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也能做透镜
初中课外实验:巧用矿泉水瓶做物理实验

初中课外实验:巧用矿泉水瓶做物理实验初中课外实验:巧用矿泉水瓶做物理实验一、演示“凸透镜”的相关实验①取一矿泉水瓶,可以在瓶中装满水,对着太阳光,可以在地面上得到“细细”的亮条,说明凸透镜可以汇聚太阳光(凸透镜对光的汇聚作用)。
②取一矿泉水瓶,可以在瓶中装满水,然后隔着瓶子观察物体(注意瓶子与物体之间的距离适中),可以看到放大了的物体的虚像,演示凸透镜成放大的虚像。
二、演示“失重现象”取一矿泉水瓶,给瓶内装半瓶水,在瓶底用铁钉钻一小圆孔,我们可看到水从孔中喷出,若这时让塑料瓶自由下落,可看到水不再向外喷出,这就验证了水的失重现象。
三、演示“气体的压强随体积的增大而减小”取一矿泉水瓶,在靠近瓶底部的侧壁上开一个小圆孔,用胶带封住小孔,接着拧开瓶盖,往瓶中加入水,然后撕去胶带,水便从小孔射出。
接着盖上瓶盖并拧紧,不久水便停止从小孔中射出,此时瓶内水面上方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这个实验表明气体的压强随体积的增大而减小。
四、制作“水火箭”器材:矿泉水瓶、气筒、自行车气门、铁丝、橡皮塞、水等。
水火箭构造。
在瓶中装适量的水,塞好瓶塞后放在发射架上。
用气筒向瓶内打气,瓶内上方气体压强达到一定程度,高压气体将水和橡皮塞从瓶口压出,利用水的反冲作用把瓶推向高空。
五、演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取一矿泉水瓶,若在矿泉水瓶体的不同方向上,用小铁钉钻很多小孔,然后向瓶内装满水,盖上瓶盖,两手用力挤压瓶体,可看到水从不同的小孔中向各个方向喷出,这可以证明了“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六、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取一个瓶口内径略小于乒乓球直径的矿泉水瓶,去掉其底部,把一只乒乓球放到瓶口处,然后向瓶里注水,会发现水从瓶口流出,乒乓球不上浮,原因是“乒乓球只有上表面受到水向下的压力,而下表面基本没有受到水向上的压力”,因而乒乓球不上浮;接着用手指堵住瓶口,不久就可观察到乒乓球上浮起来,其原因是此时“乒乓球上、下表面均受到水的压力,且下表面所受的压力大于上表面所受的压力”。
小学科学17《制作一个潜望镜》(教案)

