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印染对色详情

合集下载

纺织印染对色详解

纺织印染对色详解

一、光与颜色光是一种电磁波,它的波长范围很宽。

我们眼睛能见到的光,即可见光,只是电磁波中极小的一部分,其波长在400~700nm之间。

光是由光源发出的,常见的光源有太阳、灯、火焰等。

物体会显示出各种各样的颜色,其根本原因就是它对光具有选择吸收的特性。

太阳光照在物体上,物体可选择吸收某种波长范围的光,而将其余波长的光反射出来,反映到人脑中,就得到这种物体显示什么颜色的印象。

如蓝色的物体吸收红和黄光而反射蓝光,黄色的物体吸收红和蓝光而反射黄光。

因此,物体的颜色可以认为是光源发出的光经过物体的一系列吸收、反射等作用后对人眼产生的一种刺激作用。

二、颜色的基本属性总的来讲,颜色可分为彩色和消色两类。

消色又称非彩色,黑、白、灰等皆为消色。

非彩色以外的各种颜色,都称为彩色。

所有的彩色都对可见光内的某一部分波长有比较明显的吸收。

人们通过对颜色的研究发现,自然界中的所有颜色都可以用明度、色相和饱和度三个属性来描述。

明度是表示物体表面明亮程度的一种属性,在非彩色中最明亮的颜色是白色,最暗的颜色为黑色,其间分布着不同的灰色。

也就是说白色明度最高,黑色明度最低,而灰色的明度则介于白色和黑色之间。

各种不同的彩色也有明度高低之分,通常明亮的颜色明度高,而比较暗的颜色则明度较低。

如同样是红色,暗红色的明度就低于浅红色。

色相是颜色彼此相互区分的特性。

可见光谱不同波长的辐射表现为视觉上的各种色调,如红、橙、黄、绿蓝等。

物体表面色的色相决定于三个方面,一是照明体光源的光谱组成,二是物体对光的吸收和反射特性,三是不同的观察者。

发光物体的色相决定于它的光辐射的光谱组成。

非发光物体的色相决定于照明光源的光谱组成和物体本身的光谱反射特性。

饱和度是指颜色的纯度。

可见光谱中的单色光是最饱和的颜色,为100%。

饱和度的高低可以从光谱色与白光的混合来理解。

任意一个颜色都可以看成是白光与光谱色混合后得到的,此时白光的成分越多,则饱和度越低,白光的成分越少,则饱和度越高。

对色知识

对色知识
色温:6500K 功率:20W
TL84 欧洲、日本、中国商店光源
色温:4000K 功率:18W
CWF 美国冷白商店光源(Cool White Fluorescent)
色温:4150K 功率:20W
家庭酒店用灯、比色参考光源
色温:2700K 功率:40W
内箱颜色:国际标准中性灰
控制方式:电脑控制液晶显示
记录时间:分开记录每种光源使用时间
提供国际标准光源:
⑴D65国际标准人工日光
⑵AD欧洲标准人造日光源
⑶CWF美国商店光源
⑷TL84欧洲日本商店光源
⑸UV紫外线光源
⑹A/F比色参考光源等。
D65 GE F20W/AD 国际标准人工日光
TL84 PHILIPS TLD18W/840 欧洲、日本商店光源
CWF GE F20W/33 美国商店光源
UV GE F20T12/BLB 紫外灯光源
F&A GEC 40W E27 夕阳、黄光源、比/对色参考光源
UV 紫外灯光源(Ultra-Violet)
波长:365nm 功率:20W
U30 美国暖白商店光源(Warm White Fluorescent)
色温:3000K 功率:18W
简介 国内首创欧洲标准/美国标准一体化灯箱,箱体材料采用优质防火板;外观颇色采用银灰色皱纹粉喷塑;内腔颜色采用国际标准中灰色;面板材料进口pc板、外观精巧;控制方法采用电脑控制、液晶显示;内部电器均采用进口电器及名优产品;整体外观精致、装卸方便、国内最高档次.配有:
这现象指样本颜色相配于某一光源下,但转到另一光源时,却出现不相配情况。
加入紫外线光波部分,使对色灯箱为您提供最接近天然的日光效果。紫外线光波部分,可独立或建与其他光源下一拼使用,更有效地检测在产品,染料及涂料上的荧光增白剂。

