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散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中考散文阅读知识点归纳一、散文特点:1、文学性(形象性):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借助人物、景物(意象、意境)表达思想情感。
2、选材的多元性:散文选材非常广泛,可以多角度,多侧面选材,也可以跨时空选材,信马由缰,但表达的思想情感是统一的。
所谓“形散神聚”。
二、散文分类:1、咏物散文:通过对景或物的环境和外表特征的记叙和描写,反映景或物的本质特征,进而揭示主题。
咏物散文通常采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及托物言志、象征等表现手法,托物喻人。
2、抒情散文:或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或直抒胸意,抒发对人或事物的情感。
多采用描写和抒情表达方式。
3、哲理散文:通过事物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来寓喻道理三、散文阅读考点:1)字音、词语选用、词语在句中的含义(表层、深层)2)呼应句、过渡句、仿写句子、句子在上下文语境中的含义(表层、深层)、句子的修辞手法等等;3)概括文段内容;4)理解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5)写自己的设想,谈自己的感悟;6)品味语言;7)文章的写法(表现手法)。
四、常见的三种写法:1)对比;2)衬托;写景衬托:烘托心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主次衬托:突出主角。
3)象征(托物言志)。
五、十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结合修辞本身及句子本身作用作答)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2)排比:增强语势,写出了……3)对比、夸张:鲜明地突出了……4)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5)反问:加强语气6)对偶、互文:句式整齐,音节和谐。
7)引用: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趣味性(增强文采、增强说服力)六、结构上的作用:1)点题2)总起下文(或引出下文)3)设悬4)呼应(前后呼应、首尾呼应)5)铺垫6)过渡(承上启下)7)对比8)总结上文9)提示中心(深化主题)。
2024年某年中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考点的归纳总结

2024年某年中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考点的归纳总结2024年某年中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的考点归纳总结如下:
1. 主题意义理解:阅读理解文中的主题意义,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2. 文章结构分析:分析散文的结构,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 语言运用理解:理解散文中的隐喻、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推测其含义和作用。
4. 人物形象描写:理解作者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外貌、性格、行为等方面的描写,并推测其影响和作用。
5. 语气态度分析:分析散文中的语气态度,包括感慨、赞美、嘲讽等,理解作者对所述事物的态度和情感。
6. 上下文推测:通过上下文推测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从而加深对文中内容的理解。
7. 修辞手法鉴赏:鉴赏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理解其美感和修辞功效。
8. 文章体裁辨析:通过阅读散文,了解散文的种类和特点,如记叙文、议论文、描写文等。
9. 语篇连接分析:分析散文中的词语、句子和段落之间的关联关系,理解文章结构的合理性和流畅性。
10. 背景知识运用:根据散文中提到的相关背景知识,推测故事的背景、时代和环境,加深对文中内容的理解。
总之,以上是2024年某年中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的主要考点归纳总结。
学生在复习时应注重理解文中的主题意义、分析文章结构、掌握修辞手法和推测人物形象等,提高对散文阅读理解的能力。
散文知识点总结中考

散文知识点总结中考一、散文的定义散文是一种散漫的文学体裁,它以平实的语言、自由的形式,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
散文写作的范围很广,可以写人、物、事,也可以写景、情、意,可以抒发感情、表达思想、赞美风景、记叙往事等,因此散文被誉为文学的百科全书。
二、散文的特点1. 以平实的语言为主。
散文一般使用通俗、平实的语言,能够贴近生活,贴近读者。
2. 以自由的形式为主。
散文没有严格的格式要求,可以自由安排段落,行文组织比较自由。
3. 以抒发思想感情为主。
散文可以表达作者的真实感情,可以赞美、抒情、抒怀、议论等。
4. 以真实生活为素材。
散文的写作素材一般来自真实的生活,能够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
三、散文的分类散文根据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抒情散文、议论散文、描写散文、游记散文、随笔散文等多种类型。
其中,抒情散文以抒发作者的情感为主,议论散文以阐释作者的观点为主,描写散文以描绘客观事物为主,游记散文以写游历见闻为主,随笔散文以抒发碎片化的思想感情为主。
不同类型的散文有不同的写作特点和表现方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区分。
四、散文的修辞手法散文中常使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象征等。
比喻是将一个事物或概念和另一个事物或概念相比较,从而产生某种隐晦意义。
拟人是人格化的修辞手法,将无生命的东西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行为特征。
排比是通过排列并列的词、短语和句子来加强修辞效果。
对偶是用平行、对称或相对的句子表达同一意义。
夸张是为了夸大事物的特征或者程度,以便产生强烈的语言效果。
象征是用具体的形象来代表抽象的概念或者抽象的概念来代表具体的形象。
以上就是散文知识点的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散文的相关知识。
散文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文体,需要我们用心体会、用心感悟,才能真正领会其中蕴含的美丽与魅力。
