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痉通痹法治疗消渴痹症的观察与护理

合集下载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痹症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无力、疼
痛等症状。

中医认为消渴病痹症多由湿气不化、血液循环不畅引起,因此
中医护理方案主要是通过调理湿气、活血化瘀来改善病情。

以下是一个针
对消渴病痹症的中医护理方案。

1.艾灸疗法:采用艾灸刺激经络,可以活血化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病症。

可选择患处或者相关的穴位进行艾灸,如悬钟穴、足三里等。

2.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可以促进经络的通畅,调理气血的流通。

对腰腿无力、麻木的症状可以采用推拿按摩来缓解,如揉腰髂穴、搓揉足
三里等。

4.饮食调理:饮食方面,建议少食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食新
鲜蔬菜水果,以及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红枣、山楂等。

避免饮食
过寒过凉,以免伤害阳气。

5.环境调理:注意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免长时间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因为湿气会加重病情。

6.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病症。

推荐一些适
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久坐不动。

7.心理调理:消渴病痹症往往伴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如焦虑、忧郁等。

因此,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疾病和生活上的困难,可以适
当进行心理疏导,如冥想、放松训练等。

最后,消渴病痹症需要长期的中医护理方案来改善病情,患者应该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遵循医嘱,坚持治疗。

同时,注意生活习惯的调整,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可帮助改善病情,促进康复。

痹症的中医调护

痹症的中医调护

痹症的中医调护
一、病情观察:
1、观察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观察皮肤、汗出、体温、舌脉及伴随症状等变化。

二、生活起居护理:
1、恶寒发热、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者,宜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2、脊柱变形者宜睡硬板床,保持衣被清洁干燥,出汗多时及时擦干,更换衣单。

3、生活不能自理的卧床患者,要经常帮助其活动肢体,适时更换卧位,受压部位用软垫保护,防止发生压疮。

三、饮食护理:
1、饮食宜高营养、高维生素,清淡可口,易于消化。

2、风、寒、湿痹者,应进食温热性食物,适当饮用药酒,忌食生冷。

3、热痹者,宜食清淡之品,忌食辛辣、肥甘、醇酒等食物,鼓励多饮水。

四、情志护理:
1、病程缠绵,行动不便,患者常心情抑郁。

要关心患者,给予心理安慰,减轻其痛苦,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劝说家属给予患者家庭温暖及生活照顾,使其心情舒畅
五、用药护理:
1、风寒湿痹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2、热痹者,汤剂宜偏凉服
3、注意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出现唇舌手足发麻、恶心、心慌等症状时,及时报告医师。

4、用药酒治疗时注意有无酒精过敏反应。

六、健康教育
1、注意防风寒、防潮湿,出汗时切忌当风,被褥常洗常晒,保持干燥清洁。

2、需继续服药者,应告知其特殊药物的煎煮法,并注意药后反应,如有不适,及时诊治。

3、均衡饮食,肥胖者需指导患者减轻体重,以减轻关节负荷。

4、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应减少嘌呤类的食物。

5、根据病情和体质,适当活动。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详细指南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详细指南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详细指南1. 简介消渴病痹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口渴、多尿、体倦等症状。

本指南旨在提供消渴病痹症的中医护理详细指导,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和缓解症状。

2. 中医护理策略- 保持适当的饮食:患者应遵循中医饮食原则,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过食辛辣、油腻食物。

- 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

- 合理运动: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身体代谢。

- 心理调适: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3. 中医护理方法3.1 中药调理- 根据患者具体症状,中医师可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

- 患者需按照医嘱准时服药,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中断治疗。

3.2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中医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可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来缓解症状。

- 患者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针灸疗法,不可自行尝试或去非正规机构接受治疗。

3.3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一种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施加负压来调理身体的方法,可以促进气血流通。

- 患者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拔罐疗法,不可自行操作或在非专业场所接受治疗。

4. 注意事项- 患者在进行中医护理过程中,应及时向医生反映症状和治疗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期间,应继续遵循西医医生的治疗建议,不可单凭中医治疗忽视西医治疗。

以上是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的详细指南,希望对患者能够有所帮助。

在接受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密切配合医生的指导,并注意个人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指导,请及时咨询专业中医师。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手册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手册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手册1. 简介本手册旨在提供消渴病痹症的中医护理指南。

消渴病痹症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其特征包括口渴、多饮、多尿、消瘦、乏力等症状。

本手册将介绍该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中医护理方法。

2. 病因和病理消渴病痹症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气虚、阴虚、阳虚、湿热等因素引起。