色纺纱之关键——调色对色

色纺纱之关键——调色对色

不 同要求 , 它既可能 是纱 样 , 也可 能是水 洗的 或未 水洗 的布 样 等。
色卡和 色 板都 需 要 妥善 保 管, 紧接 其后 的 是颜 色 质量 控制, 它是 一个 严密而 复杂的过 程控 制。
2 调 色对 色的质量控制
调 色对 色的质量控 制包括 原料检 验、 打样操 作 、 设备 运 转、 员工素 养、 息流 畅等 5个方面 。 信
业使 用计算 机 系统 , 将订 单信息资 源共享 , 大大地 提 高了信
息传递 的效率 。
3 结 语
调 色 对色 工作是 一项技 术 性较 强的细 活 , 要不断 地 需 积 累经验 , 从事人 员在 日常工作 中要 善 于. , 总结 多与 客户及
同行之 间进 行交流 。 尤其 是 目光 的校 正与统一 , 是调 色的基 础 ; 色过程 中把 握住 颜色的偏 向, 对 从而 确 定调 色的 方向;
取样 , 有一 定的 讲究 , 也 应规 定 取 样的 时 间、 量、 数 标识 方
法等。同样 , 在这个关键监 控 点上要设 专业 人员对色把关 。
2 3 设备运转 .
打样过 程离 不开设备 , 包括 称 量衡 器、 棉机 器、 纱 混 纺 设备 及织 布织袜 机等 等 , 中任 何一 种设 备 故障 都 会光 对照 4级以上 。
打小样分 2个方面 , 一是 打本公司色号, 是打客户来 二 样。 也就说 , 必须要求小 样操作人 员, 每一步都按 规范操作 , 包括称 料、 撕料、 混料、 喂料 、 清理 、 纱、 纺 织布 ( 等等 。 袜) 生 产 样是 生 产 前 的 大 样 , 当于 作 原坯 纱 时 的试 纺 相
调 色时 间 , 至 影 响最 终 颜色 质量 。 甚 打小样 就 是 将 不同色

【纺织印染整技术】混色、配色、对色、调色的基本常识

【纺织印染整技术】混色、配色、对色、调色的基本常识

【纺织印染整技术】混色、配色、对色、调色的基本常识一、颜色的基本知识颜色:即人对眼睛视网膜接收到的光作出的反应,在大脑中产生的某种感觉。

任何颜色只要确定了它的色相、饱和度和亮度,就可以完全精确地确定出它是什么颜色。

倘若其中一个要素变化了,那么这个颜色就也变化了,描述或确定一个颜色必须确定它的色调、纯度和亮度。

二、混色:有加法混色和减法混色。

另外,印刷品所产生的颜色也是各种颜色的油墨以减法混合的方式产生的。

减法混合的三原色是青蓝,品红,黄,它们分别是加法混合三原色(红,绿,蓝)的补色。

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用另外二种配得。

加法混色三原色和减法混色三原色互为补色,即:红和青、绿和品红、黄和兰,互为补色。

在印染工业中的调色,是使用几种染料混合拼色,它属于减法混色。

三、配色(拼色)染料拼色三原色:红、黄、蓝。

(这里的红、黄、蓝是分别指减法混色的原色品红、黄、青)。

用二种不同的原色相拼可得到橙、绿、紫色、称它为二次色。

用二种不同的二次色拼合,或是任意一种原色和黑色或灰色相拼得到三次色。

拼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纤维的性质:因纤维结构不同,性质也不同,因此必须选用与纤维性质相适应的染料。