愿同学们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展现散文的美丽风采!。
中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项阅读考点整理

中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项阅读考点整理 考点1:抓住文章标题,分析含义作用考点2: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旨★设问形式:❶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表现在哪些方面?❷结合××段内容,请概括出××。
❸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考点3: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行文线索★设问形式:❶文章的线索是什么?❷围绕××,将文章内容补充完整。
❸文章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标题就是线索)考点4:品味语言特色,体会词句含义★设问形式:❶赏析划线句中的加点词语/赏析文中的划线句子。
❷文中的加点词/划线句子好在哪里?(加批注) ❸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道了“××景物”有什么好处?❹理解加点词语/××句话的含义。
词语赏析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2.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1)描写句:根据语境分析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意义。
(2)抒情句:联系全文情感,结合语境,分析句子表达的情感。
(抒情性散文常考)(3)议论句:联系全文主旨,结合语境,分析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议论性散文常考)【答题规范】运用了……的表达方式,点明了(写出、抒发或交代)……4.从句子的表现手法角度赏析。
对比、衬托、抑扬、铺垫、伏笔、照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联想想象、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欲扬先抑、以小见大)5.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6.从句式特点的角度赏析。
(1)长短句短句:简洁凝练,增强语句气势,形成画面感。
长句:叙述清楚完整,给人以较深的印象。
长短句搭配,使整段句子错落有致,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
(2)整散句整句指整齐匀称、句子结构相类似的句式,常构成对偶、排比。
散句指字数不等,参差错落的句式。
整散句结合,使得句式富于变化,生动活泼,句式整齐中见变化,语气气流中有舒缓,整散相间,使文章语势激荡而又意味绵长。
句子含义注意:如果所给句子是总起句,需从下文搜索关键信息;如果所给句子是总结句,需从上文寻找相关信确定答案要点;如果所给句子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中的相关内容。
(完整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知识点汇总,推荐文档

咏物散文的阅读: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某个事物来表明某种意愿,抒发某 种感情。托物言志,所托之物大都被赋予象征意义,阅读时要把握象征这种表现手法。有的 作品,其象征意义是直接点明的;有的作品,其象征意义含而不露。对后者须尽可能多了解 一些写作背景,如作者的生平、思想倾向、写作时间 等,但必须注意,联系背景不等于对 号入座,不能把象征意义理解得太具体、太狭窄。咏物类散文蕴义含蓄,因而对文中的一字 一句都要认真揣摩体会,尽可能理解其深层含义。
• 表达技巧(①叙述的技巧,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②描写的技巧,如人物描写、 事件描写、环境描写;③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
• 表现手法(如铺垫、对比、象征、烘托、人称、想象、联想、引用、情景交融等) • 重要的谋篇布局的方法(如线索、顺序、过渡、悬念、照应、详略、呼应)
直抒胸臆 叙述(交待)语
叙事散文的阅读: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来说都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 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这是散文“形散 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叙事中的体现;叙事散文取材于真人真事,而不是借助虚构,因而更加 重视行文的技巧,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
•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来描绘事物 可以让形象鲜明生动,用来说明道理,能让道理通俗易懂。
• 夸张: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想象力。 • 拟人: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 对偶: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 排比:结构整齐,语调一致,气势磅礴,
散文阅读三步曲:把握主旨、揣摩语言、赏析技巧。
如何“把握主旨”? 1. 从重点句段上找突破:①抓标题与文体②抓“文眼”(所谓文眼,指作者构思谋篇、布局
中考语文散文知识点总结整理

中考语文散文知识点总结整理散文阅读(一)散文阅读的相关知识一、各类散文的特点1. 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叙事中的体现;叙事散文取材于真人真事.而不是借助虚构,因而更加重视行文的技巧,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
2.写景散文:抓住景物特征(即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区别,既有形状、色彩等外在的方面,又有气质、神韵等内在的方面》绘形状物,大都以空间的转换为顺序,景中融注作者的思想感情。
3.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某个事物来表明某种意愿,抒发某种感情。
咏物类散文蕴义含蓄,因而对文中的一字一句都要认真揣摩体会,尽可能理解其深层含义。
