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之散文阅读(解析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现代文阅读理解文学类阅读精选40篇(含答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现代文阅读理解文学类阅读精选40篇(含答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现代文阅读理解文学类阅读精选40篇目录从春天出发 (2)冰窗花 (4)我的妈妈是老虎 (5)放学 (7)34个鸡蛋 (10)一棵小白杨 (13)萨拉的夏天 (15)十一号楼的猫 (17)大声地生活 (19)卖面包的小女孩 (21)一只羊其实怎样 (23)低到尘埃的愿 (26)高贵的“伪证” (27)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 (29)窑变 (32)为梦想拼尽全力 (34)赶年集 (36)刷子李 (37)一碗热汤 (40)风景 (42)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 (45)草木恩典 (48)父亲的背影 (51)想偷一本书 (53)一平方米的爱 (55)诗人 (57)老木匠桑伯 (60)明子出师 (62)帽子 (66)最后一堂语文课 (69)走进一颗白菜的心里 (71)最后的牵手 (73)拾荒 (78)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 (80)比刹那更短,比时光更长 (82)孤独的老乡 (84)满足的人的衬衫 (86)一块有思想的石头 (88)老圣人 (91)算盘 (93)从春天出发丁立梅①风,暖起来了,云,轻起来了。
雨也变得轻盈,像温柔的手指,抚到哪里,哪里就绿了。
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奇妙就在这里。
你追着一片绿色去,那些毛绒绒约绿,多像雏鸡身上的毛啊。
可是,等你到了近前,突然发现,它不见了。
你一抬眼,却又看见它在远处绿着,一堆儿一堆儿约,冲你挤眉弄眼。
春天的绿,原是个调皮的小伙伴,在跟你捉迷藏呢,而你知道,春天,真的来了。
②那么,我们出发吧,从春天出发。
③先去问侯..一下河边的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真的是这样啊,你须微仰了头,看它们在春风里舞蹁跹,毫无疑问,柳是春天最美的使者,它一抬胳膊,燕子飞来了,它一扭腰肢,光秃秃的枝条上,就爬满翠色的希望。
采下一枝柳吧,装进我们的行囊,在春天,我们学会收藏希望。
④去问候一些花儿。
桃花、梨花、菜花,它们偷了春天的颜料,把自己装扮得鲜艳明媚。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散文阅读之鉴赏(解析版)

17.昆明的雨——群文阅读散文阅读之鉴赏汪曾祺的文章告诉我们,平凡的生活就是美。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考点解读】一.抓住线索,把握文章脉络。
形散神聚、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
而丰富的写景内容则要靠线索来串联。
找准散文的线索,就要理清它的内容和结构,并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理清文章内部之间的关系,进而把握文章的脉络。
二.了解背景,透视创作缘由。
许多写景散文因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成为现实社会的折射。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是阅读鉴赏这类散文的关键。
三.整合画面,领略文章意境。
以形传神、创设意境是写景类散文最重要的写作方法。
具体形象的描绘,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并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情感。
阅读这类文章,可以整合画面,并体会其诗化的意境,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四.借助想象,探究情景意趣。
写景散文常采用寄情于物或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我们不能光靠理性的思索来赏析景物描写,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联系我们的生活经验,将作者描绘的景物再现于我们的脑海中,并投入感情,只有这样才能领悟作品的妙境和真谛。
五.辨识技巧,品味精妙语言。
写景散文的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从写作角度看,常采用多种表达方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利用多种观察角度描写事物。
这样写,能够使文章的语言内涵丰富且有张力。
常见的考查题型有:1.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2.概括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3.分析表达技巧。
【技法点拨】1.注意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
将这些内容整合起来,就是文章的内容;透过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
2.注意筛选文中信息,尽量使用原文语句回答。
3.了解写景的内容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理解寄寓作者感情的句子。
【真题演练】(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词典的故事阿来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上的是两个班合用一个教室一个教师的复式教学的小学。
快读完小学了,不要说现在孩子们多得看不过来的课外书与教辅书,我甚至连一本小小的字典或词典都没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6散文二篇(精品课件)

文中有很多句子富含哲理,值得细细品味, 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 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把个人生命与衬衣进行对照,突出 了个人生命短暂、不可重复的特点。
语言特点:生动脱俗,耐人寻味。
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低微,那样柔弱, 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 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 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珍惜生命
个体的生命有限 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梦想
做对整个人生有价值的事
个体生命遇到不幸或痛苦该怎么看待?