如染棉用活性,染涤用分散等。

拼色时应尽量选用同类型的染料,这有利于染色工艺的简化和操作。

染料的染色性能要相近。

如:直接性、上染速率、扩散性、染色牢度等,否则染后色光不一,在使用过程中褪色程度不同。

拼色用染料的只数应尽量地少,以便控制色光,拼色时最好不要超过三只染料。

如果染料本身就已由几只染料拼混而成,当用这种染料作主色时,选用拼色后的染料尽可能是染料拼混的成分,以减少拼用染料的只数。

要考虑染料的各项牢度。

包括:日晒、水洗、湿摩擦、汗渍、水渍牢度。

要考虑车间的生产情况,所选染料要方便车间生产。

要考虑成本。

在达到客户质量要求的情况下,选择成本最低的染料。

要考虑同光异谱。

主要是要求高的客户。

要掌握余色原理。

余色即两个颜色有相互消减的特性,如紫光蓝色,认为紫光太弱,可以加一些余色(黄色染料)来消减,值得注意的是:余色理论只适应于调整色光只是微量的调节,否则用量太多会影响色泽深度和鲜艳度。

国际纺织品对色牢度的要求与提高色牢度的措施

国际纺织品对色牢度的要求与提高色牢度的措施

表 2 国产竭染用活性染料的染色特征平均值
染料类别 S(%)
E(%)
R(%)
F(%) E—F(%)
X型
37.0
67.0
72.8
48.6
18.4
KN 型
44.0
79.06Leabharlann .560.019.0
ME 型
54.5
81.9
55.8
67.6
14.3
KE 型
82.7
92.5
36.6
80.7
11.8
双活性型活性染料 ME 型和 KE 型浮色染料量最少
(2)染色工艺 染色工艺有关染料是否透染而不是表面染色,其效果大致为竭染>冷轧堆染
色>轧—烘—轧—蒸连续染色>短流程湿蒸连续染色>轧—烘—焙连续染色。 浸染法染色的染料向纤维表面吸附,然后逐步向纤维内部扩散,有较好的透
染效果。轧—烘—轧—蒸连续染色的烘燥过程中织物上的水分受热由内向外流动 并向空气蒸发,活性染料具有水性,会随着水的运动而发生泳移,结果造成织物
活性染料通过共价键结合赋予染色物优良的染色牢度,但是深浓色染色物时
常会发生褪色和沾色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除了染料母体结构中的一部份因受
光、热、汗、酸性气体和氧化剂的侵蚀,出现偶氮基分解、络合金属离子脱离、 氨基氧化等引起染色物变色和褪色。染料—纤维键的断裂也会引起褪色和沾色。 而染色物上的浮色是造成深浓色染色物的水洗牢度和湿摩擦牢度不合格的主要
国际纺织品对色牢度的要求与提高色牢度的措施
一、国际纺织品对色牢度的要求 在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中,对产品的质量要求除了传统的实用性、美观性和
耐用性等以外,同样重视安全性和环保性,对于纺织品的色牢度的要求也是如此。

纺织品染色的一些调色方法

纺织品染色的一些调色方法

纺织品染色的一些调色方法一、调色前准备1、生理准备人在休息良好、精力充沛情况下比疲劳下调色准确度高很多;目测一颜色时第一眼目测的准确度比反复长时间目测出的准确度要高。

所以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集中精力短时间内目测出的结果是高效调色的生理前提。

2、染料选用根据客户来样,首先要了解客户对色的要求。

如果客户要求多种光源对色,需用电脑测色来选用染料,以避免或减少打出的小样与客户来样(以下称客样)之间的同色异谱现象。

要了解所选用染料的各牢度性能以及客户的各项牢度要求;还要了解所选用染料的易操作性、稳定性、安全性。

最后还需考虑尽量减少成本、降低排污。

二、三原色的调色三原色调色是最普遍的方法,而且较多客样也是常用三原色可染出来的,如果客样所用三原色染料性质与所打样使用染料相近或一致,那同色异谱就很小或无同色异谱现象。

