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讲解

合集下载

《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为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为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为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以下是对其多方面的赏析:一、文字内容与情感表达文章开头叙述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以及参与的人物,语言简洁明了。

如“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短短几句话,清晰地交代了事件的基本信息。

接着,作者运用由远及近的写法,描绘了当时的景色,“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文字清新自然,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二、情感真挚且富有层次在优美的景色描写之后,作者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

起初,众人在聚会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享受着聚会的欢乐,体现出一种愉悦的心境。

然而,随着思考的深入,作者联想到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情感逐渐变得深沉。

最后,作者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感叹,表达了对生死问题的深刻思考,这种情感的变化自然而真实,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书法风格与技法1.笔法精妙:多以尖锋入纸,这种写法让字充满活力感,且能顺势引入下一笔,使前后笔画紧密相连。

例如字的起笔处,尖锋的运用使得笔画起始处形态各异,增加了字的灵动性。

笔画变化丰富:线条粗细、轻重、缓急的变化恰到好处。

在一些笔画较多的字中,如“群”“激”等,粗笔画显得厚重有力,细笔画则轻盈细腻,相互映衬,增强了字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在书写速度上,有的笔画书写较快,如一些连带的笔画,给人以流畅之感,而有的笔画则书写较慢,显得沉稳凝重。

2.字体结构独特:《兰亭序》中每个字的形态都独具特色,不拘泥于固定的写法。

比如“之”字,在文中出现了二十多次,但每个“之”字的写法都不相同,或舒展、或紧凑、或端正、或倾斜,体现了王羲之对字体结构的高超驾驭能力。

3.重心稳定:尽管字体形态变化多端,但每个字的重心都保持得非常稳定,给人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

即使是一些笔画较为复杂、结构较为特殊的字,如“羲”“鹅”等,也能通过笔画的巧妙安排,使字的重心稳固,不显得歪斜或失衡。

兰亭序的章法

兰亭序的章法

兰亭序的章法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被历代书法家推崇为“极则”,但其章法安排却非常的讲究。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和分析一下《兰亭序》的章法结构特点吧!先看用笔,书圣在这里对《兰亭序》用笔的处理是轻重结合、疏密得当。

具体说来,是以重为主、以轻为辅,即一笔一画有一定的重量,而点、线与空白的地方又能做到疏朗无碍,形成一种紧密结实而又富于变化的风格。

你瞧:“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轻重适宜,由于没有那么多人物相连接,所以节奏感会比较强;而“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一句,是上面一个对比的结果,而它们两者用笔最大的区别是:前者“唯王右军”五字内连贯相通,后者则有三处断开。

王羲之的作品往往是如此,不过就算有的时候一个字很小,笔画虽少但却要求更高。

而且,他每写完一字都要回笔,这样,便使得每个字看起来都极具力度,十分厚重。

再看字势,《兰亭序》中有很多字基本保持了每个单字的平正,字的重心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可以看出书圣对每一个字的把握是极其精准的。

此外,王羲之还善于利用欹侧险绝的地势造势,将上下、左右、斜正等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

比如,“觞咏不次”一句,这几个字是字字倒悬,如钟磬之摆动,一气呵成,颇为壮观,表现出一种爽利飘逸的美感。

这样的技巧,你也可以学起来。

至于这篇文章整体上的疏密穿插关系,王羲之也处理得恰到好处。

你看:“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一长段三行,行间却有行间空隙,字间也有字间空隙,其疏密安排不但自然流畅,而且节奏明快,形成了一种对比。

此外,“夫人之相与”三个字,或正或侧,一撇一捺或斜或正,错落有致,既避免了空白处过大的弊病,又彰显了笔势的呼应。

《兰亭序》中有很多值得学习的技巧,例如:字字反转、上下留白、首尾呼应、虚实相生、重心偏移、相互映带等等。

不过,除了这些,《兰亭序》中的情感表达也非常细腻。

这一点,还真需要仔细去体味。

就拿这几个字来说,字距宽,体现出一种亲近友爱、愉悦闲适的氛围;但是,字距又小,只能看到整体的轮廓,表现出一种隐秘微妙、莫可言状的神秘感。

天下第一行书的故事

天下第一行书的故事

天下第一行书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353年,当时王羲之被任命为会稽内史,负责
管理该地区的政务。