4.哲理散文:带有人生感悟性质.这类作品从某一点人手,人题较小.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尤为重要,表现上点到为止,不过于直白,留有咀嚼回味的空间.水到渠成地引发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慨叹。
5.写人散文:写人散文以记述作者所熟悉的人物为主.通过记叙与人物有关的事迹来表现人物,表达作者对所记人物的情感、看法、意向等。
它可以记一个人的一生,一段生命历程,一个侧面,一个细节,一个生活场景;也可以记一组人物,一群人物。
二、散文的表达技巧1. 表达方式.(1)叙述的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2)描写种类: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
(3)描写技法: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绘形绘声、绘声绘色等。
(4)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离情于景、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以乐写哀、以哀写乐等。
2.表现手法常用术语(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中考语文考点梳理散文阅读

中考语文考点梳理散文阅读散文是中考语文阅读部分常见的文体之一,对于考生来说,掌握散文阅读的考点和解题技巧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对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的考点进行一番梳理。
一、散文的特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所谓“形散”,指的是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
而“神不散”则是指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明确而集中,无论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
二、散文的分类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通过叙述具体的事件和人物的活动,反映社会生活。
例如《背影》《藤野先生》等。
2、抒情散文注重抒发作者的情感,通过对景物、事物的描绘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如《春》《济南的冬天》等。
3、哲理散文以议论为主,通过对生活中的现象、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揭示人生哲理。
三、中考散文阅读的考点1、整体感知要求考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解题技巧:(1)仔细阅读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以及每段的首句和尾句,这些地方往往能揭示文章的主旨。
(2)梳理文章的线索,如人物、事件、情感等,有助于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
2、词句理解考查对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含义的理解。
词语理解技巧:(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分析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结合语境判断其特定含义。
句子理解技巧:(1)从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分析其表达效果和含义。
(2)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3、语言赏析要求对散文的语言特色进行赏析,如词语的运用、句式的选择、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赏析技巧:(1)指出所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等。
4、写作手法常见的写作手法有象征、对比、衬托、伏笔、照应、欲扬先抑等。
解题方法:(1)明确文章运用的写作手法。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该手法的作用,如突出了……,使文章更有感染力等。
2024年中考语文【散文】专题复习考点+答题思路考试必考

2024年中考语文【散文】专题复习考点+答题思路考试必考01中考散文阅读考点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概括文章的要点。
2、通过对文章中词句的理解、品味,感受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受到思想情感的启迪和熏陶。
3、能领悟作品的情感和内涵。
02散文阅读题型01关于标题这篇文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文章标题的作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拟这个标题?1、标题的含义揣摩标题含义需要从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
表面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深层含义需要联系文章中心解答。
2、标题的作用标题常见作用有以下几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展开情节的线索;交代文章写作情感;具有象征义;语带双关;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兴趣。
02关于情节内容把握全文情节结构概括文章内容概括人物形象归纳概括故事内容及主旨答题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行文的思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些什么。
注意前后联系。
解答技巧:读——解题的基础1、读懂标题2、读懂题干(弄清要求)3、读懂原文(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理——梳理文章段落层次,整理出主要事件找——根据题意,确定范围文段。
思——提取哪些信息?围绕哪些关键词进行思考答题?方法归纳:明题意;理层次;定范围;精表达。
03关于文章主题主题,也叫“主题思想”。
读完一篇散文,要能够整体把握作品主题,这样才算读懂了作品。
有时题目不直接考查主题,但必须借助对主题的理解,才能解答。