一般的染料厂商都会根据各染料的直接性、移染性、扩散性、提升性、反应性等指标推荐不同染色深度的三原色组合。

比如Clariant 酸性染料有浅色三原色:Yellow E2RL 或E4RL、Red EBNL、BlueEBGL;中色三原色:YellowN3Rl、RedN2RBL、Blue NBLN;中深色经济型三元色:YellowN3RL、Rubine N5BL、Blue NRL 或NRBL。

选用染料后需得到首个处方,一般有两种途径:其一,利用电脑及软件,从之前输入电脑内的数据库中自动寻找最接近的首个处方;或根据电脑内输入了的各只单一染料不同浓度的颜色资料(也称单色资料),电脑计算得到首个处方。

其二,根据保留的历史样卡得到。

很多有经验的调色师平时积累很多历史样卡,客样来后可翻看寻找最接近的历史样卡,修正后得到首个处方。

以下就连续轧染的加工方式讲解三原色调色方法。

1 、先深度后色相人的眼睛对色的三要素中的色相最敏感,其次是纯度,对明度较迟钝。

同一染料在不同浓度时其色光会发生变化,尤其是较深色,比如ClariantNavyNRBL,蓝色越深其色光越红。

色纺调配色、染色、打样对色技术

色纺调配色、染色、打样对色技术

色纺调配色、染色、打样对色技术提高配色的准确性、减少色差是色纺要解决的问题。

我公司进行散纤维染色加工和色纺纱生产已经有30余年的历史,在染色、配色及打样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打样对色的要求及操作步骤分析配色对象(客户来样或者本厂样卡),确定原料及配比→染厂进行原料配色拼色→打小样对色→合格后发给客户→留样,建立色样库。

1.1 分析配色对象(客户来样、本厂色卡),确定原料及配比客户来样包括布样、纱样、色卡、色板等不同形式。

1.1.1 分析颜色及配比(1)如果客户来样是纱线,需采用织袜机(或横机、圆机)织出布样作为标准样来进行对色,然后拆开纱线分析。

主要分析方法有:分色称重法、显微镜法、混纺比法、目测估算法及结果比较准确的电脑扫描法等。

主要任务是分析出纱样有哪几种颜色的原料组成、各种原料所占比例是多少,再选择染色原料。

一般根据来样颜色标准选择主色原料,然后再根据调色需要配以不同色光偏向的辅助调色原料,如果所需染色原料已有,就可直接取来配色,若没有就需要染色。

(2)如果客户来样是色织面料,先要弄清面料是否经过漂白、防缩、柔软等整理,没有经过整理的面料可直接拆成纱线来检测纱线的支数、捻度,再拆成散纤维确定纤维组分及颜色;经过处理的面料,应考虑纤维颜色的色光在处理后是否会发生改变,根据处理情况提前做好配色的微调,以保证客户处理后的布面效果。

确定好组成及比例后,通知化验室按照所需颜色将原料染色。

1.1.2 建立样卡我们公司建立了自己的色卡,并根据每年的流行色彩及风格不断地进行充实。

每一个色系、风格每隔一定的比例做一个色号,一个色系至少要有十个色号,纺出纱织成布做成色卡,由销售人员推荐给客户。

客户有中意的色号,可以直接根据样卡投料打样,因为原料产地不同、染化料接批时容易造成的染色后色泽偏差,必须打样请客户确认。

客户来样刚好有接近的颜色时,就可以在最接近色号配色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微调,提高配色工作效率。