在他任职期间,他的政绩卓著,深受人民的敬
仰和爱戴。

有一天,王羲之接到一位朋友的邀请,参加在兰亭举办的宴会。

这个宴会是为了庆祝朋友的升迁而举办的,许多文人雅士都受邀参加。

王羲之非常高兴地接受了邀请,并决定为这个宴会写一篇序文。

当天,王羲之来到了兰亭,看到了美丽的景色和热闹的场面。

他被自然的美景所感染,心生灵感,决定借此机会创作一篇富有诗
意的序文。

王羲之找来了一块宣纸和一支毛笔,开始在兰亭的石壁上写字。

他用流畅的笔触,书写出了《兰亭集序》这篇著名的行书。

这篇序
文以其优美的笔墨和深邃的意境,成为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兰亭集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展示了王羲之卓
越的书法才华。

这篇序文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为了中国
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王羲之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卓越的书法家。

他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创作出了一篇不朽的作品,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他的故事也让我们明白了艺术的力量和影响,以及努力和专注所带来的成就。

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

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

中国书法史上有三大行书,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分别是《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

下面爱书法的为大家带来天下三大行书的介绍与书法鉴赏。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了谢安、孙绰等41位名士贵族,来到绍兴郊外的兰亭。

众人在举行修禊仪式后,在兰亭下的溪水两旁席地而坐。

雅士们将酒杯放在溪水中,杯子顺流而下,遇到障碍,停到谁的面前谁就要写诗助兴,吟不出诗的就被罚酒。

这次聚会,共成诗37首。

微醉的王羲之在众人的簇拥下,提笔作序,他乘兴写道: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序》点击查看大图《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信手拈来、挥洒自如,笔法遒媚飘逸、浑然天成,全帖二十个“之”字、八个“以”字、七个“不”字,反复出现,却各具奇妙而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

据说王羲之后来多次重写此帖,均不如初作满意,遂感叹道:“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兰亭修禊两年之后,王羲之因与扬州太守王述有矛盾,便在父母墓前发誓辞官,从此退隐田园。

王羲之一生作品丰厚,这篇随手写下的《兰亭序》,因其情感与书法水平的自然流露,而被奉为“登峰造极,风神盖代”的宝书。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

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

”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

《兰亭序》不仅以书法优美著称,也是著名的文学作品。

王羲之在《兰亭序》中以充满诗意的优美语言,追忆春天的氛围和友朋陶醉于自然之中的安逸。

随之笔锋一转,欢聚转瞬即逝,抒发了好景不长、死生无常的感叹。

千百年来,人们喜欢《兰亭序》,不仅是喜欢王羲之飘逸的笔法,更喜欢文章里描绘的自由精神世界,茂林修竹,曲水流觞,无拘无束。

那天的兰亭雅集,也成为中国文人的一种终极生活态度,被后人所长久地向往。

《兰亭序》真品一直保存宫中,梁朝战乱流落民间。

王羲之兰亭序笔法经典解析

王羲之兰亭序笔法经典解析

王羲之兰亭序笔法经典解析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他最为著名的作品就是《兰亭序》,这是一篇关于饮酒赏景的文章,王羲之为其书写了一部书法卷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和书法的代表之一。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王羲之兰亭序笔法的经典解析。

一、书法特点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是柔婉而富有节奏感,尤其是他的笔画变化多样,头尾意韵流畅,似曲非曲的笔势使得每一个字的意象深入人心,印象深刻。