小学科学17《制作一个潜望镜》(教案)制作一个潜望镜教案引言:潜望镜是一种光学仪器,用于观察水下的物体。
它由凸透镜和镜筒构成,通过光的折射原理使得水下的物体能够放大成像。
通过制作一个简易的潜望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传播和折射原理。
本教案将指导学生制作一个潜望镜,并介绍光的传播和折射的基本概念。
材料准备:1. 一个小水杯2. 一只塑料袋3. 透明胶带4. 剪刀5. 水6. 直尺步骤:第一步:制作潜望镜的镜筒1. 把塑料袋展开,然后使用剪刀剪下一个较大的正方形。
2. 将正方形的塑料袋的一个角对折,使其变成一个三角形。
3. 把三角形的底边与对角线重合,然后用透明胶带固定住。
4. 把三角形的一边留出一点宽度,然后把剩余部分卷成一个筒状。
第二步:制作潜望镜的透镜1. 把水杯倒置,塞入镜筒的底部。
水杯的底部将充当透镜。
2. 把水杯的底部涂上透明胶带,确保它与镜筒紧密结合,并且不会滑落。
第三步:测试潜望镜1. 把潜望镜拿到一个宽容器中,注入一些水。
2. 把潜望镜的镜头部分放入水中,让学生通过镜筒观察水中的物体。
3. 让学生观察现象,并尝试调整潜望镜的位置和角度,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
第四步:讨论和思考1.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通过潜望镜看到的物体为什么与实际物体不同。
2. 解释光的折射原理,即光在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改变传播方向。
3. 鼓励学生讨论为什么潜望镜可以让他们看到物体放大的原因。
延伸活动:1. 让学生尝试制作不同形状的透镜,比如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它们对光的折射的影响。
2. 给学生提供不同形状和材质的透明物体,让他们观察和解释光线通过不同物体时的变化。
3. 探讨其他使用光的折射的实际应用,比如眼镜、望远镜等。
总结:通过制作一个简易的潜望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光的传播和折射的基本原理。
本教案通过逐步指导学生制作潜望镜,并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建立对光的折射原理的直观认识。
通过延伸活动的开展,学生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光的折射的其他应用。
水做成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水做成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水做成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涉及到光的折射和凸透镜的构造。
凸透镜是一种使光线经过折射聚焦的光学器件,它的一侧是凸出的。
水作为一种透明的介质,具有与光发生折射的能力,因此可以被用作凸透镜。
首先,我们来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光在两种介质之间传播时,会发生折射。
根据斯涅尔定律,光线在折射时会满足折射定律,即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比等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比。
折射率是介质对光的传播速度的一个度量。
当光由光疏介质(例如空气)射向光密介质(例如水)时,折射角度小于入射角度。
凸透镜具有使光线向光轴聚焦的能力。
在空气中,凸透镜的两侧表面都是光疏介质,而凸透镜的中心是光密介质。
当平行光线射向凸透镜时,光线经过凸透镜的折射,会被聚焦到凸透镜的焦点上。
光线相交于焦点的位置称为实像,实像是由光线的交汇点实际存在的。
在水做成凸透镜时,水的光密介质性质使得光线在水中会发生折射。
由于水的折射率比空气大,光线经过水的折射后会被聚焦得更加明显。
水可以被形成为一个凸透镜的球形或者圆柱形,以实现不同形状的成像效果。
在球形凸透镜中,凸透镜的外表面为光疏介质(例如空气),内圆表面为光密介质(即水)。
当光线从空气射向水中的凸透镜时,会被射向球形凸透镜的中心,然后再次折射到空气中。
光线在穿过凸透镜的过程中会经过两次折射,使得光线的折射角度更加明显,从而形成较为明显的焦点。
在圆柱形凸透镜中,凸透镜的底部为平面,两侧表面是圆柱形。
当光线从空气射向水中的圆柱形凸透镜时,会被聚焦在凸透镜的中心。
光线在穿过凸透镜的过程中只经过一次折射,使得光线的折射角度更加明显,从而形成较为明显的焦点。
水做成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可以通过光线追迹法进行证明。
光线追迹法是一种通过追踪光线路径来确定成像位置和形状的方法。
通过放置一个物体在水凸透镜前方,并射入平行光线,可以观察到物体在水凸透镜后方形成的实像。
实像的位置和形状与凸透镜的曲率和折射率有关。
总之,水作为一种透明的介质,具有与光发生折射的能力。
水透镜眼镜的设计制作及应用

