者进行访谈;(2)记录访谈内容,整理成文字材料;(3)了解民俗文化的传承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4. 资料收集(1)查阅相关书籍、期刊、网络资料等;(2)整理资料,为撰写报告提供依据。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民俗文化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民俗文化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民俗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探索传统民俗文化导语: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深入了解社会,增长见识。

在此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选择了探索传统民俗文化,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践经历,总结出一些心得体会。

一、为什么选择探索传统民俗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许多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年轻一代对民俗文化了解甚少。

因此,我选择探索传统民俗文化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 传承历史文化: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公民,我们应该尽力传承和保护自己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探索传统民俗文化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2. 增长见识:通过了解传统民俗文化,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3.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骄傲,通过探索传统民俗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传递和弘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探索传统民俗文化的实践经历在此次社会实践中,我选择了参观传统民俗文化博物馆和参与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两个方面进行探索。

1. 参观传统民俗文化博物馆在博物馆中,我看到了许多展品,如古代的服饰、器皿、乐器等。

通过解读展品的文字介绍和导游的讲解,我对古代民俗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其中,我最为留念的是古代的婚俗展览。

在展览中,我了解到古代婚礼的许多习俗,如婚前的嫁妆准备、结婚礼品的选择等。

通过了解这些习俗,我对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 参与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在实践中,我也有机会参与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如舞龙舞狮、剪纸、包饺子等。

通过这些活动,我感受到了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的节庆表演,我参加了当地的舞龙队,学习了舞龙的技巧和表演方式。

通过演练和表演,我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体验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和精彩。

剪纸和包饺子则是民间艺术和传统食品制作的代表。

民俗社会实践活动心得(3篇)

民俗社会实践活动心得(3篇)

第1篇在我国,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民俗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民俗文化的魅力,以及参与其中所带来的收获和感悟。

一、活动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民俗文化,学校决定组织一次民俗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参观、学习、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活动过程1.参观民俗博物馆活动当天,我们来到了当地的民俗博物馆。

馆内陈列着各种民俗文物,如古代农耕工具、民间工艺品、服饰等。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了解了各个时期民俗文化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参观过程中,我对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体验传统手工艺在博物馆的另一个展区,我们参观了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

讲解员向我们介绍了剪纸、刺绣、泥塑等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技巧。

在专业师傅的指导下,我们亲自动手尝试制作剪纸和泥塑。

虽然过程有些繁琐,但当我们完成自己的作品时,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3.参与民俗活动为了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体验民俗文化,学校安排了一场民俗活动。

活动中,我们观看了舞狮、舞龙、踩高跷等传统表演。

随后,我们还亲自参与了舞龙表演。

虽然动作并不熟练,但大家齐心协力,将一条条威风凛凛的“龙”舞得栩栩如生。

4.交流心得活动结束后,我们围坐在一起,交流了本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学会了如何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

三、心得体会1.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通过参观民俗博物馆和参与民俗活动,我深刻认识到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

它不仅包括了民间艺术、民间信仰、民间习俗等方面,还涵盖了历史、哲学、伦理等多个领域。

民俗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的瑰宝,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

2.传承民俗文化,人人有责在现代社会,许多人认为民俗文化已经过时,不再具有实际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农业大学学生寒假实践报告
学院:___________ 专业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寻根民俗
民间风俗素以“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为特色,传承相习而时相嬗变,南北有别又东西各殊。

一方水土一方人,不同的人群,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不同的风俗组成了中华民族
多样的文化。

我的家乡是山东省诸城市,虽然只是一个小小县级市,但仍然有许多民俗习惯,这些民俗习惯贯穿了我过去二十年的时间,它们将伴随我的一生,传给我的下一代,将这种文化传递
下去。

如山东省其他地区一样,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是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腊八日”过后,人们开始忙年,购买、赶做新衣,操办年货。

商店内外、集贸市场商品充盈,年画、对联、香、烛、鞭炮烟花等垂挂罗列,赶集人群拥挤,争相选购,一派节前景象。

碗、筷、鞭炮烟花、腊烛、香、纸必购,寓意家丁兴旺、新春喜庆。

腊月十五日之后,家家户户
筹备节日吃食之物,推磨碾米、抹煎饼、蒸饽饽(馒头),寓意“新年丰满”,做豆腐,寓意“全家都福”,蒸年糕,寓意“年年高”,割肉、杀鸡(吉)、买鱼,寓意“连年有余”。