二、笔画结构
兰亭序中的每一个字,无论大小,都极为精细和细致,王羲之精益求精,描绘出了每一个笔画的结构。

首先,他的结体工整、严谨,行笔苍劲;其次,字形端正、秀美,筆勢圓潤、流暢。

他宛若自然之长存的神臂,笔下每个笔画仿如 reality 生活,真实而自然,凸显出书法的魅力。

三、布局韵律
王羲之笔下的《兰亭序》中,文意渐进递进,适合分段陈述。

王羲之将行文分成了21个纵行,每个纵行中的用笔都十分丰富,用笔的力度在经过仔细调整后,就形成了一种自然流畅的韵律感。

所以,《兰亭序》有着明显的层次和节奏感,读者可以根据这种韵律感来分别不同的段落,并更容易理解文意。

四、逸趣自然
王羲之书法作品富有逸趣,个性鲜明,自然而不造作。

他的笔法具有一种自然流畅的感觉,每一笔用力的轻重节奏明显,让人感觉具有生活气息。

他用笔描绘画面,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展现出古人丰富的感情和才华智慧。

总的来看,《兰亭序》的魅力在于其显著的书法特点,方便、自然、明快,是王羲之笔下书法作品的代表之一,也是书法艺术中最具有魅力和观赏价值的一部分,被誉为“华夏书法艺术的瑰宝之一”。

三大行书背景,观后感,结体,线条

三大行书背景,观后感,结体,线条

三大行书背景,观后感,结体,线条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王羲之)兰亭序,又称《兰亭宴序》、《兰亭序》、《临河序》、《修》、《序》、《诀》。

序述兰亭山水之美,相聚之乐,抒发作者无常之感,生死无常。

《兰亭序》表达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凤凰精神、胸怀情怀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古人说,王羲之行草如“风出袖,明月入怀”,比喻绝妙。

天下第二行:《祭侄手稿》(颜真卿),因为这份手稿是在极度悲愤的心情下写的,并不在意笔墨的笨拙,所以字随书法家的心情起伏,纯属自然的精神表达,心平气和。

这在整个书法史上是罕见的。

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苏轼),以凄凉惆怅的风格书写,正是在这样的心情和情境下,书法才感慨万千。

全程跌宕起伏,快而稳,喜气洋洋,一气呵成。

苏轼把诗中心境和情感的变化体现在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或偏,变又变,易断,自然。

其结亦奇、大或小、疏或密、轻或重、宽或窄、交错、随意、千变万化。

因各世家的赏识和赞誉,世人称《汉史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颜真卿《祭侄稿》合称。

《天下三书》,或简称《汉书帖》为《汉书帖》。


下第三行书。

”有人对比“天下三大行书”说:“兰亭序”是超人
的体裁,“解解”是最圣贤的体裁,而“寒食”是士大夫的风范,
相得益彰,各显神通,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里程碑。

兰亭序技法解析

兰亭序技法解析

兰亭序技法解析
《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技法独特,风格高雅典雅,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兰亭序》技法的简要解析:
1. 笔画的运用:《兰亭序》的笔画以中锋为主,笔画的起笔、收笔和转折处都非常圆润自然,给人一种流畅、婉转的感觉。

2. 结构的处理:王羲之在结构上的处理非常巧妙,他通过笔画的长短、粗细、疏密等变化,使字体结构更加紧凑,整体效果更加优美。

3. 行气的把握:《兰亭序》在行气上的处理也非常出色,全篇字与字之间的行气连贯,每行字的重心都有所变化,形成了一种起伏跌宕的韵律感。

4. 用墨的技巧:王羲之在《兰亭序》中运用了丰富的用墨技巧,如浓淡干湿的变化,使得字体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5. 风格的形成:《兰亭序》的风格以妍美为主,同时又不失遒劲和奔放,这种独特的风格使得《兰亭序》成为后世书法学习的典范。

总之,《兰亭序》在技法上的成就非常高,它不仅展示了王羲之高超的书法技艺,也体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

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深入研究《兰亭序》的技法,对于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天下第一行书是指哪幅书法作品,它的作者是谁?