水透镜眼镜的设计制作及应用作者:康峰来源:《速读·下旬》2015年第04期摘要:设计只制作的水透镜眼镜采用了大气压原理、水透光原理、乳胶膜弹性原理、仿生学原理及透镜成像原理。
可应用于医疗放射科工作人员、电脑工作者,尤其可应用于青少年近视眼矫正机防止上,其他高科技透镜应用领域。
关键词:水透镜;眼镜;近视眼;矫正预防水透镜是一种新型仿生学光学元件(动物眼睛晶状体是液体)。
基于水除了无色无味外,还有沸点高、蒸发热大、热容高、反常膨胀、良好溶剂、能不断发生缔合等特点.用水作透镜,在不需要任何移动组件下,具一定的自主变焦能力。
利用这一特性设计和制作的“水透镜眼镜”,对于从事医学放射科的操作人员、长时间用电脑工作的人员,具有较强的防辐射功能,能很好地保护眼睛。
对预防、矫正青少年近视眼、远视眼大有裨益。
1 水透镜眼镜的原理及创新点1.1 水透镜眼镜制作原理及科学方法该项目主要应用了科学实验法、仿生创新法、组合发明法等科学方法。
利用了大气压原理、水透光原理、乳胶膜弹性原理、仿生学原理及透镜成像原理。
1.2 水透镜眼镜的创新点水透镜是一种新型仿生学光学元件,具体积小、相应速度快等特点。
在不需要任何移动组件下,具一定的自主变焦能力。
能实现预防青少年近视眼的功能,由于水眼镜能连续变焦,可用于校正青少年近视眼。
2 水透镜眼镜的设计过程2.1水透镜设计过程2.1.1设计制作储水鼓(塑料材料)用塑料板制作储水鼓,塑料板中间钻孔,为储水间,侧面开小孔,为进水孔和调焦孔。
2.1.2 制作弹性模盖在较上述塑料板薄的材料上开与储水间相同孔径孔,为弹性模盖,制作2件。
2.1.3 链接结构将弹性乳胶膜及进水装置、调焦装置连接储水装置(图1)。
2.2 水透镜眼镜设计过程2.2.1 制作水透镜(见上)2.2.2 组装眼镜2.2.3 将水透镜连接与眼镜架上(图2)。
水透镜是一种仿生学光学元件,利用了动物眼球变焦原理。
在设计过程中,先寻找弹性膜,再设计和制作储水鼓圈,在储水鼓圈上安装注水装置和调焦装置。
淡水透镜体.doc

淡水透镜体一什么是淡水透镜体大部分海岛地下水以漂浮于咸水之上,中央厚,边缘薄、宛如透镜体形状存在,由于咸淡水的密度差异形成了海岛独特的地下淡水资源——淡水透镜体。
它是珊瑚岛上十分重要的淡水资源,它的开发应用具有重大的经济、军事和社会效益。
珊瑚岛礁是由珊瑚和其它造礁生物在长期地质年代中营造而成的海底隆起构造,集中分布在热带海域和有暖流经过的洋面,雨量充沛,以中国西沙永兴岛为例,1989~1997年,年均降雨量为1595mm 由于特殊的珊瑚地质条件,珊瑚岛上没有可供饮用的地表淡水,仅有雨水通过地面碎屑、砂砾渗入地下形成的淡水水体。
二淡水透镜体的形成珊瑚岛礁淡水透镜体的形成与岛屿的地质构造有关。
通常。
珊瑚岛礁的下面是第三纪或更新纪的溶蚀灰岩,孔隙、溶洞极为发育,渗透性强,海水容易流通,不能形成淡水透镜体;而上面灰岩,成岩年代晚,其孔隙、溶洞发育不充分,渗透性差,海水不易渗入,雨水却容易保留,能够形成淡水透镜体。
尤其是年代晚,没有次生孔隙发育,未固结的沙砾沉积层中,地下水流为粒间孔隙流,有广泛的淡水透镜体。
三淡水透镜体的特点淡水透镜体的厚度因岛而异,有的仅几米,有的十几米,已发现最厚的淡水透镜体是美国夏威夷瓦胡岛的淡水透镜体,厚度达304.8 m,而有的岛屿淡水透镜体则很薄,薄到不能维持其自然损耗,只有雨季存在,旱季就消失。
淡水透镜体的底部通过孔隙溶洞与海水相通,形成一个过渡带。
透镜体的含盐量一般限制在氯离子浓度600mg/L之内。
这一浓度边界也常被视作淡水透镜体的几何边界。
淡水透镜体的密度小于海水密度,悬浮于海水之上,且上表面高出海平面。
珊瑚岛礁淡水透镜体是珊瑚礁岛上可再生的有限地下淡水资源, 其上为一潜水面, 埋深不大, 底部通过珊瑚灰岩的孔隙溶洞与海水相通, 形成一个较薄的过渡带。
研究淡水透镜体的动态特性时, 常把这一过渡带简化为淡水- 盐水的突变界面。
界面随降雨、抽水、流失而变化。
降雨时透镜体得到回补,厚度增大, 贮量增加; 抽水和流失时厚度减小, 贮量减少。
潜望镜工作原理