1.2 染厂原料配色染色1.2.1 调色修正染厂化验室接到染色通知单后,首先要了解客户的对色要求(按照客户要求的染料、光源打样),以保证打出的小样与客户来样(以下称客样)的一致性,避免或减少小样与客样之间的同色异谱现象;要了解所选用染料的色牢度性能以及客户对布面的色项牢度要求;还要了解所选用染料的易操作性、稳定性、安全性;尽量减少成本、降低排污量;综合各项因素确定染料和染色配方,一般有三种途径:(1)利用电脑软件,从电脑的数据库中自动寻找最接近的首个配方,或根据电脑内各只单一染料不同浓度的颜色资料(也称单色资料),由电脑进行计算,得到首个配方。

纺织染整颜色知识

纺织染整颜色知识

南北轴——明度 经度——色相 距轴的距离——饱和度
颜色基础
• 明度(value)表示颜色明暗,从全黑到全白分10份
注:图中颜色饱和度为0,此时色相无意义
注:图中颜色饱和度最高,色相为蓝
颜色基础
• 色相:表示颜色色调,如红、黄、蓝
分5种主色调和5种中间色调,相邻颜色再分10份,共100种。
红(R) 红黄(YR) 黄(Y) 黄绿(GY) 绿(G)
色度三角形
以三原色到对边距离为单位长度
颜色基础
颜料的减法混色:

蓝 白 品红 红
绿

三原色:青(Cyan)、品红(Magenta)、黄 (Yellow) 利用三补色在白纸(白色)上按不同比例 减去原色而获得彩色的一种方法。减法混 色是利用透射或反射原理,对波长范围较 广的某一光源所发出的复合光所进行的一 种减波作用。彩色颜料的混合及彩色滤镜 的组合皆为减法混色。
整理颜色影响因素
• 定型:分上料、烘干、拉幅定型 • 热定型:一方面,在此过程柔软剂、树脂等在此过程发生交联。定型 时在织物表层成膜,因而具有一定的增深效果,但差异不明显。部分 活性染料的耐酸性差,整理后色变较大,尤其是对蓝色、黑色影响较 大,所以布面颜色整体偏红。另外,分散染料在高温时如果升华牢度 不好,有可能因染料向表层迁移而影响色光和牢度。 另一方面,它是使合成纤维(涤纶等)内能量降低的过程。包括应力 松弛过程和结晶化过程,即热定形的目的是使纤维应力松弛和结晶化。
颜色影响因素
• 染料对纤维的性质 • 强碱(丝光对颜色影响) • 高温(定型对颜色影响)
染料性质对颜色影响
• 水解:染料的水解分解从生产时就开始发生,染料水解的程度取决于 其分子中的活性基团和发色团。 • 还原染料光敏脆损现象:一些还原染料染色的织物容易出现光敏脆损 现象,这类染料能吸收光线中某一波段的能量转移给其他物质,同时 在纤维上引起了化学反应。黄、红、橙色都易产生光敏脆损。 • 分散染料升华牢度:合成纤维(涤纶等)未经预定型,纤维结晶度低, 聚合物分子间隙大,小分子的染料卡在间隙中,当织物遇高温时,区域 被展开,小分子的染料松动,于是游离出纤维,这小分子的染料较轻且较 小,我们将它分类在升华差的染料。 染料是混色,当其中一个染料组分升华牢度比其他较差时,容易引起 颜色色相偏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光与颜色光是一种电磁波,它的波长范围很宽。

