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散文二篇课件(精品)

合集下载

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37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37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 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句式自由,长短句交错,间 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用词散 淡自然。
再读:读出节奏美,感受语言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骈句为主,多用四字句, 韵律和谐,间用散句,参差错 落。用字颇多斟酌。
知人论世品情感: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知人论世品情感:
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 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 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差一点被杀。十 二月他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 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记承天寺夜游》写于 元丰六年,这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此时张怀民被 贬黄州。
部编版语文学科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
山川与明月 最抚文人心
——《短文二篇》
1.借助朗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标学 习 目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色,领略不同的写
景手法。
月淡,风凄,一曲恒古的琵琶,飘酸了今生的眷恋
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
的人生态度,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将《答谢中书书》 与《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合为一课,细 心的小豫发现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共56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共56张PPT)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让我们伴随着音乐,通过朗读 领略文章的美。
朗读方法:看清字,读准音, 口齿清楚,缓急有秩,轻重有度, 感情充沛,一气呵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一是透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牢 骚、抱怨。
二是表现了作者的欣喜、自豪。作 者自我宽慰,安闲自适。那些追名 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 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 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10.从全文来看,这篇短文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心境?
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 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 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 特殊心境。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精读探究
• 1.这篇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
•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 3.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说 明什么?
陶弘景―― “山中宰相”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 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 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 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 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 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 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 人”。
能力提升
你敏感的心灵发现自然的生命美 了吗?好吧,下载一幅你 喜欢的风景 图片,用今天学习的景 物描写的技巧 与方法,用优美的文字、心灵的感受 描绘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表达自己 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散文两篇》课件(共53张PPT)(优质版推荐)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散文两篇》课件(共53张PPT)(优质版推荐)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 什么作用?
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篇末点题,进一步深化了文章 的主题,生命是一个奇迹,它 将永久存在,增强了文章的表 现力和感染力。
深入探究
本文中作者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试简要说明。
作者的感情是有变化的。文章一开始,作 者就告诉我们:岁月在一点点地消逝,而人们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永久的生命》第一段末句说“我们 都非常可怜!”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可怜”是因为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 渺小,对于生命上的事情丝毫不能做主。
读一读第2自然段,说说写小草和小牛犊 的用意是什么?
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 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 着,永远不朽。地面上的小草……永远的小牛犊, 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路渴望爱情博大的情怀博大的情怀崇高的人格崇高的人格寻求知识我为什么而活着我为什么而活着爱情带来狂喜了解人的心灵人类同情苦难知道星辰为何发光自然结构梳理爱情解除孤寂使人看到仙境的神秘缩影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社会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被折磨的受害者孤苦无依的老人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世界文章以真挚的态度朴素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表达了对爱情知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悲悯表现了一个思想家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 zhàn )颤栗
词语解释
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没有能力或能力达 不到。 消逝:消失。
状元成才路
凋谢:(草木花叶)脱落。 蔓延:像蔓草一状元成样才路 向周围扩展。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词语解释
遏制:制止;控制。 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热带气旋,是一 种极强烈的风暴。

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46页)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46页)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 月光照在院中,像水一样澄澈透明,
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 和柏树的影子。
课文朗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借助联想和想象,赏析 你读到的月夜景色。
运用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 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积 水空明”写月光的澄澈清明,“藻、荇 交横”写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点染出 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 美妙境界。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 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曾筑 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 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张怀民被 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 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 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 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 人。
答谢中书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 “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中国古代的 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 性的结合十分完美。书信文学功能多种多样, 可以抒情,也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 件和感情,也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等。 (记事陈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 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 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 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思想家、 医学家、文学家。有《陶隐居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古今异义
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
今义:休息。 今义:衰败,萎靡。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散文二篇》课件 (共49张PPT)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散文二篇》课件 (共49张PPT)