潜望镜工作原理潜望镜是一种利用光学原理来观察水下情况的设备,它在海洋探测、水下观察和潜水作业中起着重要作用。
潜望镜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折射和全反射原理,通过透镜和镜面的作用,使得水下的景物能够在水面上观察到。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首先,潜望镜的透镜和镜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透镜能够将水下的景物通过折射原理传输到镜面上,而镜面则能够将这些景物通过全反射原理传输到水面上。
这样,人们就能够在水面上清晰地观察到水下的景物。
其次,潜望镜的观察者需要站在水面上,通过潜望镜的镜面来观察水下的景物。
观察者的位置和角度对于观察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通常来说,观察者需要站在离潜望镜适当的位置,然后通过调整角度来观察水下的景物。
另外,潜望镜的设计也需要考虑到水下光线的影响。
水下的光线会受到水的折射和散射影响,因此在设计潜望镜的时候需要考虑如何减少这些影响,以保证观察效果的清晰度和准确度。
除此之外,潜望镜的工作原理还与镜面的材质和形状有关。
不同的材质和形状会对光线的折射和全反射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制造潜望镜的时候需要选择合适的材质和形状,以提高观察效果的质量。
总的来说,潜望镜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光学原理的,通过透镜和镜面的作用,使得水下的景物能够在水面上观察到。
观察者需要站在适当的位置和角度来观察,同时设计上也需要考虑水下光线的影响以及镜面的材质和形状。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潜望镜在海洋探测、水下观察和潜水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读者对潜望镜的工作原理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使用和维护潜望镜设备。
用透明水杯做凸透镜成像科学实验作文

用透明水杯做凸透镜成像科学实验作文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用透明水杯做凸透镜成像科学实验作文】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个超级有趣的科学实验。
这个实验是我们班最近上课时做的,老师说它可以让我们亲手制作出凸透镜,并且观察到成像现象!一开始我们班都不太相信,因为我们只有普通的透明水杯,怎么可能做成像真正的透镜呢?不过老师说,只要动动小手脑筋,就能把平凡的东西变成神奇的实验道具。
我们都被老师的话给迷住了,都满怀期待地等着亲自动手做实验。
实验所需材料超级简单,就是一个透明的塑料杯或玻璃杯,还有一张白纸。
我们班从后勤阿姨那里借来了几个饮用水杯,大家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分到一个杯子。
第一步是把水杯倒扣在白纸上,然后在杯底的中心位置钻一个小洞。
老师说这个洞用来让光线射进去,形成成像。
听起来好高端的名词,我当时还有点心虚,不太确定自己能不能做好。
不过一旦开始动手,我就被这个实验吸引住了!我们把杯子放在窗台上,让阳光射了进来。
果然,通过杯底的小洞,阳光射进了杯子里面。
最有意思的是,我们把一张印着"小明"两个字的纸片挡在小洞前面,然后在杯子的一侧拿起一面小镜子对着杯子内部。
咦?奇怪,我们发现在镜子里清晰地映出了一个颠倒的"小明"两个字!大家都惊呆了,原来普普通通的杯子真的能成像啊!我们就这样兴奋地调整着杯子角度和纸片位置,观察倒影的变化。
每当看到清晰的倒影出现,我都会高声喊出"看!是颠倒的'小明'字!"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同学们听到我的喊声,就会跑过来一起欣赏神奇的成像现象。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实验,但它给了我们很多乐趣和新鲜感。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凸透镜,为什么会产生成像效果。
我现在终于知道,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圆形透明物体,只要做一些微小的改动,就能变成有趣的光学仪器!上完这一节课,我对科学可是增添了无限向往。
水透镜实验

水透镜实验
实验图片:
实验步骤:
1、将透明玻璃片盖在画有小箭头的白纸上,使箭头大致在玻璃中央;
2、把小塑料圈放在箭头上,把箭头圈在内部;
3、把胶头滴管把液体水小心滴入小塑料圈内,直到水滴看起来像个较凸的透镜为止;
4、把凸透镜正对小塑料圈,仔细调节凸透镜和玻璃片到白纸间的距离,直到看到倒立放大的清晰像为止。
实验原理:
当物体在一倍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实验器材:
胶头滴管、玻璃片、水、小塑料圈、焦距为5cm的凸透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