天下第一行书是指哪幅书法作品,它的作者是谁?

天下第一行书是指哪幅书法作品,它的作者是谁?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

人们称他的书法“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他的主要书法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

其中,以《兰亭集序》的声誉最高,被视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也叫《兰亭序》、《禊序》。

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十几人,在山阴的兰亭举行“修禊”礼。

期间众人作诗行文表达对兰亭美景的赞叹,王羲之写《兰亭集序》作为众人所写诗文的序。

作为一篇序文,《兰亭集序》不仅文字优美,章法更为古今第一。

北宋书法家黄庭坚这样称赞《兰亭集序》:“《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解缙也在《春雨杂述》中赞叹道:“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

”可见,《兰亭集序》的行书艺术可谓精美绝伦。

整篇《兰亭集序》总共324个字。

每字各生妙趣,行云流水,笔锋圆转,收放自如。

序文中很多相同的字,都被王羲之写出了不同的风格,可谓重字不重形。

这一点,也是《兰亭集序》书法艺术的精妙之处。

据说王羲之写完了之后,因为极为喜爱,便重新誊写了几份。

但是看上去都没有最初的那份精妙。

后来,唐太宗得到了兰亭真迹,曾令工匠临摹石刻,作为赠送大臣的大礼。

人们普遍认为,现存的《兰亭集序》并非是王羲之的真迹,真迹早已随着唐太宗的驾崩而成为了殉葬品。

早在几个世纪以前,就有人提出了疑问,因为莎士比亚是世界著名的伟大剧作家,他有很多作品为后人所传颂,但其生平不为人知之处仍有很多,他个人也没留下这类文字。

有关莎翁身世的材料极少,这就给莎士比亚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即使是在莎士比亚的女婿霍尔医生所写的日记中,也难以寻到其岳父是杰出剧作家的一点说明。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当时没有人明确地指出哪些作品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也没有人对莎士比亚的去世表现出关注之情,因为没有一个人根据当时的习俗为他的去世写过表达缅怀之情的哀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翻译: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

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

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

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

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

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

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

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王羲之《兰亭序》真迹下落之谜及唐模本真伪之辩唐末五代军阀温韬在任陕西关中北部节度使期间,发掘唐帝史书记载的陵墓,取起所藏金宝。

李世民的昭陵自难幸免。

由于昭陵修筑异常坚固,他让士兵费尽力气打通75仗的墓地,进入墓室,见其建筑及设施之宏丽,简直跟长安皇城宫殿一样。

墓室正中两厢各有一座石床,上置石函,打开石函,内藏铁匣,匣内尽是李世民生前珍藏的珍贵图书,其中最贵重的当推三国时大书法家钟繇和东晋时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二百多年前的纸张和墨迹如新。

这些珍藏全被温韬取了出来,但迄今千余年来下落不明。

对于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是否仍留存昭陵墓室?如果被温韬盗出,为何迄今千余年来未见真迹流传。

围绕《兰亭序》的下落问题成为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千古悬案。

书法绝品《兰亭序》的由来王羲之(公元321——379年)字逸少,琅琊(今山东临沂)人。

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嵇内史,人称“王右军”,但是他的官位远不及他的书法名气大。

他自幼爱好书法,苦心研练,博采汉魏诸家之精华,集其大成,超脱魏国书法家钟繇真书的境界,另辟新径,使真书完全摆脱隶书遗迹,成为独立的新体。

他兼善隶、草、真、行,“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飘若浮云,铰若惊龙”,有“右军书成而魏晋之风尽”的称誉,被尊为“书圣”。

