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我为什么而活着》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案名称:《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散文的主旨和逻辑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主题探讨、讨论和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激发学生对个人生活目标和价值观的反思。

教学重点:散文的主题思想和逻辑论证。

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探讨和个人信念的表达。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散文中的哲学思考和人生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写作表达个人对生活意义和目标的理解。

教学准备:《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与人生意义、价值观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散文分析练习题。

创作用的纸笔、主题探讨记录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人生意义、价值观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人生目标的思考。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罗素的生平和《我为什么而活着》的创作背景,为理解散文内容做铺垫。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和情感,学生跟读,体会散文的韵律和情感。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散文分析:分析散文的主题思想、逻辑结构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散文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主题探讨:学生阅读文本,记录自己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感受。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散文的主题思想和人生意义的探讨,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情境模拟:学生根据散文中的描述,模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表达,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拓展延伸(10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散文中的思考方式,创作自己的短文或诗歌,表达对生活意义和目标的理解。

2. 主题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对人生意义的感悟,鼓励表达个人思考。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和逻辑结构。

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有没有听过《为了谁》这首歌呢?是呀,我们为了谁,为了什么而活着?同学们,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同学各抒己见)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在寻找着答案。

历史上孔子是为“仁”而生,孟子是为“义”而生,当代的人呢?医生是为治病救人而生,运动健将是为梦想而拼搏,还有地震中奋不顾身的英雄,他们都在告诉我们到底该怎么活着。

今天,就让我们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

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遏.制(è) 飓.风(jù) 濒.临(bīn)俯瞰.(àn) 呼号.(háo)3.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遏制】制止,控制。

【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热带气旋,是一种极强烈的风暴。

【濒临】紧接,临近。

【俯瞰】俯视。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交流点拨】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即爱情,知识,同情心(对人类的关爱)就是罗素活着的全部内容。

2.浏览课文,同时思考本文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交流点拨】文章开篇提出总的观点,然后具体论述观点的三个方面,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所以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层探究速读课文第2、3、4段,探讨以下问题。

1.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交流点拨】首先是因为爱情给“我”带狂喜;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2.作者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交流点拨】人类、自然、社会。

3.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交流点拨】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年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逝世当天,还为阿以战争给人民带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5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5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2.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都说生命美好,“好死不如赖活着”。

苏格拉底说“未经思索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

同学们,你们想过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着吗?我们先来看看英国著名作家罗素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

遏è制飓jù风俯瞰kàn 濒bīn临多音字颤抖chàn 秘鲁bì呼号háo颤栗zhàn 神秘mì号外hào2.重点字词死寂:没有一丝生气;形容极其安静,死沉沉的。

遏制:制止,控制。

濒临:紧接,靠近。

俯瞰:俯视。

飓风:气象学上旧指12级风。

3.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英国):罗素是当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为我国读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之一。

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

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三)整体感知: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短文,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文章结构。

1.理清文章思路: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

第二部分(2—4)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散文二篇之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散文二篇之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教学案例
2.开展同伴评价,让学生相互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提高。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4.定期组织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依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介绍课文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其创作动机,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2.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讲解散文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分析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4.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如何将作者的观点应用于实际,激发学生的思考。
1.以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作为开场:“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而活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散文,作者将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2.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与人生意义相关的图片,如志愿者服务、支教活动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人生的价值所在。
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为新课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
2.学会通过阅读、分析和品味,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解作者为什么而活着;
3.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利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使他们如同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波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5课《散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5课《散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本文是一篇译作,语言简明,内容晓畅,属自读课文。

因此,教学此文重在培养学生从课文中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定位于现代文的阅读教学。

教学过程中紧扣全文的中心句“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从“爱”、“知识”、“同情”三个梯度来了解罗素,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对生命的层层深入的思考。

并在思考的过程中让学生联系已学的知识和生活实践展开更广阔的的生命意义的探索。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整合信息的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品味富有哲理的语句,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看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方法:多种方式去阅读,在读中感悟作品内涵。