我们眼睛能见到的光,即可见光,只是电磁波中极小的一部分,其波长在400~700nm之间。

光是由光源发出的,常见的光源有太阳、灯、火焰等。

物体会显示出各种各样的颜色,其根本原因就是它对光具有选择吸收的特性。

太阳光照在物体上,物体可选择吸收某种波长范围的光,而将其余波长的光反射出来,反映到人脑中,就得到这种物体显示什么颜色的印象。

如蓝色的物体吸收红和黄光而反射蓝光,黄色的物体吸收红和蓝光而反射黄光。

因此,物体的颜色可以认为是光源发出的光经过物体的一系列吸收、反射等作用后对人眼产生的一种刺激作用。

二、颜色的基本属性总的来讲,颜色可分为彩色和消色两类。

消色又称非彩色,黑、白、灰等皆为消色。

非彩色以外的各种颜色,都称为彩色。

所有的彩色都对可见光内的某一部分波长有比较明显的吸收。

人们通过对颜色的研究发现,自然界中的所有颜色都可以用明度、色相和饱和度三个属性来描述。

明度是表示物体表面明亮程度的一种属性,在非彩色中最明亮的颜色是白色,最暗的颜色为黑色,其间分布着不同的灰色。

也就是说白色明度最高,黑色明度最低,而灰色的明度则介于白色和黑色之间。

各种不同的彩色也有明度高低之分,通常明亮的颜色明度高,而比较暗的颜色则明度较低。

如同样是红色,暗红色的明度就低于浅红色。

色相是颜色彼此相互区分的特性。

可见光谱不同波长的辐射表现为视觉上的各种色调,如红、橙、黄、绿蓝等。

物体表面色的色相决定于三个方面,一是照明体光源的光谱组成,二是物体对光的吸收和反射特性,三是不同的观察者。

发光物体的色相决定于它的光辐射的光谱组成。

非发光物体的色相决定于照明光源的光谱组成和物体本身的光谱反射特性。

饱和度是指颜色的纯度。

可见光谱中的单色光是最饱和的颜色,为100%。

饱和度的高低可以从光谱色与白光的混合来理解。

任意一个颜色都可以看成是白光与光谱色混合后得到的,此时白光的成分越多,则饱和度越低,白光的成分越少,则饱和度越高。

白色、标准灰色和黑色的饱和度最低,为0或者说没有饱和度。

一般地说,明度决定于有色物质的浓淡,色相决定于有色物质的颜色,而饱和度则和颜色的鲜艳度有关。

但是,这些关系往往都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例如,饱和度和鲜艳度之间的关系就很复杂,这主要是因为饱和度是一个色度学概念,而鲜艳度则受相当大的心理因素影响。

对于颜色的这三个属性,人们常用三维空间的类似球体的模型来表示,如图2-1所示。

图中纵坐标表示明度,围绕纵轴的圆环表示色相,离开纵轴的距离表示饱和度。

三、颜色的混合两束不同波长的光叠加在一起,就会得到与原来两束光具有不同性质的光。

同样,两种不同颜色的染料混合在一起,也会得到与原来两种染料颜色完全不同的混合物。

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颜色混合。

经过研究发现,上述两种颜色混合方式的规律是完全不同的。

为区别起见,人们把光的混合称之为加法混色,而把对光具有吸收作用的物质如染料、颜料、滤光片等的混合或叠加称为减法混色。

1、加法混色加法混色是指各种不同颜色的光的加和。

三个原色光为红(R)、绿(G)、蓝(B),把这三种光以适当的比例混合可以得到白光。

加法混色中的基本规律是由格拉斯曼(H.Grassman)在1854年提出的,称为格拉斯曼混色定律。

彩色电视机荧光屏的混色是加法混色在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例子。

加法混色在印染上的典型实例为纺织品的荧光增白。

经煮练、漂白后的织物仍带有一定的黄色,即织物的反射光中缺少蓝紫色的光,而荧光增白剂可以吸收紫外光激发出蓝紫色的可见光,蓝紫色的光与黄光相加,则可以得到白光,所以织物的白度增加。