第3段作者写寻求知识包括了哪几个方面?
1.了解人类心灵; 人 2.了解星辰为什么发光; 自然
人 类 知

3.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社会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 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谈谈你对第4段开头一句话含义的理解。
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 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 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 类苦难的良知。
学习目标
1. 反复诵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了解哲理 散文的特点。(重点)
2. 理清文章思路,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 解其哲理意蕴。(难点)
3. 理解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树立 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简介
罗素(1872—1970),英国哲 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诺 贝尔文学奖。主要著作有《哲学原 理》《哲学问题》《论教育》《物 的分析》等。
永久的生命
作者简介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 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作 家。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山寺暮》、 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严文井 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和长 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等。
文体知识
哲理散文 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散文,也 称“议论散文”“说理散文”。它或通过对 某一事件、现象的议论,或借助具有哲理性、 形象性的事物,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它 的议论往往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
多音字
( há)o呼号 号
( hà)o号角
( chà)n震颤 颤
( zh)àn颤栗
词语集注
遏制:制止;控制。 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热带气旋,是 一种极强烈的风暴。 濒临:紧接,临近。 俯瞰:俯视。

第16课《散文二篇》课件(共41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6课《散文二篇》课件(共41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
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反衬
表明孤寂的可怕,反衬了爱情的美好,流露出作者对爱情的热切追求。
深渊 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没有爱情、缺少爱的世界。
仙境 能够给“我”带来狂喜、带来欢愉、有甜美爱情的世界。
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我希望了解人的心灵。 过渡 “同样的热情”承接上文“我”对爱情的寻求,引出下文。
16 散文二篇
学习目标
壹 了解作者作品,积累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贰 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重点) 叁 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难点) 肆 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永久的生命
作者简介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作家。主要著 作有散文集《山寺暮》,童话集《南南和 胡子伯伯》等。
字兴
( xīnɡ )兴旺
( qí )奇迹 奇
( jī )奇数
记少余多:意为“兴致,兴趣”时,读xìnɡ;其他情况一般读xīnɡ。
【串句记忆法】老人看到家族中人丁兴(xīnɡ)旺,心里 很高兴(xìnɡ)。
字词清单
形 近
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犊( dú )牛犊
茸( rónɡ )茸毛

椟( dú )买椟还珠 葺( qì )修葺

遏止:侧重于“止”,强调用强力使停止。对象多是来势凶猛而

突然的重大事情,如战争、暴动、潮流等。
濒临:侧重指某种状况就要出现,接近某个
• 遏制:制止,控制。 界限,如“濒临灭绝”。

濒临:紧接,临近。
临近:侧重从时间的角度表述事情即将发生, 如“临近年底”。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6 散文二篇 课件(共27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6 散文二篇  课件(共27张ppt)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
括各部分大意。
生命的 易逝
生命的 永久永久的生 Nhomakorabea高唱生 命的赞


用短暂的生命创造永久的价值
生命易逝
文章第1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已经过去的日子永远不会再回来,我们 的力量那么小,对于生命的消逝,我们无能为力。
生命永久
含蓄,充满激情,富有理性。
课堂活动
你想过自己为什么活着吗?请写几条自己 活着的理由或者自己的追求目标,和你的同桌 互相交流。
课后思考
读了这两篇富有哲理性的散文,你感受到 两位作者怎样的胸怀和境界?你对自己的人生 有哪些新的认识与思考?
阅读推荐
冰心 《谈生命》
张抗抗 《地下森林断想》
勃兰兑斯 《人生》
语言特点
赏析下面句子的语言,并以此为例试着概括全文 的语言特点。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 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语言特点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情 感强烈地支配着“我”的一生,犹如飓风一样,给“我” 摆脱痛苦的希望和力量。
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形象的比喻中,使文章语言含 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渴望爱情
追求知识
我为什么 而活着
同情苦难
博大的胸怀 博爱的精神
渴望爱情
1.请概括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能够给“我”带来狂喜;能够让“我”摆脱孤 寂;在爱情的结合中,“我”可以看到圣贤以及诗 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渴望爱情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件:第15课《散文二篇》 (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件:第15课《散文二篇》 (共26张PPT)