着眼未来,着眼生命 我们没有时间悲观 旷达、乐观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紫藤萝瀑布》
怎么理解“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秘, 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生命在永不休止地繁育、蔓延。 “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
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
家、作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他是20世纪 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 动家之一,除哲学、数学、文学外,他的著述还 涉及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因而被称为“百科 全书式思想家”。在教育上,主张自由教育,认 为教育的基本目的应该是培养“活力、勇气、敏 锐、智慧”四种品质,更多地发展个人主义。主 要著作有《哲学原理》《哲学问题》《论教育》 《物的分析》等。
生物学、自然规律
生命总体生机勃勃
朗读全文,思考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生
✓ 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秘,
✓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记叙类文章阅读(散文、小说)》考点专项课件

阅读
③儿时钻进钻出的土房子、泥巴路、猪栏牛舍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还有整洁的 水泥路、青砖地。原来供全村人洗衣服的泥堰池塘,如今 用片石砌得方方正正,成了荷花池。那口用来汲取饮用水 的简易水井不见了,你还记得,井面上垫着一块湿滑的木 板,上面长满青苔。
④念书前,你是外婆家的常客,父母忙得脚不沾地的 年月,一个无人看顾的野孩子,多么需要一个随时可以倚 靠的温暖怀抱,外婆给了你一张共卧的床铺,还有许多个 在鼾声中如梦的夜晚。
阅读
4. 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这篇小说是如何运用对比的艺 术手法表现出讽刺效果的。 ①胖子和瘦子这两个人物的对比。比如小说开端,油
光满面的胖子气派地出场和精瘦干瘪的瘦子拖家带口蠕动 在人流中,通过对比,表现出胖子和瘦子不同的社会地位 和生活处境;又如瘦子与胖子交谈时,瘦子“诚惶诚恐” 的神态与胖子“得意扬扬”的神态的对比,刻画出小官吏 习惯性低三下四的奴性嘴脸。
阅读
⑰瘦子只握住对方三只指头,深深鞠了一躬,嘴里发 出“嘻嘻”笑声。他妻子也莞尔一笑,纳法奈尔双脚咔嚓 一声,挺身敬礼,把制帽也掉落到了地上。一家三口又喜 又惊。 (选自长江文艺出版社《契诃夫小说选》,有改动) 【注释】 ①纳法尼亚:纳法奈尔的爱称。②赫洛斯特拉 特:古希腊人,他为了扬名于世,在公元前356年焚烧了 阿泰密斯神庙。③厄菲阿尔特:古希腊人,曾引波斯军队 入境,出卖同胞。
阅读
3. 简要分析第⑨段在选文中的作用。 ①通过对胖子的语言和神态的描写,刻画出一个自觉
高人一等、志得意满的胖子(高官)形象;②暗示了小说的 主旨——等级观念已深入人心;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为下文写瘦子对胖子的言行发生巨大变化埋下伏笔。
阅读
【提示】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 析。内容上,根据“你好吗,朋友”“在哪里高就?做到 几品官了”分析,采用了语言描写;根据“胖子得意扬扬 地看着”分析,采用了神态描写。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 和神态的描写,刻画出一个自觉高人一等、志得意满的胖 子(高官)形象。根据“几品官”分析,这暗示了小说的主 旨——等级观念已深入人心。结构上,结合下文瘦子的回 答分析,可知此段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瘦子 对胖子的言行发生巨大变化埋下伏笔。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含小说、散文)考点四-品析重要词语专项训练PPT课文课件

⑥昨晚在山上的哈尼小镇看哈尼古歌艺术团的演出后,我们和一位年 逾古稀的古歌传承人交流,还听他唱了一段原始的古歌。老人满头银发, 脸上刀刻样的皱纹流着人世沧桑。说到要唱古歌,老人就兴奋了,朋友说 他身上的每个毛孔都能流出歌来。他唱了一首哈尼族古歌中的“阿培聪坡 坡”,即迁徙古歌。这时,山风停止了呼吸,夜虫突然闭嘴不再鸣叫,四 周万籁静寂,只有老人深沉而动情的歌声回响在梯田的夜空。
4.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家庭亲情,有人认为是对老年人生活 状态的关注。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4分) 示例一:赞同“抒写家庭亲情”的看法。“选购食物”“洗晒球 鞋”“削铅笔”等事情,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呵护;为手术后的母亲 洗澡、梳头等事情,表现了女儿对母亲的孝心。全文洋溢着浓浓亲情。 示例二:赞同“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的看法。母亲头发从“乌 黑浓密”到“苍白而稀薄”,母亲从以前的“大无畏”到手术后的 “十分软弱”,“母亲却在我们忙于成长的喜悦中不知不觉地衰老” 等内容,都表达了“我”对年迈母亲的爱怜、对母亲衰老的无奈。文 章流露出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深切关注。(观点1分,结合内容1分, 分析2分)