2、减法混色减法混色最常见的事例是染色过程中染料的混合。

减法混色中的三原色为黄、品红、青(通常称?quot;红"、"黄"和"蓝")。

染色纺织品之所以呈现某种颜色,例如蓝色,是因为其中的染料把照明白光中的红、黄、绿光大部分吸收了,因而反射出来的主要是蓝光。

至于呈黄色,则是因为白光中的蓝紫色大部分被吸收了的缘故。

因此将蓝色与黄色染料混在一起,就相当于白光先后通过蓝色和黄色之滤光片,从而把红、黄、蓝、紫等色光都吸收了,剩下的就是绿色。

纺织工业中经常应用减法三原色,通过减法混色,得到许多色泽。

图2-2表示加色法与减色法中颜色的变化情况,加色法三原色通过加法混合得出减色法三原色,减色法三原色通过减法混合得到加法三原色。

加法混色与减法混色的重要差别之一,就是加法混色亮度增加,而减法混色的亮度减小。

3、平均混色除了加法混色和减法混色之外,还有一种称为平均混色。

颜色的平均混合可以用陀螺的例子来说明:先在陀螺面上贴几种颜色,如黄色和蓝色,然后将陀螺快速旋转起来,这时我们看到的颜色将会是绿色,它是黄色和蓝色两种颜色在人眼的视觉反应时间内频繁作用于视网膜所产生的一种效果。

由于这种混合的结果只使色相发生混合变化,而总的亮度并不变,所以是平均混合。

4、CIE标准色度系统物体颜色的定量度量是很复杂的,它涉及到观察者的视觉生理、视觉心理以及照明条件、观察条件等许多问题,为了能够得到一致的度量效果,国际照明委员会(简称CIE)规定了一套标准色度系统,称为CIE标准色度系统。

根据格拉斯曼颜色混合定律,外貌相同的颜色可以相互代替,相互代替的颜色可以通过颜色匹配实验来找到。

把两个颜色调节到视觉上相同或相等的方法叫做颜色的匹配。

在颜色匹配实验中,与代测色达到色匹配时所需要的三原色的数量,称为三刺激值。

也即R、G、B值。

一种颜色与一组R、G、B数值相对应,颜色感觉可以通过三刺激值来定量表示。

任意两个颜色只要R、G、B数值相同,颜色感觉就相同。

为了测得物体颜色的三刺激值,首先必须研究人眼的颜色视觉特性,测出光谱三刺激值,此数据称为"标准色度观察者光谱三刺激值",以此来代表人眼的平均颜色视觉特性。

1931年CIE提出了最早的主要推荐书-CIE标准色度观察者和色品坐标系统;并规定了标准光源和照明观测条件,建立了CIE标准色度系统,从而奠定了现代色度学的基础。

5、同光异谱现象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颜色,其原因是它们对光的吸收、反射特性不同。

但是,有时我们会发现吸收、反射特性不同的两个色样(比如配方不同)却能够在特定的光源下相互匹配,这种现象称?quot;同光异谱"现象。

这样的两种光刺激为同光异谱色。

同光异谱现象的产生与人眼不能分辨出混合色中的光谱成分有关。

因此在观察者和光源改变或两者之一改变时,同光异谱的性质就会被破坏。

同时由于样品的光谱反射比不同,失匹配程度也不同。

所以就可以用改变观察者或改变照明光源后造成的色差大小来度量两样品同光异谱的程度。

为了对颜色的同光异谱程度作定量的评价,1971年CIE公布了计算"特殊同光异谱指数(改变照明体)"的方法。

这一方法的原理是,对于特定参照照明体和观察者具有相同的三刺激值的两个同光异谱样品,用具有不同相对光谱功率分布的测试照明体所造成的两样品间的色差作为特殊同光异谱指数Mt。

CIE推荐选用标准照明体D65作为参照照明体,推荐测试照明体用标准照明体A或是照明体F第二章活性染料基本知识一、活性染料的发展历史早在二十世纪初,人们就希望在染料分子和纤维间建立共价键来获得优良的湿牢度。

经过人们的长期努力,终于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汽巴公司生产了含有一氯均三嗪活性基团的染料,但人们当时还只是把它当做直接染料。