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对人生价值观进行探究,提高学生思考和写作能力。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生之于宇宙,是何其短暂的一瞬;人生之于岁月,是一个何其匆匆的过客。

我们降临在这个世界上,又能做些什么呢?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在这短暂的一生里我们又将做些什么呢?“我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拷问过无数智者心灵的命题。

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二)作者简介:学生交流你所了解的罗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爱因斯坦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指导:朗读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应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读出他对人类苦难者的漠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出示问题组1、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2、文章的结构顺序是怎样的?3、这几种追求按照一种什么样的顺序来写?方法:划出关键句,圈点勾画,批注。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新人教版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新人教版

丰富丰富《我为何而活着》一、情形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有没有听过《为了谁》这首歌呢?是呀,我们为了谁,为了什么而活着?同学们,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 ( 同学畅所欲言) 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在找寻着答案。

历史上孔子是为“仁”而生,孟子是为“义”而生,当代的人呢?医生是为救死扶伤而生,运动健将是为梦想而拼搏,还有地震中奋不管命的英豪,他们都在告诉我们究竟该怎么活着。

今日,就让我们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罗素 (1872 — 1970)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

获1950 年诺贝尔文学奖。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截止 ( è)飓风(jù)濒临(bīn)...俯瞰 (k àn)呼号(háo)..3.记着要点词语的词义。

【截止】遏止,控制。

【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热带气旋,是一种极激烈的风暴。

【濒临】紧接,邻近。

【俯瞰】俯视。

【深奥无极】深得没法丈量,比喻对事物的状况捉摸不透。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自由朗诵课文,思虑罗素为何而活着。

【沟通点拨】对爱情的盼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磨难不行截止的怜悯,即爱情,知识,怜悯心( 对人类的关爱 ) 就是罗素活着的所有内容。

2.阅读课文,同时思虑本文思路是怎样安排的。

【沟通点拨】文章开篇提出总的看法,而后详细阐述看法的三个方面,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因此本文的构造是总——分——总。

三、合作研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层研究速读课文第2、3、 4 段,商讨以下问题。

1.罗素为何盼望爱情?【沟通点拨】第一是由于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其次是由于爱情排除孤寂;最后是由于在爱情的联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奇缩影。

2.作者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沟通点拨】人类、自然、社会。

3.作者怜悯人类磨难的详细内涵是什么?【沟通点拨】他从小失掉父亲母亲,一世崎岖,命运多舛,但他一直关爱人类;反对战争,抗争专制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青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年老的暮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忙呼号,创办和平基金会,就在去世当日,还为阿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害而内心不安,这全部缘于他对人类的怜悯和爱心。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5. 散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优质课教案_9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5. 散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优质课教案_9

汇报课《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授课教师:授课班级:八年级6班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结构,理解中心观点。

(知识与能力)2、反复揣摩文章语言,理清文章思路。

(过程与方法)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为什么”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合作探讨为辅助。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练习导入,课堂热身小练习“谁丢了”爸爸丢了妹妹妈妈哥哥很着急二、初读感知,理解“为什么”1、自读课文,思考课题中的“什么”具体指什么?要求:初读自读时能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不跳读、不回读。

2、指定同学朗读第一段。

指导:注意重音“纯洁”“强烈”“飓风”“肆意”“濒临绝望”等引导学生分析偏正短语:“爱情的渴望”“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从而分析文章作者真正想要表述的“什么”是指:渴望、追求、同情(心)三、再读思考,分析“为什么”1、阅读第二段,思考爱情对于作者罗素来说有什么魅力?用词或短语来回答。

明确:狂喜、解除孤寂、看到神秘缩影2、你怎样看待关于爱情的这三个魅力?明确:短暂、不理智、真实、让人兴奋、具有创造力……爱情不是男男女女的纠缠不清,它是一种“博大”的情感。

