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三历史10月阶段考试试题扫描版无答案

合集下载

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人民版

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人民版

太原五中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10月)高三历史(文)第Ⅰ卷(选择题,共计50分)一、本卷共25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2. 宗法制、分封制体现了早期国家形态的一些特点。

随着社会发展和国家形态的演进,宗法制、分封制逐渐衰落。

其衰落的实质是A.诸侯国力量增强,彼此进行争霸战争B.政治关系中的地缘关系逐渐取代血缘关系C.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D.受封的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便利其势力增长3.“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了他们的饭碗。

”这个时代A.依然实行分封制B.摒弃了诸子百家思想C.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沿用D.门阀士族遭到严重打击4.据《旧唐书•文苑传•元万顷》载:唐高宗、武后时期,弘文馆直学士刘讳之、著作郎元万顷等以文词召为翰林院待诏……又密令参与机要,以分宰相之权。

因常于皇宫北门侯进止,时称“北门学士”。

历史上与其身份、地位最为接近的是A.中朝官员 B.参知政事 C.内阁官员 D.军机大臣5. 苏格拉底曾用一个比方来说明他的政治主张,“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该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

”在这里凸显其政治思想是A.反对雅典实行直接民主B.主张男女平等C.批评雅典公民滥用民主D.提倡“精英治国”6.学者M•卡瑞指出:“《十二铜表法》从未被废除过,实际上它的一些条款一直实施到罗马历史的结束。

作为一个整体,它是一个有条不紊的法律而不是停滞不前的公社法律。

山西省2024-2025学年度高三10月质量检测卷历史试题(含答案)

山西省2024-2025学年度高三10月质量检测卷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三10月质量检测卷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大地湾三期白家村遗址内出土的动物种属和标本中,捕获的动物主要有猪(34.53%)、鹿科(30.13%)和水牛(22.83%)三种,此外相较于大地湾文化前期,还新增了诸如猫、竹鼠、鸡等小型动物和蚌、鲇鱼等水生动物。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A.以渔猎为主要的劳作方式B.定居农业日益走向成熟C.具有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D.区域内资源利用度提高2.汉代在开辟与西域的商路后,派遣宗室公主与丝绸之路上的大国君主和亲日益受到重视;此外还组织学者围绕西域风土人情等著书立说,这些举措提升了汉朝在丝绸之路上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最终促使汉王朝成为西域诸国朝贺纳贡的“天朝”。

这表明汉代()A.丝绸之路与拓展外交空间相契合B.边疆治理仰赖于经济发展C.华夏认同观念萌发促成国家统一D.各民族间实现和谐与平等3.下面是北魏《齐民要术》中的关于羊、牛等与谷物的部分记载。

这些记载折射出当时()A.农业商品化生产受到重视B.小农经济呈现繁荣景象C.农牧民族交融的时代态势D.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4.唐文宗大和年间(827~835年),湖州刺史庾威“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派下属检括收税,基层因畏惧其“失平长伪”而出现“散乱村野,百姓惊扰”,庾威被以“扰人”罪名贬黜。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2018.10)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学家樊树志指出:“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A. 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B.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C. 宗法制维系了古代政治制度D. 分封制的作用弊大于利【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由于受血缘亲疏的影响,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说明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故答案为A项。

材料不是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的“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说明作者强调的是两者结合的消极影响,排除C项;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D项说法绝对,排除。

【点睛】分封制的实行,使得西周国家政权逐渐趋向严密,克服了夏商时期的松散状态。

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局域,有利于奴隶主统治秩序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是,分封制本身存在缺陷,诸侯利用在自己的领地——封国内享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从而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逐渐瓦解。

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代政治制度的突出表现是①君统宗法化②王权专制化③封国宗亲化④中央集权化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西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通过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具有至尊地位。

山西省太原五中2009届高三10月月考试题(历史)

山西省太原五中2009届高三10月月考试题(历史)