四十年代,赫斯特公司申请专利生产含有乙烯砜(CH2=CH-SO2-)β-氯乙砜(ClCH2CH2SO2-)β- 羟基乙砜硫酸酯(HOSO3CH2CH2SO2)活性基团的染料。

1956年仆内门(I.C.I)生产了第一批二氯均三嗪活性基的染料,定名为普施安(pocion),它们在弱碱性条件下便能和纤维素纤维发生共价键结合,这便是活性染料大量应用的开始。

我国在1958年开始生产活性染料,是生产活性染料较早的国家之一。

二、活性染料的特点活性染料具有优良的湿牢度和匀染性能,而且色泽鲜艳,使用方便,色谱齐全,成本低廉。

但是它的耐氯漂及日晒牢度不及还原染料;和纤维素的共价键还会发生断裂,并且在染色过程中染料在水中会发生水解而失去和纤维反应的能力,降低染料的利用率。

三、活性染料的结构特点活性染料的结构可用以下通式来表示:W-D-B-Re其中:按活性基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类:A 卤代均三嗪类活性染料这类染料又分为二氯均三嗪类染料,(在我国称为X型染料,即低温型染料)一氯均三嗪染料,(我国称为K型染料,即高温型染料),我公司所用Sumifix,Evercion 类染料即是这一类染料。

B 卤代嘧啶型染料这类染料又可分为三氯,二氯,一氯及氟代嘧啶等活性染料,其中以氟代嘧啶和三氯嘧啶较重要。

C 乙烯砜类这类活性染料一般是制成性能稳定的β- 羟基乙砜硫酸酯的形式,染色时在碱性介质中先脱去硫酸酯基,形成乙烯基再和纤维反应。

在我国称为KN 型染料,即中温型染料。

我们公司所用的Remazol染料即是这一类的染料。

D 双活性基或多活性基的活性染料较常见的是两个卤代均三嗪活性基或一个卤代均三嗪和一个β- 羟基乙砜硫酸酯,三个活性基的染料,我公司所用Sumifix Supra 是双活性基的染料。

E 中性或酸性条件下能和纤维素纤维反应的活性染料。

这类染料分为膦酸基的染料和烟酸基的染料。

膦酸基的染料性质稳定,在氰胺或双氰胺的存在下,可在微酸性或中性介质中和纤维素发生共价键结合。

烟酸基的染料在中性高温的情况下就能和纤维素发生反应。

四、活性染料的结构与染色性能的关系活性染料的染色性能主要决定于分子中的活性基,此外也和母体染料、连接基有关。

1、卤代杂环类卤代杂环类与纤维的反应主要是亲核取代反应。

卤代杂环活性基的反应性能和杂环上的π-电子密度分布有关,亲核取代的位置主要发生在电子云密度低的碳原子上。

因此卤代杂环类的反应性主要与染料结构中的以下几类因素有关:(1)卤代杂环中的氮原子个数,因为氮原子的个数越多,则碳原子的电子云密度越低,因此反应性也越强。

所以其与纤维的反应性如下:均三嗪(3个氮原子,电子云密度0.883)》嘧啶(两个氮原子,电子云密度0.899)》吡啶(两个氮原子,电子云密度0.951)》吡嗪(两个氮原子,电子云密度0.960)因此用做染料的也主要是均三嗪和嘧啶两类。

(2)杂环上的取代基的性质、数目和位置有关。

取代基为吸电子基,则反应性增强,若为供电子基,则反应性减弱,数量越多,则反应性变化越显著。

因此二氯均三嗪的反应性最强,因为它的杂环上有3个氮原子,有两个吸电子的氯原子。

二氟一氯嘧啶的反应性也较强,因为它虽然只有两个氮原子,但杂环上有两个电负性强的氟原子和一个氯原子。

反之,如果卤代杂环上引入供电子基,如-NH2,-NHAr等,则染料的反应性都会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