这些因素导致体内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相应症状的出现。

3. 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消渴病痹症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方面:- 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明显;- 病程长,症状持续存在;- 舌苔黄腻,脉象沉滑等舌脉特征;- 其他相关检查结果支持。

4. 中医护理方法针对消渴病痹症的中医护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药物治疗中医药物在治疗消渴病痹症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黄精、知母等,可根据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合理搭配使用。

4.2 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调理对于消渴病痹症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建议患者多食用清热解毒、滋阴润燥的食物,如苦瓜、冬瓜、芦荟等。

4.3 中医按摩中医按摩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对于消渴病痹症的治疗具有一定帮助。

常用的按摩手法包括推、拿、按等,可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4.4 精神调理消渴病痹症的治疗中,精神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建议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遵循医嘱,按时服药;-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定期复诊,随访病情。

6. 结语消渴病痹症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中医护理在其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手册介绍了该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中医护理方法,希望能为广大患者提供参考,促进其康复。

同时也强调了在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确保治疗效果。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全方位解析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全方位解析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全方位解析
1. 引言
消渴病痹症是一种中医上常见的疾病,其症状表现为口渴、多饮和多尿等。

本文将对消渴病痹症的中医护理进行全方位的解析,包括病因分析、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等。

2. 病因分析
消渴病痹症的病因主要与体内湿热、脾胃功能失调以及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有关。

湿热体质、饮食不节、情志不和等也可能是导致该病的原因之一。

3. 诊断要点
在对消渴病痹症进行诊断时,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 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特别是口渴、多饮和多尿的情况;
- 检查患者的舌苔和脉象,以了解病情;
- 结合患者的体质、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因素进行分析。

4. 治疗方法
中医对于消渴病痹症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能力;
- 清热利湿,排除体内湿热;
- 调理气血运行,促进体内的平衡。

在治疗中,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和
疗法进行治疗。

同时,患者也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加速康复。

5. 预防与护理
预防消渴病痹症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护理:
- 合理饮食,避免过度饮食或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 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促进身体的健康。

6. 结论
消渴病痹症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中医护理在其治疗和预防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清热利湿和调理气血运行
等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并促进康复。

同时,患者也应
该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节,以预防病情的发生。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

(二)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淡红,苔花剥少津。

(三)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白滑。

(四)痰瘀阻络证:肢体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粘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粘滞。

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

(五)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萎废不用,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肢体麻木、挛急、疼痛1.观察四肢末端皮肤颜色、温度的变化、有无破溃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观察疼痛发作的时间、性质、程度。

3.注意肢体及足部保暖,做好足部护理,预防足部溃疡及压疮的发生。

4.遵医嘱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治疗。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内分泌、脾、腰、足等穴。

6.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药液温度38~40℃,防止烫伤。

7.遵医嘱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8.遵医嘱穴位贴敷,取涌泉等穴。

9.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10.遵医嘱艾灸,取地机、委中等穴。

(二)肢体痿软无力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卧床休息为主。

2.根据病情指导并协助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

病情稳定后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3.注意安全,做好预防措施防止跌倒。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

(三)腰膝酸软1.遵医嘱监测血糖,观察有无低血糖发生。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实践与方案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实践与方案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实践与方案简介消渴病、痹症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疾病,它们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消渴病和痹症的中医护理实践与方案,旨在提供简单且没有法律复杂性的策略。

消渴病的中医护理实践与方案消渴病是一种以口渴、多尿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中医认为,消渴病多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肾阴亏损等有关。

以下是一些中医护理实践与方案:1. 饮食调理:-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葱、蒜等。

- 增加营养摄入,适当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等。

- 控制饮水量,避免过量饮水。

- 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

2. 中药调理:-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调理。

-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白术、山药等,可以益气养阴,健脾益肾。

3. 调理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熬夜或过度疲劳。

- 适当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痹症的中医护理实践与方案痹症是一种以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中医认为,痹症多与寒湿、气滞、血瘀等有关。

以下是一些中医护理实践与方案:1. 中药调理:-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调理。

- 常用的中药有川芎、桂枝、当归等,可以活血化瘀,温经散寒。

2. 热敷和艾灸:- 可以使用热水袋或热敷巾在疼痛部位进行热敷,缓解疼痛和舒缓肌肉。

- 艾灸可以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的热量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

3. 物理疗法:- 可以进行适度的运动和按摩,促进关节的灵活性和血液循环。

- 注意避免过度运动和受伤。

结论消渴病和痹症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疾病,其中医护理实践与方案可以通过饮食调理、中药调理、调理生活习惯、热敷和艾灸、物理疗法等方式进行。