太原五中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试题(10月)高三历史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1、下列冶铁技术,在推动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是A.铸铁柔化处理技术B.淬火技术C.百炼钢技术D.灌钢法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大变革时期,“变”体现在①由封邦建国向大一统转变②由分封世袭向中央集权转变③由土地国有向土地私有转变④由百家争鸣向独尊儒术转变A. ①④B. ②③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3.下列表述最能揭示下图本质的是A.铁器使用,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B.人口激增,人们迫切需要扩大耕地面积C.为提高效率,秦以集体耕作取代个体劳动D.奴隶制经济基础崩溃,秦向封建国家迈进4.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起始于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贵贱有序”B.孟子指明“民贵君轻”、富民惠民的具体措施C.荀子强调天道有常,“制天命而用之”D.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和“大一统”5.韩非认为:除国君外,无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

此主张的主要意图为A.以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B.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否定贵族特权,维护君主专制D.否定贵族特权,缓和社会矛盾6.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决定性因素为A.统治者的权欲B.地主阶级的要求C.封建经济的分散性D.法家思想的启示7.汉武帝时期出现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下列各项与汉武帝大一统局面有关的是①汉初休养生息②解决王国问题③设立西域都护④实行独尊儒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8.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A.新兴封建城市开始出现B.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扩大C.引进农作物新品并广泛种植D.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9.右图为1979年甘肃省出土的东汉时期古希腊文铅饼(外国货币),由此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A.东汉与希腊有直接贸易往来B.迟至东汉,西方铸币技术已东传至中国C.甘肃是国际交往中外交流的中心D.丝绸之路促进中西贸易10.《话说长江》曾对中国古代伟大的两个工程做出这样的评价:一个是阳刚的一撇,另一个是阴柔的一捺,在中国的大地上书写了一个巨大的中国“人”,这两个工程是A.长城、坎儿井B.秦兵马俑、都江堰C.长城、大运河D.长城、赵州桥11.“贞观之初,率土荒俭,一匹绢才得一斗粟,……自(贞观)五、六年来,频岁丰稔,一匹绢得十余石粟。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三历史10月阶段性检测试题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三历史10月阶段性检测试题

太原五中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高三历史(文)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中国近代考古学家罗振玉在其著作《殷墟书契后编》中提到:“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

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

”这说明:A.分封制已经受到根本性破坏B. 分封制下国家力量过于分散C.应该选贤任能而非任人唯亲D.诸侯对天子权力有制约作用2.古代妇女称自己的丈夫为“相公”。

顾炎武《日知录》记载:“前代拜相者必封公,故称之曰相公。

”相为官,公为爵。

显赫的权力与高贵的地位同时彰显。

这从政治角度反映了:A. 中国古代对权力的崇拜和迷恋B.中国古代对封官晋爵理想生活的向往C. 中国古代相权的至高无上D. 中国古代受贵族政治影响深远3.儒家经典《礼记•月令》中记载:“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

”法家著作《韩非子•解老》中也强调:“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

”这些论述的应用:A.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B.反映了儒法思想的融合C.导致以农为本思想出现 D.促进了铁犁牛耕的推广4. 统一后的秦,除皇室以外,明显有军功地主和宗法性地主两类,前者主要来源于秦国,后者是原六国依靠宗法家族血缘关系的地主、贵族,两类地主拉制了全国大部分土地。

这表明:A.秦尚未真正完成统一 B.秦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C.宗法制度顽强存续 D.地主土地私有占据主导5.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中说道:“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这些商品包括武器、纺织品、陶器、皮革制品、服装和酒等。

另外,政府还完全控制了全体人民所需的基本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盐铁等。

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用他们的特权地位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人牟利。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猎人居无定所的生活解放了人类的思想,而农业却把人变成土地的囚徒。

”农业社会这种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更加无以复加了。

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3分]A.宗法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B.游牧文明比农业文明优越C.农业文明推动宗法观念形成D.宗法制的核心是崇拜祖先2.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3分]A.贵族生活腐化B.社会等级森严C.血缘色彩浓厚D.音乐发展迅速3.殷周以来的仪礼,是从家庭的祭祀祖先、和睦亲族的仪式发展起来的,后来逐渐扩大,就有了国家性的典礼,像祭天、祭山川等。