3、罗素还“为什么”而活着?明确:追求:人、自然、思想【个体层面】同情心:孤寂、贫困、痛苦(整个世界)【集体层面】4、这三个层次中有没有什么联系?可否从文中找出来一个句子回答?明确:第四段第一句,作用过渡句。

突出他对前二者的追求都是源于第三者。

是个体价值在集体中的体现。

5、作者总结自己的一生,用了一段话,能否找出期中的关键词?明确:值得、乐意6、总结:文章结构:总——分——总课文体裁:哲理型散文(议论型散文)课文特点:结构清晰、说理明晰、情感透析。

四、朗读谈论,体会“为什么”1、“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爱因斯坦2、学生自由分组,续写下面两句话:假如生命只是为了活着,那么(人名)活着是为了(可填诗文、名言、主要事迹等)五、作业布置:总结思考,口语练习“我为什么而努力”知识整理,完成学案。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5. 散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优质课教案_6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5. 散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优质课教案_6

15 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结构,揣摩文章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能了解用形象化的语言阐释抽象道理的写法。

【重点难点】1.体味真挚的情感和耐人寻味的哲理。

2.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正确认知自己为何而生的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新课讲授】(一)出示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全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而活着呢?2.作者在文章的什么地方回答了这个问题?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写部分的第2.3.4段有没有中心句,试找出。

分别齐读第2.3.4段,看看如何围绕中心句来写。

4.第5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5.文章行文思路是怎样的?(同学们能看出这篇文章的结构特点吗?)(三)文章主旨(四)作者简介(五)文章篇幅短小,意蕴深刻,文采斐然,有许多语句都值得认真揣摩。

文章把抽象的道理说的这样形象生动,靠的是什么?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2. 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3.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4.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云霄,但是同情总把我带回尘世。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1.你为何而生?联系生活实际,用心灵的笔,为自己勾勒出一副灿烂的理想图,300字左右。

2.预习第16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为什么而活着》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有没有听过《为了谁》这首歌呢?是呀,我们为了谁,为了什么而活着?同学们,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同学各抒己见)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在寻找着答案。

历史上孔子是为“仁”而生,孟子是为“义”而生,当代的人呢?医生是为治病救人而生,运动健将是为梦想而拼搏,还有地震中奋不顾身的英雄,他们都在告诉我们到底该怎么活着。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

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遏.制(è)飓.风(jù)濒.临(bīn)
俯瞰.(kàn)呼号.(háo)
3.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遏制】制止,控制。

【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热带气旋,是一种极强烈的风暴。

【濒临】紧接,临近。

【俯瞰】俯视。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交流点拨】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即爱情,知识,同情心(对人类的关爱)就是罗素活着的全部内容。

2.浏览课文,同时思考本文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交流点拨】文章开篇提出总的观点,然后具体论述观点的三个方面,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所以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层探究
速读课文第2、3、4段,探讨以下问题。

1.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
【交流点拨】首先是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2.作者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
【交流点拨】人类、自然、社会。

3.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交流点拨】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
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年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逝世当天,还为阿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步骤四品味语言探究写法
课文的2、3、4段能否交换顺序?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能。

从内容上看,爱情是自然朴素的精神追求;知识是提高素质的精神追求;同情心是道德层面的精神追求。

从结构上看,与前一段的开头相照应,顺序井然,层次分明。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罗素追求爱情、知识、同情心,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只要你的追求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是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就好!
2.拓展延伸:
课外积累关于爱情、知识、同情心的名言或诗句。

关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裴多菲)
关于知识: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关于同情心:同情是善良心地所启发的一种感情的反映。

(孟德斯鸠)
3.布置作业:
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为了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我精简提问,精心设计了几个环节,既讲究一课一得,更注重对学生的阅读感知的培养。

这堂课最让我得意的可能还是课前及课尾让学生欣赏了歌曲《为了谁》,这首歌曲既吻合我的课题,在课前起到了情感铺垫和理解铺垫的作用,也达到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题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