这些方案旨在提供简单且没有法律复杂性的策略,帮助患者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请在实施前咨询专业中医医生以获得个性化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详解消渴病痹症的中医护理方案

详解消渴病痹症的中医护理方案

详解消渴病痹症的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痹症是指中医学中一类疾病,主要表现为身体疲乏无力、四肢酸软无力、步履艰难等症状。

以下是针对消渴病痹症的中医护
理方案:
1. 中药治疗:使用具有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等作用
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黄芪、川芎、红花等,可以
通过调理气血、促进血液循环来改善病情。

2.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和灸烧等手段刺激穴位,调节气血、活
络经络,以达到治疗消渴病痹症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气海、足三里、合谷等,可以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

3. 中医按摩:采用推拿、揉捏、拨叩等手法,刺激相应的经络
和穴位,促进气血流通,舒缓肌肉疲劳和僵硬。

按摩可以改善消渴
病痹症患者的血液循环,减轻病痛。

4. 饮食调理: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
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蔬菜水果等。

避免过食辛辣、油
腻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

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5. 锻炼养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可以增强体质、改善血液循环,对消渴病痹症有积极的影响。

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充足的睡眠也是重要的养生方式。

总之,针对消渴病痹症的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中医按摩、饮食调理和锻炼养生等方面。

综合运用这些护理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ianjin Journal of Nursing, February 2018, Vol. 26 No. 1•87 •
舒痉通痹法治疗消渴痹症的观察与护理
高娜李红或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300120)
摘要对89例消渴痹症患者采用舒痉通痹法改善下肢麻凉挛急疼痛症状。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舒痉通痹法即中药专方研磨成粉配姜汁成膏做穴位贴敷配合温灸促进药物吸收,加强穴位刺激功效。

操作前评估患者的皮肤情况及耐热程度;操作中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及时调整治疗时间及温度;操作后进行皮肤护理及辨证施膳等护理措施。

经14天的治疗与护理,患者下肢麻木寒凉挛急疼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

关键词舒痉通痹;消渴病痹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 R248 文献标志码 B D01:10.3969/j.issn.1006-9143.2018.01.038 文章编号 1006-9143(2018)01-0087-02
消渴痹症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 P N),主因 三久,精血既亏,血不荣养筋脉所致@1A,属中医血 痹、痿证范畴。

患者多以对称肢体末端麻木、挛 急疼痛、手足痿软无力、小腿抽搐和萎缩等为主要 现。

本病起病比较隐匿,,病程长、诊断 ,合 可导致足部 肢。

E 此,缓解D P N带来的肢体末端麻木、挛急疼痛,延缓 病程的发展显尤为重要。

在传统中西治疗的同时,采用舒痉通痹法治疗渴痹症取得良好果。

痹法是采用穴贴敷结合温灸治疗治
作者简介:高娜,女,主管护师,护士长,本科疗消渴痹症的方法,利用专方中药研磨制成膏药贴 敷于穴,配合 热 药物对穴的,使 热力助药力 透经病所,血脉调和达到温经和络活血化瘀之功效,缓 渴痹症患者下肢麻木挛疼痛症@2]。

现护理
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1月至10月人院患者89例,男38 例,51例。

34~76岁。

患者确为渴痹症
即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

患者均有不同程 的下肢 (麻木疼痛、对称 手
、蚁行感、冰冷感、)、m
枢穴为足阳明胃经,大肠募穴,能调节胃肠气机。

三 穴合用能益气固胞,同时三穴又在下腹部,对于贴敷 药物具有较好的局部渗透治疗作用。

最后,病情是个 动态变化过程,应做到动态辨证施护的同步。

在护理 中,可以根据患者病情和证候的变化特点,及时恰当地 对病情转归做出正确判断,按时调整护理计划的内容,以于能对施护,治疗有 。

^
明,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虚血热型胎动不安 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0.05),保胎成功率90.00?。