• 2.主题归纳 • 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 但就整体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 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我们 感谢生命,并以自己的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 3.写作特点 • (l)欲扬先抑,章法井然。 • 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如“过去 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采用欲扬先抑的写 作手法;然后再谈生命的永久,以小草、 小牛犊为例,从正面展开,指出“它却永 远存在”;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 的凯歌。
• 4.问题探究 • (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 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 因为过去了的时间永远不再回来,任何 人都无法改变。我们个人的力量又是那样 的渺小,生命上的事情丝毫不能由我们个 人做主,只能“听天由命”。从这个意义 上来说,我们都非常可怜。
• (2)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 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 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生命 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不断给世界以色 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生命就是一个奇 迹,所以,作者赞美生命。
• 4.问题探究 •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 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 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如何理解 这三种感情间的关系? •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 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追求爱情,是因 为那里有人类所想象的仙境的缩影;追求 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
• 2.作者名片 •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 作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罗素与弗 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 析哲学。他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 对逻辑学、数学、集合论、语言学和分析 哲学有着巨大影响。代表作品有《幸福之 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 分析》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习检查
读一读

牛犊
bēi
卑微
bīn
濒临

洗涤
juàn
疲倦
zhí
繁殖
xuàn
炫耀
màn
蔓延

飓风
jiù
臼齿
kàn
俯瞰
shì
消逝
预习检查 多音字
( zāng)肮脏 脏
( zàng)内脏
( mán )蔓菁 蔓 ( màn )蔓延
( wàn )藤蔓
预习检查 形近字
bīn( 濒 )临 pín( 频 )率
知识备查
写作背景
《永久的生命》:选自《严文井 选集》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年版)。略有改动。这是严文井在 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 蕴的散文,是作者对生命的严肃认 真思考的总结,充满乐观情绪。
整体感知
读课文,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第1段: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第2段: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第3段: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
知识备查
写作背景
《我为什么而活着》:选自《罗 素自传》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 版)。胡作玄、赵慧琪译。有改动。 本文是《罗素自传》的序言,从中可 看出罗素思想的全部内涵,也可以看 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也是古今中 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
整体感知
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 分别是什么? 作者一生有三种追求:一是渴望爱情, 二是追求知识,三是同情苦难。
jiù( 臼 )齿 bái( 白 )色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蔓延: 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凋谢: (草木花叶)脱落。
卑微: 地位低下。
炫耀: 照耀;夸耀。
濒临: 紧接,临近。
俯瞰: 俯视。
永久的生命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严文井(1915年-2005年7月20日),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中共党员。1935年到北平图书馆工作,1938年赴延 安,历任延安鲁艺文学系教师,《东北日报》副总编 辑,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 书记处常务书记,《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 社社长、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委员,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团委员、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 全国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
古往今来,人们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 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我们应该怎么面对生活?有 的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 客;有的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 参透其中的玄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聆听 两位作家是怎么说的。
16. 散文二篇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概括作者的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 哲理。(重点)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品味文章的 语言。(难点) 3.把握哲理散文的特点,得到有益的人生启迪。 (素养)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通过感慨个人生命的短暂,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 和不朽,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的 热爱和赞叹。
课堂小结
学后感悟
面对人生,我们应该像一粒种子那样,生根发 芽,努力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实现自我价值,也给 他人带来阴凉;我们也应该像一簇花朵那样,积蓄 力量,绽放美丽,芳香他人,也愉悦自己。我们要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严格要求自己,实现 人生价值。
写作特色 哲理的语言,清晰的条理。
本文哲思深邃,鲜明生动,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 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板书设计
永 生命是有限的 久 的 生命是永久的 生 命 生命的奇迹
生命的神奇 生命本体的流转 赞美永久的生命
我为什么而活着
合作探究
作者的这三种激情有没有内在的逻辑顺序?
这三种激情是按照境界、感情的由浅入深的逻 辑顺序排列的。对爱情的追求是最人本能的追求, 对知识的渴望则进了一层,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 升华到了博爱的境界。
合作探究
作者的三种感情哪一种最能引起 你的共鸣?与身边的同学讨论一下。
提示:爱情——人与人之间最深刻最美的联系。 知识——开阔眼界,使精神富足。 同情心——博爱。
板书设计
我 开门见山,回答题目问题