解题方法:1、先读,了解相关信息读题目、读文章:了解主要观点、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材料2、抓住中心句,概括段意,分析主旨3、重点读“五句”: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这些地方往往是作者比较直接表达观点态度、情感的地方,通过它们可以找到文章主旨。
4、分析人、事、物的特点,把握作者感情倾向5、抓住景物描写,理解文章中心精当的景物描写能烘托人物性格、情感,交代人物活动背景,渲染特定气氛,揭示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知识点汇总表:~形散~表现方法—不拘一格选材—广泛自由表达方式—灵活多样神(主题)线索—人—事物—感情明确集中开拓深化景物—时间—地点语言(凝练优美)方法:托物言志寓情于事借景抒情联想(丰富)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景语(状物)抒情情语直抒胸臆叙述(交待)语叙事散文的阅读: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来说都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叙事中的体现;叙事散文取材于真人真事,而不是借助虚构,因而更加重视行文的技巧,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
写景散文的阅读:①要注意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来绘形状物的。
特征即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区别,既有形状、色彩等外在的方面,又有气质、神韵等内在的方面。
抓特征的目的不但是要求其形似,更要求达到本质上的神似。
②要注意作者是如何安排描写的顺序的,一般地说,这类散文都以空间的转换为顺序。
③还要注意作者的观察点与被观察景物之间的关系,注意观察角度的变化。
④最重要的,是把握融注于景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正确地领会作品的主题。
咏物散文的阅读: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某个事物来表明某种意愿,抒发某种感情。
托物言志,所托之物大都被赋予象征意义,阅读时要把握象征这种表现手法。
有的作品,其象征意义是直接点明的;有的作品,其象征意义含而不露。
对后者须尽可能多了解一些写作背景,如作者的生平、思想倾向、写作时间等,但必须注意,联系背景不等于对号入座,不能把象征意义理解得太具体、太狭窄。
咏物类散文蕴义含蓄,因而对文中的一字一句都要认真揣摩体会,尽可能理解其深层含义。
抒情散文的阅读:其实,散文多是用以抒情的,单列一种“抒情散文”,是因为这一类散文在表达方式上以直接抒情为主,传达感情不像叙事、写景、咏物类散文那样含蓄,读者比较容易把握文中的思想情感。
哲理散文的阅读:哲理性散文带有人生感悟性质,这类作品从一点入手,入题较小,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尤为重要,表现上点到为止,不过于直白,留咀嚼回味的空间,水到渠成地引发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慨叹感喟,写出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个体感受。
散文阅读三步曲:把握主旨、揣摩语言、赏析技巧。
如何“把握主旨”?1.从重点句段上找突破:①抓标题与文体②抓“文眼”(所谓文眼,指作者构思谋篇、布局行文的引发点,即晋代陆机在《文赋》中所说的“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陆机的意思是说,文眼常常是在文章较重要的位置上出现的联系着内容的某些话。
其实文眼并不一定都是一句话,它可以是一个字。
总之,文眼不论是一个字,一句话,还是一段文章,都必须是能领起全篇的“警策”之处。
)在阅读散文时如何找文眼呢?虽然文眼在文章中的位置不固定,但也有规律可寻。
清人刘熙载说:“眼乃神光所聚……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
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
”这就为我们说明了找文眼的规律:注意篇首、篇中、篇末。
③抓对全篇有概括性的句、段④抓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议论、抒情性的句、段2.从写作材料(题材)上看作者用什么来表达感情,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旨。
①借景抒情——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②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通过对所写之“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③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3.从写作背景及作家的思想发展上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揣摩语言1.理解有深层含义的句子:①放到特定的时代中去看②联系作者的思想发展去看③放到一定的上下文去看2.理解富有感情色彩的句子:①具有讽刺意义的②运用反语手法的③不便直接说而运用讳饰手法的3.语言技巧的作用:①叠音词的使用②炼字③引用与化用④辞格的运用(比喻、拟人等)语言技巧的鉴赏具体角度如下: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如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形象含蓄,如余光中,用形象表达主旨。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来描绘事物可以让形象鲜明生动,用来说明道理,能让道理通俗易懂。
•夸张: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想象力。
•拟人: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对偶:结构整齐,有节奏感,•排比:结构整齐,语调一致,气势磅礴,•反问:表达鲜明,加重语气作用,引人深思。
•设问:婉转表达情感,引起读者思考和重视,领会主题。
三、赏析技巧•构成散文的材料作用如下:人、事、物、景本身的描写——揭示散文的神(品德、道理、志向、情感)他人、他物的描写——对比或类比,形成反衬或正衬环境描写——渲染气氛、衬托中心,烘托形象•表达技巧(①叙述的技巧,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②描写的技巧,如人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③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表现手法(如铺垫、对比、象征、烘托、人称、想象、联想、引用、情景交融等) •重要的谋篇布局的方法(如线索、顺序、过渡、悬念、照应、详略、呼应)散文的基本写作技巧与表现手法:(1)悬念。