3.“诺玛阿美”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指的是心中理想的家园, 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 第二次指的是:哈尼人南迁定居的地方——红河南岸。 第三次指是: 哈尼族的天上良田。
(二)给母亲梳头发(2019·河南) 林文月
①这一把用了多年的旧梳子,滑润无比,上面还浸染着属于母亲的独 特发香。我用它给母亲梳头,小心谨慎,尽量少让头发掉落。母亲背对我 坐着,花白的发根清晰可见。唉,曾经多么乌黑浓密的长发,如今却变得 如此稀薄,只余小小一握在我的左手掌心。
,最后写古歌和梯田永驻哈尼人的心田。(每空限10个字以内)(3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阅读训练(含答案)

阅读训练永久的生命严文井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脑门上的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或者就是你那整个的青春。
那些东西和那消逝了的岁月一样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已离开了你,就永不会再返回。
即令你是一个智者又怎么办呢!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作主。
生命不像一件衬衫,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你就可以脱下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你如果曾经为什么事忧虑过,顶多你只能尽力地去忘却它,你却不能取消它存在过的印迹。
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然而,一切还都是乐观的。
这是由于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这是一件平常的事,也是一个奇妙的魔术。
就像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一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地从土壤里钻出来,欣喜地迎着春天的风,似乎对那过去的残酷一无所知一样。
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跳着蹦着的小牛犊,它那金黄色的绒毛像是刚从太阳里取得的。
我不得不想到永久不朽的意义。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并不是一个暂时的东西。
它仿佛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也许只是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了,但它是永远存在的。
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这该是如何值得赞叹的一件事!我的伙伴们,看起来我们应该更加勇敢了。
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我们的心就应该更加光明。
让我们以全部的信心喊出我们所找到的真理吧;没有一种永久的、不朽的东西能被那些暴君们杀害掉的!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永久的生命吧,我们将要以工作、以爱情来赞美它。
它是一朵永不会凋谢的花,它将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以芬芳。
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为什么这样说?2.第二段文章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3.最后一段说“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你觉得“生命的真实意义”指什么?4.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参考答案1.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最新人教版(部编)八上语文单元主题阅读:名家散文

⑧又是一个春天来临了,此时的三角梅已长成一棵枝茂花繁 的大树,比房檐都高,它的红色花瓣就像红金子捶成的薄片, 只要轻轻撞击就能发出动人的声音。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 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风儿一吹,每朵花都像一只火 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 翩翩飞去。
我们惊喜地看见,三角梅的可怜兮兮的枝叶间,第一次抽出 了一枝表皮有着细致纹路的新条,而且长得很快,不久就长 到二尺长了,而且在那新条上旁逸斜出,又生出了好几条侧 枝。我们高兴极了。但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也许是我们关于要挖掉它的议论被它听懂了吧!如果是,对 它来说,那可是个性命攸关的大事啊,于是它就做出拼命的 一搏,终于把生命的力量给搏出来了。它好像每天太阳一出 来,就死盯着周围的花木,与它们比赛着成长。
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 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 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选自朱自清散文集《你我》)
1. 第一幅: 第二幅:
第三幅:
2.说说文中画线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
内心对家人的深爱。
(2)
对比衬托。与后文写体会理解母亲博大、深沉的爱 形成对比,表达出深深的忏悔和自责;写自己年幼 无知衬托出母亲对家人的爱的深沉、真挚,进而刻
3.