什 么 而
具体 阐述
爱情 知识

同情心
着情 界怀
课堂检测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回荡 B.平添 C.饥饿 D.愿景
值的 洗涤 臼齿 际遇
呕心沥血 声名雀起 金榜提名 竭泽而渔
井然有致 蔓延 自暴自弃 迫不及待
精读细研
读第二段,想一想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是什么 呢?
带来狂喜
解除寂寞
看到仙境
精读细研
读第3段,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追求知识的。
作者从了解人类心灵(人类)、了解星星为什 么闪闪发光(自然)、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社会)三个方面追求知识。
这三个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 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
精读细研
读第4段,为什么说同情心也支配着作者的一生?
这种感情之所以支配了他的一生,是因为这个伟大的 思想家拥有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拥有崇高的思想境界。
他的经历就是对这种情感的最好诠释。他一生坎坷曲 折,但始终以悲悯的目光关注着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 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为了拯救人类苦难者,即使身受 迫害也在所不惜。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个大思想家缘于 人类良知的悲悯情怀和博大真诚的人类之爱。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罗素(1872—1970)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 作家。在哲学上,早期为新实在论者,20世纪 初其提出逻辑原子主义和中立一元论学说。在 数学上,从事过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的研究。 在教育上,主张自由教育,认为教育的基本目 的应该是培养“活力、勇气、敏感、智慧”四 种品质,更多地发展个人主义。获1950年诺贝 尔文学奖,主要著作有《哲学原理》《哲学问 题》《论教育》《物的分析》等。
课堂检测
2.下列句子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
A.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 B.它很香,香得像兰花。 C.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 远不朽。 D.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 永久。
课堂检测
3.下列各组词语中红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相同的一 组是( A )
第三层:(第3至5自然段):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 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 凯歌。
合作探究
文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句子,请同学 们画一画,圈一圈,找出自己喜欢的 句子,并说明理由。
合作探究
个人的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 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个人生命与衬衣作比较,突出 了个人生命短暂、不可重复的特点。语言生动通俗,耐 人寻味。
“分开来”指的是一个个体。 “合起来”指的是永不休止的繁殖、蔓延的精神。
合作探究
“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 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凋谢”和“永存” 矛盾吗?
看似矛盾,实则充满哲理:花儿凋谢,只不过是生命变 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它孕育出了果实。“落红不是无 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儿用自己的生命滋养下一 代,同时也让生命得以延续、生生不息。运用比喻的修 辞手法,将生命的消逝与不朽比作花朵的凋谢与永存,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生命的价值。
精读细研
如何理解作者在最后一段说的话?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 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他胸怀正义和良知,为拯救人类的苦难者, 即使自己身受迫害也不顾惜,他把自己的一生的 智慧和力量献给了全人类。他的人格崇高而伟大。
合作探究
作者的语言独具魅力,请同学们画一 画,圈一圈,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并品析。
合作探究
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 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 里钻出来,欢乐地迎接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 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草拟人化,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小草生命的顽强,以此证明作者的观点: 我们应该看到生命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合作探究
课下作业
青春是一场未知的旅行,趁着年轻,去追求, 去放肆。
请你以“青春”为题,写一篇哲理散文。
快乐语文 伴你成长
合作探究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 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用“飓风”设喻,表明这三种感情在作者心中的地 位无比强大而不可遏抑,是作者永恒而无悔的追求, “在深深的苦海上”是说这些追求面临种种挑战,但无 论如何,“我”都将任由这三种感情支配,去面临人生。 这句话实际上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 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A.数shǔ 数落 B.识shí 识别 C.横héng 纵横 D.模mó 模型
数不胜数 博闻强识 妙趣横生 模棱两可
数典忘祖 远见卓识 专横跋扈 装模作样
课堂检测
4.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D)
A.归隐是旧时文人理想中的一种闲散生活——躬耕、沽酒、 题诗、作画、对弈……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古往今来很 少有人情愿过这种生活。 B.仁慈的大自然遵循这样的原则:它促使我们为保证自身需 要而进行活动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乐趣。 C.实践,要靠认识来指导;认识,要靠实践去检验;实践和 认识是密切相关的。 D.“到底去不去啊?我的宝贝!”妈妈“咚咚咚”地敲着我 的房门:“人家来电话催好几趟了,你倒是给人家一个回话 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