有“赔不
完的嫁妆忙不完的年”之说。

二十三日前后,家家清扫房屋,粉刷墙壁,以示辞旧迎新。

除夕,户户贴春联、过门笺,糊窗纸,贴窗花,挂年画,裱糊灯笼,房间、院落焕然一新。

午后,水缸里挑满水,备好过年柴。

柴多为豆秸、芝麻秸,有“烧豆秸,出秀才;烧芝麻秸,当大官”之说。

家家户户灶房烟雾缭绕,炸、炒、煎、煮菜肴,调水饺馅,菜肴必备“合菜”、“鱼”,以求“全家祥和,年年有余”。

傍晚,男子整装率儿孙去祖茔祭奠,烧纸、放鞭,告请祖先亡灵回家过年。

此时,家家于财神、家堂、天地供位设好供台,过节事宜一应就绪。

晚饭后,摆好供品,提灯笼按既定方向到十字路口或村头,迎财神,接家堂。

迎接时先到既定地
点就地撮土烧香、烧纸、磕头、放爆竹;迎至大门口时再次焚香烧纸、磕头,请祖宗或财神
就位,并在院中燃放鞭炮。

事毕之后,于大门口放置“拦门棍”,以防邪魔鬼祟入宅;院内撒
置谷草,意为备财神、祖先喂马;燃烛焚香,灯火通明,彻夜不眠,亦称守岁。

全家人围坐
在一起,食糖果、瓜子,欢度除夕之夜。

午夜子时,发纸马、放鞭炮,供水饺。

长辈率子孙敬天地、祭祖先、叩头礼拜,祈求全家平安,万事如意,节日气氛达到高潮。

此后,全家老少同饮团圆酒,共吃辞岁饭。

饭为素馅
水饺,水饺里有包铜钱者,谁吃到则意味着一年发财。

下水饺时保持肃静,不能拉风箱,不
能说“破了”、“掉了”、“烂了”等晦气话。

饭后,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

尔后,男女循序出门,给同族长辈及邻居拜年。

正月初一,男女老幼均着节日盛装,见面互道“新年好”、“新年发财”等吉祥话。

此日不干活,俗称“耍年”,亦很少有在亲朋家做客者。

初二,家家赶早起床,恭送“家堂”,饭后,去祖茔祭奠,曰“上年坟”。

是日,开始带上礼品走亲戚。

一般有“初二初三看丈母,初四初五再看姑”之说。

除此之外,主城还有区别其它地方的民俗习惯。

例如迎牛、折桃枝、供土地爷爷等。

这里还有些有趣的小故事,从故事中,我们可以明白习俗的来源及寓意。

迎牛
在百尺河下游一带,农民过年迎牛而不迎财神,为什么呢?
相传很早以前,百尺河经常发大水,淹没下游村庄,冲走财产。

有一年夏季,一连下一了三天三夜大雨,平地上积水一尺多深,河水暴涨,眼看着河里又要出水了。

这时,下游有个叫呈一城的村庄,庄上有户康老财主,他家养了一头牛,这头牛
听见要发水了就哞哞直叫,挣开缰绳跑了。

牛在前面跑,康老财主在后面追,一直追到百尺河,眼见那牛跑到河边,狠狠喝了一口,要出槽的河水被喝下去了。

又过了一会儿,河水又
涨满了,当它再狠狠喝时,喝急了,把河里漂的一个麦糠垛喝进去呛着了,打了个喷嚏,一
下子又把喝进去的水喷了出来。

它看事不好,就快跳到河里,顺水而走,边走边喝。

老财主
赶快呼唤牛,可怎么唤也唤不回来了。

人们念念不忘这头牛的好处,大年除夕这一夜,要唤牛回来过年,打着灯笼到街上去,冲着河的方向唤到:“牛啊牛,亏着你河水没出槽,过年了,你快回家吧!”
久而久之沿袭成俗,这一带村庄到除夕夜时,不迎财神而是迎牛。