母亲对丈夫、对孩子的爱是永无止境和永远不 变的。在作者心目中,母亲的形象是永恒的, 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是作者“终生追寻的道路、
4.请简要概括母亲的形象特征。面对这样一位
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 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 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 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 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 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 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 “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 起来还像照在身上。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现代文阅读教学:记叙文阅读(含小说、散文)考点一-分析标题,拟写标题答题模板模

歌诀记忆: 标题含义怎么答,挖掘内涵多角度。 三大法宝巧运用,一析字词解含义。 二析手法解内涵,三析内容与主旨。 标题作用怎么答,五个方面要牢记 概括内容定对象,暗含主旨点中心, 标明线索串全文,巧用修辞添形象, 新颖独特留悬念,分点答题细分析。
分析标题,拟写标题
Hale Waihona Puke ④析背景线索,从文章背景线索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 思想内容。
例如:《最后一课》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在普法战争 中,法军大败,被迫将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割让给普鲁 士。联系这一背景,我们可以把握标题的含义:标题不 但指出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着悲怆的气氛和悲愤 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 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 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
2.分析标题的作用。
结构上: ①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2.分析标题的作用。
②交代文章线索。如《背影》,“背影”是贯穿全文 始终的线索:开头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 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 思念——再现背影,这样就以“背影”为线索把各 部分内容组织起来。
内容上:
①点明写作对象,如《藤野先生》《邓稼先》;交代文章 的内容,如《智取生辰纲》《最后一课》。
内容上:
②文眼,揭示或突出文章主旨,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 《再塑生命 》的深层含义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 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这正是文章的主旨,文题点明主旨。
《孔乙己》 《乡愁》
主旨 点明文章中心主题;揭示或暗示主旨,画 《走一步,再走一步》《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复习知识梳理(解析版)现代文之散文阅读班级姓名完成情况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大都是叙事散文,(如:5.藤野先生;6.回忆我的母亲;7.列夫·托尔斯泰;13.背影;14.白杨礼赞;15.永久的生命;16.昆明的雨)根据大纲要求八年级上册学生应学习并初步掌握现代散文的阅读方法。
这样一来,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应该利用期末总复习过好现代散文阅读考点关,除了顺利进入初三语文学习,适应中考语文外,更重要的是为高中语文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解题策略:一、散文的分类散义分为记叙性散义、抒情性散义和议论性散文。
1.记叙性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兼有抒情这类散文要求有真实感。
2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主观感情为主,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
这类散文具有空灵飘逸的特点。
3.议论性散文的说理往往借助事理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来进行,表达方式以抒情、议论为主,文学色彩很浓。