他对文学也很有造诣,能诗善赋、尤长散文,《兰亭序》就是他的代表作。

《兰亭序》产生的原委是这样: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名士谢安、孙统、孙卓、支遁等41人,宴聚于绍兴市郊会稽山阴的兰亭溪畔,26人赋诗41首,聚诗成集,王羲之于酒酣之际趁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为诗集写这篇序,记下了诗宴盛况和观感,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有如神助,像其中的20个“之”字,竟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的一绝。

以后他多次重写,皆不如此次酒酣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他生平最得意的书作。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历代名家书法,尤其喜欢王羲之的作品,据说珍藏其墨迹三千六百纸都以一仗二尺为一轴,共一百五十卷。

还自书“贞观”两字为印,盖在骑缝和卷之首尾。

但遗憾的是王羲之这篇最杰出的作品无缘得见,因作者本人对此极为看重,定为家族传家之宝,秘不示人,到唐初则不知去向。

莆翼设计智取真迹李世民为此派人明查暗访得知。

《兰亭序》真迹到唐初已传到第七代孙智永禅师处,智永当和尚没有后代,至近百岁临终时,把它传授给弟子辩才和尚。

李世民得悉便下旨召辩才入京,给以种种优惠待遇,希望他献出真迹。

但辩才早以打定主意,装痴作憨,推脱不知,弄得李世民毫无办法,只好放他回去,成了李世民的一块心病。

后来,心腹大臣监察御史莆翼献了一条妙计,李世民十分高兴,派他出北京依计行事。

一天清晨,辩才和尚打开寺门,可是踏出的脚踩到一个软软的东西上,低头一看,原来地上躺了个人,散发一股酒气。

辩才自语:“原来是个醉鬼!”谁知那人翻身坐起便答道:“醉虽醉了,未必是鬼啊!”辩才见此人飘逸潇洒之态,便开玩笑地说:“虽不是鬼。

亦不像人!”此人,脱口应道:“如此便是佛了!”言毕大笑,欲举步下山。

辩才见此人不凡,便问道:“施主从何而来?”此人对曰:“我乃应试举子,昨夜月光皎洁,在山下旅馆对月引酒,苦无知音,店主说山上师父佛法上乘,且书画俱全,便上山拜访,谁知醉卧山门,有失体统,无颜回佛。

”辩才对这书生很是欣赏,便邀他入寺小住读书侯试,双方谈学论禅,十分投缘。

一天俩人饮酒正酣,扮做赶考书生的莆翼“醉后吐真言”,从囊中取出一轴《兰亭序》摹本,却说着是真迹,万金难买,你我是莫逆之交才拿出来让你一饱眼福。

为人忠厚老实的辩才不知是计,对扮做烂醉的莆翼说:“你这个不是真迹,真迹在我的阁楼上藏着呢!”莆翼一直“醉而不醒”,似未听见,第二天辩才去请莆翼吃饭时,发现莆翼已不辞而别,只见桌上放着一张感谢馈赠的纸条和一锭银子。

李世民派莆翼用计挣得《兰亭序》真迹后,奉为至宝,经常放在座侧,朝夕观览欣赏。

他还让大大书法家褚遂良、虞世南等人临摹刻石,拓印多幅赐给太子、诸王近臣,摹本从此散落人间,流传至今。

而真迹呢,李世民对太子李治说:我死后,你只要把《兰亭序》用玉匣放进墓室我的身边,就是你尽孝了。

李治照办,随葬昭陵。

至于《兰亭序》的真迹何在,依旧扑朔迷离,有些人指出,史书虽然记载温韬盗掘了昭陵,发现了王羲之的书法但是并没有指明其中包括《兰亭序》,而且此后亦未见《兰亭序》真迹流传和收录的任何记载,故真迹仍秘藏于昭陵墓室。

但有人认为真迹,所以未见天日,是被也很爱好书法的李治暗中留下,掉了包把复制摹本随葬昭陵,真迹在李治死后为同样爱好书法的武则天据有,武则天死后才被带进乾陵地宫。

其下落究竟如何,看来只有到昭陵、乾陵正式发掘之时,才能见个分晓。

毛主席过问唐摹本真伪之辩1965年5月22日,郭沫若作《由王谢墓志的出土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先后在《光明日报》、《文物》上发表,说王羲之的堂兄弟王兴之和名士谢鲲之墓的墓志都是用隶书写成。