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种艺术手段。
先不把谜底揭开,引出下文。
(2)照应。
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暗示。
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严密,中心更突出。
(3)伏笔。
在文章的前面将下文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4)衬托。
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5)渲染。
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事件等作多方面的浓墨重彩(反复、排比)的描写,以突出气氛、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6)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其特征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7)想象。
它是人们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
想象有两种,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曾体验过的事物的形象,叫再造想象;人们根据已有的形象和体验,设想出自己没有直接见过的形象,叫创造想象。
(8)联想。
它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个事物或事理想到其他有关的事物或事理的活动。
联想一般有下列几种形式:A)相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另外事物的一种联想;B)相似联想,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特点(或外形相似,或精神相似)而产生的一种联想;C)相反联想,是由眼前的事物想到与之相反的事物的联想;D)因果联想,是由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产生的联想。
悬念:引起读者对发展和人物命运急切期待感知作用。
照应:对后文对前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出现的内容作暗示,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伏笔:将对下文的内容作暗示,在相宜作呼应,使情节发展合理,主读者感到妙趣。
渲染:突出气氛、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
象征:引申事理,使被象征的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扬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以小见大:小中见大,表现人、事的本质。
铺垫: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
可以限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插叙: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议论可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
•说明(列数字:使说明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画图表:可使说明内容直观形象;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解释说明对象的内涵,使说明更严密;分类别:使说明条理清楚)。
•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抒情则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含蓄隽永,令人回味,烘托作品的主题,给读者留下一片想象的空间)。
•此外,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通常能起到揭示中心主题的作用。
•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在表现情感方面更具有震撼力。
如“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
•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阅读与解题的一般要求:原则:忠实于原文观念:整体的观念;联系的观念步骤:第一步带着问题读文章第二步把握大意读试题第三步结合原文巧作答1.定区域。
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2.明方向。
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
①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
②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
③题干能显示答题区间。
④题干能显示答题方法。
答题方法包括答案应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等几个方面,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
明确概念:所谓“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
其实也就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问题。
所谓“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
所谓“表述”,是根据题目要求,对前面所作的分析或摘要,用自己的话组织成答案。
基本方法1、主旨辐射法:根据题目要求,以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为导向,研读文章中的语言材料,将目标信息进行辨别、提取、组合2、词句提取法:即以有效信息为目标定向搜寻文章中的语言材料,将表明信息的关键语句直接摘录、辨别、重组。
3、题干反溯法:利用题干中的有关信息,返回到文中筛选并整合信息。
4、标志提示法:抓住那些表现或暗示作者思维进程或文章结构层次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总结:为了准确地筛选、整合和表述,作题时还需重视以下几个细节:⑴筛选时,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抓准核心句子——起始句、重点句、归纳句,这些句子常常是提炼文段(或全文)内容要点(或中心意思)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