但又不同于议论文,这类散文以议论文的框架、散文的笔调呈现作品,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二、散文特点形散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三、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1.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8.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四、散文的线索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l)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2)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3)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自羽毛的《长江三日》;(4)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5)以人物活动为线索,例如以作品中的“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故能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以少年鲁迅的生活轨迹为线索来组织内容的;(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弢的《锁忆》。
如何寻找散文的线索呢?首先,应注意标题,有的文章标题直接揭示了线索,有的标题则包含了线索的因素。
其次,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词语,它们有可能提示了文章的线索。
再次,注意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事情的进展、人物的活动、感情的发展、一线串珠的物件。
最后,注意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它们对文章的线索也会起到提示作用五、散文的表达方式1记叙是记叙性散文中最基本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述和交代。
它的作用是令读者了解故事情节,交代写作的背景、人物等。
2.描写是散文中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
人物描写主要是外貌、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有关细节描写也值得注意。
人物描写主要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3.抒情是散文中的主要表达方式。
它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则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4.议论是散文中的一种表达方式。
记叙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中的议论句起着明晰事理、点明所叙之事的内涵、提示或深化文章主旨、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更加鲜明、深刻。
六、散文的语言散文的语言特点: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优美、凝练。
实战练习:[题例] 饺子记盛谢冕①中国人的主食,南方重米,北方重面。
这是由于南方多产稻米,北方多产小麦的缘故。
北方盛产小麦,因此面食的花样层出不穷,眼花缭乱:面条、烙饼、馒头……其中最主要的是饺子。
北方人年节、宴客乃至日常居家,最常见、也最隆重的餐食活动是“包饺子”。
②包饺子是一场让人愉悦欢乐的活动,北方人居家想改善生活了,就说“咱们今天包饺子吃吧”。
一说包饺子,就来了精神。
物资匮乏的年代,不像如今可以随意上馆子,包饺子就是一件奢华之举。
过年过节,亲朋来家,最富亲情的待客之礼,就是包饺子。
一声令下,立即兴奋起来,揉面的,和馅的,准备停当,就围坐包起了饺子。
边包边说笑,不觉间一切停妥,用笸箩摆放,如花盛开。
饺子下锅,热气腾腾,饺子出锅,狼吞虎咽。
有情,有趣,有气势。
数十年北方生活,享受过数不清的这般热闹,可依然觉得好吃但包起来费事。
③我至今不会擀皮,却在北京乡间学会了包。
双手一捏,就是一个,迅疾,结实,下锅不破。
别人包饺子讲究花样,多少折,怎么折,图好看,玩花的。
据说我包的饺子“其貌不扬”,但我很自信。
这是包,即制作的环节,而饺子是否好吃,关键却是调馅。
调馅的功夫其实蕴含了诸多中国烹调的道理,一是馅中的主客关系,肉和菜是主,葱姜等为辅,要适当;再就是肉和菜的搭配,肉为主,菜为辅,也需适当;就肉而言,就是肥瘦的搭配,一般说来,不能全是精肉,二分瘦一分肥,比较合理。
什么肉,配什么菜,这里有大学问,韭菜配鸡蛋,羊肉配胡萝卜,最家常的是猪肉白菜馅,加些海米,人见人爱。
吃饺子,一般人爱蘸醋,而我谢绝,我深信只要馅调的好,无需借助“外援”。
④北方人吃饺子不仅是享受美食,而且是享受家的温暖。
在记忆中,满含着亲情的饺子被替代,甚至等同于家乡、父母。
游子离家远了,想家,连带着想起妈妈包的饺子,炊烟的味道,此刻,饺子就是乡愁。