3.3辨证护理及贴敷护理在护理 用辨证施护,热的 ,护气,清热安胎,气,造成血热。

通过在 、调护 虚血热
产的不 ,到治病安胎之目的。

同时进行穴位贴敷的护理,贴敷的作用,
消患者的顾虑,合治疗。

同时贴敷过程中
加强巡视,贴敷 的。

贴敷:等影响疗效的情况发生。

治疗上完善、对证的护理(具有 中特色的辨证施护施)在治疗胎漏、胎动不安上 有较好的 护理疗效。

参考文献
〔1〕陈国英.黄体酮胶囊治疗早期先兆流产165例[J].中国药业,2010,19(21) :76.
〔2〕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85.〔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 科技出版社,2002:253-258.
〔4〕叶丹丹.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虚血热型胎动不安疗效观察[J].浙 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7):654-656.
〔5〕张蓉,吴金芳,方芳,等. 胎治疗后妊娠结局观察[J].医学研究杂志,2010,39(9):109-111.
〔6〕胡红.固肾清热法治疗胎动不安80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2):200.
〔7〕闫秋燕.*胎漏”、“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75例临床治疗方案回顾性分析[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
(2017-02-14 收稿,2017-08-31 修回)
•88 •《天津护理>2018年2月第26卷1期
消失、肌电图示肢体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 传导速度减慢等症状。

排除严重心肺功能障碍、认知 障碍、言语障碍、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及其他原因引起 的DPN;排除实热证、阴虚发热者及孕妇;排除有心 脏搭桥术史及安装心脏起搏器者。

参照《中医病证诊 断疗效标准》。

治愈:肢体活动正常,肌肉丰满,神经 系统及实验室检查正常。

好:肢体 好转,症状,神经系统及实验室检查 正常。

未愈:肢体痿 。

经 14天(1个疗程)的治疗,89
者治愈47,好转34,愈8例,总有效率91,。

2治疗方法
用专方中药研磨成粉配以姜汁调和成膏贴敷于 穴位配合 热药,药物,经 、舒筋和络、活 的功效$2]。

、、三阴。

药医证方(、、、、兰、桂枝等随证加减),中药 成。

捐者 用合 体 ,治疗 ,用
治疗 ,发,
的药,准 好。

穴位贴敷治疗
灸治疗,设置 治疗仪参数,初 度为3〇!,3分钟 仪度热至45!时,盒固定于夕卜,根据者耐热程度调整个性温度至感觉热灼痛感即可。

每天1次,温灸持续20分钟,穴位贴敷持续4~6小,14天为1疗程。

同时遵医嘱 给予补中益气、运行气、通经活、扶正祛邪等
证治疗。

3观察与护理
3.1
3.1.1 前仔细询问有无中药及敷料成分过敏史。

评估 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及心理状况。

3.1.2 准确取穴,药物妥善固定;贴敷期间观察有 发、发痒、丘疹或疱等不良反应。

出现 时立即停,用冲洗后擦拭干净。

贴敷的最佳效 果为去药后局部潮,有热痛感,几 脱一'层屑
不起水泡' 者不良反应发生。

3.1.3 毕 ,注意 防止风寒,避免食用寒冷、发、、性 ,忌烟酒。

3.2
3.2.1 ,随时观察患者反应,根据患者主诉随时调整温度,防止烫伤。

本组患者7例由于对热敏感及 对操作不感出现心慌、憋气症状,通过心理安慰及 调整度,5分钟症状,继续治疗 出现任何不体征。

1 者 灼热难耐,立即停止治疗,出现小疱,3 自行 ,者表示解 受继续治疗。

继续治疗时,度降至25!,慢加热至38!,患者 度适宜,
不良反应,持续治疗至疗 。

3.2.2 治疗 ,可继续 4~6小时,撤
用,观察 情况,询问患者感受。

治疗不行 运动,,注意 、防止受f e。

3.3其他 导患者起居有常,调整作息时间,保证
,合。

者 ,者
内心感受。

、寓教于乐的病友活动,开同持 ,成功的病,者 疾病的 心。

治疗 疾病的注意。

导肢体 者主动活动,防止局部受压;肢体 或 者,协助呈现功能,防止 '垂,指导肌肉按摩,防止一步萎缩。

病神经或病 有 、发 等不 者可每
或 运动,注意 。

4小结
消 病 症 消 病 引起 病 ,不 ,气 不能 肢,肌肉 经 失 。

有 经 、调和气 、消 等 用。

有调 气 、经 等 用。

者 合 经活 、解 、固
的用。

应用可缓解肢体末端麻木感,寒凉挛急疼痛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患者负担,者生活质量,升 疗效。

参考文献
〔1〕张洪凤.中医护理常规及技术操作[M].天津:科学技术出报社,2015:175.
0〕严玮瑛,赵瑞玲.穴位贴敷联合温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 (24):4511-451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 出版社,1994:32-113.
〔4〕姜昕,唐敏捷,杜闻媛.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透皮导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观察与护理[J].天津护理,2016,24(3):253-254.
(2017-01-11 收稿,2017-08-24修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