折桃枝
早年间这儿每逢除夕,人们迎财神回来,总是折几根桃树枝子放在门两旁,这样鬼邪就不敢进门了。

为什么桃木能避邪呢?
从前潍河里有个水鬼,每三年就换一个人来替它。

一天晚上,水鬼处言自语地说:“明天正晌午时就有个头顶团团帽子的人来换我了。

”说完,哈哈大笑着沉入河底。

这话被一个在瓜地看瓜的人听见了,心想,我看看明天正晌午有
没有个头顶团团帽子的人过河。

第二天正晌午,果然来了一个过河。

这个人买了一口锅,为了过河方便,就把铁锅顶在头上。

刚要过河时,就被看瓜的叫住了。

过河的人问:“你叫我干什么?”看瓜的说:“我看
你怪热的,叫你吃个瓜,风凉风凉再走吧!”过河的人说:“我家里人正等着用锅做饭呀!”看瓜的又说:“等着做饭也不差这一时半霎的”又说:“我早摘了个大西瓜,你就把它打开
吃了吧!”河水又大又急,看瓜的说:“你看,河水多大啊,幸亏你没过河,要不正好把你
冲走淹死!”
过河的吃完瓜,午时已过,河水也渐渐的小了。

看瓜的说:“这会儿你该走了。

”过河的换换裤腿子,顶起锅,过河走了。

过河的水鬼没死,水鬼没人替它,它又得在河里待三年。

水鬼十分生气,它要找看瓜的算帐。

到了夜间月明地里,水鬼刮着旋风直奔瓜屋而来。

看瓜的一看,见它披头散发,两眼铮亮,青面獠牙,吓得心里蹦蹦直跳。

这时,水鬼恶狠狠地说:“今晚看在桃木大哥的面子上,不
然我非收拾你不可。

”说完,又刮着旋风走了。

第二天早晨,看瓜的朝瓜屋子细细地看了看,原来里面有根桃木棍。

这事一传扬出去,都以为桃木能避鬼邪。

到过年过节时,为防止鬼邪进门,就折此桃枝放在门旁,这种风俗一直
传到现在。

土地爷爷的来历
传说土地爷爷就是八仙之一韩湘子的爷爷。

韩湘子得道成仙后,爷爷很眼馋,非要叫湘子带他去终南山修练不可。

湘子说:“爷爷,修炼可没您老人家想的那么好,吃苦受罪不细说了,心可不能牵东挂西,惦这想那的。

”老
头子连连点头,催湘子快带他走。

韩湘子背起爷爷,“呼”地一声上了天。

这时,老头子忽然想起,怎么把老婆子给忘了?要是把她也带上,老两口子一块儿做神仙多好啊!想到这急忙大声吆喝,叫湘子快停下。


子忽听爷爷吆喝,吃了一惊,手一松,把老头子摔了下去,正好掉在村头上。

脸也青了,腿
也断了,摸摸心口窝早没气了!神仙没做成,倒先做了鬼。

韩湘子这个懊悔呀,就甭提了。

老头子死了,老婆子白日里想,黑夜里想,饭也不吃,水也不喝,不久也死了。

韩湘子就把两位老人安葬在老头子掉下来的地方。

在旁边搭了个草棚子,供着老人的牌位。

守坟三年,念经三七二百一十卷,超渡老人的灵魂升天。

却说老头子原来威信很高,是村里的“百事通”、“和事佬”,对耕种收取有套经验,平日里哪家婆媳拌嘴,邻居不知,他都去劝解,息事宁人。

大家都很尊重他。

现在,听说韩湘子超度老人的魂灵升了天,名列神班,专管一方土地,成了土地神,正遂了
心愿,凑钱建起了庙宇,供奉着这老两口子。

每逢老人的日,人们都来烧香叩拜,祀老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庭和睦,少生是非,日久相沿成俗。

诸城还有许多喜,丧,建房方面的风俗,在此就不一列举。

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

文化风俗是多样的,同时也是相同的。

我们要将家乡风俗传下去,让我们的子孙后辈继承多样的文化,传承文化瑰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