即使是身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遇到年节,想家,又不能回,相约若干同样怀乡的朋友一道包饺子,为的是一解乡愁。
记得那年在维也纳,短期开会,不是什么怀乡情切,也说不上乡愁,倒是一位奥地利教授一顿“饺子宴”令我大为感动。
⑤在维也纳,那些奥地利红葡萄酒,那些名目繁多的奶酪、香肠、起司和面包,特别是烟熏三文鱼,这些异邦的美味都令我着迷。
可是,接待我的汉学家李夏德却是别出心裁,带我进了维也纳中心区的一条小胡同吃饺子。
铺子的名字记得是“老王饺子”,山东人老王开的,小门脸,不加修饰的若干桌椅,设有醋瓶,如同国内规矩。
饺子是地道的,热腾腾的饺子上桌,捎带着一小碟大蒜。
一切如国内乡间的小铺。
一下勾起了亲切的记忆,浓浓的齐鲁乡音带着胶东半岛的气息。
小店只有一个厨师(老王自己),一个收银的,外加一个“跑堂”。
那跑堂可是高大上,一位在维也纳学音乐的留学生。
⑥李夏德介绍说,这里的饺子本色,地道,纯粹的中国味道。
他经常在这里“宴客”,有时不接待客人,自己也来。
这里也常有本地人光顾,那都是一些中国通。
1.标题“饺子记盛”的“盛”有哪些意思?文章围绕“盛”,写了哪些内容?【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深层含义及文章内容的概括。
解答“盛”的含义,不能就词解词,应结合选文,看看这里的“盛”重点指的是什么。
文章开头讲北方最隆重的餐食活动是“包饺子”,因此“盛”有“隆重”的意思。
接下来,文章讲包饺子的诀窍,饺子中包含着家庭的温暖,因此“盛”有“丰富”“深厚”之意。
再接下来,写“我”在维也纳吃饺子,国内、国外都有人包饺子、吃饺子,因此“盛”有“广泛”的意思。
围绕“盛”写的主要内容,可分段概括。
第①②段,重点写了包饺子、吃饺子的隆重与热闹。
第③段写饺子的调馅功失。
第④段写吃饺子中包含着浓浓的亲情、乡情。
第⑤⑥段则记叙在维也纳吃饺子的事,表明饺子在异国他乡也扎根落户了。
【答案】“盛”有隆重、丰富、深厚、广泛的意思。
文章围绕“盛”写了:包饺子、吃饺子的隆重与热闹;饺子的调馅功夫蕴含了诸多中国烹调的道理;饺子里满含着亲情,寄托了乡愁;在维也纳小店参加奥地利教授的“饺子宴”。
考点一理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答题模板】标题本义+深层含义+ 表达效果2.第②段中的画线句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描写方法及表达效果。
描写方法包括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等。
而第②段画线的句子描写的是包竺子时那种热闹非凡的场面,突出“有情,有趣,有气势”。
【答案】采用场面描写。
点面结合、条理清楚地描写了包饺子时分工合作、其乐融融的精彩场面,有情,有趣,有气势,渲染出包饺子时欢快热闹的气氛,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考点二分析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答题模板】点明表达方式+概述相关语句+分析表达效果3.结合上下文,体会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数十年北方生活,享受过数不清的这般热闹,可依然觉得好吃但包起来费事。
【解析】此题考查对散文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
本句以“数十年享受过数不清的热闹”与“吃饺子”进行比较,表达了作者对饺子的喜爱。
联系上下文,“但包起来费事”一个“但”字使文意转折,“包起来费事”引出下文如何包饺子。
【答案】内容上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作者对饺子的喜爱;结构上,引起下文。
考点三语句赏析【答题模板】形式(用词、句式、修辞手法)+内容(句子本义和隐含义)+作用、效果(文章中心、写作意图)。
4.第③段中。
作者用很多的笔墨来写饺子的“调馅”,有什么用意?【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③段原文“饺子是否好吃,关键却是调馅。
调馅的功夫其实蕴含了诸多中国烹调的道理,一是馅中的主客关系……再就是肉和菜的搭配”,主要说明了饺子好吃与否,关键却是调馅,同时也借此讲出了中国烹调文化的含义。
【答案】突出饺子是否好吃,关键是调馅。
作者借调馅的功夫表达了中国烹调的文化含义:把握好主客关系,处理好搭配关系,这样就超越了饮食的范畴,富有哲理。
考点四理解句子含义【答题模板】第一步找出并解释关键字词;第二步要联系上下文,解答句子的深层含义。
第三步要联系文章的主旨,分析句子深层含义的一部分。
5.为什么奥地利教授的一顿“饺子宴”会令“我”大为感动?【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第⑤段“一切如国内乡间的小铺。
一下勾起了亲切的记忆,浓浓的齐鲁乡音带着胶东半岛的气息”,写出了在异国他乡的“我”因为吃到中国味的饺子,勾起了亲切的回忆;第⑥段“这里也常有本地人光顾,那都是一些中国通”,外国人也是中国通,激起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答案】在异国他乡看到了带有地道中国味的饺子店,吃到了纯粹中国味道的饺子,勾起了亲切的记忆,感受到了浓浓的家乡味道;看到了外国人对中国饺子的喜爱,感受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