仪礼有严格规则,有上下有差别、等级有次第的差序格局,也是伦理的秩序。

这反映了[3分]A.分封制度的由来B.家国一体的实质C.儒法之争的根源D.道德形成的过程4.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新兴贵族地主崛起。

以卿大夫为代表的“私家”与“公室”的争斗愈演愈烈,其结果各诸侯国的“公室”程度不等地衰落下去,卿大夫逐渐掌握政权。

这反映了[3分]A.西周的分封制彻底崩溃B.政治体制与社会经济发生矛盾C.诸侯争霸导致社会动荡D.礼崩乐坏局面推动社会的变革5.先秦道家对法的态度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

早期道家认为“法烦刑峻即民生诈”,后期道家则把法上升到“天下之准绳,人主之度量”的高度。

这一变化表明[3分]A.“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B.道家未形成统一的核心思想C.“法治”思想顺应时代要求D.道家和法家的主张日益趋同6.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无为而治”,墨子主张“兼爱”(即无差别的爱)“非攻”和“尚贤”,这些学派的共同之处是[3分]A.都注重探讨社会秩序维护B.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C.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D.都主张“礼”、“法”并用7.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学家樊树志指出:“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A.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B.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C.宗法制维系了古代政治制度 D.分封制的作用弊大于利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代政治制度的突出表现是①君统宗法化②王权专制化③封国宗亲化④中央集权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说:“周代王位是父子相承的,……王统观念超于家属观念。

到了秦汉时代,成为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这种现象说明了A.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B.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C.构建中央政权有效控制地方 D.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4.公元前32年夏四月,天气异常,黄雾四塞终日。

汉成帝为之惊心,询问大臣,大臣回答这是因为“阴盛侵阳”,上天示警所致,……汉成帝悔过.由此可知,当时A.儒家思想影响国家政治 B.“天人感应”说影响朝政C.西汉皇帝笃信道家思想 D.皇帝重用中朝削弱相权5.东汉时期,民间流传着:“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的民谣,所反映的实质是A.东汉中央集权加强 B.外戚宦官交替执政C.士族门阀把持朝政 D.豪强地主势力强大6.唐中宗在位,不经两省而径自封拜官职,但他究竟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此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

上述材料反映了A.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B.官僚体制得到发展C.君主专制权受到限制 D.中央机构已经健全7.宋太宗曾经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派文官出任州郡长官 B.设三司使掌管财政C.设中书门下分管行政 D.设枢密院分掌兵权8.叶向高《纶扉奏稿》记载:“高皇帝罢中书省,以天下事委之六部,文皇乃有阁臣之设,亦仅持文墨议论耳,渐而票拟,渐而称辅臣,浸失初意。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阶段性检测试题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阶段性检测试题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阶段性检测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某学者在其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出如下材料:“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

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A.王的出现 B.阶级的产生 C.世袭制的确立 D.早期国家的诞生2.某学者认为:“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重要在宋代。

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

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

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

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

”由此看来,“古今社会之变”的干脆缘由是:A.士族门第的兴起 B.选官制度的变革C.专制等级制度的废除 D.贵族的衰败和平民地位的上升3.《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东洞庭)编民亦苦田少,不得耕耨而食。

并商游江南北,以通齐、楚、燕、豫,随处设肆,博锱铢于四方,以供吴之赋税,兼办徭役,好义急公。

”材料主要表明:A.当地人多地少,赋税沉重B. 当地商业的发展已超过农业C.商业是当地民众重要收入来源D.当地商业活动注意社会公益4.朱熹曾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

这一做法推动了儒学的:A.政治化B. 哲学化C.宗教化D. 世俗化5.“公安三袁”和“临川四梦”是明代文学流变中的突出现象。

湖北公安散文家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江西临川人闻名戏剧家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怜悯妇女的社会境况。

这反映了明代文学A. 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B. 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C. 起先宣扬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D. 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动摇6.在雅典,“由于参与公民大会可以获得津贴,穷人因能得到补助而情愿从政”;“雅典各个阶层在公民大会所占的比例好像是势均力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