与王羲之用行书写的《兰亭序》不相一致,故《兰亭序》“到底是真是伪”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他还认为《兰亭序》后半段文字有悲观论调,不是王羲之的思想,因而断言“《兰亭序》是依托的,它既不是王羲之的原文,更不是王羲之的笔迹。

”并进一步认定王羲之现存之草书也值得怀疑,《兰亭序》文章和墨迹是智永所依托。

郭沫若文章一发表,立即引起一些学者的反对,南京市文史馆馆员、著名书法家高二适写了《兰亭序》的真伪《驳论》,引经据典,认为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传说和故事,而且流传至今的许多碑帖摹本也足以证明楷书在当时已经形成,并趋向成熟,“《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是不可更易的铁案。

”不过当时由于高二适的名声地位不及郭沫若,各报刊不敢发表。

高二适无奈,把该文章送给自己的老师、国学大师章士钊,要求送给毛主席审阅。

章感到郭文中引用了康生的话,高文中又对康生一驳,觉得不太好办,于是给毛主席写了封信并附上高文。

信的全文是:润公主席座右:滋有读者江南高生二适,巍然一硕书也(按硕书写出《柳集》)。

专攻章草,颇有发明,自做草亦见功力,兴酣时并窥得我公笔意,想公将自浏览而喜。

此钊三十年前论文小友,入此算来已白发盈颠、年逾甲子矣。

然犹笃志不渝,可望大就。

乃者郭沫若同志主帖学革命,该生翼翼著文驳之。

钊两度细核,觉论据都有来历,非同随言涂抹。

郭公抗此大棋,想乐得天下劲敌而周旋之。

(此论学也,百花齐放,知者皆应有言,郭公稚怀,定会体会国家政策。

)文中亦涉及康生同志惺惺相惜,此于章草内为同道。

该生来书,欲得我公评鉴,得以公表,自承报国之具在此,其望虽奢,求却非妄。

鄙意此人民政权文治昌明之效,钊乃敢冒严威,遽行推荐。

我公弘奖为怀,惟(望)酎量赐予处理,感逾身受。

此籍叩政绥章士钊谨状七月十六日该生致钊书附呈,不须赐还。

毛主席于7月18日即复信章士钊,信中说:……又高先生评郭文已读过,他的论点是地下不可能发掘出真、行、草墓石。

草书不会书碑可以断言。

至真、行是否曾经书碑,尚待地下发掘证实,但争论是应该有的,我当劝说郭老、康生、伯达诸同志赞成高二适一文公诸于世。

……同一天,毛主席又致信郭沫若:郭老:章行严先生一信,高二适先生一文均寄上,请研究酎处。

我复章先生信亦先寄你一阅。

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未知尊意若何?敬颂安吉!并问立群同志好。

章信高文留你处。

我复章信,请阅后退回。

毛泽东一九六五年七月十八日在毛主席的亲自过问和支持下,高文于1965年7月23日在《光明日报》发表,1965年第7期《文物》还发表了高文的影印手稿。

对作者长达数千言的手稿,全文影印发表,是极为少见的,人们认为可能与毛主席欣赏高二适的书法有关。

高文发表后,引起讨论热潮。

据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说,高文刊出后,康生即授意组织文章支持郭老,高二适对此并不服气。

1998年8月17日,新华社播发了一条消息,说南京市博物馆在南京东郊发掘六朝古墓群,出土了两块砖质墓志,是东晋名臣高崧及其夫人谢氏的合葬墓,据专家介绍,“与王羲之同时代的高崧楷书基本墓志出土为史学界和书法界对《兰亭序》真伪的学术争鸣,提供了重要佐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